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扩张主义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科学 > 生态扩张主义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1
ISBN:9787538259674
作者:(美)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
页数:373页

作者简介

本书从生物地理学角度阐述欧洲人是如何在过去的1000年里循着陆路和水路扩张到西伯利亚、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在这些地方建立了一个个新欧洲,换言之,使这些地方欧洲化。他们不仅进行了移民,也带去了旧世界的动物、植物和疾病,这些生物挤占了各地土生土长的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许多物种甚至民族,惨遭灭绝。作者广征博引,论述有力,从而使人信服:“欧洲人在温带地区取代原住民,与其说是军事征服问题,毋宁说是生物学问题。”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高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物种我我样性与保护全人类的家园的今天,此书尤其是个有重要价值。无怪乎英国《卫报》评介说:“全球的政冶家们都有必要读一读此书”。

书籍目录

插图目录
鸣谢
第一章 序言
第二章 重游下的泛古陆,得机关报思索中的新器时代
第三章 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和十字军战士
第四章 幸运诸岛
第五章 风
第六章 够得着,抓不住
第七章 杂草
第九章 疾病
第十章 新西兰
第十一章 解释
第十二章 结论
附录
注释

内容概要

作者:(美国)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图书封面


 生态扩张主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克罗斯比教授的《生态扩张主义》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历史的新窗口,即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欧洲人在过去1000年的扩张。以往我们对这一过程关注的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或者换种说法,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讨论,然而这本书的主角却是风,杂草,诸如猪、牛、马、老鼠、蜜蜂之类的动物,甚至是人眼看不见的病原菌。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欧洲人藉以征服新世界的不是他们的军事力量,也不是其经济实力,而是移民过程携带的生物帮助了他们,这的确是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本书的论证是我最欣赏的地方。“生态扩张”,这可是个很大的题目,作者如何使得自己的论证既清晰条例又充分有力呢?这是我读完前两章后急于想知道的。通读全书后,就觉得作者对这个问题把握得非常好——本书的论证可谓是有条不紊、颇具说服力的!作者先提出中世纪欧洲人扩张的两个不是很成功的例子,即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对格陵兰、文兰的扩张和十字军东征,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如:过于遥远无法控制,气候严寒,疾病的影响、人口不足等等;接下来以东大西洋的幸运诸岛为例,说明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是如何成功地成为了欧洲扩张主义的实验室的,对这些地方的征服的很多条件都与其后在新欧洲的征服相似;但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必须克服这一困难——对风的征服,这是通过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真正的航海者们的探索实现的;征服了风意味着欧洲人可以对各大洲施加影响了,这是否就意味着欧洲人可以征服全世界呢?在“够得着,抓不住”中作者告诉了我们,欧洲人在热带地区遭到的失败,那些地方过于湿热,欧洲人也无法抗拒当地的疾病。但欧洲人在温带地区还是很有作为的,对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成功地实现了扩张,这一个过程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杂草、动物、病原菌等旧世界的生物对新世界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造。然后举出征服较晚,得到观察较多、记录较详的新西兰这一典型,来分析在这一具体小生境的征服中,杂草、动物和疾病发挥的作用,还有当地人的反应。第十一章“解释”,作者以混成动植物的概念谈了引起这场生物变革的因素,在这里马丁关于巨型动物灭绝的理论和前面提到的麦克内尔法则对论证起了关键作用,最后一章结论则主要强调新欧洲带给人类的好处,不仅是对旧世界的欧洲人,而且是包括第三世界在内的所有地球人,同时还强调了现在新欧洲环境恶化的趋向,如地表腐蚀、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整个论证过程一气呵成,引证非常丰富,有统计数据,而各个新欧洲的情况基本都囊括进去了。因时间紧迫,对书中问题思考的可能也不够深入,自己的想法较少,惭愧。这本书中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来自旧世界的混成动植物在新欧洲大规模地扩张,当地生物数量大大减少,但往返于新欧洲之间的船只并没有引起双向的交流,而只是表现了旧世界对新世界单向性的优势。这是由于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在泛古陆分离时产生了不同的生物群体而这些群体在欧洲人入侵前构成比较简单,很快被欧洲生物破坏了,而且这一过程又主要发生在温带,而欧洲人的扩张部分又由于其“有移居海外的癖好”,如此种种,让人觉得是如此之多的巧合促成了欧洲的生态主义扩张,也许历史真的是有某种偶然性吧。当殖民者在非洲南端、澳大利亚、美洲留下猪、牛、马时,他们应该没有想到这些动物会在当地繁殖那么多,而其啃啮当地植被而给欧洲动植物大量进入提供了便利,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吧。如此,在某一环境中增加一个物种引起的后果人们难以预料,那人们又怎能自信可以得知现在我们的环境中少了某种生物的全部后果呢?这也许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一些濒危物种。一个物种的消失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只有在事情真正发生了,我们才能看清其后果,但那就已经晚了。整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接触的活物基本都是人,以致我们在思考历史时也只以人类为中心,我们相信创造历史的是人民大众,可现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仅要怀疑这种说法有自大之嫌了,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地球,历史也不只是人类的历史啊。
  •     1、 总论1820—1830年短短10年,有500万欧洲人移民到新大陆,由于欧洲人口爆炸导致的耕地缺失、民族争斗,同时蒸汽动力在海上航行的应用;随着欧洲人移民到新大陆,新大陆原有生态被彻底改变,现在新大陆的主要作物是500年前这里没有的小麦、大麦、牛羊等;并重新出口至欧洲;过去4000年没有什么比马的驯化更重要的生态事件,旧世界的国家没有进行广泛的革新,它们只不过继续传播,帝国不断的衰落和兴起,除了罗马帝国、中华帝国和法老埃及,没有什么持久的帝国;有5000万移民进入新大陆,其中美国接收了2/3;且美国移民的定居率更高;这些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开拓边疆的农民和工业革命的劳动力;阿根廷接受了600万;在各人种增速上,高加索人数量增长了5倍,亚洲增长了2.3倍,非洲增长2倍;白人获得300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人口剧增的原因;2、 发现新大陆前欧洲的移民尝试1) 维京人在大西洋上的优势是他们承载20吨和20人的商船。他们从挪威到冰岛再到格陵兰。他们甚至在纽芬兰建造了钢铁厂,但这并不足以保证胜利。首先挪威本国过于贫穷而远离旧世界的人口中心。缺乏建构帝国的农业剩余物资。不足以支撑远距离移民。2) 维京人逐渐将格陵兰和冰岛的生态破坏,使得饥饿变成家常便饭;3) 同时1000后的几个世纪之后,气候逐渐变冷,使得15世纪最后的维京人消失在格陵兰;4) 能够持续穿越大洋的技术,如传动设备、船的设计、指南针等都有待发明;5) 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他们在近东的地位只能靠欧洲大量援助。拉丁人的航海设备不能胜任大量军队运送到圣地。同样近东的流行病(疟疾)对于欧洲人是沉重打击;3、 欧洲人征服大西洋的第一站—幸运诸岛欧洲人通过向大西洋的群岛远航,积累了风向、航海技术,并建立了稳固的中间补给站;4、 欧洲人远征新大陆1)15世纪,欧洲人获得了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使船能逆风之字形行驶的三角帆源于穆斯林;2)欧洲人发现了海洋风向的规律并驾驭之;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显著的赤道以北的顺时针风向,赤道以南逆时针风向,以及南极洲周围的西风带;3)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由于受到大陆影响,其环形风带未形成,反而是季风气候显著;4)欧洲人从欧洲到加那利群岛利用了顺风,但返航时就比较麻烦,必须经过来回好多天的之字形航行。5)葡萄牙人沿非洲向南的探险,最难的是经过赤道无风带。那里热空气升腾,交替产生无风平静和危险的风暴。雷暴最险恶是从塞内加尔河到刚果河。迪亚斯在非洲南端以南很远遇到了西风,从而航行到印度洋。非洲南半部是逆风,所以最好的航线是顺着贸易风向西到巴西,然后向东南走西风带到印度洋。6)哥伦布在返航时曾冒险逆风返航,而非向北走墨西哥洋流的西风带,结果差点未归来,之后没有人干逆着贸易风行驶;7)欧洲人进入印度洋具备两个有利条件,1)季风和洋流可靠,印度洋上可以在同一航线上根据季风季节来回;2)在非洲有许多了解周围大海的导航员;8)在太平洋,麦哲伦基于大西洋的经验,明智的选择经过麦哲伦海峡后北上,顺着风向到达赤道然后向西到达菲律宾;5、 疾病1)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传染病交流是单方面的,除了性病梅毒可能是新大陆唯一外传的重要疾病。2)性病在一个处于灭绝边缘的民族历史上起着关键作用,削弱了下一代繁衍能力;3)毛利人在新西兰的人口减少主要是传染病的原因;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现在看来无甚新意,大概是因为其结论已经广泛进入普遍认知了吧
  •     不得不读= =
  •     这是我们的亚非拉近代史课的必读书目,当时赶着交这篇评论,所以读的有点粗,自己觉得重点还是抓住了。
  •     内容挺好的,但是写得不是特别吸引人,个人觉得有些无聊~翻译差强人意!
  •     某些观点缺乏说服力,而且从生态角度解释历史现象本来就有限
  •     对社会学有参考价值
  •     换一个角度来解读的历史
  •     一本通俗好看的环境史+殖民史。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历史实则是遵从自然的宿命。
  •     读后对近千年来世界历史的演变历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欧洲人扩张成功的原因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美中不足的是翻译效果差强人意,幸亏原书写得够漂亮,故而蹩脚的翻译效果依然让人读得酣畅淋漓^_^
  •     我看不懂~~
  •        克罗斯比教授的《生态扩张主义》为我们打开了一个观察历史的新窗口,即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去认识欧洲人在过去1000年的扩张。以往我们对这一过程关注的往往是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或者换种说法,都是围绕“人”展开的讨论,然而这本书的主角却是风,杂草,诸如猪、牛、马、老鼠、蜜蜂之类的动物,甚至是人眼看不见的病原菌。作者试图告诉我们欧洲人藉以征服新世界的不是他们的军事力量,也不是其经济实力,而是移民过程携带的生物帮助了他们,这的确是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
       本书的论证是我最欣赏的地方。“生态扩张”,这可是个很大的题目,作者如何使得自己的论证既清晰条例又充分有力呢?这是我读完前两章后急于想知道的。通读全书后,就觉得作者对这个问题把握得非常好——本书的论证可谓是有条不紊、颇具说服力的!作者先提出中世纪欧洲人扩张的两个不是很成功的例子,即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对格陵兰、文兰的扩张和十字军东征,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如:过于遥远无法控制,气候严寒,疾病的影响、人口不足等等;接下来以东大西洋的幸运诸岛为例,说明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是如何成功地成为了欧洲扩张主义的实验室的,对这些地方的征服的很多条件都与其后在新欧洲的征服相似;但要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必须克服这一困难——对风的征服,这是通过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真正的航海者们的探索实现的;征服了风意味着欧洲人可以对各大洲施加影响了,这是否就意味着欧洲人可以征服全世界呢?在“够得着,抓不住”中作者告诉了我们,欧洲人在热带地区遭到的失败,那些地方过于湿热,欧洲人也无法抗拒当地的疾病。但欧洲人在温带地区还是很有作为的,对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成功地实现了扩张,这一个过程起了重要作用的是杂草、动物、病原菌等旧世界的生物对新世界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改造。然后举出征服较晚,得到观察较多、记录较详的新西兰这一典型,来分析在这一具体小生境的征服中,杂草、动物和疾病发挥的作用,还有当地人的反应。第十一章“解释”,作者以混成动植物的概念谈了引起这场生物变革的因素,在这里马丁关于巨型动物灭绝的理论和前面提到的麦克内尔法则对论证起了关键作用,最后一章结论则主要强调新欧洲带给人类的好处,不仅是对旧世界的欧洲人,而且是包括第三世界在内的所有地球人,同时还强调了现在新欧洲环境恶化的趋向,如地表腐蚀、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整个论证过程一气呵成,引证非常丰富,有统计数据,而各个新欧洲的情况基本都囊括进去了。
       因时间紧迫,对书中问题思考的可能也不够深入,自己的想法较少,惭愧。
       这本书中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来自旧世界的混成动植物在新欧洲大规模地扩张,当地生物数量大大减少,但往返于新欧洲之间的船只并没有引起双向的交流,而只是表现了旧世界对新世界单向性的优势。这是由于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在泛古陆分离时产生了不同的生物群体而这些群体在欧洲人入侵前构成比较简单,很快被欧洲生物破坏了,而且这一过程又主要发生在温带,而欧洲人的扩张部分又由于其“有移居海外的癖好”,如此种种,让人觉得是如此之多的巧合促成了欧洲的生态主义扩张,也许历史真的是有某种偶然性吧。
       当殖民者在非洲南端、澳大利亚、美洲留下猪、牛、马时,他们应该没有想到这些动物会在当地繁殖那么多,而其啃啮当地植被而给欧洲动植物大量进入提供了便利,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吧。如此,在某一环境中增加一个物种引起的后果人们难以预料,那人们又怎能自信可以得知现在我们的环境中少了某种生物的全部后果呢?这也许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一些濒危物种。一个物种的消失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只有在事情真正发生了,我们才能看清其后果,但那就已经晚了。
       整天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接触的活物基本都是人,以致我们在思考历史时也只以人类为中心,我们相信创造历史的是人民大众,可现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不仅要怀疑这种说法有自大之嫌了,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地球,历史也不只是人类的历史啊。
      
  •       1、 总论
       1820—1830年短短10年,有500万欧洲人移民到新大陆,由于欧洲人口爆炸导致的耕地缺失、民族争斗,同时蒸汽动力在海上航行的应用;
       随着欧洲人移民到新大陆,新大陆原有生态被彻底改变,现在新大陆的主要作物是500年前这里没有的小麦、大麦、牛羊等;并重新出口至欧洲;
       过去4000年没有什么比马的驯化更重要的生态事件,旧世界的国家没有进行广泛的革新,它们只不过继续传播,帝国不断的衰落和兴起,除了罗马帝国、中华帝国和法老埃及,没有什么持久的帝国;
      有5000万移民进入新大陆,其中美国接收了2/3;且美国移民的定居率更高;这些移民为美国提供了开拓边疆的农民和工业革命的劳动力;阿根廷接受了600万;
       在各人种增速上,高加索人数量增长了5倍,亚洲增长了2.3倍,非洲增长2倍;白人获得3000万平方公里土地是人口剧增的原因;
      
      2、 发现新大陆前欧洲的移民尝试
       1) 维京人在大西洋上的优势是他们承载20吨和20人的商船。他们从挪威到冰岛再到格陵兰。他们甚至在纽芬兰建造了钢铁厂,但这并不足以保证胜利。首先挪威本国过于贫穷而远离旧世界的人口中心。缺乏建构帝国的农业剩余物资。不足以支撑远距离移民。
       2) 维京人逐渐将格陵兰和冰岛的生态破坏,使得饥饿变成家常便饭;
       3) 同时1000后的几个世纪之后,气候逐渐变冷,使得15世纪最后的维京人消失在格陵兰;
       4) 能够持续穿越大洋的技术,如传动设备、船的设计、指南针等都有待发明;
       5) 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告终他们在近东的地位只能靠欧洲大量援助。拉丁人的航海设备不能胜任大量军队运送到圣地。同样近东的流行病(疟疾)对于欧洲人是沉重打击;
      
      3、 欧洲人征服大西洋的第一站—幸运诸岛
       欧洲人通过向大西洋的群岛远航,积累了风向、航海技术,并建立了稳固的中间补给站;
      
      4、 欧洲人远征新大陆
       1)15世纪,欧洲人获得了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使船能逆风之字形行驶的三角帆源于穆斯林;
       2)欧洲人发现了海洋风向的规律并驾驭之;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显著的赤道以北的顺时针风向,赤道以南逆时针风向,以及南极洲周围的西风带;
       3)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由于受到大陆影响,其环形风带未形成,反而是季风气候显著;
       4)欧洲人从欧洲到加那利群岛利用了顺风,但返航时就比较麻烦,必须经过来回好多天的之字形航行。
       5)葡萄牙人沿非洲向南的探险,最难的是经过赤道无风带。那里热空气升腾,交替产生无风平静和危险的风暴。雷暴最险恶是从塞内加尔河到刚果河。迪亚斯在非洲南端以南很远遇到了西风,从而航行到印度洋。非洲南半部是逆风,所以最好的航线是顺着贸易风向西到巴西,然后向东南走西风带到印度洋。
       6)哥伦布在返航时曾冒险逆风返航,而非向北走墨西哥洋流的西风带,结果差点未归来,之后没有人干逆着贸易风行驶;
       7)欧洲人进入印度洋具备两个有利条件,1)季风和洋流可靠,印度洋上可以在同一航线上根据季风季节来回;2)在非洲有许多了解周围大海的导航员;
       8)在太平洋,麦哲伦基于大西洋的经验,明智的选择经过麦哲伦海峡后北上,顺着风向到达赤道然后向西到达菲律宾;
      
      5、 疾病
       1)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传染病交流是单方面的,除了性病梅毒可能是新大陆唯一外传的重要疾病。
       2)性病在一个处于灭绝边缘的民族历史上起着关键作用,削弱了下一代繁衍能力;
       3)毛利人在新西兰的人口减少主要是传染病的原因;
      
  •     推荐原版
  •     没有恰到好处的风向欧人到不了。 疾病牲畜老鼠杂草等等等等谁又想得到他对千百年后世界的影响
  •     论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从10世纪斯堪的纳维亚人对北欧的入侵和十字军对中东的入侵为起点,到19世纪末欧洲人对非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的侵略为止。西方对外扩张是有其地区选择性的,欧洲化的梦想只能在生态环境简单且与欧洲同处温带的原始地区才会取得成功。克罗斯比所有论述的主旨,就在于说明整个西欧的千年对外扩张史,实际上是旧世界的生态系统对新欧洲原有生态系统进 行改造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人只是扮演了一个受益者的角色而已。因此近一千多年的欧洲对外扩张史从不同的角度而言,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欧洲人对外开拓新聚居地的努力;欧洲旧世界生态系统试图改变或取代欧洲以外地区生态系统的过程。当第二个过程在绝大多数温带地区获得成功的时候,欧洲人的拓殖努力也就成功了 。
  •     历史课要读的 读的痛苦死了
  •     虽然读着读着感觉有种为殖民者开脱责任的嫌疑,但是确实观点新颖,是本好书。 大火的枪炮病菌与钢铁部分内容就源于(抄袭)此书。 期待有朝一日能师从包茂红老师,让他带我读此书,并听他高论。
  •     从生态的角度来解读资本主义的扩张
  •     综上所述,那是上帝的旨意
  •     读睡着了...不过还好
  •     很好奇大家对这本书的critique是什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