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
ISBN:9787532544356
作者:周正庆
页数:326页

作者简介

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ISBN:9787532544356,作者:周正庆

书籍目录

  序:糖史研究新方向之作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30年代以前饴糖蜜糖甜菜糖的生产及社会功用  第一节 饴糖的生产及社会功用  第二节 蜜糖甜菜糖的生产及社会功用  第二章 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蔗糖业生产的发展  第一节 16世纪中叶以前糖业历史的简要回顾  第二节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糖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17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糖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第四节 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以前糖业生产中的生产关系  第三章 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蔗糖的国内外销售  第一节 广东的蔗糖销售  第二节 华东的蔗糖销售  第三节 华北与西南的蔗糖销售  第四节 蔗糖的国外销售  第四章 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糖在饮食和医疗中的应用及影响  第一节 18世纪中叶以前民众用糖的地域性  第二节 18世纪中叶以后民众用糖的普及及对饮食民俗的影响  第三节 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及原因  第五章 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食糖对民俗的影响  第一节 糖对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社会民俗的影响  第二节 17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民俗用糖及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第六章 糖文化性——以华东和广东为例  第一节 华东地区的糖文化  第二节 广东地区的糖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编辑推荐

  糖是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不可或缺的物品。而《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以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在研究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糖的生产物流、民众用糖以及糖对精神文化诸方面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出糖的精神文化内涵,即糖在全国被赋予的文化命意,以及在全国形成的特有文化观念,从而多层次地反映这个时期的民众生活。全书资料翔实,论点平允,在此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推进,因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概要

  周正庆,1964年10月生,广西合浦县人。1986、1991年先后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2001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2001—2003年在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暨南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糖史和广东社会史研究。先后在国内核心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图书封面


 中国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由于对Sweetness and Power感兴趣,于是想找一些相关中文学术书籍读一下。在对“糖”这种商品的研究中,中文文献中,经典之作应该是季羡林先生的《糖史》,他老人家主要还是从中西文化交流这个角度来阐述糖的作用。找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开始还在想,既然有珠玉在前,这个题目是在不好入手。结果,我发现,作者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学术研究中,做同一个题目的有很多,关键要如何表现出自己的研究意义。作者在开篇中提到了他的“糖文化”(P.16)——“明清至民国初年在普遍用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的一套广为民众接受的用糖惯用习俗,以糖寓意,表达精神寄托,反映文化理念的社会文化”。个人觉得,至少在我看到的文献中,少有这样可以对自己的研究作出总结和提出论点的,先不论对错,这种后生可畏的精神倒是值得提倡。整本书的结构清晰,论点突出,对糖这个商品的生产、流通。营销和使用的论述比较完整,虽然论述的套路很陈旧,在体系还是上值得借鉴和参考。尤其是用民俗资料来论述民众生活,其实已经涉及到了商品的消费及消费文化的形成。但是,作者没有思考到这点,颇为遗憾。因为,文中提到了民众食糖用量的上升,如果能将这种上升的过程描述的更为清晰,将市场扩大的因素和文化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也许会更精彩。我个人认为,可以利用民俗资料来论述消费对市场的促进作用,如果作者看过Sweetness and Power这本书,应该也会关注到民俗文化是否和消费形成了互动的作用,带动了糖业市场,即,文化在市场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觉得这点值得后来研究者的注意。 09.08.09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最近正在看物质文化史的书,师兄推荐了这一本,很有借鉴意义。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