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有丰歉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1
ISBN:9787313070555
作者:李玉尚
页数:416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中国学者针对中国海洋生物种群历史的第一部著作。作者利用中国史籍、朝鲜史料、水产档案和口述传说,通过考据与计量的结合,揭示了1368~1958年间黄海与渤海主要鱼类在种群结构、空间分布和资源数量上的变化。作者证实气候突变、水文变化和制度变革,是促使海洋生物发生变化的三个主要因子,厘清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各自所起的作用。本书不仅确定了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些关键时点和事件,而且对600年来中国历史的演进,提供了新的解释。本书读者对象主要为历史学研究人员,其次为水产科学、海洋科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人员。

书籍目录

导言  海有丰歉
一、既有研究/001
二、对《帝国晚期和近代中国的渔场战争和环境变化》一书的评述/005
三、材料与方法/008
四、本书思路/011
第一章 水产制度与渔业资源
第一节 明代/016
一、河泊所制度/016
二、海洋政策与渔业/018
三、海防与渔业:即墨的例子/025
第二节 清代/030
一、浙、闽、粤之渔业政策/030
二、黄渤海地区的水产制度/036
第三节 渔业公司与近代化/039
第四节 1950年代:奉天模式的推广/048
一、渔业行政机构与捕捞权/049
二、渔贷/050
三、鱼价/055
四、运销/059
本章小结/063
第二章 1950~1965年间牟平、蓬莱海洋鱼类的种群变动
第一节 海上生活之不易/065
第二节 海有丰歉:蓬莱/068
一、产量变动/068
二、渔场变动/072
三、资源数量变动/072
四、产量变动原因/074
第三节 海有丰歉:牟平/081
一、数据/081
二、产量变动/083
第四节 渔业丰歉与渔村形态/105
一、半农半渔的经济结构/105
二、渔村的停滞/109
本章小结/114
第三章 渔盐供应与渔业资源
第一节 水产品处理/116
一、盐腊/116
二、曝晒/120
三、鲜食/121
四、制酱/123
五、工业原料/124
六、海洋药物/125
第二节 渔盐供应/127
第三节 1950年代的情况/133
本章小结/139
第四章 明清以来黄渤海的动物种群结构
第一节 度量衡/140
第二节 海兽与鲨/145
第三节 鱼类体长变小者:较大型/152
第四节 鱼类体长变小者:中小型/158
第五节 鱼类体长不变者/163
第六节 鱼类体长变大者/165
第七节 种群结构/170
本章小结/177
第五章 明清以来渔期之变化
第一节 文献中的渔期/179
一、山东/179
二、河北/186
三、辽宁/189
第二节 渔谚和渔谣中的渔期/191
第三节 主要鱼类之汛期/198
一、冷水性鱼类/198
二、暖温性鱼类/203
本章小结/211
第六章 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
第一节 1417~1505:黄海群转衰与东朝鲜群旺发/213
第二节 1506~1630:黄海群转盛与东朝鲜群持续兴旺/221
第三节 水文、气候变化与鲱鱼区域分布/225
本章小结/230
第七章 1600年之后黄海鲱的旺发及其生态影响
第一节 直接记载:山东地区/232
第二节 直接记载:河北、辽东和朝鲜地区/237
第三节 物候与生态指标:水母与鲸/242
第四节 人类指标:清初“赶鲸鱼”/248
本章小结/253
第八章 黄海鲱的丰歉与侣16年之后的气候突变
第一节 嘉道时期的旺发/256
第二节 光绪年间的消失/260
第三节 物候与生态学指标的变化/263
第四节 气候突变与坦博拉火山喷发/265
本章小结/270
第九章 明清以来黄海鲱资源数量与温度变化之关系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271
第二节 民间的历史记忆/273
第三节 鱼龄构成/275
第四节 渔汛时间/277
第五节 分布区域的伸缩变化/281
第六节 1967~1982年资源数量与温度之关系/284
第七节 温度与分布区域盈缩之关系/288
本章小结/293
第十章 清代以来石首科鱼类的种群变动
第一节 山东志书的记载/296
第二节 河北、辽东志书的记载/303
第三节 “打风网”之形成/314
第四节 渔期变化及原因/318
第五节 种间关系/322
一、黄姑与小黄鱼产量的此消彼长/323
二、其他石首科鱼类/328
第六节 小黄鱼、黄姑鱼种群变动之原因/332
一、水温与烟威、石岛渔场小黄鱼资源数量的关系/332
二、庄河地区小黄鱼资源数量波动与降水、气温的关系/333
三、清代以来降水量与小黄鱼数量变动/337
四、温度对黄姑鱼、小黄鱼此消彼长的影响/339
本章小结/341
第十一章 清代以来黄渤海真鲷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变迁
第一节 鱼名辨析与分类/344
第二节 黄渤海地方种群的洄游路线/348
第三节 “登莱独有”释疑:资源分布与开发的关系/350
一、关于“登莱独有之”/350
二、海州湾产卵场与“登莱独有”之关系/352
第四节 影响资源数量的其他因素/356
一、捕捞与资源数量/356
二、“惟登州四时有之”:温度变化对于渔期的影响/359
三、1855年黄河改道对洄游路线的影响/362
本章小结/363
第十二章 中小型河流与鱼类变动
第一节 车道河与黄海鲱中心产卵场的变动/365
一、青鱼滩地望考/365
二、青鱼墩地望考/369
三、青鱼滩村名由来考/371
第二节 香鱼/373
一、释名/373
二、黄渤海地区的情况/376
三、山区开发与香鱼数量/383
第三节 松江鲈与花鲈/386
一、山东/387
二、河北/391
三、辽宁/392
本章小结/394
总结 海洋生物种群历史与中国历史
一、海洋生物:探视环境变迁和历史进程的听诊器/396
二、社会制度与海洋生物资源/399
三、海陆之间/401
四、自然与人为/402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科学人文系列

内容概要

李玉尚,1975年生,山东即墨市人。2004年1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史学博士学位。2004年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9年任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学史)。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2008&F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与曹树基合著,第二著者)获2008年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在历史地理学、疾病史和海洋环境史等领域发表论文30余篇。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二、社会制度与海洋生物资源明代出于政治考虑,对于海洋渔业的重视程度没有淡水渔业大。虽然有些时期允许渔民在海上进行渔捕,但对岛屿驻民和外海(如朝鲜)捕捞则严格限制。明末清初沿海割据各政权,对海洋渔业课以重税,但皆为时无长。清初沿袭明代禁海政策,直到康熙平定三藩和收复台湾才予以解禁。乾隆之后,对黄渤海渔民海上捕捞予以免税。清末之前,海洋渔业对于国家财赋可谓无关紧要。虽然如此,清末之前,渔村依然困苦不堪;即使在道光至民国初年海上渔民的黄金岁月里,也是如此。渔民出海捕捞,成本较大;如果经常出现歉收,则资本不给,甚至无以维生。因此,农渔结合是渔村应对荒海之年的最佳经济形态。明、清、民国时期,甚至是1950年之后,半渔半农是黄渤海沿海地区绝大多数渔村的基本形态。明清时期渔民的捕捞活动,除国家政策外,还受制于其他人为因素限制,包括船网、销路和渔盐等等。直到1900年之后,拜小黄鱼利厚之赐,商业资本进入,大风船网出现。烟台、威海大风网或到盖平等地捕捞小黄鱼,或在当地围捕鲐鱼。1950年代,因这两种鱼类资源量下降,大风船连年亏损,终致退出,适宜于近海捕捞之小型网具又大行其道。虽然冰鲜船和技术在明代就较普遍,但主要用于运销大黄鱼、真鲷等名贵鱼类,消费群体为大都市民众。因交通不便,渔民所捕之鱼类,由于渔盐成本较昂,加上经常歉收,故除加工一小部分外,大都就近销鲜。传统时代汛期集中在大、小海市,渔民考虑到销路和成本因素,对于杂鱼,甚不重视,主要捕捞品质高的特定几种经济鱼类;但1950年代及其之后,当传统绎济鱼类出现贫产时,次级经济鱼类和杂鱼自然就成为主要的捕捞对象。

图书封面


 海有丰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一個月之前寫的東西。第一篇認真寫過的書評啊,後來發現對這位作者確實是太客氣了,人家本來也不是在歷史學界混的。。歷史上海洋生物種群結構和魚類資源數量的變化,無非是三個原因:一是人為因素的影響,二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三是生物群體自身的變化。有關海洋生物史的論述十分少見,歷史學家更關注與漁業的歷史,如漁業政策、漁民、生產工具和水產品的加工,也即是上文提及的人為因素。誠然,人為因素對於海洋生物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但過分關注“人”而忽略自然環境和生物群體,將使得問題的結論出現偏差。Micah S. Muscoluno的《帝國晚期和近代中國的漁場戰爭和環境變遷》認為人口壓力和國家政策是導致舟山海洋資源衰竭的主因,而李玉尚《海有豐歉——黃渤海的魚類與環境變遷(1368-1958)》一書即是對Muscoluno誇大人為因素影響的反駁。在他看來,將海洋環境變化的因素納入考慮範圍,將會改變對中國周邊海區發展歷史的傳統看法。全書分為十四個部份。第一章討論水產制度和漁業資源,清末以前對漁業之管理在於對“人”的控制。直至清末海洋漁業資源方體現其重要性,建國後國家更以壟斷漁業的形式控制漁業資源。第二章討論建國初期牟平和蓬萊縣漁業生產的具體情況,表明豐歉變化經常發生,生物種群結構也有根本性變化,人為和自然因素同時產生影響。第三章討論漁鹽的供應問題,因傳統時期交通不便,漁鹽供應的變化和價格的高低將左右漁業產量,漁民對水產品的選擇也有變化。以上三個章節為第一部份,主要討論人為因素對海洋生物種群結構的影響和漁業發展的相關情況,但同時指出,即使在人為因素急劇加強的近代,自然因素的影響仍不可小覷。第四章討論海洋動物之生物學體徵,因“某一種群的種族延續受到威脅時,種群個體會通過減少體長、減輕體重、提早性早熟等方式應對”。第五章對魚汛的變化和水溫變化進行比較,發現海水溫度變化對魚類種群結構、數量和魚類汛期產生影響。第六章至第九章以鯡魚為研究對象,藉此瞭解海洋環境變遷。第六、七、八三張從傳統文獻中尋找鯡魚的相關敘述,勾勒出明代之清末黃渤海海域鯡魚的變動情況。例如第六章有關水溫之記載,作者試圖通過文獻中赤潮的發生情況表明海水溫度的變化,由此得出洋流對魚群的影響。第七章在利用傳統文獻材料瞭解鯡魚變動的同時,討論了黃渤海沿岸村落的人口來源和開村傳說,指明村落的建立和青魚旺產的關係。可見人為因素影響魚群變動的同時,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類社會也做出了積極的影響。第八章討論了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對遠及黃海的鯡魚群數量和汛期變化的影響。第九章則利用數學模型對第六至八章的文獻資料進行處理。此一部份可以看出,作者意識到僅僅採用傳統史料是遠不足夠的,通過歷史文獻和數學建模的結合、域外材料的使用、水產檔案的運用和口述及傳說材料運用的方式,試圖以物理海洋和海洋生物作為突破口,選擇鯡魚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通過歷史文獻的記載和現代水產資料的記錄,利用鯡魚種群數量和海水溫度的相關性,大致勾勒出有準確漁業資料以前的海洋環境變化,并得以明確漁業豐歉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清末以来石首科鱼类的小黄鱼接替青鱼成为主要的经济鱼类,因此第十章主要讨论石首科鱼类的种群变动。作者认为小黄鱼的资源数量变化应与18世纪以来的降水量变化有关联。第十一章讨论真?资源的变迁,因为明代以来真?一直未有大规模的开发,因此得以忽略人为因素的影响而着重讨论自然因素对鱼群结构和数量的影响。第十二章讨论中小型河流对鱼类分布和数量的影响,同样也是关注于自然环境对鱼群结构的影响,从而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作用。最后一部分为总结。作者认为,人类历史在受到自身影响的同时,也因环境变迁而发生改变。小到河流变动改变某一地域的社会结构,大到火山爆发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社会整体的影响。对海洋生物的探讨是在直接材料记载不足的情况下研究者了解过去环境变化的途径之一。从其二,纵使人为因素对海洋生物结构的变化造成一定影响,自然因素不可忽略。清末以前中国周边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未受到人类的大规模影响,因此提供了观察纯自然环境变动下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绝好案例。本书作者的着眼点在于观察海洋生物结构和数量在历史上的变化,藉此勾勒出明代以来黄渤海一带的环境变迁,并试图探讨环境变迁的本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因此,作者最为根本的着眼点似是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本书探讨的黄渤海的鱼类一方面是了解环境变迁的一种媒介。另一方面,鱼类资源作为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也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特定的影响。因此,本书与传统的海洋生物史的研究旨趣是不同的,其终极关怀应该还是“人”。它又区别于渔业史及海洋史研究,其研究的主题是鱼类资源而非社会和制度。重新回顾本书的结构,第一部分探讨人为因素对海洋生物结构的影响。第二部分讨论生物种群结构自身的变化。第三部分以鲱鱼为突破口讨论海洋生物结构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后文又谈及小黄鱼和真?的开发、利用和资源变化。三个部分讨论了三种关系,行文中都提及环境和鱼类变化对人类的影响,而人本身又非作者试图探讨的主体,但作者的终极关怀又似以人为本。因此本书的篇章布局看似严谨,但各部分的连贯性不强,关注的重点也有不同,着力点过于分散。但是,作者以鱼类作为探讨环境变迁的突破口,利用传统文献为底本,引用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又充分运用了现代的水产档案,其材料的运用和处理確實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老闆的書,五星妥妥噠
  •     不错的学术研究书,喜欢,有兴趣可以看看
  •     按时到达,质量不错。确实是一本好书呀。
  •     这本书看起来在仓库放的时间不短了,都脏了。
    快递很不好
  •     材料來源廣泛,一些新材料的運用有助於解決之前無法解決的問題。歷史學者必須掌握除歷史學方面的其他知識啊
  •     李老师的书很好啊!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海洋地理专著。
  •     有深度的一本环境史学书籍
  •     很有用,可借鉴。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