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影像故事》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鲁迅影像故事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020086412
作者:周令飞 主编 赵瑜 撰文
页数:253页

人生赢家周树人

 估计是因为作者赵瑜对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做过比较详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全书行文流畅,感情真挚,上一个百年中的这些事情,经他娓娓道来,仍感觉亲切真实,仿佛触手可及,能看到这样那样的画面。大先生从神坛走下之后,仿佛一举一动历历可见,新鲜之余,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感想。     1. 年度最肉麻      许广平写给偶像的第一封信,是这样开头的:      “一个小学生谨慎的问询,烟雾弥漫的理想啊,灰尘覆盖的前程啊,黑夜吞食的寂寞和无助啊,坎坷的道路啊,暗淡的人生啊。真让人苦闷,这苦闷比爱人还来得亲密,先生,可有什么法子能在苦药中加点糖分?”      第一次看这段话的时候就被震慑住了,后来反复读,越读越觉得我辈道行太浅,远远及不上民国时期的这个女学生。拉着偶像和自己谈人生,诉说自己的寂寞,诉说苦闷,还求着偶像帮自己在这一切中添加点“糖分”,这样的语句简直犯规好嘛……今年阅读过程中的最肉麻情话,没有之一。      2. 人生赢家周树人      先前大多宣传中先生都是一副革命者的姿态,那么照一贯的逻辑推断,革命者应该是“无产阶级代表”,不至于穷困潦倒,至少也是不富裕的,是过着清苦的文人日子的。然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屡次意识到,真实情况可能恰恰相反:      先说求学经历,在那个年代就赴日留学,而且据鲁迅自己说他是仙台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这一点在书里也特别提到了,是鲁迅记忆错误,在他之前还有一名中国学生),怎么说也不至于是贫困的孩子,而是富裕小康的家庭,不需要为生计所迫的。回头想想就知道,单说弃医从文这个潇洒的决定,又哪是被生活牵着走的青(diao)年(si)们能轻易做到的?最开始从文的年头里,鲁迅也就是自己抄抄书,并没有赚取什么大额的稿费(说实话,狂人日记也不是什么为了赚取稿费而写的文章),虽然生活压力的确存在,比如说负担弟弟们的学费之类,可是周树人兄却一直应付得也还可以。      再说工作经历,从教育部佥事到后来的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无一不是在任职期间照样梗着脖子做人,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在教育部作为公务员,太过于锋芒毕露、惹恼当局,当然要被免职,鲁迅却趁这个机会起诉了教育部,还胜诉了,简直不可思议,也看出了鲁迅的脾气,一是一,二是二,该分辨清楚的事情,他还是要分辨清楚的。后来到了厦门大学,与新任校长不和,心里念着在广州的许广平,决意离任。走的时候还有三个粉丝一路跟到了广州。到了中山大学,又因为顾颉刚的事情,没任职多久就决定离职,中山大学苦苦挽留,甚至没有出勤的月份里还给他白发500大洋的工资。鲁迅的收入,可以说,在工作期间一直都不算是低的,根据赵瑜的换算,月薪5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六万元人民币。这样的待遇,这样的职位,鲁迅还是我行我素,一边照样领着薪水,一边递了三次辞职信,这也的确是一种幽默的任性。书里提到,从中山大学离开以后,燕京大学曾经来请他,他不愿意去;高尔基曾经来请他去俄罗斯做客,他也不愿意去。最后去了上海,做了个自由撰稿人。上午买书,下午演讲,晚上参加有偿的聚会活动,和现在的“社会名流”大抵相去不远。这样的生活方式,在每天朝九晚六的我辈看来,的确可以算是值得羡慕的了。也许其实并不轻松愉快,但是难得的是自由自在,不需要对什么人卑躬屈膝,刻意讨好。他说的话,写的字,都是自己想要去做的;虽然无法选择时代,但能够根据自己的心愿而生活,而且也生活得并不差,不能不说是堂堂正正的人生赢家了。      最后说说恋爱,朱安是母亲安排的,这的确算是青年时代的一出悲剧,但结完婚他第二天就离开了,母亲也并未逼着他生儿育女之类。后来遇见了许广平,有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师生恋,互通尺素,郎情妾意,你侬我侬,真心相爱。多年以后还给害马写着情诗,穿着她当年恋爱时在广州给自己织的毛衣,50岁的时候,儿子海婴一岁,这样的爱情经历,怎么说,也算是一种完美甚至奢侈的事情了。      3. 一座桥梁      书里有这么一段话,是斯诺在回忆文章里写的:“……我认为鲁迅确实是一个精神上的巨人……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偶尔会出现这样一类人,他是他所处时代的代表,他的一生如同一座大桥,跨越了两个世界,鲁迅是这样的人,伏尔泰也是如此……只是因为时代接近的关系,人们才随口把鲁迅称为“中国的高尔基”。其实,鲁迅远远超出了这个称号。也许,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他为“中国的伏尔泰”。其实清楚地表明,最恰如其份的称呼应该是“中国的鲁迅”,因此鲁迅这个名字在史册上就占有着光辉的一页。”      我觉得鲁迅先生是当得起这样的评价的,虽然他总是劝说青年人少看点中国书,然而他自己也是看着中国书长大的,还写过《中国小说史略》,讲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但鲁迅之所以为鲁迅,还在于他写过《狂人日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呐喊过,彷徨过,并最终指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    P.S.      我猜想,也许今天就是鲁迅先生当年所谓“新的时代”了吧……然而旧的东西仍然势力强大,新的东西仍然模糊脆弱,半新半旧之间、光芒却仍未到来。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也是很苦恼的呢……P.P.S由于阅读面有限,所以对于鲁迅先生的生活方面其实了解得不全,可能其中的一些表述不确,或者竟完全错误了,关于先生的生活究竟是如何面貌,我也只是根据书中的描写做个猜想。如有不对的地方,请轻拍……

一个美丽的鲁迅

鲁迅是一个自尊的人,这表现在他不打哈哈,不敷衍,不虚伪,他肯说真话,肯得罪朋友。他不是一个“堕落”的文坛中人。自尊亦表现在他尊重自己的感受,敢金刚怒目,和别人吵架是要费力气不讨好的,干嘛不一团和气,你好我也好呢?可是他就不。林语堂没去参加杨杏佛的追悼会,鲁迅就和他“交恶”,认为有失担当,这个要求看似很高,但扪心自问,高不高呢?鲁迅是有几个阔朋友的,比如当了国民党大官的陈仪,比如喜欢读书的银行家蒋抑卮,比如开书店的日本人内山完造,鲁迅一不因别人的恩惠而歌功颂德(这多难得啊,中国人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报答常常是无比现实的),二不因不交往而在情感上疏离。这就是人格的完全独立吧。作者在书后感叹:“我常常看到萧军、萧红写信给鲁迅,立即便得到鲁迅先生的回信而感觉温暖,那是个多好的时代啊,当时中国最有名的作家,一个陌生的写作者,写一封信,他便会马上回复。”今天的作家呢?纵使今天通讯发达百倍于以往,可是我不敢想,是否还有鲁迅这样赤忱待人的名人。所以,做名人的,应该好好学学鲁迅是怎么做名人的。鲁迅呢,他太不像一个名人了,他活得很张扬,也很独立。他的人格里有柔软的地方,但没有软弱的成分。比如他的“干儿子”带着妻子堂而皇之住进鲁迅家里“吃大户”,还要鲁迅帮忙找工作,鲁迅是自己拿出钱来给书店,作为这名“干儿子”的工资的。可惜人家嫌钱少,拍拍屁股走了,还卷走了好几件许广平和周海婴的衣服。放在我们这个“拼爹时代”,鲁迅这个干爹太不给力了。但鲁迅并没有辩解什么,对这个苦逼兮兮的“干儿子”,他同样是不计较。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他的脸总是那么动人,他的眼总是闪耀着智慧和兴味,而在今天,他真是美丽了。”用美丽来形容鲁迅,这样好的一个比喻,却被美国人先说去了。

拂了一身还满

从今年三月初便得知下半年将出版《鲁迅影像故事》,等了半年多,终于读到了这本装帧漂亮的书:封面是1930年大先生五十岁生日时史沫特莱所拍摄的照片,腰封上没有名人们絮叨的推荐语,只有史氏的一句话:“他的脸总是那么动人,他的眼总是闪耀着智慧和兴味;而在今天,他真是美丽极了”。这很容易让人想起陈丹青对大先生相貌的经典描述: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翻开书,故意做旧的泛黄书页,与几十年前的相片与相片背后的故事倒是相衬得很。令飞先生所作的序言标题也颇有意思,“用图像和文字拼贴一个日常的鲁迅”,在我看来,重点不是“图像”或“文字”,而是“拼贴”一词。令飞先生没有轻言“还原”二字,这份理性与自持在当下十分难得。隔着百多年的辛苦路往回看,被过度阐释和人为神化的大先生,曾经鲜活的面孔早已变得模糊不清,“还原”谈何容易?当下我们所能做的亦不过找回被删去、遮蔽的枝枝蔓蔓,通过点滴的细节不断拼贴,乃至丰润大先生的形象,有血有肉,饮食男女的大先生。正文里出现的第一个人名不是鲁迅,而是他的挚友许寿裳,并且以许寿裳的回忆为切入点,讲述鲁迅的故事,不,那时的他还叫周树人。这样的行文,从一开始便把鲁迅置于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环境里去,有着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有着年轻人都会有的烦恼。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的渐渐浮现纸上,一点一点地摆脱惯常所见的孤独寂寞的“战士”形象,我们也得以一窥民国的那一抹风景。既然是影像故事,那么文字与图片的搭配组合自然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比如134页印着大先生1927年赴光华大学演讲的一张照片,步履轻松;而135页则是名为「我不在咖啡馆,也不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章节,标题化用了茨威格的名言,逗趣得很。这一章的内容也十分有意思,姑且摘段文字吧:这个不雅致的青年团体,竟然在自己的咖啡店的广告里打出了:在这里可以遇到鲁迅和郁达夫。于是,郁达夫马上回击,写了一篇《革命广告》,说明自己并没有到咖啡馆里去当摆设,或者要当文艺女青年们的导师。当时郁达夫多忙啊,忙着和王映霞结婚。一番嬉笑怒骂后,赵瑜又接着写道,“一边学着资产阶级情调在那里喝咖啡,调教文艺女青年,一边又苦大仇深搞无产阶级文学,想想都觉得不合时宜。”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笑出了声,这些挂着“左翼”名头的青年们骨子里的男权思想暴露了吧,原来一个个都按耐不住想要“规训”文艺女青年呀。罢,还是宅在家里喝茶吧。赵瑜花了不少笔墨在大先生的家庭生活上,笔调细腻温柔,读来十分温暖,那份柔情与甜蜜仿佛能跨过时间的烟尘重现于世。而「全家福: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一章节中,选取了一张大先生五十三岁生辰照(209页),照片下有年幼的海婴写的“海婴的爸爸鲁迅先生”几个字,字体拙朴,笔锋转折却颇有大先生手书的圆润和内敛,父子心性相通,字迹印证。此照片亦应用于扉页,这样的设计颇显用心之独到。书中同样惊艳的设计便是部分章节的末尾,盖上了大先生的印章。世人皆知大先生很喜欢篆刻,非常讲究印章,现在保存下来的印章便有57方之多。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使用的印章巧妙地穿插于故事之中,既是对图文的补充,亦是审美的享受。回到照片,我非常喜欢1933年春摄于上海的一张照片(211页),自然,亲切而又真实:那一日阳光明媚而温暖,大先生宁静柔和的目光和嘴角浅浅的微笑,掠过了时间的回廊,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下来。看着照片,读着充满温情的文字,我不由想起一句西谚"A cat may look at a king"。这句话曾被某字幕组坑爹地翻译成“你当他隔壁家老王啊”,想来这"king"与“邻居”又何尝不是大先生的两面呢?“置首于一人足下,甘心什倍于戴王冠,久矣夫,已非一日矣。”也许生活本就如此单纯,那些人为的过度阐释与神话终会消解。过尽万水千山,拂了一身还满。


 鲁迅影像故事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