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心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心灵鸡汤 > 生命的心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8614069
作者:[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页数:164页

作者简介

生命的心流,ISBN:9787508614069,作者:(美国)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著;陈秀娟 译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构成
何谓美好人生
如何活得更好
体验生活的方式
个体的差异
我们如何运用时间
生产类活动
维持类活动
休闲类活动
三类社交形态
经验取样法
第二章 心流何时有
快乐何来
快乐是主观感受
意图与目标
意识的内容
智力与注意力
心流体验
能力与挑战的平衡
心流改善生活
第三章 不同的活动,相异的感受
主动式休闲
规划日常生活
律动的特质
重视人际互动
空间也会影响情绪
环境激发灵感
生物周期
注意做事方法
第四章 工作的悖论
工作演进史
工作中的两难情境
工作带来心流
对工作的偏见
攀登职业巅峰
避免成为工作狂
第五章 休闲的利弊
防止意识混乱
主动式休闲与被动式休闲
在娱乐中寻找心流
世代间的心流差异
善用休闲时光
创造真正的娱乐
第六章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生命循环”
享受人际互动
友谊的价值
性观念的两极
正视家庭
家庭像飞轮
面对孤独
性格二分法
人际互动不可或缺
第七章 改变生活状态
对生活充满热忱
心流改善生活
克服工作倦怠
“垃圾女皇”的故事
平常小事,重大发现
秒与秒之别
设定工作优先序
创意工作者
工作与家庭
莎士比亚的角色
升迁之途
展开愉悦的对话
第八章 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
心流提升主观感受
为何不能更快乐
专注的力量
学会管理时间
掌控注意力
第九章 爱你的命运
生活的艺术
了解自我
战胜自我
反省的技巧
朝目标前进
热爱命运

编辑推荐

  《生命的心流》是积极心理学世界级领军人物、心流体验之父的传世之作,解开快乐密码、开启幸福之门的心灵之书。  “心流”隐含的意义,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的那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 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处于巅峰”,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心灵泉涌”,“心流体验”,则是当心流出现时,身心高 度集中,行动与回馈不断互流,乐趣油然而生的感觉。这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是生活的“最优经典”。  掌控心灵意志,达致心流体验的瞬间,你将撬动生命的力量之源。  所谓生命的心流,就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就是“毫不

前言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快乐的。何为快乐?怎样寻求快乐?快乐是一种浑然忘我、如入佳境的感觉,源自获取“心流体验”的瞬间。这是一部心灵之书。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心流”概念,旨在帮助人们在扮演纷繁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生活的真谛;通过创造更多的“心流体验”,享受生活乐趣,提升身心的品质。

内容概要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著有畅销书《幸福的真意》、《自我演化》、《创造力》等。前美国心理协会会长马丁·瑟利斯曼誉之为“积极心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构成  若真想活着,最好立刻着手尝试;如果不想,也不打紧,但你得开始准备死亡。  ——奥登(W.H.Auden)  这段话正好道出本书的主旨。这项抉择很简单,即从现在开始至生命结束,你可以决定自己是生是死。  生物性的生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只要满足生理需求即可,但是,要活出奥登此处所谓的“生命”,却不能守株待兔。因为万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你能掌稳方向,否则生命必沦为外力所控,转而追求不相干的目标。例如,生物性的本能会驱使你按照基因指示而行;文化会利用你发扬其价值观及制度;

图书封面


 生命的心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细读整本书,会发现这本书并非教你如何得到快乐,因为作者认为快乐是很主观的东西,而心流是一种类似于“巅峰状态”的感觉,一种毫不费力的感受。心流产生的条件:明确的目标,集中心力全力以赴(集中注意力),及时回馈。此书的核心也就这三点,若能理解并能够实际应用,其他的大可不看。但是这本书有点类似于报告,引用了很多数据和研究成果,写得是比较科学的。举了很多实例,讲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产生心流,如何运用心流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我个人认为例子方面看了能加深理解,不过如果能触类旁通的话,其他也可以不看,只看第二章就好。
  •     匡次匡次一晚上看完相比于 当下的幸福, 本书看起来是简略版本。基本框架都极为相似。 当然,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观点。算是对当下的幸福之补充吧。心流概念,总结起来就是那么几条,但是由此引申出来的东西,又好像非常多。需要花一些时间慢慢缕头绪
  •     作者是一个美国人,从观点到方法,再到成书都是美国试的。本书虽然是一本社会科学作品,而且大部分讨论的是个体的生命体验,但是却使用了科学的调查方法,叫做ESM——“经验取样法”,这也是作者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早期在芝加哥大学创立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科学调查方法。ESM采用呼叫器或者设定提醒功能的手表,定时提醒受试者按时填写随身手册中的问卷。呼叫每两个小时响一次,由每日清晨起算,至晚间11点或更晚。等呼叫器响时,受试者要写下所在位置、所做何事、所想念头、有谁为伴,再以数字描述当时的意识状态,例如快乐程度、专心程度、动机高低、自尊心强弱等。作者还发明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心流”。就是我们心灵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体验。只有在完成比较高的挑战性活动时才会有较强的心流感受。同时和自己的能力也有关系,当一个活动中要使用你比较强的能力时,你才会有比较强的心流体验。心流体验能够让一个人愉快,同时让一个人更快地成长和进步。如果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心流,那么这种学习将是最高效最成功的学习体验。接着作者论述了工作时、休闲时、人际关系、生活状态等等很多方面和心流体验的关系。很多观点都很新颖,有一定深度,而且看了以后会引发思考。和美国的畅销书一样,书也不是很厚,一般两三个小时就能很快就能读完,快的话一个小时也就够了。不过这将是你愉快的体验到心流的几个小时啊。

精彩短评 (总计79条)

  •     Q 精气神?全情投入不计较回报?高级心智层面只需要一眼就能看出不一样,比如外科手术医生、piano gays、粑粑的状态(粑粑说精气神不是钱的事情,是一个人有木有活出生命的状态)。每个人获取心流的领域不同,完全是个人体验和律动。《游戏改变世界》中废话那么就是想说心流。
  •     在图书馆初翻时,觉其体例像成功学。细看,不同。
  •     翻了一遍,主要是了解心流这个概念。通过明确的目标、立即反馈、与能力匹配的挑战来达到心流。
  •        细读整本书,会发现这本书并非教你如何得到快乐,因为作者认为快乐是很主观的东西,而心流是一种类似于“巅峰状态”的感觉,一种毫不费力的感受。心流产生的条件:明确的目标,集中心力全力以赴(集中注意力),及时回馈。此书的核心也就这三点,若能理解并能够实际应用,其他的大可不看。但是这本书有点类似于报告,引用了很多数据和研究成果,写得是比较科学的。举了很多实例,讲了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产生心流,如何运用心流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我个人认为例子方面看了能加深理解,不过自己悟性高的话,其实也可以不看,只看第二章就好。
  •       读起来不用费脑子就能有所受益的手册类心理书籍,里面的一些调节方法还是值得尝试一下的,但是暂时不推荐购买,目前这一版有很多错别字。
  •     被“心流”也就是那份巅峰状态、水到渠成、灵思泉涌吸引,看第一章注意力就完全被抓住了,作者用类似于“熵”的概念讲只有个人才能把握自己,别的外力只会影响你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丝毫不会顾及对你的影响。文字干净,道理简明又深刻,期待下次重读
  •     【15-05】读的第三本古典推荐的书。在《可能》这本书里,古典提炼了“心流”的概念,被用于说明“志趣”上,如何能够不断地提高能力,在于始终把握住心流的产生,也就是把事情当成游戏,不断提高事情的难度,不断地有挑战,从而始终处于忘我办事的“心流”状态之中。 --阅读者 花
  •     极致的体验,投入大量的精力
  •     近年极其有名的一本书。很薄,积极心理学。翻译不够好,并且自作聪明,很多专业词汇翻译舍近求远。 对于闲暇时光有了一点新认识。
  •     MARK下
  •     讲了心流是如何产生的,确实很向往产生心流的感觉,虽然写了些要素帮助人们在各种环境下产生心流,但是实操性较差
  •       有记者问前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不丹的DGP多少?这个年轻人回答:……为何不关注一下国家的幸福指数呢?好,我们就来关注一下这个问题。在整个亚洲,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新加坡,全球排名二十五位。中国呢?四十八位。循着不丹国王的倡议,我们似乎能理解我们这排在近五十位的“幸福”了——举国上下都关心GDP去了,没有给幸福留下多少的时间和多大的土地,又叫“幸福”她何以安身呢?
      
      《专注的快乐》大抵就是这样一本书,她尝试着告诉我们如何专注地投入生活,而不仅仅是工作和赚钱;她尝试着告诉我们如何专注地体验快乐,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快乐的造访。一切的悲伤和痛苦,乃至烦恼和痛恨,都源自一种忙碌下的无所顾及,而中国的“忙”字也造得相当有意思:忙,一个“心”加一个“亡”,太“忙”了,“心”就会死“亡”的。心都死亡了,还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
      
      所以,《专注的快乐》会告诉我们以下这些“快乐常识”:要在一生的时间里分出百分之四十用来休闲娱乐,用以专心地陪家人吃饭,随着孩子玩耍;应该尝试着参与各种不同的工作之外的活动,并专注用心地感受,须明白“日常生活”的不同感受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们的质量决定了生命的品质;当然,她也尝试着告诉我们如何避免成为一个工作狂,如何善用休闲时光,正视家庭,享受孤独,收获友谊和爱情……
      
      再来说说亚洲最幸福的城市新加坡。有权威机构来到这个国家考察,惊呼这里是一个“不可以忘记游乐的游乐园”。“到处都有各式各样的游乐园,到处都是可以奔跑的草地,到处都是奔跑撒欢的大人和孩子……”最后,这家机构如此给新加坡的“幸福”下了结论:这个城市给幸福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土地,所以幸福愿意在这里徜徉……
      
      读过这本小小的《专注的快乐》,我最深的感受是:快乐终究是自己去感受和体会的,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还有——足够的专注。最后,我想引用书中的两句话来结束这篇文字:正因为没有投入(对生活的专注),生活才会背叛;正因为没有专注(专注地感受快乐),快乐才会原离开。嗨,活着不易,且让我们专注地活着。
      
      
      * * *
      
  •     如何用心理学煲鸡汤的范文
  •     感谢DREAMER的补充,很受用。
  •        那时候是快要高考了,每天除了考试还是考试,不过我却很喜欢很喜欢考语文,更为具体的是喜欢写作文。在写作文时我仿佛陷入一个纯白的空间里,没有时间的控制也没有压力可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次写得太high了直到监考老师收我试卷才反应时间已经到了。这种绝妙的感觉让我想一次又一次去体验。
      
       《专注的快乐》这本书揭示了上述绝妙体验的原因——心流。““心流”隐含的含义,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处于巅峰”、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即时反馈,并且挑战和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由于心流发生时,人必须投注全副精力,意念因此得以完全协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或情绪,此刻自我意识已消失不见,但感觉却比平时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瞬间已过了数个小时。一旦整个人的身心都发挥到极致,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而且生活本身就会变成目的。在身心合一、专注的情况下,生命终将获得极致的发挥。”从这些对心流的阐述和解释中,可以依据心流的特点对计划中的步骤加以改善以期得到更多的心流体验和更有效率得完成。
      
       心流体验虽然是一种绝妙的体验,但在书中却运用ESM的调查结果证明是感官的快乐度是不高的。“在身体放松休息、享受暖阳或是人际关系和谐愉悦的情况下,人们也能由这类消极的休憩体验到快乐。这些时刻固然值得珍惜,但此类快乐却十分脆弱,而且需要借有利的外在环境方能产生。唯有继心流而来的快乐,是自己塑造的所得,对个人意识的拓展与成长才有助益。”也许外在环境所带来的快乐并不如内在产生的快乐恒定持久。
      
       《专注的快乐》这本书 的副标题是“我们如何投入地活”,书中作者提出好多观点以提高生活的品质:
      
       1、妥善规划日常生活,以从中获取最有助益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记日记和每晚睡前的回顾来清查影响情绪的事项,增加高分项,减少低分项。
      
       2、重视人际互动:从成长角度出发,努力习得忍耐孤寂,甚至享受孤寂是一种有用的技巧。
      
       3、环境的作用:偶尔换一个环境会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品质。
      
       4、建立属于自己特定生物时段:可以不断的尝试,找出自己偏好的时段。这个就像秋叶君所说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锚点,以此来培养出自己的时间节奏感。
      
       5、将休闲娱乐从被动转为主动
      
       6、拥有自得其乐的本领:以所做之事为目的。
      
       7、学会时间管理
      
       读完这本书对活着似乎有了更深更系统的认识,人生匆匆数十载,被浪费掉的太多,却不知。读书是为了提醒自己的无知,催自己去实践。
      
       引用《骊歌》中的一句歌词“人生是一场错过,愿你别蹉跎”!
      
  •     不要无聊,好好工作。体验心流
  •     最近思考了一下心力的概念,感觉和心流有接近的地方。
    梁冬在一期国学堂的节目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生命的质量=生命的(密度 X 长 X 宽 X 高)。
    人生的长就是你得命长,活得越久经历越多。一个百岁老人,和一个20岁的年轻人经历肯定不一样,这个就不用讲了。
    人生的宽是指你的视野宽,去过多少地方,遇到过多少人,见识过多少事。电视剧《新龙门客栈》中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流亡时碰到金镶玉对她说:“所以说你是井底之蛙,,大半辈子了,就待在那个鬼沙漠里,你见过啥呀,屁儿都没见,你跟我谈什么千灯万火的场面”。现实生活中,一个在小地方做简单工作的人,和一个在不同国家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人,他的视野,看问题的角度肯定有很大的差别。我想,读了几年大学,最大的收获不是你学了几门专业课,而是在于你在大学这个地方,见识了多少全国各地的同学和老师,你的视野宽度拓展了多少。
    人生的高度是指你在某个领域能达到的深度,可以是学问,也可以是事业,甚至也可以是一个爱好。表现出来的是你看一个事情,能否从这件事情的表面看到它的深处。
    那人生的密度是什么呢?梁冬认为是感知力,就是你感应外界的能力。用照相机来比喻,有的人对外界的感知是300万像素的相机,有的人是2000万像素的相机。感知力越强的人,越不容易无聊,因为相同的外界环境他可以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感知力,是心力的一部分。心力是什么?有很多版本的解释。JT叔叔庄子课的观点认为,心力就是心灵的力量。心力越强,你的感知力与表达力也越强,也越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心力强的人的特征,是“怕痛但不怕麻烦”。即他不能忍受他不喜欢的事情,为了喜欢的事情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愿意。而心力弱的人的特征,是“怕麻烦而不怕痛”。例如,明明一个工作不喜欢,但怕转专业,重新找工作麻烦等种种原因,而一直做到退休。
    如何增长心力?一个人只要做他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够专心的做,就可以增长心力。《庄子》中讲的庖丁解牛故事中,这个庖丁就是一个心力很强的人。用“解牛”这两个字呢,就是他杀牛的时候是一瞬间那个牛就被分割成肉块哦,非常高档的技术,然后那梁惠王就说:一个人的技术可以到达这等境界吗?结果这个庖丁就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就是说我们想要追求的其实是道,可是用来进步你的道的工具呢你可以选择一个技术,就是在技术的纯熟的过程里面你的心会变得心力越来越强了。庖丁通过心力的增强,提高了他的感知力,解牛的时候可以感应到牛骨肉之间的缝隙,解牛又快又好。普通的厨师三个月用一把刀,好的厨师一年用一把刀,而庖丁的刀用了十三年还和新的一样,就是因为他的刀只切到骨头与肉的缝隙之间,因此还引出了一个成语“游刃有余”。
    谁的心力比较强?其实可以说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心力强的人。比如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的就是一个屌丝出门在外,晚上没有娱乐活动,在宿舍里看月亮,然后想家的事情。这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情,一般人也就微博一下“一个人在宿舍好无聊呀,求带走!”。但李白用他超强的感知力,感应到了这个屌丝思乡的状态,然后用超强表达力,用二十个字表达了这个状态,引起了从古到今无数人的共鸣。这就是心力!
    这个世界,有许多心力强的人,用高感知力感应我们无法感应的东西,然后用高表达力来降低感应的门槛,让我们也可以感应到这种东西。比如画家,可以把他感应到的美的景象用绘画表现出来。比如摄影师,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说,与其你花几年时间培养一个摄影师,还不如直接把相机给一个诗人随便拍,出来的作品肯定是好的作品。因为摄影师重要的不是用精湛的技术去复制现实世界,而是把他在生活中发现的美的画面用相机表现给我们看。同样道理,作家,就是把他感知生活中的事情表现给我们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记得一期《国学堂》中,梁冬对话美女画家林曦。林曦讲了一件事情,就是她家里装修贴一种带细花的墙纸,她一走进房间就发现有一朵花没对齐。她跟贴墙纸的师傅讲了,结果师傅花了十五分钟才找到那朵没对齐的花。师傅很诧异她为什么瞄一眼就看到,其实这就是因为林曦的高感知力。现在酒厂的“品酒师”,香水厂的“品香师”,也是这种高感知力的人。
    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冲功夫茶,这个和“茶道”有点类似。以前总以为“茶道”太多繁文缛节,喝茶至于这么麻烦吗?但是后来接触一些冲茶的高手,就发现,同样的壶,同样的茶,同样的水,这些人冲出来的茶确实比较好喝。我想,就是这些人他的感知力非常强,对节奏、火候的掌握,使得他冲的茶特别好吃。
    曾经和儿子根基班的老师讨论过心力的问题,老师一直问,心力是不是就是意志力?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心力强的人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意志力强的人是干自己不喜欢而应该干的事情。一件事情,如果你有兴趣,那即使再辛苦,你也不会觉得辛苦。儿子这几天在拼“高达”模型,每天早上一大早就起来拼,花了三天时间把几百个零件拼成一个模型,兴奋不已,一点都不觉得辛苦,这个过程他就增长了心力。而让他花一个小时写作业,他就叫苦不迭。但是老师说不管他多不愿意,都应该让他坚持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增长他的意志力。
    有些事情,比如说拼“高达”模型,是儿子不需要引导就会很愿意做的事情。而有些事情,比如说乐器的学习,儿子是经历了开始很喜欢,中间练习很无聊,但是坚持到能体会到乐器的快乐时,又很喜欢的过程。这中间,要达到能练心力的程度,就需要一定的意志力。
    和一些在校学生讨论心力的时候,有人问,如果工作与爱好正好一致当然最好。但如果我喜欢的事情不赚钱,而赚钱的事情不喜欢怎么办?其实,在工作之余找到一个爱好就可以了。工作之余,当你学了一门乐器以后,即使你不能上台表演,也可以做一名好的听众。因为你对音乐的感知力提高了,可以更好的享受音乐之美。当你学习了摄影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清晨带露水的一片树叶,晚上的一抹彩霞,也可以让你享受半天。套上梁冬的那条生命质量的公式,同样的长、宽、高,你的感知力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你的生命质量。
    这,就是心力!
  •     @牛魔王 @brakejoke @dreamer
    最近读了些南传禅的书,粗浅地理解了一些“当下”、“正念”之类的概念。我感觉,南传禅的当下体验,和《生命的心流》里所言的心流有一种深刻的前提性的区别——它不是做事思考时的巅峰状态。日本禅宗由于将禅的精神融入每一样世俗之事(各样艺术,各行业的技艺)中,故在做每一样事情时,都追求精神性极致完美的巅峰状态,是《生命的心流》里指出的状态。
    禅家所言的正念的感受是相当当下性的,非常专注,很敏锐,能达致念念分明的清醒,却不会陷入情绪,所以可以安全地既是体验者、又是旁观者。但南传禅很强调以“非常有正念的内观”为途径,去体知“无我、无常、苦”的概念。所以,在体验当下时,南传禅重禅修中的心流,重念念分明地觉知内心体验,却不重视做事中的心流(中国禅宗也有点这个意思)。所以南传禅会有清晰的心流体验,浑然不觉时光流逝,心无旁骛,似乎内心完全没有阻碍;在正定的帮助下,能进入非常平安喜乐的禅那状态,却没有做事思考时“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巅峰感受”。非常像积极心理学所探讨的“心流体验”,但却具有一种非创造性的纯粹体验的表现。
    相比南传禅,日本禅宗更接近积极心理学探讨的“心流体验”,因其将禅融入每一样技艺中,创造出了“做事中的心流体验”。中国禅宗也似南传禅般很少提及做事的心流体验,只有精通融会贯通了儒释道的王阳明的思想和实践接近“做事思考中的心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谈的“心流”。总之,南传禅和中国禅宗都比较出世而无为些,所以重内心体验,而非重做事时的巅峰状态。
    我从心理学角度理解@brakejoke 所谈的“不苦不乐”的状态,其实是一种随流的人生无执着目的的状态。它好处是可以培养出一种深刻的人生洞察力,一种让情绪平稳的哲学观念。但它也很明显缺少强烈的生活动机(强烈的人生欲望),和执着的目的性(倡导无我,故不我执)。所以,真正非常“无我”态的人,真正很“不苦不乐地不我执”的人,除了是为了弘扬佛法地热情做事,否则是不太具有创造性的,但可以具有很敏锐的知觉力。因为创造性是必然需要生物性和精神性兼具的人,去拥有强烈的欲望动机,或者释放表现表达自我的意愿的。若是“无我”了,不去追求世俗事物之中那可以不断登峰造极的“快乐”了,他们也就很少能达成积极心理学所言的“心流”了。因为此种心流是非常有做事或思考目的性的专注,浑然不觉自己,却在执着地表达自我,在追求一种创造性的快乐,虽然追求的过程可能并不快乐,还比较艰难。
    日本禅宗有所不同,它不太避世,相当生活化,非常普遍地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件事(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所有艺术,甚至是政治艺术)中;通过创造世俗事物,而去实现一种禅意的精神表达;又通过创造,满足个人的各种俗世欲望。所以它可以和“自我”这个概念紧密结合,以至于其在美国这个功利主义的国家中,都非常具有市场;它还可以和精神分析学派对话,使其融入如今几乎所有的心理流派的研究和临床治疗中。而南传禅和中国禅显然就没有如此巨大的世俗意愿和世俗实践之影响力。
    是选择“不苦不乐”还是“苦乐参半地有滋有味”的人生观?是选择“无我、不执着的平淡随流”,还是选择往着自己渴望的快乐目标追求的途中,达成的“心无旁骛,水到渠成的巅峰状态”?是选择体知人生便了,还是选择体知的同时,跟随欲望去倾心创造?我想这是每个人的人生哲学下的选择,听从内心最深处的那个声音吧。
  •     好汤
  •     作者意在提供如何通过增加心流体验而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思路,好让读者们都不至于浪费体验尘世的唯一机会。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提倡以“主动式休闲”方式利用好空闲时间。“个人生活的优劣,大多取决于闲暇的利用方式”,这句话读来还是颇使人震动的。
  •       状态不是很稳定的时候遇见这本书。起码教人平和起来。简单但是又很舒服的一本书。当中有些语句、词汇可能是措辞的问题,看不懂意思。但是整体而言,还算好懂。看完后发现它和《当下的力量》是一个系列的,个人觉得比后者好懂多了哈。
  •     前言就已经被深深电到了!还是第一版的翻译,看起来更舒服。
  •     佛讲的乐,与我们讲的乐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就象蚊子的幼虫无法体会一些同伴变成蚊子飞出水面的快乐一样。但心流,如果有看过《箭术与禅心》这本书,应该更有体会。这本书围绕一个外国人在日本通过五年的时间学习箭术,从而体会到禅的过程,使我看到了心流的更高层次。
  •     @牛魔王 @brakejoke
    《箭术与禅》我也看过,我感觉是心流的一种,我查了查维基百科(http://en.wikipedia.org/wiki/Flow_%28psychology%29),对于心流“flow"在心理学上的论述是Csíkszentmihályi may have been the first to describe this concept in Western psychology, but as he himself readily acknowledges, he was most certainly not the first to quantify the concept of flow or develop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concept.
    For millennia, practitioners of Eastern religions such as Hinduism,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honed the discipline of overcoming the duality of self and object as a central feature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Eastern spiritual practitioners have developed a very thorough and holistic set of theories around overcoming duality of self and object, tested and refined through spiritual practice instead of the systematic rigor and controls of modern science.
    这两段说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虽然是研究心流的西方第一人,这种状态在东方的道家,印度教和佛教里其实早有论述了。
    我略略看过一些佛教的书籍,他们的描述比心流更加深刻,层次更加丰富。
    其实那些真能把禅运用到生活中的人,体验的感觉和flow也有点相似,一种活在当下,专心致志,浑然忘我的感觉吧?不过我看佛经不多,而且感觉不容易懂,禅又是”不可说“,所以说实话我现在还不太能完全理解实际是如何的。
  •     一般。
  •     2014.9之前听所过flow的概念,现在读这本书就觉得没啥意思了。言简意赅就是找到那一个你对ta有兴趣,而ta有一定挑战性的东西,那么你就可以找到那一种心流的感觉。
  •     2月读书清单
  •     没有启发 老生常谈
  •     同意心流的存在,也同意心流改善个人的心理和生活。如果我走错了路,那么我选择重新开始,而不是自暴自弃。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信,望,爱,有点这种感觉。 我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甚至偶尔还会因为工作发火;这不排除工作的过程中享受的时刻,是的,享受。工作过程(安装一种设备)需要1到2小时,基本过程很熟悉,但是中间存在10%-30%的变数,就是不确定的地方,需要我全神贯注,这样的30分钟左右,我会沉浸在旁若无人,几乎忘了时间流逝,也忘了被评价或者报酬。事后,我承认,这样的30分钟是我一天24小时里最充实的部分,就像果树的果实,奶牛的奶。。。而这充实来自我不喜欢的工作。这意味着什么? 我逐渐清楚我需要什么,有些还不是直接来自于索取,而是来自付出,给予,参与。谢谢。
  •     “心流”的概念很吸引人,也提出了具体的术层面的方法论;知易行难,热爱生活的目标和我个体的方向是一致的,去爱吧~
  •     对快乐这种事描述的太冷静了。
  •     感觉楼上几位的评论,比本书还要精彩,学习了,谢谢牛魔王、dreamer、brakejoke的分享~~
  •     @brakejoke,
    谢谢你的建议,挺有用的。
  •     高中看的,当时看不太下去的一本书
  •     开放心流吧!~
  •     刚开始对封皮和书名都不感冒,结果读了之后发现这本书对自己如何调节生活、学习、工作大有裨益。中信出版社果然不会让我失望。
  •     @dreamer,你可能太早阅读原文的经典了。导致不容易懂。
    一者因为文言文的用语跟现代的语言还是有比较多的区别的,不可否认现代人在这方面有阅读上的障碍。
    二者因为不同的佛经一般而言都有不同的针对性。譬如《十善业道经》专讲五戒十善,《心经》讲般若智慧,《金刚经》讲空性等等。基于针对性而言,兴许读起来就有些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
    三者,禅宗的见性虽然是“说是一物即不中”,真正的见性“如人饮水,冷暧自知。”但是并非不能够体验。难懂的原因,我觉得在于禅宗以话头接引初机。而古时的公案往往事有古时的方言,又或者我们缺少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故而难以读懂。这方面需要借助于资料所能提供的背景知识进行理解。
    针对第一点,遇到难懂的文言词汇可以通过翻查《古汉语词典》、借助于网络百科等工具解决。
    针对第二点,可以先看看于凌波居士的《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圣严法师的《学佛群疑》和《正信的佛教》、赵朴初居士的《佛教常识答问》。读这些书可以对佛教的思想有个大纲式的了解,这样能够形成一种宏观的认识,那么也就不会在读经的时候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了 。
    针对第三点,可以先看看元音老人的《心经抉隐》,其中对于佛教中所涉及的各种概念讲得非常详细,也较通俗易懂。而元音阿阇黎毕竟是有修证的人,所以讲出来的才能够那么地深入浅出。禅宗强调的是先悟而后渐修。因而抱持一句话头禅,生起疑情,念念相续。也就是将万念集于一念,时机成熟时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我也只是理解了原理,但并非是我亲见,也只是纸上谈兵,但看看见性之人所做的描述,对于理解公案是有帮助的。我读完《心经抉隐》后,再看大颠和尚所注的心经,是禅解的,也有不少处能够理解了。只是境界不到,无明就如天边的云,时隐时现。
    再者,看公案,有时候是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的。背景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进行了解。
    念佛也好,参禅也罢,都是制心于一处。一念集中,总比万念纷飞要容易破除吧。即便不能够做到一念不生,见山川河流皆自性缘起,但是制心一处,对于学习、生活、工作而言,也有很重大的意义了。杂念少,烦恼也就少,心念专一,办事效率也高。诚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专心致志,就已经可以体会到很多乐趣了。
  •     @漾
    南传禅的毗婆舍那(Vipassana)的英文翻译为Insight Meditation,台湾人将之翻译为内观,后渐渐在大陆也通行这个译法。事实上,毗婆舍那应该翻译为谛观。谛观与内观从字面上理解,已经有相当大的差别了。南传禅法,以四念住为主要的修行方法。四念住之本质即集中正念于自然现象,以期见到法尔如是(,真理实相本来就是这样子)。故谛观,并非内观,不是向内观,而是细审一切自然现象。
    谛观禅法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都可以谛观“身、受、心、法”之四念处,故谛观禅法是可融入于生活中去体验的。了知而不分别,观察而不执着。分别作意、执着是障碍智慧生起的。无论南传、北传,还是日本的传承,立足点都是禅在当下。
    所谓注不注重做事,窃以为就是仁者自生分别了。日本的禅宗传承确有其特色,但其根基是中国的祖师禅。日本禅宗与世俗之事的融合,在表现形式上确有其长处。祖师们说:“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直心是道场。”、“平常心是道。”日本人很擅长将这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东西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北传与南传禅法在传播上不具有这样的特色,也并不代表宗门禅者在做事上就无法恰如其分。至于王阳明所创立的心学,禅宗的痕迹相当明显,用禅宗不二的思维去阐释儒家的经典,于道家虽有涉及,然而发挥不多。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知即禅家的见地,行即禅家的功夫。他虽于讲学中,时常批判佛家,可是那些批评,我觉得是他未曾真正深入佛家思想所导致的谬见。矛盾的是,他一方面批评,另一方面却在引用。例如,他就常常引用六祖大师的一些开示。佛家的东西系统而圆融,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不强调某些方面,竟被误以为不注重,这就是一种误解了。
    北传禅法与南传禅法虽没有这样的表现手法,但核心是一致的。大乘佛法讲真空妙有,即不是滞空,亦不是滞有。说空是破对“有”的执着,说有是对“空”的执着。人若陷于“有”的执着,即会认为世间一切是“常、乐、我、净”,而未破除这四颠倒以前,这些都只会带来痛苦与烦恼,若陷于“空”的执着,就会倍感世间事无聊、没趣,而对任何事都没有热情。前者叫“常见”,后者叫“断见”,都不是佛法所认同的。佛法是不落“断常”、“有无”二边的。
    所谓缺少强烈的生活动机,或言强烈的人生欲望以及执着的目的性。这些用词我想是值得商榷的。生活缺少动机,那一切都是死气沉沉而没有希望的。而欲望本身,是应该要理性对待的,欲望膨胀本身会带来诸多问题。这个对某些事物的执着追求的“执着”二字,其实换用佛家的字眼便是“精进”。佛家所谓的“执着”是带有攀缘之心的。什么叫攀缘?考车证,路考一次失误没过,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已经不可挽回了,却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这叫攀缘。好了,事情过去了,这次没过,我好好再练习,争取下次可以过,这叫精进。佛家讲缘起,一切事情都要看个条件(缘)。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实在创造不了了,那就随缘,对结果就不必太在意了。这是一种洒脱。四川成都文殊院有副对联,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中国的禅家没有说不注重做事的,只是不加以强调。只是明面上,我们只看到禅宗的出家大德,修复祖庭、到处度生,却不见在家人在世间事上有所成就。以此作为一种判据,大抵也不能算客观。名气大些的,南怀瑾复兴中华文化、筹资并建成金温铁路、协调两岸关系,这些算是世间的成就吧。名气小些的,香港理工大学的潘宗光校长,搞科研、教书育人,成就也不小。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是空谈玄妙,应该是切实在生活中去实践体会的。只是讲到这个话题,又难免涉及概念名相。讲清一个道理,可以用生活化的语言,讲清一个体系,这么做却是不容易的。日本的禅在箭术、插花、茶道中有所体现,北传的禅在书法、绘画也有所体现,只是近代没落。真空妙有,四个字,意义宏深。至于避世不避世,是发心的区别,体悟的区别,各人下手处的区别,不是禅法的区别。
  •     享受心流,享受生活
  •     相见恨晚……
  •     复印本
  •     光看书还是不行,有些逻辑自己屡不出来,看朋友们的书评更能引发自己思考,谢谢大家~Dreamer
  •       心流:你专注做一件事情,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情,沉浸在一件事情中的快感。
      
      目标、动机、注意力、主动性都具备的时候,产生心流体验。
      
      人活动分为:工作、休闲、生活维持
      将兴趣投入工作、专心工作能产生心流体验
      休闲分为主动休闲(读书、冒险、交流)和被动式休闲(看电视、游戏、睡觉、喝酒),主动式能让人成长、快乐,被动式休闲的快乐只是短暂的。适合难度挑战的工作,会让我们在追求中产生心流的体验。
      
      专注力宛如一层滤网,夹在外在事物与内在体验之间,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半与掌控注意力的能耐有关,并非全来自发生的事物。生理的痛、金钱的损失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你对它的在意程度,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分量。面对痛苦,你若耗费越多的心神,痛苦越发真实,你若一味否认压抑或曲解,亦非解决之道,因为这些反而要损耗更多精力,最好的方式是去面对他,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尽情投入自己喜欢的事物中。
      
      改变生活状态,投入自己的兴趣中,充满热忱的生活,心流改变生活:1克服对工作怠倦(设定目标,关注成长,)2设定工作优先顺序,掌握时间与注意力。
      与人愉悦对话技巧,发现其技巧、目标、状况、适宜插话。
      
      一面耻笑自己痴想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一面认为宇宙的未来取决与自己的举动,而不动不谨慎行事。
      
      爱是种主动,给予最好的回报是体验我得能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体验到我得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和愉悦欢喜。
      
      一位给予者想要收回爱,必须对自己的能量有信心,凭自己能量达到目标的勇气,如果你缺乏这些,你就会害怕去爱。
      
      父母之爱:母亲的爱是给孩子安全感,让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父亲的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允许孩子生长的过程,而不是胁迫与专横的,父亲应该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种对自己能力越来越大的信心,最后允许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
      成熟的人应该从以母亲为中心的依恋转移到以父亲为中心的依恋的发展,最后完成二者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权威。
      自爱也是种能力,自爱的母亲更能真正让孩子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依恋母亲或取悦父亲,长大后没有完成自己的“权威”,会在以后婚恋中出现问题。(男子只从妻子中取得呵护、照顾,不曾关心对方;)在专横父亲下成长的孩子,快乐来自于是否做了令父亲快乐的事,其他都是第二位。
      
      面对夫妻间的冲突,在沟通中,从自己存在的中心体验自己,提高自己,两人一起运动一起成长。
      
      爱的实践:规矩 有规律的作息 良好的习惯 自制
      专注 冥想 独处的能力 关注自身,做当下的事情
      耐心
      投入度
      
      自恋者无法客观看世界。
      
  •     花了几个小时看完了。绝对是本好书,解答了我的很早就有的疑惑,知道了到底如何努力才是正确的方向。真是相见恨晚呐。。
  •        刚刚花1个半小时在图书馆看了这本书的2 /3,感觉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我们平常的生活,透析生命的真谛,很有启发性,值得一看。
       寻找生命的心流,就是那种让你最惬意的时刻,在你经过努力最后获得成就的时刻。高挑战、高技能,最易感触心流,也是提升我们生活品质和层次最好的方式。
  •     浅显易懂,一个晚上就能翻完
  •       你快乐吗
      我很快乐
      只要大家和我们一起唱
      快乐其实也没有什么道理
      告诉你
      快乐就是这么容易的东西
      don't worry be happy
      
      庾澄庆的《快乐颂》,应该是K歌房中被点播率极高的一首歌。随着时代的车轮滚动向前,现代人的压力与日俱增,每日每夜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感觉,它的名字叫快乐,就是一种活着的滋味。
      
      快乐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对快乐了解多少?我此时此刻拥有的感觉是不是快乐?快乐到底有没有道理?找寻快乐是不是很容易?针对这些快乐的问题,必定能在米哈里.契克林米哈赖先生的新作《专注的快乐-我们如何投入地活》中找到那把开启快乐的钥匙。米哈里先生生于1934年,克罗地亚西北部港口城市里耶卡,匈牙利族,22岁时移民美国。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负责人,现就职于克莱尔大学。
      
      有人说,因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才不快乐。陈丹青说,谁说中国人没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就是活着!就是在这个活着就是信仰的国度里,找寻如何活得更好的方法才变得最重要。米哈里在书的引言中恰好用了这个题目“如何活得更好”,快乐是从人基本的生存谈起的,而不把从美国中产对未来的期望作为谈话的基础的。所以说,在众多谈快乐找幸福的书籍中,它算是我比较中意的一本。
      
      快乐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情绪本是对应外界的反应。随着现代人生活压力日益增加,快乐成了奢侈的情绪,要借助外界的因素才能获得,甚至药物,变成为了情绪而情绪。米哈里教授提出了一种“心流“的体验,用来形容人们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份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尽管人们的生存际遇各不相同,但是对这种体验的描述却大同小异。找到你的“心流”,也就找到了快乐。
      
      找到快乐,并不意味着你会感觉得到。快乐需要体验,专注才会有体验。做同样工作,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快乐的与否取决于当事人投入的精力多少人生的体验无处寻求规律,所以找寻自己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快乐无处不在,可以在生活中找;可以在工作中找;可以在休闲中找;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找。只要记住,心流是快乐的门,专注才是开启的钥匙,真心投入,才有快乐的真谛。
      
  •     有目标才能有更好的体验,非常喜欢这本书。
  •     浓浓的鸡汤,但心灵鸡汤类的东西本身并没有坏处,坏就坏在你觉得看了就够了,其实不然,看了是十分之一的功夫,如果这碗鸡汤没有勺(应用的方法)的话,恐怕连百分之一也达不到,其他的方法都在思考和应用里,思考是让你内心接受,应用是让用你的行为去认同。 哈哈,其实全书就讲了一个道理:专注。
  •     给你说得我都不想买实体书了。。嘻嘻
  •     @牛魔王 与其说心力,我更愿意说是心之大用。文殊菩萨所说“善用其心”,只此四字,意味深远。禅宗言:“胡来胡现,汉来汉显。”王阳明了悟知行合一之理,又引此禅宗譬喻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所谓感知力,所谓心力,所谓意志力,都不过是一心之用,不正像庄子所言:“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所谓对于心力的控制,则如孟子所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儒言诚其心,正其意,禅宗言明心见性,无不是追求一个道,若真能了达,横说竖说,都一样。所谓生命的质量提升,不求而得。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     @brakejoke
    感谢您详解了南传禅的“内观”概念,其中谈到的谛观禅法是可融入于生活中去体验的观点,我是赞同的,这也是我之前所谈的“人生体验,洞察力,知觉力”的意思。从唯心哲学的角度来说,一切外物的存在,都是因投映到内心,被自己感知到,所以它对自己才是存在的。而内观禅修不仅行于打坐或冥想时,也可执行于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所有对世界的观察、以及所有个人身体及心理的体验中,即“身、受、心、法”之四念处。
    关于王阳明,我没有深入研究,不晓得他对中国佛家思想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如何。是否他是在反对庙堂之上的纯粹出世的佛家思想,而试图将禅家精神融入非常世俗功利的儒家实践中?但他确如您所言,他是知行合一者,故后人会认为他的确融会贯通了儒释道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佛家与道家思想的结合,产生了中国禅宗。但中国禅宗在六祖之后走了下坡路,明代起就开始不如日本禅宗般兴盛而发展了。原因是什么?我不确知。除却南禅“不可言说”、“不留文字”、“见性成佛”思想本身造成的师徒传承和文字传承的缺失外,我揣测这与宋代开始的国势式微,以及越来越封闭的环境中宋明理学的兴盛、及深入人心有关,和国人的生存环境紧密相连的国人之个性有关。
    当然,几百年来,中国有许多继续在俗世生活中,知行合一的禅家修行者。但单就民间大众心理层面而言,禅家思想一直不如儒家和道家思想般深入人心,显见地落在佛教为国教的东南亚诸国之后,也在发扬光大了中国禅宗思想和实践的日本社会之后。与中国禅宗的式微相比,中国民间的世俗性佛教崇拜,在唐后却一直兴盛着,只有到近60年才规模缩小。很想知道,您怎么看待中国禅宗在六祖之后的式微、及淡出民间主流意识的?这个问题似乎很耐人寻味地有研究价值。
    日本禅宗不仅是在艺术层面的表现,更是深入日本民族个性的,渗入日本人的人生观、处世态度、人际关系、政治思想、武士道精神、审美观点中的。所以平常人的生活里也处处存在着禅的意识。这应是南传禅的东南亚各国和中国所不能达到的普遍度、意识深度。在日本,反倒是佛教思想一直不如禅宗思想般,深入普通人的意识。
    我没有考察过“心流Flow”的概念是否也存在与南传禅中,在中国禅宗里又对应什么术语。但它确实以超强音,存在于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中。——“超过二千五百年的时间里,东方精神传统实践家--如佛教家及道教家运用心流技法为其发展精神力的重要技法。日本禅宗使用心流来决定其表现形式。”
    阅读过日本禅宗和精神分析流派的跨界对话的学术书籍,发现禅家最难让心理学家和普通人理解和接受的概念是“无我”。尚未开始阅读自体心理学的著作,但我知晓“健康的自我意识”对于个人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不仅是“无我”,许多重要的佛家/禅家思想的术语,都有着一种限制性语境和前提意义之下的含义,就如同“精进”与“执着”的分野是十分微妙的一般,有着语境下的灵活含义。
    所以,关于我上文中提出的几对看似矛盾的概念:①“随流(随缘)的不苦不乐之淡然心态”VS“苦乐参半却有滋有味的人生观”;②“不我执的放下”VS“以快乐的欲望为目标、以表达自己为动机的各种努力(若不陷入焦虑等消极心态或邪恶心态的话,或许就是精进吧?)”;③“洞悉体知内外世界”VS“基于人生欲望的创造”。显然不能以积极和消极简而化之地分类它们。我个人的观点是:上述观念都是人类的宝贵智慧,都要得!此刻选择哪端行事,取决于个人“合宜与平衡”的能力。禅修能让人沉静地观察自身的潜意识,会提供更便利的方法,让人去主动听从内心最深处的声音,不断做出适合个人此时此刻的决定。
    或许这便是“见性成佛”的知行合一吧?
    感触:当我们试图用语言来描述一种反之四海皆准的人生智慧,最终,语言总会让我们失望。
  •     兼具学院派科学风和人生智慧的书。
  •        生活的意义不是单指生物性的生存,更在于活得充实圆满、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契合相融。追寻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是以现有的能力,慢慢理清历史真相及未来的可能性。当然,由于注意力的局限,人类体验世界的心力有一定限度,生活也因此具有固定的形态。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靠自主意志,自己作决断。
       体验离不开时间的框架,而其内涵则决定了我们生活的素质。如何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最重要的决定。
       作者列举了生产、维持及休闲这三种状态,分别对应求得生存而不得不做的,通过饮食休息等保持身体正常状态的努力,与以学习、艺术等自主开发活动为主来丰富生活这三种不同阶段的生活。
       具体到生活的现实,则重在破除一些固有偏见和观念的模棱两可。大部分人都生活在“错觉”之中,甚至假装生活在最好的世界中。但他人的话并不反映真是,只能视为一种叙述风格,一种只局限在话语上的说话方式。
       谈及感觉,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财富与生活干一度不存在稳固关系。一个人的积极、坚毅与警觉程度,取决于他做什么。在决定要做的什么的时刻,也决定了自己快乐的程度。此外,生活质量不仅仅取决于快乐,也包括我们为追求快乐而做的事。
       情绪源自于人的内在状态,忧伤恐惧焦虑等情绪全在内心产生。“精神能趋疲”容易导致注意力涣散和无法恢复内在的稳定情绪。
       一个人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最终还是受所追求的目标所左右,目标决定了一个人的自尊。
       倘若一个人能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升其心智运作的层次,掌握自己的精神能量,进一步投入思维活动。
      
       而在前述概念展开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心流的概念(Flow Experience),即全神地沉浸到所做之事或所处环境中,由此感受到那种自在自然的和谐氛围,带来巅峰体验,得以灵思泉涌。心流活动需要全神贯注、明确目标、立即回馈。全力接受挑战,并达成目标,即有可能产生心流。但挑战难度要与能力相适应,高于已有状态又不过于偏颇。
       落实到活动中去观察,进行休闲类活动时人们有更多的心流体验产生。
       那么,如何去更好地来把握自己的状态,进而引领自己的情绪能量,改善生活的品质?第一步在于,妥善规划日常生活,以便从中获取最有助益的体验和感受。
       对一般人而言日常律动的主要特征是时而孤独,时而群聚。在孤单时情绪更容易低落,有人陪伴时则较有活力。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在缺乏亲密伙伴时人格外容易以来一些随波逐流的没有特定目标的人,向他们寻求情感支持,而此时的友谊转而具有破坏性。充分地享受动的心态得以让人思绪保持条理分明。
       友谊,获得友谊的重要前提是,明晰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与此同时,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作者提醒我们,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多花些精力,相对更容易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进而可有效地改善生活品质。
       还需要注意的是,情绪遵循生物周期,随之变化、循环。激励,让我们的情绪获得磨练及知识的扩展。去找出最适合的律动,偏好的时段,加以利用、学会注意当下所做。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及同伴当下的感受,找出最适合自己的,会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自己,在人际关系里也能相处更安然。
      
       技术的突破,让我们得以将单纯的体力劳动转化为发挥天分及创造力的活动。投射到工作上,我们一般对于工作的定义,也就是对于工作的一般的社会模式在孩子10~11岁时就从长辈身上习得了——又爱又恨。更确切的观念是:工作是必须但不愉快的,娱乐是愉快却没有用处。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高度个人化的职业比较容易带给人内在的收获——可以自由选择目标,设定任务难度。
       工作是否有利于个人生活的提升,并非取决于外在条件,而在于个人的态度,以及面对挑战时,能汲取到何种体验与感受。当孤独一人,无事可做,人会轻易出现状况。所以休闲不比工作更令人开心,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提升生活品质。除非动的有效利用空闲时间。
       去发挥个人潜能的两种方式是:行动式生活;反省式生活。
       人们在从事有利于自身技能的锻炼,有利于个人成长及发挥潜能的工作时,会感到快乐。“自得其乐者”的兴趣,创意洋溢的人,不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唯有将注意力适度转离个人的目标及野心,才有机会理解现实的本质。
      
       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不但要化解周围的乱象,还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和。“一面耻笑自己痴想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一面认为宇宙的未来取决于自己的举动,而不得不谨慎行事。”人总不免这样。
       引述书中提及的斯特恩的一段话:“我认为,最难克服的是自己无聊的一面,也就是虚荣骄傲来获得礼遇的感觉、与别人相互较量之心等……我曾在心中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我已学会如何对抗。”
       人最大的阻碍,就是自己。而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握自己的行动。
       Carl Rogers说:(拥有健全人格的)“这种人的行为是出自自己的决心或选择,他试图在内外的激励中寻求一种最简洁有力的行动途径。因为这一行为最令人满意——功能健全的人——不光能体验到自发、自在、资源选择,以及矢志不移的绝对自由,而且还能加以运用。”去成为一个人格上显得平衡、融洽的个体,即使永远无法完美。
       还有,去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生命,相当于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宰权,接受自己。
      
       P.S.作者还有一个小贴士,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
  •     有收获,谢谢分享
  •     更喜欢他写的持续的幸福。
  •     小时候学习上课经常有的那种状态,原来就叫心流体验啊,从哈佛幸福课知道的心流的概念,然后找到了 这本书
  •     鸡汤一锅
  •     看来,是有些人缺乏心流体验,有些人则不缺乏这个,呵呵,
  •       
       在人的意识中,欲望、意图及思绪很多时候都是相互抵触的,人们很难化解它们滴分歧,让它们协调一致,齐头并进。
       何为‘专注的快乐’?就像滑雪者从高级雪道疾驰而下,他滴全部精神都放在身体滴动作、滑雪板滴方位上,虽然疾风呼啸着刮过脸颊,雪道旁滴静物一闪而过,丝毫不能影响到滑雪者滴注意力,就这样,全神贯注滴滑雪者,陶醉于自身优雅、潇洒滴飞驰而下,在陡峭而蜿蜒坡道上,留下纵横捭阖、优美飘逸滴身影。或者就像卡拉OK,歌者全身心滴投入,纵情演绎,歌由心生,心灵与歌声共鸣,歌唱者内心完全充满和谐、相容滴感受,欲望、意图与思绪协调一致,这样滴境界,这样滴时刻,作者称之为‘心流体验’。所谓‘心流’,就是人们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举重若轻不费吹灰之力滴感觉,也就是运动员所谓滴‘巅峰状态’,艺术家和音乐家所说滴‘灵感泉涌’这种状态。
       充实滴巅峰体验来自于成长滴过程,其中会涉及到自我与环境滴默契配合,这时,‘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之间一致,‘我想要’和‘我必须’之间协调。在这种境界中,人能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全心全意滴拥抱自己滴志向。人滴命运就是自己滴选择及意愿。不论是自我激励还是外部压力,热爱命运,就是接受自己滴行动主宰权,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祥和愉悦滴感受,我想就是那种我心飞翔滴美妙,和我要飞得更高、我会飞得更高滴快乐追求。
      
  •     这书除了提出心流概念之外,没有什么多余的价值……
  •     从知乎的心流观点找到了这本原始的书,观点更加清晰,并且有比较好的佐证,虽然不一定正确,但是也提供了一种非常不错的视角,对于遁去的一的一种解释吧。
  •     让人静心的一本书,除了有些啰嗦,其它很好
  •     全心全意,投入专注地做事,更易获得心流体验,一种无比的自足。 休闲,尤其是电视娱乐,并不能提供类似感受.
  •     怎么说呢,有不少内容有点老生常谈,且总有过于贬低内向独处的意思。但里面有些点还是不错的,whatever,做什么事情都要试着专注啊
  •     专注让生命之河翻腾欢乐的浪花。
  •     1,思路明晰,语言流畅,这让我假定作者是个很聪明的人。 2,心流这个概念太热了,以至于掩盖了更加重要的东西。这远远不是什么“心理自助书籍”,要知道追寻聪明需要聪明,追寻快乐需要快乐,作者看透了这个迷障,切断了这个闭环,不直接追寻快乐,而是把快乐的片段进行复制延长。
  •     像论文大过像书……把一个核心生生扩展出方方面面的劲头,尤其像论文……摘了几段实在的,其他的,也就是个还行吧~
  •       楼主,我第一次接触这书的时候跟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感觉书中提到的心流理论和我们提到的开心好像是两回事,反正怎么看都没什么感觉。后来看了好些心理学的书,发现好几个作者都有引用这种状态,包括《津巴多时间心理学》,《幸福多了40%》,《战胜拖拉》等等。我才发现这个flow应该算是积极心理学里一个里程碑的研究。但快乐和心流又有什么联系呢?
          
      这是马丁•塞利格曼(他的书看的人更多啦,比如《活出更乐观的自己》,《真实的幸福》)的TED的视频http://www.ted.com/talks/lang/en/martin_seligman_on_the_state_of_psychology.html,他也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啦,和契克森米哈赖都是经常被积极心理学引用的两位学者。在这个演讲中,他解答了我的疑问。
          
          
      在这个视频中,他提到应该把“幸福”的体验分为三种,第一种叫“快乐的人生”,第二种叫“积极参与的人生”,第三种叫“有意义的人生”。
          
      (i) 这应该就是你说的快乐体验(不知我有没有理解错?),这种体验通常是一种很积极的情感(positive emotion),比如和朋友聊了个什么开心话题啦,吃了顿好吃的饭啦,考试考了个高分啦,升职啦,你当下都会有一种很开心的感觉,而关于如何提升这种情绪的书和研究就太多了,类似于《心灵鸡汤》那些书都会好多如何获得这些快乐情绪的办法。但这种情绪在积极心理学家的眼里,他们认为是属于一种最低层次的幸福感,而且经过多年的科学统计,他们发现无论你用何种方法提升这种积极情绪,你的幸福感也只能提高15%到20%。
          
      (ii) 第二种幸福体验就是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理论(flow),对于这种体验马丁.塞利格曼举了一个名叫Len的人的例子,这个人没到30岁就在爱情,工作,生活这三方面里,取得了其中两样很大的成功,在工作上,他不到20岁就成为了一个期权交易家,不到25岁他就已经一家期权交易公司的经理并且是个百万富翁。在休闲方面,他是全国桥牌比赛的冠军。但在爱情方面,Len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人很内向,和他约会过的女人都说你的人好闷,你没有positive emotion(也就是第一种幸福体验)。这件事情让Len很郁闷,所以他邀请了心理分析家去专门分析他,帮他解决这个烦恼。结果,经过心理分析学家5年的研究,发现他一点心里创伤都没有,他从小就在美国长岛长大,喜欢橄榄球,喜欢桥牌,但positive emotion是属于最差的5%那一类人群。但问题的重重重重重点是:难道Len没有幸福感吗?马丁.塞利格曼认为,与大家传统意义上的观点(体验不到积极情绪就不幸福)相反,Len是他认识的人中最幸福的之一,因为Len的生活中一直体验着心流(flow)的状态。因为,他在期权交易公司从早上9:30上班,到交易所关闭,他能全心投入到flow的状态中。到他下班以后,他又继续玩桥牌,而玩桥牌的过程又接着让他继续体验flow的状态。Flow的状态和第一种状态(积极情绪)是不一样的,第一种状态是你能感觉到自己很快乐,而flow的状态是你全心投入到了一件事情中,你的精力高度集中,时间静止了,而这种状态在心理学家眼中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而且这种幸福感是更深一个层次的。
          
      (iii)前两种幸福体验是更集中于”自我“的体验,而现在说的第三种(有意义的人生)是要在比自我更大的事业中找到归属感,这种应该说在做义工,参加公益活动,帮助他人的时候比较容易体验到。实验发现,如果你长时间的做公益活动(当然是选取你自己喜欢的公益活动啦,比如有些人喜欢长跑募捐,有些人喜欢去孤儿院陪陪小孩等等啦),你的快乐能保持长久不退,似乎比心流又更高了一个层次。
          
      最后作者说他对几千人做了一个调查,数据显示在以上三种幸福体验,第一种基本不影响我们对人生的满意度,第三种能最大化的提升我们对于人生的满意度,而第二种也就是心流体验也能很大程度提升我们对于人生的满意度。如果你的人生中同时拥有以上三种体验,那么你的幸福感会高于三者的总和。
          
      再一次总结,你说的快乐应该是第一类幸福体验,而心流属于第二类幸福体验,所以心流不等于快乐,但心流比快乐的幸福感更强。
  •     心流:一种积极专注并能获得成功体验的喜悦心理。书中主要讲了在生活、工作、休闲时怎么的状态能让心流流动。以主动式和被动式在思考、工作、休闲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需要的读者可以通读一遍!
  •     个人觉得有点像一篇稍长的paper,总结起来就是,人们追求快乐不是为了追求成就,而是怀着对事物的好奇和生命的热忱而专注和主动地做每件事,从而活在当下
  •     为数不多的五星好书,帮我理清了很多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事。
  •     @dreamer谢谢你作了这么详尽的补充。这本书是我两年以前看的了。现在感觉,心流的理论只是让自己更注意做事的方法而已。因为知道只要足够专注,那么做事情就不会有太多的不适感。解决一个问题,想得足够投入,就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
    至于说快乐,我并没有作太多的研究。只是佛陀的教育对我影响比较深。佛教里有“心能转境,境能转心”的说法。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佛陀认为是“六尘”,而我们的眼耳舌鼻身意,谓之“六根”,六根时常为六尘所导引,这是无明的作用(具体参考佛教的十二缘起支)。但是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东西一下子就能想明白。一般人是“苦受”和“乐受”居多,而只要对无明多少有些了解的人,也时常会出现“不苦不乐受”。我认为“不苦不乐受”才是生活中真正应该追求的。至于快乐,顺其自然就好了。
    索达吉堪布说过大概类似的话,世人总以为应该要把快乐作为生活的底色,往往会失望,因为生活的底色是平淡,而不应是快乐,快乐只是生活的点缀。作如是想,期望不高,快乐也便更加容易获得。佛教中有两个词语,一个叫“增上缘”,另一个叫“逆增上缘”,顺境中会出现“增上缘”,逆境中一般人会觉得不快乐,但作“逆增上缘”想,也会觉得很快乐。现在很多心理学的理论,也谈到关注当下。其实也是从佛教中引用出来的。
    再者,对于这个“自我”,在佛教中认为“我执”也会带来烦恼。你总想着用这样的方法用那样的方法去证明“自我”的存在,一旦证明失败了,烦恼就来了。比方说,人家比我有钱,有时候我似乎就被忽视了,所以我要赚更多的钱,让别人重视我,以证明“自我”的存在。往往就为这个事情烦恼。破除“我执”的人,没有“自我”的作崇,也就没有烦恼。这个过程很难,所以佛教徒说要修行。现在有些治愈系的格言也差不多是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世界上无非就是两种事情,关你屁事,关我屁事。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其实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研究宗教。因为宗教中的很多方法确实对于人的很多体验有积极方面的改善作用。所谓幸福体验,就是不要太执着,不执着于自己的情绪,不执着于追求不到的东西,能够学会当下放下,即使不能够完全放下,也可以稍微幸福些。幸福的底色就是平淡,快乐作为点缀。
    总之,如易经所言:“尽人事,听天命。”按科学家的俏皮说法就是“要吃鸡蛋就去吃,吃不到也不要觉得悲伤。”(记得出自《冥想五分钟,等于熟睡一小时》)没有过分的奢望,也就没有痛苦。
  •     @牛魔王 佛所讲的乐,是涅槃寂静之乐,确实与我们讲的乐有的区别。然则佛所介绍的化解烦恼的方法,确确实实非常有用。禅宗的见性,也确确实实能够令人得到大自在。没有了烦恼,又有什么不快乐呢?
    心流所提倡的,更多的应该是工作时,专心致志,置心一处时那种浑然忘我的感觉。
  •     专注力还是需要培养的,像书中所述的心流体验不是没有,但几乎很少出现在工作或学习中,而且多数被动式休闲所充斥的空闲时间,也确实没有体验到快乐,更多的是空虚吧,读完本书后觉得在追寻快乐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     爱自己,爱生命,真心对待时间!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专注于喜爱的领域,多些追求美好的人与事物……
  •     #书单#418《生命的心流》读后开脑洞,搞清楚几个为什么。1、没有工作或收入减少时没有安全感的根源 2、主动式休闲和被动式休闲各是什么,区别和结果是什么 3、大多数人为什么会选择被动式休闲 4、心流是什么 5、压力是心流的敌人 6、如何分配时间生产、维持和休闲,决定每个人生活品质的高低。推荐!
  •     有用发人深省的部分不多,还是畅销书理论加例子的模式
  •     心流(flow)概念的出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