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口述自传(上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白崇禧口述自传(上下)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
ISBN:9787500079958
作者:白崇禧口述
页数:616页

后记

本所首任所长郭廷以教授一向注重口述历史的访问工作,对白崇禧将军的访问非常重视,他曾指示工作同仁说:“即使两三次的访问,仅访得一两句我们所未知或有启发性的话,就算有其收获了。”因此对于将军的访问,持续了三年又十个月。民国五十二年(1963)二月七日,郭所长指定贾廷诗、马天纲两位先生开始访问将军,并由天纲兄记录;次年,天纲兄赴英留学,自第二十二次起由陈三井先生接替;五十三年秋,三井兄赴法留学,第五十四次起由廷诗兄兼任记录;五十四年春,廷诗兄准备赴美留学,第七十二次起由笔者负责记录,又自第八十二次起,由笔者独任访问兼记录,以迄于五十五年(1966)十一月二十四日,将军不幸归真前最后一次的访问(第一百二十八次访问)。民国五十六年,初稿抄录成册,由郭所长校阅全稿。又第七十一次以前之初稿,业经送呈将军改正,其余各次初稿,因将军猝然辞世,而未及审阅,深以为憾。

作者简介

白崇禧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以军事为业,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历次圈共内战。1924年加入国民党后,始终担任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民国史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口述自传,是他晚年的访问记录。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经过128次访问。历时四年完成。其史料之详备。挖掘之深入,细节之丰富,是口述史中极为少见的。
白崇禧作为新桂系的代表人物,一生经历复杂,不但长期坚持反共立场,同蒋介石之间也若即若离,恩怨丛杂。纠缠不清。这使他在陈述史实时,难免有某些党派和派系的成见,影响史料的客观性,希望读者给予分析和鉴别。
出版说明
原版前言
第一编 早年生活
一、家世
二、家庭状况
三、早年之教育
四、参加北伐学生敢死队
五、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及保定军校
六、志愿请求分发至新疆见习
七、第一次未去成新疆
八、回广西见习
九、剿匪与禁烟
第二编 统一广西与北伐
一、统一广西
二、两广统一
三、赴湖南劝唐生智参加革命军
四、誓师北伐
五、奉调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
六、克服杭沪
七、龙潭战役前国内政治军事之回顾
八、龙潭战役(十六年八月廿六至卅一日)
九、西征
十、率师北上
第三编 抗日前情势
一、抗日战前敌我情势之分析
二、向编 遣会议提出军队实边之建议
第四编  抗日战争
一、抗日
二、淞沪会战
三、南京保卫战
四、徐州会战
五、武汉会战
六、五战区游击战
七、第三战区游击战
八、华北战场诸战役
九、太原会战
十、国军第二期作战
十一、南昌会战
十二、随枣会战
十三、五战区游击战
十四、长沙会战
十五、桂南会战(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中旬至二十九年二月下旬)
十六、远征军作战(三十一年三月中旬至六月中旬)
十七、抗战期间全面攻势中之冬季攻势
十八、枣宜会战(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
十九、常德会战(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上旬至十二月下旬)
二十、豫中会战
二十一、长衡会战(民国三十三年)
二十二、桂柳会战(三十三年九月上旬至十二月中旬)
二十三、湘粤桂边区作战(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中旬至二月中旬)
二十四、湘西会战(三十四年四月上旬至六月上旬)”
二十五、桂柳反攻作战(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下旬)
二十六、八年抗战中之游击战
二十七、抗战中海军作战经过概要
二十八、抗战中空军作战
二十九、后方勤务概要
三十、中美合作
三十一、日本投降
三十二、抗日战争之总检讨
第五编  军训八年(陈三井 贾廷诗整理)
一、概论
二、概论(续)
三、军事教育之先决条件
四、战场需要决定军事教育之内容
五、基本教育
附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要军事会议与重要文献之摘要
附录二:蒋主席对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之广播
附录三:日本向联合国降伏之文书
六、战斗教育
七、协同教育
八、特种战的教育
九、教育组织与方法
十、国民教育的改进及军官、军士教育的树立
第六编 战后来台
一、台湾简介
二、宣抚台湾的经过
三、台湾事变的处理
四、台湾省行政工作
第七编 广西的地理概要
一、广西的地理概要
二、广西各民族在历史上的演变-
三、广西少数民族之来源及分布
第八编 广西的建设
一、人物介绍
二、从光绪末年到辛亥年的广西
三、陆荣廷统治下的广西
四、马君武当广西省长时期
五、统一广西
六、北伐(以广西对北伐之重要贡献为中心)
第九编 参加“国民大会”
一、主张先剿共后行宪
二、制宪国民大会
三、选举的纠纷
四、李德邻竞选副总统成功的分析
五、对但衡今等弹劾的答复
六、三十七年年底两封电报
七、和谈前后
八、“总统”复职
九、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
十、我劝陈“副总统”养体养望
十一、增订“动员战戡临时条款”
十二、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
十三、第一届“国民大会”第四次会议
十四、对“国民大会”回忆之总检讨
第十编 广西军政时期
一、北伐后全国军政概况
二、编 遣会议
三、武汉事变
四、李济琛被扣后的广东
五、护党救国军的成立
六、护军第一次入粤作战
原版后记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原版前言
第一编 早年生活
一、家世
二、家庭状况
三、早年之教育
四、参加北伐学生敢死队
五、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及保定军校
六、志愿请求分发至新疆见习
七、第一次未去成新疆
八、回广西见习
九、剿匪与禁烟
第二编 统一广西与北伐
一、统一广西
二、两广统一
三、赴湖南劝唐生智参加革命军
四、誓师北伐
五、奉调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
六、克服杭沪
七、龙潭战役前国内政治军事之回顾
八、龙潭战役(十六年八月廿六至卅一日)
九、西征
十、率师北上
第三编 抗日前情势
一、抗日战前敌我情势之分析
二、向编遣会议提出军队实边之建议
第四编 抗日战争
一、抗日
二、淞沪会战
三、南京保卫战
四、徐州会战
五、武汉会战
六、五战区游击战
七、第三战区游击战
八、华北战场诸战役
九、太原会战
十、国军第二期作战
十一、南昌会战
十二、随枣会战
十三、五战区游击战
十四、长沙会战
十五、桂南会战(民国二十八年十一月中旬至二十九年二月下旬)
十六、远征军作战(三十一年三月中旬至六月中旬)
十七、抗战期间全面攻势中之冬季攻势
十八、枣宜会战(民国二十九年五月上旬至六月下旬)
十九、常德会战(民国三十二年十月上旬至十二月下旬)
二十、豫中会战
二十一、长衡会战(民国三十三年)
二十二、桂柳会战(三十三年九月上旬至十二月中旬)
二十三、湘粤桂边区作战(民国三十四年一月中旬至二月中旬)
二十四、湘西会战(三十四年四月上旬至六月上旬)”
二十五、桂柳反攻作战(民国三十四年四月下旬)
二十六、八年抗战中之游击战
二十七、抗战中海军作战经过概要
二十八、抗战中空军作战
二十九、后方勤务概要
三十、中美合作
三十一、日本投降
三十二、抗日战争之总检讨
第五编 军训八年(陈三井 贾廷诗整理)
一、概论
二、概论(续)
三、军事教育之先决条件
四、战场需要决定军事教育之内容
五、基本教育
附录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要军事会议与重要文献之摘要
附录二:蒋主席对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之广播
附录三:日本向联合国降伏之文书
六、战斗教育
七、协同教育
八、特种战的教育
九、教育组织与方法
十、国民教育的改进及军官、军士教育的树立
第六编 战后来台
一、台湾简介
二、宣抚台湾的经过
三、台湾事变的处理
四、台湾省行政工作
第七编 广西的地理概要
一、广西的地理概要
二、广西各民族在历史上的演变-
三、广西少数民族之来源及分布
第八编 广西的建设
一、人 物介绍
二、从光绪末年到辛亥年的广西
三、陆荣廷统治下的广西
四、马君武当广西省长时期
五、统一广西
六、北伐(以广西对北伐之重要贡献为中心)
第九编 参加“国民大会”
一、主张先剿共后行宪
二、制宪国民大会
三、选举的纠纷
四、李德邻竞选副总统成功的分析
五、对但衡今等弹劾的答复
六、三十七年年底两封电报
七、和谈前后
八、“总统”复职
九、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
十、我劝陈“副总统”养体养望
十一、增订“动员战戡临时条款”
十二、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三次会议
十三、第一届“国民大会”第四次会议
十四、对“国民大会”回忆之总检讨
第十编 广西军政时期
一、北伐后全国军政概况
二、编遣会议
三、武汉事变
四、李济琛被扣后的广东
五、护党救国军的成立
六、护军第一次入粤作战
原版后记

编辑推荐

《白崇禧口述自传(套装上下册)》作为新桂系的代表人物,一生经历复杂,不但长期坚持反共立场,同蒋介石之间也若即若离,恩怨丛杂。纠缠不清。这使他在陈述史实时,难免有某些党派和派系的成见,影响史料的客观性,希望读者给予分析和鉴别。

前言

白崇禧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一生以军事为业,参加过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历次国共内战。1924年加入国民党后,始终担任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在民国史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口述自传,是他晚年的访问记录,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经过128次访问,历时4年完成。当时的所长郭廷以先生对这部口述史十分重视,曾多次指示采访者,“即使二三次的访问,仅访得一二句我们所未知或有启发性的话,就算有其收获了”。因此这部口述史,可以说是回忆者与研究者为了深入历史细节,恢复历史的真相,孜孜以求,共同完成的成果,其史料之详备,挖掘之深入,细节之丰富,是历来口述史中极为少见的。遗憾的是,这部口述史刊布后,由于两岸之间的对立迟迟不能解除,大陆学者隔海相望,很多人无法接触这部史料,以致这部史料应有的价值,未能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反映出来。中国现代史是两岸共同的记忆,为了加强两岸的学术交流,共建历史的完整面貌,我们征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的同意。

章节摘录

第一编 早年生活  一、家世我是广西省桂林县南乡山尾村人。据白氏族谱所载:“吾族始祖伯笃鲁丁系元朝进士,原籍江南江宁府上元县民,住水西门内。至元三年,以廉访副使莅任西粤,迨后致仕回籍,殁后葬金陵南门外,地名夏家凹。公之次孙永龄官名伯龄于明洪武十三年游宦部属,分发出京,又莅任粤西。龄偕兄弟永清、永秀等仍随入粤,因而落籍桂林,惟永秀公后代繁昌,相传明太祖禁止人民用外国姓,乃更伯为白,而白氏之传流自兹始矣!”自伯笃鲁丁公相传,至十五世我太高祖考榕华公,少时家贫,有志向学,乃由南乡进桂林城,到本家白某所开之商店佣工,在铺上半工半读,店主嘉其有志上进,鼓励他去考试,举于清朝乾隆甲午科,赐进士出身。曾任四川开县知县,调署茂州,直隶州知州。后年迈告归,定居桂林山尾村。时榕华公署茂州,直隶知州,当地人烟稀少,农田害奸甚乡,尤以蚂蝗为最,人畜农作多被啮伤,耕地因而荒芜,蔓草丛生,人民生活非常艰苦。榕华公乃教民掘土造窑以烧石灰而以石灰散播田中,因发高热,蚂蝗蔓草为之烧死,而草灰又可作肥料,农产乃渐有收获,州民感戴不已,特载之于地方志中。此民国二十八年我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驻于重庆时,中国回教协会开县支会之代表数人造访所面告。他们还告诉我:“榕华公笃信回教,于本县知事任内,协助教务甚力。曾题‘认主独一’之匾赠送开县清真寺。至今仍然悬挂寺中,邑人视同珍宝。”   二、家庭状况榕华公之后裔,白佩、白玉皆科甲出身,或中举人或为秀才。递传至白氏族谱之第十八代,即我先考志书公。公别号友三,卅五岁时与桂林西乡罗锦圩马全记之大女公子结婚,即我先妣马氏,时年廿四。婚后生七男四女,夭折者男三人女一人,长成者男四人,即崇勋、崇伦、崇禧、崇祜,女三人,长女年妹适海,次女德贞适马,三女三妹适傅。志书公自幼耕读,至十九岁准备应试,师事白石老师。因于书房习作联句所用之音韵与其师不尽相同,受不当之处罚,遂愤而弃儒从商,于桂林西乡苏桥圩开设永泰林商店,经营糖、油、豆、纸等什货,生意尚好。因所雇之账房李瑞芝操守不佳;于志书公患脑病归真后,掌握所有账目,以致债主至门相逼,而我家所放之外债,李氏悉据为私有。我兄弟因年幼不能接管店务,该店遂停止营业。家中变卖房田偿还债务,因而生活日趋困难。  三、早年之教育  清光绪廿四年,我行年五岁,就读于私塾,启蒙老师始为毛庆锡老师,继则为李玉田、白莲洲两老师。启蒙时,老师教我读《三字经》中之“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八句。嗣后,以《三字经》、《五言诗》、《千家诗》、《对子书》、《幼学琼林》、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左传》等为教本。每日晨间须向先生背诵前一日所习之功课;每月初一、十五则须背诵所有教过之功课。背诵若有错误,其处罚方式轻则面斥,重则打手、罚站、罚跪等。我于私塾五年,在读书方面侥幸未受过处罚。我九岁时,六弟崇祜(宗墨)六岁,共师事白莲洲。在书房中,有同村毛长林者,年十七。于同学中年龄最长,品德最坏,性情暴戾,常欺侮我兄弟二人。每月初一、十五他勒令同学供其金钱、食物,名之为进贡,其座位恰于书房通往厕所之间,同学路经该处,他若不高兴,动辄打人,名之为纳路税。我与六弟向憎恶其暴行。初一、十五既不“进贡”,大小便时绕道而行,避其凶锋。他见我们不屈服,气愤已极,常常责骂我弟兄,或殴打崇祜。我虽恼怒,因年龄幼稚不敢与之斗力,乃于崇祜密商非以智不能取胜。某日下午放学,乘毛下五级高之石阶时,我出其不意,在后用力一推,毛滚滚而下,我乘机踢之两脚,迅速跑开,藏于我家背后之山岩内,叫崇祜回家禀告我的父亲说明毛在书房之恶迹,以及我不得已而报复之经过。毛因面部、膝部受伤,流血甚多,毛之家人向父亲责难。父亲虽不满毛在书房横行无理之仃为,但仍愿赔偿其医药费用。父亲对我因受辱而报复之行为则不予深究。毛之家长复向白莲洲老师报告,白虽明察事之起因,为维护纲纪,将我棍责,并告诫毛以后不准再欺侮同窗。此虽是我读书以来,第一次受处罚,然而毛之“纳贡”、 “苛捐”亦因而取消,同学称快。我十岁以后读毕四书五经,其中以《书经》之《洪范篇》最难记忆。某次,我反复诵读,不能熟记,而翌日恰为初一,又要背诵已学过之经书。我读至深夜,犹不能记,急得痛哭,当时母亲在旁做针线相陪,劝我休息,待晨间再早起诵读,必可熟记。翌日拂晓,母亲唤醒我再读,果然很快便能记忆,而旧功课亦一一及时温习完毕。我幼时读书,每当夜间温习,母亲必定相伴,见我有艰难之状,则予以劝慰,虽时隔数十年,昔日之慈颜懿训至今犹历历在目。父亲见背,税叔志业公以蒙馆管教松弛,欲送我至六塘圩新成立之小学校。他亲自带我至罗锦圩见我八舅父马公小甫,请于送其子马献芝入学之便,连同送我及税姨婊之子白冠贤往六塘接受新式教育。我八舅父嫌贫爱富,只允我于其店中做学徒。税叔当场反对,立即带我回家。约同本村乡老,敦请白莲洲老师主持私塾,我于六弟崇祜就读年余。会吕元甫、吕伯刚、李仲义诸先生创立会仙小学,距我家约三华里,我与崇祜走读两年有余。我十四岁考入陆军小学校(报名时为符合规定,虚报十五岁),全省报名千余人,只取一百廿名,我名列第六。蔡锷为总办,蔡是同盟会员,宣传革命思想。同学多受其薰陶纷纷剪发,以后于陆军中学中凡无辫者,几尽为广西学生。我入陆军小学不及三月,患恶性疟疾,忽冷忽热。半年过后,因功课旷废甚多,无法参加甄别试。蔡总办见我入学成绩优异未令退学。病延一年,家人以为长期如此殊非良策,不如医愈后再投考学校,于是决心向校方申请退学。十六岁,我于六弟崇祜投考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当时师范分优初二级),以第二名录取。校长廖道传办学认真,同学莫不慑服。入学后,我因屡次考试名列第一,按照学校规定被选为领班生。于师范,我与崇祜共宿一室,当时有同学何树信者,系桂林城内人,因成绩不能与我竞争,怀恨在心,常以“乡下人”取笑我与崇祜。我素不理会。一日,他乘我不在,至我室内以恶言詈骂宗墨。适我归来,问之何事?何云: “呸!乡下人!”我不禁大怒,以为大丈夫不可再受辱,狠狠地将何打倒地上,再踢他两脚以示惩罚。此为我做学生以来,第一次打架。何趋告校长,优初两级同学闻之皆来劝我见校长时不可承认打倒何某事,我以为一人做事一人当,未接纳众人之意见,并整理行李,对宗墨说:“若校方决定开除我,我立刻回家,汝务必努力读书。”诸同学因知何之为人,乃推举代表向校长陈情,说明何侮辱我之经过。后经校方调查事由之始末,以为我不该殴人,而何亦不该欺侮同学,我被记一大过了事。

图书封面


 白崇禧口述自传(上下)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看见过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编辑写的一些博客,其中提到这本书!可以说,没有删节不可能出版,也确实该删除,这厮会大胆恶毒诬蔑我党,不利于风化!
  •     《白崇禧口述自传》:白崇禧眼中的历史此书上下两册,属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口述历史”丛书,是自2007年开始规划并陆续出版的一套大型学术书系“百科史学”中的一子栏目,百科史学共分为《百科史学•口述历史丛书》、《百科史学•口述历史辑要丛书》、《百科史学•回忆录丛书》、《百科史学•传记名著丛书》、《百科史学•史论名著丛书》,目前规划共约100种,预计可在3年内出齐。假使不出意外,这浩浩荡荡的队列倒真是功德无量,不禁让我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走向未来丛书》,以及商务印书馆自1982年出版第一辑后,持续多年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与同时代的国民党军政要员相比,白崇禧在当代的历史研究中,并未处以被遗忘的角落里,多少跟他的儿子白先勇有关,当然,白先勇的出名,并不在于父辈那样的金戈铁马、戎马一生,而是他不俗的文学成就,还有昆曲,尤其是《牡丹亭》。夏志清赞誉白先勇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除此以外,白先勇是难得能勇敢站出来公开承认同性恋身份的学者,他曾说,他相信乃父知道其同性恋倾向,但并没有真正和他谈论过此事。在1936年,纽约时报称赞广西为中国的模范省;在兵荒马乱的军阀混战岁月里,个子普遍矮小的桂军,其战斗力却不容小觑,灵活,勇敢,纪律性强。这一切,跟“桂系三雄”多年来对当地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而今,在他们的身后,李宗仁也不乏风光,他那由唐德刚代笔的回忆录一版再版;黄绍竑则相对寂寥多了,仅有印数不多的回忆录《五十回忆》由岳麓书社出版,被归在“旧籍新刊”书系中,但留在大陆的黄绍竑也是幸运的,他病疫于1966年,残酷的年代尚来不及折磨这位前朝“余孽”。白崇禧的这部口述自传,因为剔除了抗战之后的那段内战历史,作为当时的国防部部长,其回忆内容注定有许多的史料价值,实在遗憾。所以,在剩下来的书中,抗战时间段成为最翔实、也即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特别是他立足军事角度总结抗战经验教训的《军训八年》一篇。在我看来,当事人对战前准备工作的回忆,和战后经验的总结,是全书的亮点。相比曾当选为中华民国副总统的李宗仁,白崇禧算不上政客,他只是一介武夫,或者说换个新式角度,他是一位标准的现代化职业军人,所以,从专业角度出发,他眼中的战事分析要比我读过的任何回忆录要显得准确、精辟。比如,战史中多有日军穷凶极恶滥用毒气的记录,以此显示我作战之艰难,白则说明多有将烟幕弹误成毒气,这是实事求是的一方面,符合战术常理。白多次不厌其烦强调国际战争讲究精兵,非征兵制不足以承担现代战争,仓促补充来的壮丁,缺乏基本素质,“是无异驱市人而战”,而中国的征兵制,起步晚,并且缺乏户口调查的配套工作。全面战争之前,面对烽火四起的挑衅,国民政府本着蒋介石“和平未至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一再妥协忍让,或者将战事局部化、缩小化。在这拖冗战争爆发到来之前,国防工作的开展可谓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亦取得相当之成绩,为日后的八年抗战积蓄下本钱。除了德械师的建立较为光鲜显赫外,尚有许多的背后工作在有条不紊展开,例如整编全国军队、整理交通通讯、开发资源、发展军需工业、国土防空、后勤保障、普及国民军训、道路网和要塞工事的修建、预备役和民团制度的建立完善……财政上有法币政策的实行,如此的货币政策是得以坚持长期抗战的关键因素。与正面战场遥相呼应,国军的游击部队同样浴血拼战,为最后的胜利奠定基础。在广西的地方建设上,桂系作为一个军政府,在它的威权统治下,成绩卓越,尤其是在战线蔓延至广西境内,当地民众的组织配合能力相对其他省份都要显得高效有序。但这是短期现象,对于长期发展的检验,由于抗战和随后内战的缘故,无法在正常状态下得到验证。上有威权统治和卡理斯玛型政治人物,下有乡绅政权的实际把关,在这些权力的缝隙中,民间社会的生存发展空间是很充足的,在宪政到来的转型之前,沉淀蕴藏着绵绵不断的动力。作为当地主流色彩,多用人治的手段去填补制度缺陷,用传统道德感化僭越现代公民教育,所以相比起中央政府治下的地区,从长计议,广西并非首善之地。同张学良的东北易帜一样,桂系对于两广统一作出的贡献,是作为历史见证的。桂系摈弃北洋政府和联省自治两种路径,选择了归附孙中山的革命政府,并服膺三民主义,不管是真心诚意抑或是出自利益得失上的权衡,总而言之,名义上是不变的结局——统一。尽管广西一直坚持自卫、自治、自给的三自政策,拒绝中央军入境,所以,桂系实则是认同联省自治的主张,但打着大一统的民族主义幌子进行心理安慰。无法避免的是,这一批出生、成长在内忧外患中的人,对宏大国家主义叙事抱有无可遮掩的热情,这也是动力之一。在白崇禧贯彻一生的理想中,他一方面强调对于主义的信仰,一方面坚持军队国家化的立场,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以小见大能发现白的政治目光处于半旧半新的程度,这固然是横向同国民党政府内的文人官员相比,例如胡适、叶公超、王世杰等人。不管怎样,这还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群体,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大时代。更多的阅读发现,期待白先勇整理的《白崇禧回忆录》出版。成稿于09-10-23
  •     白崇禧的口述自传,解放军出版社在1987年出过一个版本,名为《白崇禧回忆录》,系南昌陆军学院将香港《中报》连载的白崇禧访问记录汇整而成,想必是没有版权的。这一回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受权出版,功德自然无量,可惜内容比起二十多年前的版本,内容上没有什么进步。就拿这本书来说吧。桂系三巨头的回忆自传,相对李宗仁的纵横捭阖,黄绍竑的细腻风趣(那可真是一本八卦十足的书,尽现作者才情),白崇禧的这本颇为干涩。尤其是第四篇国共之内战(讲围剿红军)开始,完全陷入一人著史的无趣模式,每节内容无非兵力估计、局势介绍、战斗序列、指导要点、作战经过,这些记录,相对战史而言,单薄简略,时有错漏,可读性不高。作为一本回忆录,又看不到传主本人的经历、思想,尤其是在决策与指挥时的种种考量和博弈,价值实在大打折扣(这类“无我”的回忆录,宋瑞珂也写过)。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实际只有前三篇和战后整军行宪那部分(解放军版有,大百科版本给删除了,但后者有参加国大的内容),60多块钱买不到一百页的内容,亏。访问者的文字虽然无趣,偶尔也有一二华章。打陈天泰的时候有这么一段:我率领征讨陆云高时所收编之蔡少平、黄超武部兼程而至,敌我两军因相距甚近,前线官兵已肉搏冲锋,陈天泰手持自来手枪督战,与我相距不及百米,他面上的大麻子均看得清楚,我在蔡少平阵地与蔡同站在一处,我两人均向陈开枪,督军前进。真是难得的生动,可惜,太少了。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不行,此书无意义,乏味
  •     如果白崇禧是中共领导下的将军,如此战功赫赫,估计他的前途将不妙,在文革中会被整死,就像彭德怀的下场....
  •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有太多的军队番号和战役部署。这不是我想从先生那里得到的。说到内容,虽然是先生亲口说的,但人在矮檐下,他也只能言不由衷,比如跟陈诚,说关系很好,这完全是扯淡嘛。看来两岸都有同样的问题。很多话不能说呀。如果你不嫌贵,倒是也能翻翻。
  •     只读了上。除了挺忠党国和委员长,就是大篇幅对战斗细节的记录,比较主观。
  •     被阉割的历史,不正不斜看起来就是难受
  •     中共对言论及书籍出版管理还是那么独裁。
  •     这套编写的人不太懂回忆录,回忆录的内容少。白崇禧回忆录里对白崇禧活动的介绍还不如李宗仁回忆录里对白崇禧的介绍多,什么破书啊,编辑你也好意思出!!
  •     从历史上看,似乎除了中原大战,再也看不到老蒋嫡系军队的战斗力了。最能战斗的当属西北军,包括冯玉祥和十七路军杨虎城的势力,杨虎城后来算是嫡系军了,但最终全投了共产党。冯玉祥的西北军是最强的,也是最弱的,他们打仗最勇猛,但装备最差,最终让老蒋分化光了,一部分跟东北军一样投了共产党。西北的晋系倒没什么特点。... 阅读更多
  •     其实我对白崇禧将军的生平是非常感兴趣的,可惜此书可读性差,远没有李宗仁回忆录好看,纯粹当作史料记录差不多
  •     聪明正直
  •     这书有台版的,叫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有机会买了对照一下...如果有有识之士知道还请告知
  •     书还没有细看,随手翻了翻目录,和共军作战的内容基本没有。如湘江战役,围剿中原野战军,以及固守东南等。不知是原版就没有还是大陆的把它删了,实在是一套残品。这种残缺的传记实在没有多大意思。
  •     不为求史,只为读人
  •     而且战争也写得太专业,有些枯燥
  •     历次访谈录的整理自传,口述历史最热门那时候搞的作品。内容较水,但“小诸葛”的名号果然不是白来的,对于军队训练、战争准备,相当有一套,可惜,我想看的历史细节部分不多、杂碎也懒得整理,匆匆阅毕。
  •     字狂大,间距狂大,价格高,鄙视出版商
  •     到底不如李宗仁回忆录好看
  •     这书值得一看,珍贵历史人物在江湖中的位置与打拼~
  •     初阅于2011.02.24 罗列史实 比较乏味 p29/111/262
  •     可读性不强
  •     职业军人,白自认一生清白无亏。清党在他来看就是“剿匪”,从他当年在广西一口气杀掉38个匪首、被当地老百姓立了生祠来看,并无道义上的亏欠。
  •     对比李宗仁口述史,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触。白崇禧此人,见识非凡,料事如神,思维缜密,故蒋在北伐时候借去当参谋长,且德性高尚,统兵指挥,进退有度。虽然出自桂系,然而竟然能直接指挥蒋嫡系黄埔军的军级军官,可见他在军队的号召力。可惜此人敏感细腻,极重感情,与李宗仁共过生死,始终不负李宗仁。而李宗仁此人出自军队,作为将领是合格的。然权力欲极强,并无过人政治远见与能力,利用白军队威望,为自身政治谋求一席之地,暗中掣肘蒋之政策,于国极为不利。最典型某过于1936年的“六一兵变”,1948年4月的竞选副总统。白在回忆录中,对后来这件事追悔莫及。当然,也可能为台湾局势所迫,想后世或者蒋表明态度。
  •     读白崇禧口述自传,了解北伐战争与抗战历史,也涉及辛亥之后国内各派势力的内外纷争、合作争斗。国共关系及数十年和战以致成败,远非简单的评判能够说清。即便是白崇禧本人,在政治失势后闲居台湾,最后甚至死因成谜,很难说他的口述记录就是其真实的内心表达。
  •     耍小聪明没大气量的人往往都没好下场
  •     相比桂系三巨头的另两位的回忆录,哎,实在是相当之无趣。。。。。。 其实相当之奇怪,三巨头里面,白的身体是最差,而且也是书生出身的但是却分管军事,可是相对彪壮的李黄二人却是搞政治偏多。。。。。。。
  •     资料虽详,然因蒋桂芥蒂,仍有难言之隐。
  •     我嫂子的同学就是这本书的编辑,我问过她关于删节的事情,她说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几乎没有,所以才这么难出版。不过这个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党的仇恨和鄙视,删节的话是要完全删除一句话不留的,所以才没法删。下面是她博客里的一段,关于这本书的。“辛苦筹备了近半个月的新书发布会,在媒体、专家、场地、杂务一切安排就绪的时候,因为一道上级通知,被取消了。该通知的大意是,适逢建国六十周年,我们的书和主旋律不太相符甚至背道而驰,所有宣传全部取消。就让它们悄悄地在书店弥漫就行了。。。”
  •     相对于其他人的传,保留了部分具体的战斗文书。
  •     我看明白了,白崇禧没参与传说中的解放战争,抗战胜利以后直接奔台湾了
  •     此书中白健生观点存疑,作为回忆录当事人的思想活动描述很零碎苍白~
  •     读了能更客观点的看到近代中国史
  •     很可惜 解放战争的部分是空白的
  •     喜欢口述史
  •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出版机构对国民党有关人士,特别是高级领导人妖魔化的现象非常普遍,给我们一种这些人是天生的“坏人”的感觉。... 阅读更多
  •     读了一半,和李宗仁回忆录基本对得上。
  •     叙述比较苍白。
  •     个人觉得书还是不错的 比较真实
  •     白崇禧作为国民党军队的参谋总长,对很多的历史的描述属于全局战略性的,结合其他一线将领的描述,对历史的理解可以相得益彰,避开狭隘。
  •     挺喜欢作者的叙述模式
  •     基本是一部战争史,最好结合地图看,我上课偷看就看得晕晕的,中国地图脑内重组了N回,现在都能画出七七八八来了。还有,白先生真会打仗啊!
  •     书编写上有点凌乱,可能是同时看了《李宗仁回忆录》的缘故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