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心流》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心灵鸡汤 > 生命的心流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08614069
作者:[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页数:164页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專注 - 專注

要想獲得極致的體驗,必須投入大量的經歷。1、清晰的目標
2、得到立即的回饋
3、能力與挑戰難度相匹配
他們愛做的事情無所不包,無論多麼困難、繁瑣,是否處於被迫,一概都不排拒,他們唯一且肯定不喜歡的事,就是浪費時間。因此,問題不在他們的人生是否在客觀上優於你我,而是他們對人生充滿熱忱,所以無論做什麽事,大多能夠達到心流境界。
如何展開愉悅的對話?首先是找出對方的目標。。。。切勿喧賓奪主,應和和接話即可。“自得其樂的性格”。他所做的事情本事就是回饋。
發展一種無論做什麽事都全神貫注。。。。世上值得看、值得做、值得學習的趣事何止千萬,但我們若不肯花費心思,便無法嘗到真正的趣味。
影響發展個人的興趣和好奇心,為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首先必須擁有時間,其次是具備掌控精力的能耐。要學會靠自己的意志力集中精神。。。。。如果你對某事有信心,就會在這上面用心,若對某件事情用心,你便會很容易對它產生興趣。。。。許多令我們覺得有趣的事,並非因為他們原本就有趣,而是因為自己為它花了不少力氣。
專注力宛如一層濾網,夾在外在事物與內在體驗之間。
最好的辦法是正面相對,承認它的存在。然後儘快投入自己挑選的事情中,讓自己忙的不亦樂乎,無暇他顧。
年復一年,我們的經歷都循著生理和文化的腳本演出,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學會讓精力與意圖同步,將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人若無法找到實現自我更偉大、更永恆的目標,就絕對難以擁有真正美好的生活。但目前仍沉醉在重大科技進步中的人們,卻以逐漸忘記這些。
我給偉大下的藥方是“熱愛命運”,也就是不求相異,不求前進,不求後退,不求永垂不朽,,,,不管是忍受無法避免之事,而是要熱愛它,,,我想要逐漸學會領悟事情必要性之美,如此我方能成為製造美麗事物的人。(尼采)
“內在需求”和”外在需求“一致,或“我想要”及“我必須”之間的協調。唯有如此,“你才能自由自在,快快樂樂、全心全意地擁抱自己的志向。你的命運就是自己的選擇及意願。”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页

买错书了。这本并不是《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的中文版。。。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七章 改变生活状态 - 第七章 改变生活状态

将被动化为主动,工作就变成一种游戏。
若夫妻能相互关心,或热衷于相同的活动,家庭便会因心流而更加巩固。
如何展开愉悦的对话?秘诀相当简单。首先是找出对方的目标:他当时对什么有兴趣?他参与了哪些事务?他有哪些成就?或者他正努力要完成什么成就?如果以上有任何一项值得成为话题,下一步便是:将自身的经验或专业知识应用在对方所提供的话题中,但切勿喧宾夺主,只需应和接话即可。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33页

“这些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参与者在活动期间,内心会呈现一种封闭自足、非黑即白的明晰状态。”
P38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立即反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就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 由于心流发生时,人必须投注全部精力,意念因此得以完全协调统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或者情绪,此时自我意识已经消失不见,但感觉要比平时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时光飞逝。 一旦整个的人身心都发挥到极致,无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而且生活本身就会变为目的。”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五至九章 - 第五至九章

(2015.07.10)
第五章 休闲的利弊
*休闲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乐,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除非当事人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但这份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美国青少年的心流体验(专指高挑战、高技能的时刻)大约有13%发生在看电视、34%在进行爱好的活动、44%在运动或游戏时。由此可知,嗜好给人高度乐趣的比例是看电视的两倍;游戏或体育则更比看电视高出3倍。然而,青少年空闲时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却至少使用与爱好或体育的4倍。这些数字也同样适用于成人。这种结果令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人们要将4倍以上的时间,花在不及五成几率可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上呢?因为每一项心流活动都需要在刚开始时花些心思,然后才能享受到乐趣。如果你十分疲惫、焦虑或缺乏纪律,无法克服起步的障碍,就只好转换方向,改做一些虽不有趣但能力可及之事。
*习惯性的被动式休闲会对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要想让闲暇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与才智。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但过程却不轻松。
第六章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若想充分享受人际互动,让心念常常保持条理分明,必须符合两项条件:
1、找出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
2、必须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
唯有做到以上两点,才有可能从人际交流中得到无价的收获,体验到完美互动关系带来的心流感受。
*人在独处时的心灵状态较脆弱,易产生幻想及非理性的恐惧。
第七章 改变生活状态
*尽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你必须付出超过工作所需的思考及关注。
*注意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你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单一目标,便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事务。
第八章 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指以活动本身为目的,并非为了日后达成某种外在目标而从事该活动。
*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不太需要物质财富、娱乐、舒适、权力或名望,因为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回馈。
*培养兴趣:
1、发展一种不论做什么事都全神贯注、运用技能的习惯。
2、每天将若干精力转移至自己厌恶的事、未曾做过的事,或想做却嫌麻烦的事情上。
*世上值得看、值得做、值得学习的趣事何止千万,但我们若不肯花费心思,便无法尝到真正的趣味。
*要想发展个人的兴趣与好奇心、为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首先必须拥有时间,其次是具备掌控精力的能耐。
*如果你对某事有兴趣,就会在这上面用心;若对某件事情用心,你便很容易对它产生兴趣。许多令我们觉得有趣的事,并非因为它原本就有趣,而是因为自己为它花了不少力气。
第九章 爱你的命运
*对每个人而言,美好生活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但若学会与自己共存,拒绝需求的诱惑,自我便会成为朋友、帮手及建立充实人生的基石。
*如果我们只对自己负责,事情会简单得多,不幸的是,往往事与愿违。人们若想享有美好的生活,就必须积极负起全人类、全世界的责任。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你不但要化解周围的乱象,而且要保持自己心灵的平和。
*人必须先了解自己,进而掌控自我,方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明确的目标有助于人们体验心流,但这并不是为了要实现重要的目标,而是因为若缺乏目标,人们便无法集中精神、避免分心。
*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控自己的行动。
*人类所做的事情当中,有一大部分(平均超过2/3)是自觉不得不做,或因为不想做其他事情,而只好先做这件事。
*不论是处于自发或外在的压力,热爱命运相当于接受自己的行动主宰权。由于这份认知,个人才有办法成长,并获得祥和愉悦之感,扫除日常生活紊乱所带来的心理负担。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页

占位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22页

通常,人们的工作是花精力寻找捷径,以及设法减少工作量。这种做法相当短视,假如能将等量的注意力花在寻找提高工作量的方法上,人们想必能享受到更多工作的乐趣,甚至可能更加成功。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页

残酷现实:人是一个有限资源库,包括行动、精力、感受、时间等。
最大敌人:惰性滋生起步障碍和毅力问题,社会压力又导致负能量,如焦虑、思绪杂乱,喜爱的事找不到,也无从下手等。
人生前行方向:
专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心流——日常生活——目标——你最终将成为怎样一个人
掌控人生方法:
时间和精力的运用,与挑战(目标)同步
行动策略:
能力〉挑战(目标):钝化脑力,调整目标
能力=挑战(目标):心流快乐体验
能力〈挑战(目标):力不从心,进一步拆解或转化目标,将压力转为心流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八章 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 - 第八章 拥有自得其乐的性格

人必须要有一种动机或意识,去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事。
被动式娱乐及休闲没有机会运用到技能,唯有动脑、用心地工作或从事主动式娱乐,你才能由其中体验到心流。
自得其乐的青少年之所以能甘之如饴的做各种事情,似乎是因为家庭能够提供庇护,让他们在其中安然无惧的进行试验,无须害羞或担心输赢。
※唯有将注意力适度转离个人的目标及野心,你才有机会理解现实的本质。
首先,发展一种不论做什么事都全神贯注、运用技能的习惯。其次,每天将若干精力转移至自己厌恶的事、未曾做过的事,或想做却嫌麻烦的事上。
一、掌控注意力
要想发展个人的兴趣与好奇心、为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首先必须拥有时间,其次是具备掌控精力的能耐。我们不能仰赖外在的刺激或挑战,来促使自己专心,而要学会考自己的意志力集中精神。
许多令我们觉得有趣的事,并非因为它原本就有趣,而是因为自己为它花了不少气力。
能掌控注意力,便能掌握经验,进而控制生活品质。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1 - 1

一、人的平日生活分为三类:
1、为了生存条件的生产性活动(市场部):工作、赚钱,为了赚钱的交际应酬。大部分人用50%以上的时间做这类事情,在联通甚至更多。
2、为了身体运行而做的维持性活动(运维部):吃饭、睡觉。做饭、美容、家务。大部分人用了25%的时间来做这类事情。
3、休闲型活动(工会、企业发展部):就是玩。不为生存而做的事情。非工作性的学习、艺术。政治理念。
二、休闲活动分三类:
1、媒体消耗。上网、看电视、看手机。要区分媒体消耗与看书学习之间的差异。
2、交谈,闲聊。
3、爱好、音乐、运动、健身。
三、人的三种社交形态:
1、非家人:陌生人、同事、同学、朋友。
2、家人:
3、独自一人
四、人的生存目标在于享受人生和帮助被人享受人生(茅于轼)
1、快乐与财富相关,设斜率为K。人在财富影响生存的时候,K值很大。但当财富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斜率急剧降低,接近为零。
2、生活质量不仅取决于快乐,也包括追求快乐的过程。
3、无论做事的目的是自愿还是被迫,都比没有目的的状态更好。例如上班很辛苦,但是没有工作在家无所事事更辛苦。
五、提高心智
1、自尊心(自信?)取决于期望与成功比例。目标高于能力,自尊心会比较弱。
2、提高注意力。动机强烈,注意力高。心里越挣扎,越难提高注意力。林锐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学习上,显示他的动机极低,是因为害怕老师、害怕家长。
3、正常人很难没有一点分心。当你能主动的集中注意力,没有一点分心的时候,并且由此能获得随心所欲,你就获得了心流。
4、只有髙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
异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
5、心流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即时的反馈,在活动的当中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且效果如何。当目标越来越高,你的注意力也越来越高,当你的能力也能越来越高的时。当目标与能力均处于最高点时,最容易产生心流。
6、所以玩游戏比较容易产生心流,所以玩游戏容易上瘾。所以要游戏人生,这样你容易获得心流,既快乐,也容易成功。
7、心流获得的快乐往往在任务完成后才能感受。
六、产生心流的活动
1、生产性活动。当有高挑战,即时反馈,且符合你的能力的时候,最容易产生心流。
2、维持性活动。开车。吃饭会快乐,但不会产生心流。
3、休闲性活动。专注、有动机,容易产生心流。被动式休闲,如看电视、上网、看手机不容易产生。主动式休闲容易产生。
4、总的来说,耗费精力的活动容易产生心流。但很多人没有精力,所以不愿意从事耗费精力的活动。所以心流与中医中的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气不足,就不容易产生心流。所以要多补气,多吃人参。
5、如何提高心流,就是通过记录,找到一个人情绪最高涨的时候的活动,从而会对这个人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变化。例子:一个精神病人,住院超过10年,通过观察,发现她在剪指甲的时候情绪高亢。然后找专业人士教她剪指甲的技巧,她也热衷学习,并帮病友剪指甲。她的性情变化很快,可以在监护下出院。出院后在家替人剪指甲。岳母也可以通过此办法,找到她喜欢的东西。她现在只喜欢收拾房间,洗东西。可以通过ESM记录,发现她的其他爱好,从而改变她的心流。
6、有钱的时候没有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有钱。钱与时间,是人们认为获得快乐的源泉,但与金钱相似,时间越多,边际效益也越低。黄金周、小长假会给人带来快乐,但大段的空闲时间,未必会给人带来快乐。因为学习如何有效利用闲暇,远比想象中的更困难。
七、不同的活动、相异的感受
1、朋友,可以有效改善生活品质。尤其是可以聊天,有共同语言,可以从对方获得新的信息的朋友。
2、汽车,独自开车可以进行思考。与家人在车中可以团聚和说话。
3、纯体力,重复性的工作给人带来不好的体验。但是可以体现一定价值的工作会带来正面体验。在现实中,很多人宁愿做1000元工资的文员职位,也不换做2000元工资的工人,或者3000元工资的保姆。工作的体验不同,使人们对他的价值也产生差异。例如,有些有钱人会花很多钱为子女找很低工作的营业员工作,就是为了不让他的子女无聊。而这些子女开着高级轿车上班,上班的工资还不够油钱。很多人不理解,这里给出了解释。
4、工作类似游戏,容易产生心流:有明确的目的,有规则,可以获得反馈。必须全神贯注,给人掌控力。工作难度与能力匹配。
八、如何休闲,休闲的利弊
1、很多人喜欢”被动式休闲“,即不需要准备工作,不需要操心什么东西的休闲。还有人喜欢”随遇而安”的休闲,即走到哪玩到哪。主动式休闲,费神,容易带来焦虑,但容易得到心流。被动式休闲虽然比较轻松,确会让人松懈与冷漠,不容易得到心流。所以,公司组织的活动,员工一般会比较冷漠,与组织者的操心不成比例,让组织者很失落。而员工自己搞的活动,即时条件不好,也会很高兴。
2、主动休闲,基于自己的爱好,研究一些东西。或者进行有文化个性的歌曲、纺织品、陶器。基于高科技、高付出的活动,与低科技活动相差不远。
3、个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闲暇的利用方式。某些社会精英,更关心的是金钱、家庭、时尚、度假和八卦这些大家都需要都向往的,对其余话题不感兴趣。这种人的生活质量不会很高,因为他们这些追求,带有一定的被动。因为大家都想有,所以我要追求。而不是因为我喜欢,所以我追求。反而是一些绘画、写作、摄影、演奏等活动,因为自己喜欢并且擅长,所以进行活动。没有追求的压力,只有收获的乐趣,这样的生活更有质量。
九、人际关系与生活质量
1、和朋友一起玩,会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关键不是在玩的本身。所以有时候在想玩什么的时候,不必多想,就直接去做就好。就好比周末经常和朋友看电影,有时候电影并不好看,但并不妨碍欢乐。
2、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完成一项事情,也会很快乐。所以SNS的兴起,各种圈子,facebook就是有这个基础。但是由于朋友或同学可能有各自的家庭和工作,因此难得一聚,这时候facebook发挥的作用就很大了。
十、改变生活状态
1、兴趣广泛,热爱学习,是一种好的状态。你一生干的事情很多,如果你干的很多事情你都有兴趣,或者抱着学习的态度,显然能转变你的心态。例如我以前的老板对下属很严格,很多人都受不了,包括我一开始也是整天抱怨。但是后来我转变了心态,把他当成学习的对象,还专门做了一个笔记研究他的工作得失,这时候我就没有了抱怨了。他对我好,我也记录下来,他对我不好,我也记录下来,并进行评判,整个人就客观很多,平静很多,不再发牢骚了。实际上,后来收益很大,他也改变了一开始对我不好的印象。
十一、自得其乐的性格
1、具有自得其乐性格的人,本身就是一种财富。但前提是要懂得欣赏。家里的阿姨的老公,就是一个自得其乐的人。阿姨老是说他老不正经,年级都四十多岁了,还老是参加村里的跳舞班,和年轻人在节日跳舞。他来我家的时候,讲到高兴,还现场跳了一下霹雳舞给我们看。我和老婆都很欣赏他的性格,跟阿姨说这样的性格很好呀。
2、有的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没有价值的,有的人觉得都有价值,第三种人介于两者之间。第二种人就是自得其乐的人。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56页

“一面耻笑自己妄想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一面认为宇宙的未来取决于自己的举动,而不得不谨慎行事。”
正是这种严肃与戏谑,关切与谦恭的混合,使得人们能在专心致志的同时,又得以自在无忧。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页

在决定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刻,你也决定了自己快乐的程度。
规划日常生活:最快乐的时刻出现在进食、主动式休闲及谈天,而最不快乐的时刻是工作或做家事时。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九章 爱你的命运 - 第九章 爱你的命运

在乱世中独善其身,并不能使人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也正是苏哥拉低及遭受独裁统治的人所悟出的道理。
人们若想享有美好的生活,就必须积极负起全人类、全世界的责任。真正的挑战在于:你不但要化解周围的乱象,而且要保持自己内心的平和。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60页

自恋式社会所鼓励的反刍习惯,实际上可能会使情况更糟。ESM研究显示,当人们想到自己时,情绪通常是负面的,如果你不善于此道,一旦开始反思,第一个跃入脑中的念头多半是沮丧的。人在心流中会忘我,在淡漠、担心或无聊时,自我便会跃居主宰。因此,除非你精于反思的技巧,否则“思考问题”不但不能减轻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
大多数人都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要想冲出这种循环的方法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堆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原来如此。
要想培养正确的自我反思能力,可以从认知疗法入手。如果还是摸不着头脑,不如直接地投入生活吧!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29页

要想提升心智运作的层次,必须学会集中注意力。
若无法全神贯注,意识便会陷入混乱。在正常情况下,心灵若处于资讯混乱的状态,念头会一个一个冒出来,全无逻辑上的因果联系。 除非学会集中注意力,肯下功夫,思绪才会井然有序。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63页

“充实的巅峰体验来自于成长的过程,其中又牵扯到自我与环境的配合。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一致,或者’我想要‘与’我必须‘之间的协调。唯有如此,你才能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全心全意地拥抱自己的志向。 你的命运就是自己的选择及意愿。”
罗杰斯认为,功能健全的人格是:
“这种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决心或选择,他们试图在内外的激励中,寻求一种最简洁有力的行动途径,因为这一行为最让人满意。。。。。。功能健全的人,不光能体验到自发、自在、自愿选择,以及矢志不移的绝对自由,还能加以运用。”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61页

“大多数人只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自觉悲惨。要想冲出这种循环的方法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满意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
但更好的方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己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反馈,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5页 - 全书

心流:你专注做一件事情,脑子里只有一件事情,沉浸在一件事情中的快感。

目标、动机、注意力、主动性都具备的时候,产生心流体验。

人活动分为:工作、休闲、生活维持
将兴趣投入工作、专心工作能产生心流体验
休闲分为主动休闲(读书、冒险、交流)和被动式休闲(看电视、游戏、睡觉、喝酒),主动式能让人成长、快乐,被动式休闲的快乐只是短暂的。适合难度挑战的工作,会让我们在追求中产生心流的体验。

专注力宛如一层滤网,夹在外在事物与内在体验之间,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半与掌控注意力的能耐有关,并非全来自发生的事物。生理的痛、金钱的损失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你对它的在意程度,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分量。面对痛苦,你若耗费越多的心神,痛苦越发真实,你若一味否认压抑或曲解,亦非解决之道,因为这些反而要损耗更多精力,最好的方式是去面对他,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尽情投入自己喜欢的事物中。

改变生活状态,投入自己的兴趣中,充满热忱的生活,心流改变生活:1克服对工作怠倦(设定目标,关注成长,)2设定工作优先顺序,掌握时间与注意力。
与人愉悦对话技巧,发现其技巧、目标、状况、适宜插话。

一面耻笑自己痴想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一面认为宇宙的未来取决与自己的举动,而不动不谨慎行事。

爱是种主动,给予最好的回报是体验我得能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体验到我得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和愉悦欢喜。

一位给予者想要收回爱,必须对自己的能量有信心,凭自己能量达到目标的勇气,如果你缺乏这些,你就会害怕去爱。

父母之爱:母亲的爱是给孩子安全感,让他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父亲的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允许孩子生长的过程,而不是胁迫与专横的,父亲应该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一种对自己能力越来越大的信心,最后允许孩子成为自己的权威。
成熟的人应该从以母亲为中心的依恋转移到以父亲为中心的依恋的发展,最后完成二者的结合,形成自己的权威。
自爱也是种能力,自爱的母亲更能真正让孩子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依恋母亲或取悦父亲,长大后没有完成自己的“权威”,会在以后婚恋中出现问题。(男子只从妻子中取得呵护、照顾,不曾关心对方;)在专横父亲下成长的孩子,快乐来自于是否做了令父亲快乐的事,其他都是第二位。

面对夫妻间的冲突,在沟通中,从自己存在的中心体验自己,提高自己,两人一起运动一起成长。

爱的实践:规矩 有规律的作息 良好的习惯 自制
专注 冥想 独处的能力 关注自身,做当下的事情
耐心
投入度

自恋者无法客观看世界。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六章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 第六章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我们平时所做的各种事情,以人际互动最不可测,前一刻还在心流状态,下一个却极可能转为淡漠、焦虑、松懈或无聊。无疑,个人的身心健康深受人际关系的影响,我们的意识也被他人的反应所左右。
1.“生命循环”
传统上认为,个人只有通过与别人的互动,逐步成型与修正,否则难以成器。
2.享受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对于意识的平衡稳定十分重要,我们不得不查清其中的道理,并学习将这种互动化为正面的经验与感受。要享受人际关系,必须付出代价。
若想充分享受人际互动,让心念常常保持条理分明,必须符合两项条件。首先,找出自己与别人目标的一致性。其次,必须愿意关心别人的目标。唯有做到以上两点,才有可能从人际交流中得到无价的收获,体验到完美互动关系带来的心流感受。
3.友谊的价值
最佳的体验与感受,通常出现在朋友相伴之时。一般人在和朋友相处时,不论做什么,快乐程度及动机都比平时明显。
朋友为完美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最佳条件。我们之所以选择那些朋友,是因为自认对方的目标与自己互不冲突,而且彼此关系平等。友谊应该带给双方益处,也不应具有外在约束,导致一方遭受剥削。我们会和朋友一起尝试新事物、新活动或冒险,并发展出新的态度、想法及价值观。
许多心流活动固然会给人莫大的乐趣,但因挑战性为时很短,乐趣也持续不了多久。在人的一生中,朋友反倒能带来无止尽的激励和鼓舞,让我们的情绪及知识得以不断受到磨练。
人在群体中的专注力远低于独处之时。由此可见,一般友谊活动很少涉及心智运用。
最糟的情况是,人在缺乏亲密伙伴时,会格外倚赖一些随波逐流、没有特定目标的人,向他们寻求情感上的支持,此时,友谊便转而产生破坏性。
与其他社会环境的主要特质相比,友谊不仅可提供及时的情绪回馈,就长远来看,也是个潜能开发的大好机会。
4.性观念的两极
事实上,不论独身主义或滥交都不见得对人有益,真正重要的是,人们应了解如何整顿自己的生活,并确知性在自己生活中应扮演何种角色。
5.正视家庭
6.家庭像飞轮
完美的家庭体系十分复杂,一方面要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成为有情有义的群体。规矩与纪律的必要性,是为了避免在协商上浪费过多的精力。一般而言,生长于大家庭的子女,较有机会发展技能、面对挑战,也较能体验到生活中的心流。
7.面对孤独
人在独处时的心灵状态较脆弱,易产生幻想及非理性的恐惧。与他人谈话时,即使是琐碎如天气、昨晚的球赛等话题,都可以让人们互享同一实境。就算是一句寒暄,也能够使人肯定自己的存在,因为这种行为表示,有人注意你、关心你。
如果你是艺术家、科学家、作家,或你有嗜好及丰富的内在性灵生活,独处不仅是必需,也会乐趣十足。
我们发现,时刻离不开朋友的许多青少年------通常也是缺乏家人精神支柱的一群,比较难拥有学习复杂事物所需的精力。就算资质聪颖,若不敢面对孤寂、独处,能力自然也无从发挥。
8.性格二分法
9.人际互动不可或缺
由灵活多变的人身上,我们一再看到接触他人、聆听意见、交换思想及认识别人作品的重要性。开门和关门:“新鲜事随时在发生,你必需跟得上脚步,对各种动态有所了解,你必需不断与人交谈。”------戴森
宁静自省与密集人际互动的交替方式。
由这些灵活、富有创造力者的生活可知,同时具备内向、外向两种性格并非不可能。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页 - 自创

专注的快乐
看到有朋友提出本书只讨论如何学会专注,却不讨论如何让人更快乐。在此我分享下自己的体会,其实从专注是追求快乐的极佳角度。
1、快乐的种类
(1)体验型快乐--追求生命多姿多彩的丰富体验,充实人生,确实会带来快乐。
问题是会不断提高阀值,比如以追求美食体验为乐,吃过了知名餐厅的饭菜,接下来只有五星级酒店的大厨的作品才能满足胃口。
(2)目标型快乐--达成目标的满足感。
问题是太关注结果,即便是再小的目标也会把你压得喘不过起来,而且追求目标的过程要比享受结果的时间漫长很多,奋斗十年,成功就一刻。你是愿意享受十年的快乐还是一小段时间?此外,过分关注结果,还会让你完成目标后失去方向,无所事事。
(3)休闲与玩乐的快乐
问题是,少量拥有可极大地改善生活质量,随着数量增多,边际报酬率直线下降。有趣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时时都有,所以快乐情绪非常的不稳定。
(4)专注的快乐--享受过程并提升自我
2、为什么强调专注带来快乐
(1)专注的快乐追求过程,快乐时间最长
(2)专注是内在型的快乐,来源于自身的追求和期望,最容易把控和调节,也最稳定。其他类型的快乐都是外在型的。
(3)是集大成者。专注可以培养对所做事情的兴趣,让工作和无聊的事情也变成一种休闲和享受(享受型)。
追求过程和专注最终必然达到一个好的结果(目标型),专注于家务、带小孩会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氛围,可以培养小孩成才。专注于工作和事业,可以有较好的收入和地位。专注于兴趣,可以收获良好的社会评价,更好的专业技能,也有可能有附带的经济收入。
随着人际关系的改善、工作事业的发展、专业技能的提升,你的人生轨迹必然向更好更高的方向运行,带来更好、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体验型)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最后一页 - 最后一页

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控自己的行动。
只要集中精神、在脑中排定行事的先后顺序,内心就足以产生安详和谐之感。
就算是最令人瞧不起的工作,你也可以设立目标。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80页

“每一项心流活动都需要在刚开始时花点心思,然后才能享受到乐趣。如果你十分疲惫、焦虑或者缺乏纪律,无法克服起步的障碍,就只好转换方向,改做一些虽不有趣但能力可及的事。”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1页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页 - 超详书摘

   *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构成
  
  
  生存,就是在行动感觉及思考过程中体验一切。年复一年,体验的内涵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日常生活包括生产、维持及休闲三大类活动,如何在其中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重要的决定。
  
  要活出“生命”,却不可守株待兔,因为万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你能掌稳方向,否则生命必沦为外力所控,转而追求不想干的目标。例如,生物性的本能会驱使按照基因指示而行;而文化会利用你发扬其价值观及制度;其他人也会设法擷取你的精力,达到他们的目的,完全不顾这种行为会对你造成何种影响。
  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帮我们过活,必须自己发现生活之道。
  
  毋庸赘言,生活不单指生物性的生存,它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完满、充分利用时间与潜能、发挥个人特质、并与宇宙万物契合相融。
  
  追寻生命意义的唯一途径就是以现有的能力,慢慢理清历史真相及未来的可能性。
  
  然而,生活的实际内涵——即我们的举动及感受,却取决于思想与情绪,以及我们对化学、生理与社会运转过程的阐释。
  
  由于神经系统的构造,人们在一定时间内仅能处理少量信息,而体验也必须依序进行。要知道,人一次只能吞一口食物、听一首歌、读一份报纸、谈一段话。
  
  人只有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方能了解自己的潜能。希腊哲学家认为,只有在空闲时,人才是真正的人,因为他可以将时间用于学习、艺术,政治等自我开发的活动。事实上希腊文的“休闲”scholea与英文的“学校”school源自相同字根,原因不外乎:利用休闲时光的最佳方式就是学习。
  不幸的是,这一层道理很少有人明白。人们多将空闲时间花在三种活动上,而这些活动无一与希腊的休闲方式相同。第一种为媒体消耗。其中大半是看电视,其次才是少量的报纸及杂志阅读。第二种为交谈。第三种则是较活泼且接近过去的理想形态,如发展爱好、创作音乐、运动、健身、下馆子或看电影等。
  
  虽然我们有可能学会享受孤寂,这仍是一种罕有的品位。
  
  
   * 第二章 心流何时有
  
  
  
  如果活动具有明确目标,具备行动准则,参与者自然就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心流的境界便很容易达到。
  立即回馈是心流活动的另一特征。它让人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你可以在完成每一步骤之后,立即判断自己是否有所改进。
  尽全力接受挑战,并达成目标,即有可能产生心流。最有体验,多半来自个人能力与机会之间的平衡。假若挑战难度过高,会令人深感挫折,接着是担心,最后产生焦虑。如果挑战太过容易,你的能力绰绰有余,继轻松之后,你就会感到无趣。若挑战难度低,个人能力也不足,当事人的态度自会趋于淡漠。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体验。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立即回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由于心流发生,人必须投入全副精力,一年因此得以完全协调合一,丝毫容不下无关的念头或情绪,此刻自我意识已消失,但感觉却比平日强烈,时间感也有所扭曲,只觉得时光飞逝,瞬间已过数个小时。一旦整个人的身心都发挥到极致,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价值百倍,而且生活本身就会变成目的。在身心合一、专注的情况下,生命终将获得极致的发挥。、
  
  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并不会觉得快乐,因为要体验快乐,内心必须专注如一,如此难免会让注意力脱离手边的工作。
  
  人类无需体验心流也能感到快乐。在身体放松休息、享受暖阳,或是人际关系和谐愉悦之下,人们也能由这类消极的休憩体验到快乐。这些时刻固然值得珍惜,但此类快乐却十分脆弱,而且需要借有利的外在环境方能产生。唯有继心流而来的快乐,是自己塑造所得,对个人意识的拓展与成长才有助益。
     
   * 第三章 不同的生活 相异的感受
  
  有人热爱工作,有人憎恨工作,闲暇时光也不见得人人懂得享受,反倒有人因无所事事而倍感无聊。
  
  由此看来,我们日常生活所做之事固然与生活形态有关,如何体验与感受这些行为却更为重要。就某些方面而言,情绪是构建意识的最主主观成分,因为只有你才能判别自己是否真正体验到爱、羞耻、感激或快乐。但情绪同时也是心灵最客观的成分,因为恋爱、羞愧、恐惧或快乐时所体验到的“衷心感受”,通常比我们对外界的观察,或由科学与逻辑中所学到的一切更为真实。
  
  虽然人们在自动自发时感受最佳,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能趋疲的最高点。由此可知,不论行动的目的是出自内在动机或外在动机,都比漫无目的的行动来得好。许多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这类无动机状态,这部分仍具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改善生活品质的第一步是:注意每天所做之事,并体验在不同活动、场合、时段及同伴情况下的感受。
  
   * 第四章 工作的悖论
  
  当人处于高挑战、高技巧的状态下,且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足之时,多半是在工作时间,而非在家中。
  
  我们通常忽略了一点:工作比我们整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更接近于游戏,它有明确的目标及实行规划,我们可借由完成工作、销售业绩或上司评价获得回馈。工作常常能使人全神贯注、心念集中,也给人不同程度的掌控力。由此看来,工作似乎与游戏、运动、音乐、艺术等可提供心流感受的有益活动,具有相同的内在结构。
  
  不幸的是,闲暇看似快乐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却无从保证。因为学习如何有效利用闲暇,远比想象中困难,而且多拥有一些好东西,也不见得一定更好。
  
  然而,若抛开各种文化偏见,下定决心让工作具有个人意义,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可以增进生活品质。
     
   * 第五章 休闲的利弊
  
  休闲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乐,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除非当事人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但这份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大多数人若无目标可追寻、无朋友可互动,注意力及动机便会开始消散。一旦心念分散,人往往就会钻牛角尖,想些无解的问题,徒增自己的焦虑。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当事者会采取若干摆脱精神紊乱的策略,在不知不觉中寻找扫除心中焦虑的刺激事物,例如:看电视,阅读推理小说或浪漫爱情小说、纵情声色或赌博、酗酒、吸毒等。这些方法固然能带来短暂的振奋,但事后往往只残存一丝黯然惆怅之感。
  
  可产生心流的活动多具有明确目标、清楚规则和立即回馈的特征,这些都是使我们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技能得以发挥的几项外在条件。
     
   * 第六章 人际关系与生活品质
  
  人在缺乏亲密伙伴时,会格外倚赖一些随波逐流、没有特定目标的人,向他们寻求情感上的支持。
     
   * 第七章 改变生活状态
  
  大致说来,工作令人厌恶的主因有三:
   其一是工作毫无道理,不仅对任何人都没好处,甚至还可能有害。
   其二,工作既枯燥又缺乏变化,日复一日,毫无挑战性,做了若干年之后,就算闭上眼也能照样进行,因此,工作给人的感受是原地踏步,而非成长进步。
   其三,工作通常具有压力与挫折,尤其当你难以与深怀期望的上司、否定你贡献的同事融洽相处之时,这种挫败感更是伤人。
  
  如果你不想采取剧烈的转变,仍可借由提升价值的方法让工作更富有意义。例如:超市职员可以多花点心思在顾客身上;医师可以多注意病人的整体健康,而非限于特定的病症;新闻记者撰文时,也可以同时重视真实性。凡此种种,都可使原本微不足道的例行性工作变得举足轻重。
  
  由于分工日趋精细,大多数职业都具有反复、单向的特性。因此,你必须将整个工作架构视为一体,了解个人行动对整体的影响力。那么即使是琐碎的工作,也能拥有不凡的表现让世界更加美好。
  
  要想将缺乏挑战与变化的工作加以转变,符合人们求新求变及成就感的期望,还有一种类似的做法,但仍需要动用额外的精力,否则无法达成所愿。此法很简单,就是仔细注意工作的每一步骤,然后自问:这项步骤是必要的吗?谁需要它?如果真的不可省略,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还有哪些做法可使这工作更受重视?
  
  通常,人们的工作态度是花很多心思在寻找捷径,以及设法减少工作量。但这种策略相当短视,假如能将等量的注意力花在寻找提高工作量的方法上,人们想必能享受到更多的工作乐趣,甚至可能更加成功。
  
  既然些微的改变足以带来重大发现,小小的调整必能让我们厌恶的例行工作,转变成每日早晨引颈期待的专业化表现。
     
   * 第八章 自得其乐的性格
  
  光是因为生活过的好而感到快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人们还要能在从事有利自身技能锻炼、有利个人成长及发挥潜能的工作时感到快乐。幼年时请尤其如此,青少年若因无所事事而觉得快乐,长大之后,很可能就快乐不起来了。
  
  自得其乐性格者的兴趣不完全是被动或冥想式的,他们还要具有弄清问题的企图心。最重要的是,这兴趣必须不完全是为了个人的私利。唯有将注意力适度转离个人目标及野心,你才有机会理解现实的本质。
  
  如果你未能在童年发展出好奇心或兴趣,不妨从现在开始,以免迟迟无法提升生活品质。
  首先,发展一种不论做什么事都全神贯注、运用技能的习惯。如果能付出心力、细心做事,就算是洗碗、穿衣、割草等例行性工作,你也会从中获得回馈。
  其次,每天将若干精力转移至自己厌恶的事、未曾做过的事,或想做却嫌麻烦的事情上。
  
  许多令我们觉得有趣的事,并非因为它们原本就有趣,而是因为自己为它花了不少力气。人也是一样,一旦你深入了解对方的生活与思想,对他们的观感就会全然改变。
  专注力犹如一层滤网,夹在外在事物与内在体验之间。我们所感受到的压力,大半与掌控注意力的能耐有关,而非来自于发生之事。生理疼痛、金钱损失或社群关系恶化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它的在意程度,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分量。
  
  面对痛苦时,你若耗费越多心神,苦楚越发真实,意识也越加紊乱。但若一味否认、压抑或曲解,亦非解决之道,因为这些信息会在心灵深处继续酝酿,为防止它再度燃起,我们反而要耗损更多精力。最好的方法是正面相对,承认它的存在。然后尽快投入自己挑选的事情中,让自己忙的不亦乐乎,无暇他顾。
  
  唯一可以掌握人生的方法,就是学会让精力与意图同步,将精神能量投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 第九章 爱你的命运
  
  不管你喜不喜欢,生命都在宇宙中留下记号。每个人的出生就像一阵涟漪,在社会环境中逐渐扩散,像父母、手足、亲戚朋友,都会受到影响。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所做所为,也会在经意或不经意中,造成无数结果。
  
  人若无法找到比实现自我更伟大、更永恒的目标,就绝对难以拥有真正美好的生活。
  
  一面耻笑自己痴想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一面认为宇宙的未来取决于自己的举动,而不得不谨慎行事。
  
  人若无自我,便无法前进。但自我形象也有害处,因为它在幼年时间一旦形成,便开始掌控人的全部意识。由于我们认同它,认定这是自己主体所在,自我因而逐渐变成意识中最重要的部分,有些人甚至还将它奉为唯一值得关切的对象。危险的是,此时你的精力会全部投入自己创造的假想体,去满足它的需求。
  如果自我引导的方式尚称妥当,情况或许还不会那么糟,但受虐儿童却有可能在长大后出现绝望、报复的自我形象;缺乏关爱、放任沉沦的儿童则会有自恋倾向。自我也有可能会无限膨胀、言过其实地夸大自己的重要性。
  
  心理分析疗法主要借由回忆,让接受治疗的人与分析师一起分享过去的经验。问题是,这类疗法的普及让大家相信,借由内省与反刍过去,人们终可以解决难题。但这么做通常都不会成功,因为我们为了解决问题,在回顾过去时都已戴上扭曲的眼睛。未有经由专业治疗师或长时间的辅导,方能自内省中受益。
  
  不仅如此,自恋式社会所鼓励的反刍习惯,实际上可能会使情况更糟。研究显示,当人们想到自己时,情绪通常是负面的,如果你不善此道,一旦开始反思,第一个跃入脑中的念头多半是沮丧的。人在心流中通常会忘我,在淡漠、担心或无聊时,自我便会跃居主宰。因此,除非你精于反思的技巧,否则“思考问题”不但不能减轻问题,反而会家中问题。
  
  大多数人都只有在不如意时才会反省自己,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在眼前的焦虑与痛苦回忆的交互影响下,便会越发觉得悲惨。要想冲出这种循环法方法是:养成在斗志昂扬、对生活尚感到满意的时才反省人生的习惯。但更好的办法是:将精力投注在与自我间接相关的目标或人际关系上。一旦体验到复杂互动中的心流,体验到具体且客观的回馈,我们便可轻而易举地对自己产生正面的看法。
  
  由种种发现可知,改善生活品质的简单方法,就是掌控自己的行动。人类所做的事情当中,有一大部分是自觉不得不做,或因为不想做其他事情,而只好先做这件事情。许多人一生就像一具傀儡,只有在别人扯动线绳时,才有所行动这种情形很可能让人觉得,自己经历都浪费殆尽。因此,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不想”多做一些事情呢?只要集中精神、在脑海中排定行事的先后顺序,内心就足以产生安详和谐之感。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58页

“我认为,最难克服的是自己无聊的一面,也就是虚荣、骄傲、未获应得礼遇的感觉、与别人互相较量之心等。 我费了很大功夫去克服。我很幸运还拥有一些优点,让我得以对抗悲观和愤恨”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1页

生命需要规划,否则将别他人侵占
人的生命用在了生产、维持和休闲类活动
人际关系包括与身边人、亲人或自己独处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27页

“虽然人们在自动自发时感受最近,执行责任性工作时的心情却不见得最恶劣。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能趋疲的最高点。 由此可知,不论行动的动机是出于内在动机(自愿)或外在动机(被迫),都比漫无目的的行动来得好。”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五章 休闲的利弊 - 第五章 休闲的利弊

1.
每一项心流活动都需要在刚开始时花些心思,然后才能享受到乐趣。如果你十分疲惫、焦虑或缺乏纪律,无法克服起步的障碍,就只好转换方向,改做一些虽不有趣但能力可及之事。
被动式休闲:找朋友聊天,阅读不花脑筋的书籍,打开电视机。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也无须动用技巧或专注力。
若将被动式的休闲活动当做填补空闲的主要或唯一策略,必定会产生问题。一旦养成习惯,整体生活品质也会大受影响。
书看的越多,人的心流体验也越多。心流体验频繁者,大半是一些多看书、少看电视的人,而常看电视、少读书的人,心流频率最低。
人类发展的因果关系通常循环相生,原本的果,最后往往又成为因。养成从事被动式休闲的习惯,并不只是问题的结果,它本身也会变成一种原因,断绝当事人增进生活品质的其他道路。
2.在娱乐中寻找心流
要想让闲暇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和才智。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但过程却不轻松。
他们不断努力,试着找出一种既是生产、又能为生活带来最多心流体验的活动。
3.世代间的心流差异
4.善用休闲时光
既然个人生活的优劣大半取决于闲暇的利用方式,社会的优劣自然也受成员休闲活动的影响。
5.创造真正的娱乐
倘若某人的工作确实无可救药,另一个解决方法就是让空闲时间变成真正的心流时刻,借以开发自我及环境的潜力。

《生命的心流》的笔记-第一至四章 - 第一至四章

(2015.07.06)
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构成
*生存,就是在行动、感觉及思考过程中体验一切。年复一年,体验的内涵决定我们生活的品质。如何分配或投资时间,则成为个人最重要的决定。
*我们平日的活动可以区分为三大类:
1、生产类活动:工作及学习。约占1/3至1/2的时间。
2、维持类活动:饮食、休息、整理仪容等。约占1/4的时间。
3、休闲类活动:闲暇。约占1/4的时间。
*利用休闲时光的最佳方式就是学习。
*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简称ESM):采用呼叫器或具有设定功能的手表,提醒受试者按时填写随身手册中的两页问卷。呼叫讯号设定为每两小时响一次,由每日清晨起算,至晚间11点或更晚。呼叫器响时,受试者要写下所在位置、所做何事、所想念头、有谁为伴,再以数字描述当时的意识状态,例如快乐程度、专心程度、动机高低、自尊心强弱等。
第二章 心流何时有
*情绪源自人的内在意识状态。忧伤、恐惧、焦虑或无聊等负面情绪,会在内心产生“精神能趋疲”(psychicentropy),导致我们无法集中精神处理外在事物,也无法恢复内在主观情绪的常态;快乐、力量或机敏等正面情绪则是“精神反能趋疲”(psychicnegentropy),你既不必费心思量,也无需自艾自怜,精神能量自可畅通无阻,进入你所有的精神及行动中。意图、目标及动机也同样属于“精神反能趋疲”的呈现。在集中心力、设定事情的轻重缓急之后,意识即能产生井然秩序。
*当你做事的动机是因为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此时才是精神能趋疲的最高点。
*自尊心的强弱取决于期望与成功的比例。自尊心弱是由于目标定得太高,或成功次数太少。
*思考,是精神能量汇整的过程。透过相互关联且一连串有意义的意象,来控制注意力。
*要想提升心智运作的层次,必须学会集中注意力。若无法全神贯注,意识便会陷入混乱。
*我们很少因心(heart)、意(will)、念(mind)的同步而内心涌现宁静。而同步的特殊时刻就是所谓的“心流体验”。
*心流活动(flowactivities):有助于心流产生的活动。这类活动可以让人全神贯注在明确、相容的目标上,令人感受到心流的出现。
*最优体验(optimalexperience)多半来自个人能力与机会之间的平衡。如果挑战的难度过高,会令人深感挫折,接着是担心,最后产生焦虑。如果挑战太过容易而能力绰绰有余,轻松之后就会感到无趣。如果挑战难度低、个人能力也不足,态度自会趋于淡漠。只有高难度挑战与卓越的能力相互配合,个人的全心投入才可能触发心流,塑造异于平常的体验与感受。
*在目标明确、能够得到立即回馈,并且挑战与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的注意力会开始凝聚,逐渐进入心无旁骛的状态。
第三章 不同的活动,相异的感受
*改善生活品质的第一步:妥善规划日常活动,以从中获取最有助益的体验与感受。(可以试着在每天晚上回顾当天的活动,或借由日记有系统地清查各种影响情绪的事项,并逐步增加获得高分的活动,递减其余得分低者。)
*人的生活体验并无定律可循,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才是第一要务。
第四章 工作的悖论
*成人生活中的心流多出现在工作时期,而非闲暇时刻。当人处于高挑战、高技巧的状态下,且自觉十分专心、深富创造力、相当满足之时,多半是在工作时间,而非在家中。
*工作比我们每天所作的大部分事情都更接近游戏,它有明确的目标及实行规则,我们可借由完成工作、销售业绩或上司评价获得回馈。工作常常能使人全神贯注、心念集中,也给人不同程度的掌控力。在理想状态下,工作难度与工作者的能力也能相符。
*闲暇看似快乐的必要条件,实际上却无从保证。因为学习如何有效利用闲暇,远比想象中困难,而且多拥有一些好东西,也不见可一定更好。
*某些事物若拥有少量可以丰富生活,量多却反而会产生反效果。


 生命的心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