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至美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 大拙至美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00679523
作者:梁思成,编者:林洙
页数:254页

作者简介

以建筑来隐喻建筑,建筑是历史的反映,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东西;建筑师是痛苦的,因为他也会看到许多丑的东西。 本书是为非建筑业内的青年朋友编辑一本科普性的读物,并向读者简单地介绍了梁思成的生平,选了一些梁思成为外国朋友写的古建介绍和一些随笔,并在他的笔记本中选了一些速写,还集录了一些他与学生的谈话,编辑成这本书,希望朋友们能喜欢。 ——林洙

书籍目录

前 言
梁思成简介
第一部分
建筑是什么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建筑的民族形式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Art and ArChitecture(《中国的艺术与建筑》的英文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
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之两部“文珐课本”
第二部分
我们的“旅行”
如何才能安居
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
北平文物不是化石
北京的城墙应该留着吗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
第三部分
致彭真信——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问题
致朱德信——关于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问题
致车金铭信——关于湖光阁设计方案的建议
第四部分
谈“博”而“精”
建筑C(社会科学U技术科学U美术)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第五部分
……
附录一:梁思成的手绘稿
附录二:梁启超给梁思成的信
附录三:梁思成所绘曲阜孔庙平面总图

编辑推荐

  以建筑来隐喻建筑  建筑是历史的反映  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东西  建筑师是痛苦的,因为他也会看到许多丑的东西......  建筑师的故事,尽在《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内容概要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家。 192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27年获建筑硕士学位。同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华大学教授,讲授建筑学。1947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梁思成先生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2000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积累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1919年设计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1934年设计北京大学地质馆,1949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1952年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 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章节摘录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 之母。正是通过作为建筑装饰,绘画与雕塑走向成熟,并被认作是独立的艺 术。 技术与形式。中国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构筑系统,它在中国文明萌生 时期即已出现,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它的特征性形式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 骨架即木框架,上面有带挑檐的坡屋顶。木框架的梁与柱之间,可以筑幕墙 ,幕墙的唯一功能是划分内部空间及区别内外。中国建筑的墙与欧洲传统房 屋中的墙不同,它不承受屋顶或上面楼层的重量,因而可随需要而设或不设 。建筑设计者通过调节开敞与封闭的比例,控制光线和空气的流入量,一切 全看需要及气候而定。高度的适应性使中国建筑随着中国文明的传播而扩散 。 当中国的构筑系统演进和成熟后,像欧洲古典建筑柱式那样的规则产生 出来,它们控制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在纪念性的建筑上,建筑规范由于采 用斗拱而得到丰富。斗拱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边它承托木梁 ,在外部它支撑屋檐。一攒斗拱中包括几层横向伸出的臂,叫“拱”,梯形 的垫木叫“斗”。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木梁又使屋檐 伸出得远一些。在演进过程中,斗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比例。早期的斗拱 形式简单,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较大;后来斗拱变得小而复杂。因此,斗 拱可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方便的指示物。 由于框架结构使内墙变为隔断,所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不在于单幢房 屋之内部划分,而在于多座不同房屋的布局安排,中国的住宅是由这些房屋 组成的。房屋通常围绕院子安排。一所住宅可以包含数量不定的多个院子。 主房大都朝南,冬季可射入最多的太阳光,在夏天阳光为挑檐所阻挡。除了 因地形导致的变体,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住宅、官府和宗教建筑物。 历史的演变。中国最古的建筑遗存是一些汉代的坟墓。墓室及墓前的门 墩——阙,虽是石造的,形式却是仿木结构,高起的石雕显现着同样高超的 木匠技艺。斗拱在如此早期的建筑中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至今没有发现存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漫长时期里所造的木构建 筑。但从一些石窟寺的构造细部和它们墙上的壁画我们可以大略知晓8世纪 中期以前木构建筑的外貌。山西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建于公元452—494年; 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响堂山石窟和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建于公元550—618年 ,它们是在石崖上凿成的佛国净土,外观和内部都当做建筑物来处理,模仿 当时的木构建筑。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门门楣石刻(公元701—704年)准 确地显示出一座佛寺大殿。甘肃敦煌公元6世纪到11世纪的洞窟的壁画中画 的佛国净土,建筑背景极其精致。这些遗迹是未留下实物的时代的建筑状况 的图像记录。在这样的图像中,我们也看到斗拱的重要,并且可以从中追踪 到斗拱的演变轨迹。 这些中国早期建筑特点的间接证据可从日本现存的建筑群得到支持。它 们造于推古(注:公元593—626年)、飞鸟【注:飞鸟文化指6世纪中叶(公元 552年)佛教传入日本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一百年间的文化】、白风【注 :白风文化指大化改新(公元645年)至迁都奈良(公元710年)时间的文化】、 天平【注:狭义指圣武天皇统治的天平时期(公元724—748年),广义指整个 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和弘仁(注:公元810—833年)、贞观(注:公元 875—893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事实上到19世纪中期,日本的建筑 像镜子一样映射着中国大陆建筑不断变化着的风格。早先的日本建筑可以正 确地称之为中国殖民式建筑,而且那里有一些建筑物还真是出于大陆匠人之 手。最早的是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建筑群,由朝鲜工匠建造,公元607年建成 。奈良东大寺金堂是中国鉴真和尚(公元763年去世)于公元759年建造的。①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它单层七间,斗 拱雄大,比例和设计无比的雄健庄严。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在公元845年全 国性灭法后数年。佛光寺大殿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唐代建筑,而唐代是中国艺 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寺内的雕塑、壁画饰带和书法都是当时的作品。这些唐 代艺术品聚集在一起,使这座建筑物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唐朝以后的木构建筑保留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些很杰出的建筑物可以作 为宋代和同时期的辽代与金代的代表。 河北省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公元984年。这是一座两层建筑,当中立 着一座有十一个头的观音像。两个楼层之间又有一个暗层,实际是三层。在 观音阁上,斗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太原附近晋祠的建筑群建于1025年,两座主要建筑物都是单层。但主殿 为重檐。大同华严寺大殿是一座巨大的单层单檐建筑,建于1090年,是中国 最大的佛教建筑物之一。许多年后的1260年,河北曲阳的北岳庙建成,它的 屋顶上部构件经过大量改建,但其下部及外观整体基本未变。 对上述这些建筑物的比较研究表明,斗拱与建筑物整体的比例越来越小 。另一共同特点是越往建筑物的两边柱子越高。这一细致的处理使檐口呈现 为轻缓的曲线(华严寺大殿是个例外),屋脊也如此,于是建筑物外观变得柔 和了。 到了明朝,精巧的处理消失。这个趋势在皇家的纪念性建筑中尤其明显 。北平以北40公里的河北省昌平县明朝永乐皇帝陵墓的大殿是突出的例子。 它的斗拱退缩到无足轻重的地步,非近观不能看见。虽然明、清两代的个体 建筑退步,但北平故宫是宏伟的大尺度布局的佳例,显示了中国人构想和实 现大范围规划的才能。紫禁城用大墙包围,面积为3350英尺×2490英尺 (1020米×760米),其中有数百座殿堂和居住房屋。它们主要是明、清两代 的建筑。紫禁城是一个整体。一条中轴线贯穿紫禁城和围绕它的都城。殿堂 、亭、轩和门围着数不清的院子布置,并用廊子连接起来。建筑物立在数层 白色大理石台基上。柱子和墙面一般是刷成红色的。斗拱用蓝、绿和金色的 复杂图案装饰起来,由此形成冷色的圈带,使檐下更为幽暗,显得檐部挑出 益加深远。整个房屋覆在黄色或绿色的琉璃瓦顶之下。中国人对房屋整体所 作的颜色处理,其精致与独创性举世无双。 多层木构建筑。因为材料的限制,高层木构建筑很少。北京天坛祈年殿 是著名的高大木构建筑。这是一座圆形建筑,立在三层白色大理石基座上, 上部为三层蓝色琉璃瓦顶,最高层束成圆锥形。顶尖高于地面108英尺(33米 )。 最好的一个多层木构建筑是山西应县木塔,但不那么有名。它建于公元 1056年,有五个明层和四个暗层,平面为八角形。木塔的每一层,不论明暗 ,都有完整的木构架。因此全塔由九个构架累积而成。其中每一构架都起支 撑作用,没有多余之物。塔顶屋面为八角锥体,最上为铁铸塔刹。最高点距 地面215英尺(65米)。虽然早期大多数塔为木塔,但应县木塔是该类型的塔 的唯一留存者。 砖石塔。早期木塔大都消失了,留存下来的多是砖塔,也有少数石塔, 它们经受了人为的和自然的损害。与一般人的看法相反。中国塔的设计并不 是从印度传入的,它们是中国与印度两种文明交会的产物。塔身完全是中国 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刹部分可以见到,它来自■堵坡(stupa),但已大大改 变。许多的砖塔或石塔演绎着木塔原型,木塔才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体现 。 中国砖石塔有五大类型: 单层塔。印度的窄堵坡是佛屠遗骸埋葬地的标志,而死去的僧人坟墓■ 堵坡就叫“巴高大”(pagoda)6世纪到12世纪的坟墓■堵坡大都做成单层小 亭子似的建筑,上面有单檐或重檐。山东济南附近的四门塔建于公元544年 ,是最早的单层塔的例子(它不是坟墓)。更典型的例子是山东长清灵岩寺的 慧崇禅师塔墓。 多层塔。多层塔保持中国土生土长多层建筑的许多特点。日本尚有多层 木塔屹立至今,中国只保存了此种类型的砖塔。西安附近的香积寺塔,建于 公元681年,是最早和最好的例子。那是十三层的方塔,其中十一层保存完 好。楼层用叠涩砖檐分划,各层外墙上用浅浮雕显示门洞、窗子之外,尚有 简单而精细的浮雕壁柱和额枋,上承大斗。 宋代多八角形塔。墙上的壁柱常被省去。砖檐常由许多斗拱支撑。有些 例子,如河北涿县的双塔(约1090年),是在砖塔上忠实地复制出木塔的外貌 。 密檐塔。密檐塔似乎是单层塔而上面有多重檐口所形成的变体。外观上 看,它有一个很高的主层,其上为密密的多重檐口。公元520年建的河南佛 教圣地嵩山嵩岳寺塔,十二边形,十五层,是最早的实例。在唐代,这种塔 全采用四方形。最杰出的一例是法王寺塔(约公元750年),也在河南嵩山。 9世纪中有了八角塔,到11世纪以后,这已经成了塔的标准形式。从10 世纪到12世纪,在中国北方建造了大量的这种塔,檐下用斗拱装饰。最出名 的一个例子是北平的天宁寺塔,建于11世纪,经过多次重修。 喇嘛塔(窄堵坡)。通过印度僧人,中国早就知道印度率堵坡的原貌,但 长期未移植于中国。后来,由于喇嘛教的传播,终于经过西藏来到中国建造 ,经过很大的变形。西藏喇嘛塔一般做成壶形,立在高高的基座上面。1260 年由忽必烈下令建造的北平妙应寺■堵坡是最好一例。后来它的壶状身躯变 得细巧了,塔的颈部尤其如此。这个颈部原先像截了一段的锥形。后来渐渐 像烟囱。这种后出的西藏式率堵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北平北海公园里的白塔 ,建于1651年。 金刚宝座塔(Diamond—Based Pagodas)。在一个基座上耸立数个塔,称 金刚宝座塔。早在8世纪建造的河北省房山县云居寺塔是这种塔形的先兆。 云居寺塔有一个宽阔的低台,上面立着一座大塔和四座小塔。到明代此种形 制始臻于成熟。1473年建的北平西郊的五塔寺是一个绝好的作品。它使人以 多种方式联想起爪哇的婆罗浮屠(Borobudur)。 牌楼。在中国大多数城镇和不少乡村道路上,都可见到称为牌楼的纪念 性的大门。虽然牌楼纯粹是中国的建筑,但可以看到与印度桑契的窄堵坡围 栏上的门有某种相似之处。中国南方多石牌楼,北方城镇的街道常有华丽的 木牌楼。 桥梁。造桥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早期的例子是简单的木桥或是浮 桥。直到4世纪中期以后开始用拱券跨过水流。中国桥梁建造最有名的一个 例子是河北赵县的大石桥。它是一座敞肩拱桥(在主拱两头桥面以下的三角 形部位,又开着小拱洞)。赵州桥的主拱跨度为123英尺(37米)。赵州桥建于 中国隋代,是使现代工程师感到惊讶的工程奇迹。 最常见的一种拱桥可以北平马可波罗桥为例有许多桥墩。中国西南部的 山区常用悬索桥。福建有许多用长长的石梁和石礅造的桥,有的总长度可达 70英尺(20米)。P44-49

图书封面


 大拙至美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建筑可以这样美轮美奂,只要愿意关注它,了解它,就可以在建筑中看到历史,人文,美学,每一种建筑,都有它独具匠心和充满历史印记的设计风格,懂得欣赏便乐在其中。
  •     梁思成之后大概鲜有超于他的爱建筑艺术之心,身体力行于并且技术与文字齐美的大家了。保护与建设的冲突,大概也是人自身一生的矛盾和冲突。显而易见,书中脱离梁擅长的领域-----与华美的建筑艺术本身和叙述它们的文字立显失色。
  •     自己是学建筑的 一直崇拜梁公 他是我前行的榜样 无论他的言论还是行动度让我佩服 当他为了北京的城墙被拆而痛苦流涕时 我也是那么的心痛 我心痛的无力去管那城墙到底会怎样 我只会在乎梁公你是否会愤怒而放弃去保护古建筑 当你据理力争将团城保留下来时 我有时那样的为你自豪 所以我们今天在盛夏能有个好去处 梁公你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只是为了完成中国几千年没有完成的任务 写一本咱自己的建筑史 你做到了 你课堂的言论 老师就是一坛水 你永远看不清里面到底有多少水 让我不在自大而是无时无刻的尊敬老师 你对待学生提问的一丝不苟让我不敢有任何的狂妄的意念 是你给我无数的启发 我的人生将会因为你而发生改变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行业相关
  •     梁思成的经典,但是感觉最近出了接触古典之外也应该想方设法接触些有时代性的东西。
  •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
  •     还未读完,但已感动。首先是因为作者林洙的付出和无悔,在梁公晚年最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他,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当时有很多外人竭力反对,甚至不惜最恶意的讽刺,不过并没有阻止他们的婚姻。事实证明,不是林洙攀高,而是梁公的大幸。提起梁思成,首先想到的是林徽因和梁启超,而林洙永远是沉默的那一个,我现在觉得这很不公。我是桥梁行业的,但会好好的读这本书的,为自己增加一些建筑方面的印象也好。
  •     看了电视台的节目,想了解林徽因和梁思成,想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的美。
  •     好书值得一睹!梁思成是中国建筑业最值得尊重的大师!
  •     有若无 实若虚 大智若愚
  •     很不错,特别是梁思成的图真的很美
  •     梁先生的古建筑研究造诣自不用说。这几天看完了最后几章惊讶于我自9月初开始的一系列学习和反省的产物与本书的一致。比如水盘和罐子,比如预制房屋的工业化,比如交流,比如建筑修复的介入程度等等。再看到附录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建筑手绘稿又多了一份亲切感。道理摆在那里是看不明白的,除非通过经历和自我反省首先点拨自己,再由他人来指引。所幸在迷茫的时候能看到如此切实的文字,有很深刻的意义同时又非常诚恳,建筑师的热情和忠诚全摆在眼前了。也是非常遗憾梁公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谶语成真。
  •     不错
  •     先生对建设事业的热爱,对新中国的憧憬,对科学的城市规划的坚持,在他的文字建筑中比比皆是。先生对专业的固守,对正确的坚持,让先生名满天下又让先生委屈难安。先生的大师风范,从先生精巧的语言表达便可感受;先生的情真意切,从先生语录以及其学生回忆中还原其拳拳爱意。
  •     最美的文字建筑,很好,还有梁思成父亲的家书。
  •     对不是专业建筑师,还是浅显一点好'。总算知道斗拱是怎么回事了。
  •     买这本书是拜梁思成先生的大名,大致通看了一遍,颇有收获,并对林洙女士表示敬佩之情。
  •     这本书很好哦,即使不是建筑专业的人,也很好理解,而且配了梁思成的亲笔手绘图,曲阜孔庙的平面,很珍贵,值得大家一买,更不用说,里面还付上了家书以及梁思成的一些日记以及笔记。很棒,推荐。
  •     梁先生是个有远见的建筑师,但看到一些学术的争论,字里行间中也透露出学者的那种轴劲,试想如果当年梁先生指导城市的规划,应该会比现在好得多吧,时过境迁,看着现在满目苍夷的城市,思考自古以来大型木质结构的建筑群反复的拆建,不视建筑为一种艺术,不珍视古建筑的保护,反而把这70年产权的房价炒的这么高,时为费解。btw排版在每个章节下面的空线真的不舒服……
  •     梁思成做为一名建筑大家用优美的文字描述建筑的美,看后非常享受。赞一个。
  •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e》(英文版)等。
  •     很有意思
  •     向梁思成先生致敬。伟大的建筑家可敬的中国脊梁。读这本书字里行间时时刻刻都在感受梁先生披肝沥胆地拳拳爱国之心,如啼血杜鹃至死不渝。当看到梁先生和林徽因女士对北京的美好规划几近痛惜落泪,不忍猝读。向梁先生致敬。
  •     张小娴的想念 谢谢你离开我 还有然后 我就一个人了 梁思成的谈建筑 都很好啊 包装精美 推荐
  •     图片印刷太简陋
  •     全新的书,还附赠了梁启超的家书和梁思成的手绘很值,值得拥有
  •     谈话部分只字不看。怎么还赠了什么吗,我弄丢的?不不不,一定是有人拆开放在其他架子上
  •     书内分为5个部分,精选了近40篇先生最经典的建筑文章,对于不是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文章轻松地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
  •     质量不错,送的梁思成的建筑素描很好,非建筑专业的看看,了解一些常识。
  •     建筑艺术给你不一样的思维。
  •     如果没有学过建筑,可能读起来会有些晦涩,建议先读读梁思成的传记之类的 。对于学习建筑的人来说,很有借鉴和学习的价值。梁先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学习。
  •     梁思成的建筑 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起步了吧 。即使不当作专业书读也很好。
  •     梁思成对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贡献近代第一!
  •     这本书没什么书评好写,如果买了全套的梁思成全集,其实这些书都是可以不看的。但是既然是夫人林洙女士整理的,那能看得出来这些精选文章很有分量。从民国到解放后梁思成一直在为中国建筑保护和新建筑应该怎样做做着非常细致的工作,而且虽然有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但还是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其实采纳的意见还是占大多数的)。
  •     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很好玩,还有古建背后的秩序和模度原来这么严谨
  •     算是全的了 应该买精装 虽然有点商品的味道 学术感不是很强
  •     奉天之帝都高铁上,途径锦州、山海关、北戴河。恰梁先生曾两地就教,缘也。读罢所感甚多,当别文具。书底附任公书信若干,大善。
  •     大师的远见卓识。
  •     2016年第142本,不如直接看《中国建筑史》
  •     大师的思想和精神是我们的食量,然而针对本书的编排及叙述不敢苟同作者的能力。
  •     梁思成用脚丈量中国,用手绘就建筑史册,书虽小却反映出他那个年代专家的良心,学者就需这般严谨。
  •     驱车走过润扬大桥,唯一我在当时看到的不是江写的题名。想到烽火扬州路,真是太漂亮的江边了,在那儿的寺庙,至今还让我回味,因为那儿是扬州,那种设计风格实在让我喜欢,曾经自负游历江南如一个侠客般,轻盈自在,不在乎江南的细婉,其实每到一地,都让我深深地爱上,扬州,美丽的梁思成设计的风格,让人喜欢,让人不断回味,让人梦中想起。
    爱极了那个我曾经策马而过的地方。
  •     如果把梁思成的建筑文章当做散文来读,也许还有些趣味。但他的文笔和其夫人比较起来,显然差得远了。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这样一对夫妻组合,不能由其夫人执笔,由梁提供素材和思想,那样的话,梁的读者恐怕就绝不仅仅限于建筑专业的学生而已。可惜!
  •     一个时代,带给人唏嘘。一座建筑,带给人思考
  •     于古于今,大拙至美。
  •     咿。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
  •     除了原著外,还附带了梁启超家信,梁思成早年手绘建筑,很是不错的书,喜欢。
  •     自己是学建筑的一直崇拜梁公他是我前行的榜样无论他的言论还是行动度让我佩服当他为了北京的城墙被拆而痛苦流涕时我也是那么的心痛我心痛的无力去管那城墙到底会怎样我只会在乎梁公你是否会愤怒而放弃去保护古建筑当你据理力争将团城保留下来时我有时那样的为你自豪所以我们今天在盛夏能有个好去处梁公你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只是为了完成中国几千年没有完成的任务写一本咱自己的建筑史你做到了你课堂的言论老师就是一坛水你永远看不清里面到底有多少水让我不在自大而是无时无刻的尊敬老师你对待学生提问的一丝不苟让我不敢有任何的狂妄的意念是你给我无数的启发我的人生将会因为你而发生改变
  •     赠品很不错,有孔庙图,有梁思成手绘稿,还有家书。书正在读,看了几页感觉蛮不错的。
  •     这是梁思成大师花了许多时间写的一本,不可不读呀,学建筑行业的
  •     “身体的苦楚被视做当然,我们常在无比迷人而快乐的难忘经历中锐感快意。旅途常像古怪的、拖长了的野餐,遇到滑稽而惨痛的麻烦时,既惶急无比,又乐不可支”。还能说什么呀,敬仰之极又羡慕之极,能有位这样的老师那是一生的幸运了。甚至是像梁启超这样的父亲。附录里父亲的书信里活泼的思成和思永啊,那么年轻那么富有朝气。
  •     记得以前看过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文章,为现存最早的木质建筑,始建于唐代。梁先生在本书中也提到了它,此外梁先生对赵州桥赞誉有加。真心喜欢热爱建筑才会艰难走遍中国实地考察。同时推荐去年中华书局的《故宫营造》。P.S世博会运用了中国传统榫结构的中国馆太难看了。
  •     因此书开始留意身边的建筑,也喜爱上建筑。
  •     建议学建筑的同学们都看看,小感叹下,怎么没早些看梁思成的著作。
  •     早就听说梁家学问很大,今天有机会看梁思成的建筑学问,以前在中央电视频道听大师关于梁思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很深,是在战火中夫妻二人不惧生死,全国巡查我华夏建筑,并整理。开创了大学的古代建筑系,为保留中华建筑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拜读大师之心血。深感大师学问之深,勤奋整理钻研之累,颇受益!
  •     第一,先生的话放今天一点也不过时,想想才觉得中国城规发展的落后。第二,梁启超也太可爱了吧!!!
  •     撇开梁先生的风流韵事不谈,作为学建筑的学生,这本书真心值得推荐,里面有大量手绘的图,并且赠了一小本梁思成的手稿,并且中英双语,各种赞
  •     启蒙
  •     梁思成的建筑关,喜欢
  •     每当看到梁思成的名字,从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敬畏。中国需要像梁先生这样人,只可惜,现在我们的社会太浮躁了,很少再看到这样的人了。。。。。。
  •     研究中国建筑越不过去的制高点。
    书籍装帧做的不错,附带了孔庙的总平面图和梁思成的部分手稿、以及梁启超的书信。
  •     强力推荐!这其中的美学观念以及专业素养太棒了!书本身并不深,很好读!里面的图例很丰富!还有它附送的赠品,一个是梁思成的手稿集;再一个就是与父亲的书信!再附加一张孔庙的结构图!棒!
  •     好几篇大字报也是时代的印记么…很多解说没有图文读的也是辛苦…看完第一感受就是好想去山西~总体平平淡淡加一星给老城墙的新规划吧~虽然是个心痛的结局…不过提案真滴前卫又可行~
  •     外行学习。
  •     第一次看有关梁思成先生的东西,感觉不错
  •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建筑这种美——虽然每天每天都能接触到建筑物,但是让我从心里深深被触动,被它的美所感动,还是看了这本书之后。看完这本书,再去看建筑物,总觉得多了些什么,说是“神韵”或者是“精神”?不知道怎么说,但是却真正打开了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对于梁思成,我也被感动了,认真的、诚恳的、纯粹的人啊!梁启超其家教则让人羡慕和佩服,同时也思考量多。如何培养小孩才是适度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小孩子的天性,而同时又使其不至于太过散漫?而那些家书,又这么的感动人,这么的有趣。真是能够引起感动,引发思考的书啊。
  •     这本书跑了好多地方都买不到,只有网购了。
    很喜欢跟建筑有关的书籍,虽然不是很懂。但看的时候觉得很美好,一种精致严密大气的美,是不可替代的。
    文字中也显露了梁思成这么一个纯粹、淡然的人,为了建筑投入如此多的心血。很敬佩。
  •     很喜欢梁思成的建筑思想,会好好拜读的。
  •     梁思成在建筑界影响甚大,他的文章至今没读过,买了之后慢慢学习!
  •     可以做为启蒙读本
  •     很久以前就很想买一本梁思成的关于建筑的书,终于得偿所愿了!
    大致通读了一遍,受益匪浅。梁对于建筑的理解、思考、认真执着还有社会责任感,让我们这些学建筑相关专业的人深感惭愧。在现在这个利益熏心,浮躁、复杂的社会里,多读读梁思成的文字,似乎心渐渐的沉静了下来。
    我喜欢梁的文字,严肃中偶然夹杂活泼,本来辛苦的旅程却因为结果的收获而欣喜若狂。梁是幸运的,他有林徽因的陪伴。梁亦是艰辛的,生活在那个炮火连天、十年文革的年代;然而梁始终是快乐的。
    喜欢梁,喜欢林,也喜欢金还有他们的美国好友!
    虽然这不是一本系统介绍建筑的文字,但对于我们理解建筑美学有相当不错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习到一种认真执着的态度。。
  •     梁思成是大家,在建筑领域,在古建筑保护领域都是泰斗级人物,影响大,其爱情也是令世人钦羡
  •     因为梁思成,我都成了古建迷了,开始后悔怎么当初没学建筑学,走遍大江南北寻访散落在各地的古建筑一直是我的梦想,有梦想是好的,我会照着它去努力实现,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好好读懂眼前这本清清丽丽的小书,让梦想照进现实,等待阳光灿烂的日子!
  •     因为林徽因才知道的梁思成,不愧为大建筑家,内容很赞,荐
  •     花了两个晚上差不多五个小时,建筑部分基本上以前看过,两个收获:梁启超的鸡汤很管用;中国绘画史的简述有意思。
  •     “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东西;建筑师是痛苦的,因为他也会看到许多丑的东西。”
  •     梁思成先生的演讲稿集子。选编的用心有条理,普及关于中国建筑的一些常识,也表现出了梁思诚先生其人。梁先生是真爱北京、爱中国文化,当时的预见现一一成为现实,如当时坚决了,何至于此~贵d亏欠他太多~
  •     因为纪录片 更深的认识——梁思成和林徽因 因为文字更加的了解他们视野中的建筑 很好的文字 值得我们品味
  •     我阅读的第一本梁思成先生之作,字句间渗透着梁先生对建筑之爱、文化之爱、民族之爱、国家之爱。这是一本不懂建筑的人仍能读懂的书,梁先生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读者什么是建筑,如何欣赏建筑,如何发现建筑之美。附赠的家书更是感人至深。
  •     梁公着实令人钦佩,但这本书中收录的点点滴滴零散的文本,都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位大师下笔的压抑,读着让人觉着心疼,可惜。
  •     看得眼泪都快掉下来
  •     里面还附赠梁思成先生的手绘稿,太帅了
  •     虽然太专业的几篇看不懂,但某些文字确实让我身为中国人为中国的古建筑未得以妥善保存而唏嘘不已。
  •     最真实的梁公,一字一句都无不流露出对于美好建筑的热爱,当然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未能如愿,但这是无妨的,今后我们定将如愿。
  •     实在是糟蹋了梁思成。
  •     如果能由林徽因编就好了
  •     专业以外 部分有点读不进去 北京城相关的都很喜欢 第四部分往后都不错
  •     建筑是艺术之母,这本书里头有很多手稿和随笔,比较浅显非建筑专业的读起来也毫不费力,里头很多情怀的东西,真是挺佩服那时做学问搞研究的人。
  •     先说书本的质量 质量很好 还赠送了梁思成的绘图手稿以及梁启超写给他的信。 内容还没看完先不做评价 不过相信梁思成的文字不会让我失望。
  •     这本书的内容我很喜欢,介绍的关于建筑的一些内涵,适合大众阅读。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纸质很好。我这次买书还有送梁思成一些建筑的手绘稿还有梁启超给梁思成写的信,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继续送,送的这两样东西我都很喜欢,也算是一种意外收获吧。
  •     虽说有几处文字囿于民族情结,但是总体上仍然十分值得学习;更为遗憾的是,今天中国的一切都衰颓至这个美好展望的对立面……(庆幸我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最坏的时代)
  •     感动梁思成爷爷的坚守
  •     至今读过感情最深厚的建筑杂文,适合普通读者。
  •     在这个梁思成的用文字描绘的建筑中,我看到了一个建筑师内心深处对建筑的感悟,建筑是历史的,建筑师能在建筑中看到历史中的悲欢离合,体验着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故事,建筑是艺术的,建筑师成就一件完美的作品,后人在欣赏的同时也分享了建筑师的快乐和幸福。有若无,实若虚 ,大智若愚, 大拙至美
  •     我是一个做结构的,买这本书是为了拓宽自己在专业上的视野,这本书较详细的写了梁思成的一生及他的生前著作,推荐给非建筑专业而又喜欢中国建筑的人们!
  •     中華古建魯班爺修,玉石欄桿聖人留。
  •     有些人是碟子,有些人是罐子,不能因为罐子里的水没溢出来就妄言碟子里的水多。对于知识的汲取要广而博,对于专业的学习要精而专。博览群书并不是让你出口成章或下笔成文,更多的是提高自我读故事的能力,简单点概括就是理解能力。
  •     体会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了解他人的人生轨迹,可以更好的坚持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浅。
  •     梁思成真是一代大家!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负责,都是流淌于文字之中的。能够深深的感受到梁先生的人格魅力。而他的学术能力,治学研究能力,也是极出色的。他从历史的高度看建筑,融汇古今与中外,又注重对后辈的提携,真是一代大家
  •     装帧好!入门读物。“斗拱”“榫卯”
  •     还没具体看,只是粗略翻了下,感觉不错,还有梁思成的手绘图,很棒
  •     有梁思成的家书,还有曲阜孔庙的平面图,这个网上虽有但还是不如拿在手里感觉好啊
  •     梁思成的文字激发了我对古建筑的兴趣,大师就是大师
  •     梁思成的书不只是在讲建筑,他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等融合在建筑中传达给大众。或美或丑,都是客观的描述,毫无添油加醋之意。大学的四年虽然在建筑系混的,但真心算不上业内人士,只希望自己能慢慢填补空白弥补自己的遗憾。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