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学贯中西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213034398
作者:杨自强
页数:297页

作者简介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学贯中西——李善兰。

  李善兰,字壬叔,号秋纫,浙江海宁人,从小喜爱数学,“方年十龄,读书家塾,架上有古九章,窃取阅之,以为可不学而能,从此遂好算”,“三十后,所造渐深”。1852年到上海参加西方数学、天文学等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8年间译书80多卷。1860年以后在徐有壬、曾国藩手下充任幕僚。1868年到北京任同文馆天文学算馆总教习,直至病故。李善兰的数学研究成果集中地体现在他自己编辑刊刻的《则古昔斋算学》之中,里面包括有他的数学著作13种。其中《方圆阐幽》、《弧矢启秘》、《对数深源》3种,是关于幂级数展开式方面的研究。李善兰创造了一种“尖锥术”,即用尖锥的面积来表示Xn”,用求诸尖锥之和的方法来解决各种数学问题。虽然他在创造“尖锥术”的时候还没有接触微积分,但已经实际上得出了有关定积分公式。李善兰还曾把“尖锥术”用于对数函数的幂级数展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硖川岁月出生地与出生日出余技为诗文左图右史探今古雅志托算术第二章  天算名家不信鸳湖甘落魄疑义相与析(上)疑义相与析(下)发明尖锥术第三章  海上异民只身游沪渎墨海书馆诗酒徜徉浪迹叹飘零第四章  墨海译事西译中述之模式续《几何原本》《重学》《代数学》《代微积拾级》《谈天》《植物学》《奈端数理》首创译名第五章  书馆译友伟烈亚力王张管蒋(上)王张管蒋(下)第六章  幕僚生涯上策论火攻失意苏州城重聘入戎幄金陵书局第七章  算学教习征人同文馆考数根四法合中西为一法大隐不在山林壮心不已余论:李善兰其人李善兰大事年表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概要

杨自强,1964年出生于浙江海宁。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新闻媒体,任主任编辑。出版有《烟雨楼台——南朝五史随笔》、《绝域雄风——辽金史随笔》、《天马嘶云——新旧唐书随笔》、《无规则游戏》、《激扬文字》等。

章节摘录

书摘  这一段记载是很值得玩味的。  这里的“麦先生”是指墨海书馆的英国老板麦都思,这里的“其书”,据说是李善兰的得意之作、代表当时中国数学界对数研究的最高水平的《对数探源》。李善兰专门在礼拜堂前等候麦都思,可见是有备而来,对西方的生活习俗进行了一定的了解。据郭嵩焘的记载,墨海书馆前面就是一个礼拜堂。麦都思布道的这个礼拜堂完全可能就是这个礼拜堂,则李善兰在礼拜堂前结识麦都思,其用意更是昭然。李善兰把《对数探源》展示给麦都思,显然有毛遂自荐之意,但他问出来的话却是:你仃J西方也有这门学问吗?却又像有几分炫耀。李善兰一面有求于麦都思,希望他能赏识自己,一面却又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以表面上的自傲来掩饰内心的渴望。李善兰的这种委曲细致、面面俱到的做法,正是典型的江南文人式的聪明。  这实际上也是李善兰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的反映。李善兰的独“游沪渎”,既有主动的追求,也有被迫的无奈。  作为中国顶尖的数学家,李善兰清楚地知道,中国数学与西方数学的差距有多大。即就李善兰的尖锥术而言,当时无疑是国内最为领先的,但也就相当于卡瓦列利的时代。显然,一个一流的数学家要在学术上有进一步的突破,就必须进入到数学研究的前沿,融入到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中,而这,在嘉兴这样一个小城中是难于办到的。从西学传播的历史来看,鸦片战争后,欧美传教士将活动基地从南洋的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等渐渐转移到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而当时的上海,借着地处富庶的江浙地区、离中国中心地带比较近的地理优势,自道光二十三年(1843)开埠以来,外国人日益聚居,著名的传教士如麦都思、雒魏林、文惠廉、伟烈亚力、美魏茶、艾约瑟、合信、施敦力约翰、叔未士、贾本德、慕维廉、高第丕、哥伯播义、杨格非等等,络绎而来。他们在上海传播宗教、开设学堂、开办医院、出版报刊,上海逐渐成为全国西学传播的中心。有学者统计,从道光二十三年至咸丰十年(1843—1860),香港、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城市中,共出版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书籍105种,其中香港23种,广州13种,福州16种,宁波20种,上海33种,上海出版的科学书籍数量名列第一。至于墨海书馆,在麦都思、伟烈亚力、艾约瑟等人的主持下,隐然成了中西文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基地,更是西方知识分子传播现代科技的一个窗口,与宁波的华花圣经书房一起成为当时最大的两个西书出版机构。  李善兰清醒地认识到,要在学术上求得突破,就必须要深入接触和研究西方当代数学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而言,他来到墨海书馆是出于主动的追求。后来李善兰在京师同文馆的同事,著名汉学家丁韪良在谈到此事时说:  听说上海来了外国人,他(指李善兰)前往寻求知识之光。在那里他遇见了伦敦传教会的伟烈亚力先生,并帮他汉译侯失勒的《谈天》(天文学)、棣么甘的《代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利马窦译过第一部分)、罗密士的《圆锥曲线说》与《代微积拾级》。艾约瑟博士翻译胡威立的《重学》(力学)时也得到了李的帮助。这些书对李是一系列的启示录,他欣喜地发现自己置身于光明的世界,不再在黑暗中摸索。  “欣喜地发现自己置身于光明的世界,不再在黑暗中摸索”,正是李善兰这时候心情的写照。  事实上,李善兰来到上海,还有谋生这一层意义在。他在嘉兴的生活状况并不如意,这从蒋仁荣给他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与李善兰齐名的大数学家,如顾观光是名医世家,戴煦出身官僚大家庭,夏鸾翔做过詹事府主簿的小官,项名达家里是盐商,中过进士,做过国子监学正。徐有壬本身就官至巡抚,即使如张文虎一介书生,也有固定的可以一做30年的“校席”。而李善兰孤身一人在嘉兴,做着坐馆一类的活。从家谱看,他家里也无人做官或从商,他的两个弟弟心梅和心葵也在早年就去世了,生活之窘迫可想而知。李善兰需要一份固定的同时待遇也相当不错的工作,来支持他专心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简单地说,李善兰这时迫切的愿望无非两个:一,能接触到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二,能让他衣食无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而墨海书馆,正是这样一个能同时满足他这两个愿望的理想所在。  墨海书馆的这些优势,肯定不是李善兰一个人看到了,但为何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没有作出像李善兰这样的选择呢?这显然是跟当时知识分子对外国人的认识有关。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于道光二十二(1842)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道光二十三年(1843)英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约。道光二十四年(1844)七月、十月,美国和法国趁火打劫,先后与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从道光二十五年(1845)起,比利时、瑞典等国家也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进一步破坏。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中国,战后由于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一直以来以“天朝大国”、“礼仪之邦”自居的清朝士大夫所不能接受的。战争与赔款,“夷”与“夏”的先进与落后,生存与灭亡,这些尖锐对立的现实问题,无情地摆在他们面前。空前的民族危机,使知识分子深深地体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许多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经验教训,发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图强御侮的呼声,形成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识。但同时,绝大多数传统的士大夫对仗着炮利船坚肆意欺凌中国的英美各国,还是视之为不开化的“蛮夷”,从心底里是瞧不起他们的,所谓“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即使迫不得已要向洋人学习“强兵富罔之术”、“尚学兴艺之方”,但内心还足卜分抵触,脑子里还是“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等“天朝”之类的旧观念,甚至视之为是一种有失大国身份的屈辱。  P62-65

图书封面


 学贯中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今天看完了《学贯中西——李善兰传》,之前对这样一为胖胖的略显严肃的大算学家敬若神明,读罢掩卷,其实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者。他渴望著书立说也渴望功成名就,渴望像徐有壬一样在算学之外加官进爵光耀门楣,然而世事就是这么充满讽刺意味。1859年在学术上迎来大丰收后,1860年墨海书馆竟不再印刷书籍,李善兰应徐有壬邀入苏州幕,自此该挽起袖管不问学术建功立业了吧,太平天国又攻陷苏州府,徐有壬一家七口与城同亡,李善兰却阴错阳差于前一天出城向洋人乞兵而保全了性命。就在这一年,因为战火而亡的朋友还有韩应阶和管嗣复,当年同在墨海佣书同狂饮同呷妓的好友只剩下他与王韬二人。王韬在之后不久的1862年开始了逃亡香港游离欧洲的传奇生涯,而李善兰则在已对仕途心灰意冷的时候平步青云。应郭嵩焘之邀入曾国藩幕,完成了刊印《则古昔斋算学》13种,后又应邀成为京师同文馆的算学、天文学教习,成为唯一一位教授格致之学的中国教习。观李善兰的一生之路,每一步都与友人息息相关,在嘉兴、墨海相识了一批有识之士,在他每一步生命的转折点上都起到了推助作用,就连伟烈亚力回到英国后还因为李善兰的一封来信,向海外宣扬李善兰的“中国算法”,看来多走些地方、多长长见识、多结识友人总是没有错的。保罗·柯文在《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一书中,对19世纪中期身处上海尤其是墨海书馆的士子有这样的描述,“他们许多都曾深受儒学经典训练,取得秀才资格,而又起码部分是西方人在上海的出现所创造的新的就业机会而来到上海的。作为个人而言,他们颇不寻常,甚或有些古怪,有时才华横溢。就整体而言,他们代表了中国大地上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条约口岸知识分子,他们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他们在中华世界的边缘活动,他们的工作对中国主流中的事件似乎几无影响,但最终他们所提出的东西却与中国的实际需要逐渐吻合。直到这时,他们才渐次得到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自尊”。 晚年李善兰曾手书对联张于门上“小学略通书数,大隐不在山林”。关于“绝学”,李善兰在1872年给华蘅芳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所称绝学者,谓学所到之境,他人不能到;他人所到者,与此悬绝,故曰绝学也。然学到此境,甘苦自知,有得之自知其乐,不能告知他人也。偶思一理未能通,只自知其苦,不能令他人相助也,则无朋友讲习之乐矣。然理愈深,进愈难,但觉甘少苦多耳”。颇为感慨,我等俗人大概只能体会一二,所谓心向往之而不能至,是谓此。这本书我读的很粗,主要是想为论文找资料,关于尖锥术及素数的部分更是一目十行,这些是他学术的精华,我只能了了掠过,我在数学素养上的不堪使我无法打开这扇美丽的窗来看风景。然而书中很多部分与去年所读《曾国藩》可以比照来看,一些人、一些事无外乎人情而已,今年但凡有机会,我会把《曾国藩》3本拿来再读一遍的。这本书虽然援引颇多,但妄自揣度的部分也不少,禁不起往深里推敲。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本科同学之作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