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Facebook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企业与企业家 > 打造Facebook

出版社: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2-1
ISBN:9787514207637
作者:王淮,祝文让
页数:248页

作者简介

《打造Facebook》新书发布会,王淮与读者面对面,活动链接:http://www.douban.com/event/18166913/
这本书的书名——《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很嚣张,谁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呢,当然,扎克伯格最有资格,但他不会亲自来告诉你,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都不大可能。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公司。里面的每一人,尤其是工程师,既是公司文化的承受者,同时 也在不断的改造着公司的文化。我想强调的是团队,是团队的力量打造了Facebook。而让团队凝聚在一起并充满战斗力的,即其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一些做事的方式,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和对这些做法和原因的认同。写这本《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是想剖析Facebook文化的精髓,还有这里面的思考过程和前后的变化,详细解释当中最有价值和最值得学习的那几点。尤其作为早期员工,我们奠定了这些文化的基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扎克伯格的真实一面
第一节
第一次见到他问了奇怪的问题  4
第二节
第一次F8大会,我们在台上台下一起颤抖  6

第三节
扎克伯格在公司内部知无不言  9

第四节
每年一项新“挑战”  13

第五节
《社交网络》“只有2%是真的”——穿的T恤和拖鞋  14

第六节
关注用户体验细节,更指明产品发展方向  16


第二章 打进Facebook

第一节
选Facebook还是Google  21

第二节
在雅虎的负面经验:“公司政治”问题  25

第三节
Facebook工程师面试聊什么  29

第四节
Facebook的招聘标准:只和最好的人合作  36

第五节
找到一流人才的途径  40

第六节
面试中忌讳的几个问题  45

第七节
招聘永远是第一位的  46


第三章 欢迎来到“新兵训练营”
第一节
为什么要有新兵训练营  52

第二节
新兵在这6周里究竟要做什么  54

第三节
谁可以做新兵训练营的导师  56

第四节
导师需要做什么  58
第五节
如何为新员工找到合适的工作职位  61

第六节
训练营不仅是新员工培训班,也是经理培训班  65


第四章 黑客文化是Facebook的核心理念
第一节
黑客创立公司  71

第二节
黑客的驱动力是不断地学习和再创造  73

第三节
Facebook的“黑客之道”  75

第四节
找到黑客级别的工程师  78

第五节
工程师驱动文化  80

第六节
产品开发的三个准则  83

第七节
硅谷盛行的“工具文化”  88

第八节
想换组,公司帮你——Hack-A-Month计划  97

第五章 从个人成长为团队管理者
第一节
成长为更全面的工程师  104

第二节
接受新挑战:进入支付相关领域  108

第三节
一次危机成为打造团队的机会  110

第四节
如何招到你想要的人手  114

第五节
如何有效管理你的团队  116

第六节
如何有效分配工作任务  119

第七节
增进亲密感以减少紧张关系  121

第八节
如何开展一对一碰头会  124

第九节
“升职”的意义  129

第十节
导师文化:寻找一位可信赖的导师帮你提高  132


第六章 解密Facebook产品的开发流程
第一节
描绘远景 设置目标  141

第二节
收集想法并排出优先次序  144

第三节
跨团队沟通  153

第四节
告知所有可能关心的人  155

第五节
设计产品  156

第六节
指定项目责任人  164

第七节
定期碰头会  165

第八节
了解进度 汇总报告  166

第九节
发布产品 监测数据  169


第七章 慷慨而严谨的考核激励体系
第一节
重要而费时的业绩评价  181

第二节
意见反馈需要持续进行  184

第三节
如何升职与加薪  187

第四节
究竟卖不卖股票,这个问题很头疼  190

第五节
上市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194

第六节
员工离职创业并非坏事  196


第八章 我眼中的天使投资与创新精神
第一节
美国还是中国  204

第二节
一个中心:先是“天使”,再谈“投资”  206

第三节
如何考察投资项目  207

第四节
创业者要靠谱、有激情、有能力,最佳创业团队是三人组  210

第五节
如何判断创业者的能力和诚信  212

第六节
希望自己被创业者挑选  215

第七节
将硅谷的经验带给创业者  217

第八节
四大指导原则  218

第九节
“山寨”为什么这样红  222

第十节
如何变得更有创新精神  224

第十一节
改变“山寨”不能坐等  226

第十二节
要勇于尝试“破坏性创新”  229

编辑推荐

《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编辑推荐:1.作者王淮,Facebook早期员工,第一位中国籍研发经理,薛蛮子、徐小平的投资搭档,大众点评网和百姓网CEO顾问。2.李开复作序,薛蛮子、徐小平、周鸿祎、罗永浩等纷纷高度评价本书,在IT界引起强烈反响。3.本书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由内部人撰写Facebook文化和方法论的“干货集”。4.作者@王淮Harry将部分稿费作为善款,支持@大病医保项目,为351个孩子送上一份新年礼物。未来一年,这些孩子将因此得到保障。愿微小善心汇聚成大海,愿每一个孩子都健康长大。

前言

推荐序李开复学习Facebook文化认识王淮是在今年初的天使大会上,薛蛮子是这么介绍他的:“这个年轻人刚从Facebook回来,是斯坦福大学的高才生,Facebook的早期员工,最早的中国籍工程师之一。现在回中国想做点事情。”王淮很腼腆地笑了笑。年轻人看起来蛮和气,不像其他的一些工程师那么nerdy(无趣乏味)。这几个月来,数次与王淮交流合作,也都非常愉快。后来王淮请我为他介绍Facebook文化的书写序,我欣然答应。为什么我答应得这么快呢?第一,Facebook绝对是一家伟大的公司。硅谷每5到10年出一家改变世界的公司,Google(谷歌)之后就属Facebook了!Facebook从哈佛的学生宿舍中走出来,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巨人,成为10亿人每月都会登录使用的网站。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是其用户。Facebook上面有1400亿张图片,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片库。如果你到美国,你会发现公司、品牌、电影已经不对外广播自己的网址,而告诉大家如何在Facebook上关注自己!这样的一个公司,是我们每个中国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梦寐以求的。王淮作为Facebook早期员工,一定可以原汁原味地把Facebook成长成功的故事讲给我们听。对于Facebook文化中的精髓,王淮做了很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当然,作为早期员工,他同时也是参与打造Facebook文化的贡献者之一。我相信王淮是非常有资格解释Facebook怎么做,但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的人。Facebook成为如此伟大的公司既有偶然也有必然,既需要运气但更需要实力。我们不需要过多关注其运气,就好像在国际象棋界中有句名言“只有好的棋手才会走运(Only the good players are lucky)”,我们应该关注Facebook究竟先进在哪里,哪些东西支撑着它走到今天,哪些东西可能适合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去借鉴学习。第二,Facebook的创始人和CEO(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是绝对值得关注和学习的创业者。雅虎、Google和Facebook都属于快速成长的公司,但是前两个公司的创始人自身成长速度无法跟上公司成长速度,不得不从外部引入CEO。但是,扎克伯格能够和Facebook同速成长,CEO从19岁创业做到今天。扎克伯格最喜欢三句话。1.维吉尔:“天佑勇者。”2.毕加索:“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长大后如何保持童心。”3.爱因斯坦:“凡事都应简化到不能再简化。”这三句话也让我们看到他的心灵深处和博学多才。相信阅读王淮的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扎克伯格。第三,王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扎克伯格无论多牛,他毕竟是100%的美国人,而王淮则是100%的中国人。我相信,王淮作为一名早期员工加入到一个创业型的公司,是需要实力和勇气的。据我所知,进入Facebook绝非易事。Facebook在人才济济的硅谷坚持非常苛刻的面试标准,他们“只和最好的人合作”的招人策略被执行得非常彻底,更何况是在早期的时候。加入Facebook也需要勇气,毕竟创业公司失败的概率远高于已经找到成熟商业模式的公司。这个过程,非常考验团队的耐心和毅力,以及面对逆境时的坚持。尤其是国人对工作的稳定性和绿卡都非常看重,创业公司对于此有劣势。所以很多很出色的工程师更愿意选择像Google、微软、雅虎等成熟的科技公司。但王淮选择从当时状态仍非常不错的雅虎加入还未爆发的Facebook,从一个工程师成长为团队管理者,可见他有一颗无法安静的心,一颗追求刺激和追求成长的心。而这些,也在《打进Facebook》和《从个人成长为团队管理者》两章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对于在创业的年轻人,在职业生涯早期的年轻人,相信有很多借鉴价值。他从一位工程师到研发经理的成长过程,对于职场的很多新人应该有所启发。接受挑战进入不熟悉的支付领域是给予他的一个机会,一个有巨大风险的机会。从零开始打造一支团队,相当于在公司内部进行再创业。对那些非创业型的工程师,王淮的经验也会有价值,因为他做到了工程师到管理者的成功跨越。最后,这本书可读性很强,而且“干货”很多。王淮曾经摘选过部分发在他的博客上,其中一篇介绍Facebook文化的文章叫作《我在Facebook的十点经验分享》。如此一篇过万字的长文获得过万次的转发是非常罕见的。里面提到了很多他在开发产品、打造团队过程中的经验,比如“树立高的期望值并加以衡量”、“重视数据而不盲从数据”“不要过多设计或者过早优化”,等等。这本书对他的经验和体会做了广度和深度的扩展,并提供了更多的故事。所以,无论中国是否能出一个Facebook或扎克伯格,我相信理解Facebook,并从王淮的亲身体验学习,对于中国的创业者、工程师、学生都会有莫大的帮助。自序: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2007年4月23日,忐忑不安的我加入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Facebook(国人称脸谱)。我应该算是Facebook第二位中国籍工程师,也是第一个中国籍研发经理。加入的时候,公司不到150个员工。收入,嗯,可以忽略不计。我加入的就是刚刚组建不久的广告组,这个组开始尝试赢利模式。那时我认识所有的工程师。Facebook最早加入的一批中国人当中,大多是我推荐的。后来的一大批人是这些我推荐的人介绍的。我开玩笑地对这些人说:“悔恨当年没跟你们签订关于推荐费的分成协议啊!”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位居公司推荐成功榜首。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结识和说服这些牛人,刺激他们对Facebook产生兴趣并加入Facebook。为此,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我们收到过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亲自写的感谢信。我记得我第一次把Facebook弄得无法访问,并持续了半个小时左右时的情景。在修复完仍惴惴不安的时候,我记得一位公司前20号的资深工程师对我说“Harry(我的英文名),you cannot claim you are a Facebook engineer if you have never brought the site down!(如果你从来都没有让整个网站崩溃的话,你就不能说自己真正是Facebook的工程师!)”2010年6月,在创建和管理支付安全和工具组6个月之后,我终于通过考验,从技术线转到了管理线,成为第一位中国籍研发经理。从技术到管理,要在管理代码之外,学会管理团队。Facebook的逻辑很简单:在你正式获得一个新的职位之前,你必须已经在这个职位上成功地运作了6个月。这个组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自己从新兵营或者其他组挖过来的,我很怀念这当中的艰辛。一转眼,4年半过去了。2011年9月底,我带着激动、带着不舍离开了一起生活了4年半的同事。我记得同样很早加入的一位老美同事和我说:“Harry, we built Facebook. Be proud of it.(我们打造了Facebook,为此骄傲吧。)”我走的时候,Facebook有3000多员工,800多工程师,有8亿左右的活跃用户,年净收入在10亿美金左右。大多数工程师我不认识。Facebook已经从一开始的大学生社交网络渐变成一家几乎无人不知的社交巨无霸。这是Facebook爆发的5年,黄金发展的5年。看着全世界的人逐渐被连接到一个网络中的5年,这是改变人类历史的5年。这个题目很嚣张——“打造Facebook”。谁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呢?当然,扎克伯格最有资格,但他不会亲自来告诉你,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都不大可能。而且,Facebook不是一个人的公司,公司里的每一人,尤其是工程师,既是公司文化的承受者,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公司的文化。我想强调的是团队,是团队的力量打造了Facebook。而让团队凝聚在一起并充满战斗力的,是其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一些做事的方式、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和对这些做法和原因的认同。写这本书,是想剖析Facebook文化的精髓,还有这里面的思考过程和前后的变化,详细解释当中最有价值和最值得学习的那几点。尤其作为早期员工,我们奠定了这些文化的基础。我希望这是一本充满“干货”的书,能给所有对Facebook、对硅谷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一个机会,从内到外地了解这种工程驱动、产品导向的方式究竟如何打造科技创新公司。而对于创业的朋友,里面提到的问题,比如,新兵训练营运作文化、工具文化、导师文化、开发速度和质量的平衡、开发流程,或是个人发展、团队管理的一些经验,等等,都希望能有一些启发。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充满互联网创业机会的国家,有这么多非常聪明、非常勤奋的创业屌丝们,这本书也许能帮大家少走一些弯路。所以,在磨铁和我磨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答应写这么一本书,这是全世界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前员工对Facebook文化所做的思考和介绍,没有之一。希望有用也有趣。此外,谨将此书献给我的太太黄茜茜,感谢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对我这个工作狂的支持。Have fun reading!(愉快地阅读吧!)

内容概要

王淮,毕业于浙江大学和斯坦福大学。Facebook第二位中国籍工程师,第一位中国籍研发经理。最初进入Facebook时任工程师,后转为管理者,一手开创了Facebook的支付安全和客服工具领域。
最早进入Facebook的中国籍员工,大部分都由他推荐,并因此收到CEO桑德伯格的感谢信。更为可贵的是,作为早期员工,他参与塑造了Facebook文化与价值观。
在Facebook的5年(2007-2011),正好是Facebook上市前,集中爆发的5年。刚加入时,在Facebook只有2000万月活跃客户,离开时已8亿多活跃用户,增长45倍,用户人数占地球人口的15%。
2011年离开Facebook后,回国做天使投资人,希望用自己在Facebook的经验帮助创业者。
现为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徐小平的投资搭档,致景投资合伙人,兼任大众点评网、百姓网CEO顾问。

媒体关注与评论

无论中国是否能出一个Facebook或扎克伯格,我都相信理解Facebook,并从王淮的亲身体验学习,对于中国的创业者、工程师、学生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李开复    王淮放弃了谷歌的Offer,婉拒了雅虎的挽留,加入了当时还很小的Facebook,与Facebook一同成长。他亲历Facebook的创业故事,将带你走进这家公司,看它如何一日千里地创造了将全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伟大梦想。王淮详细描述了Facebook最终能崛起的一些核心武器,与我们重温他见证这个改变世界的历程。王淮的梦想已经部分成真,而我的梦想,则是和他一起,找到下一个中国的Facebook——影响世界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徐小平    扎克伯格几年内建起遍布全球的SNS网络,实力可比谷歌。外面的人津津乐道,但只能摸皮毛。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深入到了Facebook内部,通过与扎克伯格接触和在其中的经历,以公司文化的视角剖析在扎克伯格带领下的Facebook,如何保持很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第一手的经历,不可不读。    ——周鸿祎    王淮先生从Facebook辞职后回中国时,我们才认识的。,但是一见如故,非常投缘。他不光是聪明,更是真纯之人,这样的人今天己不多见了。他的这本书都是亲身经历后而悟出的干货,不仅让人们近距离了解扎克伯格和他所创造的Facebook,更是对每个创业者IT从业者的必读书。    ——薛蛮子    中国还出不了Facebook。中国的公司刻意模仿Facebook的做法也会是东施效颦。但了解并理解这家公司无疑会在我们心中亮起一盏明灯。    ——程苓峰    这是最近我读到的最有帮助的一本书。王淮从内往外观察一个伟大公司的诞生,关注不仅在于Facebook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这些从内往外的了解一家公司的方式正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最需要的,很多Facebook的实践对于创业公司会有启发。    ——百姓网创始人、CEO,著名博客作者  王建硕

名人推荐

无论中国是否能出一个Facebook或扎克伯格,我都相信理解Facebook,并从王淮的亲身体验学习,对于中国的创业者、工程师、学生都会有莫大的帮助。——李开复王淮放弃了谷歌的Offer,婉拒了雅虎的挽留,加入了当时还很小的Facebook,与Facebook一同成长。他亲历Facebook的创业故事,将带你走进这家公司,看它如何一日千里地创造了将全世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伟大梦想。王淮详细描述了Facebook最终能崛起的一些核心武器,与我们重温他见证这个改变世界的历程。王淮的梦想已经部分成真,而我的梦想,则是和他一起,找到下一个中国的Facebook——影响世界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徐小平扎克伯格几年内建起遍布全球的SNS网络,实力可比谷歌。外面的人津津乐道,但只能摸皮毛。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深入到了Facebook内部,通过与扎克伯格接触和在其中的经历,以公司文化的视角剖析在扎克伯格带领下的Facebook,如何保持很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第一手的经历,不可不读。——周鸿祎王淮先生从Facebook辞职后回中国时,我们才认识的。,但是一见如故,非常投缘。他不光是聪明,更是真纯之人,这样的人今天己不多见了。他的这本书都是亲身经历后而悟出的干货,不仅让人们近距离了解扎克伯格和他所创造的Facebook,更是对每个创业者IT从业者的必读书。——薛蛮子中国还出不了Facebook。中国的公司刻意模仿Facebook的做法也会是东施效颦。但了解并理解这家公司无疑会在我们心中亮起一盏明灯。——程苓峰这是最近我读到的最有帮助的一本书。王淮从内往外观察一个伟大公司的诞生,关注不仅在于Facebook做了什么,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结果如何。这些从内往外的了解一家公司的方式正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最需要的,很多Facebook的实践对于创业公司会有启发。——百姓网创始人、CEO,著名博客作者 王建硕“这本书的书名——《打造Facebook》很嚣张,谁有资格可以说这句话呢,当然,扎克伯格最有资格,但他不会亲自来告诉你,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近几年都不大可能。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公司。里面的每一人,尤其是工程师,既是公司文化的承受者,同时也在不断的改造着公司的文化。我想强调的是团队,是团队的力量打造了Facebook。而让团队凝聚在一起并充满战斗力的,即其文化。这种文化,包括一些做事的方式,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和对这些做法和原因的认同。写这本书,是想剖析Facebook文化的精髓,还有这里面的思考过程和前后的变化,详细解释当中最有价值和最值得学习的那几点。尤其作为早期员工,我们奠定了这些文化的基础。“我希望这是一本充满干货的书,能给所有对Facebook,对硅谷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一个机会,从内到外的来了解这种工程驱动,产品导向的方式究竟如何打造科技创新公司。“而对于创业的朋友,里面提到的问题,比如新兵营运作,工具文化,导师文化,开发速度和质量的平衡,开发流程,或是个人发展,团队管理的一些经验等等,都希望能有一些启发。尤其对于中国这么一个充满互联网创业机会的国家,有这么多非常聪明非常勤奋的创业屌丝们,这本书也许能帮大家少走一些弯路。”——王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七节 硅谷盛行的“工具文化” 不断发展、改进公司的内部工具,可以极大地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效率,可以减少运营人员的数量。这样既改善了整体协调,又减少了整体开支。 为帮助工程师更好地进行产品开发,Facebook对内部工具(Tools)是非常非常关注的。招聘我进公司的总监黄易山,就是这方面一个最有力的倡导者。他极力强调,公司要把最好的人才放到工具开发那一块,因为工具做好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有人的效率都可以得到提高,而不仅仅是工程师。 Facebook有两个工具组。一个叫研发工具组(Dev Tools),专门负责研发工具的开发和维护,包括所有有助于工程师开发速度和质量的工具,主要服务对象是内部工程师。另外一个叫网站支持和工具组(Site Support and Tools),主要负责公司里所有通用工具的开发和维护,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方便用户和Facebook的交流以及Facebook内部的沟通,主要都是通信工具,服务对象是用户和所有员工。 研发工具有哪些呢? 新的工程师刚加入Facebook时,需要分配自己的开发服务器,公司就做了一个工具来管理分配所有的开发专用服务器。在一个页面上,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所有的开发服务器,包括哪些人是现在的使用者、什么时候申请分配的、服务器的操作系统版本、配置信息等。对于空余的服务器,你可以一键申请,并自动初始化该服务器。这让刚加入的菜鸟们可以迅速地获得自己的研发活动空间。 工程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写代码。针对代码管理,公司也开发了很多工具。我在这里介绍部分工具供参考。Facebook的代码库管理是通过一种叫GIT的开源管理系统,为此开发了一些工具来集成GIT。比如有一个工具是在提交代码之前自动检测所修改的代码是否符合公司代码规范,如果不符合,该工具会自动警告,但把决定权交给工程师。Facebook提倡对修改的代码写测试案例,在代码提交时自动检测是否存在覆盖这些修改的测试案例,如果没有则会警告,但工程师仍然可以强制提交。但这种情况下,代码若出错给网站带来巨大危害的话,工程师可能会被严厉批评,因为这本是可以避免的错误,是人性的狂傲忽视了工具的提醒。在代码审查(Code Review)方面,Facebook做了一个可视化的工具,现已开源,叫Phabricator。工程师可以在页面上非常方便地针对每一段(单行或者多行)代码进行交互讨论;负责审查的工程师可以接受代码改变,可以提出疑问要求原作者继续修改,可以提出自己不适合以退出该代码审查,等等。只有代码被明确接受后,才能被工程师提交到服务器端的代码库,这一点被集成到提交工具中强制执行。这些工具的基本理念就是,凡是被很多人不断重复的好习惯,要将其自动化,绑定到工具之中。以“Don't Make Me Think”(别让我多想)的方式来推广好习惯。 Facebook的代码发布是灰度发布,所以开发了一个方便设计灰度发布的工具。

图书封面


 打造Facebook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3条)

  •     今年春节就读了两本书,感觉有点对不住自己的春节假期。这本《打造Facebook》的名字取得有点大,由于有在类似美国企业的经历,读起来很快。对于不了解硅谷互联网企业的行事风格和管理方式的读者,这本书相对全面地介绍了硅谷的类似互联网奇特的技术管理机制。书中最有料的是对FB的工程师文化,以及作者自己作为FB的技术经理所体会到的那些技术管理细节。其实,书中提到的许多做法,例如定期的1对1,管理者的角色,对工程师文化的坚持,灰度发布等都几乎是硅谷的领袖企业(如google等)的通用做法,不过书中的细节描述的确为技术管理者提供了好的参考。对我而言,书中的“新兵训练营”和“用数据说话”的两个部分是对我最有共鸣的部分。FB是一家值得学习的公司,但我觉得,因为它的成功而期望借鉴它所有做法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了解每件事情背后的原则比模仿做法更重要。
  •     弹性企业的艺术最近有幸拜读了前Facebook第一位大陆籍研发经理、现天使投资人@王淮Harry 的新书《打造Facebook - 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并且参加了@Italk沙龙 组织的分享活动。应@孔华威 “影响有影响的人”的思想感召,记录一下心得。未来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围绕着scalability(即扩展性、弹性)展开的。拥有可扩展性的企业能够应对多样的市场变化,把握市场随时可能的爆发增长,应对经济波动时的增长下滑。传统的企业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渴望,于是进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扩张期,当企业的产业能力扩张之后,也许迎来的是经济波动下滑;同时随着新技术变革的不断演进,对于新兴的技术潮流难以及时发现和把握,对于已经进入下降区间的遗留技术又不能够及时完成新陈代谢。多家社交游戏企业的崛起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往往是在多个产品的失败之后新的产品得到认同,并在社交网中病毒式扩散后用户量激增。此时,企业如何能够弹性的应对瞬时到来的繁荣,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完成把用户数量转化为企业营收的过程,是对于任何一家处于初创期或者增长期的企业的巨大挑战。什么才是弹性的企业?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基础架构的弹性、系统平台的弹性、组织流程的弹性。云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正是为了应对基础架构的弹性需求。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一个技术形象化的词汇,描述的就是弹性计算(Scaling Computing)。这也是为什么产业巨头Amazon把他的云计算的核心技术之一成为Elastic Computing。在系统平台的层面,以Hadoop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的兴起,业界对于可扩展架构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为系统平台的弹性提供了实现的参考。而在组织流程的弹性这个层面,正式弹性企业最为难以处理的问题,而一旦此层面的弹性就成为了难以轻易模仿的核心竞争力。Facebook爆发的几年就是不断的应对增长弹性的过程,而Facebook使用了怎样的内部管理制度、招募培训制度、考核激励制度,Facebook又实践了怎样的产品开发流程、团队沟通流程、跨团队协作流程,从而塑造了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来拥抱变化、谨慎试错、不断创新、爆发增长,直至建立竞争壁垒成为行业巨头。Facebook从最初哈佛校园中因为兴趣而得到认同的稚气未脱的学生网站,到如今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都成为它的用户并将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点滴在其上保存和分享的互联网巨头。这爆发的几年是对于任何想要有所作为的创业者拥有巨大借鉴意义的过程。更重要的是Facebook的创始人从一个上台演讲紧张的手抖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企业CEO,而很多类似的互联网创始人如Yahoo、Google都无法随着企业的成长同步的增长自己的企业管理技能而不得不外聘CEO。王淮作为大陆不多的与Mark Zuckerberg有过“亲密接触”的共同战斗过的初创期员工,对于Mark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分享一定可以让其他创业者找到自身成长的借鉴意义。读了此书之后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体会到自己的感悟,挑拣了自己可以学习的经验。我们就像在夕阳斜照的海滩散步的人们,在海滩上不断的看到金光闪闪的美丽贝壳和晶莹剔透的石头,不断拾起你喜欢的就可以了,没有一个人可以拾尽所有,每个人重新走过都会再次遇到心中的喜爱,有时甚至根据心境的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美丽,海浪在那里不断的潮涨潮落,一直向前走着吹着海风迎着夕阳便映衬得一身辉煌!
  •     看harry微博看到他新书出版,买后的是一个非常长的等待。分享会正好下午在分享会上分享了下,看完,回忆,除了前几章在作者八卦故事的形式中了解扎克伯格、Facebook,以及作者个人跳槽经历以及个人从工程师成长为管理者以外,也看到了facebook公司的培养制度以及脸书的理念。书核心干货可能就是产品开发流程上了,小节亮点--SMART原则设置目标……最后作者的个人态度视野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吧,如何考察一个项目,如何做好天使投资人,如何在中国做互联网……ps.对本书期望值可能太高,然后难免会有点失望,但是依然值得推荐书中提到“假如硅谷的公司自由公平进入中国,与中国公司竞争,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就像假如TRULIA,ZILLOW,REALESTATE,AIRBNB等公司来了,我们有什么立足之地?”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被标题党的书名蒙蔽了许久,看完后发现异常地接地气。这一方面在于作者的职业经历,另一方面书中描述的公司成长轨迹和阶段也很相似。
  •     facebook是一家以工程师文化或者说黑客文化为灵魂的的公司,组织结构非常扁平化,工程师可以直接参与产品决策,奉行code wins arguments,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原则。每三个月举行一次黑客松大会
  •     在读过《重新定义公司之后》,觉得这本书没有多少亮点了。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Facebook的黑客文化,Facebook有很多优秀的黑客,黑客也是他们招聘工程师的一个原则,这也是我一直很崇尚的。还有Facebook的产品制作流程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能够了解facebook公司的文化,同时能够学习关于互联网技术,产品,管理知识。很好的一本书。
  •     干货书,前半部分对于我来说很有启发(后半部分关于Facebook后来的发展以及期权问题目前离自身有点远了,所以读起来略微乏味。),在如何选人,如何激发一个团队的最大活力方面很有独到的见解。 就是喜欢搞IT的说话,短平快。王淮本人似乎也很讨厌中国的那一套官腔,所以在结尾强烈不推荐看什么厚黑学。说实话,我认为这片土壤不适合创业,因为有太多不纯粹的东西挡在创业者前行的路上。所以中国缺少真正的创业者,现在大多数的创业者只是想着如何快速捞钱。这样没有灵性的初创公司,只是转瞬即逝的火星。 干货很多,一次性读完就像囫囵吞枣,不能完全消化,以后回头随手再翻阅翻阅,会有新发现的。
  •     这是我很少接触的一类书,看起来都是真心话,都是干货,也许在其他看这类读物看到习以为常要寻求新鲜的高手们看来没什么特别,然而对于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facebook的工程师文化、培养激励制度、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方式、管理层面的做法到最后作者谈自己天使投资的思考,以后必须再看一次
  •     适合互联网公司管理人员看。更适合创业团队,如果你想把公司做大的话。
  •     视野开阔,有干货,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     继续前行很好的书励志
  •     阅读于2014年7月
  •     标题有点大
  •     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
  •     门外汉看热闹。facebook的完成比完美重要适合拖延症的如我。。
  •     都是细节上的一些方法,同样也是些干货; 分享一段读书笔记吧: 如何去寻找导师? 1、双方是朋友 2、导师在某一领域能够帮你提高自己的价值 3、要积极主动去寻找 4、对导师的帮助新村感激,不是物质上的 5、对每次和导师的交流进行总结、记录 恩,职场菜鸟确实需要导师的引导,避免走弯路,当然,如果在没有导师的情况下, 走弯路自己摸索也是一种实战经历。 尤其如王淮书中所说的,大部分的中国人一般羞于张口请求别人作为自己的导师,另外,现在的导师很多都比较注重物质,这样就违背我们的初衷 从我的本心觉得,我很享受两种精神、两种思想的碰撞,肯定能激发出更多的想法出来 恩,一个苹果,还是要变成两个苹果比较好 你觉得呢?
  •     Facebook爆发那5年,回头去看还是挺唏嘘。中国互联网和硅谷还是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了。
  •     其实一直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才能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互联网氛围下创造 工程师文化,做到真正的 高效,平等,和 创造力的推动事情向前发展。 如何 由 工程师打造的一个企业,其实还是很关键的。
  •     环境很遥远,但是方法却很近。
  •     后四节有收获。找天使投资的看看。
  •     还是有干货的。
  •     之前一直以为这本书很噱头,看完之后觉得非常赞,很适合引导现在的我
  •     在职业发展规划上可以借鉴,又一次体验到了黑客文化,可惜自己已经不断地远离了“Hack”。
  •     有很多再黑客与画家里就看到过了
  •     语言上有待改进,不过对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     冲着故事去的,结果没有惊喜的感觉
  •     快速翻过了这本书,感觉并没有太多收获。全书尝试去描述早期发展的facebook是怎么样的,讲一些工作流程和团队建设,可惜感觉总是比较表面也不吸引人。或许我的经历还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吧。
  •     有些章节很有参考价值
  •     微信阅读,星巴克收尾。
  •     一本关于个人能力成长、团队建设以及创业注意事项的范例书!
  •     不一样的五年
  •     很实在,干货不少,虽然不一定适用国内情况,但是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     了解facebook的文化,为自由梦奋斗!~ facebook里面的自由的互联网氛围挺让人期待。快速迭代,先抗住再优化,注重交流和激情,扁平化上下级关系,工作也很累,这些和我司很像。但技术上要求更高,不知道现在公司变大了,技术要求有没有降低。 书后面都讲的是作者自身的管理心得和做天使投资的心得。和facebook关联已经不大。做天使投资那块,作者走出了自己的路,是一个有原则,有情怀而稍显保守的投资人。 小扎挺牛,技术牛,产品也牛。有为的好青年
  •     FB是一个神话
  •     从作者自己的角度去尽量展示神秘的Facebook的内部一些流程,非常有参考意义。
  •     当故事书来读的
  •     重点看了第五章「产品开发流程」,感觉有一定的启发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记得3,4年前断断续续的看完该书,一个伟大的企业肯定有其独特之处
  •     第一次读程序员写的非技术类书籍,虽然在文笔上偏生硬,但写的还是很用心的。同为产品驱动程序员的我感觉学习到很多,很多点值得思考。
  •     FB工作好像就生活在童话里。
  •     感觉一般,可能自己是老油条了
  •     感觉没写完就草草收尾了
  •     与Facebook不一样的角度,有在做东西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提供了关于他人喜好的信息
  •     hire slow, fire fast。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 stay focused and keep shipping move fast and monitor closely
  •     非常好的企业文化
  •     这本书跟Facebook有毛关系? 没什么干货,都是些通俗常识。 偶尔翻翻权作消遣还行。
  •     作为一个亲历者,笔者从自身的经历写了很多心得,可惜无法再上一个level展示一段宏观画卷。
  •     摘要与心得:http://book.douban.com/review/7823576/
  •     一般,几乎没提到任何不足之处。
  •     三星半,平实的语言,内容多Facebook的“日常”,企业文化,感觉不如吴军博士文章的好读。
  •     扎克伯格强大的学习和进化能力。一年一个目标貌似简单,但达成实为不易。
  •     与其说为了了解Facebook,不如说为了王淮本人。
  •     理想的公司。
  •     对于在IT外企工作的人,特别是管理人,很有借鉴价值。从招聘,管理,评估,等等各个方面展现给大家Facebook是如何做事的,这家一流IT公司成功的地方。这本书也记录了王淮个人从业以来的心路历程,和他对天使投资的看法。
  •     很早之前看的,还凑合吧
  •     #tw#
  •     很多Facebook如何运营干货,文化,管理方法,激励政策,处事原则,没有在Facebook呆过的人很难如此细致的娓娓道来,虽然照搬无益,但里面很多理念其实是相通的,推荐。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