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经匠家镜》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鲁班经匠家镜》研究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112115754
作者:陈耀东
页数:228页

作者简介

《 研究:叩开鲁班的大门》主要对我国古代民间建筑营造著作《鲁班经匠家镜》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附有对福建闽南民间传统住宅做法及广东潮汕民居木尺的研究加以参照印证。《鲁班经匠家镜》是我国古代民间木工匠师的职业用书,它对后世的民间建筑做法影响很大。其内容主要有营建前的相宅选址,营造尺法,传统尺度,建筑的组合,屋架类型及结构做法,门窗装修及节点细部做法,家具做法,以及如何选料,如何识读及绘制建筑设计图等。
《 研究:叩开鲁班的大门》可供社会各界的广大读者、有关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建筑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
一、《鲁班经匠家镜》的研究情况
二、《鲁般营造正式》与《鲁班经匠家镜》的版本及内容
(一)《新编鲁般营造正式》
(二)明万历本《鲁班经匠家境》
(三)明崇祯本《鲁班经匠家镜》
(四)清代及以后的《鲁班经匠家镜》
三、《鲁班经匠家镜》建筑条款初释
四、《鲁班经匠家镜》家具条款初释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初释》是怎样写成的
(三)家具条款初释
(四)结语
五、几点认识
附一 福建闽南民间传统住宅做法
附二 广东潮汕传统民居木尺
参考文献

前言

  中国建筑自成体系,数千年来发展脉络清晰,它以辉煌的成就,屹立在世界建筑之林。然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记录建筑技术的专著却又寥若晨星,遗留至今如凤毛麟角,传世的仅有宋《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及《清式营造则例》等数种大式做法;《工师雕斯正式鲁班经匠家镜》(简称《鲁班经匠家镜》或《鲁班经》)是从明代起在南方流传的民间建筑做法的一种。  过去民间建房,都是民间匠师依据其祖传做法规矩而进行的。这些规矩有的是用文字记录的,成为“祖传秘本”(抄本);而更多的是靠匠师父子、师徒在长期劳作中口授的做法规矩。同一地区相同时代,各帮派工匠的这种做法规矩都大体相同,从而形成一种地方传统做法,建筑上就形成地方风格。随着时代的演进变化,这些做法规矩也随当地技术水平、材料供应、社会需求及审美观点的变化而逐渐变化,这就反映出一个地区建筑风格的变化。所以,各地民间匠师的“祖传秘本”和口传做法规矩等,就是当时这个地区民间建筑的法度、法则,也即当地的民间建筑营建制度。其中师徒间的口传技术做法,如尺法,各种基本尺度、技术规定、操作程序甚至一些禁忌,即是当地的匠作制度。  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在结束西北诸省区及浙江等地的古建筑及民居考察后,随工作组用近一年的时间在福建调查,足迹几乎遍及全省。在虚心求教中,有幸结识当地一些极有成就的匠师,见到几家祖传抄本。这些抄本均记载营建前的相宅选址、选择吉时、禁忌、祈禳及营建的鲁班尺法等,从中可了解民间住宅营建的全过程。在匠师处还了解到当地师徒间心传口授的营造做法规矩,其中有营造尺法、传统尺度、屋架类型及结构做法、建筑的组合、门窗装修及节点细部做法,如何选料、识读及绘制高尺(建筑设计图)之法等等,这些就是当时当地的民间建筑的匠作制度。历代民间匠师就是凭借这些抄本和口传做法规矩进行营建,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又独具闽南风格的民间建筑。

内容概要

陈耀东,云南省凤庆县人,生于1935年6月,195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分配至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情报所历史室从事古代建筑与民居调查研究工作,196-1964年先后参加了浙江、福建民居和新疆维吾尔族建筑装饰的调查研究工作。1965年历史室解散,分配至第五工程局工作。1978年又回到建研院情报所四室(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重新从事建筑历史研究工作、主要进行西藏宗教建筑和民居的调查研究。任研究员,一级注册建筑师。1996年退休。

章节摘录

  鲁班仙师源流、人家起造伐木、总论(论新立宅架马法、净尽拆除旧宅倒堂竖造架马法、坐宫修方架马法等等及修造起符法)、总论(论画柱绳墨)、总论(论动土方、定磉扇架吉日、竖柱吉日、上梁吉日、拆屋吉日、盖屋吉日、泥屋吉日、开渠吉日、砌地吉日、结砌开井吉日、论逐月瓮地结天井砌阶基吉日)、起造立木上梁式、请设三界地主鲁班仙师祝上梁文、造屋间数吉凶论、断水平法、画起屋样、鲁班真尺及诗八首、论曲尺、推(论)起造何(向)首合白吉星、定盘真尺、推(论)造宅舍吉凶论、三架屋后车三架法、五架房子格、正七架三间格、秋千架、小门式、棕蕉亭、造作门楼、论起厅堂门例、总论(论门楼)、郭璞相宅诗三首、五架屋诸式图、五架后拖两架、正七架格式、王府宫殿、司天台式、装修正厅正堂、寺观庵堂庙宇式、装修祠堂式、神厨搽式、营寨格式、凉亭水阁式等共36个条目。卷二有条目63个,插图30幅,版面排列基本是前文后图。条目按性质可分为建筑、畜栏及日用家具、生活器物等两个部分。建筑、畜栏部分,笔者将串人后面家具内的“诸样垂鱼正式、驼峰正格”等两条移人,共有条目12、图11幅,具体如下:仓敖式、桥梁式、郡殿角式、建钟楼格式、建造禾仓式、五音造牛栏法、五音造羊栈格式、马厩式、猪桐样式、鹅鸭鸡栖式、诸样垂鱼正式、驼峰正格。日用家具、生活器物共51个条目,插图16幅。今先分录家具34个条目:屏风式、围屏式、衣笼样式、大床、凉床式、禅床式、禅椅式、镜架式及镜箱式、雕花面架式、桌、八仙桌、小琴桌式、棋盘方桌式、圆桌式、一字桌式、折桌式、搭脚仔凳、衣架雕花式、素衣架式、面架式、校椅式、板凳式、琴凳式、杌子式、大方杠箱样式、衣橱样式、衣箱式、烛台式、学士灯挂、香几式、药橱、药箱、柜式。生活器物共17个条目,插图3幅:牙轿式、风箱式、鼓架式、铜鼓架式、花架式、凉伞架式、食格样式、衣摺式、圆炉式、看炉式、方炉式、香炉样式、招牌式、洗浴坐板式、火斗式、象棋盘式、围棋盘式。

图书封面


 《鲁班经匠家镜》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记得是看完邱志杰个展时,在郭大侠家打完地铺后获赠此书的。他说他想拍一期关于“传统手艺”的纪录片,刚好处于灵感枯竭期,我也分享了我未来几年想做的事情——作闽南匠派营造的研究和匠师体系的传承,他翻箱倒柜找了很久,却发现这本书却在我手里。在动车上翻看了下这本书——或站着,或坐着,或蹲着(临时买的票),读来很是享受。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几点感想:一,据本人实地考察溪底村,发现当地其实已经没有了传承人,已经传到了别的村子,当地非遗传承人刘聪玲称当地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因为太苦,这应该是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面临的普遍问题,更别提有些地方匠师还揽不到活儿;二,也许是因为匠人要求或者别的原因,没有看到文中所提的抄本和匠师所作的设计图和篙尺等,这个比较可惜;
  •     民居研究里面,闽南住宅的研究一直是相对来说比较成体系、比较深入的一个部分,当然这也是建立在闽南民居本身即是很成系统,并且传统做法延续保留情况比较好的基础上。这几乎也是我国为数不多能够深入了解的地方民居之一了。一直以来林林总总,零零碎碎看过不少关于闽南民居、建筑的著述与文章,以及延伸而开关于同系统潮汕、台湾的部分,大约有个粗浅的了解,只是对于很多部分也难求甚解,特别在设计的部分,比如尺白寸白的计算、高尺的绘制、各种空间、尺度的要求,都没有很具体的概念。大部分文献也只是概述性地简单提及。一口气读完占了本书一半篇幅的《福建闽南民间传统住宅做法》,对于闽南民居的所有问题,似乎突然间都解决了。书中《福建闽南民间传统住宅做法》这个部分,是以1964年的一次实地调查记录为基础编成的,这个珍贵记录能够最终在2010年得以出版面世,也是一段曲折的因缘。------------------------------作者陈耀东1958年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之后,分配至建工部建筑科学研究院情报所历史室从事古代建筑与民居的调查研究工作,1964年工作组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福建调查,足迹几乎遍及全省。结识了当地一些极有成就匠师,包括刘振歪司(当地对工匠敬称某司)、林文围司等等。见到几家祖传抄本,记载当地住宅的从相宅选址到装修详尽的全过程。还有匠师口传心授的营造做法规矩,营造尺度、屋架类型、结构做法、建筑组合、门窗装修、选料、绘制建筑设计图等等。在60年代,闽南还有大量业主刻意要求完成按照传统做法营宅,通过对当地诸司的长期接触,作者得以在其府上匆匆拜读秘本,强记要点与重要做法原文。至于相宅、选吉、尺法、祈禳仪式等部分,因为当时建科院正大批“封资修”而未能深入了解,也不敢深记,而对于文化积淀很深的大宅,因为社会形势也大多不敢问津,错过许多珍贵的了解机会。尽管如此,还是系统地记录下了大量做法要诀,难得地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这两个部分基本完整记录。建筑设计中尤为精彩的是各种建筑尺度的设计和建筑图纸的绘制。关于各种建筑尺度的传统与规范,不管是各种房间门窗的面阔进深,还是不同地坪高低差别,各种高度的规则,几乎每个尺度都有学问,令人拍案叫绝。这些都是适应当时人们的生活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上千年来累积的各种经验汇聚,从光照、视线、气流、生活礼仪、家具陈设为准,围绕人本身的感受而形成的制度。如果不是当时通过匠师的亲身传授,过了这个时代的一般人或者以后的研究者仅仅面对一栋死建筑,是很难领会其中的奥妙的。中国人自有一套独特的建筑设计图纸规则,书里也很详细地记录了这个部分。高尺是福建民间建筑的施工图纸,在一条木板(长约一丈八,为最高的木构件的长度)上将各种建筑构件的尺寸位置用木匠线条符号明晰地表示。除此之外还有水卦图(十分之一的建筑断面图)、土高尺(地盘平面图),这三者尤其以高尺为重要。有了高尺,基本就能根据传统做法造出这栋建筑,所以业主一般会将其保存在屋脊下,以备日后整修提供给新的施工方。足见其建筑文化的高度发达,书中以一栋“七拖二架”的建筑高尺为例阐述其做法,只可惜水卦图与土高尺未能有实例记录。------------------------------1965年历史室解散,建科院随社会开展运动,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当年记录的原始资料几乎丧失殆尽,作者也无缘继续调查,但于心不甘,在条件稍好时便找出残存的极少数记录、测稿及记忆整理,形成了这篇《福建闽南民间传统住宅做法》。80年代中期再次至泉州拜访诸司与当年测绘过的民居,绘制高尺的刘振歪司已然谢世,作者将其整理的做法与插图请尚健在的建筑世家林文围司逐一核对。之后反复思考,发现这些做法规范与《鲁班经匠家镜》高度契合,而其具体做法部分更是鲁班经的补充,于是借此解读鲁班经各条款,加上王世襄先生的鲁班经家具条款初释,基本完成了鲁班经的研究,形成此书,二三十年之后,去年得以在建工出版社出版。------------------------------读完之后,不由得生出一种悲喜交加的感觉,喜的是解除了不少心中的悬而未决的疑惑,并庆幸这些转瞬即逝的人类记忆能够幸运而惊险地在动荡的前一年被记录下来;悲的是因运动中断和散失的许多重要部分,随着匠师的陆续过世,基本就永远地丧失于无形。福建各地木工均成帮派体系,以一位高知名度技艺高超的某“司”为主,几位主要的师傅共同带领若干徒弟进行施工作业,即是一个成熟的建筑公司组织。学徒大多由子侄亲戚同乡子弟而来,在得力助手中选取佼佼者,在传授一般做法之外,教授设计方法,从辨识水卦、高尺开始,读懂设计图之后,学习最高技艺的设计工作,其中最佳者,逐渐进阶,未来即能成为掌墨师直至帮派领导者。甚至在师傅的同意下,能够挑帮开业,形成一个分衍出来的小帮,而这些同属一个系统的帮派之间内聚力很强,遇到难处都能得到原帮师叔伯兄的帮助。所以自学徒开始,快者十数年,一般二三十年,才能彻底掌握所有技艺,成为一位有名望的某“司”,60年代调查时,最年轻的掌墨司也已过中年,80年代重访时也均过古稀,而今又过去了二三十年,那些未得以记录的心口相传的记忆,随着匠人谢世,与那些被毁之一炬的文本一起,已经几乎可以宣告消失了。除了闽南之外,久负盛名的苏州香山帮,东阳帮,宁波帮……全国各地未能得以及时保存记忆的不知几何!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作为外行囫囵吞枣翻完了,但书真不错,有记录有整理有解读,研究民居的必收之作
  •     书本表面有污渍,包装较为单薄,导致书本有褶皱。不过总体上还过得去,支持当当!
  •     这部书可以说考证极其细致。。作者花的时间可想而知,其中保留了许多建筑风格图片,用于辅助阅读古书极有价值。。。全书专业性很强。。。要从业余爱好的读者到专业领域,是在需要花很多时间,若能附加彩色照片,则更好了
  •     这是学建筑和研究风水的人必看的书,至少可以弥补一下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不是这个专业,只是好奇买来看看,从外行的眼光看不错
  •     帮朋友买~希望对他有帮助
  •     书还OK,但是缺少介绍榫卯木结构。和港台无法比。
  •     比其他专家讲解营造法式讲得好多了,至少比较容易懂的,虽然文中有些内容作者说重复了,但是作者归纳得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的一本好书。
  •     还没看完 这类书我觉得都差不多 但这本讲的还是不错的
  •     比较专业哦。
  •     作者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鲁班经》。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过对民间建筑实例和工匠的调查,从民俗、民居诸方面都印证、更深入地研究了《鲁》的内涵。这种付出大量精力的实证研究,在今天的学术界太少了。而对传统建筑学的研究,更多地是将重点放在宫殿、园林等一些“非主流”建筑形式上。就此而言,这本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领域,也是一个行将成为绝学的领域。强烈支持!
  •     FG6VBV
  •     书刚到手,还没有看,大概翻看了一下,觉得还不错
  •     难得有关于传统木工方面的书籍,木工这个职业到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多了,那些老一辈传下来的技艺也都随之消失,鲁班经研究的出现弥补了这一行业的文献空缺,近日我正打算从姥爷那里学习传承木工,所以买了这本白话易懂的研究书籍,虽然不指望能学会造房子,但是一些桌子椅子的制作我还是希望能动动手。
  •     看得不是很明白!但还可以!
  •     老公点名买的,书挺好的,就是贵了点,要是折扣再多点就好了。
  •     书写的不错!只是要仔细看并要加以思索!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