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社会各界人物 >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6-12
ISBN:9787100018463
作者:[法] 雅克·勒戈夫
页数:217页

作者简介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问题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历史学研究的一个中心。《中世纪的知识分子》这本书在这方面具有开拓之功,1950年代出版后曾在西欧引起强烈反响,从而引发了史学界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热潮。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特定概念,主要指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从事精神劳动、以教学为职业的教士。全书考察了这一特殊类型的“手工劳动者”的产生、演变、分化及最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结合有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尤其是大学的发展情况,叙述脉络清晰,文笔要而不繁,被公认为西方当代优秀的史学著作。

书籍目录

1 引言
2 第一章 12世纪:知识分子的诞生
3 12世纪城市的复兴和知识分子的诞生
4 12世纪的新时代精神:古代人和新时代人
5 希腊――阿拉伯文化的贡献
6 翻译家
7 巴黎:巴比伦还是耶路撒冷?
8 “哥利亚德”
9 求知的浪游
10 道德沦丧

内容概要

雅克·勒戈夫(Jacques Le Goff, 1924- ),法国著名史学家,著述宏富,是“新史学派”在欧洲的代表,现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院长。

图书封面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1、想象与误解的中世纪彭小瑜:《西方历史误读的东方背景:法律革命、宗教改革与修道生活》,载《历史研究》2006年01期;《轻慢西方历史和文化》,载关世杰主编:《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50页。原因:启蒙运动的影响;宗教改革背景扩展阅读:Marcus Graham Bull,Thinking Medieval,Palgrave Macmillan知识分子的起源与界定:intellegibilis“‘知识分子’一词出现在中世纪盛期,在12世纪的城市学校里传开来,从13世纪起在大学中流行。它指的是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把个人的思想天地同在教学中传播这种思想结合起来,这勾勒出了知识分子的特点。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群体迄今为止从未像在中世纪那样得到明确限定,知识分子本人也从未像在中世纪那样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它努力为自己寻找到一个称呼,以代替“教士”这个有双重含义的概念,在这一点上,13世纪的西格尔·德·布拉邦是先驱,他提出了“哲人”(philosophus)这个名称;但我在这里不用这个词,因为哲学家对我们来说是另一种人。这个词源出于古典时代。在圣托马斯·阿奎那和西格尔的时代,亚里士多德才是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家。不过在中世纪,哲学家是信基督教的,他表达的是12至15世纪学校的那种理想:基督教人文主义。但对我们来说,人文主义者是属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的另一种学者类型,他们同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正好是相对立的。”【p1】“在理性背后有对正义的激情,在科学背后有对真理的渴求,在批判背后有对更美好的事物的憧憬。但丁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答复了知识分子的敌人,他把13世纪最伟大的三位知识界人物置于天堂,并使他们在天堂和解。——他们就是圣托马斯,圣波纳梵杜拉,西格尔·德·布拉邦。”【p3】3、历程·12世纪城市的复兴;·希腊-阿拉伯文化的贡献(大翻译运动:可参见徐善伟著《东学西渐与西方文化的复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巴黎:索尔兹伯里的约翰“最幸福的终生流放,就是永远生活在这地方”。“修士的唯灵论要求退回到东方神秘论中去,而恰在这个时候,沐浴在希腊和阿拉伯文化中的城市知识分子,正获取着精神的和思想方法的酵素,这些思想方法将标明西方国家的特征,并构成它的知识的力量——推理的清晰,对科学精确性的关注,互相支持的信念与洞察力。”【p19】·“哥利亚德派”与社会、道德批判。“他们生动地描写了渴慕解放的氛围,他们为接下来的下一世纪提出了许多见解,如自然道德、伦理或思想的自由解放以及对宗教社会的批判。”·阿伯拉尔——【法】蒙克利夫:岳丽娟译,《圣殿下的私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德】施皮茨莱:李承言译,《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Cedric H·Whitman,Abel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圣安瑟姆(St. Anselm)"fides quaerens inellectum"·“沙特尔精神”:“人的流放是无知,他的家乡是科学。”“这些精神的手工劳动者,随着12世纪城市的繁荣而出现,而今将在大规模的社团运动中组织起来,这些社团运动在城镇基层运动中发展到顶峰。教师和学生的团体,将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大学。它们是13世纪的产物。”【p58】4、中世纪的大学·大学:大学的自治(反教会势力;反世俗政权;教廷的支持与利用)“由于它的成员是来自所有有可能的国家的教师和大学生,由于它活动的性质,是没有国界的科学,由于它的眼界开阔,主张普遍教学的自由(licentia ubique docendi),要求有到处进行教学的权利,规模宏大的大学的毕业生享有这种权利。它和其他社团组织相反,没有对地区市场的垄断权。它的领域是基督教世界。”【p65-66】13世纪末的多米尼克修会修士、爱尔兰的托马斯写道:“巴黎城就像雅典,分成三部分:第一,商人、手工业者和普通百姓,名为大城;第二,宫廷周围的贵族和大教堂,名为旧城;第三,大学生和教员们,名为大学。”·入学仪式:宗教氛围、道德氛围、大纲、考试、研究、辩论·托钵修士与大学教师的争执5、从大学学者到人文主义者·学校和知识分子的贵族化;理性和信仰的分离(司各特、奥卡姆)·“在14和15世纪这两个世纪的进程里,大学也丧失了它的国际性特点。这里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新大学的建立,它们越来越注重从本民族招生,甚至从本地区招生。”【p12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非常反理性的。它与其说是科学的,不如说是文学的;与其说是崇尚理智的,不如说是崇尚信仰的。人文主义提出“语义学-修辞学”的联姻,作为反对“辩证法-经院哲学”的结合的替代。”【p138】(关于人文主义的界定与新认识,可参见麦格拉思《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第三章“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运动”,第37-62页。)“人文主义者是贵族。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在他终于背叛作为科学劳动者的使命时,否定了他自己的本质。人文主义者则从一开始就置身在精神与天才的旗帜下,尽管他为著书立说而消瘦憔悴,或者他的语言艺术散发出通宵达旦的油灯气味。他为内行的人写作。……人文主义者从一开始就处在一种大人物、官僚阶层和富豪们庇护的环境中。……人文主义者经常为王侯效力,但始终把领导社会的责任让给他们。人文主义者在清静中工作。此外他们还隐瞒他们的额外工作。他们强调的是空闲时间,用美文学来打发的“闲散”以及古典时代贵族的“悠闲”(otium)。克兰芒斯的尼古拉写信给蒙特勒伊的约翰说:“不要由于这高贵与光荣的闲散感到羞愧,伟大的思想家们始终从中得到乐趣。”【p140-143】·“人文主义者背离了知识分子的一个主要职责:同大众的联系,以及科学与教学的结合。人类的文艺复兴肯定会长期地带来一种孤傲工作的成果。它的科学、观念和杰作,将为人类的进步提供给养,但在一开始那是个退步,是个倒退。甚至印刷术,在它普遍推广书写文化之前,一开始也是对思想传播的束缚。那些能够阅读的人——一小部分享有特权的优秀分子——独占了丰富的文化。”【p145】后续扩展参考:陈文海:《近代西方天主教会的角色困境——以亚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为视角》,《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约翰·赫伊津哈:《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何道宽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Stephen J.Harris and Bryon L.Grigaby,ed.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Middle Ages,Routledge 2008
  •     看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张弘译,商务出版社2002第3版)……莫名其妙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参校法文原版(Jacques Le Goff,Les intellectuels au Moyen Age, Éditions du Seuil, 1985),发现误译、脱译、甚至乱译一气的地方比比皆是。随便举些例子吧:“弗赖辛的奥托接过圣奥古斯丁的两种国家(deux cités)的论点并解释说:‘由于不仅全体民众,而且帝王们,除个别例外,也都是天主教徒,所以在我看来,我写的不是两个国家(cités)的历史,而应该说是一个唯一国家的历史,我称这个国家为教会。’”(11页)按:“两个国家”当译“两座城”,看来译者不知道奥古斯丁写过《上帝之城》。“12世纪的知识分子…规定他们在这个时代里的使命:‘追求真理,做时代的儿女’(Veritas,filia temporis)。”(11页)按:当译“(追求)真理——时代的女儿”。学者不是filia temporis,真理才是。译者坦言不懂拉丁文,只能请教别的副教授。“西方国家的人不再懂希腊文了——阿伯拉尔对于表示遗憾,他敦促侍奉圣灵的修女们弥补这一缺陷(exhorte les religieuses du Paraclet à combler cette lacune),这样就可以在文化修养上胜过男人们。”(12页)按:当译“保惠师修院的修女们弥补这一缺陷”。Paraclet(παρακλητος)是“圣灵保惠师”之义,这里指彼得.阿伯拉尔创办的修道院的名字。阿伯拉尔于1121年卸任圣德尼修道院院长后来到Ferreux-Quincey隐居,随后创办了这个本笃修道院(一开始是学者村性质的)Oratory of the Paraclete。当他于1125 赴布列塔尼St. Gildas修道院任院长时,就把Paraclete修院转给了他的爱人哀洛伊斯Heloise,哀洛伊斯担任Paraclete修院的女院长,在那里度过了余生。1142-1792阿尔伯特和哀洛伊斯并穴合窆于此。译者竟然不知道Oratory of the Paraclete,完全乱译。“有一个翻译小组非常有名,它是由著名的克吕尼修道院院长彼埃尔.维尼拉比利为翻译古兰经而组织起来的。”(13页)按:彼埃尔.维尼拉比利(Pierre le Vénérable)译作“可敬的彼得”也许比较合宜。“在卢瓦尔河与莱茵河之间,在批发商行和银行随着香槟酒交易会(foires de Champagne)纷纷开张的同一地区。”(17页)按:译者竟然不知道“香槟集会”,却翻译成了“香槟酒交易会”,令人叹绝。“他们漫步在圣于连.勒保弗雷(Saint-Julien-le-Pauvre)教堂周围,穿行于博歇里大街和加尔兰特大街之间。”(17页)按:Saint-Julien-le-Pauvre似可译为“穷人”于连(尤利安)。“在《菲丽和芙洛拉之歌》中,两个女主人公,一个爱上了教士,一个爱上了骑士,她们在一段滑稽地模仿宫廷爱情课程的诗句里,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既符合科学,也同传统的看法一致,教士证明自己在作爱上,比骑士更为擅长(Le clerc se réveile à l’amour Plus apte que le chevalier)。’”(30页)按:当译作“教士证明自己在爱情上,比骑士更为擅长。”此翻译极端令人无语。“当阿伯拉尔指明…第一任巴黎大主教与圣保罗使之皈依的艾罗帕齐特(l’Areopagite)毫无关系时……”(38页)按:译者竟然把areopagite(雅典最高法院大法官,judge of the Areopagus)翻译成‘艾罗帕齐特’。看来译者不知道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Διονυσιος ο Αρεοπαγιτης)是谁。“就像谢纽修士极为恰当地指出的,‘神人同一’(Cur Deus homo)的争论应该在这个意义上得到理解。”(48页)按:“Cur Deus homo”应译为“为什么上帝化身为人”。“12世纪的城市知识分子觉得自己实际上就像手工工匠…他们的专业是‘自由艺术’(liberal arts)。”(55页)按:liberal arts可译为“人文学科”。“‘艺术’是指一种用于制造物质或智力工具的理性的和完美的精神活动;它是一种行动的精神技艺。‘艺术是完美的理性技能。’(Ars est recta ratio factibilium)”(56页)按:Ars est recta ratio factibilium意思大约是“技艺是产品生产的正确方法”。“中世纪末期那种狂热(flamboyante)的经院哲学,它就理所当然地招致了伊拉斯谟、路德和拉伯雷的蔑视。巴曼克式(baroque)的经院哲学……”(85页)按:flamboyante 当译为“华而不实”,baroque“巴洛克”翻译为“巴曼克式”也令人匪夷所思。“由此教堂也从经济上把知识分子同自己绑在一起,因为知识分子不得不请求教皇赐予领地(bénéfices)。”(88页)按:bénéfices当译“教士俸禄”。下文将“圣俸”译为“领地”的不计其数。大学讲师都可以作封建主了…无语。“圣弗朗切斯各是以反对科学出名的,他认为科学与知识是守贫、禁欲和与穷人的兄弟情谊的障碍。”(89页)按:当译作“圣方济各反对阻碍守贫、简朴和与卑微者情谊的那种学识”。呜呼,被译得面目全非。……我不是搞西洋史的,对于西学可以说是外行。不知道“张弘”是何方神圣。他在《译者序》中说:“书中少数拉丁词语的翻译,得到了历史学博士王乃新副教授的帮助,译文经上海外语学院的卫茂平副教授的仔细校订,译著的问世还得到了商务编辑部始终如一的关怀,并此谨致谢忱。”啧啧,国内顶级出版社和大学西学教育的水平竟是这种程度吗?(卫茂平何许人也?by君告诉我说:“只知道他是上海外国语学院的系主任。博士在海德堡念的。他现在到处参加中外德语各种会,还以为他很牛……当时想报海德堡的时候觉得既然他都垄断了赴海德堡中国学生的生源,就作罢……”)无由来想起杜维明在哈佛对唐德刚说:“我们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好东西已经学得差不多了,现在该轮到西方人来学学我们中国的好东西了。”唐德刚深韪此言。可叹也。比无知更可悲的是,对于自己的无知还沾沾自喜。
  •     这是个太大太大的话题以至于无从说起,在复习《高等教育学》时翻来覆去的一道题,“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何时?答案:中世纪”。便对这个充满了宗教迷幻色彩的时代,及其大学与知识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看雅克勒戈夫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对那个黑暗千年的特殊群体,期待有一些了解。大学的自主性。在大学能独立自主作科研与教学以前,他们都是从属于宗教,为当时的权力机构服务的,这虽然体现了文化的某种功能,但强权之下必有勇夫,而且知识将被共享的趋势,终究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独立的要求,当然,这是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 在巴黎,大学的自主权是在1229年学生与国王的警察发生流血冲突后终于获得的。一系列的流血事件,才为大学的独立自由扑救道路,大学的团结与坚定,威胁并采用罢课和分离出去的危险武器,使得他们终于实现知识的自由。知识分子的依附性。虽然大学在诸多革命分子的拼命下,获得了自由,然而,却不是想象中的自由,因为知识分子面临着,并且一直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经济来源。中世纪的教师们倾向于依靠学生付给的报酬为生,这一解决办法对他们来说,有不能依赖世俗势力,即不依赖地方当局、封建王侯、教会以及自助者的长处。却没有摆脱知识分子不能实现经济独立的命运,所以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一条不归路:倚靠经济强大的宗教教会势力,或许他们从内心鄙视自己,却“只有甘心情愿在物质上仰赖教会的人,才能够成为大学教授”。(p294)短暂的高潮。也许每个知识分子内心都暗藏一个指点江山的梦想,想象在自己的功劳下,实现人间天堂。在中世纪,他们的确实现了这样的梦想,短暂的,也是落入俗套的,就是将自己变身为权力的化身。即,当时的政教合一。权力转移到了知识分子的手中,过起了贵族的生活,自然不可避免的腐化。知识变成了财富的象征,拥有知识也就是拥有财富,拥有财富才能靠近权力。米诺·德·科勒说:“大家如此渴望对知识的占有,比占有其他的任何财富都更有价值,它把穷人从卑贱中提拔起来,它使一般平民成为贵族,并给他带来巨大的名声,它还使贵族成为优秀分子,胜过一般平民。“ 可的确,知识在那个时代是无上的光荣,即便是权力的幻影,能被如此重视,也未尝不是一种欣慰。至少,屌丝有逆袭的可能。归结到最后,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无非是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信仰与理性的平衡以及理性与实践的平衡。因为,总是说到后来会说到知识分子的眼高手低问题,这因为语言文字能带给人无限遐想的副作用,比如一说到贵族,很多人想到那种奢华的生活、无上的荣誉、万人的景仰等等blingbling的画面,所以,在满足了这样的YY后的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生活,必然是失望的,以至于对于赚钱这项体力活,能避免就避免,并且通过一些科研调查来证明这样的结局是有因果的。这或许是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这大概是由于人们想不到对现在的时代来说,知识意味着什么,知识能够贡献什么,知识能转化为什么?而在中世纪,苦逼知识分子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人文信仰。因为”在人文学院里,实施的是基础教育,很大一部分最热烈的讨论、最勇敢的探索,和最有成果的交流,都源自人文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就在那里给出了它全部的果实。“(P345)

精彩短评 (总计47条)

  •     对了解:西方人文传统的沿革,西方大学制度的演化,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内在连接都大有裨益。
  •     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哥利亚德、大学教师、人文主义者三个阶段,最后成为新的贵族阶级趋于消亡。至于一直没有弄懂经院哲学,理解得还不够透。
  •     吐完血了
  •     恩~赞 越发觉得法国人搞历史的路子好!
  •     普兰塔哲尼特王朝--。。。
  •     功力不够 需多读几遍
  •     6
  •     大一的时候在飞机上翻完的。
  •     就是这帮人,使亚里士多德和希波克拉底的学校代替了耶稣基督的学校......应该谢谢他们。
  •     文字不很通顺,快扫、大致有个粗线条,看到后面就人名自动跳读。对提及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存疑,期末考试居然弄错时代写了Castiglione,太丢脸了...可我真是没搞清楚12世纪文艺复兴跟15世纪以后的人文主义,是说Sigurd von Brabant等人认为自己表达基督教人文主义,但后来我们所称的人文主义者以他们为攻击对象么?书结尾处勾勒的孤独的人文主义者好像romantic hero...分数是手抖,与书无关又去不了
  •     接下来,八千字的读书笔记。。。。。:(
  •     读得我晕菜,没读懂
  •     為讀者展現中世紀大學的面貌、經院哲學與知識份子之間的關係以及城鄉二者的比較,唯譯筆非常生硬!
  •     有了txt版,再读了一遍。待写个详细书评。
  •     信息量太大篇幅太短,例如阿贝拉尔那部分根本没看懂。整体而言整本书看的很没感觉。
  •     读到经院各种sects袭来差点扛不住,灯下满脑子的艾柯和当年那本读了整整一年还没读完的欧洲思想史。相较而言另外两块就好读很多,讲到最后知识分子向着世袭贵族的转变真是心有戚戚。对于教会、王权、大学的关系分析鞭辟入里,顺便补了一下爱洛绮斯的盲点。
  •     一本好书,由于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不甚熟悉,对书的结构把握得不太好,如果是具备相关素养的人来阅读,感觉应该会好很多
  •     要写论文.......谁来帮我.......
  •     读了几章,不错。
  •       这是个太大太大的话题以至于无从说起,在复习《高等教育学》时翻来覆去的一道题,“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何时?答案:中世纪”。便对这个充满了宗教迷幻色彩的时代,及其大学与知识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翻看雅克勒戈夫的《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对那个黑暗千年的特殊群体,期待有一些了解。
      
       大学的自主性。在大学能独立自主作科研与教学以前,他们都是从属于宗教,为当时的权力机构服务的,这虽然体现了文化的某种功能,但强权之下必有勇夫,而且知识将被共享的趋势,终究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独立的要求,当然,这是付出了许多血的代价。 在巴黎,大学的自主权是在1229年学生与国王的警察发生流血冲突后终于获得的。一系列的流血事件,才为大学的独立自由扑救道路,大学的团结与坚定,威胁并采用罢课和分离出去的危险武器,使得他们终于实现知识的自由。
      
       知识分子的依附性。虽然大学在诸多革命分子的拼命下,获得了自由,然而,却不是想象中的自由,因为知识分子面临着,并且一直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经济来源。中世纪的教师们倾向于依靠学生付给的报酬为生,这一解决办法对他们来说,有不能依赖世俗势力,即不依赖地方当局、封建王侯、教会以及自助者的长处。却没有摆脱知识分子不能实现经济独立的命运,所以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上一条不归路:倚靠经济强大的宗教教会势力,或许他们从内心鄙视自己,却“只有甘心情愿在物质上仰赖教会的人,才能够成为大学教授”。(p294)
      
       短暂的高潮。也许每个知识分子内心都暗藏一个指点江山的梦想,想象在自己的功劳下,实现人间天堂。在中世纪,他们的确实现了这样的梦想,短暂的,也是落入俗套的,就是将自己变身为权力的化身。即,当时的政教合一。权力转移到了知识分子的手中,过起了贵族的生活,自然不可避免的腐化。知识变成了财富的象征,拥有知识也就是拥有财富,拥有财富才能靠近权力。米诺·德·科勒说:“大家如此渴望对知识的占有,比占有其他的任何财富都更有价值,它把穷人从卑贱中提拔起来,它使一般平民成为贵族,并给他带来巨大的名声,它还使贵族成为优秀分子,胜过一般平民。“ 可的确,知识在那个时代是无上的光荣,即便是权力的幻影,能被如此重视,也未尝不是一种欣慰。至少,屌丝有逆袭的可能。
      
       归结到最后,知识分子面临的困境,无非是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信仰与理性的平衡以及理性与实践的平衡。因为,总是说到后来会说到知识分子的眼高手低问题,这因为语言文字能带给人无限遐想的副作用,比如一说到贵族,很多人想到那种奢华的生活、无上的荣誉、万人的景仰等等blingbling的画面,所以,在满足了这样的YY后的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生活,必然是失望的,以至于对于赚钱这项体力活,能避免就避免,并且通过一些科研调查来证明这样的结局是有因果的。
      
       这或许是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的最主要的困境,这大概是由于人们想不到对现在的时代来说,知识意味着什么,知识能够贡献什么,知识能转化为什么?而在中世纪,苦逼知识分子给我们最大的遗产,就是人文信仰。因为”在人文学院里,实施的是基础教育,很大一部分最热烈的讨论、最勇敢的探索,和最有成果的交流,都源自人文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就在那里给出了它全部的果实。“(P345)
  •     : D091.3/4555
  •     了解中世纪。
  •     翻译太蹩脚。巴洛克能翻成巴曼克,读来也是醉了……艰难读完,啥也没懂。
  •     通俗易懂。
  •     知识分子的“诞生”,这里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中世纪从事教学等精神劳动的教士。
  •     作为年鉴学派的名作,本书的价值毋庸多言,在中国学界至今也没有相关研究。可见如今国内学界的世界史研究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书中详细梳理了从中世纪经院哲学,到文艺复兴前人文主义转变期间,知识分子的地位与转化。只有一个问题,就是翻译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     1956年的书,勒戈夫在二十多年后增加的后记中也提到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两者定义知识分子的角度不同。勒戈夫更多是从“城市分工中独立出来,以知识为谋生手段的人”来考察知识分子。有趣的是从他的角度,知识分子和人文主义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态。希望能进一步读相关的书籍
  •     翻译就不说它了。内容颇可观。一段思想史的全面回顾,涉及到哥利亚德的出现与精神,思想上理性与经院之争【包括教会在思想上与经济上的控制】,知识分子的地位从手工者向贵族转变,知识分子让位于人文主义者。虽然是拿来当某部小说的背景研读的,但收获比某想像中的大的多。
  •     要了解西方大学的发展史,那得看看这本书。这是导师推荐的书。
  •     内容和文笔都很不错,可惜太薄了,作者怎么不多写一点呢。。=A=
  •     经典
  •     这书让我有点迷惑,读完了好像没读懂。讲述得十分清楚,主要是对我而言概念上的更新太多。
  •     作者忽略了十一世纪罗马法研究对经院哲学与大学体系的影响,对修道院占主导向大学占主导的过程的转变没有详细说明。
  •     年鉴学派代表人物的名著!
  •     与寒假读的《中世纪文明》相比,这本书好读多了,也算是克服了对勒高夫的恐惧。虽然看过一些相关的中世纪文化史的书,但这本书还是写得颇为独到。与哈斯金斯的12世纪文艺复兴观相比,勒高夫构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群体,通过这个线索,搭建起大学、经院哲学等欧洲文化的脉络,并特意提到了与人文主义者的区别。由于对译者翻译准确性的怀疑,有机会还是先看一下原书究竟用什么词汇来称呼“知识分子”的。在很多研究都倾向于代与代之间连续性的考察之际,勒高夫能注重年代和群体之间的断裂性,至少对我而言是很有启发的。此外,本书的译者的译名都很古怪,部分需要联想~
  •     在东罗马灭亡之后的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教导机构的结晶就是最早的大学了,这些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大学里的教授,思想的启蒙,阶层的分化,就此展开!
  •     作者在撰写该书时所作的考虑非常到位,用尽可能精简的语言来述说尽可能照顾得全面周到的历史内容
  •     经院哲学
  •     看到第三章那是各種疑問
  •     商务出的书就是好,特别是这样短小精悍的书,更是上品!!!
  •     知识分子真正被理解只是在12世纪|在修道院抄录“手写文书”的修士们对内容兴趣不大|沙特尔的伯纳德:“我们是站在巨人们肩膀上的侏儒。我们的视野比他们更宽广和更远大,并非因为我们目光更尖锐和身材更高大,而是因为他们把我们举了起来,并抬到同他们一样的巨大高度..”|希腊-阿拉伯文化的贡献:西、意翻译家,法国继承|哥利亚德|12世纪反婚姻潮流。妇女解放,恢复圣母崇拜|阿贝拉尔-爱洛伊丝|沙特尔精神|大学社团:宗教组织V脱离,地区垄断V世界|经院哲学:语法、辩证法|贫穷-禁欲-否定现世,同大学成员冲突|经哲困难:信仰与理性的平衡,理性与经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会和大学的贵族化|大学向人文主义开放,人主反理性|人主者是贵族|人主者背离知识分子的一个主要职责:同大众的联系,及科学与教学的结合
  •     大三时候看的。。
  •     在勒高夫看来,中世纪的知识分子最为重大的一个特征是他们并未脱离葛兰西模式,在意识形态上,教会施行严格控制,政治上又为“世俗教徒和教会人士的双重官僚机构所控制。”身处其中,知识分子是“有机的”,是教会与国家的忠实仆役。另外虽则加洛林时代有文艺复兴美名,但总体的蒙昧反智思潮仍是铁板一块的事实。异数也在其中滋生,首先是挑战权威的哥利亚德群体,其次是阿威罗伊学派的人文主义,最终,大学呈多元化的民主主义大学演进。由此,知识分子身份也出现由手工劳动者向脱离劳动纯学术领域研究的转向。令人深省或曰感慨的是,其一,中世纪的大学中贵族式的世袭化倾向,博士的儿子可以不用考试而获得学位,和当今大学某些腐败的状况何等相似乃尔;二是,其时的人物主义者并非理性与进步的信徒,反而常常是反理性的——博学的帮闲者,照妖镜乎?
  •     非常博学而精要
  •     他們批判社會 浪遊四方 然而大多數的他們事實上卻渴望取他們批判的對象而代之
  •     清晰扼要,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
  •     中世纪知识分子研究的开山之作,必须探讨“知识分子”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存在含义……我宁愿把这部书当作历史学著作……大忽悠勒高夫基本完成了对中世纪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与行为的建构。可否说这是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知识分子史研究掀起了第一波浪呢?对于“智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来说,不应该只考察其思想性,还要考察其对自己思想的实践以及其对思想的传承功能——教育……总之引发很多思考,以及求新版……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