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清代疆域形成研究)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9787300046242
作者:孙喆
页数:279 页页

作者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中国建立大地坐标系统的实测地图萌芽于西方测量技术传入的明代,实际上开始于清康雍乾时期。《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中康雍乾时期绘制的地图,类型丰富,数量繁多,在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巅峰。

书籍目录

引言  一、康乾舆图及其研究  二、疆域问题之研究  三、舆图与疆域之形成第一章  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的兴起  一、清初的地理勘测  二、耶酥会士与康熙朝的舆图绘制第二章  舆图的绘制  一、康熙《皇舆全览图》  二、乾隆《内府舆图》第三章  清初多元化的边疆格局  一、明朝的疆域  二、清初边疆格局  三、清朝与边疆各民族政权之关系第四章  康熙《皇舆全览图》对疆域的标示及其依据   一、《尼布楚条约》与东北疆域  二、中朝边界问题  三、中俄中段边界问题  四、西北地区的疆域第五章  乾隆《内府舆图》上疆域的变化  一、“新疆”的出现  二、中俄中段边界的确定  三、地图上的西藏第六章  康雍乾时期疆域形成过程中的个案分析  一、哈萨克、布鲁特的内附问题与清朝疆域  二、中俄中段边界确立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第七章  康雍乾时期的疆域管辖问题  一、康雍乾时期边疆地区的军事建置  二、边界卡伦与鄂博  三、清廷北疆军事建置之评价第八章  康雍乾时期制图术研究  一、清以前的地图绘制  二、西方制图术的传入及清代制图术的“西方化”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中国建立大地坐标系统的实测地图萌芽于西方测量技术传入的明代,实际上开始于清康雍乾时期。《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中康雍乾时期绘制的地图,类型丰富,数量繁多,在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巅峰。

内容概要

孙喆,女,1971年出生,辽宁岫岩人。1996年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留所任教,2002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现为清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发表《清前期内蒙古地区的人口迁入及清政府的封禁政策》、《与康熙的绘制》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引言近年来,中国和西方的史学研究已经意识到地图在考察人们世界观和空间观方面的重要资料价值。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制图学传统。从文化角度上来说,中国人的空间观念与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书拟对清朝康雍乾时期地图绘制的历史及地图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地图与疆域的关系做一番细致的考察和研究。一、 康乾舆图及其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地图的传说可以追溯到4 0t30年前的夏朝。中国绘制大地坐标系统的实测图的想法萌发于西方测量技术传人的明代,实际测绘则始于清康乾年间。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组织大量人力和物力,在来自于欧洲的耶稣会士的指导下,对全国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人地测量活动,即使是道远路阻的西藏地区也派专员前往,历十年之久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这不仅是中国,亦是世界上第一次运用近代制图学方法进行的全国性测量,规模之大、测量之精确令西方国家叹服。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廷对西北准噶尔部的战争甫一结束,乾隆帝即派人深入西北地区,勘测地形并绘制地图,填补了康熙《皇舆全览图》上西北地区的大量空白之处;同时清廷陆续修订各省旧有舆图,最后制成规模宏大的乾隆《内府舆图》(又称《十三排图》)。    康雍乾时期绘制的地图,类型丰富,数量繁多,在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上达到了一个巅峰。    然而,像这样浩大的制图工程,在清代官方史书中记载极为简省,当时的私家著述也绝少提及,所绘舆图更是探藏内府,民间少有知闻。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的加深,一些学籽对康雍乾时期的舆图陆续进行了一些整理研究工作。如董方立依据乾隆《内府舆图》增补道光二年(1822年)以前政区地名,绘成《皇清地理图》;李兆洛依照三朝地图编绘成《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和《历代舆地沿革图》;胡林翼、严树森编绘成《大清一统舆》;晚清杨守敬编制出《历代地舆图》等。这些学者编纂舆图的主要目的是以舆图来证明中国的疆域范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对于康雍乾时期舆图的真正研究,应该说是从沈刚故宫发现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开始的,金梁将其印刷出来,并定名做序,后翁文灏依据法文资料写成《清初测绘地图考》,向世人揭示厂《皇舆全览图》的内容和测绘过程。乾隆《内府舆图》铜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被发现后,当时的学者们又做了一系列研究,如朱希祖洋加考证并写成《乾隆内府铜版地图序》,翁文灏写成《读故宫博物院重印乾隆内府舆田记》等。这些先期成果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翁氏的文章至今仍备受学者的重视和借鉴。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中国传统地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小高潮。首推的应该是方豪的研究工作,他搜集到有关云南、贵州、台湾、琉球等地区的测绘史料,先后写成了几篇文章,并从中西交通史和中国天主教史的角度对耶稣会士在清代舆图测绘小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在研究上大大超过前人:王庸在《中国地理学吏》这部论著中也对清代地图测绘事业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此外,当时的一些杂志,如《禹贡》及《地学杂志》等刊物上亦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清代舆图方面的文章,像陈观胜的《论利玛窦之(万国全图)》、《利玛窦对中国地理学之贡献及其影响》,洪煨莲的《考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蔡方舆的《绘制{清代历史地图)报告》等,都着重探讨和追溯了西方耶稣会士对中国制图学发展及演变之影响。    ……

章节摘录

书摘    康熙五十二年五月十七日,准兵部咨,奉旨往河南、江南画舆图去的官拜唐阿、西洋人不必回来,就从彼处往浙江舟山等处、福建台湾等处画去。但走海时,着你等谨慎。看好天色时节行走,不必急了,须要仔细。再,下旨与他们,伊等著画完一省将舆图就交与该抚,着家人好生送来,钦此。臣查江南、河南舆图已经钦差护军参领臣陶蕃齐等经临各府、州、县丈量绘画,起程北上。  康熙五十二年十二月初六日(1714年1月21日),浙江巡抚王度昭奏报,浙江省地图绘完送上。十二月十二日(1月27日),江西巡抚佟国勒奏报,李秉忠及西洋人麦大成、汤尚贤等所绘江西省舆图告成送上。康熙五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1715年7月24日),云南巡抚甘国璧奏报,西洋人费隐、雷孝思及武英殿监督常保等绘画的云南舆图画完,遵旨遣家人送京呈览。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贵州巡抚刘荫枢奏报,钦差绘画舆图大人、西洋历法雷孝思、西洋历法费隐、向导护军参领英珠等已将贵州舆图画毕,遴选家人兼程送京进呈御览。从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几乎传教士对每一个省的测绘工,都是在地方督抚的配合下及清廷测绘人员的参与下完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年间对西藏地区的测绘,是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清廷曾派人随军进藏对西藏地理情况进行目测,五十年(1711年)绘成地图,由于此图不是在实测经纬度的基础上完成的,难于和其他省份的地图融为一体。 因此,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廷又遣在钦天监学习数学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理藩院主事胜住等“绘画西海西藏舆图,测量地形,以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云”。使臣在测量的时候,“涉万里,如履阶闼,一山一水,悉人图志”。    他们从西宁经拉萨至冈底斯山和恒河源,编绘了《拉萨图》、《雅鲁藏布江图》、《刚底斯阿林图》等,经传教士检查,仍存在一些错误。但因当时发生了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派兵侵扰西藏事件,测绘人员被迫返回。这些图最终被附于《皇舆全览图》。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廷驱准保藏成功后,康熙帝对此事仍然挂怀于心,谕大学士等:    朕于地理,从幼留心,凡古今山川名号,无论边徼遐荒必详考图籍,广询方言,务得其正,故遣使臣至昆仑西番诸处。凡太江、黄河、黑水、金沙、澜沧诸水发源之地,皆目击详求载入舆图。今大兵得藏,编外诸藩悉心向化,三藏阿里之地俱入版图,其山川名号番汉异同,当于此时考证明核,庶可传信于后。    根据以上所举事例,如果没有清廷的大力支持及地方官员和中国测绘人员的协助,仅靠几名传教士是无法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大测量的;同时,传教士的贡献也不能抹杀。因此,《皇舆全览图》是双方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第三,康熙《皇舆全览图》更多体现的是地图的行政功能。以往我们在评价〈皇舆全览图》时,往往是从地图的科学性方面着眼。近年来,人们对古代地图的研究发生了观念上的变化,即“制图学史的研究趋势已从早先注重跟踪研究地图绘制过程,转为重视探究地图本身反映的更高程度的‘理性’或‘精确性’(依科学标准而定)。同过去不一样,人们现在普遍从更为相对的角度来审视地图,把地图视为能反映制图者空间观、政治势力以及与外界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化和意识上的人工制品,而不就地图所反映的现实情况精确与否作过多考虑”。因为“任何地图都不能脱离它所产生的背景而成为纯粹客观的表现物”。    从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的动因来看,如前所述,俄国对清廷绘制地图,尤其是边疆地区地图的影响是极其明显的。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双方都对接壤地区的勘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俄国斯帕法里使团抵达北京时,曾向清廷呈献过一幅手绘的沙俄帝国全图。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现在还存有几张18世纪的俄国地图。因此,划定疆域版图是《皇舆全览图》的一个重要目的。由于“科学地图似乎能给统治者提供一幅完美的‘全景监狱图’以助其修成统一大业”.故康熙帝决定采用比中国传统制图术要精确很多的西方制图术来绘制全国地图。从绘图过程来看,康熙帝首先命令传教士测绘的是北京周围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希望对附近周期性泛滥的河流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从一开始,这次地图绘制就被打上了辅助行政治理的烙印。其他如测绘长城、黑龙江流域地区及西藏、中朝接界地区等都体现了相同的政治性目的。    (二)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版本    康熙《皇舆全览图》绘成后,流传的版本较多,主要有:    (1)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木刻初印本,由28幅分图拼接而成。其中东北地区5幅,蒙古3幅,关内15幅,黄河上游1幅,长江上游1幅,雅鲁藏布江流域1幅,哈密以东1幅,高丽(今朝鲜)1幅。地名用汉文。    (2)康熙六十年(1721年)木刻版分幅本,包括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分区图。据(清史稿)卷二八三记载:“(康熙)五十八年图成,为全国一,离合凡三十二帧,别为各省图。省各一帧。”地名标记全部用汉文。    (3)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铜版拼幅本,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共41块,内地各省地名用汉文标注,边疆各地则用满文。重印时由金梁题识为(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4)雍正四年(1726年)木刻(古今图书集成)本,“计二百二十七叶……所载镇堡小名,细若牛毛,与大叶本不异,但不著经纬度数及边外诸国”。地名标记全部用汉文。二、乾隆《內府舆图》    (一)对西北地区的大地测量    乾隆年间,西北准噶尔部内讧,一些部落相继率部投清,清廷抓住时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用兵西北。三月,当清军刚取得初步胜利时,乾隆帝即发出指示:    西师报捷……西垂诸部,相率来归,愿入版图……侍郎何    ……

图书封面


 康雍乾时期舆图绘制与疆域形成研究(清代疆域形成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看了一二三七八章及第四章中朝边界问题部分。以论述事实为主,引用资料方面使用《清圣祖圣训》《清高宗圣训》以及各种耶稣会士相关书信档案等比较有特点,采纳濮德培、米华健等西方学者论文内容也不少。论述清朝相关内容概况时,引用稻叶君山《清朝全史》处也不少。不过,篇章设计不太合理,导致一些内容重复。再就是论述舆图绘制相关的赋税户籍与边疆、民族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与舆图主题联系太松。最后结论,以康雍“禁教”为界,解释西方制图术仅及于清前期,并且未下行于地方,论述耶稣会士来华目的以及清前期清帝态度等,浮于表面,未能深耕,可惜。
  •     感觉更像是一本历史书而非研究。图成了叙史的媒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