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然世界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环境科学 > 人类与自然世界

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
ISBN:9787544707428
作者:(英)基思·托马斯
页数:494页

作者简介

简介:

本书梳理了现代初期的三百年间人对自然界的情感、态度与认识上的变化。在理性与科技的启蒙中,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象征词汇被逐渐清除,自然与人类之间历史悠久的感应观念随之断裂。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化的深入,一种非功利地对待自然的新态度、新感觉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和道德诉求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冲突中演进。
本书努力再现往昔的观念世界,引证史料丰富具体,涉及许多科学家、文学家和其他人物,并大量引用诗歌和文学资料,为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文明的轨迹打开了一扇窗。


导读:

它不仅会吸引社会史学者,而且会吸引任何关心……“我们的文化遗产”者。
——约翰·凯尼恩,《观察家报》

内容丰富翔实……穿过最迷人的曲折小径回到我们环境观念的基点。
——罗纳德·布莱思,《卫报》

托马斯先生具有精当运用引文的天赋,在他的书中可以听到一千多种声音。
——《纽约时报书评》
序 言

与专注于案牍的多数历史学家不同,G. M. 特里维廉钟情于室外与乡村。在他晚年,有传闻说,午餐后,他带着毫无防备的客人们去散步,结果一走就走了三十英里;他年轻时就特别喜好运动,活力四射。“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在大切维厄特山的山顶,追踪狐狸的脚步跑在苔藓覆盖的沼地间,两个王国尽收眼底,”他写道,“这样开始新的一年真不赖。”1 沃林顿位于诺森伯兰郡,是特里维廉家园,现在是国民信托的财产。在那儿,他家从前的用人还记得他,因为他每年都回来打猎。
二十世纪初期,追求乡村消闲是特里维廉所属的英国上层社会典型的生活方式。那位法罗顿的格雷勋爵(Grey of Fallondon,英国外交官)就是如此,挚爱钓鱼、观鸟。特里维廉为他书写传记。英国中部产业家斯坦利·鲍尔温(Stanley Baldwin,曾任英国首相)也以此为乐,他任命特里维廉为剑桥的钦定讲座教授。几个世纪以来,英国贵族的根基在乡村,因为严重资本化的农业是他们财富的基础。经营农场与房地产是这个阶层的主要兴趣。他们热衷于乡村体育运动;对狗和马宠爱有加,往往有非常渊博的博物学知识;他们自觉地设计了乡村景观,既可供娱乐也可以带来利益。沃林顿本来依靠布莱克茨(Blacketts)家族煤矿的财富建起来,但是它反映了主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致。这里有一个上等的图书馆和两张桌子,特里维廉的叔祖父托马斯·巴宾顿·麦考雷(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就在这里书写了《英国历史》。他的父亲乔治·奥托·特里维廉(George Otto Trevelyan)创作了历史著作《美国革命》。除了图书馆,它还有按照查尔斯·布里奇曼(Charles Bridgeman)风格设计的空地,凯珀比利悌·布朗(Capibility Brown)设计的湖,一个争奇斗艳的花园;另有鸟的标本、博物学书籍、以及有关花卉的油画。
对于乡村的情感,无论现实的还是想象的,不仅仅局限于上层社会的人群。在第一个工业国家里,许许多多的人身上都有这种情愫。早在十八世纪后期,旅居国外的英国游子们就开始表达他们特有的思乡之情,以威廉·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英国作家)为例,1787年,他躺在葡萄牙的旅馆里,“对英国乡村的思念彻夜萦绕于怀”。2 随着工厂大量增加,城市居民的思乡之情被投射在了小小花园、宠物、苏格兰和湖区的度假中,反映在对野花的兴趣,对鸟的关注,对乡下周末小屋的梦想之中。今天,那些饱含自觉意识的“田园”作家深受欢迎,经久不衰,就是很好的证明。从十七世纪的艾萨克·沃尔顿(Izaak Walton)到二十世纪的詹姆士·赫里奥特(James Herriot),这些作家长久保存了乡村淳朴的神话。无论对自然与乡村的神往是否果真为英国特有,英国城里人长久以来无疑是喜欢这么怀想的;这个国家相当一部分文学与文化生活都表现了深刻的反城市倾向。3
G. M. 特里维廉对原始自然的感情要比这些对乡村模糊的渴望深刻得多。在他所有的作品中,1931年作的高德利(Rickman Godlee)讲座——题为《自然美的召唤与宣言》,最为酣畅有力。在这部作品中,他哀悼被侵蚀的英国乡村,呼应他最敬重的华兹华斯的声音,宣告人类精神生活离不开自然景观。特里维廉的观点透着深深的悲观态度。他认为,直到十八世纪末,人类的工作仅仅是为自然的美丽添砖加瓦;自此以后,便迅速退化。一般的经济环境已经不能产生美感,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保护没有被破坏的一切。作为国民信托的一位活跃成员与捐助人,他指望这个组织能够保护英国“所有可爱而幽静的土地”。他提出应该保存原有的自然条件。不接触原始自然,英国人的精神就会消亡。4
几百年以前,如果提出阻止而不是激励人类开垦土地的思想,那是难以令人理解的。因为如果不砍伐森林,清出空地;如果不开垦土地,不将荒野景观改造成人类居住地,那么文明如何发展?国王和大地主们可能会将森林和公园保留下来,用作打猎与木材供应地。但是在都铎王朝时代的英国,把未开垦的山丘人工保护起来,就像设立不能猎食野生鸟兽的保护区一样荒诞可笑。人类的工作,用《创世记》的话语(1:28)说,就是“遍满地面,治理这地”;扫平森林、耕耘土地、赶走猛兽、杀死毒虫、铲除荆棘、排干沼泽。农业之于土地犹如烹饪之于生肉。它把自然转变为文化。土地未被开垦就意味着人还未被开化。当十七世纪英国人移居到麻省时,他们占领印第安人土地的部分理由就是:那些自己没有征服并开垦土地的人们也无权阻止其他人这样做。5*
*同样论点在爱尔兰也有所体现。1610年,John Davies认为,土著爱尔兰人没能够开发利用土地;“因此,让如此肥沃的土地像荒野一样的闲置浪费,既有悖于基督教方针,也不符合良知”;Historical Tracts by Sir John Davies(1786), 288。如果英国十六世纪与十八世纪后期没有发生深刻的情感转变(本书将对其某些方面进行探究),人们不可能接受特里维廉保护原始景观的热情,也不可能接受他认为未开发的自然具有疗愈功能的信念。人们通常认为关注自然环境,忧虑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是最近才兴起的。例如,阿什比勋爵(Ashby,20世纪英国植物学家)提到,在过去一百年间,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转变,而另一位评论家则称之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情感革命”。6 如今,人们一打开报纸,就会读到关于杀死灰色海豹、砍伐汉普顿庭院树木或关于挽救濒危野生物种的激情澎湃的辩论。但是,要理解目前这些情感,我们必须回到现代初期。因为正是在1500—1800年间,发生了令人应接不暇的变化,社会各阶层、男男女女以变化了的方式理解周围的自然,并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长期固有的关于人在自然中位置的观念被摈弃了。人们对动物、植物与景观产生了新的情感。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被重新界定;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利用其他物种的权力受到尖锐的挑战。就是在这几个世纪中间,人们对自然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了疑虑,而这些被我们以放大的形式继承了下来。
要图解某些发展历程,也许像用辉格党人历史方法来探索国民信托、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动物解放组织以及地球之友的思想起源。但是本书的目的不仅是解释目前的状况,而更要重建早期精神世界,努力还其本来面目。
本书试图揭示一些(有时并未表达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支持了现代初期英国居民对待鸟兽、植物以及自然景观的体悟、理性与情感。当时的居民与特定自然景观生活在一起,其亲密接触的情形我们现在往往很难感受。
遗憾的是,由于这个题目范围之广阔、材料之丰富,没有哪一个作者能够奢望囊括一切,更不用说一本相对单薄的书。本书仅仅努力勾勒出题目中某些比较显而易见的内涵。虽然书中的许多主题与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以及欧洲大陆国家和北美历史情形相似,但是本书仅局限在英格兰。本书还大量使用文学资料,时下在历史学家中间不太流行,但我并不后悔。把想象的文学当作历史资料尽管存在着种种弊端,但是如果我们要深入人类(至少是比较善于表达的那部分人群)的情感与思想之中,文学是最好的向导。因此,本书有意以G. M.特里维廉不断倡导的方式,重新统一文学与历史的研究。
本书也试图提请读者注意,这个主题值得比以往更加严肃地、历史地加以对待。人类优越于动物界、植物界,这毕竟构成了是人类历史的前提条件。人们如何据理解释和质疑那种优越性成为一个大得令人生畏的主题,最近几年已经引起了哲学家、神学家、地理学家与文学批评家的广泛关注。这个主题也能给历史学家们提供许多启示,因为要把过去的人们关于植物与动物的思想与他们关于自己的思想截然分开已经不可能。

书籍目录

前 言……………………………………………………………………………………………………
致 谢……………………………………………………………………………………………………
序 言……………………………………………………………………………………………………
第一章 人类优越性……………………………………………………………………………………
一、神学基础………………………………………………………………………………………
二、征服自然界……………………………………………………………………………………
三、人类独一无二…………………………………………………………………………………
四、维持疆界………………………………………………………………………………………
五、低等人类………………………………………………………………………………………
第二章 博物学与民间错误……………………………………………………………………………
一、分类……………………………………………………………………………………………
二、民间错误………………………………………………………………………………………
三、术语……………………………………………………………………………………………
四、变化的观点……………………………………………………………………………………
第三章 人与动物………………………………………………………………………………………
一、驯服的同伴……………………………………………………………………………………
二、特权物种………………………………………………………………………………………
三、缩小的差距……………………………………………………………………………………
四、动物灵魂………………………………………………………………………………………
第四章 对野蛮造物的同情……………………………………………………………………………
一、残忍性…………………………………………………………………………………………
二、新论点…………………………………………………………………………………………
三、废黜人类………………………………………………………………………………………
四、新感性…………………………………………………………………………………………
五、新条件…………………………………………………………………………………………
第五章 树木与花卉……………………………………………………………………………………
一、原始林地………………………………………………………………………………………
二、植树……………………………………………………………………………………………
三、树木崇拜………………………………………………………………………………………
四、花卉……………………………………………………………………………………………
第六章 人类的两难处境………………………………………………………………………………
一、要城镇还是要乡村?…………………………………………………………………………
二、要耕耘还是要荒野?…………………………………………………………………………
三、要征服还是要保护?…………………………………………………………………………
四、要杀生还是要慈悲?…………………………………………………………………………
五、结语……………………………………………………………………………………………
缩略语……………………………………………………………………………………………………
注 释……………………………………………………………………………………………………
插图出处…………………………………………………………………………………………………
索 引……………………………………………………………………………………………………

编辑推荐

  本书为“人文与社会译丛”系列之一,梳理了现代初期的三百年间人对自然界的情感、态度与认识上的变化。在理性与科技的启蒙中,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象征词汇被逐渐清除,自然与人类之间厂力史悠久的感应观念随之断裂。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化的深入,一种非功利地对待自然的新态度、新感觉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感和道德诉求与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在冲突中演进。  它不仅会吸引社会史学者,而且会吸引任何关心……“我们的文化遗产”者。  ——约翰·凯尼恩,《观察家报》  内容丰富翔实……穿过最迷人的蜿蜒小径回到我们自己环境观念的基点。  ——罗纳德-布莱思,《卫报》  托马斯先生具有精当运用引文的天赋,在他的书中可以听到一千多种声音。  ——《纽约时报书评》

内容概要

基思·V.托马斯(1933—  )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曾任牛津大学现代史教授,圣体学院院长,1988年因在历史研究领域的贡献而被授予爵位。他的写作广泛涉猎现代初期的社会与知识史,第一部著作《 宗教与巫术的衰落》(1972)荣获沃夫森历史学图书奖。

章节摘录

  人们自古就倾向于从每一个物种身上看到与社会中的人有关的特性,因为人们总期望动物能够给他们描述自我提供类型。“各种畜牲有固定的特点,往往基于文学传统的原型,而非源自观察;来自希腊、罗马与中世纪的汇编,而非源自对田野与森林中生命的仔细详察。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狐狸狡猾、山羊淫荡、蚂蚁节俭。在戈德史密斯的作品以及十八世纪其他通俗作品中,猪永远是肮脏的、“令人厌恶”,虎“残忍”,蛇“奸诈”,而鼬鼠“残忍、贪吃且怯懦”。  在纹章、彩饰与艺术象征主义中,生物一直提供一种词汇与一套类型,借此对人类品质进行描述与分类。许多牧师认为,它们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给人类传授道德。伊丽莎白时代的牧师T.威尔科克斯解释道,“上帝在生物身上生动地展现高尚与邪恶的意象,甚至通过它们也驱使我们追求高尚而远离邪恶。”汉诺威时代的医生G.切恩持同样的意见:“一个好的自然哲学家会非常理性地、很有把握地表明几乎没有一种畜牲、鸟、爬虫或昆虫不在各自特定的气候下教导或警示人类某些真理,无论于肉体还是于精神福祉都很必要。”在中世纪动物寓言集中,动物王国汇总了传达基督教教义的类型与象征;这种象征性思考模式在十七世纪持续存在,表现为寓意画册大流行。书中有寓言画和与之相配的韵文。对于人类而言,世界富含隐秘意义,充满有待破译的密码。于是蝇虫暗示生命之短暂,萤火虫暗示神灵之光。鼹鼠象征盲目的罗马天主教徒,看不到走出迷途的路,毛毛虫是复活的象征。罗得岛的创始人罗杰·威廉斯(Rogerwjlliamss)认为,美国的荒野“清晰再现了这个世界,贪婪暴躁的人迫害、消灭温和无辜的人,恰似猛兽追逐、吞食雌鹿和幼鹿”。同样,日记作家拉尔夫·乔斯林(RalphJosselin)看到“田凫在眼前叫……用诱惑与虚荣诱使我……远离上帝”时,就联想到撒旦。当时用自然界表现人类生活象征意义的可能性几乎无穷无尽。  与长久以来人类把动植物仅仅看作自我象征的倾向相对,我们再来看对新的、比较客观的分类原则的探索,它支配了现代初期的植物学与动物学。首先,欧洲植物学家努力辨认狄奥斯科里迪斯和其他经典权威所描述植物的现代对应物,之后,他们开始了更加雄心勃勃的工作,给整个植物界归类。其中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逐渐增加植物分组,不是按照字母顺序或对人类的用处,而是按照它们内在的结构特点分组。大多数体系都带有“人为性”,因为它们人为地聚焦某一明显外部特征,无论是叶(M.德·洛贝尔,1538-1616)、果(A.切萨尔皮诺,1519-1603)、或者花(A.Q.巴克曼,1652-1723)的特征,而不是根据植物之间总体相似性进行的“自然”分类。但是可以看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物种之间天然的密切关系,减少了以植物的用处和与人的关系为标准。  每一种分类方案都代表了雄心勃勃的志向,要把一种新的知识秩序强加在自然界之上,用当时有人的话说,是把“所有的动物与植物简约成方法”。多数都包含一种鉴定原则,借助这个原则能够认知个别物种。有些提供了一个列表,纲、目、属、种以及变种,个别物种可以对应其中。在这次欧洲运动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英国学者是十七世纪后期的J.雷。他受惠于意大利的安德烈亚·切萨尔皮诺(AfldreaCesalpino),后者在一个世纪前努力设计出一个以植物果实部分为中心的人为系统。雷本人的体系是自然的,尽管从种子出发,但力图考虑植物的整个结构。它激起欧洲创造体系的新潮,最终在英国盛行起来,不过后来被瑞典人林奈的体系取代。林奈体系1735年出台,1760年代初期被英国接受。”它是人为体系,就植物而言,以果实、雄蕊、雌蕊部分的数量、状态、比例为基础;他过分重视性,引起了许多拘谨人士的异议,斥责他似有“淫荡”之嫌。要如此仔细探究野花的“私密部分”,人们怀疑年轻女士是否适合从事植物学。大约从1810年开始,林奈体系也同样让位于其他更自然的体系。  这些竞相出现的分类并未摈弃过去人与自然界之间古老的类比。所有分类不可避免都带有等级含意;科学分类范畴逐级降低,人类社会单位逐级缩小,两者之间明显存在相似之处。如十八世纪后期英国所提出的,林奈体系的确密切遵循了这种平行。“植物王国”划分为“部落”与“民族”,后者所含条目与其说是植物学,不如说是社会学:草是“平民”,“承受的负担、压迫越重,繁殖得越多”;百合是“贵族”,“赏心悦目,美化王国,带来宫廷般的华贵”;苔藓是“仆人”,“为别的植物积累沃土”;菖蒲是“奴隶”,“肮脏、生命力旺盛、吃得少、几乎赤身裸体”;真菌类植物是“流浪汉”,“野蛮、赤裸、腐朽、贪婪、贪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同化几乎从来没有这么密切过。  不过,尽管它们都具有拟人化倾向,但是新的分类模式表现出一种重要取向,要摆脱以人为中心的旧观念。因为,博物学家不是评定植物的可食性、美、用处,或者道德状况(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被看作毫不相关),而是寻求植物的内在特性,只把结构当作区分物种的依据。这个变化发展得很缓慢,因为在十八世纪后期仍然有一些人认为,之所以需要一种自然分类体系,就是为了有助于准确把握药用植物的用处与功效。但是,最终却带来了全然一新的理解模式。如一位现代评论家所述,“当不再描述植物的用途、数量、大小、气味与颜色,而把注意力完全转向花与种子各部分结构与形式时,的确带来了一场如何理解植物的革命。”到十七世纪后期,植物学不再仅仅是药学的分支,而越来越注重研究植物自身。当然,植物的实际用途仍然很重要,但是,正如林奈的追随者们所强调的,博物学家与医生、化学家、农夫、园工不是一回事儿,他的分类原则也不一样。

图书封面


 人类与自然世界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自然观世界观演变。或许可视为“回归博物学精神”以应对人类中心主义所致现代危机的先知。视角独特,有趣的书。
  •     妙趣横生
  •     只是我懂的太少。
  •     以博物志风格铺叙各类博物志、文学、政论、社情书写中反映的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矿物、人与内部各类弱势社群关系之观念演变。人的自我认知与摆脱、征服、复归自然之间的关联。学门繁多引证宏富,段子满目脑洞大开。举例琐杂但段首提要脉络清晰。虽存专名争议,译者绝对用心辨析
  •     有一段是讲述英国园林特点的,以致于我在看英国古装片的时侯,都不自觉观察他们的园子
  •     300页的正文,150页的引用啊!不得不为作者的毅力和博学折服。为你讲述1500-1800三百年间英国人对待自然世界的思想变迁,从人类中心主义到非功利的仁慈感性的新观念。看完本书可以很完整的了解当前社会的自然保护观念的来龙去脉。注意这是一部学术著作,要有心理准备。
  •     这位历史学家特认真,也特好玩。随便摘正在读的一页几句话:在都铎王朝的埃塞克斯,有的牛叫好脾气、棕鼻子、老白毛、扣子、小可爱。在约克郡,也有小可爱、好妈妈、金毛、新娘、小迷人、欢迎回家。
  •     五星,佩服
  •     观念史,基斯·托马斯爵士的剑桥讲座。引征材料异常丰富,全书充满鲜活的细节,可读、可圈、可点。正文后面附的百余页注释是座宝山。力荐!
  •     因为刘老师的期末作业读起这本书。
  •     作者的阅读量啊
  •     为了应付《自然辩证法》随便翻了翻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