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提奥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亲爱的提奥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8
ISBN:9787544245975
作者:[荷]文森特·凡高
页数:488页

后记

文森特•凡高(1853—1 890)是十九世纪末、二卜世纪初欧洲后期印象派绘画的一个主要画家。他是荷兰人,早年做过店员、教师与传教十,对穷人十分同情。二十七岁开始作画,其人物画也多描绘劳动人民。他一生饱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最后发疯自杀,死时才三十七岁。凡高在十年的岂术生涯中,作了大量油画、素描和版画,这些画正如他的性格一样,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以强烈而鲜亮的色彩、刚劲而跃动的笔触,来表现他的追求、他的希望和对牛活的无比热爱。可以这样说,凡高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同情穷人的一个画家,是在岂术上最不墨守成规而勇于探索的一个画家。然而,他的遗产并不止丁绘画。他的几千封书信,尤其是他写给弟弟文森特•提奥的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凡高、研究凡高艺术的极为宝贵的资料。凡高生前,他的画不为社会听重视,也卖不出去,他一生靠弟弟提奥供给生活费用。他写给提奥的信,不仅真实地记述了他贫困孤独的生活,突出地反映了他艺术上艰苦卓绝的探索,以及他独到的艺术见解,还充分反映出他和提奥之间深厚真挚的手足之情。读来深切感人,甚至催人泪下。凡高自杀后,提奥也于半年后去世。凡高写给提奥的数百封书信,由提奥的妻子约翰娜整理并交付出版。但由于卷帙浩繁,一般读者不便阅读。一九三。年,美国美术史论家欧文•斯东夫妇按照传记体例,将这些书信缩编成一本“流畅的、连贯的、分量适中的书”,即这本《亲爱的提奥》。该书于次年出版,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欧洲美术史上得到后世承认的大画家中,有两个农民画家,即十六世纪尼德兰的勃吕盖尔与十九世纪法国的米勒,他们都出身在农村。凡高也出身在农村,他学习米勒,立志要做一个农民画家。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为代表的一些画,就是描绘农民的贫困生活的;后来他离开农村到煤矿去工作,所以便画起工人来了;往后他到了巴黎,接触了印象派,便又画起风景画与城市下层人民的生活。不论画农民、工人或城市贫民,凡高同勃吕盖尔与米勒一样,是从人道主义精神出发的。他的父亲与几个叔父都是传教士,他自己也笃信宗教,只是后来在矿山担任工人代表被革职后,才对上帝的存在产生怀疑。凡高从耶稣的泛爱出发同情穷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怜的一点食物去接济穷人,与他们共享一片黑面包;此外,便是用画来描绘穷人的贫困生活和艰苦劳动。他画这些画,与其说是搞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如说是为了表达他心中想要表达的东西而已;因为他自己还没有搞革命宣传的愿望,而且他的画,一生只卖掉一幅,能见到他画的人,在当时为数寥寥。上面讲的,是凡高其人与他的早期作品的性质。凡高对于西方美术所做的伟大贡献,却是他作为后期印象派大师的时候。西方绘画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掌握了明暗法、透视学与解剖学,使传真写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照相技术的发明,以印象派画家为首的西方画家,开始对东方绘画发生兴趣,最后发展到抛弃传统的写真画法,而向东方绘画的平涂、写意画法学习,借绘画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这种东、西方绘画的合流,彻底改变了油画主流发展的方向。凡高正是在学习了东方绘画特别是日本“浮世绘”之后改变他的画风的。他用浓重的色彩、跳动的笔触,表达他内心的感情,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用他的心来画画的。因此他的画有强烈的感染力,他笔下的树像在挣扎,土地像在翻腾,给人以生气勃勃的印象,而那些像燃烧着的向日葵,则高唱着对生命的赞歌。

作者简介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凡高娓娓述说着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自己在艺术探索中的孤独寂寥,字里行间更渗透着浓浓的兄弟间的手足之情……

书籍目录

第一部1873年6月至1881年12月第二部1881年12月至1883年9月第三部1883年9月至1886年3月第四部1886年3月至1890年7月译后记

编辑推荐

《亲爱的提奥•凡高自传》推荐:他出生。他画画。他死了。除了凡高,世间还有谁能够如此简洁淬炼自己的一生?一部催人泪下的天才真音,被全球读者视为“艺术圣经”,穿越大师生命的孤独与悲凉,一窥天才内心的激情与彷徨,鲜活如初的文字中,驻守着一个真实的天才。比人想象中还要真实和精彩百倍。

内容概要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印象画派巨匠。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布拉邦特。一生屡遭挫折,备尝艰辛。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美丽的瓦兹河畔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年仅37岁。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已去世百年,但他的文字依旧鲜活如初。所谓意外,则是信札里那个异质混成的血肉之躯。字里行间始终驻守着一个真实的天才,比人想象中还要真实和精彩百倍。  ——《纽约时报》

章节摘录

我的好兄弟,要是你能到这里来看一看我的新住所,我会很高兴的。我现在已经有一个盼望已久的房间,它不再有倾斜的天花板,也没有带绿色边的蓝纸。我与一个十分有趣的家庭住在一起;他们办了一所给小男孩念书的小学校。我非常满意;我常常出去走走,我的住所附近一带很安静,空气清新,使人心情愉快;我能够找到这个地方,实在是我的好运气。我在这里不像在海牙那样忙碌,我平时从早上九点工作到下午六点,星期六下午四点就停止工作。有一个星期六,我与两个英国人在泰晤士河上划船。河上的风景十分美丽。这所房子不像海牙的那所房子那样有趣,但我住在这里或许会很好的;特别在以后,当卖画变得更加重要的时候,对我或许会有一些用处。近来我积累了许多油画与素描,我卖掉不少;但是仍然还不够,必须要有更大的耐心与坚强的意志。我相信在英国还是大有可为的。当然,第一件必需的事,就是要有好画,可这是十分困难的。我生活得很舒适。研究伦敦,研究英国人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是其乐无穷的;然后我才有精力搞艺术与诗。要是说这样还不满足的话,那么怎样才算满足呢?英国艺术对我来说不是十分有吸引力的;人们必须对它习惯起来。但是这里有杰出的画家,米莱斯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画过一幅《加尔维尼教徒》,他的作品很美;然后是布顿。在老画家中间有康斯太勒,他是一个风景画家,大约三十年前他还在世,他是很出色的,他的作品使我想起狄亚兹与杜比尼;还有雷诺兹与康斯波罗(他专门画十分漂亮的妇女肖像);然后还有透纳。我知道你对艺术十分热爱;这是一件好事,好兄弟。我为你喜欢米莱、雅克、席叶尔、弗朗士•哈尔斯而感到高兴,因为正像毛威①所说的,“这些都是最优秀的画家。”米莱的画《晚钟》是一件好作品,是美,是诗。你要尽力地赞美它;大多数人都对它不够重视。我读过一本凡•弗洛登写的谈艺术的书,我完全不赞成他的意见,这是一本十分深奥的书。勃吉尔是更加平易近人的,他不论说什么都是正确的。上个星期天,我与奥巴赫先生一起到乡下去,我的主要目的地是黄杨山。这是一座高山,离伦敦有五个小时的路程。山的一边是白垩质的,山上长满黄杨,山的另一边是长得很高的槲树林。你随处可以看到长着树木与灌木的漂亮的公园。但是我仍然没有忘掉荷兰,尤其是海牙与勃拉邦。我们在海牙度过了多么愉快的日子啊!我时常想起那一次我们在雷斯维克路上的散步,下过雨之后,我们一起在磨房里喝牛奶。我想送给你一幅魏森勃鲁赫描绘那座磨坊的画;他的别号叫愉快的魏斯。雷斯维克那条路给我留下的,可能是我所有的回忆中最美的印象。我知道你很喜欢赛撒•德•科克,这使我很高兴,他是能够从内心来理解我们亲爱的勃拉邦的为数不多的画家中的一个。去年,我在巴黎曾经碰见过他。你一定要想尽办法去取得对绘画的丰富知识。你要尽可能地经常去参观博物馆;这也是熟悉古代画家的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有机会的话,读读有关艺术的书,特别是《艺术杂志》。P3-4

图书封面


 亲爱的提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1条)

  •     我想他一定也能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在荷兰的旅行中阅读这本书简直是莫大的享受。梵高的画和文字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让这短暂的时光变成永恒。我记得在梵高博物馆里,第一幅触动我的画是他的《播种者》,原画里面饱满得快要爆炸掉的太阳,绿色的天空下黑暗的人影,厚重的笔触产生的张力,只需要凝视它,对于生命的感动就自然而然的降临,这种魔力,也许是每一个面对梵高真迹的人都会体验到的。然后我也终于见到热爱已久的《麦田上的乌鸦》,与印象中的画相比,它的色调更加沉郁,更加凝重,有一种颜料历经时间所呈现出来的暗褐红色调。想到梵高在《提奥》中谈到的他喜欢的褐色,对比着实物,有一种更加真实和深刻的领悟。我最爱这本书的一点:它让颜色显示出了颜色的质感和情绪。这也许是梵高从绘画的技术层面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很喜欢他对各种细碎事物的色彩描述,这些颜色中有真实的,也有经过个人体验加工过的,这些描述能让我更细致的去关注存在,那些存在我们眼中千篇一律的风景,正如梵高自己所言,荷兰的乡野风光总是那么单调,然而却能从中发掘出丰富和美好。这是一个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梵高用他敏锐的观察力,精准的文字描述呈现给我们一个充满着情绪和生命力的世界,我认为他的文字加深了我对荷兰的印象,让我在感受田野中的寒冷大风时,能想到他作画环境的恶劣,那种能吹翻画板的狂风的粗暴以及将皮肤割裂得疼痛的干燥。而在阳光照耀下的景色,又是充满着喜悦的温暖和干净。这一切,并行于梵高的文字和我的体验之中,相互渗透了。回到梵高的画,是更抽象一层的情感。比如褐色带来的沉着,蓝色带来的忧郁,橙色和紫色的斗争把主题突显,红色与绿色又合解成协调的画面……我想起大学时候写黑泽明的《梦》,其中也有关于梵高的部分:“当画家踏在梵高的画作上,追逐他的身影游历,那些混合在他脚下,身围,丰富的色彩。它们倾注了一个艺术家所有的心血和对生命的热诚,就仿佛背景音乐那般激进,充满张力,有血有肉有灵。是的,绘画并不是一种静止的艺术,正如……《星月夜》,有旋转的忧郁,又有火烈迸发的璀璨,那些看似粗糙的笔触,是跳跃着流动着,与艺术家的脉搏一同诠释着生命的情绪。《麦田上的乌鸦》虽只是简单的几块色彩,用笔散漫随性,却难掩一种自由又压迫的矛盾心境。”如今再看这些文字,我能感受到自己对于梵高的画的体验变化——从粗犷的印象更深入到细节。如果说年轻的时候,我过多的体验过梵高的激情,那么如今,它的这本书和荷兰之旅带给我的就是更真实的生活。梵高自己也在书中倾诉了他对生活的感受——一种想脱离被艺术化的生活,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的困扰。这种困扰,让我们不只是沉迷于画面所带来的刺激,而更多的让我们反思生活本身,这艺术的源泉本身——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去生活?梵高在他的信中倾诉了他的艺术观、人生观,有对于色彩的研究和理解,对于画作和画家们的评价,也有对于贫困的苦恼和对于理想充满绝望的憧憬。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资料。我并不认为必须要认同和膜拜他的一切,但我觉得他带给我灵感,让我想更深入的去了解生活,去热爱生命,去创作。梵高说,如果他不是一个画家,也许他会当一个作家。我相信他一定也会做得很好,因为他拥有天赋,并且洞悉了艺术的真谛,信仰和热爱它。
  •     生命属于艺术——读《亲爱的提奥》太长时间没有被感动了,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感动的这份情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如今许多煽情的电视节目以及文字层出不穷,早已不愿再花时间去看去读。这次读文特森•凡高的书信,读得很细致很认真,并被他真挚的文字深深打动。他在字里行间流露着的对艺术的热盛、对农民、底层人的同情、对自然无休止的探索,使我对事物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尤其他对艺术的态度——在艺术的世界,他是忘我的、无私的。他的一生,似乎从来没有适应过现实,他渴望得到世俗的幸福,希望过安稳的生活,但又无法放下占据他生命的艺术。也许是一个人的气质已决定了其方向,一个人如果不屑世故、小聪明,那他只能在自己的世界周旋,要是足够强大了,也有被认可之日。只是,那条路太漫长也太孤独了。真正的艺术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足以让一个意志不坚的人放弃追求,但一个坚定的艺术家所展示出来的艺术却与他自身的道德观以及精神世界息息相关。这也是凡高的艺术态度及他对艺术作出的努力,他的矛盾与苦难,他的道德与精神,全放到了自己的作品中。首先是他的“月亮和六便士”——终生与贫穷作战的凡高,并没有落入俗套,为使画作能卖出去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在对待艺术的问题上,他说过:“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嫌麻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有时候我心中苦恼,我曾想走某种捷径,但是经过细想之后,我说:‘啊,不行,我不能欺骗自己,我要用一种粗犷的风格,来表现严肃的、粗鲁的,但却是真实的事物。”书信中,他又反复跟提奥道出自己窘迫的处境:“提奥,我很喜欢油画,只是由于费用太大,我将要约束自己而不是督促自己画油画。”作为一个画家,他希望自己的画作能卖出去,有足够的金钱支撑自己的梦想。他希望获得认同,同样渴望成功,但他一再强调只有坚持自己的内心、用真诚的态度才能画出有价值的画作。他心中的成功和别人眼中的成功是有区别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似乎败给过现实,尤其在身无分文的时候,尤其在连续数天没有温饱的时候,尤其因买不起颜料而不得不限制自己画油画的时候……但他又从来都没有屈服过,看看他写的:“我刚才接到你的信,我正从鲁斯杜伊仑后面的沙丘上回来,浑身湿透,因为我在雨中坐了大约三个钟头。我画了一幅歪曲、多瘤小树的写生习作,与另一副雨后田园的写生习作。”在雨中坐了三个小时,就是为了要画出这些景物在雨中的特性,这样的情况不止一次,是多次地出现。由于在雨中跪着作画,他把本来就穿得破旧的裤子磨损得不能再穿了。大多时候,他为了到某一个地方作画,天未亮就出发,直到傍晚才回到住处,或偶尔会通宵达旦,为的是完成一幅作品。画画给他的生命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他表达过,只有画画的时候,他才感到生命在跳动,只有这样的时候,他才精力充沛,永不知疲倦。但他也有倒下的时候,也有绝望的时候,也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他的真诚始终没有得到回报。只是,他渐渐地习惯了用绘画来代替自己的言语,正如他说的:“现在我更少地用语言,而更多地用我的作品,无声地发表我的意见。”从最初的渴望认可、成功,到后来,他放下了想获得名誉的包袱,他不再关心自己的成功,也不关心自己的幸福。他只关心印象派的走向,关心真正的艺术,他同样意识到自己将把生命献给艺术:“对艺术坚定不移的信念,使我深信我的作品中所需要的东西,我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努力达到那个目的。”对待“学院派”的评论家,他不满他们总用“技术”作为标准去评价画家的作品,他认为:“嘴里老是讲技术的人,正是技术最差的人,这是事实,让他们用拘泥于形式的、空洞的、伪善的措辞去信口瞎扯艺术吧——真正的艺术家是受良心(即所谓热烈的感情)指导的。”他喜欢画农民,从他们的表情与生活作息获知他们的独特气质,而画农民对于他来说,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他认为自己如果不去画出引起人们严肃地思考艺术与生活的画,他就会责备自己。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作画的一个看法:“人们是通过他自己的气质观察被描绘对象的。我所要努力学会的,不是画一只手,而是画手势;不是以数学的准确性画一个头,而是画表情——举个例说,当一个铲土的人抬起头来观察风或者说话的时候。简单地说,画生活。”也许,他曾渴望别人的认可不过是希望别人从他的作品了解底层人的生活,希望别人尊重艺术真实性的一面,而不只是去看重那些过分美化生活的作品,希望别人知道自然千变万化的规律。尽管凡高属印象派画家,但他并不拘泥于印象派,在精神出现问题以后,他还时刻提醒提奥:“不要完完全全地、排他地变成印象派画家。如果谁的画中有一点好的东西,我们不要把它放过。”这便是凡高的艺术态度。道德的捍卫者——在真正走上艺术之路前,凡高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曾在乡村当过传教士。他怀着真正的同情之心看待贫困的人,即使他觉得这些人大多数愚昧、无知,但他欣赏他们的勤恳与踏实,还有他们的淳朴。他对农民、工人的情感,全投放到了画作上。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让所有人看到底层人的生活,以唤起人的怜悯之心。他遇到过一个被抛弃的女人克里斯蒂娜,她当时有孕在身,在街头讨饭。他得知她的情况后,雇她做模特,而且毫不嫌弃地收留了她,即使他自身也过着极其拮据的生活,即使她不再漂亮、不再年轻。他努力引导曾失足的克里斯蒂娜走向正路,一再担心若不理她,她就会重新走过去的路。与所谓的文明相比,他更倾向于人道:“这个社不会不对弱者加以伤害,把他们踩在脚下的。因为我看到许多弱者给踩扁了,我对许多被称之为进步与文明的东西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我相信文明,但是我只相信以真实的人性为基础的那种文明。而牺牲人命的文明,我认为是残忍的,我不尊重这种文明。”他虽然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但他一直用宗教观约束自己,在是非面前,他仍是恪守着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他表达过对托尔斯泰的敬重:“他(托尔斯泰)是一个高尚的人,他成为一个工人,能够做鞋与煎锅,指导耕作。这些事我一点也不会做,但是我尊敬一个有足够旺盛的精力改造自己灵魂的人。”高处不胜寒——有人说凡高割耳是因为与高更争女人,不知这种说法是否得到了证实,但从书信中得知,这是他精神世界开始崩溃的前兆。一个人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去对待一件事,却始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包括最好的朋友,他如何再有力量去支撑自己的精神呢?凡高的作品,首先是用心、然后是用生命创作的,他可以忍受饥寒交迫的窘状,但再也忍受不了精神上的孤寂。到达精神的至高境界,就好像走上了山的至高峰,也许会感到骄傲,而且也能轻易看透一切,可是,当放眼四周的时候,只能看到一片的荒凉,难道心底不会惊慌吗?没有人到过此处,也许有人到过了,但很快撒腿就跑。当他走入荒凉之境的时候,并没有撒腿就跑,他没有了回头的路。这不是泥足深陷的感觉,仅仅是因为他用尽气力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道路,他没有后悔,剩下的,唯有听天由命。上天并没有太眷顾一个精神富足的人。或许这是宿命——这种宿命更多地表现在他的性格与遭遇上,他一生历尽坎坷、性情孤僻,不善言辞、不善与人交往;他兼有修道士与画家的、几乎是双重的性格;他只活在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眼睛看、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他找不到真正懂欣赏他作品的人,他无法释放积压在心底的苦闷。在精神病院,当他偶尔恢复理智的时候,会写信给提奥,对自己的精神状态,他分析道:“我没有想到我的疯病会以被迫害妄想症的形式出现;当我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时,就更是要考虑到永恒与永生的问题。”他对痛苦感受至深,尽管他说:“要学会受折磨而不抱怨,学会见痛苦而不讨厌,冒着目眩头晕的危险,确实如此,我们却看到了一线模糊的希望,而在生活的另一面,我们将发现痛苦存在的真实原因。从这里看,痛苦有时是弥漫在地平线上,以致形成了一场绝望的大灾难。对于这种问题,我们知道得很少,最好还是低头傻看麦田,即使是画中的也好。”这不过是他的一种自我安慰,他早已知道自己的病是不可能痊愈了,他透支的太多了。痛苦已在内心占了一席之地,即使在安静之处看到花海、在晴空万里之下吹着舒服的微风、在情调优雅的餐厅享用美食……也会觉得这些美好是不真实的,会更容易让人患得患失。在给提奥最后一封信中,他写道:“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了一半。”此时他仅仅走到三十七岁,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让他为自己作了最后一个选择:结束生命。想起余光中的一句诗,用来形容凡高的一生是再适合不过了:“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2013年9月5日星期四早晨
  •     他出生。他画画。他死了。世间还有谁能够如此简洁淬炼自己的一生?只有凡高。只有他,他的画生前无人问津,甚至连遭人耻笑的机会都没有。他的画,生前没有人看得起,死后当然也没有人卖得起。这世间,只有他。他来自乡下,来自贫寒。读到辛酸处,读到发誓要一年挣过一百法郎时,几欲泪下。他原本只该做一个农民,种地、养牛,娶妻生子,必能过得安然快乐,怡享天年。可他误入歧途!他疯了,未疯之时便已病入膏肓,疯狂之后更是止剩绝路。他出生在一个错误的家庭、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代。他竟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终究只能得到一个错误的未来。幸好他有一个提奥,否则他恐怕早就抛尸荒野。可惜他有一个弟弟,否则他早已转身去做了农民。倏忽之间,我会放下书,仰天太息:上天既然要生下一个天才,为什么又要谋害他的性命?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这样的话,只有凡高能说。这样的画,只有凡高能画。还有谁敢于把自己这般纯粹地向生命交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娓娓述说、追问、反思,和叹息……一边体味充盈自足与求之不得,一边体味憧憬激情与苦闷忧伤。起身离去之时,不必惋惜,因为直到生命尽头依然有画为伴,因为亲爱的提奥不久也会去往天国……这本生平读得最悲伤的传记,不料竟读得黯然神伤,读得内中憔悴。我无法懂他的孤独,无法懂他的天才,但我能孤独地感知他的孤独,天才地感知他的天才。甚至也想说: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也不再眷恋人间……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读梵高的文字总是很感动 然因为是梵高的亲笔信 所以完全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 再拿之和他的生平遭遇所比较 就又有种不忍心看的感觉 信里总夹杂大段景色描写 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未来的著名画家的小情调 前期的信读起来都是很励志的
  •     猪头婧借。有看完吧=_=好厚一本呐
  •     跟传闻中的梵高,不是一回事。
  •     一部催人泪下的天才真音:穿越大师生命的孤独与悲凉
  •     一直喜欢梵高,看他的向日葵,总感觉不是简单地向日葵,更像是燃烧的生命,那样热烈,那样不顾一切。能画出这样的向日葵的人也一定不是在用画笔作画,而是生命……所以也就注定了他短暂却传奇的一生。亲爱的提奥,一部由他写给弟弟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书,也许看完书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他的向日葵似是燃烧的生命,为什么他的生命如此短暂……
  •     书的质量还是不错的,这个确实觉得当当上东西还行,这本书就是凡高的书信传,对喜欢凡高作品的同学们~还是很有意义的,让你有更多的理解去欣赏凡高“热烈非凡”的绘画生涯。
  •     梵高对艺术最无加工的理解,读到了梵高对艺术执着的追求
  •     强烈建议看欧文斯通的《凡高传》
  •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出现这样的时候:他对一切事感到厌倦,认为一切所作所为都是错的。这里面可能有些道理——你是不是以为这是一种必须试着把它遗忘与摒弃的感情,或者这是“期待上帝”,使一个人不必害怕,而去考虑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好处?是不是“期待上帝”带领我们进行一次我们从不懊悔的抉择?让我们保持勇气,试着学会忍受与宽大。不要害怕离开正道,把善与恶分辨清楚。
  •     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     开始以为我买的是盗版书,这样的翻译完全拉低原书的水准,读着实在难受
  •     Starry, starry night 那夜繁星点点,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你在画板上涂抹着灰与蓝。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夏日里轻瞥一眼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便将我灵魂的阴霾洞穿。
      Shadows on the hills 暗影铺满群山,
      Sketch the trees and the daffodils 树木与水仙花点缀其间,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 捕捉着微风与料峭冬寒,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用雪原斑驳的色彩。
      Now I understand 我终于读懂了,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当时的肺腑之言。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独醒于众人间的你是那么痛苦,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想解开被禁锢者的系绊。
      They would not listen 可他们却充耳不闻,
      They did not know how 对你视若不见。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许,现在听还为时不晚……
      Starry, starry night 那夜繁星点点,
      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 鲜花盛放,火般绚烂
      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 紫幕轻垂,云舒云卷。
      Reflect in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都逃不过文森特湛蓝的双眼
      Colors changing hue 色彩变化万千,
      Morning fields of amber grain 清晨琥珀色的谷田,
      Weathered faces lined in pain 张张饱经风霜与苦痛的脸,
      Are smoothed beneath the artist's Loving hand 在画家笔下渐渐舒展。
      Now I understand 我终于读懂了,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当时的肺腑之言。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独醒于众人间的你是那么痛苦,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想解开被禁锢者的系绊。
      They would not listen 可他们却充耳不闻,
      They did not know how 对你视若不见。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许,现在听还为时不晚……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他们根本不会在乎你,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你对他们的爱却未曾改变。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side 当最后一点希望都一去不返,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 在那繁星点点的夜晚,
      You took your life 你愤然结束自己的生命,
      As lovers often do 如热恋中盲目的人儿一般。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文森特,我本该告诉你。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本就不该来这肮脏的世间。
      As beautiful as you。像你这样美好的灵魂,
      Starry, starry night 那夜繁星点点,
      Portraits hung in empty halls 空旷的大厅里画作高悬。
      Frameless heads on nameless walls 无名的墙上无框的肖像,
      With eyes that watch the world 用注视整个世界的双眼,
      And can't forget 把一切刻在心田。
      ***e the strangers that you've met 就像你曾遇见的匆匆过客,
      The ragged men in ragged clothes 褴褛的人身着破烂的衣衫。
      The silver thorn of bloody rose 血红玫瑰上银白的利刺,
      Lie crushed and broken 零落成泥、摧折寸断,
      On the virgin snow 散落于皑皑雪间。
      Now I think I know 我想我现在懂了,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当时的肺腑之言。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独醒于众人间的你是那么痛苦,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想解开被禁锢者的系绊。
      They will not listen 而他们根本不会去听,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此刻,仍无人在听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也许,永远。

    PS:有谁能说得像这首歌一样好呢
  •     翻译的有点不通。
  •     催人泪下的天才。
  •     一直不太喜欢读传记类作品,总觉得加入了太多的虚饰和浮夸。喜欢一位作家或者艺术家,更愿意从其作品本身略窥一二,用想象去填补、去塑造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亲爱的提奥》是个惊喜。
    在这些言辞清晰、优美、细腻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不一样的凡高,迥异于从画布上窥见的那个疯狂率真激烈的单面印象。他将工作进度、日常开销、亲人朋友一一道来,就阅读的书和作家、画家及艺术品、自己的艺术理念和创作计划等诸多话题侃侃而谈。他谈到自己在饥寒交迫中仍然收留的一个被遗弃的女人,在百般困顿中依然勤勉地进行的绘画基础练习,在不被理解赏识时依然孜孜讫讫坚持探索创新……
    最喜欢的还是凡高对他眼中的那些漂亮色彩的描摹:那些带着绿色调的蔚蓝色的天空,那些泛着淡淡玫瑰红色和灰色的土地,那些绿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玫瑰红色的珠宝一样的群星……那些简练的、橘黄色的散发着光晕的向日葵。
    “你知道,芍药是杰宁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则是我的。”他说。
    这才是一个最真实、最完整的凡高。
    一个善良的、敏感的、坚强的、热忱的、努力的、勇敢的、清醒的、自信的、理想主义的……凡高。
    这是一个有着强大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天才,一位充满魅力的真正的艺术大师。
    感谢凡高,给后世留下这样一笔无价的遗产。
    我想成为提奥。

    ps:蓝色封面的那本找了很久,新版漂亮的出乎意料。明亮的颜色和凡高很合拍。
  •     看了好几个月,终于看完了。梵高这一生对艺术的追求真的不是一般能够做到的。他的弟弟提奥真的是很有自我牺牲精神,自己也背负那么大的压力。读前面的真的要看不下去,但是到最后一部分又舍不得那么快看完。
  •     还没开始看,估计阅读过程会很漫长,因为字小了点,因为梵高的文字水平不低,因为想读懂他孤独短暂的一生,明白他的艺术起源。只是,想从中找到他的自杀原因的人会失望了。
  •     他出生。
    他画画。
    他死了。
    世间还有谁能够如此简洁淬炼自己的一生?
    只有凡高。

    只有他,
    他的画生前无人问津,甚至连遭人耻笑的机会都没有。
    他的画,生前没有人看得起,死后当然也没有人卖得起。
    这世间,只有他。

    他来自乡下,来自贫寒。
    读到辛酸处,读到发誓要一年挣过一百法郎时,几欲泪下。
    他原本只该做一个农民,种地、养牛,娶妻生子,
    必能过得安然快乐,怡享天年。
    可他误入歧途!
    他疯了,未疯之时便已病入膏肓,疯狂之后更是止剩绝路。
    他出生在一个错误的家庭、错误的地方、错误的时代。
    他竟又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终究只能得到一个错误的未来。

    幸好他有一个提奥,否则他恐怕早就抛尸荒野。
    可惜他有一个弟弟,否则他早已转身去做了农民。

    倏忽之间,我会放下书,仰天太息:
    上天既然要生下一个天才,为什么又要谋害他的性命?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这样的话,只有凡高能说。
    这样的画,只有凡高能画。
    还有谁敢于把自己这般纯粹地向生命交托?
    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娓娓述说、追问、反思,和叹息……
    一边体味充盈自足与求之不得,
    一边体味憧憬激情与苦闷忧伤。
    起身离去之时,不必惋惜,因为直到生命尽头依然有画为伴,因为亲爱的提奥不久也会去往天国……

    这本生平读得最悲伤的传记,不料竟读得黯然神伤,
    读得内中憔悴。
    我无法懂他的孤独,无法懂他的天才,
    但我能孤独地感知他的孤独,天才地感知他的天才。

    甚至也想说: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也不再眷恋人间……

  •     字那么小的一本书,两个人的关系,好到生在一个家庭,死时住在隔壁。书名应该是最亲爱的提奥
  •     曾经读过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那时就已经为文森特梵高伟大的灵魂所震撼。我本身热爱油画,在作画时也更深切地体会了梵高那种从内心深处喷薄而出的激情。梵高,伟大的艺术家,用金黄麦田般的热情和对色彩的敏锐感动着我。
  •     女儿学油画接触到凡高的一些作品,买这本书是为了让她了解凡高进而理解他的作品,我先看了一半了,感觉凡高的写作水平也很高啊。唯一的缺点就是字体太小了,看得眼睛累!
  •     他不断地练习,不断地被否定而没有气馁,他热爱艺术,迷恋美丽的自然,他画画的一生。
  •     漫漫历史,没有多少人真的会被记住。被历史记住的,不一定会被人民记住,被人民记住的,又不一定会被历史记住。别再随随便便在作文中引用梵高了,在不了解他的时候这样引用,是对这位天才的侮辱。
  •     为了那段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把整本书给翻烂了都没找到。可是信写的真是漂亮,每一处的颜色都那么真实,对自然和艺术真正充满了热爱的人眼里的世界,想起自己也看过原作但是因为时间太紧只是草草略过...还是想多看看,以及cezanne很棒。
  •     书信体的自传,可以从梵高给提奥的信中感受到艺术家生活上创作上的煎熬,同时,那些不厌其烦介绍构图、颜色、寓意的描叙,投射出梵高一颗高贵而纯粹的心灵对生活的独到感受,比起那些无病呻吟的文字,这里有现实的苦难,提襟见肘的仄逼的生活,或许好几天都是饿着肚子等待着亲爱的弟弟的接济,每一分钱都写了它的去处——买纸,买笔,买颜料,还有最少的房租、食物、衣物等,在我们现在看起来,这样的描述依然令人动容,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最简单,但是心灵上的追求却不能不奢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梵高写到了他一幅幅的创作,有些已经价值不菲,想到当时是画家在那样的状态下(近乎癫狂)的状态下创作的,而他甚至不知道有没有人会买哪怕一副画! 总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艺术创作记录,更是给后代的一个精神的财富,取之不尽。更何况,文字那么优美,流畅,兄弟之间的情谊那么温暖、无私,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这本书都是经典。
  •     内容稍嫌冗长重复 可能真是天才真实的生活

    书装帧设计非常不错
  •     【补签】力荐。艺术是生命力。
  •     所有艺术,写作、音乐、绘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它表面的东西——文字是否优美,故事是否动听,旋律是否流畅,色彩是否悦目,就像看待一个姑娘,模样漂不漂亮。但是这样的结果,很容易遗忘,因为没有心底的理解,也就难有什么共鸣,更加称不上欣赏。

    读过凡高的书信,孤独而温暖的倾诉,十三朵向日葵在眼中化成一团灼热与压抑、渴望与绝望,那种复杂的感受将心灵俘获,由此成为不朽。
  •     看着黄色的封面就让人感觉温暖,里面满是凡高无从跟人诉说的痛苦还有对人生对艺术独特地见解
  •     凡高自传感人值得买买
  •     对画没兴趣,对书爱不离手。。。
  •     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向日葵》的可贵之处。
  •     比其他传记写的都好
  •     我画一个人,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梵高的文字丝毫不输画作,处处都动人。如果一个人已经麻木了,这大概可作最后的救药。
  •     翻译不怎么样 看得很累
  •     你知道,芍药是杰宁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是我的。
  •     以前的书好便宜,,,放16年这么厚一本,再精装一下,能卖到60+
  •     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所有信,正在看,很好的一本书
  •     梵高 被人误解的天才 他是真正热爱生活的人
  •     《亲爱的提奥》。这本书是梵高用生命谱写的辉煌送给了弟弟,送给天下渴望生活的人们。经典好书!!!!
  •     “如果生活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你永远都不会懂一个被称为疯子的人感情的汹涌澎湃
  •     给弟弟的书信集。只读了数篇。
  •     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信里仍然充满了温柔和宁静,尽管已病入膏肓,深受神经衰弱的折磨,但信中仍然是对美好事物的希望,对弟弟的感谢,对自己的愧疚。梵高的一生是痛苦的一生,很少品尝过快乐,但他的信件却出人意料地温暖、平和、宁静。这里面潜藏的是一颗真正伟大的心,一颗从没有被污染的赤子之心。
  •     除了凡高,世间还有谁能够如此简洁淬炼自己的一生?
  •     推荐对美术感兴趣的人阅读!书里面涉及到了很多的绘画常识,是一部很优美的教科书,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的心路历程,点点滴滴,滴滴点点都透漏着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这本书也是心灵鸡汤,它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处平静之地,帮助我们指引心灵的方向!建议大家同时购买《渴望生活》,结合该书能更好地理解本书。
  •     他们说现代社会出不了伟大的象凡高那样的画家,没想到他的文字也这么好
  •     梵高写给弟弟的书信,可以从字里行间中了解梵高的故事,最真实的梵高。
  •     我都不太懂 偏渴望你懂
  •     若你一切顺遂又怎么能成那位热烈如火焰太阳麦浪的Vincent Willem van Gogh。
  •     梵高此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朋友或者朋友很少,所有没机会说的话全部都写进了给他弟弟的信里,于是集结成了这叫做《亲爱的提奥》的书。
  •     是在高三的时候看过欧文斯通写的《渴望生活》,然后对梵高的兴趣越来越浓了。于是就买了这本《亲爱的提奥》,满满几百页都是字,我却看见了那个棕红色头发,伏在桌上,在那微弱灯光下写字的男人,他说他的心很烫。
  •     他已去世百年,但他的文字依旧鲜活如初。所谓意外,则是信札里那个异质混成的血肉之躯。字里行间始终驻守着一个真实的天才,比人想象中还要真实和精彩百倍。——《纽约时报》
    烈士的旗号、殉道者的徽章,从晨曦金黄到晚霞赤橙,转面,扭头,一头赤发的悲哀与懊恼,被同样的烈焰烧焦……
  •     玄幻的艺术,现实的生活,短暂的生命… “我又画了一张画~如果有多一点钱可以画得更好~收到好兄弟寄来的钱~总有一天一定会成功的~受到某位画家帮助~一言不合绝交了~这个地方适合画画~这里再也待不下去了~画画对恢复健康很有帮助~又发病了…”简单而纯粹的一生!
  •     拿到手之后就随手翻看,里面全部是梵高写给提奥的信,让人感觉梵高就像生活在你身边,除了绘画,梵高也用这些文字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文章中到处都是对景色的描写,就像梵高在给你讲他的画作一样。总以为梵高是痛苦的,因为自己的孤独而痛苦,可是,看过这本书,才知道即使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内心却是快乐的,他曾经当过老师,当过牧师,他也喜欢孩子,喜欢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喜欢散步,如果你想看看真实的梵高,应该买这本书。
  •     感人至深的兄弟情,以及梵高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     之前南海出版社的2001第一版《亲爱的提奥》,爱了整整一个大学,每个学期都向图书馆借一遍,想自己买来收藏但是一直买不到。现在第二版一出来,迫不及待买了,但是到手却感觉有些失望。第一版是有彩色插图的,但第二版却没有,感觉质量也没第一版好了。可惜。不过内容还是大爱。
  •     一生地信,一辈的仰。毋庸置疑的,无限感叹的,真情倾倒的……这就是他,一个令大地尊敬的文森特梵高先生。
  •     一直非常喜欢凡高的画,他的画里有一种力量,那么强烈那么深邃,让人不得不沉湎其中,无法抗拒,也不愿抗拒。
    我始终相信,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于艺术家,是私己的体验和领悟;于欣赏者,是灵魂的映照与共鸣。
    人心底始终有些东西,是不能诉诸文字和语言的。当情绪的出口,为色彩、光影、构图所导向,美妙的事情便应运而生。就像凡高的画。
    我想大概每个人都熟知他的《向日葵》他的《星月夜》他的《夜间咖啡馆》他的《麦田》,我想大概每个人都为他的真诚的笔触、热情的色彩、深挚的痛苦、宽广的慈悲所打动。
    我想,大概每个人都这样,爱过。
    凡高的书信,也许不如他的画作明媚,却更加鲜活;也许不如他的画作有力,却更加亲切。
    画画是一种表达,书信也是一种表达。
    凡高是一个温柔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那一声声“亲爱的提奥”,总是唤起我心中最美好的念想。我固执地以为,那无关手足之情、人伦之谊,那就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纯的信任,天真可爱、淳朴开朗。
    那一封封书信,一句句述说背后,我仿佛能看到凡高那并不帅气甚至不修边幅乏善可陈的面孔上,诚恳欣喜、温和平淡的笑容;仿佛能看到他屡遭冷眼为疲惫和病痛轮番折磨的眸子里,善良而坚强的荧荧星光。
    美不胜收。
    美不胜收……
  •     厚实的一本书,全都是凡高的书信,没有一点别的内容。纸质和印刷我都很满意,但是书皮是软纸有面包装的有点单薄。
  •     好人不长寿/ 或许天才都是孤独又不被理解的吧/“一切艺术家 诗人 音乐家 画家在物质状况上都是不幸的 幸运的人也一样”/读完突然松了一口气 活着太辛苦了
  •     不读不知道,梵高文采这么好,还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左拉福楼拜。未读以先以为梵高只会画画。想说,孤注一掷和痴迷自有其鬼魅。 梵高把绘画凌驾于信仰之上,或者说,绘画就是他的信仰。 本书展现了他远离家人之后一点一点因绘画而疯狂的渐变过程。生存之道和艺术之路的矛盾冲突一直是他生活的主题。 他对艺术的见解我是不感兴趣的,但众所周知他最后选择了自杀。而在没当画家以前,他顶多就是个敏感,聪明,有点偏激的青年。只想说,梵高,你辜负了你的弟弟提奥,不管你自杀的时候痛苦是怎样得难以承受。 客观上讲,这些书信是你对弟弟的亲爱,也是你对他的毒害。梵高是不幸的,他不像毕加索和达芬奇那样高智商,自然也不能像他们那样生时荣华显贵。虽然死后他得到了认可,可又有何益呢?他太文艺了,没有斯巴达、罗马的那种气质,他是个画家。
  •     凡是凡高的我都喜欢,厚厚的一大本,不难读,很感性!
  •     一本凡高迷的珍藏好书,全书都是凡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凡高的内心世界,深入探索凡高画的秘密
  •     非常喜欢文森特·梵高。人人都说他是疯子,可自古那个艺术大家不是寂寞而又病态的?他只是不适合这样一个满是浮尘的虚伪世界。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干净而明亮,有温暖的麦田,明黄色的向日葵,向着阳光……
    诚如他的人一样,他的文字也是充满热情充满感染力。有人说他是天生的作家,确然如此……
  •     通过阳光卫视了解了梵高的生平,特意选了此书,梵高对生活的热爱和敏感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信体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梵高,我感觉像活在他的身边同他一同看生活,一同呼吸。
  •     他的一生,他的画
    单是这本书已不能诠释他的精神所绵延下来的内容
    如果想了解梵高,这本书一定要读,并且要细读
  •     说什么疯癫,没有人比他更爱这个世界。
  •     到荒地上需找幸福

    《亲爱的提奥》是凡高的自传,或者说是他面对弟弟时那个真实的自我。因为是书信体,也算是一种对话。独白有时很虚假,对话才能产生原本并不存在的意义。
    有些人生来就会比另一些人更能接近生活的本身,他并不伟大,为一切忧愁,甚至为明天下锅的米。但是有些人又比另一些人有更多坚持。人很容易被什么浸染,然后改变,再然后言不由衷,过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却怨天尤人,找借口。人最可怕的是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却仍找借口抱怨。或许,这是人无法逃脱的藩篱。
    而少数人逃脱了。这就是所谓的天才,一种心理能力,它通过艺术给自然订立法则。
    即使凡高看上去是多么普通,以至于他自己也丝毫不以为自己伟大,但是他就是被选中的那个人。或者说,他就是逃脱某些藩篱的少数人中的一个。
    于是,他就是凡高。那个出生,画画,死了的人。
    他曾经坚称,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他不再眷恋人间……反观之,就是因为有,所以他才倾其一生认真地活着,画画,然后死。
    “安心走你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在你年老时时候,看着你最初的习作,心中满意。”——这可能是所有人的目标,但是谁又能安心地走到最后呢?
    失望并不需要获得,它是一种天生的应对能力。然而重要的是希望,要有多么坚强而执著以及心无旁骛的心,才能安心走着自己的路,尽管这条路在他人看来,纯粹是误入歧途。
    位置这个词很微妙,它之所以显现,需要时间、空间、历史、人和人的心。多么不可捉摸,以致于其实并不需要捉摸。
    “亲爱的提奥”,就如这个亲切无奇的呼唤,这里是一个某种意义上坚强而伟大的灵魂的喁喁絮语,你可以觉得重要,你也可以不屑一顾。但是……
    这确实我所能知的最好的人说的最好的话。
  •     都是凡高的真实信件,非常喜欢
  •     一直很喜欢凡高,与他有关的书我见到就会买,这一本也没有让我失望
  •     很好的书,让人们了解了梵高的一生,还有他的艺术生涯……
  •     文森特不仅是一幅浓烈的画,更是一首诗
  •     1.和BBC《艺术的力量》搭配使用效果极好。2.和刚刚读了的《死亡否认》意外吻合了起来,创作内心的幻想必要存在,成为“常态人”其实就是进入病态。创造性源于他的无能(不能接受标准文化),因此在常人眼里是“疯狂”的。而精神失常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不代表作者就是脆弱的,反而是比正常人更接近“真实” 就如梵高所说:“我们的人生就是朝圣的路” 他的画是有机体从一颗恒星(太阳=向日葵)中狂暴的生根,发芽:其贫瘠荒芜和丰饶多产两个世界的对立。而“自杀”亦是以自我绝望来得到救赎的对“死亡意识”的直面:重生于疯狂。3.最好的创作是在等待高更的时候,纪录片如是说道:像新郎等待新娘一般。啧啧。)
  •     亲爱的梵高 字里行间始终一个真实的天才 比人想象中还要真实和丰富多彩
  •     穿越大师生命的孤独与悲凉!)
  •     非常喜欢梵高!印象画派巨匠。1853年3月30日,生于荷兰布拉邦特。一生屡遭挫折,备尝艰辛。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美丽的瓦兹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年仅37岁。
  •     梵高真的很喜欢写大自然!这些信件也体现了梵高执迷、倔强、孤独,最终走向病态和死亡的过程。很多人都说梵高疯了以后,才画出了自我,其实这些画并不是梵高疯狂的结果,而且梵高与疯狂斗争的产物。最终没有什么比来一枪更孤独更艺术的了。
  •     梵高有一个疯狂和乐观的灵魂
  •     从凡高的书信中更能了解他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烟。一个出色的艺术家,曾经是怀着多大的热忱去面对生活。后面真令人难过。
  •     冗长的书信集,隔了很久才捡起看完,5月6月的初夏加上11月的初冬。不知道怎么表达看后的心情。
  •     没看完~
  •     卑微而坚定得令人动容 道不尽的心酸 磨不掉的热爱
  •     我好爱他,爱他的一切。
  •     梵高自己说‘’芍药是杰宁的,蜀葵是科斯特的,而向日葵则是我的‘’,在蓝色星空下,那些干草泛黄、黑色咖啡店和春来秋往的日子里,梵高是用报答提奥和疯狂地热爱生活的动力在捕捉他短暂人生想紧紧记录的色彩和感悟吧!
  •     书写的非常感人,不但画画的天才,而且在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见解.
  •     初步知道梵高的人好像都有点定势思维觉得他是个疯子,可能是各种以他为主角的影视作品都截取他生活中不如意和痛苦的部分加以放大用作商业煽情效果。但他写起信来还是有文有路的,主要源于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阅读量,他的书信中,他向提奥描绘自己看到的风景里,市场都能联系到他曾经看过的画或文学作品,他对身边的美丽事物的触觉相当敏感,就算时运不济,对待每一份工作依然十分真诚,字里行间也包含他自己的人生哲理和励志乐观的生活态度。比起一位可望不可即的“疯狂艺术家”,对于弟弟来说他更像一位良师益友。
  •     两星给译者。“文森特·提奥”,你疯了吗?
  •     翻译得不算好
  •     【¥17.9 购于京东】2016.2.28-未读完已卖二手
  •     老公最近研究梵高其人 ~
    在当当上找了几本梵高的书 ~
    自己也随手翻看了几本,这是其中一本 ~
    从前对梵高的认知,只限于他那副有名的向日葵 ~
    亲爱的提奥~是梵高给他弟弟的书信~
    有他作为天才画家以外的普通人的一面~
    当然更多地是他怀才不遇的感慨和落寞~
    天才总是孤独和寂寞的~
    如果你想了解梵高,来读读这本书吧~
  •     这样厚厚一本凡高的书信构成的自传,需要很多年,放在身边去读。用文字对生活的记录,孤独的倾诉,思想的描述。一个灼热的凡高把我们烫伤了。
      
       凡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之时,也无意煽了那个时代一个耳光。
      
       一个被其光彩掩盖的,一个温暖的男人。他或许不是孤独的,他可以天天写信,有一个可以寄去的地址。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然后快步走过去, 
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 
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 
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     他在黑暗中行走,却成了阿尔的太阳。
  •     这是梵高写给他弟弟的信,刚开始看可能不知道说什么,
    但知道了梵高的生平后,看起来就轻松多了。
    梵高的一生过得是相当贫困,但你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本可以有很好的工作,但那不是他想要的,他不想欺骗别人,也不想欺骗自己。
    于是他走上绘画之路,幸好有他弟弟的支持,他才能取得如此成就。
    可以说,人生是很痛苦的,但有知音的支持,也就没什么了。
  •     这版字看着不舒服,读不下去。。。/(ㄒoㄒ)/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
  •     看凡高如何成为凡高,学不会他的极品画技还可以学他的思想
  •     梵高与提奥,用真情与执着谱写了人间之大书。难得!!感动中……
  •     还没看完呢,以梵高第一人称写的,大多是以给提奥的信的形式出现的,值得买的~~~
  •     读这本书,读着读着眼泪就会流下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