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 环境科学 > 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112101481
作者:李引擎//王清勤//张靖岩
页数:252页

作者简介

《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采用较为通俗的语言,系统阐述了地震、火灾、地质灾害、风灾、洪灾和生物灾害的概念和我国防灾减灾的现状,介绍了一些常用的避难、救助方法,读者能够通过《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汲取一些防灾减灾的基本应急常识,在突发事件中,正确、合理、迅速地逃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我国在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防灾减灾科技人才匮乏和科普宣教力度不够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灾害抵御能力的提高。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防灾减灾总的指导思想,把防灾减灾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环节中,而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提高自身素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掌握重大灾害的基本防治技术,了解灾难到来时的正确应对措施。出于此目的,编者特编撰此书以飨读者。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篇  地震篇1  了解地震  1.1  地震是怎么回事  1.2  地震浅谈    1.2.1  地震术语解释(5)    1.2.2  地震波(6)    1.2.3  地震震级与烈度(6)    1.2.4  地震序列(7)  1.3  地震的分布    1.3.1  地震断层(9)    1.3.2  全球的地震带分布(9)    1.3.3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10)2  建筑地震灾害  2.1  地震对建筑的破坏    2.1.1  破坏性地震(13)    2.1.2  地震惯性力引起的建筑破坏(14)    2.1.3  地表破坏引起    的建筑破坏(15)  2.2  建筑地震灾害等级划分标准与破坏形态    2.2.1  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17)    2.2.2  建筑地震破坏形态(17)  2.3  我国的建筑地震灾害    2.3.1  我国建筑地震灾害形势及现状(24)    2.3.2  我国地震灾害严重的原因(27)3  防震减灾  3.1  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    3.1.1  地震前兆(28)    3.1.2  地震预报(33)  3.2  建造能抗震的建筑    3.2.1  工抗震设防的目的及意义(35)    3.2.2  如何进行建筑抗震设防(35)    3.2.3  城    市(镇)建筑抗震能力现状与防震减灾对策(36)    3.2.4  农村建筑抗震能力现状与防震减灾对    策(37)  3.3  地震应急与抗震防灾规划    3.3.1  地震应急(39)    3.3.2  抗震防灾规划(41)4  科学避震与救助  4.1  防患于未然——地震发生前作什么防备    4.1.1  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43)    4.1.2  家庭和个人(43)  4.2  冷静应对——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震    4.2.1  避震的要点和原则(46)    4.2.2  在家中如何避震(47)    4.2.3  在公共场所如何避    震(48)  4.3  顽强求生——遭遇特殊危险时的自救    4.3.1  被埋废墟下的应急自救(50)    4.3.2  其他情况下的应急自救(51)  4.4  齐心协力,拯救生命——互帮互救减少伤亡    4.4.1  震后互救的原则(51)    4.4.2  救人的方法(52)  4.5  震后生活和恢复重建第2篇  火灾篇1  揭开火灾的秘密  1.1  火的使用与火灾    1.1.1  火的利弊(55)    1.1.2  我国当前火灾状况(57)    1.1.3  火灾的二次灾害(59)  1.2  火灾的基本知识    1.2.1  火灾分类及若干术语(60)    1.2.2  建筑火灾发生、发展的过程(61)    1.2.3  火灾    扑救和逃生的基本原则(62)  1.3  建筑火灾的预防与控制    1.3.1  看看我们的房屋是否耐火(63)    1.3.2  忠诚的抗火卫士——防火涂料(66)    1.3.3  赶走烟气杀手——建筑内的防排烟(67)    1.3.4  火灾场景的再现——建筑火灾的计算机    模拟(68)2  火灾探测与联动  2.1  如何较快发现火灾    2.1.1  火灾征兆的主观辨识(70)    2.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70)    2.1.3  火灾探测新技    术(74)  2.2  智能建筑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3  火场逃生与救援  3.1  科学逃生    3.1.1  火场中人员行为与心态(76)    3.1.2火  场逃生要点(77)  3.2  火场急救及外部救援    3.2.1  逃生过程中的急救(80)    3.2.2  火场救援设备(81)  3.3  一些错误的逃生现象4  火灾扑救  4.1  火灾初期的主要灭火工具——灭火器    4.1.1  常用灭火器的基本特点(84)    4.1.2  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87)  4.2  固定消防灭火系统    4.2.1  消火栓系统(91)    4.2.2  水自动灭火系统(92)    4.2.3  气体自动灭火系统(96)    4.2.4  泡沫自动灭火系统(98)  4.3  建筑火灾扑救举例    4.3.1  家庭火灾自救(98)    4.3.2  建筑自动灭火(99)    4.3.3  专业消防队伍灭火(100)第3篇  地质灾害篇1  走近地质灾害  1.1  地壳与地质作用    1.1.1  地壳(104)    1.1.2  地质学(104)    1.1.3  地质作用(104)  1.2  地质灾害的分类及其成灾特点  1.3  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及其基本属性    1.4  崩塌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1.4.1  基础条件(109)    1.4.2  外部条件(109)  1.5  滑坡形态特征和产生的条件    1.5.1  滑坡的形态特征(110)    1.5.2  滑坡形成的阶段(110)    1.5.3  滑坡产生的    条件(111)  1.6  泥石流形成条件、特征和工程分类    1.6.1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113)    1.6.2  泥石流的特征和工程分类(115)  1.7  地面塌陷形成的条件和形态  1.8  地面沉降形成的条件  1.9  地裂缝形成的条件2  地质灾害的防治  2.1  地质灾害的防治途径与防治原则    2.1.1  地质灾害的防治途径(119)    2.1.2  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119)  2.2  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方法  2.3  崩塌(危岩)灾害的防治措施    2.3.1  崩塌常用的治理措施(121)    2.3.2  崩塌的勘察(123)  2.4  滑坡灾害的防治措施    2.4.1  滑坡的预防(124)    2.4.2  滑坡的治理措施(125)    2.4.3  滑坡的勘察与监测    预报(129)  2.5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2.5.1  泥石流地区的建设(130)    2.5.2  泥石流的防治(131)    2.5.3  泥石流的勘察与    监测预报(132)  2.6  岩溶塌陷灾害的防治措施    2.6.1  地表塌陷的防治(132)    2.6.2  岩溶勘察与监测预报(133)  2.7  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措施与监测    2.7.1  控制人为活动对地面沉降的促进作用(134)    2.7.2  防护措施(135)    2.7.3  地    面沉降的监测(135)  2.8  地裂缝灾害的防治措施与监测    2.8.1  控制人为因素对地裂缝的强化作用(136)    2.8.2  建筑设施避灾、防灾措施(136)    2.8.3  监测预测措施(136)第4篇  风灾篇1  风气候与风灾害  1.1  风的气候与特性    1.1.1  大气环流(138)    1.1.2  边界层风(140)    1.1.3  台风(飓风)(142)    1.1.4  龙卷风(147)    1.1.5  季风及寒潮风(149)    1.1.6  雷暴风(149)    1.1.7  我国风气候的特点(150)  1.2  风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1.2.1  历史上的大风灾害及其破坏(151)    1.2.2  建筑及构筑物风灾(153)    1.2.3  交通    运输风灾(154)    1.2.4  居住环境与风灾(156)2  抗风减灾技术  2.1  抗风减灾(风工程)研究的方法    2.1.1  地面风特性及建筑物风效应实测(157)    2.1.2  风洞模型试验(157)    2.1.3  计    算风工程(160)  2.2  城市建筑及构筑物的抗风减灾    2.2.1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抗风(161)    2.2.2  大跨屋盖结构抗风(163)    2.2.3  围护    结构抗风(163)    2.2.4  灯架及广告牌抗风(164)  2.3  城市风环境及风致振动的舒适性    2.3.1  城市风环境的评估与改善(165)    2.3.2  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舒适性(168)  2.4  村镇民居的抗风减灾    2.4.1  地形及村镇选址(168)    2.4.2  民居抗风的基本知识(169)3  防风减灾及应急反应  3.1  风灾的预报及预警  3.2  政府风灾应急体系  3.3  财产保险及重建  3.4  居民风灾应急小常识    3.4.1  一般大风天气应急常识(173)    3.4.2  台风应急常识(173)    3.4.3  龙卷风和雷    暴风应急常识(174)第5篇  洪灾篇1  洪水灾害基本知识  1.1  洪水和洪灾  1.2  洪水的形成、分类和成灾的原因    1.2.1  形成洪水的主要自然因素(177)    1.2.2  形成洪水的人为因素(178)    1.2.3  洪    水的分类(179)  1.3  洪水灾害    1.3.1  洪水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侣O)    1.3.2  洪水造成的其他灾害(182)  1.4  防洪减灾基本策略    1.4.1  防洪策略的发展(183)    1.4.2  防洪规划(183)    1.4.3  防洪工程措    施(184)    1.4.4  防洪非工程措施(185)2  城乡建筑的洪灾防御技术  2.1  洪水对建筑物的作用与破坏机制  2.2  建筑抗洪减灾技术措施概述    2.2.1  建筑抗洪设计基本规定(187)    2.2.2  建筑抗洪安全措施(190)    2.2.3  建筑抗    洪名词解释(191)3  洪水灾害紧急救援措施  3.1  抗洪抢险、救援组织构成    3.1.1  防汛抢险和救援的指挥机构(192)    3.1.2  抗洪抢险、救援战斗组织构成(193)    3.1.3  防洪抢险及救援的工具和物资(194)  3.2  抢险救援计划    3.2.1  绘制防汛风险图(195)    3.2.2  编制抢险图(195)    3.2.3  编制救援安置图,落实救    援措施(196)    3.2.4  通讯报警系统设计和落实(197)    3.2.5  建立计算机预案系统(198)  3.3  减少洪灾损失的其他措施4  科学避洪与自救  4.1  洪水来临前我们能做什么    4.1.1  物质准备(199)    4.1.2  疏散撤离(200)  4.2  洪水爆发时如何自救  4.3  洪灾期间的卫生保障  4.4  洪灾期间疾病防治措施    4.4.1  洪灾过后易发生哪些疾病?(204)    4.4.2  预防肠道传染病(204)    4.4.3  预防    鼠媒、蚊媒传染病(205)    4.4.4  预防食物中毒(206)第6篇  生物灾害篇1  了解生物灾害  1.1  生物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1.1.1  历史上,人类屡遭生物灾害(208)    101.2  现实中,生物污染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    里(209)  1.2  生物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损失  1.3  常见的生物污染种类    1.3.1  生物危害的分级(213)    1.3.2  生物污染的种类(215)2  生物污染的传播途径  2.1  经空气传播    2.1.1  经飞沫传播(217)    2.1.2  经尘埃传播(218)    2.1.3  经气溶胶传播(218)  2.2  经水体传播  2.3  经食物传播  2.4  接触传播    2.4.1  直接接触传播(220)    2.4.2  间接接触传播(220)  2.5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2.5.1  经节肢动物的机械携带而传播(220)    2.5.2  经吸血节肢动物传播(220)  2.6  经土壤传播  2.7  垂直传播  2.8  医源性传播  2.9  生物实验室传播  2.10  生物武器传播3  防止生物灾害的对策  3.1  进行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    3.1.1  计划免疫(224)    3.1.2  预防接种(224)  3.2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侵扰  3.3  搞好环境卫生,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3.4  应用优化设计技术,打造健康居住环境  3.5  合理选用生物污染控制设备和材料    3.5.1  空气净化器(227)    3.5.2  空气过滤器(228)    3.5.3  冷触媒技术(229)    3.5.4  光触媒技术(229)    3.5.5  臭氧消毒(230)    3.5.6  紫外线消毒(231)    3.5.7  化学消毒(231)    3.5.8  抗菌材料(232)  3.6  杜绝生物污染通过通风空调系统传播    3.6.1  合理设计通风空调系统(235)    3.6.2  定期清洗消毒空调和通风设备(237)  3.7  杜绝生物污染通过给排水系统传播  3.8  应对生物恐怖袭击的救援策略4  管理体系、防治机构及生物安全实验室  4.1  我国防治生物污染的立法情况    4.1.1  涉及生物污染的相关法律(240)    4.1.2  涉及生物污染的相关行政法规(241)    4.1.3  涉及生物污染的相关部门规章(242)    4.1.4  涉及生物污染的行业规范标准(243)  4.2  生物污染管理体系    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43)    4.2.2    生应急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    中心)(244)    4.2.3  地方各级卫生厅、卫生局(244)  4.3  生物污染防治机构    4.3.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244)    4.3.2  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245)    4.3.3  各级医院(245)  4.4  生物安全实验室    4.4.1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概念(245)    4.4.2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类(245)    4.4.3  生物    安全实验室的工作原理(246)    4.4.4  国内外的生物安全实验室(246)后  记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李引擎,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自1987年起一直从事建筑防火研究工作至今,共编写专著5本,公开发表论文过百篇。  率先在我国开展属于国际前沿科学的性能化防火设计研究,并主持多项攻关课题,多次获得国家、部、院级奖项,其中1996年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奖励。  现兼任国家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防火综合技术分会秘书长、中国消防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消防协会“城市规划与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安全与防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学术职务。

章节摘录

  第1篇 地震篇  和刮风、下雨、滑坡、火山爆发一样,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地震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发性,绝大多数地震在发震前没有预先征兆,人们猝不及防;二是震动持续时间短,一般持续几十秒钟,时间长的通常也不超过一分钟,其中震动幅度大的时段也仅有十秒钟左右;三是能量释放集中,能在十几秒钟内释放绝大部分能量。  地震灾害属于自然灾害。如果地震发生在远离大陆的海洋或人烟稀少的荒漠,通常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只有当地震发生于人类居住地并造成人员伤亡或经济(财产)损失时,我们才称其为地震灾害。  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约有500多万次,其中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破坏性地震年均仅十几次,绝大多数地震是我们感觉不到的微小地震。尽管破坏性地震所占比例很小,但却会给人类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破坏性地震会使没有抗震设防的房屋破坏甚至倒塌。地震灾害调查表明,人员的伤亡和80%以上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于房屋破坏造成的。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能量的高度集中释放,在极短的时间内使房屋破坏或倒塌,人们往往因为来不及逃离而造成伤亡。在过去的20世纪里,地震在全球范围内大约造成100多万人死亡,其中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高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平分发育,导致我国地震频发并且灾害严重。20世纪全球发生的两次伤亡最多的强烈地震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8.5级地震,造成23.55万人死亡;另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也发生在我国。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发生8.5级地震,造成83万人死亡。  破坏性地震在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的同时,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976年唐山大地震瞬间使一座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地震导致房屋倒塌529万问,列车出轨,桥梁坍塌,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破坏,总经济损失130多亿元人民币。又如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7.2级地震,毁坏房屋10万多栋,城市生命工程和公共设施破坏严重,道路、桥梁大量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达1000亿美元。

图书封面


 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