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灯微光里的梦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莲灯微光里的梦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020065561
作者:陈学勇
页数:317页

作者简介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的作者陈学勇系国内知名的林徽因研究专家,这部传记是他积多年研究积累结出的成果。
它打破了以往林徽因传记单纯以时间顺序记述的套路,采取新颖的,以人物、地点、事件为切入角度的方式,为读者展现了林徽因动人的一生。它不但纠正了以往林传诸多史实上的错误和小说演绎之类的谬误,而且还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珍贵文史资料。是集趣味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好读本。
此书是图文本,存有图片百余张,不少照片首次面世;除此之外,很多图片也非常少见。书中还首次附有完整的林徽因年表和林氏世系谱表,为喜爱林徽因的读者以另一种方式了解传主提供了最为清晰简洁的脉络。
这部传记从内容、文字到插图都保持了严谨高雅的风格,说它是林徽因传记中的佼佼者,当之无愧。

书籍目录

  前赘  一 祖父  二 父亲  三 母亲  四 童年  五 伦敦  六 徐志摩  七 泰戈尔  八 梁思成  九 留学  十 欧游  十一 东北大学  十二 北总布胡同三号  十三 营造学社  十四 香山  十五 模影  十六 窗外  十七 梅真  十八 京派之魂  十九 太太客厅  二十 金岳霖  二一 “八宝箱”悬案  二二 凌叔华  二三 冰心  二四 沈从文  二五 费正清费慰梅  二六 鼙鼓声起  二七 西南行  二八 昆明  二九 名誉家长  三十 李庄  三一 北返  三二 清华园  三三 国徽  三四 纪念碑景泰蓝  三五 古城  三六 夕阳  三七 遗韵  附录一 林徽因年表  附录二 林徽因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编辑推荐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是迄今最为严肃完整的林徽因传记。珍贵文字及图片史料首次公开,还读者一个真实鲜活的林徽因!

前言

  女作家多不漂亮——流行过这么一种说法,解释是,漂亮女性陶醉于自身姿色,生活便有恃无忧,不愁没有发展方向。唯不具姿色者,无奈寻求其他途径以出人头地,写作算是一条捷径。此说好像还有什么外国的舶来理论做依据。  这说法有无道理且不论了,而林徽因实在是它的例外,谁不说林徽因漂亮。她虽以才女著称,但除非读过她作品的读者,不然很多人心目中的林徽因,仍不过是个美女。他们的印象来自电视剧和小报或不小的报纸,以及一些徐志摩的林徽因的传记。我听到一个倒推论:如果林徽因不漂亮,徐志摩何至于那么狂热地迷恋她呢?这个风流诗人决计不看一眼稍欠姿色的女性,哪怕她才高八斗。于是林徽因只剩下了漂亮。  今天看不少林徽因照片,有些确实甜美可人,有的怕未必。可人与否,照片上有出不来的内容,应以当年见过她的人说了算吧。然而徐志摩的话不可太作数,情人眼里出西施。他好像也没有在信里文章里美言林徽因容貌。其他男人话也不必听,理由无须说了。林徽因如何美丽,女性的见证才更具说服力,理由也一样的无须说。她们一次次记述着林徽因。  先听一个美国女孩的:林徽因是“一位高雅的、可爱的姑娘,像一件精美的瓷器”。(见王贵祥文《林徽因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话虽只有一句,却很是形象传神。当时林徽因在美国留学,正当最美的年华。  林徽因留学回来,结婚生子后容光依旧。郭心晖女士中学时代听过林徽因讲课,她告诉来访者:“一九三二年或一九三三年,林徽因到贝满女中为我们讲演‘中国建筑的美’。他穿的衣服不太多,也不少。该是春天或秋天,当时这类活动一般都排在上午,在大礼堂。我们是教会学校,穿着朴素,像修女似的。见到林徽因服饰时髦漂亮,相貌又极美,真像是从天而降的仙女。林徽因身材不高,娇小玲珑,是我平生见的最美的女子。她讲话虽不幽默,却吸引人。当时我们似乎都忘了听讲,只顾看她人。”(本书著者和史学家臧振、散文家奚学瑶访问郭心晖老人笔录)  女教授全震寰也听过林徽因讲课,也有回忆:“林徽因每周来校上课两次,用英语讲授英国文学。她的英语流利,清脆悦耳,讲课亲切,活跃,谈笑风生,毫无架子,同学们极喜欢她。每次她一到校,学校立即轰动起来。她身着西服,脚穿咖啡色高跟鞋,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女校竟如此轰动,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是男校,就听不成课了。”(见陈钟英文《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  两位女士眼里的林徽因正三十上下,自然风姿绰约。作家赵清阁见到的林徽因,已经人到中年,还是光彩照人:“林女士已经四十五岁了,却依然风韵秀丽。她身材窈窕,穿一件豆绿色的绸晨衣,衬托着苍白清癯的面色,更显出恹恹病容。她有一双充满智慧而妩媚的眼睛,她的气质才情外溢。我看着她心里暗暗赞叹,怪不得从前有过不少诗人名流为她倾倒!”(赵清阁文《京华二十日记》)  林徽因重病在身时,她的美丽仍叫翻译家文洁若惊诧不已:“按说经过八年抗日期间岁月的磨难,她的健康已受严重损害,但她那俊秀端丽的面容,姣好苗条的身材,尤其是那双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依然充满了美感。至今我还是认为,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没想到已生了两个孩子、年过四十的林徽因尚能如此打动同性的我。”(文洁若文《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  林洙的身份特殊,是梁思成的续弦。按常情讲她难免要怀几分妒忌,可是同样对丈夫前妻一无例外地赞叹备至:“我承认一个人瘦到她那样很难说是美人,但是即使到现在我仍旧认为,她是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美、最有风度的女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美感,充满了生命,充满了热情,她是语言艺术的大师。我不能想象她那瘦小的身躯怎么能迸发出这么强的光和热。她的眼睛里又怎么能同时蕴藏着智慧、诙谐、调皮、关心、机智、热情的光泽。真的,怎么能包含这么多的内容。当你和她接触时,实体的林徽因便消失了,而感受到的则是她带给你的美,和强大的生命力。她是这么吸引我,我几乎像恋人似的对她着迷。”(林洙著《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冰心曾和林徽因、凌叔华、韩湘眉并称文界“四大美人”,尽管老太太与林徽因有过芥蒂,她也承认:“林徽因俏,陆小曼不俏。”(见陈钟英文《人们记忆中的林徽因》)相比之下,徐志摩相中的陆美人竟黯然失色。与林徽因芥蒂更深的凌叔华,晚年这么说到林徽因:“可惜因为人长得漂亮又能说话,被男朋友们给宠得很难再进步。”(见郑丽园文《如梦如歌》)从略带贬意的口吻里,无法否认林徽因漂亮得令众人宠爱。  所以连篇累牍引述这么多女性赞美林徽因的言词,一是本书毫不无视林徽因的美丽,二是关于她的美丽,话都说在前头了,后面不再为它耗费笔墨。容貌之美,对于林徽因的人生,决非主要的内容。将要叙述的,是她的才华,她的性格,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事业,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灿烂辉煌。

内容概要

陈学勇,笔名陈老萌、老萌。江苏阜宁人。1943年生,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南通大学,系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近年来尤为关注林徽因、凌叔华、陈衡哲等民国女性作家的生平与创作,先后著有《才女的世界》《浅酌书海》《老萌夜读》并编《凌叔华文存》《林徽因文存》《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

媒体关注与评论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林徽因

章节摘录

  一祖父  林徽因原籍福建闽县,今天的福州。再往上推,祖籍是河南。而她说,杭州是“一半家乡”(《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因为她诞生在杭州陆官巷,她祖父林孝恂的寓所。祖父从《诗经》取“徽音”两字为她命名,诗曰:“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雅?思齐》)老人的意思,要林徽因继承美德。再引出孙儿满堂吧,她是祖父长子的头生孩子,又是个女孩。  据说林徽因容貌得自祖父母的遗传基因,她有神的双眸像祖父,漂亮脸蛋像祖母。为此她特别获祖母溺爱,祖母竟不要林徽因母亲照料她,放在自己卧房里绕膝左右。那时她父亲留学海外,但几个出了嫁的姑姑仍时常带孩子回到娘家,她和表姐妹们成天嬉闹,童年一点也不寂寞。七载的欢乐之后,林徽因八岁随祖父移居上海;十岁又跟着祖父进京才到了父亲身边。这一年祖父病故。  五四那一代女性作家几乎都是出身官宦的千金,最早的陈衡哲如此,冰心、庐隐、冯沅君、苏雪林莫不如此,凌叔华更属世代豪门。林徽因虽比之二十年代成名的冰心她们略小几岁,到三十年代正式步入文坛,算是晚了一代,但同样是官宦出身。祖父林孝恂,字伯颖,前清光绪十五年(一九八九)己丑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与康有为同科,授翰林院编修。  福建闽侯林氏是望族,但林孝恂这一支已经式微沦为布衣,他本人实起于寒微。林孝恂年轻时做过富户人家的教书先生,已没有了养尊处优的公子生活。林长民回忆说:“爹别就人家教读,与年所入不过数十千制钱,家计贫苦。”(《嫁王氏大姊和姊夫熙农先生五十双庆寿序》)有时林孝恂买一个梨子回来,儿女不能尽兴解馋,只好切成一片片分给几个孩子。  林氏转机始于林孝恂考中进士。至今林氏后人保存着一张全家福照片,它摄于杭州的官邸,林孝恂正在浙江的知县任上。拍照时间大约在光绪二十几年,即十九世纪的最后岁月。地点应是县太爷衙门后院,下青砖铺地,上枝叶扶疏,似乎有意规避富贵而近儒雅。照片上人物,男性都长袍马褂,瓜皮小帽;女性则偏襟大袄,额上扎青缎帽箍。虽是清朝装束,看去却离民国不远了。上照的林家两代,包括儿媳和女婿,共十三人。林氏后人曾依次一个个注明了身份,有两个男性身份不明打了问号。长子林长民居右三,相貌比起弟兄们来格外清癯,最和林孝恂相似。照片里没有林徽因,数年后她父亲林长民才成立家室,自然没有赶上。  林孝恂在翰林院做京官,官场应酬开销太大,而家底很薄,便想外放。外放有条捷径,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时只要故意写错一个字,考官即明白此人希望离开京城。林孝恂如法行事,到了杭州地区的金华、孝丰、仁和、石门、海宁诸州县,任地方长官,最后代理了杭州知府。  做了官的林孝恂,尽管头顶乌纱,却仍然不脱书卷气。二十世纪末浙江石门民间发现林孝恂手书的对联:  书幌露寒青简湿  墨花润香紫毫圆  对联正是林孝恂宦余生活的写照。或许是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气质,有助林孝恂挣脱封建思想的泥潭。他本人曾经学习技艺,又谙熟医术,显示出务实的倾向。知府大人并不以“无才便是德”的教条禁锢眷属,夫人游氏即喜好典籍,且工于书法。子女教育也不分性别,女儿照样随男孩子一起启蒙,她们日后个个能诵诗写字。家塾设置的课程,固然请了国学大家林琴南,不免讲析四书五经,更延聘新派名流林白水,既介绍天文地理,又细述境外概况,甚至招了外籍教师华惠德(加拿大)、嵯峨峙(日本)来家教习英文、日文。虽说晚清风气逐渐开放,但基层官吏中能如此新旧不拒,中外兼学,毕竟不多见的。  林孝恂的开明还惠及嫡系以外的后辈,入杭州家塾启蒙的除自身儿女,并有老家福建的侄儿,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如以《与妻书》凛然殉道的林觉民,与林觉民一起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尹民,前仆后继组织起义光复福建的林肇民。林孝恂又出资送外姓的蒋百里赴日本留学,蒋后来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教育家。  辛亥后那些前清官吏纷纷回老家广置田产以保晚年,林孝恂却客居新开埠的上海,投股商务印书馆以助现代出版事业,始终非同俗流。  这样开明的家庭出来的后代,追求时代潮流当在意料之中了。  二父亲  开明的林孝恂,无疑期望他长子林长民成为时代优秀人物,何况林长民天资聪慧,足资老父的厚望。这个幼年经旧官府庭训的少爷,乃光绪廿三年的秀才。后两度赴东洋留学,最终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林长民得中外文化涵养,且广结政界名流,所交如日本的犬养毅、尾崎行雄,中国的张謇、岑春煊、汤化龙、宋教仁等,均政坛显要,可见其时林长民已经存有改革中国社会的宏伟抱负。  林长民有字宗孟,时人多以字称呼。娶妾程桂林,宠爱之至,便号“桂林一枝室主人”。晚年宅院里栽着栝树两株,又自谓“双栝老人”。  有人这么记述林长民,他“躯干短小,而英发之慨呈于眉宇。貌癯而气腴,美髯飘动,益形其精神之健旺,言语则简括有力”。(徐一士《谈林长民》)徐志摩以诗般的语言形容他口才:“摇曳多姿的吐属,蓓蕾似的满缀着警句与谐趣,在此时回忆,只如天海远处的点点航影。”(《伤双栝老人》)  如今介绍林长民,往往说成“林徽因的父亲”,而当年提到林徽因,则要说成“林长民女儿”。在清末民初,林长民委实是叱咤风云的倜傥之士。他从东洋归来即投入宪制运动,宣统元年由聚在上海的各省咨议局公推为书记,组织请愿同志会要求清皇朝召开国会;民国元年参与议订临时约法,先后担任临时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一九一七年入阁做过三个多月司法总长,为期甚短却盛名一时。拥护袁世凯称帝的军阀张镇芳,为逃避治罪,贿赂林长民十万巨款以谋特赦。林长民断然拒绝,由此摔下乌纱。他很为自己的正气自得,治了一枚闲章曰“三月司寇”。林长民在司法总长任上与梁启超同僚,梁任财政总长。两位总长意气相投,携手鼎力推动宪政运动,是政坛“研究系”的两柱顶梁。章士钊很佩服林长民,说林,“长处在善于了解,万物万事,一落此君之眼,无不涣然。总而言之,人生之秘,吾阅人多矣,惟宗孟参得最透,故凡与宗孟计事,决不至搔不着痒,言情,尤无曲不到,真安琪儿也。”(《甲寅周刊》)林长民本人亦每每自负其政治禀赋,以为必将有一番大的作为。  “巴黎和会”之际,正在巴黎的梁启超用电报快速告知国内的外交委员会成员暨事务主任林长民,日本将继德国仍享有霸占青岛的特权。林长民连夜撰写短文《外交警报敬告国民》(题目今多讹传为《山东亡矣》),发表于五月二日北京《晨报》,披露这一消息旨在警醒世人,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最后号召:“此皆我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我四万万众誓死图之!”这篇短文就成了导火线,骤然点燃全国同胞爱国烈火,第三天爆发了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林长民此举已超出个人操守,较之其拒贿十万意义格外重大。与拒贿一样,他不得不再次为此弃官,当月二十五日向大总统徐世昌辞去刚担任五个月的外交委员会委员一职,辞职呈文公开刊登《晨报》:  长民待罪外交委员会者五阅月矣,该会仰备顾问,陈力就列,职责较微。自初次议决一案,由国务院电致专使,经月之后,当局意见忽生纷歧,虽经再三迁就,枝节横生,久已不能开会。长民兼任事务,无事可任。本应早辞,徒以荷我大总统之眷,厕于幕僚之列,非寻常居官有所谓去就者,故亦迁延以至今日。今者日本公使小幡酉吉君,有正式公文致我外部,颇以长民所任之职务与发表之言论来相诘问。长民愤于外交之败,发其爱国之愚,前者曾经发布论文,有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等语,激励国民奋于图存。天经地义,不自知其非也……若谓职任外交委员便应结舌于外交失败之下,此何说也?闻阁议后曾将日使原文送呈钧座,用意所在,得无以公府人员难于议处,无以谢邻国而修睦谊乎?长民上辱我大总统之知究,不敢凭恃府职,予当局以为难。兹谨沥情上陈,务乞大总统准予开去外交委员暨事务主任兼差,俾得束身司败以全邦交。  此后林长民被打发到欧洲干参与“国际联盟”的闲差,政坛上难再作为。政治抱负付诸东流了,情绪很是消极过一阵。他说,对政治生活不但尝够了,而且厌烦了。于是胡适见到的林长民,“终日除了写对联条屏之外,别无一事。”(《胡适日记全编》)  林长民是失败的英雄,失败了,仍不失为英雄。他不懈地奋斗过,为宪政理想,尽管几乎一事无成。不必为林长民惋惜,有过奋斗,人生自然灿烂。旧版《鲁迅全集》注释贬他是“政客”,不免委屈他于九泉之下。也许他确实是位政客,如果这词不含贬义。还是总理周恩来公允,说北洋政府里有好人,指的正是林长民。  林长民有句名诗“万种风情无地着”,可见他像自己的父亲,不是纯粹的官僚。他比父亲尤富于性情,在伦敦遇着的徐志摩,又是一个性情人,两人立即引为知己。林长民把青年时期留日艳情对徐志摩一吐为尽,徐志摩据此演义成小说《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编入小说集易名《春痕》):未婚的中国学生逸君恋上教他外文的妙龄女教师春痕,缱绻缠绵却未成眷属。多年后逸君以名人再访东瀛,春痕则色衰有甚徐娘,风韵无存不辨当年面目,拖着三个孩子,絮絮叨叨。“逸的心中,依旧涵葆着春痕当年可爱的影像。但这心影,只似梦里的紫丝灰线所织成,只似远山的轻蔼薄雾所形成,淡极了,微妙极了,只要蝇蚊的微嗡,便能刺碎,只要春天的指尖,便能挑破。”(《春痕》)春痕者,事如春梦了无痕也。  寓居英伦时林长民和徐志摩还玩过一场互传情书的文字游戏。林长民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则扮已嫁少妇仲昭,鱼雁往返,倾诉情思。两人彼此间有多少个往还如今已不可知,林长民死后由徐志摩仅公开了苣冬致仲昭一封。徐志摩赞它为传世之作:“至少比他手订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有趣味有意义甚至有价值得多。”(《〈一封情书〉按语》)信中述及南京下关遇刺情节确系林长民生平实事,可见假设的游戏非全是子虚乌有。林长民曾印制个人专用信笺,边款即是“苣冬子”,此更添一份佐证。至于史学家顾颉刚好事作一番索隐,说仲昭乃浙江石门丧夫寡居的徐自华氏,到底难以坐实,至多事出有因罢了。  说游戏,其实是借它浇胸中块垒,不久林长民在北京的高等师范学校作了一场严肃的讲演《恋爱与婚姻》,对恋爱的神力作了惊世骇俗的描述:“这神力不是凌空的,完全是从造物主构造的男女性所欠缺的实体发生出来的。不过是因着世间作伪的心理,作伪的学问,作伪的文字语言,把他们的真相汩没了。”讲演词结尾是:  诸君多是师范学生,将来有教导社会的责任,务望大加鼓吹,非把我们全国青年男女,乃至将来无量数的青年男女,一个个安顿在极幸福,极耐久,极和乐,极平淡,极真挚的社会基础之上,算是我们今天惠了他们的。至于婚姻问题,关系社会经济的状况,财产的制度,也极重大。全世界上的青年男女也多在苦海中间,那是另一问题。建立的理想非达到经济制度,财产制度大革命,大成功的时候,这恋爱和婚姻的问题,不能得无上圆满的解决。我今天所说的还是目前应急的办法。“食色性也”,望诸君放着大胆去研究它。  这段话足以说明,当时戏称林长民为“恋爱大家”的人,若含嘲讽轻薄口吻,实在是对这位文明道德先驱者的莫大误解。  林长民性情之外兼具才气,他是位才子。如果林长民不用全力以赴投身政治,他极可能成为建树突出的作家,或书法家。他艺术禀赋过人,书写的“新华门”匾额,至今悬于长安街。这块匾额该是他晚年的墨迹。他年轻时写字平常,今存写给林徽因的二十余封家信,远不足以称书法。但不过数年,行草小楷书写的“旅欧日记”则令人刮目相看,如行云流水,散淡洒脱,随意不失法度,疏朗中透着凝练,置于书家名作行列当无愧色。今人编选的《二十世纪福州名人墨迹》中所刊的林长民一幅扇面一通信扎,似均未达到“旅欧日记”那炉火纯青的境地。  旅欧日记中不少可当游记作品阅读,同时显示了他文学才华,如描摹游览瑞士名胜一段:  余等登岸馆于HotelSplendiol,馆面湖背山,而湖自Vevey以东,对岸诸峰,廽合渐紧,故楼窗望远,虽水天相接,而左右映带,岚翠若扉。扉半启,右辟而左翕也。湖光如练,鹅鹤之属,飞泳其上,其乐无极。四时半同人出游,盘山而上。山稍稍凹处,不见湖光。亭馆无数,多富人巨室别墅。行数里后,旷然面水。树木森蔚,略有松柏,针细而短,其枝横出,不若吾东方之松干之夭矫。  寥寥数行,有景有情,景致美妙,情愫蕴藉。以此状景抒情的文字功力,若用于文学创作,其成就不难期待。他的文学作品很少,只有一些新旧体诗歌,很难搜寻。文章多是涉及政事的论说,亦文采斐然。徐志摩似有意为林长民编印一部《双栝斋文集》,却因为诗人那几年的忙碌,再加上早逝,最终没有了此心愿,给今人留下了遗憾。  欧游归来,林长民的政治生活余波未逝。一九二三年北京中国大学十周年纪念,有人搞问卷调查,问最愿意谁来组阁。林长民获三票,比林票多的有王正廷、段祺瑞、孙文、王宠惠及蔡元培、陈独秀、梁启超、汪精卫等,只得两票的是唐继尧、康有为、徐树铮、孙宝琪、周树模;再问最愿意谁当教育总长,林长民获十六票,在他前面的是蔡元培、范源濂、梁启超、胡适、汪兆铭、王正廷、黄炎培、陈独秀、彭允彝、章太炎、汤尔和、康有为,列其后近三十人,其中有王宠惠、吴稚晖、李大钊、张謇、颜惠庆、蒋梦麟、傅增湘、章士钊、熊希龄等。(见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六、十七日《晨报副镌》)看来林长民尚未尽失人气。他一度被内定为教育总长,他还希望胡适做他的次长。虽然未果,显然受了鼓舞,大有东山再起之势。他以蔡元培等“不干与政治问题为恨”,(见蔡元培致胡适信)那一阵四处游说,鼓动胡适、顾维钧、王亮畴众人,积极组织新的政治团体。然而他的“研究系”痕印太深,又与郑孝胥等清室遗老走动,已经沦为政治舞台上的落伍者,当然为更加新派的势力所嫌忌,终究不能成功。

图书封面


 莲灯微光里的梦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书名取自林的《莲灯》:“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这样的意味与她实在是极为相称的。很多人会因为徐志摩把她想象成一个美貌而骄矜的洋派小姐,也有很多人会因为《太太的客厅》把她想象成一个热衷于组织沙龙的时髦少奶奶,事实上,无论作为建筑学家、文学评论家、诗人,或者是师长、妻子、母亲,林徽因都是相当出色的,而更出色的是她并不在意这种出色,她只是投入的去做她想要做的事,并不考虑可能为此付出的代价,或者明知道代价也不管不顾,因为她追求的只是完成这一切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经历的生活本身,而非随之而来的名望或其它什么。正如作者陈学勇先生所说,林徽因其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湮没在梁思成和徐志摩的影子里,湮没在关于她的美貌和才情的传说里,而真实的她,有着远比传说更为鲜活的姿态、更为丰富的人生——她在给沈从文的一封信中写道“凡是在横溢奔放的情感中时,我便觉到抓住一种生活的意义,即使这横溢奔放的情感所发生的行为上纠纷是快乐与苦辣对渗性质,我也不难过不在乎,我认定了生活本身原质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合上书页,我发现,确实是也只能是这样一种态度,支持着这个柔弱而刚烈的女子把她短短五十年的一生写成了一部传奇,掷地有声。1931到1937是林徽因人生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她在建筑、文学领域的建树也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她的才华和健谈以及不得不提的美貌,使北总布胡同三号的梁林宅邸成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的一个集结地,不断有她的作品登载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尚不算严重的肺病也使她有精力和丈夫一起遍访村镇考察当地古建筑。金岳霖曾打趣这夫妇俩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可事实上梁思成因车祸落下腿疾行动不便,外出考察时倒常常是林徽因爬粮上柱的观察测量。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此时的林徽因正和丈夫一起考察五台山佛光寺,他们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确定这是国内已知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打破了此前日本建筑界宣称的只有奈良还留有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他们把仅有的食物统统打开来庆祝这项重大发现,却不曾想到抗战已经全面爆发,而他们也将开始长达近十年的流亡生涯。9月,梁思成接到日寇“东亚共荣协会”请柬,为了不做亡国奴,林徽因不顾已经日渐沉重的病情,扶老携幼的离开了北平,自此,塘沽、青岛、济南、武汉、长沙、晃县、昆明、李庄、重庆,一路辗转流离,太太的客厅早成了遥远的梦,取而代之的是风餐露宿奔波逃亡的日子,肺病和民族的屈辱感同时折磨着她,形势最吃紧的时候,梁从诫问母亲,万一敌人打进四川怎么办?林徽因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儿子急了,“我一个人在重庆上学你们就不管我了?”林徽因歉疚的小声说“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顾不上你了!”(梁从诫文《倏忽人间四月天》)就是这股“中国念书人”的气节,支撑着这个又病又弱的女子等到了抗战胜利,等到了解放,她终于有机会一展平生所学,她和梁思成一起创建了清华建筑学院,主持设计国徽图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致力保护和传承景泰蓝工艺……外人恐怕很难想象,此时的林徽因几乎已经病得卧床不起,可就是在这些工作之外,她还在不断地辅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直到1955年4月1日凌晨,像她诗里写的“死只一回/它是安慰”,林徽因静静地走了。陈学勇先生在书中写道,“林徽因留给后人的形象应该不仅仅剩下美丽与才气,她留下的精神财富愈加值得后人珍惜与传承”,我深以为然。避居昆明时,她曾写过一篇文章《彼此》,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韧性的倔强?我们都相信,我们只要为它忠贞的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大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我们在这生是如此艰难,死是这样容易的时候,彼此仍会微笑点头的缘故也就在这里吧?现在生活既这样的彼此患难同味,这信心自是我们此时最重要的联系,不信你问他为什么仍这样硬朗的活着,他的回答自然也是你的回答,如果他也问你。”作为一个不懂诗的人,她的诗却让我几度落泪,由此我相信,这样的触动绝非人间四月天的清丽明快,而是从战争、病痛和流离失所的日子里所生发出来的深沉的思索,它远远超出了性别的局限,逼近生命的内核:……不怕它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轲驶出了江河——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算作一次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     很喜欢这样一位女子,真的好喜欢,淡淡的,就读于美国的建筑系,回到清华为中国培养了建筑设计师,虽然生命短暂,但是光辉无限,多少人为她的魅力所折服,这样美的女子,我偶然翻到这本书的,她的一生是美的,我喜欢她的智慧,她的坚韧,为了梦想奋斗,还有她的本心,这样美的一位女子,然徐志摩,金岳霖都爱慕不已,如果我是男子,我也毫不犹豫的喜欢这样一位女子,她很美
  •     这段时间,几番车途劳顿,也看完了一本轻松的书。因为过教师节时,学生送了一本林徽因的诗集《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给我,所以勾起了多年未遂的想看她传记的心愿。便在当当上买了一本陈学勇教授的《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来看。书到手后,一日在肯德基坐着等女友逛街,看了半本,剩下半本是坐火车出门的时候看完。前后跨越了半个月。我不知道这个美才女的名字是什么契机下进入我的世界的,只是觉得她美得如梦如幻,又加上扑朔的情事,更加让人迷醉。后来,她的名字和她那几首诗歌一夜之间传遍大街小巷,成为众小资们的文化偶像,我便开始负气和高傲地淡漠她,咳,不就在风云乱世、加上才貌、加上几个男人围着而成名吗。消沉了很久,再次提起这个名字,心中涌起温暖。先引几段历史中亲眼见过林徽因本人的人的回忆:一九三二年或一九三三年,林徽因到贝满女中为我们讲演“中国建筑的美”。她穿的衣服不太多,也不少。该是春天或秋天,当时这类活动一般都排在上午,在大礼堂。我们是教会学校,穿着朴素,像修女似的。见到林徽因服饰时髦漂亮,相貌又极美,真像是从天而降的仙女。林徽因身材不高,娇小玲珑,是我平生见的最美的女子。她讲话虽不幽默,却吸引人。当时我们似乎都忘了听讲,只顾看她人。——郭心晖林女士已经四十五岁了,却依然风韵秀丽。她身材窈窕,穿一件豆绿色的绸晨衣,衬托着苍白清癯的面色,更显出恹恹病容。她有一双充满智慧和妩媚的眼睛,她的气质才情外溢。我看着她心里暗暗赞叹,怪不得从前有过不少诗人名流为她倾倒。——赵清阁文《京华二十日记》笔下是这样一位女子,是会让作者提起兴致的。好在作者是位严肃作家,基本以林的资料说事,很少掺入自己对这位美才女的天马行空式幻想。看尽一个平凡人的一生尚属不易,写尽这样一个人物的一生更加难。美貌、才情、和那个时代最伟大而且后来也必将会流芳百世的人交往。只要与之接触过的人,——后来萧乾、沈从文的文集中都对她有回忆文字——皆如饮纯醪,不觉自醉。实在也是一个时代的奇迹。感触良多,只说两件。沈从文给张兆和的信中说过这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总让我想到被人怎么说都不厌倦的金岳霖和林徽因的故事。走过沧桑岁月的灵魂千疮百孔,在一起时,身上总是携有太多在风尘中染上的戾气和无法改变的回忆伤痕,让人变得猜度、怀疑、怯懦、自保,甚至有一股迷恋糜烂阴暗的毒瘾,再难以一颗全然的心去爱对方。如果可以,谁不愿意爱上正当最好年纪的人?“谁叫我见过世界上最好的女人?”我不知道金岳霖是不是曾经一次又一次在心中对自己这样说。原来对这种传世的恋情我非常惊叹,如今看了传记我更为惊叹:金岳霖在向林徽因示爱未果之后,仍与林徽因梁思成一家比邻,抗战时期搬家至昆明,两家仍只是一墙之隔,抗战胜利之后,三人陆续回北平,住进清华园,他们仍是邻居。战后回到北平之后,林徽因身体极其虚弱,金岳霖每天下午必来看她,风雨无阻。林死后,金尽量不与外人谈到她,直到一次林家有人来访,拿出林年轻时一张照片:——他接过手,大概从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他的喉头微微动着,像有千言万语梗在那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的对我们说:“给我吧!”后有来访者请金岳霖为他们编辑的《林徽因文集》写篇文章,他迟迟不能许诺,最后才说:——我所有的话,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感叹复唏嘘。一片仁心厚德,我不知道在现今的世界还能不能有这样纯然的爱恋。在这里取决于三个人,哪怕其中一人稍有差池都不能演出这段奇妙的恋情。林徽因,必须对梁思成作为丈夫的成全怀有绝对敬意、作为金岳霖的痴心爱恋保有绝对的克制。林徽因肯定是个聪明的乖人儿。梁思成也明白身为一代才女的丈夫可以享受异于常人的幸福也必须忍受异于常人的灾难。他必定不能独享才女妻子。金岳霖,要想永远在她身边陪伴她,就更要克制与宽厚。一片风光月霁的襟怀,在这一辈人身上,对爱情、事业、信仰的忠贞,实在让我喟叹再喟叹,让我羞于今人的无休无止、变迁不定。我们有太多理由去放弃自己正在坚守的东西,当我看到原来那些人身上有更多理由值得去放弃却还在坚持的时候,我不能不为之动容。 书中写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抗战八年,住在李庄四五年,一家五口,缺吃少穿,林给好友写信,用的都是包裹肉食或者蔬菜的纸张,又薄又黄,为了节省,每封信都从头到脚写得密密麻麻,定天头挨地角,舍不得分行,写到最后剩下一半还要裁剪下来以备下次之用,也可以减少邮资。其贫困程度让人难以想象。而且林当时肺炎已经完全渗入,肺基本上等同于一个蛀空的壳,她管理营造学社,却从不领取一分薪水。新中国成立之后,本被医生判定还有五年可活的林徽因又坚毅地活了十年,而这期间,在梁思成林徽因等专家团拼死命护卫的北京古城墙,在领袖人物排遣的劳动力放炮、挖转、肩挑、车退,红旗漫卷,灰雾蔽天的努力下,全部变成了一根根林立的黑烟囱。知识分子的小小命运之孱弱、小小信念之卑微,在历史洪流之下总是可怜得让人发笑。然而,这纤弱的声音总可以穿透时光深处,走向未来,渐行渐强,变成一股振聋发聩的宏音。 我想,才女之能流传千古,绝非那一点美貌才情,还有承担了太多在这幅即美且娇的躯体本不该承担的重压。如果还在少年时期,让我兴味盎然的是她的那些渺渺情事。而到了如今,我更感慨于她的执着与信念。正如金岳霖说她,总是忙忙碌碌,“她没有时间可以浪费,所以她只能浪费自己的生命。”给经常在感情和事业上善于左右摇摆、随意变迁、模棱两可的我以深深的慰安。是有这么一个弱女子,可以作为精神榜样的。林徽因有这样一首诗: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像敲钟过后,时间在悬空里暂挂你有理由等待更美好的继续对忽然的终止,你有理由惧怕但原谅吧,我的话语永远不能完全亘古到今情感的矛盾做成了哑巴。林仅仅活了五十多岁。杜鹃泣血,蜡燃成灰。如果用尽生命的力量去活,必然是要燃尽生命的。高君宇墓前一句话,或许是这样生命的最好概括:我愿生如闪电的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看过所有林徽因传记中最好的一本,客观,真实,动人
  •     刚烈的确是辛苦的女人
  •     【2012.02.27-03.?】
  •     莫名的无感。
  •     很传奇的人生,虽然生在大家庭,但是丝毫没有染上小姐的恶习……
  •     行文流畅,并将历史以吸引人的方式呈现,但未免有些个人偏袒的意味,论据的引用相比西方学术论文稍欠严谨。
  •     传记这种东西难免会有倾向性,哈
  •     或许描写对象是才貌双修,如精灵般的这样一个女子吧,作者也用了一些美丽的文字来完成全篇。。。
  •     才女
  •     才女,但是感觉作者写的还是过于主观了
  •     这是我读过的最为审慎的传记,林徽因是移位美丽智慧的女性,令人敬仰。
  •     能当绿茶婊也是一种本事~
  •     书名来自于林徽因的一首诗《莲灯》 但我更喜欢她另一首《人生》 开头一句“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 总让人想起荆棘鸟来 林徽因是一个有气质有力量的女子 不说喜欢她 更多的是向她学习
  •     以前兴趣袭来,关于这个女人所有的文字几乎全数读过。现在想来也没什么。
  •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 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 说的时候,同喝的机会,都已错过, 主客黯然,可不必再去惋惜它。 如果有点感伤,你把脸掉向窗外, 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
  •     没有花里胡哨的添枝加叶,没有自我发挥式的不知所云,脉络清楚,资料详实。
  •     图文并茂,资料珍贵,集趣味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林徽因传记。
  •     第一次接触她是从这本书里面了解到她的故事,然后对她的作品也很感兴趣。
  •     中老年林吹
  •     林徽因选择的梁思成,是怎样的一个男人。他不一定有徐志摩的才华,也不一定有胡兰成的浪漫,但是,梁思成,是那种胸中真正有一个大海的男人。 谁能看到这片大海,谁才能配得上梁思成。 有人问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一起幸福吗? 我不知道。
  •     我读过的最优美的传记
  •     才女恩怨史
  •     与费慰梅版一起看的,费版的偏向纪实,这个版本与其他大多梁林版本一样偏文学作品,对比其他版本,我喜欢这个版本,文字读起来舒服,重要的是比较叙述客观,不偏不倚。特别佩服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内外兼修。
  •     翻阅
  •     因为要写作业而读的这本书,这是在林徽因传记中很突出的一本了。没有那些毫无依据的八卦,把林徽因的一生展现给读者。虽然是按照人物分类介绍没有像时间事件排序那样好写作业,但是也是一本极好的书了。
  •     2010年读过的一本书
  •     我好像真的没有多少诗情~
  •     天空的蔚蓝 爱上了大地的碧绿 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 ·········哎
  •     自成一道景 非为人附庸 发现佛光寺的过程尤其精彩
  •     不错的一本人物传记
  •     陈学勇算是“林学家”了。写东西很客观严谨,这本书值得收藏!我爱林徽因
  •     想不到林徽因还这样说自己“这样的一个女子谁看了不会晕倒”。更好笑的是!梁思成说“我就不晕”
  •     觉得她在建筑学上的辉煌完全超越在文学上的 文青的好典范!书写的比较乱 但还是很真实的
  •     睿智是女性最难得的品性.分开就是聪慧和理智.任何女性能对当下的事情,用这个两点去衡量和处理,一生应该过的不会太狼狈
  •     这样的才华出身也有过不那么无忧美好的童年与不那么安逸舒适的晚年。人生起起伏伏,比起处境与得失,品行与追求是更为根本的印记。
  •     婧微光
  •     高晓松推荐的关于林徽因的传记
  •     资料的翔实度很高,值得收藏。
  •     循着去看了很老旧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我倒是很相信陈先生讲述的林与徐志摩的私人关系。很多时候我们都浅薄地只关注花边,去别人的私人生活和感情充满窥探欲,却忽视了那些更值得关注的东西,学术成就,社会贡献,精神。这或者也是所有时代里女性身份的哀伤。
  •     林徽因是上世纪为数不多生前死后都只有赞赏的人了吧。美貌是实,才情又盛,而且认真又吃得了苦。但对林徽因,了解的越多,就越觉得不喜欢。太过自恃聪明,亦有摆弄他人感情之嫌。
  •     佩服。
  •     即使我们懂得她,也是做不了她的~所谓寄托,是我们拿你来丰富自己。
  •     冰心 看不惯林徽因,林也同样瞧不上冰心。但是,他们不在一个频道,甚至是一个层次。林在与友人心里 嘲讽 冰心在重庆工作的经历,冰心对林看法代表作便是(我们太太的客厅)。对于此,我更钦佩林徽因,能指着吴晗骂的也只有林了。
  •     美丽和才气兼具,诗意的邂逅,世人的仰慕! 而我觉得林徽因的生命实践比她的诗更通达,更具有凛然之气! 由此而生的是敬佩!
  •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莲灯微光里的梦,真是特别美丽的书名。里面记载了一个十分美丽的故事。
  •     喜欢作者亲切的文风
  •     这本书较为真实地还原了林徽因的一生,还原了一个大方得体、热爱祖国并为建筑事业奉献一生的林徽因。林徽因与梁思成既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更是事业上互相扶持的伙伴。作者文笔很好,选用史料详细。用2个多小时读完。
  •     陈学勇的考据做得着实不错,但是传记写作实非当行本色。此传记在涉及凌叔华、冰心的部分写得有欠公允,有点过分地“扬林”之感。相比之下,费慰梅的传记要有意思多了==当然,这和费和林本人过从甚密唱和颇多有关。我们中国人往往带了点仰视的目光看那个年代,得出来的结果往往就是“神化”、“仙化”
  •     自从用了anyview,我就一直看些很神奇的书……得治啊
  •     引用有出处,家谱。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