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企业管理与培训 > 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8-1
ISBN:9787801123602
作者:李麟,李骥
页数:403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的专著,其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以完整的逻辑体系,结合国内企业经营和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从战略优化角度有所侧重地分析企业在日常管理和资本重组中的价值目标和判断标准问题,从而为企业的上市定价、资本运作和并购重组提

书籍目录


序一
前言
第一章 从效能主义到价值管理: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和价值增长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企业价值增长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企业价值增长的基本途径
第五章 兼并收购:企业价值增长的超常规战略
第六章 企业价值增长的治理机制安排
第七章 跨国经营中的价值增长
第八章 转型期国有企业价值亏蚀研究
后记

编辑推荐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的专著,对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投资银行家、企业管理咨询人员、企业经营者、投资基金管理者、证券分析师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和学术界的研究人员等,都是极其难得的读物。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一  以泰勒制的科学管理为标志,科学的管理体系从建立到完善也不过100多年的时间。然而正是管理的作用,促使现代企业制度和组织的形成,使社会化的大生产成为可能,并且巩固和发展了工业革命以来一切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电力、机械动力取代畜力而导致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时,效率便是财富的代名词,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就能为股东带来更多的财富,于是,以泰勒制为代表的效能主义管理思想便风靡全球;借助连续生产机械的出现和普及,许多独立的工序被集中在一个车间完成,科学管理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可是,却也因此出现了机器和人的对立,出现了劳资关系的紧张乃至社会的动荡,以人为本的组织行为科学不得不对科学管理思想进行修正,出现了组织行为主义的浪潮。在世界经济历经1933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二战的经济复兴之后,产品市场日趋丰富,各国企业在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趋势中,面临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竞争环境,结果,以经营环境和生存系统为中心的系统理论、权变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并且在管理职能的框架中寻求各种方法的融合与统一。由此可见,经营环境的演变是管理学思想和方法发展的原动力,管理是企业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的产物。只有较强适应能力和足够灵活性的企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企业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管理是连接财富和资本的桥梁,企业每天都追求财富,但很少有企业真正了解如何管理才能创造财富。在科技和生产力落后的地区,畜力、土地、资源往往是财富的化身,谁拥有的自然资源越多,谁就越富有;在一个市场潜力较大、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将是经济实力的体现,规模和市场份额将决定整个市场的价格和竞争的规则,决守企业在行业的霸主地位……虽然这些途径或“原则”依然存在于现实的社会意识或企业行为之中,甚至体现在MBA经典教材的教义之中,但剧变中的当代企业,已经出现了一个依靠知识“点石成金”的奇迹;出现了依靠资本市场实现“一夜巨富”的神话;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从对自然资源、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依赖中,转向对知识、资本市场价值的寻求,出现了管理虚拟化的趋势。所以,通过有效管理赚取财富的途径并非惟一,只不过要找到适用的条件和前提,并且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创新和变革。  21世纪是新经济社会,传统经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市场趋于饱和,依靠传统工艺的传统产业,企业利润率在下降,规模和市场份额不再是获取高额利润的保障。企业很难在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中,通过绝对的垄断优势来赚取超额的利润,生产要素和产品的充分流动将使这些努力付之东流。而且电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但会加速全球互联互通的步伐,促进市场信息的畅通无阻,还会导致科学和技术的快速传播、生产工艺和技能的急速扩散;一时的领先者稍有疏忽,便会发现身后存在为数众多的追随者,以至超额利润在瞬间便会化为乌有。  在新经济社会,以规模和市场份额为基础的传统管理思想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管理的目标面临着从利润最大化、规模最大化向价值最大化的转变,财富的创造途径和企业的经营思想,将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21世纪将是价值管理的时代。  ……

章节摘录

  因此,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光有土地、资本和劳力是远远不够的,价值的创造、实现和积累,没有管理是万万不能的,管理是财富创造的第四个要素。  然而,管理在当时的财富创造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主要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认识水平决定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新兴商业城镇和城市的贸易通道的开辟,导致了第一个原始的工业组织的出现——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体制。在这个体制中,商人根据市场的需要.预测各种产品的盈利情况,购买原材料,然后把订单和原材料分配给各个家庭或个体工人加工。个体工人或家庭使用自家的工具完成产品的加工后,把产品交给商人换取  加工费。在整个生产环节中,个体工人或家庭以及商人共同完成了整个财富的创造过程。可是这种简单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很难产生管理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也没有为管理专业化的出现创造条件,管理还仅仅是作为一个概念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之中。  在工业革命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家庭为单位的商品生产所表现出的技术相近、产品没有差异、生产者众多、固定投资较少、产品供给量随时间的变化速度较快等特点,比较贴近没有税收、信息畅通、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行为。当时的生产实践以及亚当.斯密的市场理论为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广泛的现实需要和丰富的素材,由此而来的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行为理论便成为经济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管理”的概念也随之不断丰富,供求关系和价格规律便成为管理决策的基本原则。  以亚当·斯密思想为基础、以供求关系和价格规律为内容的朴素的管理思想,贯穿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前漫长的生产实践。它不但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法制环境的日益完善,使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工业革命前期管理实践的主要内容。分工和专业化提高了人们生产和创造财富的效率,而且使得土地、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大规模结合成为可能,直接推动了财富创造的组织单元从家庭向工厂演变.  1776年,以瓦特蒸的汽机进入英国威尔金森钢铁厂为代表.人类社会进入了机器生产的时代。蒸汽机动力的廉价和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生产规模,为工厂主带来了超额的商业利润。于是,机器生产很快便成为欧洲制造业关注的时尚,引发了工业革命,机器和工人在工厂内部的结合改变了以家庭为单元的财富创造方式。巩固和强化了文艺复兴以来社会专业化和职业分工的成果,还产生了对工人和机器进行组织、协调的内在需要。  然而,即使到了这时,科学的企业管理并没有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而到来。  工业革命初期,结构复杂的大批量机器生产,也就是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批量生产还没有来临,人们依然按照传统的方式扩大生产——手工业者通过增加学徒和工匠的数量提高产量;商人依靠更多的家庭或工厂来分享不断增加的订单;先行的制造商则通过购置机器来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些机器仍然依靠传统的能源,比如畜力、劳力、风力和水力等。而管理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当时仅仅是一个残缺的概念,实践中还普遍欠缺通过管理创新提高生产能力的范例。  也就是说,生产者还认识不到管理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19世纪初,英国的纺织业以及美国的兵器产业曾经建立了较为庞大的生产王国,为厂商通过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扩大生产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探索,但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高昂的管理和分配成本使一般的厂商难以模仿。  即便是到了19世纪4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依然没有大面积存在。按照美国管理学家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的定义,现代企业应该具有两大特点,即数目较多的经营单位,并且由各层级支薪的行政管理人员所管理。工业化初期,虽然蒸汽机的出现替代了一部分畜力和劳动力,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普遍存在,工厂虽出现了工人和企业家的分工,但商业和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并没有延伸到工厂内部,支薪的多单元管理层级并不多见,工厂仍然按照一个人数众  多的家庭来管理。商业习惯和家庭习俗仍然是工厂管理沿循的主要依据,并不需要在同一工厂中设置不同的经营单位,以增加工厂成本控制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社会也不存在职业经营者阶层,毕竟生产并没有复杂到非专业人士就不能管理的地步。因此,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并不存在,于是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  三、厂商“黑箱”之迷  20世纪以前,经济学中的厂商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们以种种误导,束缚了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企业组织体制和内部管理的深入探索。在传统经济学教义中,厂商是所有财富创造要素的转换器,不同的生产函数与企业所采用的技术相对应,转换器一边为企业投入的资金、土地和劳力,另外一边为企业的产品。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都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一般水平,是社会同一的。至于管理的作用便是在厂商经营条件、法律环境、内部组织制度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如何进行最有效率的决策,也就是在成本一定情况下的产量最大化或产量一定情况下的成本最小化。  显然,经济学中各种可能的投入组合与各种可能的产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而且对应每一种技术,都存在着一个生产函数。在一定的范围内,厂商可以通过增加企业的要素投入来扩大产量。随着投入资本和劳动的增加,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厂商的利润最大,这便是厂商生产的最优点,也是厂商通过增加投入获得利润的极限;过多的投入反而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最优生产量取决于当时所采用的工艺和技术。因此,“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把企业看成一个生产函数,无异于把企业归结为技术关系”。  基于这种技术关系,人们突破极限获得利润的惟一选择便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技术创新成为工业革命时期追逐财富的主要手段。当时的生产实践也不断印证和支持了经济学的主张,于是经济学的厂商理论便风摩起来,成为厂商采用新技术和机器设备的主要依据,它也因此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保留至今。  传统的厂商理论指出了厂商最优规模的存在,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的扩散以及机器设备的采用,然而对规模经济为什么必须在厂商内部挖掘阐述不清,。也没有提及管理创新在突破规模极限中的作用,从而在一段时间里留下了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盲点,即人们不知道厂商为什么存在,企业的边界是什么,以及如何科学地运用管理技术提高工厂的生产能力,这就是厂商“黑箱”的存在。  厂商“黑箱”从工业革命一开始便伴随着机器的普遍应用而诞生,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历史上存在了100多年,使新生的“工厂制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财富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机器固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由于管理经验和实践的匮乏,一旦人和机器的组合超过一定程度,工厂主便不得不为管理和监视众多的工人而烦恼。对工人监督的困难以及管理人才和技能的缺乏,成为少数人领导多数人面临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机器的出现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人类对机器的出现却没有表示出应有的亲善。在工厂的任何角落,人和人的矛盾、人和机器的矛盾,以及由此而来的工人和工厂制度的矛盾处处存在,这种对立难以调和。  ……

图书封面


 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增长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