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章句集注》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古籍 > 国学普及读物 > 四書章句集注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1983-10
ISBN:9787101005615
作者:朱熹
页数:388页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75页 - 论语-公冶长第五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35页

由诚实达到明白的境界,这是所谓的来自天性;由明白达到诚实的境界,这是所谓的来自教化。诚实就能够达到明白,明白了也就自然诚实了。
以上是第二十一章。子思接上一章孔夫子有关天道、人道的阐述,而补充的话。从此往下的十二章内容,都是子思的话,来反覆说明本章的意思。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右第二十二章。
何解呢?只有天底下最诚实的,才能完全认识“自诚明”的天性;能完全认识这种天性,就能完全认识人的本性;能完全认识人的本性,就能完全认识物质的本性;能够完全认识物质的本性,就能够完全体察认同天地万物的变化运动;能够到达这种境界,就可以和天地并列了。
以上就是第二十二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右第二十三章。
在这个过程中,然后也可能会出现曲折误解,出现曲折误解时如果诚实用心,诚实用心就会发生体现出来,体现在外在就会露出痕迹,露出痕迹就会明白道理,明白了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产生导致外在变,外在的变就会引致内在的感化,所以只有做到天下最诚实才能化解内心的曲折误解。
以上就是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龟,动乎四体。福祸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右第二十四章。
达到最诚实的境界,就可以预知未来了。国家将要振兴,一定有吉祥的先兆;国家将要衰亡,一定有妖孽横出;会在占卜的龟甲上有所显现,也会在身体行动中有所显现。福祸将要来临:好的,或不好的,都会预先知道。所以说达到最诚实的境界,就如同神了。
以上就是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繫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与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鼈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为田野。“於乎不顕!文王之德之纯!”蓋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右第二十六章。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96页

三月不知肉味《语类》卷三四:子在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三月"当作一点。盖是学韶乐三月耳,非三月之久不知肉味也。〔去伪〕
因此,当作:三月,不知肉味。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20页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右第二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右第三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能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右第四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右第五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右第七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右第九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右第十章。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39页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與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诗曰:“不显微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大学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
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
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
□[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
第一章
『1』康诰曰,「克明德。」
『2』大甲曰,「顾□[言是]天之明命。」
『3』帝典曰:「克明峻德。」
『4』皆自明也。
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第二章
『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
『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第三章
『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
如鸟乎?」
『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
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亻门月]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
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门月]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
不能忘也。
『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
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第四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第五章
『1』此谓知本。
『2』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
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
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
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
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六章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左为扌右为
合廾]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
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第七章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第八章
『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
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
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第九章
『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
,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
嫁者也。
『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
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
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故治国在齐其家。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
可以教国人。
『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第十章
『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
,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上为丰刀下为糸]矩之道也。
『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
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
上为丰刀下为糸]矩之道。
『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
民之父母。
『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严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
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谬:亻旁]矣。
『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德众,则得
国;失众,则失国。
『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
,此有用。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11』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
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
恶人。
『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
也。
『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上为艹中为巛下为田]
必逮夫身。
『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
非其财者也。
『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
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U+5BD5[宁]有盗臣。此谓国
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上
为艹中为巛下为田]害U+7ADD[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
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51页 - 论语

---------------------四书精读3.20--------------------
===學而第一(二)===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
論語 孟子的每一句話(對話體)不能脫離具體語境。
和為貴,不能脫離禮而言。否則為和稀泥之huo4.
禮主敬,疏遠以和彌補。禮之體為為敬。樂主和。
斯為美,即禮樂並用。小大皆此。
有所句為補充,若有事不通,則因不講界限和原則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歟?
子貢對儒家的貢獻 史記·商人傳第二 子貢不受命(經商非所授,章太炎) 明敏
善問。顏淵仲弓等未多問。【善待問者如扣鐘】
朱子注稱子貢或先貧後富,但未見記載。
切磋琢磨,骨角、玉石,良才美質的進一步加工。
===為政第二===
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無邪何解:鄭玄,思想無邪僻。但此思為發語詞,無實意。論語述要:音徐,虛義。則解為真情實感的流露。
2.3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禮樂政刑。
簡訟。
《春秋與漢道》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的匹配。從政者的能力和道德品質。
通過禮樂陶養政治文化,移風易俗。
2.4
三十而立于禮。
耳順:只人錯而不揭破。
成德次第。
2.5孟懿子問孝
敬老的文明
孝不破禮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7页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直以为,一个人的品行的好坏主要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看出来的,一个人能否培养出良好的德行也主要在于独处时侯的作为,一人独处之时,也是恻隐之心显现之时,此时所有的高兴、情伤、忧伤都会被无限的放大,乃不能静,所谓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此外,不静于是有动,动而有火,火不能制,可以烧至五脏六腑,因而得病。所以当读至此句,乃有共鸣。
此中慎字,可译为当心,小心以及警惕之意,如何做到慎独,我认为有以下几法。
首先可以避其独,主动制造更少独处的机会,此中慎字就更有害怕之意,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妥协。然每个人的自制力有好有不好,在不能控制自己思想时,此不失为一法。此外,
古语有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我看来,这句就是要阐述一个道理:一个真正高明的人,最终都会回归社会,按照规律做事。此种回归并不是要人流于平庸,自甘堕落,普通人道
中庸,可以说是因为其不知高明的道理,不知者才无畏,极高明之人应执其已有之高明德行与知智,坚持自我,并站在世事之上,制定出高明之决策,而用于中庸之道。要站在世
事之上,也并定要先了解世事,才能想出适合于实践的法子,光有一身理论,其实也并无用处。在了解世事的时候,并定也就不会独了。
法二,乃在与正其心,诚其意,这就是要求我们身有正气,气正而神正,于是不受外界内心杂念的侵袭,乃能自己遏制住自己的不正想法,朱子也有谓: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
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此种方法需要下得功夫更深更多,肯定也需要多年修炼才能运用自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法三在于每日每时不失省察之功,省察自己的不当行为。此法应当在法二之上进行,全因如不能正其心,诚其意,必会肆无忌惮,道德高尚之人发现自己的不当言行,乃有惧,有惧然后才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写到这里,想起今年有一孔子雕像已经竖立于TAM广场,我认为当局者无非想传达几个意思。一,此时我们已不需要革命,你要革谁的命?我们需要儒家思想的重新回归,让社会重新回到仁、义、礼、智、信中,此所谓建立和谐社会。二,中国的文化需要向国人,向世界树立起一个座标,并以此为中心发展,翻来覆去,也只有孔子能拿得出手了。然新文化运动已将孔家店打倒,此番重建更需一番力气。我认为传统文化对与不对,四书五经等对于中国人来说理应当熟记,中国之乱全因当局者将社会秩序的维持全押在上面,没有完备的法制,想以道德制人,却不知人皆有恻隐之心,社会表面看上去和平,实其不稳,一人因行为不当而受益却无惩罚,于是就有人模仿,此如情况形如spinodal decomposition,道德败坏一发而不可收拾。但是虽已亡羊,补牢却不晚,十七届六中已发表深化文化改革的决定,虽已是大多数嗤之以鼻的公文,但当局者已经看到这个问题,这可不得不为之高兴,也寄希望于当局者能拿出更多实际的决策。
中国文化与西方可谓之有根本上的差别,预先发展文化,必定线确立谁为根基。从最近几年公派留学人数之直线上升来看,可以说此时中国已经进入第二次洋务运动,我们理应当谨记洋为中用,师夷以制夷,期待中国早日进入属于自己的文艺复兴。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 第一章

中○1者,不偏○2不倚○3、无过不及之名。庸○4,平常也。【《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
○1中
《書•大禹謨》允執厥中。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
○2偏
《左傳•襄三年》君子謂祁奚于是能舉善矣,舉其偏不爲黨。
《書•洪範》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又中之兩旁曰偏。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頗也。頗,頭偏也。
○3倚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異也。一曰不耦。从大从可。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異也。不羣之謂。《左傳•昭五年》薳啓彊曰:設机而不倚,爵盈而不飮。又恃也。
○4庸
《書•臯陶謨》自我五禮有庸哉。
《書•堯典》疇咨若時登庸。
《爾雅•釋詁》常也。
《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五曰保庸。
《詩•王風》我生之初尚無庸。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易》曰:“先庚三日。”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偏此则遗彼,故不偏也;倚是则失非,故不倚也;过,则偏一端也,故无过也;不及亦失一端也,故不及也;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5”不执于彼此,不分别于是非,不执于色亦不执于空,非色非非色,非空非非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6。至人之心若镜,不将不迎,故能胜物而不伤。○7(驰心于知识之人,精心于此一物即不能精心于彼一物,这即是不胜物也;夺情于好恶之人,匿情于好恶的人,匿情于此物即会抗拒于其他之物,这即是不胜物也。若万物挠心这是己伤,屈物以从己之好恶这是物伤,不将不迎主客自由而无限隔的相接,此之谓不伤○8。儒释道皆治中也!然今中国人以无公德显名于世,若古圣知此奈若何?建国初斗私批修,而定“十年浩劫”!现行特色社会主义,名实相副乎?何西人走资本主义道路笑社会主义侵犯人权哉!怪哉乎?道传中却失中也,人生无常道亦无常哉!】
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5《中庸章句》。
○6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悟道之引也。《六祖皆金刚经》。
○7《庄子•应帝王》。
○8徐复观《游心太玄》
天命○8之谓性○9,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0。
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即心即理】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有形即有文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这样说好像是向着理说,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不可。】,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故有当体自足,仁者本心,觉悟自性,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之修。】。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8 命
《書•堯典》乃命羲和。
《書•大禹謨》文命敷于四海。
《周禮•春官•大祝》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
《商书•说命上》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使也。从口令。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
《左傳•成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 徐文兵解:“一句话道明了人是天地交流的产物,人的一生注定是被决定了。这就是天造地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曲黎敏说拿破仑说过:身体结构即命运。
○9性
《孝經•說曰》性者,生之質也。若木性則仁,金性則義,火性則禮,水性則知,土性則信。又《通論》性者,生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杜子春讀生爲性。《賈疏》性亦訓生,義旣不殊,故後鄭不破之也。
徐文兵“认识汉字——性命”:性是心生,也就是活着的心。相对于身体的存活,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人的性(nature, personality )。包括情绪、情感、意识、思想、智慧、记忆等等。相对固定的话就形成了人的性格、性情。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决定好了的,一辈子不会改变的。
三性之解源自《刘宏毅博士三字经讲记》。天赋的性是天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天性不清不能明,要想清天性,先去私欲。禀性不齐,祖先赋的性叫禀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是指的禀性。禀性不化不能正,要想化禀性,先去我见。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告子说的性“可东可西”正是指的习性。习性不去不能立,要想去习性,先去不良嗜好。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
○10教
《周禮•地官•司徒》使帥其屬,而掌邦敎。
《禮•曲禮》敎訓正俗,非禮不備。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所施,下所效也。教效㬪韵。从攴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53页 - 论语集注卷一 学而第一

以下四处不理解经文之意,求高人指教:
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里的“抑与之与?”是什么意思?
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小大由之,是由和吗?还是由礼?
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亦可宗也是何意?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什么关系呢?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句回答又是什么意思?
先谢为敬!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6页

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理也。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中国建国后最不好的东西,
就是全盘的西化,
其中在文史哲的方面尤其大!
其实我们从两本书中可以看到我们教育中的文史哲的东西;
《简明中国哲学史》----------
对于中国的文化主干完全的批判,
完全是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笔记》-------
构建了简明的中国哲学教育,
其浅薄的东西,都是迷信!
哲学简单化的东西
《鲁迅小说》
构成了中国语文教育主干!
不是这个不好,只是太过于抽象和讽刺!!!
所以结果是我们不断的出现:
例如林达,方舟子,王小波,余华,
这样的文人,
可悲啊!!!!!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73页 - 论语-里仁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读此两节而悲不自胜。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54页

徐珂清稗類鈔第八冊性理類姜雲一味論語:「昌樂閻懷庭與濰縣姜雲一善,一日,問雲一喜讀何書,曰:『《論語》,終身味之不盡也。』雲一嘗自述其生平學力,謂年四十,始能不以貧富攖其心,五十,始能不以生死動其心。」姜雲一喜讀《論語》,「四十」、「五十」之句當有「不惑」、「知天命」之意,堪爲《論語》注解。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39页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右第三十二章。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够整理修订天下的经典,树立天下遵从的根本道德,了解天地生长养育万物的规律。这样的圣人所依赖的是什么呢?是真诚至极的仁义,渊博精深的涵养,广大宽阔的胸怀!如果不是聪明圣洁能够达到上天那种美德的人,是不会了解这种境界的。
以上是第三十二章。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物格、知致而后意诚、心正、修身的顺序在当今看来,显然略扯啊。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光第一步就走不来吧……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70页 - 论语-里仁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1把老师当做朋友;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其实是由于父亲是老师的原因、;
老师其实也是敌人;
2.自信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自卑与自傲的问题;
3.朋友敌人不是永恒的!!
这是关键性的问题,朋友之间的斗争性;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72页 - 论语-里仁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事人之时,竭己之力;恕者,己之难为,不以之责人。近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庶几近之。小子远道甚矣。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74页 - 论语-里仁篇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96页 - 述而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7页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性,即理也。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24页 - 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百世而下,現在射箭如果不中的,應該還會想到靶子歪了吧。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 尽心知性还是知性尽心?

孟子尽心上 第一条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朱子的解释历来为人诟病,主要在于,孟子的论述顺序是先尽心后知性,但按照朱子的解释,既然性即理,那么知性也就是格物穷理,而只有先格物穷理才有诚意,才有践行,因此必须是先知性然后才尽心。这一条,牟宗三先生即港台新儒家的批评都很多,认为朱子这一条解释有以大学来强行解释孟子之嫌。
看语类,发现朱子的观点竟然分为两种:到底尽心是不是一种工夫?还是效验?
更进一步的纠缠是,朱子的这种解释还把他在大学解释中的困难带进来了:朱子在解大学致知和诚意这一节上始终难以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致知就一定能诚意?是否意诚仅仅是知至的效验?还是本身是一种独立的工夫?上述尽心究竟是否为知性的效验还是独立为一种工夫,也是类似。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国学的入门书籍以及必备书籍;
大学 中庸;
都是最重要的书籍!
今天的一个新的发现
就是我们可以把四书
和《理想国》,《形而上学》一起比对;
智慧是想通的;万物是想通的;
中西也是想通的!!!
什么不过时???
不是科学!!!
而是智慧!!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3页 - 大学章句

畜马乘不察于...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为什么表明卿大夫以伐冰之家来标注呢?丧祭用冰是个什么道理呢?怎么用冰法?为什么要冰?夏天冰的来源是?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2页 - 以理言智

朱熹还用天理来重新定义儒家若干核心道德:如仁义礼,性道法。。。
金观涛 观念史研究 42
惟独缺少智。
检索http://ctext.org/,为之补正如下:
以理言智之处
《梁惠王章句下》
3 智者明義理,識時勢。
15 凡事求可,功求成。取必於智謀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者,非聖賢之道也。
公孙丑 下
6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仁、義、禮、智,性也。心,統性情者也。
7 以不仁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禮義之所在。
离娄章句下
36 愚謂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順而循之,則為大智。若用小智而鑿以自私,則害於性而反為不智。
万章章句下
1 智者,知之所及;聖者,德之所就也。
告子上
9范氏曰「人君之心,惟在所養。君子養之以善則智,小人養之以惡則愚。
尽心章句 上
智有不盡,固不知所以為仁;然智而不仁,則亦將流蕩不法,而不足以為智矣。

其中颇有意趣之处在仁与智之关系问题。当与见闻与德性之知合而观之 。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 滕文公上

昨夜读《孟子》,滕文公上一章之许子、夷子......听起来都颇像是孟子在教育古代小清新及极端普世主义者......一乐。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5页 - 大学

"止於至善":止者,至善之所在。
朱子這麼一解釋,就多了層命題的意味,卻把"止於至善"和"止定靜安慮得"的文意疏通,因為他的"得",解釋成"得其所止",也就是得其至善。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90页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朱子《论语集注》:第一个和第二个“乐”读五教反,第三个“乐”音洛。
普通话:第一个和第二个“乐”读yao4,第三个“乐”读le4。(yao4和le4:汉语拼音方案)
粤语(广州话):第一个和第二个“乐”读ngaau6,第三个“乐”读lok9。(ngaau6和lok9:香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
从以上可以看出,朱子《论语集注》对“乐”的注音,与普通话不同,但是与粤语(广州话)却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证明,粤语(广州话)与南宋时的汉字读音是相近的。
注:“礼乐”的“乐”的读音又不同:普通话读yue4,粤语(广州话)读ngok9。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4页

致知在格物。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 1

对于中国哲学的认知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受教育的地方:
对于中国哲学的赞美,一般是西方的对于中国有见识的学者和港台哲学家;
对于中国哲学还有批判的人,都是一些大陆的学者和没有真正阅读中国哲学的外国人;
这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值得深思的!!!
我们的哲学,我们的教育,我们到底是学习什么的??
中国人不知道四书五经的没有!
但是知道自己国家哲学是好的东西大于坏的东西的人,少之又少??
why????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7页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又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大学中完全是逻辑的安排!!
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很难,但是细细的整体的读下来,非常的智慧;
这是入门之学,不知道这个,我觉得我们还学什么习,不学也罢了!
中国教育的问题,太多不能一一数之!!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48页 - 学而第一

“为仁”是连读的,断错句了10多年。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9页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en一声);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谓求之未得,则无寤寐反侧之忧,不能害于和谐,违于法则常道;君子虽乐之盛,求而得之,我心虽喜,但不失人心之正,性情之真,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不失神于娱乐。反之,放浪形骸、纵情欢乐,更有甚者,以以一己之心,损他人之利,惑也。因此《诗经》当得“思无邪”三字。
又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圣人闲暇无事之时,不怠惰放肆,又不必太严厉,有一身中和之气。不极端、过于板板眼眼,亦不过于怠慢肆情。“中”是一种不极端的美。
是故,人应有常态,有常道,非克己必遵之,实则身之所欲行之道也,做人处事,以平常心视之,行之,处之,则孰能不谓之和谐,如何不家和且万事兴哉?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完全是反向的哲学;
我们的哲学的定义更加符合哲学本身的定义;
知行合一,这就是哲学的关键性的东西;
其实我们为什么能接受马列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的哲学的原因;
但是其中的糟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东西给指出来呢?
错的要指出,而不是仅仅责骂!!!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71页 - 论语-里仁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党,类也。观过知仁,诚智者之言。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40页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朱熹注:智去声。乐,上两字并五教反,下一字音洛。
按照“五教反”这个反切,上两个“乐”,应该是疑母,效韵。《汉语音韵讲义》给出的疑母今读有两种——零声母或n,“教”作为反切下字,今读似乎有两种——ao或iao,所以有的书给这两个“乐”注拼音为yao,大概就是取了零声母和iao。
《论语》、《孟子》中好几种“乐”应该怎么读,又是为什么,一直困扰着我,今天总算明白了有些人把上面的“乐”注为yao的原因。
但是进一步要问,朱熹给出反切或直音是自己的根据是什么呢?呼唤铅印书局出一套古书《音义大全》。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80页 - 《论语集注.卷三.公冶长第五》

愚聞之師曰:“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雖其制行之髙若不可及,然皆未有以見其必當於理,而眞無私心也。子張未識仁體,而恱於苟難,遂以小者信其大者,夫子之不許也宜哉。”讀者於此,更以上章“不知其仁”、後篇“仁則吾不知”之語,并與三仁、夷齊之事觀之,則彼此交盡,而仁之爲義可識矣。
案:此節標引文起止有誤。“愚聞之師曰"云云,即朱子所聞其師延平李先生語,仅“當理而無私心則仁矣”一句。“今以是而觀二子之事”以下至“而仁之爲義可識矣”,皆為朱子本人之語。隨手翻檢幾種《四書集注》標點本,都沿襲了新編諸子集成本的這個錯誤。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
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
此谓知之至也。
朱熹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可是在中国呢?
被人骂,被我们的学校教育所抛弃???
这是什么缘故???
不尊重自己的古人的人有之;
不尊重自己的父母的人有之;
但是我们不把这种人叫做人,
我们把这些人叫做畜生!@!!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 理学本体话语:本体,实体,心体,性体

本体一共出现四次,实体、心体出现两次,性体出现零次。
有待与现代新儒家,如牟宗三等的文本中这些概念的使用相比较。
出现情况:
條件1: 包含字詞"本体" 符合次數:4.
共4段落。第1頁,共1頁。
《四書章句集注》
資料來源
《大學章句》
1
大學章句: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程子曰:「親,當作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但為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至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論語集注》《公冶長第五》
12
公冶長第... :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文章,德之見乎外者,威儀文辭皆是也。性者,人所受之天理;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體,其實一理也。言夫子之文章,日見乎外,固學者所共聞;至於性與天道,則夫子罕言之,而學者有不得聞者。蓋聖門教不躐等,子貢至是始得聞之,而歎其美也。程子曰:「此子貢聞夫子之至論而歎美之言也。」
《孟子集注》

《公孫丑章句上》
2
公孫丑章... :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至大初無限量,至剛不可屈撓。蓋天地之正氣,而人得以生者,其體假本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縮,則得其所養;而又無所作為以害之,則其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矣。程子曰:「天人一也,更不分別。浩然之氣,乃吾氣也。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一為私意所蔽,則欿然而餒,卻甚小也。」謝氏曰:「浩然之氣,須於心得其正時識取。」又曰:「浩然是無虧欠時。」《告子章句上》
6
告子章句... : 前篇言是四者為仁義禮智之端,而此不言端者,彼欲其擴而充之,此直因用以著其本體,故言有不同耳。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实体
條件1: 包含字詞"实体" 符合次數:2.
共2段落。第1頁,共1頁。
《四書章句集注》
資料來源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

1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其下十章,蓋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終此章之義。
《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
7
程子曰:「在物為理,處物為義,體用之謂也。孟子言人心無不悅理義者,但聖人則先知先覺乎此耳,非有以異於人也。」程子又曰:「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此語親切有味。須實體察得理義之悅心,真猶芻豢之悅口,始得。」
心体
條件1: 包含字詞"心体" 符合次數:2.
共2段落。第1頁,共1頁。
《四書章句集注》
資料來源

《大學章句》

7
右傳之六章。釋誠意。經曰:「欲誠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誠。」蓋心體之明有所未盡,則其所發必有不能實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己明而不謹乎此,則其所明又非己有,而無以為進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後有以見其用力之始終,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如此云。
1. 殉 : 或作「徇」。《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作「徇」
《論語集注》

《鄉黨第十》
17
升車,必正立執綏。綏,挽以上車之索也。范氏曰「正立執綏,則心體無不正,而誠意肅恭矣。蓋君子莊敬無所不在,升車則見於此也。」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內顧,回視也。禮曰:「顧不過轂。」三者皆失容,且惑人。此一節,記孔子升車之容。
性体 未找到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29页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薦(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嘗(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右第十九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蒲盧(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道达乎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勤,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稟(同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右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我们的学习遇到的问题很多,
就来说说中国的教育把!
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哲学崇拜:列宁;
其实不过是一个很劣质的偶像;
没有任何学术水平,一个天天在运动的人,怎么有心研读????
然后根据列宁,我们的所有的科学停止了!
我到了博士才知道我们的学习到的东西都是什么?
热力学的熵不能用在自然界!!!-------《物理化学 傅献彩》
质量守恒是错误的???---------《流体力学 北大版》
我勒个去!
哲学类似迷信,而且还是把自己的祖宗忘记的哲学和文史教育;
我们爱听评书,却不喜欢听历史课;
我们不该反思么?
我们喜欢霍金,但是在教科书中只是讲到了19世纪;
哲学只是文艺复兴时候一个劣等的培根!
在我们眼里笛卡尔是数学家;
莱布尼茨是个跟伟大的牛顿争头衔的数学家;
黑格尔是完全错的,
可是呢/.
马克思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抄黑格尔的!!!
环保是必须的,其实是反人类的东西,
可笑的是我还在研究这个东西!!!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页 - 1

看了几个电视剧,有很多的感触:
《华容道》:这个游戏每步都有很强的逻辑性;
但是背后却是一个赌博--惊天赌博;
《历史天空》:姜大牙挨整后,他第一个想法就是杀死所有整过他的人,
冷静下来的时候,他说:我只有杀敌人,才能拯救自己;
我该退下来了。。。。。
什么是领导意图?
就是在很多的废话之下,不断的缠绕的线头下,读到一个关键的意思。。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19页 - 中庸·第二章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后注:“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既从之,为何正文依然是“小人之中庸也”?

《四書章句集注》的笔记-第6页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舍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四書章句集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