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宁静》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心灵鸡汤 > 心灵的宁静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10701283
作者: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页数:256页

心灵的宁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心灵的宁静》这本书给了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很庆幸自己在刚刚涉入社会的时候,就收获这份宝贵的精神食粮!从这本书中,我看到自己心路历程中很多的不快的经历!回想起自己走过的路:我大学本科毕业时考研究生并不顺利!我承受这巨大的精神压力。学习压力造成我精神上的压抑!在很长的时间内,我都看不到自己人生的出路!我非常的自卑! 再后来,在我咬紧牙关的坚持之下,我最终成功了。在顺利读研究生期间以及以后半年多的工作中,我却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都不是很满意!例如内心的过于自卑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我的内心世界因为曾经遭受考研的挫折而充满了负面的情绪。我理不请是什么造成我的负面情绪,以及我该如何面对个人精神上的焦虑情绪!通过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我看到跟自己很贴近的内心感受的实例!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就像在聆听一位良师的开导。它教会我如何识别自己内心的潜在不良情绪,分辨请这种不良情绪是如何造成的,应该如何避免和化解!我每天晚上都会手捧这本书读上半小时,仿佛自己头脑的痛苦、心灵的苦楚在书页面前慢慢化解掉,探出自己心灵的一条路径,向前、向远走出去。。。。。。非常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也非常感谢出版社能联系到雨枫书馆给我这样一次写书评的机会! 这本书带给我一次巨大的人生转机,将我多年郁积于心的不良情绪有效的医治了!也让我看到自己精神痛苦的根源,指明我保持心灵宁静的出路!再次深深的感谢!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自己心灵的困境、走出人生坎坷的心路历程,早日拥有健康、阳光、快乐的心态!走向心智成熟之路!读完这本书让我去爱自己, 充满自信的去自我实现!充满着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新体验!文/雨枫会员 金晶

宁静

冬。北方的冬天,最让人退缩的,不是刻骨铭心的寒冷,而是灰色天空下的荒芜。某日,从闹市捧了一盆小小的薄荷草回家,放在床头柜上,只为装点冬日里贫乏的颜色。入夜,不期然竟有清凉的香气萦萦绕绕,白天在办公室里被油墨粉尘糟蹋过的嗅觉忽然苏醒,心里微微的动,转眼窗上却无冰凌花。春。春天来的时候,我总会对自己说,去放风筝吧。这样自言自语了无数次,却始终未能成行。有一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从街边卖氢气球的小妹手里买了一只多啦A梦。把绳子的一段轻轻绕在食指上,迎着风,奔跑,每每回头,总能看见多啦A梦憨憨地笑,空空的心里有莫名的温暖。夏。偶尔,内心蛰伏的狮子开始咆哮。选择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将谦和有礼的面孔换上生人勿近的表情,搭火车去海边。可是,天气却像孩子的坏脾气,太阳还在微笑着,却不管不顾地兜头一场凉雨。跑到最近的KFC,买一杯热咖啡暖在手里,临窗而立,那一刻,狮子睡着了,蜗牛在散步。秋。北京的秋天是灿烂的。秋风像哈利波特的魔法棒,随意一挥,大街小巷的银杏树,就刷的一下,被点亮了。钓鱼台国宾馆墙外的银杏树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成了地标,地坛公园里的银杏大道也总是游人如织,还是北大校园里那片银杏林最惬意,因为人少,格外安静,捧一本书,看光线在书页上由淡转浓,再由浓入淡,世界在我之外。一直以来,是什么蒙住了我们的双眼,让心在狂悲狂喜里曲解了快乐的意义?冬夜里薄荷草的清香,春风中多啦A梦的憨笑,夏雨里热咖啡的温度,秋黄时银杏林边的闲情……明明近在咫尺,却总是错过。或许,约书亚•罗斯•李普曼的《心灵的宁静》,会教会你体味这些返璞归真的快乐。

其实,这是一本很菜的书。。。。

其实,这是一本很菜的书。。。。说实话,我是被书名和作者是传教士骗来的。结果书破费周折买来之后却大失所望。真的看不懂啊,或者跟我的预想有太大差距。书名是心灵的宁静,可书中貌似根本没有说多些心灵宁静方面的内容。这本书应该换个名字《宗教与心理学,死亡》,他就是说了这两方面内容,而且还没说好。经过我的鉴定,我又被书商骗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第二次了。这类书由个特点:书名特别好,特别吸引人。特别适合我们这些水平不高,又特别想提高自己的人。然后,你初看这本书,里面的各个章节编排的也挺好,各个章的名字非常好,但这章说的内容跟标题一点关系都没有,不知所云。说了这么多缺点,再说点优点吧。这本书还是有很多好东西的,就比如爱自己。这就让我有了一个新的理念:爱自己。以前一直不敢说爱自己,感觉这太自私,可买了这本书后感觉不是这么回事了,我现在觉得一个人必须爱自己。一个人幸福与否有很多时候就是建立在是否爱自己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能够掌握的只有他自己。爱情可以没有,家人可能离去,事业可能会溃败,但你自己却没不了,只有你的心对你才是最真诚的。呵呵,先说这么多。

与李普曼一起踏上心灵探寻之旅

马丁•路德•金写道:很多人因为没有适当地去爱自己,而落入情绪化宿命主义的深渊中。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来自各方的压力以及冲击不断考验着人的神经。敏感的心和复杂的精神世界,让人区别于其他生灵的同时,也陷入了自我迷失。从孩提时代到真正步入成年,那些我们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和青春期,已经不仅仅是逝去的全部内容,随之而去的还有专属年幼时代一切的“特权”。面对这种"损失”,我们默然应允,并不失时机的重复的宽慰着自己,这是成长的代价。渐渐地,心已经无法再平静了。物质的诱惑,欲望的膨胀,现实的挫折,都使人变得越发的不快乐起来,于是在通向成熟的道路上我们被搁浅了,围困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中,无法自拔。其直接后果是,对自己产生厌恶,百般排斥。李普曼在勇敢爱自己一章中,写道在通向个人成熟的旅途中,我们时常被诱惑贬低和毁灭自己,导致我们在客观上是一种现实,而心目中的自己又是另一种现实,学会坦然接纳自己,坚定不移的相信自己,尊重自己,才是真正的爱自己。此处自爱并非浅显解释为放纵,爱慕虚荣,自高自大,以及无穷无尽的满足自己的各种低级欲望,而是更多的将其放在以自尊为前提,建设强大内心世界的层面上,从而寻求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平和状态。李普曼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及大量心理学理论与宗教信仰相结合,引领我们踏上心灵探寻之旅,帮助我们找到一片内心宁静之地,浅显易懂,发人深省,浅浅读来,深深回味。文/雨枫书馆会员 李玉

一个更开放和理性的新时代信仰,让世界更加美好

《心灵的宁静》的作者,李普曼拉比,试图在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传达一个更加开放的理性的信仰体系,建立一种超越各个宗教的神的概念,这个神涵盖基督教、犹太教,甚至伊斯兰教、佛教等等一切宗教。 1. 心灵的宁静是人类信仰的永恒目的。 人类从文明诞生以来,一直在追寻心灵的宁静。宗教的发现正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 2. 真正的神要你首先学会爱自己,然后才会懂得爱别人。 而传统宗教观念使人们变成道德压力下的懦夫,人们恐惧神,害怕自己的本能,在精神上自卑、自我仇恨、自我牺牲。 3. 神不是万能的,因为他不会破坏自己的原则。 统一的、唯一的神创立了世界的运转规则,并且他尊重这个规则,自愿受限于这个规则,而不因为个人的祈祷而肆意破坏规则来满足个别人。 4. 神是你的平等伙伴,而不是主人。他不是喜怒无常,任意压制你、惩罚你的残暴君主或权威父亲,他期待你自尊自立,与他合作,依靠规则和自己的力量,协助他建立理想的世界。 5. 神的启示无处不在,所有美好的事物身上,都隐藏着神启。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很多未知的人来精神法则。这正是神的新启示。 6. 心理学和宗教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携手合作,将会让世界更加文明,让人类一步步接近永生的幸福。

一本直入心灵,并引发内心真正思考的书籍

随着物质水平的日益丰富,现代人对于精神上的诉求显然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这种诉求,有时并非像过去探索真理和人类终极问题那样的深湛,而是寄希望于平衡现实物质和内心精神差异的平衡,这种平衡感对于个体来实质上比认为的更加重要,一方面人们从其中获得现实矛盾冲突下的精神慰藉,一方面也能从个人精神源泉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源,创造许多过去个人不曾感知但真实存在的价值和潜能。这也是为何近年来讲授剖析精神症状并寻求解决之道的书籍会比过去更加畅销。这其中的大部分都类似于精神速食快餐,通过一系列瞎编臆造的心灵故事,或是契合内心需求的一些兴奋,但共同点都在于往往经不起深层次的逻辑推敲和体验式的复读,使得它们在被别有用心者推动造势畅销个把月后永久的退出人们记忆的舞台。但《心灵的宁静》却应当属于一本很特别的心灵书,在这里用心灵书恐怕比精神更加适合,因为这是一种直入心灵,并引发内心真正思考的书籍。没有冗长的说教,没有高深的大道,而是从宗教和心理两方面出发,在保有对所有事物适度恐惧的同时,试图去激发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最大潜能,但这个前提是要做到内心真正的宁静,尽量发掘感受身边所有“善的情感”,并在这许多善中找到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价值观将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和观感将趋于更加丰富和真实,这种真实非客观世界的真相,而是个人所实在可以触碰的体验。而这则是个体在未来生命中最受益的训练,每个人都需要心灵的宁静,可以说没有任何书和人能够替代你内心的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但是这本书却可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催化剂,引领你能够更快达到那世人皆向往的处惊不变,处事泰然的美妙境地,这大概也是众生活于凡世的部分意义吧。文/雨枫书馆会员 吕轶舟

书是好书,翻译强差人意

我有这本书的英文版,非常好的一本书。而且其中的一段还成了英文美文,网上多有转载。所以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就高兴地买下了。回来仔细看,翻译很奇怪,中文也不是不好,可能是因为没有看懂原文的缘故,中文很好,只是不知所云。而且望文生义的地方也忒多了点儿!唉,还是回去看英文原文的好!

心灵的宁静 新时代的灵魂圣经

当世人开始不断降低期待,逐渐学会忍受限制,减少对生活的需求时,吻合这个时代的,除了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还有“心灵的宁静”,这个越来越稀缺的东西。也正因为它是这个世间所普遍呼唤的,这本名为《心灵的宁静》的书,在美国最权威的图书排行榜上占据榜首位置长达58周,就不足为奇了。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渺小个体,生存的繁重压力常常让我不能喘息。纷乱的社会生活和永远没办法完全满足的欲求,学业上常常显露的疲态跟总不能坚持到底的浮躁,工作上的心力不足而产生的沮丧,一切都让我原本不够完备的心里建设溃不及防。而付出与得到的落差,保持本我还是见风使舵的摇摆不定,更使我本就波澜四起的心境难以平静。茫然、烦躁、狂乱,跟生活节奏一起失衡的,还有像过山车般起伏的心境。到底要如何寻找心灵的宁静,我先是寄情于中国传统文化。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他把人的才学和修养都跟宁静联系到了一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在田园山水中的恬淡中寻得的宁静。“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从冷清和寂静中寻得了宁静。文人墨客的宁静似乎都源自淡漠的心境。但林则徐、范仲淹作为政治家,一个信奉“无欲则刚”,一个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的宁静好像都来自于广博的胸襟。借鉴了前人的宁静,再反思自己的行径,心态和处事上渐渐有了长进。而在读完这本书后,除了得到心灵的涤清之外,更找到了中外哲人思想的相通。在书中,作者告诉我要勇敢爱自己,“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抱有友好的敬意。”我们必须先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搭建好良好的内部关系,然后才谈得上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外部关系。书中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有时会恨自己和别人,为什么我们会心生恐惧,解答了困扰我已久的种种问题。《心灵的宁静》一书还告诉我,要想改造自己,在思想态度方面,该怎么办,怎样改造自己的个性和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我们翻阅这本书时,会发现它所讨论的,是爱、孤独、痛苦、恐惧,这些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真实。我们发现,由于这些情感的普遍性,由于这本书的作者洞察人性的智慧,它受欢迎程度的深广也就不难理解了。最后,用作者精妙的话来做个结尾:◎你没有必要害怕内心的种种冲动。◎你应该首先学会尊重自己,然后才能像爱你自己一样,去爱你的邻居。◎你很能干,并且坚强勇敢,不要再被内心的担忧所困扰。面对悲痛时,你应该咬紧牙关,不要因此垂头丧气、萎靡不振。你不要否认心中的伤痛,更不要对悲伤绕道而行,但是,你可以挺起胸膛,经受起悲伤的打击,在朋友的温情关爱和帮助下,战胜悲痛。你应该永远尊重真理,坚定信心,怀着善意把真理告诉你的同事、你年幼的孩子和你的兄弟姐妹。在真理的光辉照耀下,你就能找到疗治心灵和获得救赎的办法。你应该三省其身,自我审视,看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是否还会因为幼稚而受到诱惑。你应该抵制逃避自由、逃避成熟的冲动,将这些负面情绪像垃圾一样全部抛弃。你应该切断对权威的盲目依赖,打碎所有全知全能的父亲式偶像,撕下对他的病态依恋,扯开自我安慰的虚假面具。你应该与兄弟姐妹们携手踏上征途,去寻找和创造一个人人成熟、人人平等的完美国度。你应该根除虚妄的怀疑心态,埋葬反复无常的任性脾气,清扫你和神之间的一切障碍。你不可以因为自己的情感创伤和心灵伤口而责怪于神。你应该挣脱心灵的锁链,放开步伐向神狂奔而去,在神的脚下接受真理源泉的浸礼,从神的手中捧下内心的宁静,与神产生灵性的终极交融,获得永生的幸福。希望这本书可以带领你寻到内心真正的宁静。

爱自己——不是放纵自己,而是正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存在。

爱自己——不是放纵自己,而是正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存在。连岳 爱自己(《神了》第三部分 )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著名的拉比(rabbi,有“教师”之意)约书亚?罗斯?李普曼出版了《心灵之平静》,这本书总共卖出了几百万本;它现在也许还存放在许多人的书房里,纸页已经发黄。这种平易的小书,总是容易被人轻视的,尤其是当下心灵鸡汤类的出版物已经成为强势品种,提及它的人恐怕不会很多了。但是有心理学家认为,它当时把弗洛依德等人的高深学问转化成了公众常识,为以后心理学的一阵子强势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这本书的观点让我喜欢:你可以逃离自己的罪错,只要你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认识你自己的欲望,而且,爱自己!心灵的平静不是多么难做到的事情。“爱自己”,成为最重要的前提。李普曼说,“要像爱自己一样爱自己的邻居”,这条诫令就暗示了人应当爱自己,否则这句话就难以理解了。       不爱自己,能让人做出恐怖的事情,在李普曼之前近半个世纪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Durkheim)认为有一种自杀是源于完全的利他,根本无视自己的存在价值,或者说,认为自己所属群体的价值高于自己的一切。无所畏惧的自杀炸弹客就是最好的例证。令人胆寒的是,涂尔干的理论在先,自杀炸弹客却只是三四十年前的于中东地区发明的斗争方式。本?拉登说不定也热爱涂尔干的《自杀:一项社会学研究》。爱自己的人是无法成为恐怖分子的,要成为恐怖分子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在心里“杀”掉自己,放弃爱自己的本能。       在《旧约?列王纪上》中,所罗门在一件疑案上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有两个妓女同住一房,相隔三日,各生了一个男孩。其中一人在夜里熟睡当中,不小心压死了自己的孩子,她趁另一人睡着,将自己的死孩子换了她的活孩子。天亮以后,被掉包的女人发觉有异,两个妇人于是为了活孩子的所有权,争执到所罗门前面。[所罗门说:“将活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那妇人,一半给这妇人。”       活孩子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心里急痛,就说:“求我主将活孩子给那妇人吧!万不可杀他。”那妇人说:“这孩子也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了吧!”]       故事的结局没有人不知道,“爱”这个活孩子的“急痛”女人才是真正的母亲。“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所罗门以此断案;而约书亚?罗斯?李普曼以“爱自己”的本能作为人悔改的起点,很符合所罗门的逻辑。

心灵的宁静 充满无穷力量的智慧书

它是一本足以值得让你暂时放下手边的一切事务来潜心阅读的,充满无穷力量的智慧书;它堪称一本可以随时翻阅,并与以往相对照,随时修正自己的枕边书。《心灵的宁静》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令我唏嘘不已,我相信读到它的人是有福分的,它带给你的不光是触摸,还有感动和温暖,当然最珍贵的是——心伤的医治。它留给我的印象是:亦师亦友。它是当之无愧的良师益友,一个心灵的温馨伴侣。《心灵的宁静》所展示的真知灼见让我心怀敬意,不由自主放慢了阅读的脚步。“许多宗教典籍只会使读者深感自己的罪孽深重,而许多心理学图书虽然想给人带来抚慰,但把读者说得晕头转向,误以为自己是不正常心理的病例,徒然增加了内心的不安。因为不知道怎样找到恰当的指导,人们只好把烦恼和忧愁过多地藏在心里。”作者的这段描述真实地再现了很多人的困惑和迷茫,相信那些心存疑惑的现代人,一定有诸如现代心理学在人类身上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憎恨自己和他人,为什么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恐惧,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对人生失去了信仰等等的不断追问。而本书的主旨就是答疑解惑,向大众传达心理学给人类带来的振奋人心的启示,那就是,任何人都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对我而言,阅读《心灵的宁静》的过程,本身就是解答内心困惑的过程,也是一次向高山举目,寻求心灵宁静,一个医治心伤的旅程。期间虽然满是波峰浪谷、激流险滩,但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旅行当中经见的最美丽的风光。那种扣人心弦、撼人心魄的内容,最终让人体味到何谓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精妙!那入情入理的言语,似春雨轻轻叩击着你的心窗,像母亲温暖的手抚摸着你的面颊,也能让你找到父爱般的踏实和力量。更奇妙的是,这一切的一切都经历过后,就迎来了很多人向往和追求的那种心平气和的境界。《心灵的宁静》教你如何认识、理解你自己,接纳你自己。“一个人只有毫无畏惧地正视自己的本性,才会逐渐明白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怎样做事。那些童年时期和青春期出现的各种妖魔鬼怪,本该早已被忘记,却被他禁锢在灵魂的牢笼中无法解脱,而当他勇敢地正视这些东西时,它们便化为青烟了……”它使你明白,一旦看清到底是什么在左右着你的人生并将其抛弃,你就会挣脱藩篱,轻松享受属于你的美好人生。作者约书亚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方面的典籍、著作,可以看出成书背后是作者阅读的宽泛和厚重,以及孜孜不倦的勤奋和思考。我想要摘录与你分享的精彩内容实在太多,感悟也实在太多,请原谅我无法一一枚举。我从中受益的林林总总也无法在这篇小小的书评中所穷尽,我也实在不是一个口舌如簧的推销员,但是我用我的诚实向你保证,阅读《心灵的宁静》后,你一定不会觉得亏空,相反会有物超所值的收获。我真诚地邀请你在一个暖洋洋的午后,洁身,净手,(如有熏香请点燃),阅读本书……最后我特别想说的还有一点,《心灵的宁静》虽然是为外国人所著,但因作者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其职业经历,列举了大量生动、具体的实例佐证。再加上译者清晰动人的翻译、润色,使之阅读起来清新流畅,甚至有些酣畅淋漓之快感。文/雨枫书馆会员 张健莉

以爱的名义,放松自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究竟,什么是我们在这尘世中苦苦追寻的?真的是名利么?所有我们想要得到的,是不是自己真实的期望呢?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随波逐流!每个人都是个矛盾的组合体。为了社会标准化价值观,大多数人不得不压抑自己,隐藏掉自己天性中不合时宜的成份,扮着品质优良的众生相,便以为天下无事……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身不由已地陷入种种盲目的追求中:考最好的大学、去外资企业工作、在黄金地段置屋、娶妻生子、一项项争取达到成功模型的任务指标。然,人终究不是机器!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要我们允许且接受种种的不完美,更不必总是妄自菲薄。所有被暂时压制的情绪都不会自动消失,正如一个有了异味的房间,洒空气清新剂只是用来弥盖住不好闻的气味。但,它们仍在!只有打开门窗进行换气,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而我们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时,不是先行自我催眠数次“淡定”就可以做到的。在传统的教义中,多数也是在劝慰失意的人先行自我苛责,甚至辅以皮肉的苦修,而那样得来的宽容与平和仍旧是狭义的、功利的、经不起考验的。因为要赋予自己“仁义之士”的道德光环,便将那些不平之事暂且冰封起来,这都是治标不治本。《心灵的宁静》虽然是译本,秉承了译文体系的清晰与完整的优点,却并没有艰深晦涩的语言。主张在遇到问题时用“疏”而不是“堵”的办法。对自卑、自怨、自弃、自责等都有明确的指导,结合宗教与现代心理学的力量,鼓励人们勇敢地爱自己,真诚而开放地爱他人。

一种豁然开朗的宁静之心

读这本书之前,我的生活即是两个字——转折。从一个学生转变成工作者,承担社会的责任;从一个依赖者转变成一个被依赖者,承担着责任;甚至是由单纯变为复杂,由敏感变成麻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的生活。生命彷佛就只剩下“奔波”两个字。奔波的生活,奔波的心灵。“尘世间一切财富即是全部堆积起来,也不一定能够营造更多的心灵的宁静。”满汉全席比不上一碗安乐茶饭。想起来很久之前的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电视剧的最后,和珅被关入大牢,刘墉去看他,喝着二锅头,吃着烙饼卷大葱的和珅,终于醒悟,多年的财富聚敛,终究是一场虚幻。心安定,死安宁。据说,和珅的家财比当时大清国的多年税收还要多,聚敛如此多的财富,每日算计,每夜担惊,他该是从未享受过一天的安宁吧,心灵的宁静竟是死之前的领悟了。“神确实把才能和美貌赐予了许多人。而财富到底要多少才能算多呢?名声其实又有什么可贵的呢?但是,心灵的宁静确实他最赞许的奖赏,这是神的仁爱的最高体现。神把心灵的宁静赐予凡人时是很小心的,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无福享受,而其他的人则穷其一生都在等待这份礼物的从天而降,却等到头发都白了,也看不到他的影子。”我想,在这点上,和珅还是极为幸运的。最喜爱的一章是“爱自己”。“爱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性的本能焦虑起源于人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自然产生的孤独感和绝望感,所以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编织一张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网络起我们的爱人、朋友和同事。”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爱自己。以前看安妮宝贝的书,她笔下的女子都有着一定程度的自厌。受其影响,身边的朋友以及自己,也有一点儿自厌的情绪。曾和朋友聊天,有这样两种观点——“如果没有人来爱我,我又如何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以及“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如何去爱别人”。我想,黔中的官司按,是每个人年轻时都必然会经历的,因为自小到大,我们都是被呵护的,饿了有大人来喂我们,冷了父母会为我们添衣,我们身在被爱中,彷佛被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还没学会如何爱人。而后一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领悟的。连岳说:“这本书的观点让我喜欢:你可以逃离自己的罪错,只要你直面自己的内心的冲突,认识你自己的欲望,爱自己,心灵的平静就不是那么难做到的事情。爱自己,成为最重要的前提。不爱自己,能让人做出恐怖的事情。爱自己的人是无法成为恐怖分子的,要成为恐怖分子的第一条命令就是在心里‘杀’掉自己,放弃爱自己的本能。”爱自己,是一种本能。这本书通俗易懂,读过,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彷佛一下子就获得了一种心灵的宁静,但我想,要维持这种心灵的宁静,并不是一本书就能做到的,还需要读者自己去积累和涤洗,还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

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伤”开始

初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不记得了,但有一句不起眼、不考试的话语至今记得非常牢固。语出《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伤”。不伤害自己的原因是怕父母伤心。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仍然很少能记得,但仍有一篇文章牢记在心——《项脊轩志》。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还有比这句话更准确的说明母爱的内容吗?为什么要先说上边两段话呢?如果你认同这几句话,那就具备了最基本的素质:爱自己。人总是有梦想的,或许这个梦想的追求过程会与平平凡凡的幸福有距离,《心灵的宁静》是一本典型的西方心理学著作,大概和作者是一位传教士有关,作品中充满了西方对人自己的关注,对人与人、人与内心寻求本我的思考与讨论。如果说西方哲学、宗教学能够用一个字来形容,那这个字是“爱”。但是无论是伦理学还是宗教学,对爱的解释都更多的是讲“爱别人”,而《心灵的宁静》的核心观念是爱自己。只有一个爱自己的人才会爱别人。爱自己不是自私的那种爱,而是明明白白自己最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很自我的心理满足,与任何人无关。几天前,一个女孩儿抱着我痛哭,我一下子有些手足无措,因为那会儿我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她。她在抱怨自己遇到的男人是个混蛋,没追上她的时候把她当个宝,追上了就不再珍惜。对这个问题,我之前在《别傻了,女人》这本书的书评中探讨过了,但现在得想想核心是什么?——没有坚定的爱自己。这个爱不是保护的爱,而是对自己究竟要什么的尊重。今天是元宵节,所以没太详尽思考这些就写了书评。词不达意,心忽然乱了

那年夏天

坐在省图书馆二楼的小玻璃窗前,夏日傍晚的阳光和房顶的灯光一齐照在书上,让字显得斑驳,昏黄暧昧的光线,周围安静而书香四溢,这种安静结束于 白昼的喧嚣,犹如汽车驶过乡村大道,而这种熟悉的光线和安静,让我想起了儿时的姥姥家,年幼的我在老屋里发呆、在院子里玩耍。在读一本叫做《宁静的心灵》的书。李普曼拉比将心理学和宗教联系在一起,“前者是钥匙,后者是殿堂”,以让人在纷乱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宁静。看了十几页。我渐渐有一个想法:走向那个四五岁的自己,那个“菊次郎的夏天”,那个姥姥家里常一个人发呆的男孩,去跟他聊天,去跟他交换一些小秘密。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没有烦恼没有那忧伤,自由自在身心多开朗。做成一件事太不容易,花花世界,不留遗憾就不错了,何况我这种愚钝抽筋之人。全心考研。过去的过去了,现在也会过去,每个人都走在归途。

人生最难得是心灵的宁静

初次读这本书大约是在四年以前,那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的内心处于异常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就像茫茫大海上一片枯叶,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而当初偶遇的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帮助,也是我当初极力推荐的一本书。或许是现在心境已趋于平和,所以现在再看这本书,虽然也会觉得不少地方写得很好,但是已经没有当初那么深的感触了。作者约书亚.罗斯.李普曼是犹太教的拉比(大概相当于基督教的牧师、神父),这本书里也涉及不少有关宗教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开头的第一章和最后的两章。但是不同于一般的传教,李普曼是将现代科学与宗教结合起来,极力推崇心理学与宗教的结合,并在书中多次提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疗法。这一点打破了我以前对宗教的一些偏见。书以作者年轻时的一件经历开头,引出心灵的宁静这个话题,指出心灵的宁静正是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心灵的宁静,即便是拥有了名望、财富、美貌、智慧等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幸福。作者在书中探讨了道德心、自爱、爱、恐惧、悲伤、死亡等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剖析了人生命中面临的各种内心矛盾冲突的来源,教会人们正确对待并勇敢面对这些问题。在道德心一章中,作者指出了不成熟的道德心的危害,“道德心经常扮演虐待狂般的奴隶主、自暴自弃的复仇之神、兢兢业业而又自卑的掮客等诸如此类的低劣角色”,虚伪的道德心造成人类“大部分精神疾病和肉体痛楚,各种各样的恐惧、忧愁、焦虑和仇恨”。真正的道德心不包括自我仇恨。人都具有善恶两面,正常人也总会产生不道德的想法,但这并不等同于不道德。如果一味地否认、压抑内心的邪恶想法,甚至妄想将其从头脑中完全清除出去,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精神问题。在“勇敢爱自己”和“没有爱就会毁灭”这两章,分别讲述了自爱和爱别人。作者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去爱自己,分析了自我的形成,以及自恋、自卑的心理,告诉人们要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而爱自己,正是爱别人的前提。现实中,很多的父母之爱、夫妻之爱,不过是“恨披上了爱的外衣”,并非是真正的、成熟的爱。人类拥有动物不具备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作为代价,人体布满了各种感官的神经末梢,允许自身很容易直接受到痛苦的伤害,直接受到生活中悲欢离合的刺激。适当的恐惧有利于成长和推动创造发明。由于害怕失败、伤害、孤独、冷落等等,许多人将自己藏在种种伪装之下。害怕失败,所以不去努力、拒绝成功;害怕伤害,所以习惯冷漠;害怕孤独和被冷落,所以伪装真实的自己。更有甚者,因这种神经性恐惧而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失去生命。只有认识到恐惧的根源,才有可能战胜并治愈它。在“悲伤使人睿智”中,李普曼鼓励人们将内心情感合理表达出来。“真正伤害人的,不是情感的宣泄,而是把情绪压制住,完全不让它宣泄出来。这样做会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留下危害极大的后遗症。”李普曼给出失去亲人后的三条法则:一是将实际感受到的悲伤情绪完全表达出来;二是学会从与至亲的过去中解脱出来;三是寻找替代的人际关系。作者也指出,由于过度的悲伤导致罕见的抑郁症,这种爱是一种假象,本质是对逝者的过分依赖。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爱,都夹杂着反面的成分,比如隐藏的厌恶和反感,这些也许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被掩盖的情绪,随着亲人的离去永远无法得到宣泄,这种复杂的情感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精神问题。生活中未能适当表达的情感,实际并没有消失,反而会潜藏起来,一直埋在心底,酝酿着未来心灵的冲突和人生的不幸。这些情感如果表达不出来,就会引发人类身心的疾病。作者列举了几个童年失去父亲或者母亲的人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并且指出孩子们承受悲伤的能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强,以适当的方式坦白永远好过欺骗引发的猜测和不安。

生命的底色

朋友送我一本书,名字叫《心灵的宁静》,它是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牧师李普曼教授写的。作者开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时候,他列出了自己认为生命中最美好的事物:健康、爱情、美貌、才华、权力、财富、名望……然而,一位年长的智者看后对他说:“亲爱的朋友,你漏掉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如果缺少这一点,拥有其中的任何东西都会变成可怕的痛苦,这就是:心灵的宁静。”是的,心灵的宁静是生命的底色,是人生一笔无价的财富。爱默生曾经说过:“上帝造物时,给每个事物都留一个缺陷。”这句话让我们感到自身的不足和谦卑,但同时又使我们倍受鼓舞。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应当对自己(包括对别人)期望过高,甚至把完美主义强加给自己(包括给别人),那样会使我们背上精神的重负,甚至会将自己逐进失败的阴影,我们应当不时的给自己画上一张新的画像,真正的认识自己,完全的接受自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就不朽的事业,能进入人类历史永恒的殿堂,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的,毕竟是少数。但我并不愿因此停下生命的脚步。不愿意自己成为多余人,慵懒、怠惰、麻木、萎靡不振、意志消沉、无所事事,更不愿意选择以物质满足和肉欲满足为主题的生存方式。因为我知道,无论是“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还是“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它都是人生,都是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生只有超越了生命的长度、拓展了心灵的宽度、增加了灵魂的深度后,你才会发现,蓓蕾初成、秋英染金,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场花季;红光暖尘、雨洗新色,生命在其中,美得像一幅图画。(转)文/袁卫星


 心灵的宁静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