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集部 > 经典常谈章节试读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4
ISBN:9787532543182
作者:朱自清
页数:115页

《经典常谈》的笔记-第6页 - 《说文解字》第一

作为中文系的学生,虽然早就知道《说文解字》这部书,了解它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但一直没有阅读过。看到朱自清先生说了它在中国文字学上的重要性,我立志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直到看到朱自清先生这部书,我才对汉字“六书”有了真正的体悟。之前对“六书”的理解一直是模糊的、囫囵的。特笔记如下: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视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二”(上)“二“(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在。”二“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二“(下)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声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在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的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是“错画”的意思[3]。“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但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声为主,也可以叫做“名”。一字借为数字,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p6~p8)
读完了这章我想了一个问题:中国有诗书礼易这么多经典,为何朱先生将东汉才产生的《说文解字》放到了第一篇的位置上?我想大概是因为没有文字的产生就没有那些先秦古籍的流传,文字是文化传播极为重要的载体,而文字的特色也正是汉民族的特色。如果我们每个人好好读一读《说文解字》,理解了前人造字和假借意义的思维,或许我们读文章时对很多字词又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新的感悟。

《经典常谈》的笔记-第31页 - 诗经第四


我们中国人是情感最为丰富也最为含蓄的民族了,这一点可在《诗三百》中窥得。然而汉代的大腐儒们都将这三百多首优美的歌谣解释为劳什子的君臣后妃之德。幸而有了多代学者的努力,我们现在才体会得到《关雎》对爱情求而不得寤寐思服的青涩,才吟咏得到《采薇》中老兵戍边多年渴望归家的情感。可见做学问者不能沦为政治的工具,否则那学问也没什么意义了。

《经典常谈》的笔记-第79页 - 诗第十二

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他是眉州眉山人,因为攻击王安石新法,一辈子升沉在党争中。他将禅理大量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真到用笔如舌的地步;但不免”掉书袋“的毛病。他门下出了一个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他是洪州分宁人,也因党争的影响,屡遭贬谪,终于死在贬所。他作诗着重锻炼,着重句律;句律就是篇章字句的组织和变化。他开了江西诗派。

《经典常谈》的笔记-第44页 - 三礼第五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儒家文化少不了礼。儒家文化本质上是积极入世寻求利益的。世人都知道最大的利益不是来自于金钱而是来自于权力,故而孔子爱财却能取之有道,孔子想要取财的“道”就是政治。奈何春秋时期的诸侯王们都不理睬这个孔子,所以孔子在春秋时只能作为“七十二贤人”的老师而出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而不能成为他痴痴念念的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其实不难理解,核心就是实现君民有着严格的分野,但君能明理治国,民能明理干活的这样一个社会。如何实现呢?手段就是中庸之道和克己复礼。其中“礼”是非常重要的存在,这个礼就是周代的礼仪制度,再扩大一步来说,就是周代那种有着严格区别的阶级礼仪制度。
每一个变革的时代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每一个稳定统一的时代都是“复礼”的时代。孔子死后的几百年过去,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将孔子的“礼”奉为圭臬辖制臣子和百姓。当今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孔子的“礼”呢?我想作为个人还是需要的。然而社会群体若还是按照孔子那样分“礼”而治,各个群体之间壁垒森严秩序不容突破的话,那岂不是倒退两千年?

《经典常谈》的笔记-第17页 - 周易第二


我素来是把《周易》这书当作战国时人们对于世界万物浅薄的认识的,虽然这包含了华夏大地上最初的哲学,但我一直认为不过是古代愚昧者们对世界的简单猜想而已,再加上许多街边的算命老头儿们都拿它做吃饭的本钱蒙骗别人,故而一直对《周易》怀有恶感。虽未读《周易》,但我也知阴阳五行、八卦演算,也知乾兑离震艮坎巽坤这八个卦象。以前常有疑问:为何三划及以上才能成为一卦象呢?在这本小书中我得到了解答。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一”是奇数,代表天,那断画是偶数,代表地。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阴阳的观念是从男女来的。有天地,不能没有万物,正和有男女就有子处一样,所以三画才能成一卦。”(P17)
除此之外,朱自清先生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P19),我不该带着被世俗污化的眼光去看待《周易》,它虽然简单虽然原始,但它也是我们曾经的祖先最早哲学思辨的光辉所在。或许有一天我也会越过障碍去捧读《周易》。

《经典常谈》的笔记-第24页 - 尚书第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P24),朱先生这话虽然只是在谈今古文学之争,但是令我想到从古至今不少的文人学者流派之争。自古以来人常说“文人相轻”,我想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这些爱好文学的人们,应该少些斗争,安安静静地看书思考写文章便是最好。若是非争不可,那一定必须得是为了真理、原则这样的东西才有必要。
至于中国历史上多次有人伪作《古文尚书》,这实在是丢脸又可笑。为了一时的煊赫名声,而丢弃了良心,失去了诚信,又有何面目死去后面对九泉之下的阎王的叩问呢?我想人生在世,还是要多一些敬畏和廉耻。

《经典常谈》的笔记-第77页 - 诗第十二

但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姬唱了去伺候宫廷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它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道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有开了”沈着痛快“一派。……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露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份。


 经典常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