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切·格瓦拉传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535439161
作者:[美国] 乔恩·李·安德森
页数:357页

作者简介

《切·格瓦拉传》堪称记录切·格瓦拉一生的权威巨著。从革命之都哈瓦那和阿尔及尔,到玻利维亚和刚果的战地,从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权力殿堂,到流亡者的天堂迈阿密、墨西哥和危地马拉,《切·格瓦拉传》讲述了引人入胜的革命故事、隐秘诡诈的国际阴谋、世人鲜知的秘密行动,展现了那个年代里超级大国的你争我夺、全球格局的风云变幻、波诡云谲。乔恩·李·安德森获得特别许可进入古巴政府资料库掌握了极其充分的材料。他得到了切·格瓦拉的遗孀阿莱伊达·马奇的全力配合,这让安德森拥有迄今为止未曾发布过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切·格瓦拉的一些私人日记。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还意外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不曾破解的秘密——切·格瓦拉的遗体埋葬的具体位置。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部分 青少年时代
第一章 米西奥内斯的马黛茶种植园
第二章 干燥的阿尔塔格拉西亚
第三章 有很多名字的男孩
第四章 自己做主
第五章 逃往北方
第六章 “我不是从前的那个我了”
第七章 “不知道哪条路向北”
第八章 找到北了
第九章 “没有耻辱或荣耀的日子”
第十章 “一盆刺骨的冷水”
第十一章 “我的无产阶级生活”
第十二章 “上帝和他的新右手”
第十三章 “我心中的神圣火焰”
第二部分 成为“切”
第十四章 灾难的开端
第十五章 “大雨倾盆和炸弹横飞”的日子
第十六章 瘦牛和马肉
第十七章 各式各样的敌人
第十八章 扩大战争
第十九章 最后的决战
第三部分 创造新人
第二十章 最高检察官
第二十一章 “我的历史责任”
第二十二章 “我们就是未来,我们知道这一点”
第二十三章 “个人主义必须消除”
第二十四章 原子时代
第二十五章 游击战的分水岭
第二十六章 漫长的告别
第二十七章 失败的故事
第二十八章 没有回头路
第二十九章 必要的牺牲
尾声:梦想与诅咒

编辑推荐

  哲学家萨特称赞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他在活着的时候是个谜,死后成为全世界无人眼中的偶像。  穿越历史烟云,追寻伟人足迹,品味精彩人生。

前言

  真相几乎是在一次长谈中不经意地被透露出来的。1995年11月的一天上午,退休的马里奥·巴加斯·萨里纳斯将军坐在玻利维亚圣克鲁斯城郊私人庄园的花园里,向我透露28年前他曾经参与抓获并秘密埋葬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出生于阿根廷的革命家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萨里纳斯将军的话揭开了拉丁美洲最大的秘密之一。1967年10月,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得力干将切被玻利维亚军方抓获并杀害,随后他的尸体不见了。萨里纳斯将军说他曾经参与当时的行动,他们砍掉了切的双手,把他的尸体和其他几名战友的尸体一起埋在了玻利维亚中部山区小镇巴耶格兰德外的飞机跑道附近。切的敌人不愿看到他的墓地受到众人瞻仰,他们希望他的消失能够终结切·格瓦拉的神话。  然而,切的神话超越了所有人的控制,越传越广。成百上千万人为他的去世哀悼。诗人和哲学家撰文赞美他,音乐家编曲歌颂他,画家描绘他的英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马克思主义游击战士们高举他的旗帜奔赴战场。在美国和西欧的年轻人奋起反抗越南战争后的既定秩序、种族歧视和社会正统观念的时候,切叛逆的脸庞成为他们的终极偶像。切的遗骨可能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还活着,切无所不在。  这个人为了开展“大陆革命”,在36岁的时候离开妻子和5个孩子,放弃他在古巴的荣誉公民身份、部长职务和司令军衔,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是阿根廷贵族的后裔,毕业于医学院,是什么样的动力推动着他去改变世界?  我一直想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开始对切产生兴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正在写一本关于现代游击战的书。在缅甸、萨尔瓦多、西撒哈拉和阿富汗,切几乎是所有游击战士顶礼膜拜的偶像。他关于游击战的著作,甚至他以身作则提倡的革命原则——自我牺牲、诚实、为事业献身——穿越时间和意识形态,哺育和启发着新一代的战士和梦想家们。  我为之着迷,于是开始寻找所有关于切·格瓦拉的书籍。我发现已经出版的相关书籍非常少,没有经得起推敲的传记;在大部分书中,他不是被古巴官方神化,就是被他的反对者妖魔化。我意识到切的一生没有被人写出来是因为他的大部分经历仍秘而不宣。他人生的断层恰是引人入胜的谜语,显然,如果能破解切的人生经历的疑团,就能窥探到冷战时期最不为人知的层面——古巴对各国游击运动组织的支持,以及东西方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间谍战。

内容概要

乔恩·李·安德森出生于1957年1月15日,美国作家、传记作者、调查记者、《纽约客》杂志撰稿人,曾到阿富汗、伊拉克、乌干达、以色列、萨尔瓦多、爱尔兰、黎巴嫩、伊朗和中东等地做过实地的战地报道。他也为《纽约时报》和《国家》等刊物撰稿。
他的代表作《切·格瓦拉传》在1997年首次出版后,很快成为席卷欧美的畅销书。除了这本书之外,他还著有《游击——叛乱地区之行》、《狮子的坟墓——来自阿富汗的特电》和《巴格达沦陷》等书。

媒体关注与评论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切·格瓦拉  在现在,在将来,这都是最全面的一部传记。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对这位阿根廷探险者、他的真实事迹以及他罗宾汉似的魅力的不偏不倚的叙事作品……探索这位伟人背后秘密的绝佳指南。  ——《独立报》  展现拉丁美洲革命和流行文化英雄的详实全面的传记作品。  ——《柯卡斯评论》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青少年时代  第一章 米西奥内斯的马黛茶种植园  占卜图让占星师感到迷惑。如果著名革命者和游击战士埃内斯托·切·格瓦拉的出生日期确实是他出生证明上记载的日期,1928年6月14日,那么他应该是双子座的——然而双子座是个暗淡无光的平凡星座。占卜的占星家跟切的母亲是朋友。她又计算了一遍,想看看是哪里出了错,但结果还是和上次一样。占卜图显:示,切是个性格灰暗、依赖性很强的人,他会过着平凡的生活。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这名占星家对切的占卜正确无误,要么这个占星家名不副实。  当看到这个让人沮丧的占星结果时,切的母亲她笑了。随后,她向朋友吐露了一个她牢牢守护了30多年的秘密。她的闻名世界的儿子实际上是5月14日出生的,比出生证明上的日期早一个月。他不是双子座的,而是倔强固执、坚定果断的金牛座。  她解释说,她在嫁给切的父亲时已经怀了3个月身孕,所以不得不作假。在他们的婚礼后,这对新婚夫妇立刻离开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前往偏远的米西奥内斯省的丛林河畔。在那里,她的丈夫种植和经营马黛茶,而她则可以躲开布宜诺斯艾利斯上流社会人们窥探的目光,安心待产。在她临近生产的时候,他们来到罗萨里奥城,她在这里生下了孩子。为了帮他们遮丑,一位当医生的朋友伪造了孩子出生证明上的日期,将日期推后了1个月。  当他们的儿子1个月大时,这对夫妇通知了他们各自的家人。他们的说辞是,他们本来是想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但是塞莉亚·格瓦拉在罗萨里奥城早产了。怀孕7个月就生下孩子,也并不稀奇。家人和朋友平静地接受了夫妇俩的说辞和孩子出生证明上的日期,没有对此提出质疑。  如果不是这个孩子最终成长成为著名的革命者切,这个秘密会跟着他父母进入坟墓。切的出生证明和死亡证明上的日期都是伪造,这在当代公众人物中是很少有的。但是这看上去很适合格瓦拉,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从事秘密活动,他死于密谋,所以他的人生理应开始于密谋。  1927年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第一次遇见塞莉亚·德拉·塞尔纳时,她刚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所天主教女子学校毕业。她是个引人注目的20岁女孩,长着弯曲的黑发和褐色的双眸。塞莉亚学识广博但不谙世事,为人虔诚却勇于质疑。换句话说,她已经准备好开始她的浪漫人生了。  塞莉亚.德拉·塞尔纳是真正的阿根廷贵族后裔,拥有纯粹的西班牙贵族血统。她的一位先人曾经在秘鲁任总督,那时秘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她的另一位先人是阿根廷一位著名的将军。她的祖父是富有的地主,她的父亲是有名的法律学教授、议员和外交官。在塞莉亚还是个孩子时,她的父母就过世了,留下她和她的6个兄弟姐妹,由一位亲戚带大。虽然塞莉亚的父母早逝,但是为这个家留下了收益丰厚的地产,塞莉亚在到达21岁的法定年龄时,就可以继承一笔价值不菲的遗产。  27岁的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是个英俊的青年,中等个子,长着一个坚毅的下巴。架在他鼻梁上的眼镜极具欺骗性,让他看上去安静沉稳,实际上,他热情四溢、交友广泛、脾气火爆,常常出乎人们的想象。他也是阿根廷的名门之后,他的曾祖父曾是南美洲最富有的人,他的先人中既有西班牙贵族,也有爱尔兰贵族。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家族的大部分财富已经流失了。  19世纪罗萨斯独裁统治时期,格瓦拉家族的男性后裔和林奇家族逃离阿根廷,加入到前往加利福尼亚的淘金潮中。在归国后,这两个家族的后裔,罗伯托·格瓦拉.卡斯特罗和安娜·伊莎贝尔·林奇结婚了,他们都是在美国出生的。埃内斯托在他们的11个孩子中排行第六。他们生活富足,但不再是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了。罗伯托是一名地质勘测员,他和安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生儿育女。为了让儿子以后能有份好工作,罗伯托让埃内斯托去一所公立学校念书,并且告诉他:“我唯一信得过的精英是有头脑的精英。”  但是埃内斯托仍然属于阿根廷上流社会。他从小听母亲讲加利福尼亚拓荒的故事,听父亲讲他受到印第安人突袭的恐怖经历。家族辉煌离奇的历史对他来说是一份巨大的遗产。埃内斯托19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在大学学习建筑和工程学,但是在毕业前他退了学。他想开始自己的历险,创造自己的财富。他怀揣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不多的遗产,开始追求自己的目标。  在埃内斯托遇到塞莉亚的时候,他已经把大部分钱投资给了圣伊斯德罗的一家游艇制造公司。他曾经在那里担任监工。但是对这份工作的热情没有持续多久,很快,一个新项目吸引了他的兴趣:一个朋友对他说种植马黛茶可以致富,他被说服了。马黛茶是阿根廷的一种具有刺激性的传统饮品,数以百万计的阿根廷人都喝这种茶。  在种植马黛茶的省份米西奥内斯,土地价格低廉。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沿巴拉那河向上1200英里,就到了米西奥内斯省,该省位于阿根廷与北部边界,与巴拉圭和巴西交界。埃内斯托的钱都投在游艇制造公司上了,但是如果能用塞莉亚的遗产,就能买下土地建起一座马黛茶种植园。埃内斯托希望这种“绿色黄金”能让他发家致富。  不出意料,塞莉亚的家人一致反对这个向塞莉亚求婚的小伙子。塞莉亚未满21岁,根据阿根廷的法律,她需要征得家人同意才能结婚或者继承遗产。她征求家人的同意,可是他们拒绝了。塞莉亚绝望了,现在她又怀了孕,她和埃内斯托准备写一封信威胁她的家人,让他们同意这门婚事。她逃到了一个姐姐家。他们上演的戏码奏效了。家人同意了他们的婚事,但是塞莉亚还是必须上法庭争取她的遗产。法官的判决让她获得了部分遗产,包括位于科尔多瓦省的一座种植谷物的庄园和她的信托基金中的部分现金债券,这足以让他们在米西奥内斯买下一座马黛茶种植园了。  1927年11月10日,塞莉亚在她的一个出嫁的姐姐家里与埃内斯托举行了结婚仪式。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新闻报》刊登了他们结婚的消息。随后,这对新婚夫妇立刻逃离布宜诺斯艾利斯,带着他们的秘密来到米西奥内斯。  埃内斯托用塞莉亚的钱买下了巴拉那河边一片200公顷的丛林。他们在悬崖上盖了一座宽敞的木屋,厨房和厕所是露天的。虽然远离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舒适环境,但是埃内斯托欣喜若狂,他的眼中闪烁着生意人的热切渴望。环视着周围的丛林,他看到了未来。  也许他相信可以在还没有被开发的土地上迅速有所作为,“恢复”家族的财富,就像他的祖辈们曾经做过的那样。不论埃内斯托是否是有意识地仿效祖辈的经历,对他来说,就要在米西奥内斯进行自己的“西部大冒险”了。在他眼中,米西奥内斯不只是一个落后的省份,这个地方让人惊心动魄,这里满是“凶猛的野兽、危险的工作、强盗和杀人犯、丛林旋风、无休止的降雨和热带疾病”。  他写道:“在神秘的米西奥内斯……所有的东西都充满吸引力和诱惑,就像所有危险具有吸引力,所有热情带来诱惑一样。那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土壤、气候、植被、遍布野兽的丛林,甚至那里的居民……一旦踏上这片土地,你就会感觉自己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  他们的家在一个叫做卡拉瓜塔港的地方,说它是港口,其实只是一个小码头。格瓦拉夫妇发现他们的邻居很友善,名叫查尔斯·本森,是一名退休的英国铁路工程师,喜欢钓鱼,他在河流上游为自己搭了一个白色小屋,屋里还装了一个从英国进口的“抽水马桶”。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格瓦拉夫妇愉快地在这块地方安家,并且探索这片土地。他们和本森一起钓鱼、划船、骑马,或者赶着骡车去蒙特卡罗。  格瓦拉夫妇的田园蜜月生活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塞莉亚生产的日子临近了,是重返文明社会的时候了,塞莉亚需要在舒适、安全的环境里生产。于是夫妇两人出发,沿河顺流而下,他们在罗萨里奥停了下来。罗萨里奥是巴拉那河上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有30万居民。在这里,塞莉亚生下了他们的儿子,埃内斯托·格瓦拉·德拉·塞尔纳。  6月15日,在居民登记处,医生填写了他的出生证明。当时有两名见证人在场,一个是格瓦拉·林奇的一个住在罗萨里奥的表亲,另一个是他们临时从街上拉来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出生证明上说,孩子是6月14日凌晨三点零五分出生的,孩子父母的居住地址是沿河大道480号。  格瓦拉一家停留在罗萨里奥,等待塞莉亚身体恢复。他们租了一个带有佣人房的宽敞的三居室公寓,公寓位于市中心附近的一个新建的居民楼内,这个居民楼的地址就是孩子出生证明上的地址。  ……

图书封面


 切·格瓦拉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古巴革命是一场很小的革命,基本上可以算作是中国一个地级市的革命但是一个人,年轻时走遍了美洲;放弃了医生的前途;放弃了家产;投身与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在自己已经成功了之后还放弃部长职位,继续投身于另外国家的革命,这是怎样一种精神一句话:他守护的东西,从来就没有变过封面的照片很传神
  •     1951年12月29日,切·格瓦拉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开始了一场环游南美洲的旅行。58年后,他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旅行中写下的日记,将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  这本新书的宣传语中写道:“《在路上》式的精神指南,当代青年的文化偶像。震撼青春眼界,立志改变世界!革命英雄踏出第一步……”  听起来跟马云或者孙朝阳那些互联网一代成功人士的传记没什么区别。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格瓦拉热潮从未消退,甚至在两年前,人们还轰轰烈烈地纪念了他逝世的第40个周年。然而,这个被印在T恤衫上的英俊男人,是否还是那个革命者切·格瓦拉?萨里纳斯的秘密  1995年11月,一天上午,38岁的美国作家乔恩·李·安德森到玻利维亚圣克鲁斯城郊的一座庄园,去拜访退休的将军马里奥·巴加斯·萨里纳斯。在花园里,萨里纳斯将军向这位来访者讲述了28年前的故事。  1967年10月,他和他的士兵们抓获了切·格瓦拉,将其枪决,随后秘密埋葬了他的尸体。从此,格瓦拉的埋骨之地成为了拉丁美洲最大的秘密之一。  这一天是10月8日,格瓦拉39岁。在遥远的哈瓦那,他的妻子阿莱伊达从睡梦中惊醒。  上世纪80年代,安德森在写一部关于现代游击战的书,他开始对作为游击战英雄的切·格瓦拉产生了兴趣。他决心写作一部公正而翔实的书,记录格瓦拉的生平。于是他跑到古巴,找到切的遗孀阿莱伊达并获得了她的帮助。在后来的5年里,安德森游历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维亚、墨西哥、俄罗斯、瑞典、西班牙和美国,为这部传记搜集档案和材料。他甚至获得特别许可,得以进入古巴政府资料库,由此掌握了极其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1997年,安德森完成了他的著作《切·格瓦拉传》,这本书迅速成为席卷欧美的畅销书,也成为迄今为止,描述格瓦拉一生最权威的作品。  这一年是格瓦拉去世的第30个年头,同年7月,格瓦拉的遗骸在玻利维亚中部山区小镇巴耶格兰德外的飞机跑道底下被发现,并送回古巴安葬。要让记忆比名字更长久  1947年,格瓦拉在信笺上写下一首自由体诗:  如果我注定被淹死,  子弹,子弹能对我做什么。但是我  要超越宿命。宿命可以  通过意志的力量创造。  死,会的,但是会被子弹  打得浑身窟窿,被刺刀杀死,否则的话,不会死,淹死,不会……  要让记忆比我的名字更长久  就要去战斗,战斗地死去。  这一年他19岁,名字是埃内斯托·格瓦拉,是一个瘦弱、被严重的哮喘病所困扰的年轻人。他拥有很多绰号,比如“秃头”、“爆脾气”——后者是因为他在学校橄榄球赛场上的无畏表现。  距离他那次激动人心的旅行,还有几年时间。作为一个马黛茶种植园主的儿子,格瓦拉在同龄人中是一个难以归类的怪人。安德森写道:“和他同属一个社会阶层的年轻人在那时衣冠楚楚,打着领带,穿着夹克、长裤和锃亮的皮鞋”,而埃内斯托惯常的打扮,则是一件松松垮垮的肥大裤子,以及发黄的白色衬衫。他毫不讳言这件衬衫每周才洗一次。他喜欢这种引人注目的感觉。  在一张拍摄于1948年(或者稍晚一些)的照片里,他就是这么一副打扮,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新家的阳台地板上仰望天空,眉头微锁。  尽管看上去像一个纨绔浪荡子弟,在这时候,年轻的格瓦拉已经开始阅读弗洛伊德和波德莱尔的作品,甚至看过原版的大仲马、魏尔伦和马拉美,当然,还有威廉·福克纳和约翰·斯坦贝克。  当然,他也干过不少不靠谱的事儿,譬如在自己家里制造杀虫剂,搞得整个房子里都是令人作呕的味道。另一件事是贩卖皮鞋,结果进的都是尾货,许多鞋子配不上对,他只好和生意伙伴花了很长时间,把看上去比较像是一对的鞋子挑出来卖。摩托之旅  著名的摩托之旅并不是格瓦拉的第一次旅行。  事实上,格瓦拉在更年轻的时候,就常常搭车旅行。1950年1月,格瓦拉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院完成了第三年的学习,他骑一辆装有微型马达的自行车,踏上了第一次独自的长途旅行。他扣着一顶帽子,戴着太阳镜,身上是飞行员穿的皮夹克,一条备胎斜挎在肩上。  这趟旅行花了六周的时间,他游历了阿根廷北部的12个省,走过了约4000多公里的路程。这次旅行为格瓦拉培养了写旅途日记的习惯,这个22岁的年轻人开始思考:作为一个现代国家,阿根廷只是徒有其表,灵魂却在腐烂和败坏。  第二年年底,埃内斯托找到老朋友,住在科尔多瓦的药剂师艾尔伯托·格拉纳多,在葡萄架下喝茶。那时候艾尔伯托已经快30岁了,他长久以来希望跨越南美大陆的旅行始终没有实现,眼看着青春时光就要告以终结。  “突然间……一个想法浮现出来。”他们一拍脑门就决定出发了,交通工具是一辆500CC的老式诺顿牌摩托车,生产于1939年。艾尔伯托给这辆摩托车取名“威猛”。  他们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在路途的中间他们的摩托车坏掉了。在秘鲁的一个麻风病人村,切·格瓦拉留下来,作了几个月的义工。  一路上,他都在坚持日记的写作。  在格瓦拉回到阿根廷的前夕,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去世了。那是1952年的7月26日,整个阿根廷笼罩在浓重的悲痛之中,阿根廷人停止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四面八方涌向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政府宣布全国服丧,同时将普拉塔市更名为艾薇塔·贝隆市,七十万人向艾薇塔的灵柩致哀。  格瓦拉却不得不面对接踵而来的考试。同时,他开始根据旅行中的日记写作《旅行笔记》。这本书在他死后,由他的遗孀阿莱伊达·马奇出版。1995年,这本书的英文版面世,名为《摩托日记》。  在这次旅行中,切·格瓦拉开始真正了解拉丁美洲的贫穷与苦难,他的国际主义思想也在这次旅行中渐渐定型,他开始认为拉美各个独立的国家其实是一个拥有共同的文化和经济利益的整体,倘若革命则需要国际合作。“我们社会的完人”  1956年11月25日,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州的图克斯潘,格瓦拉和“七二六运动”的81名战士登上了“格拉玛号”游艇上,驶向古巴。  1956年12月2日,比计划推迟了两天,他们在古巴南部的奥连特省的一片沼泽地登陆,遭到巴蒂斯塔的军队的袭击,只有12人在这次袭击中幸存。格瓦拉,作为军队的医生,在一次战斗中,当面前一个是药箱,另一个是子弹箱时,他扛起了子弹箱。从这一刻开始,格瓦拉彻底从医生转变为了一名战士。  在随后的战斗中,他开始被称为“切”·格瓦拉。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最早知道格瓦拉是在1960年。这一年11月17日,格瓦拉作为古巴的代表,访问北京,并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到他的第一句话是:“切,你好年轻。”  这场会面是格瓦拉期待已久的。早在4年前,他的第一个女儿出世时,他就非常高兴地写道:“她长得像毛泽东,宽宽的前额,亲切的眼神和鼓起的下巴。虽然目前她只有五公斤,但将来一定会长得像毛泽东一样高大健壮。”   1960年2月,哲学家萨特访问古巴,与格瓦拉会面,惊叹他是“我们社会的完人。”  1965年2月,格瓦拉再次访问了中国。这一次,他没有见到毛泽东,不过见到了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彭真。当格瓦拉回到古巴一个多月后,他给卡斯特罗留下一封告别信,再次离开古巴,奔赴刚果,又一次开始了他的游击战士生涯。两年后,格瓦拉游击队中的一个逃兵向玻利维亚军队透露了格瓦拉游击队的营地。10月8日,格瓦拉被政府军包围,他在腿受伤后投降,随即被9颗子弹打死。  1967年10月18日,百万古巴人云集革命广场哀悼格瓦拉,卡斯特罗致悼词:“如果我们要找一个典范的人,一个不只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的人,一个属于将来的典范的人,我衷心地说,这样一个在行为上,没有一丝污点,在举动中毫无瑕疵的典范就是切! 如果我们想表达我们要我们的子女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作为热情的革命者,我们一定会从心底说:‘我们要他们像切!’” 切,无所不在    格瓦拉被处死的时候,他已经是西方社会的一个标志。在1968年,这个马克·科兰斯基所描述的“撞击世界的年代”里,巴黎的大学生把格瓦拉的头像贴满了校园,随后又高举着他走上了街头。在这张阿尔贝托·柯尔达摄于1960年3月5日的肖像照片上,格瓦拉头戴贝雷帽,长发卷曲,神情坚毅,眼望远方。  “切的神话超越了所有人的控制,越传越广。成百上千万人为他的去世哀悼。诗人和哲学家赞美他,音乐家编曲歌颂他,画家描绘他的英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马克思主义游击战士们高举他的旗帜奔赴战场。在美国和西欧的年轻人奋起反抗越南战争后的既定秩序、种族歧视和社会正统观念的时候,切叛逆的脸庞成为他们的终极偶像。切的遗骨可能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还活着,切无所不在。”安德森写道。  青年人无法不迷恋他——英俊、勇敢、浪漫、忧郁、富有才华、风流性感,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难者,甚至,他的哮喘病也为他增添了神秘的疾病隐喻。更重要的是,他如此纯粹地反抗既存秩序。  当20世纪60年代结束之后,另一个十年的开头,1970年,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发表了他最负盛名的著作——《消费社会》。他在这本书中阐述,在一个消费社会中,消费者不是对具体的物的功用或个别的使用价值有所需求,他们实际上是对商品所赋予的意义(及意义的差异)有所需求。比如,人们添置洗衣机等生活用品不仅是“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且被“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并愿意为后者掏钱。  这仿佛是时代的谶语。  在20世纪的70到80年代,格瓦拉被人遗忘了,可是90年代,他再次受到人们的拥戴,成为对抗现实的象征。消费品格瓦拉  等到格瓦拉再次在中国掀起一股热潮的时候,已经是21世纪。  2000年,上海的话剧导演张广天,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胖子,导演了话剧《切·格瓦拉》。这部话剧引起了轰动,它被很自然地视作是新左派的代表作,一时成为知识界和思想界讨论的焦点。  在“格拉玛号”一幕中,这位导演兼吟唱诗人坐在舞台高处,抱着吉他,“向台下喷吐着革命的烟雾”。  2007年7月份,师永刚编辑的《格瓦拉语录》在中国大陆出版,首印即2万册,不久,台湾版也上市了。   更早的时候,师永刚还编辑了《切·格瓦拉画传》,前后共印刷了6万册,在台湾的诚品书店,这本书连续六周出现在畅销书榜。  2004年,根据格瓦拉的《旅行笔记》,导演沃尔特·萨雷斯拍摄成时长128分钟的电影《摩托日记》。在无数文艺青年中,这部电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扮演年轻格瓦拉的演员盖尔·加西亚·贝纳尔也随之声名鹊起。  4年后,史蒂文·索德伯格编剧并导演的传记片《切·格瓦拉》再次获得成功,导演用了4个小时零17分钟讲述了切和一群古巴流放者在1956年从墨西哥到达古巴,推翻独裁者巴蒂斯塔的统治,直到他在游击战中死去的故事。电影于2006年10月正式开始拍摄,2008年初完成拍摄工作,历时15个月。饰演切·格瓦拉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成为了20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而这部电影也 获得了金棕榈奖的提名。  吊诡的是,这两部广受欢迎的电影,其投资商都是格瓦拉毕生反对的“美帝国主义”。  今天,格瓦拉无处不在:T恤衫、杯子、挎包、杂志封面、论坛头像……购买和使用他的人无需了解格瓦拉是个什么样的人,哪怕把他当成卡斯特罗甚至汤姆·克鲁斯,只要有这个头像出现,就获得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能力。他意味着另类,意味着反叛,意味着一种桀骜不驯的姿态。除此之外,他跟可口可乐和吉尼斯乐园有什么区别?  他的肖像已经从反抗的象征,变成另一种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切·格瓦拉为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种逃离现实的意淫。就像人们从便利店买回一本户外旅行的杂志,想象一下雪山和草原,然后继续为加班、堵车和孩子的奶粉钱而苦恼。  切没有被人出卖,他被成千上万的人消费了。
  •     切•格瓦拉——被异化成“神”的人 年少对切•格瓦拉的认识,仅限于杯子上、t恤上还有帆布包上那个长发飘逸,面容俊朗,眼神坚毅的贝雷帽小哥。起初并不了解他作为精神图腾的深刻内涵,只是把他当做和玛丽莲•梦露一样的波普偶像。再后来,看到那幅著名的照片——切•格瓦拉之死,照片里已经死去的他须发虬缠,双手缺失,投向死亡的最后一瞥竟带着怜悯与安详,确实周身散发着安定祥和的圣子光芒。突然有些明白他得到的那些诸如“尘世的基督”、“复活的普罗米修斯”这样的称号的缘由了。身出名门却矢志革命,大功告成却又挂冠而去,放在六十年代那个动荡迭起、劫难纵生的时代,这确实证明和阐释了坚定不移奉行理想主义的斗士精神。他的一生悲壮又传奇,也正是因为这种悲壮,他身上所有神圣的光环也可能只是我们在悲情时刻产生的幻觉。切•格瓦拉的拥护者坚定地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切•格瓦拉是神,是“红色罗宾汉”,是“共产主义的唐吉诃德”。但似乎我们忽略了最基本的事实:剥去光环的切•格瓦拉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些神经质的叛逆孩子,一个果敢坚定的民族英雄,一个复杂而悲情的历史角色。剥去光环并不是说要否认切•格瓦拉的价值,而是只有把他还原为人,才能真正地被这个不屈的人类灵魂震撼与感动。切•格瓦拉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青年人无法不迷恋他——英俊、勇敢、浪漫、忧郁、富有才华、风流性感、一个理想主义的殉难者,甚至他的哮喘病也为他增添了神秘的疾病隐喻。更重要的是,他如此纯粹地反抗既存秩序,这才是六十年代最有力的符号和最勇敢的呐喊。20世纪60年代,在人们的记忆中,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人们聚集在反叛的旗帜之下,拥护着个人主义英雄带领他们实现理想主义的伟大追求。整个社会在激烈的动荡和冲突中踉跄着前进。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价值观被重塑,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可以被人改造,而且必须被改造。对自由和新生事物的向往鞭挞着人们满怀热血的冲撞前进,旧事物的巨大变革也让人们看到来自新世界的希望。时代造就英雄,这样动荡冲击的时代造就了一批近现代最优秀的思想者和行动者,他们像灯塔一样鼓励和照耀着新一代的青年开拓新世界。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呼吁人权,强调民权,这些呼声成为六十年代自由呼声的最强音。人们渴望通过革命改变现实,通过抗争迈入新的时代。切•格瓦拉的英雄行为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他真正的卓越所在,则是那些被后人解读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这些不能被时代抹煞的精神元素,让他的精神标杆在社会变革和全球巨变的大环境中得以保存,也让他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产生如此非凡的影响力。任何思想和进步都需要清道夫和殉难者,六十年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仁人志士并不少见。少见的是切•格瓦拉这样有梦想而又不安分的不羁灵魂。他所有的焦躁和热情都是他勇气的来源,甚至他的神经质、残酷、冷血和暴戾,都作为精神图腾般存在,燃烧着整个一个时代的热血和激情。 切•格瓦拉的游击队在犹罗峡谷中最后一战时凄惨得如来自另一世界的零星鸟啼,而切•格瓦拉也以被俘的方式结束了他在尤罗峡谷必将失败的困兽之斗。传闻中,他在死前对行刑者有过哀求,有过劝说,也有人说是一如既往的不屑和高傲。人们似乎更笃信钢铁般的切•格瓦拉在最后的时刻依然是从容勇敢的,因为他从来就是一个不向死亡和失败低头的勇士,因为人们不能容忍他们的英雄死的落魄苍凉。所以他被印在人们T恤的胸前背后,他被涂鸦者描绘在墙壁上,他的招贴画贴满了世界的角落,他被许多人奉做神的存在。六十年代的巴黎,青年人喊着他的口号冲进壁垒,而在中国的云南边境,许多苦闷的知青被他的日记鼓舞,偷渡去解放东南亚受苦的人民。人们把他当作反抗的象征和宣泄的出口,年轻人也在他的传说中寻找着叛逆的理由。我欣赏切•格瓦拉如同一头狮子般勇猛的奔闯,但我也相信他死前有过孤独落寞的挣扎。被他力图解救的农民出卖,被他从来不屑的敌人俘虏。面前就是死亡,就是毁灭,就是无望。他被看做是传奇的一生,似乎也充满着失败和无奈。他的部下会叛逃,他招募的新兵会临阵退缩,他会被卡斯特罗安排到无关紧要的位置,他无时不刻地受着哮喘的折磨。我不知道一个勇者会如何处理笼罩在他们身上的绝望和孤寂,但我固执地认为这种负能量在英雄身上也一样是存在的,甚至比常人的感受更要深切百倍。因为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最可悲的就是生前的传奇被崇拜者们神化成一个个悲壮的符号。英雄也是凡人,也有恐惧和愤怒,也有胆怯和孤单。但幸运的是,切•格瓦拉似乎是在最后一刻回到了那个坚毅骄傲的他,那瞬间生出的坦然和安定,最终被定格在39岁年轻俊朗的面孔上。他最终被捆绑着手脚枪杀,死后还遭敌人砍掉双手,到处展示尸体,最终被秘密埋葬在一座废弃的飞机场。人们不忍英雄坠落,所以他桀骜的叼着雪茄、穿着军装、带着贝雷帽的样子被揉进了流行艺术,揉进了商业运作,揉进了青春梦想,揉进了革命旗帜。他以精神领袖的形象被揉进了各式各样的载体,不光激荡在六十年代,也成为人们对现世抗争的象征。从这个角度说,切•格瓦拉似乎没有被人出卖,而是被成千上万的人消费了。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这是鲁迅对英雄的阐释,也是我对切•格瓦拉的理解。生活不是神话,被出卖被杀害都也并不是所有英雄的宿命。因为英雄身边站立的也都是凡人,或懦弱,或低微,或贪婪,或自私。这样的凡人太多,才凸显出真正的人身上的英雄气概。是故,只因是在缺乏人的现世,这些真正的人才被异化为“神”。 这仿佛也正是时代的谶语。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永远的格瓦拉
  •     很大一部分文字都像是流水账,味同嚼蜡。
  •     那个时代的人和那个时代对共产主义的迷恋,卡斯特罗还没走 讽刺不。
  •     格瓦拉性格鲜明,是我崇拜的偶像!
  •     能抛弃物质享受,彻底追求理想,唯切.格瓦拉!
  •     书还没看,应该是本很好的传记
  •     额…只记得照片还不错
  •     值得拥有的书,增长知识,向往的自由人生
  •     很喜欢CHE 中学时代就关注他 一直在收集他的旧物(可惜不多) 当我看到:“当你30岁的时候还手捧切格瓦拉,说明你·········”这个说法时,我笑了 偶像不是盲目崇拜的 喜欢他的一切的同时不排除要包容他的一切,挺我的偶像
  •     切有革命思想有战斗精神有国际情怀 轰轰烈烈一生
  •     希望有一个死后很难被定义的人生。
  •     没有虚伪的歌功颂德,没有廉价的荣耀,只有简单的真实,真实的厚道,厚道的耐人寻味,永远的切,深受感触的,不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一位无产阶级的上帝,而且还有每个男人童话般的梦想,从年少的轻狂无知,到青年的不拘一格,浪迹天涯的同时又拿到医学博士,再到后来的古巴战争,直到最后的悲伤结局,不知是一部传记,还是一部真实的现代武侠,一部历史,一部励志的好书。
  •     男神
  •     一个偶然看见有人推荐此书,一个偶然在当当在看到此书,心中疑惑者这书真那么好!
    读完很久了,切的形像确在脑海中日益清晰起来。他的一生都在追寻着他的理想,那种信念,那份执着,让我感动,敬佩!
  •     作者对切格瓦拉面面具道,同时对那时风云变幻的时代描写的有点意思。
  •     我就记得他身背者轮胎皮跨在车上的照片,还有他跟玩滑翔机的叔叔的合影,果然,是一个土豪的故事,我常常在想,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家还是没能过上这种书中的日子。我的滑翔机呢?我的骑行南美穿越呢?我的毕业舞会呢?我的资产阶级像三毛书里写的生活呢?不甘心。
  •     在现在,在将来,这都是最全面的一部传记。
  •     最初知道格瓦拉心里有一种不解,一个阿根廷的没落贵族怎么会到处去搞革命,而且搞到全世界都为之疯狂,仔细读了以后,明白了,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敬仰,永远的格瓦拉!
  •     在玻利维亚,帮助本土的游击队,却与游击队出现矛盾,被出卖致死。
  •     古巴革命领袖 ,传奇人物!
  •     伟人的传记很不好写的,因为人们心中早有了自己的想法
  •     2011年11月6-7日读。2011-140。
  •     追寻着梦想,才能追求到真实的人生
  •     当初看只是因为格瓦拉长得帅。。。
  •     我觉得有梦想的人永远是被羡慕的那一个。很奇怪的是,切格瓦拉追逐梦想,我们追逐他,为什么我们就不去追逐梦想呢?那是很伟大、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啊。但不论怎样,这是本很好的书,值得一看,有点厚,不过给人厚重的感觉。而且图啊什么的都很好。
  •     比较全面的传记。
  •     阅读门槛很高,各种人名,地名,国家,政治,党派。但是依然阻挡不了切的魅力。
  •     切·格瓦拉传 内容精彩 值得一读
  •     一直都很喜爱格瓦拉,很可惜没有买到画册。
  •     他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最纯粹的英雄。
  •     挺厚实的书,高中毕业后不知谁拿了,不想再借人书了
  •     同时阅读几个版本的格瓦拉传,穿插、印证,也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法哟~~~这本,从美国人的视角看切,据说获取的古巴方面提供的重要资料~~
  •     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     三星半
  •     年轻的che好帅!
  •     切总是能激发人们的想象,这种魅力似乎能够穿越时空。切战胜了死亡,他永远年轻,永远勇敢,永不妥协,永远反叛,永远带着一双充满决心和愤怒的眼睛出现在人们面前。
  •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     中学时候就读过切的书,知道他的生平事迹。切的精神是一种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他绝对是锲而不舍的英雄,但是他又不是铁石心肠,同样是柔情满怀。这样的人物让人感觉是高大但是不自傲,亲切并敬畏。当读完他的事迹后,他的生命绝对可以给人激励。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想想切,他的所处环境和困难那么凶险都一笑置之,我们就有了客服困难的动力。我们并不缺少英雄人物,但是缺少的是弘扬他们,以励后人。“开枪吧胆小鬼,你杀死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句据说是切生前最后的话语,无不使人迸发出激情的血液,这就是切的魅力所在······
  •     深入了解偶像的人生经历,很有激励作用。
  •     没见过长得这么帅的革命领袖!!神马叫做理想主义代表,神马叫做共产主义英雄!!阅读感想:
    1.卡斯特罗还没起义,全国人民就知道他会闹事,奇葩啊~
    2.古巴革命规模也太小了点吧。
    3.切这么火,长相打扮绝对加分。
    4.英雄都不拿女人当回事。
    5.看很多书很重要
    6.向作者致敬,作为美国人显然没有说美国好话,由此向宽容的言论政策致敬。
    7.向实践者致敬。
  •     对真实的历史了解太少,如果把这本书当小说读,倒还算精彩。不过,他所坚持的理想就是对的吗?为这个理想献身值得吗?个人认为,答案应为否
  •     好扎实的一本书,看来一时半会看不完了。格瓦拉的一些经历和行为让人捧腹,是阅读中最轻松的部分。
  •     让我们义无反顾的忠于自己的理想,现在轻浮的时代,不需要时代的领袖,自己迈开步子,成为自己的理想开拓者。
  •     切·格瓦拉传 写得不错
  •     还没看但是关于偶像的故事一定曲折
  •     买了书就跑出来了 忘了写评论 嘿嘿

    书很不错 很实惠 这个版本写的也很好

    切 是我的偶像 哈哈
  •     革命无罪 造反有理!
  •     因为有图,很喜欢看。因为切格瓦拉很帅,所以看了就放不下。因为切深切浪漫的情怀,看完就再也忘不掉。 坚持,勇气,正义,雪茄,这就是切格瓦拉。
  •     格瓦拉本身的成就是不容质疑的,书写得也还行,有大量第一手资料。但其实是成千上万的伪文青和伪理想主义者毁了格瓦拉。
  •     那是一个打了鸡血的时代,本可安逸做医学博士,奈何激情血腥,一生革命!我们从一出生就在寻找,不过是在寻找一种如何抵达死亡的方式。
  •     伟人的故事总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看专辑最大的收获也就来自于此。
    很有个性的切,让人爱,让人恨
    这本书确实让人喜欢。
  •     格瓦拉,为什么被萨特称为最完美的人,就在于他的为了劳苦大众而牺牲的精神,并且他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去践行!
    好书,值得好好的学习,也值得收藏。
  •     这本书真是在平平淡淡中看完的,作者简直就是平铺直述。对于“切”所为之现身的事业,交给时代去评判。我是冲着时代偶像的头衔与那个经典的头像去看的这本书,看完之后特地去搜了与之相关的两部电影来看,切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光环,最后书写到切被俘虏直至处死前,我还在祈祷有奇迹发生,逃脱或被救,然而他就那么草率的死了。
  •     这本书很好,他让我更深、更透彻、更全面地了解一个真实的切.格瓦拉!
  •     整本书比较客观中肯,人们都过于专注了他代表的意义,很多时候忽略了他只是一个人
  •     好书无需多说!每个人体会不同,学到的也不同!让我们面对现实,忠于理想!
  •     很详细的人物传记
  •     见过的最详细的格瓦拉传记,纸张略显粗糙
  •     书好厚,字好多,大致翻了一下,还没看 冲着偶像来的
  •     两大转变,普通青年到革命青年,掌权者到继续革命者,革命理想主义者的一生。
  •     “切战胜了死亡,他永远年轻,永远勇敢,永不妥协,永远反叛,永远带着一双充满决心和愤怒的眼睛出现在人们面前。”
  •     就是听说是个很完美的人,我要看看
  •     40以后,我开始对历史人物感兴趣,读他,寻求他的真相,切@格瓦拉的精神实质是什么?这本书会不会给我真相
  •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这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这句话也将成为我的座右铭!
  •     这么有名的人的传记必须买啊!
  •     以前根本都不知道这位有名的人物,偶然间听说了,就买了这本书。
    虽然还未看完,感觉还是挺喜欢这本书。
  •     读完之后觉得切这个人问题很大啊。
  •     这位阿根廷人阴错阳差地跟随卡斯特罗推翻了古巴的独裁统治。当时独裁统治盛行,他一心想帮助其它国家的人民也推翻独裁政府,尤其是他的祖国阿根廷。所以在古巴之后,他先派人输出了几次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他决定亲自出征,但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他是绝对共产主义者,现在社会主义古巴的落后肯定不是他可以想象的。卡斯特罗在他死后发表的演讲很好地描述了他的人生:如果我们想要找出一个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而是属于未来的人类楷模,从心底深处,我说这样的一个楷模非切莫属,他的行为没有一丝瑕疵,他的表现没有一丝污点!如果让我说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真诚的革命者,从心底说:我想让他们像切那样!
  •     看到很多切的头像和人们的追捧,但一直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看过此书基本了解了他的人生。
    切从大学毕业后的旅行直接就与卡斯特罗参加了古巴革命,太不一般了。革命成功后又放弃高官去输出革命,完完全全是个理想主义者!
  •     对于神一样的存在,一直没敢读,后来,接触到了背包客,,《摩托车日记》,然后,必然要看啊。。。。。
  •     对人物的描述很客观。在同类书籍中算一个范本。翻译方面,润色做的不错,读起来不拗口。
  •     传记。今天在社科区看到这本书,就想起大学时候和隔壁学校校花聊他的那段时间。。。。所谓完美革命者。。。。诶,我还是后悔当年没下手,让我静静。
  •     你的名字切 格瓦拉
  •     切格瓦拉。
  •     美国人写的传记,让我一下子了解这位时代最完美的人!
  •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切·格瓦拉
  •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     啥也不想说,套一句封面吧。-------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     偶像人物
  •     金牛座,冲啊,理想,浪漫,坚韧
  •     记录我的大一
  •     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
  •     浪漫的英雄,过于理想主义,革命不易,信仰的力量
  •     这书是要把一个异类写成平易近人么?
  •     有不少细节,但写得很流水账,毫无文采。凡是最近出的印有他头像的传记都不必看。
  •     很精彩,吸引人一直读下去
  •     正好买一本来收藏、切·格瓦拉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
  •     这是一个被印在无数衬衫上的名字,这是一个传说般的男人。
  •     再kindle上读的,竟然不完整
  •     浪漫忠贞的共产主义战士,永远年轻,永远勇敢
  •     读完这本书,从中看到切·格瓦拉不一样的人生,我们可以尝试打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     这本书很长,花了好长时间读完,很详细侧重点也很清楚,从客观的角度还原了格瓦拉
  •     一个人的传奇,但觉得他的成功其实很大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
  •     为什么会想起胡志明,一定是因为斯大林
  •     喜欢切,并深深膜拜着。从初中时候开始,和我的哥们一起。书读完后,使我真实的认识到了切,并为他感到着。
    很想知道切是怎么看待中国的,虽然书中只有短短的篇幅来说明,要是有此类的数就好了
  •     办好了离校手续,也只能坐在图书馆看书了,一上午看完了“青少年时代”,喜欢他的放荡不羁
  •     the blue and romantic hero
  •     切依然活着
  •     书到手后一直在读,内容非常吸引人,能感受到理想的伟大
  •     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看着满大街连他都不知道却穿着印有他头像的T恤的年轻人,觉得挺可笑的
  •     这本高中毕业看的,当时很喜欢,而且看到后面差点崩溃,但如今看着卡斯特罗兄弟,追求自由叛逆又风流的切在密林中死去仿佛是一个传奇应有的结局。啊~当初还写了首诗纪念他来着= =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