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家书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凡·高家书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40440596
作者:凡·高
页数:271页

作者简介

《凡·高家书》为“散文译丛”之一,收录了凡·高写给胞弟提奥的部分信件。 凡·高(1853.3.30—1890.7.29)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1853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十六岁起在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先后在海牙、伦敦分店、巴黎总店和多德雷赫特工作。1878年当过传教士,后在比利时西南部博里纳日矿区工作,由于同情、支持穷苦的矿工而被教会解职。他的艺术生涯很短暂,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73-885)是与困难斗争、寻找自我表现方法的时期,也是学艺、失败和改变方向的时期。第二个时期(1886-1890)是飞速进步、获得成就和做出贡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结识了土鲁斯、高更、毕沙罗和修拉等在现代绘画中起重要作用的画家,打开了眼界,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其代表作有《向日葵》  《吃土豆的人》《星夜》《夜间咖啡馆》《麦田里的乌鸦》等。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时尚的今天,我们究竟如何解读凡·高这一永恒的谜?究竟有哪些因素帮助造就了这样一位“疯狂的天才”,赋予了其作品如此巨大的震撼力和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寻找答案,《凡·高家书》的译者从凡‘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七百多封信中精心选译了一部分,虽然它们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凡·高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认为,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是与以下这三个因素密不可分的。
首先,他是一位来自下层,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穷困疾苦寄予极大同情心的画家。不管境遇如何,凡·高在他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放弃过这样的信念:即艺术应当关心现实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他每一个阶段的作品都融入了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唤起人们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如在《吃土豆的人》中,他选择了当地的农民为题材,因为他发现自己与这些贫穷劳动者有着某种精神和感情上的共鸣。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强调,这些在灯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因此,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体力劳动者,以及他们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
其次,他是一位注重抒发主观内心感受、极富个性、开创一代画风的绘画大师。凡·高作为后期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前期印象画派的最大区别是,他更注重如何在绘画中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所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后期印象画派彻底改变了西方的绘画面貌,使当时的画风逐渐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因为以凡·高、高更和塞尚等为代表的后期印象画派画家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其中,凡·高的《向日葵》系列《星夜》《麦田上的乌鸦》等都是具有强烈个性和象征意义的作品。有人说,凡‘高的画都是他的自画像。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在谈到《吃土豆的人》时他说:“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当有人指责他这幅画中的形象不准确时,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
更重要的是,凡·高不仅用自己的心作画,而且用自己的生命作画,他是一位真正视艺术为生命、富有强烈使命感的画家。可以说,“艺术即凡·高,凡·高即艺术”。为了作画,他有时甚至达到癫疯的程度。他生前和身后的命运极富戏剧性。他在世时四处漂泊,穷困潦倒,在给提奥的信中,相当一部分谈的都是如何才能使自己免于挨饿,整日为生计而发愁,画作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欣赏,乃至最后因精神绝望而饮弹自杀,年仅三十七岁。其全部作品(包括八百幅油画和七百幅素描)在生前只售出过《红色葡萄园》一幅,但他始终痴心不改,潜心艺术,终成大器,死后得到世人的认可。余光中把凡·高喻为“向日葵”。他说,“向日葵苦追太阳的壮烈情操,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志气,令人联想起中国神话的夸父追日,希腊神话的伊卡瑞斯奔日。”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说得更好:
他生下来。
他画画,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
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书籍目录

丛书前言名家评价关于作者凡·高家书一个人真的爱上了大自然,就能发现美心藏对上帝与人类的爱别让我浪游太远上帝与我同在我们要使自己成材人生就像一条小径艺术,就是人加自然贫穷妒碍成长我内心藏着某种感情女人需要与男人在一起做只绵羊比做条狼好保持你的热情吧!没有困难,还成什么艺术?酷爱艺术意味着失去真正的爱情疯癫还是有益的信仰真实的人不是孤家寡人

编辑推荐

《凡·高家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前言

·彭燕郊·文学作品四大门类里,散文不同于诗歌、小说,如果说诗歌是属于精神史的,小说是属于社会史的,集中众多艺术功能的戏剧是属于广义文化艺术史的、超越文字符号表达的多功能空间艺术,而散文则是最具群众性的、最广泛地介入生活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独特文学现象。莫里哀的一部喜剧里有一则这样的对话,甲问乙:什么叫做散文?乙答:你现在说的就是散文。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散文,其实很平常,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散文里,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对散文感到亲切。也因为这样,散文作为文学术语,表述的是相对说比较宽松的概念,它当然必须具有不可缺少的文学素质,但又不是很规范的,而是比较自由的,英语Essay,一般译作随笔、絮语、试笔、小品,都强调书写的自由。它是一种文体,然而自由到可以有多种不同形态,涵盖书信、日记、游记、回忆录、札记、序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杂感,甚至政论中“笔端常带感情”的那一种。随着文学的发展,十九世纪初还开始出现了诗与散文之间的边缘门类散文诗。文学家以外,它的作者广泛到包括艺术家、音乐家、演员以及哲学家、科学家、史学家,乃至政治家、宗教徒、旅行家,等等。自然表达写作的散文成为最富亲切感的文体,书写时几乎不必考虑词语或文辞的张扬,不用防备文采文风对心灵本真自然流露的掩盖,真实成为散文的根本特征。散文写作最能完好保存并凸显作者被触动的瞬间感觉,和深入思考的曲折反复原初状态,成为与他人对话同时也和自己对话的最优选择,理解自我和重构自我的最佳方式。它“载道”,是说理的,但不是说教的;它“言志”,是抒情的,但不允许矫情。它的最优化境界是融“载道”与“言志”为一体。朴素的写作排除最小的做作的干扰,散文的本性是真变。散文艺术的最高目的只是强调真实。散文求美,而美是真实的伴随物。正因为这样,散文拥有最多读者。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因,有的人很少读诗,有的人不爱看戏,有的人不看小说。不是文学爱好者也读散文,也写散文,不一定为表示文化能力高低,表示兴趣广泛或精神境界雅俗,散文作为文化现象对任何人都是亲切的,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成为散文爱好者,成为散文的“编外”作者,不是想成为散文家,只是有那么一种自信,一种需求:我可以也应该写。就这样,和其他文学门类相比,散文的阅读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最持久,散文有着最强大的作者队伍,多种文化力量推动散文艺术不断发展。因此当然,众多散文名作成为世界文学宝库最吸引人的亮点。西方和我国的古代典籍几乎都是散文的经典之作。在我国,旧时没有读过四书五经的算不得读书人,没有读过《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的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人,就像西方没有读过《圣经》的不算有教养的人,没有读过荷马、柏拉图不算有文化的人。中华民族是善于创造也善于通过文化交流吸取他人长处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本国文学历史和现状的重新审视,对世界文学的成就和走向的高度关注,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四化”浪潮激活的出版事业喷发出多年受压抑的无穷潜力,呈现空前的蓬勃发展势态,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前身湖南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及时推出的数量可观的外国文学名著中译本中,就有选译从古代到现代世界散文名著的《散文译丛》,受到读者的热情支持,几乎每隔不到两个月就有一种新书出版,大多数读者都以读到每一种新书为快。这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我们体会到:出版工作的起点是对读者需求的理解,出版物的生命在于是否恰好满足读者的欲望,不会让读者失望的出版物,必须是内容充实精粹、高文化品格、高人文素质的。我们仍将朝这个目标努力。改革开放二十五年不算大的时间跨度里,从开始兴起紧接着不断升温的、为回应读者渴求而日趋炽热的出版热,是我们国家走出封闭后最引人注目的革命性变化之一,这个变化还在不断扩展和深入。出版事业高速度发展的大格局下,读者的选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强烈而持久的挑战,我们的应对首先是全面认知、严肃考虑读者的需求,依据它迅速作出编辑、出版、发行运作流程的必要调整,《散文译丛》要努力做到成为一系列真正意义上的散文名著组成的具体可见的散文艺术史。散文先贤的贡献灿烂丰饶,必须努力从散文史的高度上把握散文艺术发展脉络,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示散文艺术达到的高度和动人魅力。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散文名著的经典性。除已知的有显赫地位的公认具有散文文献价值的名著,还应该注意到那些可能存在的缺口,那些不显眼的永恒的文学火种,那些不应该被遗忘而曾经被遗忘,因其永恒的辉煌而终于不再被遗忘的名著,这对于一套系列展示散文名著的丛书是不可缺少的,缺少将是叫人感到遗憾的失误。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工作质量,根本的保证是译文的质量。译者的责任是提供忠实的译作、用传神之笔消除不同语种形成的阅读障碍,尽可能让读者如同读原著一样通过本国语言欣赏、解读原著。对于准确理解原著,善于用本国语言表达原著内容的译者,读者是会像尊敬原著作者一样尊敬他的。我们颇感欣慰的是,读者对《散文译丛》的译文总体上说是肯定的、满意的。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的选择表示我们的鉴别能力、我们的欣赏水平和高标准的需求,其意义已经超越局部文化事业而属于全球性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我们相信,在专家和广大读者不断的关爱支持下,我们将能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些。

内容概要

凡·高(1853.3.30—1890.7.29)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1853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十六岁起在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先后在海牙、伦敦分店、巴黎总店和多德雷赫特工作。1878年当过传教士,后在比利时西南部博里纳日矿区工作,由于同情、支持穷苦的矿工而被教会解职。他的艺术生涯很短暂,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873-885)是与困难斗争、寻找自我表现方法的时期,也是学艺、失败和改变方向的时期。第二个时期(1886-1890)是飞速进步、获得成就和做出贡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他结识了土鲁斯、高更、毕沙罗和修拉等在现代绘画中起重要作用的画家,打开了眼界,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其代表作有《向日葵》  《吃土豆的人》《星夜》《夜间咖啡馆》《麦田里的乌鸦》等。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时尚的今天,我们究竟如何解读凡·高这一永恒的谜?究竟有哪些因素帮助造就了这样一位“疯狂的天才”,赋予了其作品如此巨大的震撼力和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寻找答案,本书的译者从凡‘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七百多封信中精心选译了一部分,虽然它们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凡·高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认为,凡‘高之所以成为凡·高,是与以下这三个因素密不可分的。

章节摘录

别让我浪游太远艾尔沃斯  1876年7月我利用上课间隙写信。教室里,煤气火苗跳跃。孩子们上课时的朗朗读书声随时可以听到。他们当中不时有人哼起某首赞美诗的曲调,使我想起和某种“古老的信仰”有关的内容。上个星期六,我又一次长途旅行到伦敦。我早晨四点离开这里。公园里很美。黑暗的榆树林荫大道和潮湿的小路穿过公园。公园上空,天色灰暗,乌云浓重,远处有雷雨。在伦敦,我拜访了几位朋友,还到了古匹尔公司的美术馆,在那里看到凡·伊特森带来的画。再次从画中看到荷兰的小镇和草地,我感到非常高兴。阿尔兹画的那幅绳河上的磨坊)),我认为是幅好画。我希望你能看一看薄暮来临,灯火齐明,人人都往家里走的时候,那伦敦的街道。一切都表明,这是星期六的夜晚。尽管是一派喧闹景象,仍透出祥和的气氛。人们盼望星期天的到来,为星期天即将到来而感到兴奋。啊,星期天,在星期天要做的和完成的事该有多少啊。对那些贫民区的和拥挤不堪的街道上的人们来说,到了星期天他们感到多么舒适啊。我又作了一次远足,心情十分愉快。这里学校里的人们很少外出走动走动。回顾去年在巴黎挣扎度日,把巴黎的生活与这里有时整日足不出户的生活比较时,我有时在想,什么时候我将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呢?如果我重新回去的话,我要干的工作和去年的很可能就不一样了。但是,我认为我宁可教孩子们圣经史也不愿出门四处奔走了。教圣经史多少让人觉得不担什么风险。每天,人们都要向上帝祈祷,都要谈起上帝。目前,关于上帝我谈得不多,但有了上帝的祝福和帮助,我的处境会变得好些的。明天,我将第二次领我做新工作所得的那份微薄的薪金。我将用那点钱买双新靴子和一顶新帽子。琼斯先生答应给我在他的教区找份工作,因此我将置齐我所需要的东西。我无法向你形容我是多么高兴。冬天很快就来到了。我感到非常愉快,圣诞节是在冬季来临的。愿上帝让我们在那时欢聚。我多么想见见母亲,多么想见见父亲,和他谈谈话。虽然我们很少见面,虽然我们不常见到双亲,但对家庭的感情和我们之间的手足之情竞如此强烈,以至于我的心直往上提,眼睛转向上帝,祈祷说:“别让我浪游得离家太远,太远。啊,主啊。”提奥,上星期天哥哥我第一次到上帝住的地方布道。关于这件事,我这样写道:“在这个地方,我将奉献安宁。”这是一个晴朗的秋日,我从这里步行到利奇蒙德。一种上景致美不胜收。已是满树黄叶的高大栗树和澄碧蔚兰的天空,倒映在泰晤士河水面上。透过树顶可以嘹望位于山顶上的那部分利奇蒙德。当我站在讲道坛上时,我觉得好像是从地下一个黑暗的洞里出现,重又回到友爱的太阳光下。一想到今后不论去到那里,我将传播福音,一种喜悦之情油然而生。为了能很好地传播福音,一个人必须有部心上的福音,但愿上帝赐给我一部福音。《效仿基督》是部给人以很多启示的绝好的书。为了追求神圣的做人的责任感多么有意义啊;为人宽厚慈悲,尽心尽责,将从中获得巨大乐趣;这些道理在书中得到很好的阐发。每天都有每天的罪恶,每天都有每天的善行,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不靠信仰来加强生存能力和使生存无痛苦可言,那么生存一定会变得无比困难,特别当每天的罪恶随世俗现象的存在有增无减的时候,更其如此。我们是否找一天一起去教堂呢?我们虽然满腹忧伤,却又总是幸福的,我们的心里有永恒的喜悦,因为我们是上帝天国中的穷人。几天前,布拉特先生从多尔德特来看望文森特叔叔。叔叔问布拉特先生,如果我想干的话,在他的公司里能否给我留个位置。布拉特先生认为可以,说,我必须为这事前去谈谈。所以昨日清晨我到他那里去了。我们谈妥,新年后一周内我过来上任,先试试看,然后再定。有许多方面让人觉得这事求之不得,我因此而可以回荷兰,离双亲、离你和其他人近了。薪俸也肯定比琼斯先生给的高。我无法不考虑工资问题,因为今后需要更多的钱维持生活。我们常盼望相聚在一起。在生病和忧愁的时刻,发觉我们相隔遥远,心里不由得十分恐惧;贫困的时候才意识到手头拮据也许就是我们不能团聚的障碍。至于宗教工作,我尚未放弃。父亲心胸开阔,多才多艺,我希望不管碰到什么情况,在我身上也能表现出一点这样的气质。将来如有变动,就是我不教孩子们了,我将在一个书店里工作。我非常可能去那里工作。

图书封面


 凡·高家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凡高的画中有一种朴素的智慧和雄烈如火的力量。看看他后期所画的那个麦田和麦秸垛,观者似乎都能听到那些发出噼噼啵啵声音的火苗。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庸碌无为的过一生。这对于有些人是并不困难的,但是对另一些人却是非常之难。因为这意味着的是无穷的妥协,但不放弃。从凡高的书信集中让人感受最强烈的词确实是“渴望”。欧文·斯通写了《凡高传》的副标题也是“渴望生活”,但是仅仅是渴望活并不能代表凡高的一生,他还渴望作画,渴望成功,另外还有在这种渴望之中的妥协,还有在这种妥协中所得到的提奥的安慰,以及作为一个要靠亲爱的兄弟来养活的人对他的兄弟的安慰,就象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却对围在他身边的人极力的安慰一样的安慰。凡高对人的贫困处境理解的非常深,他也读过很多书,像一个热爱思考的人一样生活严肃。他作画绝不是仅凭感情,而是凭着理性。他的哲学和文学修养都不差,他的天赋不仅是作画还要包括对现实的观察力,概括性的理解能力。没有几个作家和艺术家能象他那对人的贫困的处境诠释的那样精准,又富有爱心和耐心,尤其是后者。当他喋喋不休地汇报他自己的生活状态时,剖析出小说家也没能写出的生活困境。因为要为他自己缺钱辩解,他从内心最深处来探索自己,找到美术与精神的执着之间最现实的关系。他认真写下的这些信,带给很多追求理想的人很大共鸣。这些信就像当年给了兄弟俩深深的安慰一样,现在也给了读了它的人深深的安慰。此书只收编他写给提奥的信,没有提奥写给他的,但是从这些信中可以看到提奥的信的部分内容,提奥对兄长的处境是了解的,但是他却不能理解那种困境的本质,于是凡高就委婉地向他解释。在一封信中凡高向提奥解释他为什么不能去找一份工作,学一份小手艺,挣一点钱他是这样说的:“为了生活得好一些——难道你不认为我对此梦寐以求吗?我希望今后比现在生活得更好。但是因为我渴望生活得好,我担心改善生活的手段比邪恶本身还要坏。如果你认为我完全听取你的忠告,去做一名空白支票和名片的刻工,或去做一名账房先生,做一名木匠学徒,或专心学面包师手艺——或潜心于基他人建议我做的许多类似事情(尽管上述事情性质各有不同,难以混为一谈),我会混得不错,那你就错了。但是你说,我给你提的那些建议,并非要你真照着真的去做。之所以建议你做这做那,是因为我担心你终日无所事事,我认为你必须停止游手好闲。“我可不可以这么说,这种‘游手好闲’是一种完全不同一般的‘游手好闲’?要我不这样‘游手好闲’是不太容易的。如早晚有一天你不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是会很难过的。我也不知道,如果我接受了做面包师之类的建议,以此反驳对我的指责,我的做法是否正确。对这个问题,回答可以既是决定性的(情况往往如此,假定可以象闪电一样快地成为一名面包师、理发师或图书管理员),但同时又是愚蠢的,好比一个人被指正残忍地骑在驴背上后,立即从驴背上跳下来,用肩扛着驴继续赶路一样。下面这一段则是在说明现实在他心里形成的重压,和一种绝不虚度自己的人生,一定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的执着,那是一团熊熊燃烧的大火,渴望人的理解和关注。但是这一时刻却等不来。“你绝不要认为我否认现实。我在不忠实的同时又是忠实的。我虽然有变化,却依然故我。我唯觉得焦虑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我怎样变得有用?难道就不能效力于某个目的,不能成为有点用处的人吗?我怎样才能学到更好的东西?你知道,这些问题我一直萦绕于怀。但是,我又觉得自己深陷于贫困之中,不能自拔,不能参加某种工作,有些急需之物,我欲求这而不得。这是让人没法不感到忧郁的一个原因。人们在感到可能会存在友谊、强烈而又真诚的爱的地方却又不存在这一切;可怕的失望在消耗人的精神力量,命运似乎给膑天性设置了屏障;厌恶一切的潮水升涨,要把人呛死。于是,人们会惊呼:“这一切要持续多久啊,上帝?“我该说什么呢?难道我们的内心活动会外露吗?在我们的心灵里,也许有团大火,但从来没有任何人走近这团火,以使自己得到温暖;过路人只看见从烟囱里冒出的一点烟,便从旁走过,继续走自己的路。依你看该怎么办呢?是否一定在照看这团内心的大火呢?是否一定要忠于职守,耐心而又十分焦急地等待别人来到心灵的大火边坐下(也可能留下)呢?”在另一封信中,凡高很敏感地指出提奥所说地一句话所带给他的绝望:“如果你不是又补充了一些使我担心的话,兄弟,我是不会沮丧的。你说:‘让我们盼望好日子的到来。’对于我来说,这是需要仔细捉摸意思的表达方法之一。盼望好日子绝不是一种感情,而必须是现时的行动。正是为了我自己强烈的盼望好日子的到来这个原因,我竭尽全力投入今天的工作中,完全不去考虑明天会怎样,也不祈求我的工作会有报酬。“日子一星期一星期、一个月一个月地挨过去了,最近,我一真在为钱而而担心,一真在节食缩衣,然而,不管我怎样绞尽脑汁,每一次开销总是大于我的收入。你的钱一寄到,我不但必须设法靠它生活十天时间,而且还必须马上要买许多东西,结果是剩下来的留作这十天用的钱就很少了。另外,那女人得哺乳婴儿,而她又经常没有奶水。而我则不时得坐在沙丘上或者别的什么地方作画,腹中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因为我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在这种时候,穿过沙丘的小路仿佛是蜿蜒于沙漠之中。全家人的鞋子都是打了补丁的,都已破旧不堪,此外,还有许多使人愁眉苦脸的类似的难言之苦。“提奥,如果我坚信事情最终会往好的方面发展,我是不应该担心的。但是现在你所说的话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不堪忍受的最后一击’。我觉得自己的热情正在消失;一个人需要有精神支柱。当你说:‘把你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时,我觉得你似乎对我没有信心。是不是这样?除了你以外我没有别的朋友,每当我情绪低落时,我总是想到你。“········也许是发烧,或者是神经质,或者是别的什么——我不知道——总之我觉得不舒服。我想起你在信中谈到别的事情时所讲的那句话——我希望过高,超出了实际需要。我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昨晚它使我难以入眠。"看到了吧?这种感受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一个人渴望着成功,但是他却不能承受别人把成功的希望也寄托在他身上!这会使他什么都干不了。因为他把他的精神支柱建立在他热爱的事业上,而不是在这事业的成功所带来的结果上。因为只有这才能使他觉得自己有理由活下去。如果只是建立在成功之上,那么对于根本就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人来说立刻就死是最合理的。在凡高的内心中他把他的生活的价值完全放在他能在他的绘画上不断的有所进步这一点上,而不在于他要成功。这里面也包含着一种迫不得以的退让。但是他还是要认为他需要成功,因为他需要有钱来维持他的生活,和报答提奥给于他的支助。这样一来他就要不断地做画,不断地沉思,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他的人生的探索花费掉了他的所有精力的,他就象是在做一件精致无比的工作,他需要仔细地探索,潜心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他会成功,但是当有一个人却在他后面那怕是轻轻地推了他一把那一定会使他立刻晕倒在地。假如说凡高是凭自己的力量来做这一切的,那么他不会那么在意成功的问题,这在大多数的人那里都可看到,也就是所谓的只要做就是了,不管成败,只要做了,你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心态却是凡高得不到的。因为他没有资格。这一点是与卡夫卡不同的,卡夫卡并不指望成功。他却不同,他需要成功,因为有提奥。要知道他是到死也没有看到自己成功的那个人。凡高死于提奥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后没多久,因为他那时还没有能成功,还需要提奥的资助。但是他看到了提奥已经是不堪重负了,所以他终于打算放弃,他弄到了一把枪,在他热爱的麦田里独自一人,看着那些盘旋的乌鸦,和笼罩着他们的蓝天和他的孤零零的画架,他觉得活下去再也没有意义了,最终他朝自己的肚子上开了一枪。这里有一个细节还没有人注意到,那就是他既然是那么坚决的自杀,却又不是象海明威那样朝自己的头上开枪,而是朝自己的肚子开枪呢?开了枪以后还没有立即死。这说明死之前仍然心有不甘,或者他觉得这种痛苦的死法更能对得起他的死,这是一种受虐的死法,就像献祭一样。凡高死时三十七岁,提奥死于六个月之后。上文中提到的那个女人,就是人们提到的妓女西恩,凡高因为可怜她无家可归有孕在身,所以收留了她。他先是让她当他的模特,然后他们就在一起生活了,这一段生活对凡高虽然贫困但是幸福的,他不断地向提奥提到这个女人,并且说他们两人在一起生活可以减少开支,但是实际情况当然不是,所以当小孩子逐渐长大了,他们不得不平静地分手了,因为他在也负担不起,他只有让她再找一个好人收留他。这一段生活中的细节写得都是很感人的。因为他非常想让提奥知道他也有幸福,他的生活也不是一无是处,而且他还要解释他不断缺钱的原因。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真实情况引用下面一段字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我喜欢克里斯蒂,尽管我没有马上想到结婚;但当我开始更了解她的时候,我很清楚。如果我想帮助她,我必须认真行事。我坦率地对她说:‘我对事物的看法就是这样,在这方面我理解你和我的地位。我穷,但我绝不是一个勾引人的家伙,你认为你能与我相处吗?如果不能,我们现在就结束这种关系。’她听完之后说:‘尽管你很穷,我愿和你在一起。’”当他不得不与这个女人分手之后,他是很难受的,但是他又没办法,因为他需要钱,他要追求他的理想,他要成功,如果他们在一起,那就是意味着把这些放弃,这就是不行,他做不到!为了爱情而活着离他太远了,他已经太习惯封死自己的退路,将变成废墟的理想背在身上,将比自杀还难受。
  •     Van Gogh爱上一个不能爱的人,后来遇上了一个女子,另一种更贴合生活的感情,持续8个月,当然期间他会称之为爱情,然后因为贫穷而分开,他只是觉得他没法再照顾她。对于这段感情,他不知道是不是爱,不过他觉得是和爱情很接近的东西。到底是出于怜悯,还是对生活的妥协?这个男人在某些方面是善良的,正如他总是喜欢有生命的东西,以及对待自己的画作的态度。当这种态度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候,生活便成了一种挣扎。
  •     第一次看到《星月夜》,就没缘由地超爱这幅画。那天在图书馆,无意间看到《凡高家书》,虽然以前看过很多他的传记,但是,这是第一次看译本的他的家书。一直都觉得他是个至情至性的人——什么是“至”呢…天使和魔鬼的界限,有时候也是那么的不清晰;天性质朴的他呢,终于走了大家觉得“极端”的路记得枝枝姐对我说过,一个人的个性,一种特质确实可以有两个极端,有时候是执着,有时候就成了倔强和偏执。我想,我们都一样,这话放在凡高身上,也是一样的。视觉的触动,是最原始的;了解了越多的故事,也慢慢地,开始去体味每一幅画作背后的故事,他的心情和思想——最初的震撼,最真的人,偶越来越喜欢这个被大家冠以“疯子”名号的画家凡高说:“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自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凡高说:“在我们的心灵里,也许有一团大活,但从来没有任何人走近这团火,以使自己得到温暖;过路人之看见从烟囱里冒出的一点烟,便从旁走过,继续走自己的路。……是否一定要照看这团内心的大火呢?是否一定要忠于职守,耐心而又十分焦急地等待别人来到心灵的大火边坐下(也可能留下)呢?凡高说:“你知道什么力量可以把人从这种囚禁中解放出来吗?是各种深沉而又严肃的爱。成为朋友,成为兄弟,互相亲爱。凭借人与人之间的这一切所产生的无比的力量,魔力就能把牢门打开。哪里的同情心得到复苏,哪里的生活也就能得到恢复。”凡高说:“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具有我开始逐渐要获得的东西:即,在短期轻松地读好一本书并且留下强烈印象的能力。看画和读书情况是一样的,你必须果断地、毫不犹豫地、充满自信地欣赏美的东西。”凡高说:“我的愿望是:爱她直到永远,最终她会爱我。许多人反对这种感情……但我不想为此闷闷不乐,失去勇气。绝不!”凡高说:“一个人爱就因为他爱。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别让心灵蒙上阴影,也不要隐藏自己的感情,不要让火和光熄灭”凡高说:“我不是向大脑而是向心灵询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有时候很容易对此进行嘲笑,但又无法否认这种情况是真实的”凡高说:“不奋斗,不做艰苦劳动的人焉能成为画家?如要立足,除了奋斗和艰苦劳动,哪有其它的路可走?一旦开始奋争和进行艰苦劳动,难道一个画家会没有谋生的机会?”凡高说:“噢,我的青春消逝了,但我对于生活的爱,或者说我的精力并未消逝,我的意识只有,一个人感到轻松愉快和无忧无虑的时候消逝了。我真心要说的是:美好的事物毕竟很多”凡高说:“我的镇静是简历在严肃的工作方法和认真的思考上的。虽然有时我的气质使我极易冲动上火,但我还是冷静的。在艺术中,你不能有太多的耐性——耐性这个词和艺术是不相称的”凡高说:“我只是想:画家付出辛勤劳动的作品和试图赋予它性格和感情的作品不会不具有美丽,也不会卖不出去”凡高说:“我十分怀疑那种所谓的文明和进步的真实性。我确实信仰文明,但那必须是建立在真正的人性的基础上。那种夺取人们生命的文明,我视为残忍,我不会尊重它”凡高说:“在生活中正如在绘画那样:有时你必须动作神速而果断,精力充沛地办事;手不能颤抖,眼不能走神,要盯住你眼前的东西。你必须全神贯注于此,这样,你就在短暂的时间内,将空白的纸画上东西,以后你几乎不知道如何将它从画纸上去掉”凡高说:“让风暴来临,让黑夜降临;哪一个更糟糕,是危险还是惧怕危险?对我来说,我宁愿要现实,即危险本身”凡高说……这也是凡高,你们,看到了吗……

精彩短评 (总计44条)

  •     卓越速度很快。但是发来的书封面缺了一块,边角都很褶皱。本想退货,但是花费不多,就不退了。希望卓越下次发书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起码拿一本好的书来卖。
  •     你是唯一的 卑微着高贵的
  •     要做就做提奥……
  •     先说正题——评论一下这本书:很好!这么真挚的文字和感情真是让人温暖啊!此书对我目前的工作很有帮助。正常来说,读凡高就读欧文的《渴望生活》,那是最有代表性的。再说说副题——我研究凡高是为了走进朋友的内心……凡高是大师,有这样成就的大师也许不容易遇到,但有他一样狂热的对艺术的追求的人我却遇到了——我的朋友王晓峰。王晓峰,男,吉林榆树人,1963-2005,1987年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黑龙江广播电视报美术编辑(1993年4月前);从黑龙江电视台辞职后做过广告公司艺术总监、企业高级主管、开过画廊等。后期辞去一切社会职务,回到故乡乡下,自由思想,自由写作,自由绘画……这些年来,晓峰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写作了大量思想随笔、艺术理论文章,但从未发表过(1993年以前有大量漫画作品发表,其后再未发过任何作品)。其艺术作品目前只有少数的圈内好友、方家得见,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其文字作品(书信、日记、艺术随笔、哲思随笔)等溶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亦有很高的文学水准。目前本人正在整理他的遗作,相信很快就会与读者见面。谨此纪念这个为艺术而生的纯粹的人、纯净的人。更多内容可参考我的帖子http://bbs.news.163.com/bbs/localhlj/70025393.htmlhttp://tieba.baidu.com/f?z=386540121&ct=335544320&lm=0&sc=0&rn=50&tn=baiduPostBrowser&word=%D3%DC%CA%F7&pn=0附:王晓峰艺术随笔《忆凡高》作者:静心晓峰凡高是印象派之大师,然而,在其生存之际没有得到任何的“幸福”,死后却发扬光大。我不想做今日之凡高,更不想像凡高一样的去生活。其实忆凡高道不如说追忆凡高的精神。凡高之存在只在于其弟提奥之存在。兄弟之间之相濡以沫造就了印象派之不朽的绝唱。吾曾经有过几千册的书籍,然而最后能作为我案头的只有几本,其中之一便是《凡高传》。《凡高传》原为《渴望生活》,这可以道出此书的真谛,即是对生活的渴望!其实有多少人了解了什么叫做生活吗?生活本在生活本身,绝不是文人之事。我之尊重凡高旨在于其对生命的尊重。上苍造就了他,就让他该如此。他的《向日葵》不是其艺术的概念,而是他生命之概念,历史之概念。凡高绝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他至少超除了当代人百年之多。这也是他痛苦之所在。他以内心之躁动,以画笔之狂热绘就了无数之力作。他拿生命之概念造就了印象派艺术之殿堂。向日葵是永远向着太阳生长的。即是说永远有一种希望。我忆凡高并不是因为其悲惨,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纯正。凡高之牺牲毕竟会成为历史的笑柄。就让那些不懂的人去笑吧!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更多的凡高,也永远不可能有更多的凡高,因为拿自己生命开玩笑的人越来越少。金黄色的诱惑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的,然而金黄却丧失了凡高的生命。也许就因为这一点才有了世界历史上卓然的艺术家。
  •     读的时候对自己的生活态度很有好的影响。
  •     文笔优美,感受之深!
  •     因为这本书结识了世遥兄。嗯。要我说什么好呢?感谢命运吧。
  •     两星,是为了里面一点色彩也没有的向日葵。
  •     超级喜欢。对艺术家的理解,让我在文字里感动无比
  •     喜欢中…… 贫困紧追不舍。 激情胜过生命。 孤独永远存在。 疯狂在所不惜。 我爱梵高,的,灵魂。
  •     深思的,行动的,强烈的向上的愿望,以及同情心。一颗最大程度地紧逼自己的灵魂,毫无世故。世人也许只记得他的疾病他的穷困,却忽视了他有如苦行者一般有价值的思索。写信是他在深深的孤独之中的一种心灵寄托。“贫穷妨碍成长,他以最大可能抵挡这股无法摆脱的旋流,“向自然学习,与现实搏斗”。自信、怀疑,希望、焦虑,矛盾反复交织,这也是人性的真实、幽微和复杂之处。“什么是绘画?一个人怎样才能学会绘画?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这堵铁墙似乎矗立于一个人感觉到的和他所能做到的之间。”这可谓是他对自己一生之总结。
  •     大师精神不朽
  •     读完此书,心情真的很复杂。和当年一遍又一遍听VINCENT不同,那时只是感伤,唏嘘天才的陨落与世事的无情和不公。而现在,在读完(部分摘选)梵高写给他弟弟提奥的家信后,简单的用天才这两个字来概括梵高是对逝者的不公,以及更显示出世人的贫瘠和无知。有多少人知道他为艺术付出有多巨大的努力?有多少人能比他更理解贫困的处境?又有多少人能纯净得像他那般对爱与美好有着如此温暖而动人的心?!那感动我的是源自于他对自我的忠于。就像他自己在信中所说的“我想表达为生存而奋斗的主题”,“我努力忠于我所看到的自然,而不对它做哲学式的解释”。。。你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能看到这种伟大的奋斗的无意识的表达,那种执着,义无反顾,坚韧但同时又温暖柔软的内心。没有给五颗心是因为书印的并不好,印刷错误有几处,纸张也比较差,因为是黑白,插画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说虽然打了折但还是略贵的,不知道版权费到谁的手中,哎。。。
  •     亲爱的提奥...
  •     感动得要哭
  •     是和欧文的渴望生活一起买的。虽然只是挑选了一部分的信件,但仍能体会到文森特的精神,以及他仅剩的提奥对他的兄弟之情。
  •     每天睡觉前看一两个小时,边看边想,每个INFP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找到了自己的路就是很幸福的。 梵高生前就是一部与生活斗争的苦难史,这个过程才是真正让人赞叹和敬仰的,他没有屈服于现实,执着于自己的内心,那股热情让每幅画都带有强烈的感情。生活和理想的差别在现在也同样巨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梵高,那个无所畏惧地和生活抗争的梵高。
  •     买不到亲爱的提奥才买这本的..这本有点小哈我要看亲爱的提奥啊!><
  •     不要把大师的文字翻成煽情散文好吗?
  •     Van Gogh并不是一个自残的疯子
  •     总是在需要的时候出现
  •     在乌镇买的 现在才看
  •     一个天才一个伟人,他对艺术的追求已经到了忘我的地步,无论现实生活如何拮据困顿,要靠人接济才能勉强维持,可这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他那颗追求美追求艺术的心灵。试问世间又有几人能有他这样的纯粹与坚守。
  •     还行啦!再啷个讲也是个画家嘛!
  •     书信最能彰显一个人最普通,真实的一面。
  •     他对于生活的看法,有些是出乎意料的,再活久一点就好了。没有弟弟提奥的话,世间可能留不下梵高。一切都自有命运安排啊。
  •     不管是不是精神病人都有你那样的色彩感受力,但你绝对是最热爱自然、最善良、最同情劳动人民的艺术家。
  •     思想x行动=巨人
  •     很久之前读的。印象一:梵高居然文笔很好;印象二:住进疗养院后他反而情绪更显稳定平静了。
  •     “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尽管百感交集,但我仍然感到一种平静和对生活的热情。”梵高对生活的渴望,有如向日葵那样渴望太阳。
  •     因为翻译参考的关系看了大半本,信件都太长了,时间也不够明确,姓名的译法也和其他书籍不一致,但是语言还是很流畅的。凡高么,是个执拗可怜,敏感热情的艺术家。
  •     这是作者的真实写照!慢慢看吧
  •     继续前行 无论水是否没过鼻腔
  •     还行,比不过他的画。呵呵
  •     如鲠在喉。(为什么不完美点把插图配成彩图的喃)
  •     Van Gogh爱上一个不能爱的人,后来遇上了一个女子,另一种更贴合生活的感情,持续8个月,当然期间他会称之为爱情,然后因为贫穷而分开,他只是觉得他没法再照顾她。对于这段感情,他不知道是不是爱,不过他觉得是和爱情很接近的东西。到底是出于怜悯,还是对生活的妥协?这个男人在某些方面是善良的,正如他总是喜欢有生命的东西,以及对待自己的画作的态度。当这种态度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候,生活便成了一种挣扎。
  •     家书抵万金。画家的书信同他的画作一样,给人以启迪,想象。
  •     装帧不结实,看过一半书就开始散了
  •     2010
  •     其实最不该看到的是这一本,这一样一篇,以及在这样的时候,又及我几乎暂时都忘了他的结局|done
  •     谁说他是疯子?与旁人价值取向不同就会被定义为疯子 他要是从文也会是一位大师
  •     每个翻译不同真的影响理解~~超爱那句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团火..
  •     一个执着的 单纯的 和坊间传闻不一样的凡高。
  •     很棒很棒的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