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三人谈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 > 法律史 > 法律文化三人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301162293
作者:何勤华,贺卫方,田涛
页数:255页

后记

与严肃的法学学术著作不同,对话式的作品可能更有针对性与亲和力。产生这一设想要追溯到2001年的作品《刑事诉讼:控辩审三人谈》(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创意来源于当时三位作者的职业领域——时任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庭长的张军先生,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厅长的姜伟先生以及现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的田文昌律师。当时三位作者各自的职位与角色,正好是我国刑事诉讼控、辩、审三方,三位作者就司法实践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具体案例,有针对性地加以讨论,统一认识,试图澄清和解决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图书出版后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与好评,当时许多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纠缠不清的理论问题,经过他们三位的交锋和讨论,求同存异、逐渐清晰。但由于是首次尝试,也留下了些许遗憾。其中之一就是由于事先设计得不够充分,重复的话题较多,思路也有欠清晰。几年之后,在陈兴良教授的倡导与组织下,我们又完成了由张军、姜伟、郎胜、陈兴良四位作者对话的作品——《刑法纵横谈:立法、理论、司法(总则、分则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何勤华、贺卫方、田涛三位教授关于法律文化的“锵锵三人谈”现场实录。三位教授以漫谈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对法律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别开生面的讨论。
读者可以从三位学者充满智慧的言谈话语中品味观点的交锋、思想的碰撞,以及在对中国法律文化的演变历程、中西法律文化的移植与借鉴的经验得失中,感受到对历史的反思。

书籍目录

开场白第一场  法律文化:一个宽泛的概念  地点:华东政法大学第二场  中国法律文化的源与流  地点:华东政法大学第三场  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与借鉴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场  中国法律文化的近代化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场  风从西边来  地点:西南政法大学第六场  法律文本的引进与移植  地点:西南政法大学编后记

编辑推荐

《法律文化三人谈》:第一场 法律文化:一个宽泛的概念;第二场 中国法律文化的源与流;第三场 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与借鉴;第四场 中国法律文化的近代化;第五场 风从西边来;第六场 法律文本的引进与移植。

内容概要

何勤华,上海市人,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卫方,山东省牟平县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田涛,著名法律文献学家、拍卖法专家,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章节摘录

插图:法律文化是一个宽泛的题目,首先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大麻袋,你们也听说过关于文化的概念有二百多种不同界定,几乎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范畴。今天三人谈的人员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构成,田涛先生对于近代中国法律移植,中西方在法律观念方面的接触与碰撞,以及法律文本的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专家;何勤华先生横跨中西,可以说是中西合璧。(笑声)同时他对于日本法和中国律学研究史有着很深的造诣。我过去只是研究外国法律史,同时比较偏重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向。何勤华先生则对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古代的法律思想的研究十分深入,并且出版了系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中国法律史学界既羡慕又多少有一点嫉妒的复杂心态。(笑声)我个人研究生阶段是学习外国法律史专业,毕业论文写的是中世纪天主教会法,后来也对中国近代法律发展史和比较法学的研究充满兴趣。之前蒋浩先生他们搞过一个刑法方面的四人谈①,我看过那本书,的确非常出色。那本书作者的身份决定了那本书的成功和价值。今天坐在台上的三个人,身份都是学人,属于被人称作百无一用类型的人,因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因此我不敢肯定我们的法律文化三人谈会取得期待中的成功。所谓三人谈,其实就是我们三个人各谈各的,可能意见并不一致,甚至存在争论。不过我们还是愿意以自己的所知,包括专业中的特长,和大家一起研究法律文化中的各种现象。我们整个话题要沿着以下思路,首先是简要地叙述法律文化研究的一般情况,为什么兴起法律文化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对传统法学研究提出了怎么样的挑战,可以看作一个导论式的解说。

图书封面


 法律文化三人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为这样一本书写书评就感觉像为《全城戒备》写影评一样。4.4分的片子,影评?呵呵。当然决不是说陈木胜是个烂片导演郭富城没有演技。同理,虽然此“三人谈”的三位老师均可称的上是目前法学界的超一流学者,但讨论的内容以及此书本身由谈话录音整理而出版的性质决定了为此书写书评不太有意义。所以这篇短文,算不上书评,也就是读后感。加上很有可能成为第一篇“书评”,所以这种盲目的虚荣的追求这个无聊的“第一篇书评”,让我很想写一写无聊的读后感。从学术史的角度失去考察,国外对法律文化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至于今天是否仍然属于热点问题,我不知道。但是,在当前的中国法学界,法律文化热早就过去了。20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扬名立万的那批学者或多或少的都要生产几篇有关法律文化的学术论文。可是今天呢?现在还会有哪位学者会写“中西法律文化之比较”?核心期刊在N年以前就已经拒绝了诸如此类异常宏大的文章。那么蒋浩先生和三位学者为什么会选择或者同意以法律文化为题进行三地三校六场三人谈呢?原因就是因为法律文化这个过时的题目有着极其宽泛的外延。中国的、外国的,与法律有关的,与文化有关的都可以谈一些。题目小了,怕凑不够六场。现在国内所谓的大学者在高校所作的学术报告基本上也都是大题目。难道学术报告只能大题目么?美国就不是这样。很多美国教授的题目都非常小。现在国内的一批年轻学者,他们作学术报告的题目也是比较小,往往就是他们最近几年主要研究的一些东西。我也听了一些,觉得也有问题。当然不是说他们讲的不好,只是和我关注的距离太远,提不起兴趣。当然,在如今的中国高校,起码法学的学术报告,基本上是听不到什么东西的。你很难能够从这些大学者的口中发现什么新大陆。前段时间听了一场黄源盛的讲座,除了一个段子印象深刻之外,其他什么也没记住。所以听讲座,也就是去追星,看看这个经常看到的名字究竟长的什么样,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凭借着卓越的口才,机智的谈吐乃至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学生要提前几个小时去报告厅占位。贺卫方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贺老师在学术上本身就是国内顶级的了,而且口才几乎鹤立中国法学界,加上长的又是那么帅。整个法学界能同具此三项的学者也就贺老师了。而且贺老师又有着极高的个人修养。有一次做会务,需要在夜里11点多打宾馆房间的电话,逐一通知与会的老师们明天发言的时间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天晚上,贺老师是唯一一位在通话的最后对我说谢谢的老师……有点跑题了。这次三人谈,安排贺老师做他所谓的穿插者是极为合适的。原因从本书也可以看出。田涛老师,作为一名北京籍的学者也是口若悬河、幽默风趣。只是有的时候往往跑题,而且每次都要让贺老师给叫回来。从本书的篇幅所占的比例也可以看出,田涛老师讲演的欲望的确超强。显然,何老师其实是有些吃亏的。贺、田两位老师本身就是口才极好,而何老师为人又非常低调和腼腆,以至于数次出现贺老师让田老师稍微休息一会而叫何老师硬说上两句的场面。尽管如此,本书仍将何老师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逻辑性超强,注重体系,从不跑题,勿论啰嗦,注意细节的精确,为人谦逊,不抢话。当然幽默就差了一些,好像全篇只有在讲到文革中“流行打到老师”时何老师上小学而贺老师上幼儿园时,出现了“笑声”。说说学生的提问。前段时间,有个师弟对我总结道,本科生的提问总是先说我读了那些书发表自己的观点生怕别人以为他是文盲,长篇大论之后才提出问题。实际上,何止是本科生,很多研究生、博士也是如此。实际上没有必要,提问么,提一个问题就可以,一个问题最长也就几十个字而已。不过看到,北师大有个学生竟然提问到资本主义是否会灭亡或何时灭亡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当我翻到本书的最后一张照片时,发现是一批学生在排队。经过咨询了曾经到过西南政法的舍友之后,证实了我的猜测。因为照片上很多学生的依着打扮是比较土的。上海和北京应该不会这么土。回想起四年前刚刚到上海的我也很土。上海改变了我,上海改变了很多人。上海这个城市是不怎么适合静下心做学术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想的都是怎么穿怎么玩,受到外界的诱惑太多。重庆和上海比,虽然土,但却十分适合做学问。西南政法的学生虽然穿衣服很土,但是他们是很可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

精彩短评 (总计43条)

  •     还好,就是有点散~
  •     对于法学院学生来说,是不错的入门教材。谈到法律文化的冲突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     这本书很好,比一般的法律文化书籍多一点趣味,文字浅显,内容有点深度。
  •     启蒙思考,却不引发深究,每个议题皆是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但许多探讨是很有益的,即使偶尔跑题偏航也无伤大雅。
  •     刚开始看,应该不错的
  •     作为法律文化的讲坛实录~可以作为休闲的法律读物来品读~并启迪一些相关的自我思考。
  •     哀悼田涛先生!贺卫方老师签名版!!
  •     很喜欢~~纸张也是不错的~~~
  •     由于是漫谈的缘故,逻辑并不是很严密,难以找到那种一气呵成的惬意,不过放在手边,偶尔翻翻,也是番趣味
  •     三星半。我今儿晚上竟然在小酒馆翻看了这本书,虽然我很不喜欢贺卫方教授。。。不过这书其实还可以一读。
  •     这两件事永远有很多抵触的东西,个人以为文化比法律先行一步。
  •     学会了很多、对法学的了解也更多
  •     我是贺卫方的拥趸。
  •     我真特么后悔啊,我为什么不学法律呢
  •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尽管不是正襟危坐的论文或者专书,但一点都不影响智识的提高。同时,这本书在阅读上也是愉悦的。好的作品是应该能够让读者找到阅读的快感的。这本书有内容,有质量。原来一直没有太认真看田涛先生的著作,在这本书里发现了他的渊博。... 阅读更多
  •     贺卫方是我很敬佩的一个法律学者,法制国家的梦想依然很遥远。谈法律文化、法制史、外来法律对中国的影响
  •     不错的书,配上视频就更好了!!!
  •     三个貌似法律专家的人谈话品味并不很高,肤浅、点到即止
  •     既流失了现场的激情碰撞,又缺乏学术著作的充实严谨
  •     有许多启发,三人一贯的吐槽风,很有意思
  •     自己没用心看 吧,感觉乱七八糟
  •     遗憾大学时候读书太少,适合那个时候的我,现在读来觉得太浅,但是田涛真是是个有趣有才情又学养佳的妙人。贺卫方估计私下爱讲荤笑话
  •     法律文化是宏观驳杂的题目,演讲是简单通俗的形式,即使是法学外行如我,学到的知识也不太多。但三位学者对法学的讨论有不少中肯观点,值得接受。对法学之外领域的观点则多值得商榷,主要是贺卫方,总在宏大叙事,宏大比较,外行话最多。
  •     六场三人演讲会的记录,但是感觉很多问题都没有谈清楚
  •     2010年翘课去听的现场版。悼念田涛先生。何勤华其实很冷。。。
  •     太深的感触倒是没有,什么是法律文化,看来得由自己摸索
  •     三位大师的讲座实录,读起来比专著轻松很多。知识和八卦都很丰富。
  •     轻松愉快 但不乏深刻道理
  •     冲着卫方的头像买的书,有的部分像法学相声
  •     通過此書,知道了一些中國法律史上的史實,但是系統性極差,收穫不多,快速看完了。
  •     编排的有点密了,看的累,内容不错。无包装,有好几页都损了
  •     还不错。这本书是参照原来的刑事诉讼三人谈、刑法四人谈的模式,就法律文化主题进行的流畅学术讲座。不过,由于自己这一块的知识匮乏,感觉谈话有点杂乱,什么问题都提了一些。当然最重要的是,从其中知道了很多知识、书籍等。
  •     相比之下,还是校长大人讲的比较好,实在,不跑题,有逻辑。
  •     有些观点还可以。但这种讲座谈的话,逻辑性和系统新还是很不够的。
  •     已经看完了很受启发,可以让自己想很多。
  •     个性迥异,值得一看。老何虽然不问世事一心学问,不愤青不受年轻人特别追捧,但肚子里的墨水总归有的,不显山不露水但是能让人感觉得到学到东西
  •     感谢三位,也感谢北大法律出版社。对话内容很好,注释也很详细。
  •     都是博学务实的法学家。
  •     差不多看了一下午,华政有一场去听了,书里插图做的不错,大文化概念谈得很细,三人大想法挺一致的,书的用纸不错,淡淡的书香味,可惜纸染太白点
  •     围绕法律文化为主题,跟着三位学者去漫游
  •     田铸已去
  •     华东政法 西南政法 邀请到三位名流对于法律文化的讲座写录稿。能让你对法律文化产生新的定义和判断(也有可能让你觉得更加模糊不清)正如贺先生说的那样,我们不是要对法律文化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我们是给你们一定的思考启迪,最终让你们自己总结出什么才是法律文化的精神。
  •     三位法学大家,但毕竟是节目访谈,大家的味道没有出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