风格与时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风格与时代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561329474
作者:(俄)金兹堡
页数:280页

后记

写这篇传记的目的之一,是想勾画出一个社会主义时代建筑师的面貌,既不同于封建时代的建筑师,也不同于资本主义时代的。通过这样的工作,我想探索一下社会主义时代建筑特有的价值观念,把它跟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区分开来。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建筑史,几乎全是由宫殿、庙宇、教堂、府邸、陵墓等等组成的。对它们的评价,主要着眼在艺术的完美。一个建筑师,只要设计了优美的建筑物,就可以名垂史册。十九、二十世纪以来,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建筑师的评价,更加偏重于看他是否有所创新。一座好的建筑物,不但要在形式上有新的突破,而且要技术先进、功能合理。但是,不论是建筑师还是理论家,都还背负着历史的惰性,喜欢用封建时代的价值观念来看问题。他们把大量城市建筑放在很不重要的位置上,虽然城市建筑的重要性和水平已经大大不同于封建主义时代的了,它们应付着非常复杂的实际需要,其中有许多并不缺乏创造性。因此,有不少现代建筑史的著作,体例还跟写封建时代的差不多,大师、流派、艺术杰作,构成了它的基本内容,没有研究资本主义时代建筑的新问题、基本问题,例如城市建设、工业建筑、住宅等等。这种历史的惰性一直延续下来,还有人用封建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来衡量社会主义时代的建筑事业。他们发现,艺术上那么完美的建筑物不多,形式上不断创新的建筑物不多,于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衰落了,远远赶不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只设计过几幢小小折衷主义建筑物的文丘里,受到的尊重钦仰,远远超过了我们自己主持过整座整座城市建设的建筑师。因此,我们有一些建筑师,梦寐以求的是得到一个机会去设计艺术要求很高的建筑物,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就决不心痛人民的血汗钱。

作者简介

《风格与时代》集中概括了革命后头几年里苏俄先锋文化中大量涌现的纲领,比当时所有的著作都更全面透彻地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它从建筑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出发,阅明建筑在社会方面和技术方面都合理化的必要性和途径,现代建筑要组织新的生活,给新生活以形式。这本书很雄辩,表现出作者的博学和自信。

书籍目录


导言
著者小传
前言
风格
建筑风格的要素
风格演化中的延续性和独立性
希腊――意大利“古典的”思想体系和它的现代遗产
新风格的前提条件
机器
机器的静力和动力特点
建筑中的结构与形式
工业和技术的有机体
新风格的特征
图版,回顾现代俄国建筑师作品中的新风格
译后记
附录 1 苏联早期建筑思潮――兼论我国现代建筑
附录 2 构成主义和维斯宁兄弟

前言

这本于1924年出版的富有创新精神的著作,无疑对苏联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然而,使人大惑不解的是,这本书竞要在将近六十年之后才有英译本。金兹堡在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地位,不仅仅由于他当过领袖,写过理论,而且由于他是一位同样活跃的建筑9币,因此,这个失误尤其使人难以理解。金兹堡是那种少有的才华横溢的建筑师,他坚持创作,又能找出时间来争论,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要找一位当今能够跟他相当的人,那只能到意大利、德国或者日本去找,可能,正是金兹堡广泛的多方面的成就一一知识渊博,理论透辟,创作又硕果累累一一大大有助于说明为什么这个译本出现得如此之晚,因为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圈子里,理论和实践的这种结合,从来也没有受到过尊重。即使在当前介绍他的生平的著作里,也可以观察到这种偏见。这些著作都倾向于肯定他创建了现代建筑师协会,主编了《现代建筑》杂志,而没有足够估计他在住宅研究方面开拓性的工作,那是在他领导之下给苏联建设委员会做的。在1923至1927年问,他参加了大约十四次设计竞赛,在竞赛中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出色设计,其中有两次,跟伊·弗·米利尼斯(I.F.Milinis)合作的,成了构成主义的样板作品,它们是:1930年建于莫斯科纳尔可夫街的纳尔可夫实验住宅楼和1931年完成的阿拉木图政府大厦,后者是苏俄第一批受到勒·柯布西耶的词汇和语法影响的作品之一。

内容概要

金兹堡,1892-1946年,苏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曾在法国和意大利求学,后在俄国读土木工程,于1917年毕业。1923年在莫斯科第一次全俄农业展览会上设计克里米亚馆,同年,与维斯宁兄弟一起酝酿着构成主义(结构主义)的早期理论。金兹堡吸收现代建筑思想,其中包括法国勒・柯布西耶的《新精神》和荷兰的凡・杜埃斯堡的《风格》。1924年,他把在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里所做的报告整理成了《风格与时代》一书。1925年,在莫斯科成立了 “现代建筑师协会”,金兹堡任副主席并任协会刊物《现代建筑》的主编。除了理论工作之外,金兹堡主要从事新型的住宅研究和设计。1930年5月后,其学术主张和理论受到批判。去世之前,默默地在工业建筑和居住建筑方面工作。

译者简介:
陈志华,1929年生于浙江,1947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49年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年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现已退休)。 陈志华在4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讲授过苏维埃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建筑设计初步、外国造园艺术、文物建筑保护等。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翻译了《走向新建筑》、《俄罗斯建筑史》、《建筑艺术》、《二十世纪欧洲各国建筑流派的宣言和纲领》等书,还编译了一本《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此外,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大约 100万字的学术论文、科普文章、评论文章、杂文随笔等,一部分汇编成《北窗杂记》。近年来,他和楼庆西、李秋香一起研究乡土建筑,已经出版了几部专著:由他执笔撰文的有《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新叶村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关麓村乡土建筑》、《张壁村》、《福宝场》等。

章节摘录

插图:如果一个真正现代的旋律跟劳动的旋律和当今的喜悦一起和谐地在一个现代形式中回响,那么,它最终总要被那些以他们的生命和辛劳创造了那个旋律的人们听到。可以说,艺术家的劳作和其他人的劳作在那时将走向同一个目标,所有的线最后都交于一点的时刻必将到来,那时候我们将发现我们的伟大风格,在那风格里,创造和思考将交融在一起一一那时候,建筑师所画的设计跟裁缝师傅所做的衣服将是同样的风格;那时候,唱诗班的圣歌的旋律很容易跟杂七杂八的小调的旋律一致;那时候,庄严的历史剧跟街头的滑稽戏汇合,不论形式有多少种,因为它们用一种同样的语言。这是任何一种真实的、健康的风格的确切特征,经过认真的分析,所有这些现象的原因和相互关系都从时代的基本因素里产生。这样,我们很严肃认真地获得了风格的概念。风格这概念常常用于不同的情境,我们试图讲解它们。确实,初看一下,这个字充满了模糊性。我们把风格用于品评一出新戏和一位太太的帽子式样。我们经常把区分艺术的最精微细致的差别的那些特征称作风格。(例如,我们说“四十年代风格”或者“珊密启尔风格”),有时候我们又把整整一个大时代或者几个世纪的特点称作风格(例如,“埃及风格”或者“文艺复兴风格”)。在所有这些例子中,我们都考虑到那些现象中存在一种可以识别的天然的一致性。

图书封面


 风格与时代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之前建筑历史课,W姓的老师在提到苏联建筑时,曾经简略的说过这本书,说看过这本“小书”之后对苏联的建筑会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不过在过了不知多久之后我翻看着本正方形的“大书”时,不解已经不仅在书的大小上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苏联的“某种”现代主义的宣言,并没有什么直接讲述苏联建筑的东西,不过这种不解也并未持续多久(不过也还好是泛读从而阅读速度比较快),读到书的附录时发现附录中有陈志华先生为帮助理解本书时代而做的苏联建筑的“小传”。自己因而也在心里大骂W姓老师没说清楚,心想他当时应该是从后往前翻书,站在书架中间用了5秒钟时间翻完的吧。所以,这本书根本不是在讲苏联的建筑,而是在从一个更加符合时代,并且更具历史的观点的角度上来讲述自己对于建筑的看法,特别是,处在作者所在的那个历史环境下,这些看法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味道。对这本书的看法,这本正方形的大书后满有陈志华先生的文章。不过我还是想通过自己整理架构来帮助自己理解下。从序言的弗老爹的文章中,可以发现,其实称这本书为金兹堡版的“走向新建筑”其实并不恰当,因为弗老爹已经列举了金兹堡和柯布观点的一些区别。另外弗老爹主要在序言里提到了:金兹堡所在的地区建筑理论的缺乏;金兹堡作为建筑师的主要实践和建成的项目;金兹堡的观点和柯布的对比;金兹堡的主要建筑理论。与激进而口号鲜明的《走向新建筑》(我没看过)相比,金兹堡的这本特别相当的不鲜明,既没有像柯布那样的新建筑五点,也没有对某个要素的详细论述。结构上这书分为7章。讲的挺杂,因为7章组织起来显的颇没有逻辑。1-风格 建筑风格的要素 风格的延续性和独立性很直白,很直白,这章就是讲什么是风格,风格的要素是哪些,影响风格的要素是哪些,建筑的风格有历史性,共同性,延续性和独立性,这些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解释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建筑中细微差别的哪些特征;风格或者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历史性,所有在评价的时候应该站在当时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民族特点来看待。因为也就不能简单的说哪种艺术先进,哪种艺术退步,需要和当时的背景进行对照考虑。然后,风格有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可能是源于一种共同的社会背景,因而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会出现一些相似的特点。总结下,对风格的评价要:对风格的具体表现的“有机组成规律的阐释”,特定的历史时代以及时代和风格的关系,和其他的风格的比照。而延续性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师承关系,这也是有些东西难以划分界限的原因。而与章题顺序不同,作者又开始讲风格的要素了,风格的要素主要是建筑的空间和实体两部分,就是金兹堡说的,组织空间和隔离空间。从而引出了观察建筑风格的方法:将形式看成是功能的形式。而独立性则是:建筑的风格在延续的基础上突破和创新的那部分。作为总结,金兹堡认为,建筑应该艰巨延续性和独立性。2-希腊,罗马的思想体系和现代遗产在我看来,这章根本不是什么现代主义的看法和论述,而是断断续续的西建史比较题。不过从这种断断续续的比较中,可以间接得到一些现代主义的隐含信息。先讲希腊建筑,金兹堡认为希腊建筑的主要特点是,建筑很抽象,很理性,很规范,很具有原型性。也就是原文的“脱离任何具体的条件,吧整个环境客体化,把美德一些表现都屈从与模式化,抽象的原则”。而抽像的过程大致是经过分类,基本性状和特点的提取然后将之规范化。而希腊建筑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整体清晰,各主要部分很明确,相应的对他所有节点的强调和每个部分功能的显示”。而由抽象性,规范性进而可以发展为一种图示建筑语言。由于是一种严厉的规范,所以这种希腊图示可以进行精确复制,但是不能改动或者“风格化”,这也是希腊建筑没有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们大量使用的原因。而古罗马建筑则相反,他“追求的是特定瞬间的随机组合的特性”(没懂!),相应的,古罗马建筑的最主要成就就是他“动性情”,而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古罗马建筑建筑语言混乱,夸张,轻视规律,对形式的强力表现和对这种表现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追求。对比下,希腊建筑的图示性直接转化为了现代主义国际式的那种广泛性,放在哪都成……因为希腊的建筑在适应景观上是失败的。而古罗马的弱点就显而易见了,建筑语言的堆积………………后面金兹堡就开始做比较题了………不过和章名出入的是,结尾作者还提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后的情况:文艺复兴的古典思想体系,文艺复兴建筑产生的各种条件。从工程,施工,到行会制度等等……文艺复兴时古罗马建筑的直接继承者,金兹堡探讨了集中式形制,巴洛克建筑等另外金兹堡在章尾的总结很赞…………3-新风格的前提条件感觉这章没啥好看的。金兹堡先说了些让人联想起高中政治课本的“新事物”的生命力的相关什么的,然后举了多立克式庙宇坡屋顶的例子。此外,金兹堡还对苏联现有工人住宅设想进行了评价还自己进行了设想。最后还讲了机器对生活的影响。4-机器,机器的静力和动力特点,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很直白很直白很直白啊机器的特点:组织明确,运转精确。外形服从功能,这大概是静力特点了。而动力特点称呼为动态构图特点更合适些。动态的构图要求动态的均衡,并且在构图中表现力量,方向,动态。而机器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只是停留在提供“可能性”上,说的好含蓄。5-建筑中的结构与形式结构主义这个形式结构主义理解成 课本里的构成主义?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结构与装饰两种东西的关系,结构本书通过表现力的展现可以有装饰作用,而装饰如果自我承重的话也就有结构的作用。比如一排柱子是结构,倘若按照韵律排布就有装饰作用。6-工业的和技术的有机体没有“工业的和技术的有机体”这个词这么纠结,这章就是在说新的工业发展,机器的发展对未来的结构形式,对建筑形式产生的影响7-新风格特征显然没有新建筑五点来的牛。a,把注意力集中到组织和使用日常的功能物质上,从功能出发,最小的花费,最简约的形式。b,向结构师学习c,新的工作方法最后,这是金兹堡的书,陈志华先生太喧宾夺主了……………………………………………………
  •     艺术创作首要的是满足它自己和产生它的那个环境,创作只要达到了它的目标,它就不可超越。所以,非常难以把进步这个字用于艺术;这个字只能用于艺术的技术潜力。 所以,有可能从进化的意义上判断风格的价值大小,根据就是他们所含的有利于新生的质素的多少,这是创造新事物的潜力。 一朵花在原野里开放是因为它不能不开放,它不能考虑它是不是适合眼前的原野。相反,由于它的出现,这朵花改变了原野的一般面貌。
  •     对风格,对形式,对创新,对演变的讨论,都涵盖其中了。看到过去,让人可以展望未来。不愧是可以与《走向新建筑》齐名的一本书。不但所提出的观念相似,其论说的智慧,和对建筑的深层次洞见也很是震撼人心。在阅读的字里行间,书中在1920年左右提出的观念,对现今社会的许多建筑现象依然有解释作用,且瞬间抓住核心,这种力量让人敬佩不已。很多段落的阅读,都可以结合当代的语境来联想,而获得新的认识。好似柯布房子里的诸多线条,我们都可以对应到当代大师的草图中。因为柯布创造了原型,我们都在将其完善。但新的建筑变革,必然源于新原型的产生。原来建筑世界的道理,前人早就说给我们听……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大学时代 读过最经典 最有影响力的书
  •     俄国现代主义大师对当时俄国的反对声音 
  •     在译者陈志华教授眼里,这是《走向新建筑》的姊妹篇。感觉没有《走向新建筑》那么动人,不过还算值得一读。
  •     看不懂啊,为啥我看柯布的时候慷慨激昂 这本书看了又看 实在看不进去
  •     读过后受益匪浅,书大小合适携带方便,俄国曾经的建筑及艺术理论极具影响力
  •     可以与《走向新建筑对比》
  •     将俄国建筑艺术的书本来就不多,在这本书当中弄零星找到点背景知识,还不错
  •     老先生好可爱,金兹堡的翻译和他的短评一比一啊,有点喧宾夺主的味道。哈哈,苏联的走向新建筑,逻辑却是没柯布那么清晰。
  •     作者用意明显,确切反应但是建筑界思想、学术动态。有借鉴意义
  •     那个盛极一时的国度的建筑理论也如同那意识形态一般灰飞烟灭了,感谢陈老的钩沉。
  •     其实这本对如果对于一个完全只做设计的人来说也许根本不会翻看一眼,而且还是介绍俄罗斯的前工业艺术风格,是否会对要做实际工程的人来说根本漠不关心。所以买这书的人也就是冲着译着跟想了解历史上的点点滴滴去的。
  •     读设计的要看
  •     这种书差不多过了十年之后再读才读出点味道来。
  •     有点晦涩
  •     译笔精彩纷呈,原著本身有历史局限,但在当时堪称前卫
  •     天才的金兹堡,可爱的陈志华
  •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新古典主义,随着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讨论了结构主义的合理性。
  •     我是先从图书馆借书读过后才买的,书写的非常好,陈志华老师的后记写的更好,更像是在写国情,因为苏联是是中国的老大哥,我们的模式就是学苏联老大哥的,当然还没有人家好,不过看看他们,感同深受。
  •     我读的是老的版本。
  •     无产阶级的 走向新建筑
  •     很感谢卓越的不弃,帮我找到了这本失传很久的书,由衷的感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