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王国维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追忆王国维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108031112
作者:陈平原,王风
页数:504页

后记

就一时的轰动和之后的影响而言,王国维自沉无疑是20世纪文化界经久不衰的话题,与之差堪比拟的大概只有周氏兄弟失和和周作人的下水,其真可谓聚讼纷纭,而且笔墨官司打得相当感情用事。王国维一生在书斋中度过,经历并不复杂,翻阅他的传记资料,有关行止方面的记述多所重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他死因解释的翻空出奇,以及态度的激烈和强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王国维的“哀荣”,如此广泛而持久的争论从侧面体现了王国维在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出于真挚甚至是崇仰,分歧也许出于价值观的不同,说他“殉清”和说他“殉文化”就各自立场而言都是最高评价。王国维遗嘱由于持续不断的争论变得非常著名,所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云云,前两句是远由而后两句是近因,诸多立论也因此多有偏重。

作者简介

《追忆王国维(增订本)》既为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丰的文献文献,又为当代阐释铺设了基础背景。本集只选录师友、弟子及亲属的文章。内收百余篇文章,分作四辑:第一辑是王国维早期亲友的文章,第二辑是清华师生以及与此相关的民国学界学者的文章,第三辑是海外人士的追悼文,第四辑是王国维亲属晚辈的文章,包括王国维和罗振玉的后人。
作为清华学校研究院特聘的四大导师之一,王国维的学术成就和影响,至今彰彰在人耳目。他的自沉颐和园昆明湖,更是轰动一时的事件,颇具传奇色彩,其话题性和关注度经久不衰。其遗嘱引发的持续不断的争论,包括陈寅恪的碑志序文,都使之成为一桩公案,具有超越其书斋生涯、学者本色的思想史意义。

书籍目录

总序三联增订版序《王静安先生遗书》序祭王忠悫公文《王静安先生遗书》序海宁王忠悫公传王忠悫公事略诰授奉政大夫  赏食五品俸南书房行走  特谥忠悫王  公墓志铭《人间词甲稿序》跋《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初集弁言通州师范的创办与发展(节录)王静安的悲剧集蓼编(节录)五十日梦痕录(节录)爱俪园——海上的迷宫(选录)爱俪园梦影录(选录)仓圣明智大学的回忆(节录)观堂先生别传上海书林梦忆录(节录)我的前半生(节录) (附)上谕伪满宫廷杂忆(节录) (附)王静庵先生致死的真因旧雨鸿爪·罗振玉(节录)关于王静庵先生逝世的史料《王忠悫公遗墨》序祭王忠悫公文王忠悫公殉节记王忠悫公哀挽录书后《昆明湖曲吊王君静安》序祭王忠悫公文《王忠悫公哀挽录》序《王忠悫公哀挽录》跋雁塔寒音(书札六通)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辞《王静安先生纪念号》序给梁令娴等的信(节录)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存目) (附一)罗雪堂先生寄陈寅恪书(节录) (附二)空轩诗话(节录) (附三)王观堂先生挽词解(佚存)海宁王先生之碑铭(存目)《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存目)四年的清华园(节录)吴宓日记(摘录)王国维在颐和园投河自尽之详情 (附)继屈平投江之王国维投昆明湖自杀我所知道的王静安先生徐森玉谈王国维王静安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实情悼王静安先生追念逝世五十年的王静安先生我所知之王国维先生 (附)鲁迅与王国维王静安先生年谱(节录)论王静安先生之自沉 (附)王静安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个人对于王静安先生之感想读陆懋德《个人对于王静安先生之感想》悼王静安先生 (附)题王国维先生书扇面绝笔书遗迹王静安先生传追忆王静安先生关于王静安的死记王静安先生自沉事始末哀余断忆(五则)友座私语(二则)问学的回忆王国维先生考古学上之贡献(节录)王静安先生遗札题记海宁王国维先生忆王静安先生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甲骨学概况(节录)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王静安先生手札四通跋关于王国维先生之死王国维与梁启超回忆王观堂先生的自沉王静安传略王(国维)先生的死因,我知道一些 (附)一代畸人王静安(节录)《王国维先生墓碑记》及其他 (附一)王国维死因又一说 (附二)《旧作[哭观堂师]》注[43] (附三)对王国维及其学术的研究应实事求是王国维在学术上的独特地位忆清华国学研究院(选录)追悼会小启王静安先生殉节纪念帖引王国维君殉节追悼会祭文回忆王静安君回忆王静庵君生霸死霸考 (附)《周初的年代》后语追忆王静庵君噫王国维先生访王静安先生王先生的辫发 (附)《中国近世戏曲史》序(节录)怀念王征君海宁的王静安君忆王静安师追忆与王静庵先生的初次会面静安学社《王忠悫公遗墨》后记追想王静安先生悼王忠悫公王静安先生国维蹈昆明湖自杀悼静安先生只有遗编照几头斯文之厄运回忆拾零(四则)王国维海东杂记《观堂外集》后记观堂别传《观堂书札遗录》跋记观堂先生手札二通跋《观堂书札》《观堂书札》再跋父亲之死及其他最是人间留不住先父王公国维自沉前后为母亲说几句话怀念我的父亲王国维先生观堂书札三跋巨星陨落一甲子王静安之死(选录)对王观堂的器重我所知的王观堂及其一家我对王观堂及其一家的回忆我所了解的王静安先生关于《殷虚书契考释》成书经过的回忆 (附一)《关于

编辑推荐

《追忆王国维(增订本)》为学者追忆丛书之一。

前言

“追忆逝水年华”,此乃人之常情。从“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乎”,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为此临风洒泪。其实,不必借山川草木起兴,单是往事如烟,就足以让千古文人感慨叹息。“感慨”不足以尽兴,于是又有了许多落在纸上的“追忆”。对往日风流的追忆,与其说是为了记住历史,不如说是为了展望未来。人们只能记住那些应该记住、或者说希望记住的——包括人和事。作为学者而被追忆,不只是一种历史定位,更意味着进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因为,人们总是以当下的生存处境及需求为支点,借助于与历史对话来获得思想资源与工作方向。选择对话者,其实已经内在地规定了对话的内容、倾向以及情调。选择康有为、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等作为追忆的对象,或者说邀请其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学术建设,基于如下几方面的考虑。

章节摘录

诰授奉政大夫赏食五品俸南书房行走特谥忠悫王公墓志铭杨钟羲赐进士出身 赏食三品俸 紫禁城骑马 南书房行走前江南江宁府知府翰林院编修辽阳杨钟羲撰文赐进士出身头品顶戴 赏食二品俸 紫禁城骑马 赏穿带膝貂桂南书房行走前翰林院侍讲宛平袁励准书丹并篆盖有博学以文,行已有耻之君子日王公静安,以特奏名出身,官南书房翰林,丁卯五月三日自沉颐和园之昆明湖。天子轸惜贞臣,派贝子溥忻奠酸,赏帑金治丧,予谥忠悫。其年七月十七日诸子遵遗命卜葬于清华园侧,丐钟羲为文以铭其幽。公讳国维,字伯隅,静安其自号,浙江海宁州人。先世籍开封,宋靖康元年,远祖副都总管禀死节太原,谥忠壮。南渡后遂家海宁。曾王父、王父世有隐德,父乃誉以能书名。公读书通敏,弱冠补博士弟子员。诗学放翁,词学纳兰容若。辛丑留学日本,丙午入学部,充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修,治元明以来通俗文学。宣统辛亥,国体骤变,航海居日本,专治经史,日读注疏尽数卷,旁治声韵训诂,奄有乾嘉诸儒目录校勘金石舆地之长。又当古文字、古器物大出之时,以其学识理董之,故新得之多,为近世学者所未有。甲寅与上虞罗振玉共考释流沙坠简,振玉考殷虚文字,亦颇采其说,所著《释币》及考地理诸作,为嘉兴沈尚书曾植所推挹。丙辰自日本归,为广仓学窘编《学术丛刊》杂志,并遍观乌程蒋氏所藏书,为编序录,撰著乃益富。丁巳撰《殷卜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及《殷周制度论》,能言周代立制之源及成王周公所以治天下之意。近年校勘蒙古史料,于对音尤审,又欲注《蒙古源流考》,研究满洲蒙藏文字,惜未竟其业。癸亥三月,用大学士升允荐,命在南书房行走,赏食五品俸,紫禁城骑马。再上封事,请崇德讲学,蒙褒许。甲子十月九日之变,忧愤怀必死之志。明年春,驾幸天津,俞允留京掌清华学校研究院事。不时赴行朝,蒙召对,依恋出于至诚,每欲有所陈请,口呐苦不达。比年战祸频仍,时局安危不可知,当事者不闻有所筹议,公欲言不可,欲默不忍,愤激异常时,密书遗属藏衣带中,略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草具遗章邮罗氏津寓,代为呈递,遂效止水之节。距生于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年五十有一。昔季路问事鬼神,进而问死,欲知处死之道也。死非季路所难,莫难于知之明、处之当。公自以起诸生,为近臣,被殊遇,主辱臣死,杀身成仁,尽知死之义。公尝谓今之学者于古人无所不疑,独不自疑其立说之根据。盖公之学,由文字声韵以考古之制度文物并其立制之所以然,由博而返约,由疑而得信,务当于理而止。故心思言论粹然一出于正,一洗时人功利之弊。与人交,初甚落落。久乃愈醇。临财无苟得,不可干以非义。其治学也,缜密谨严,不悖不惑,即其人亦非晚近之人也。故其死不失义,如趋而就几席枕藉之无异,可谓好古多闻而不违行己之耻之君子矣。彼徒以匹夫之谅为名者,安能知其学之本原之所在哉?钟羲避地上海,始识公于沈氏海日楼,读其《题蕺山先生遗像诗》,即心异之。既而同赴召,同被命检景阳宫书籍,过从日密。甲子秋将有所弹蔌,已属草矣,以示钟羲,钟羲举胡石庄“人物凋尽,彼此当互相成就”之说为言,乃止不果上,又以见公之服善也。公娶莫氏,继室潘氏。子潜明,先公一年卒,次高明、贞明、纪明、慈明、登明,孙庆端。著有《观堂集林》,为“艺林”八卷、“史林”十卷、“缀林”二卷,其他遗著不具书。铭日:淀园之修,日治海军。辨亡欲论,至哀无文。坐阅河山,剩止勺水。士女嬉游,冠裳诺唯。君子之守,有所不为。山夷海竭,其志不欺。和光同尘,有靦三老。安危何预,友朋相倒。百年养士,独行惟公。心盟止水,气贯长虹。文人无行,一雪斯耻。我铭幽塞,用告醇史。文楷斋宋德裕刻石(据北京图书馆所藏拓片)《人问词甲稿序》跋罗振常樊少泉茂才(炳清),与人间同肄业东文学校,交甚契。顾体赢多病,怠于进取。尝自憾志行薄弱,遂更名“志厚”,字抗甫,故《序》后所署如此。(其后仍用原名。)时人间在吴门师范校授文学,先其来书,谓词稿将写定,丐樊作序。樊应之,延不属稿。一日,词稿邮至,余与樊君开缄共读,而前已有《序》。来书云:《序》未署名,试猜度为何人作?宜署何人名则署之。樊读竞大笑,遂援笔书己名。盖知樊性懒,此《序》未可以岁月期,遂代为之也。前尘历历如昨,而樊君墓草亦宿,忆此为之怅然。振常附记。时,人间方究哲学,静观人生哀乐,感慨系之,而甲稿词中“人间”字凡十余见。故以名其词云。又记。(据陈鸿祥《关于序》“附录”移录,《艺谭》1986年1期)《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初集弁言罗振玉丁卯五月,王忠悫公效止水之节,予上其事于行朝,天子惊悼。既已褒扬其大节,海内外人士亦莫不惜其学术,竞为文字以志哀挽。公同学同门诸君子复创立观堂遗书刊行会,以刊行公之遗书,请予总理董之役。予以忧患待尽之身,恐不克尽其业,欲谢不敏,而义不可辞。乃以数月之力将公遗书已刊未刊者厘定为四集,次第付梓。冬十二月初集告竣,乃序其端日:公平生学术之递迁,予既于《观堂集林序》及公传中详言之矣,而于公观世之识未之及也,乃摘其《论古今政学疏》为公别传,而尚有未尽,今更举数事。方公游学日本时,革命之说大昌,予移书致公,谓留学诸生多后起之秀,其趋向关系于国家前途者甚大,曷有以匡救之。公答书言,诸生骛于血气,结党奔走,如燎方扬,不可遏止,料其将来贤者以陨其身,不肖者以便其私,万一果发难,国是不可问矣。时公同学闽中萨生均坡与公同留学东京,亦入党籍,公以书见告,且谓萨固贤者,然性高明而少沉潜,彼既入籍,见所为必非之,惟背之则危身,从之则违心,迩见其居恒郁郁,恐以此天天年也。已而萨生果天如公言。予在海东,公先归国,英法学者斯坦因、沙畹诸博士邀余游欧洲列邦,予请公同往。将治任矣,而巴尔干战事起,予告公行期将待战后。公复书言,欧洲近岁科学已造其极,人欲亦与之竞进,此次战事实为西政爆裂之时,意岁月必久长,公此行或不果邪。后数月,余返沪江,沈乙庵尚书觞予于海日楼,语及欧战,予以公语对,尚书日:然,此战后欧洲必且有大变,战胜之国或将益扩大其国家主意(义)。意谓德且胜也。子日:否,此战将为国家主意(义)及社会主义激争之结果,战后恐无胜利国,或暴民专制将覆国家主义而代之,或且波及中国。尚书意不谓然,公独韪之。已而俄国果覆亡,公以祸将及我,与北方某耆宿书言,观中国近状,恐以共和始而以共产终。某公漫不审,乃至今日而其言竞验矣。惟公有过人之识,故其为学亦理解洞明。世人徒惊公之学,而不知公之达识,固未足以知公;而重公节行,不知公乃知仁兼尽,亦知公有未尽也。予故揭公佚事以告当世。至公学术之鸿博浩瀚,世人皆能知之,固不待予之喋喋矣。丁卯仲冬上虞罗振玉书。(1928年天津罗氏贻安堂初刻本)通州师范的创办与发展(节录)管劲丞著名的近代学家,考证学家王国维,他曾是通州师范初期的教师,在校时间不过半年(一九。三年二月一七月),教的伦理学和国文。那时他才二十六岁,年龄比一般学生还小,再加所写的讲义多从日文翻译过来,不能像一般古文那样顺眼,因而他在举贡生监出身的学生们眼中,也没有得到尊重。学校想起这位前教员,或许是在他被称为“王文

图书封面


 追忆王国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自民国十六年六月二日静安先生止水,至今忽忽八十余载矣。民国学林群星璀璨,而先生道德文章譬如北辰,一旦辞世,唯纷扰不绝于先生死因,殉清说,殉文化说,各执一端。静安先生曾有诗曰“兴亡原非一姓事”,则陈寅恪所致挽词诚为知言。或生或死,唯求心安,宾四先生《论春秋时代人之道德精神》一文即发挥此“心安”之意,虽不是说静安先生,却可作注脚。许多追忆文章,皆由静安先生遗言中十六字而起,“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而写人其实还是写己,此类文字往往最可体现为文者的性格气度。朋友间闲谈,常欣羡民国学人的风气,于此亦可见一斑。若一篇追忆文章可见斯人一种印象,那么集合了师友故交、姻亲晚辈和海外学人的言说,静安先生风骨大致也就描摹能得其真相了。读《追忆王国维》正值樱花之盛,因了历史的纠葛,坊间不免论议,民族情感毋庸回避,然无论如何,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国之人民,总还须多看几面,多探究几层,虽各自立场既定,倘能少些偏颇,所得亦就非仅仅逞口舌之快的那点宣泄和满足了。因此,所收狩野直喜、小川琢治、新城新藏和青木正儿的追忆文章都可一读。读书常有文字之外的收获,大概就是这样罢。2010年4月5日
  •     人们接受知识有时是逆流而上的。我最先看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重境界的说法,然后知道是王国维先生总结出来的,起初在王先生的《文学小言》中叫“三阶级”,最后把《人间词话》里感兴趣的词人找来乱读一通。格物致知可以由枝末见根本,也可由源头见分支,知人就不好说了。观堂先生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自沉颐和园昆明湖,一时间世人为之瞠目、顿足,人们悲痛之余,纷纷谈论先生自弃的原因。海宁王国维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我并不太清楚,他的著作太专业了,我只读过前面提到的他的两本书以及各种版本的王国维诗词。先生的长短句在当时很少有人比得上,这也是常人喜爱他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甲骨文的论文。说“之一”,是因为他的自弃更为人所关注,何况其中参杂了他与他的儿女亲家,也是一位知名学者罗振玉的恩怨。有八卦的名人才是名人。搁在今天,不被媒体把八辈祖宗翻个底朝天才怪。翻看《追忆王国维》得知,当时的情况也差不多。对于近现代做学问的大家,人们期望他的学问越高越好,要是轶闻水涨船高就更妙了。学问高得常人不敢看,大伙儿可以津津乐道他的趣事,这样才可口口相传流芳百世。比如鲁迅先生,他的全集看完的有几个?不知道鲁迅先生与知堂老人的兄弟决裂的人却是很少。以八卦心态读《追忆王国维》虽不免不恭,但对象我这样不懂学术,还感兴趣海宁王先生的人来说,是一种避重就轻的方式,既大体了解了先生的学术成就,也大概有了先生自弃原因的感性认识。先生岁数并不大,受外貌影响,却给人很老的印象。带瓜皮帽,留小辫,穿长袍,一个典型的冬烘先生。他做过溥仪的老师,在南书房行走,传说是唯一可在紫禁城里骑马的人。蔡元培欲邀其进北大未果,后来经马衡说好话,做了北大国学院的通讯导师。清华国学院筹建时,清华校长曹云祥最先想到了胡适,胡自认为不够格,推荐了王国维先生。曹亲自延请,王没答应。胡出面找了溥仪劝说王,还是不好使。没办法,溥仪只好下了圣旨,王才不得不去。牛人啊!虽然吴宓的说法和王国维弟子的记述不同,但也很传奇:“宓持清华曹云祥校长聘书,恭谒王国维静安。王先生事后语人,彼以为来者必系西服革履,握手对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决就聘。”自此,遗民学术圈和民国学术圈得以一定程度的贯通,不再老死不相往来了。《追忆王国维》自1997年出版后没再版过,这次的增订本除了校正初版的错讹外,增加不少文字,是研究王静安的必备法宝。书里的文字,无一不是学界大家所写,也包括他的弟子、子女和外国友人。忠悫公、静安先生、海宁王先生、观堂先生、王国维,不同的称谓有着对他或大相径庭或细微差别的评判。每个人对先生自弃原因的看法不会一致,正如每个人的世界观。知天命之际,弃生命如敝履,无论学术大家,还是走卒贩夫,都可惜。然而丢了便丢了,不给自己叹息的机会。先生的遗书,从容、平淡。一襟风骨付之昆明湖水,天地间风平浪静了,从此“义无再辱”。我总觉得凡是学问做到顶点的人,对生命的看法会徘徊在水火之间。学问不是“出世”的,做学问就是做人,学问精深了,生命的体悟就愈透。有时候,弃之若履等同敝帚自珍。他的死给人间带来诸多争论和热闹,如今,这段公案离我们更远了。历史是挂小说的钉子,轶事是名人行头的标签,钉子比较结实,商标早晚会过时。作家格非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个文学研究生听说格非喜欢博尔赫斯,就断言格非完了,彻底完了。原因是博尔赫斯说过文学是游戏的话。格非问他是否喜欢王国维,“那当然了,王静安这三个字可不是随便叫的。”当格非向他指出王静安也说过,“文学者,游戏的事业也。” 那个研究生懵了,“他怎么能说这么糊涂的话呢?不可能。” 后来格非再次和他相遇,研究生已经决定抛弃王国维了,说这个人自沉于颐和园,境界有问题云云。望着他的背影,格非忽生怅惘,总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王国维。附:读纪念静安先生的文字,想起几年前我读他的词,写了点感言,也忍不住也胡诌了几首,现在把它一并贴上,算是我的纪念,因为此时此地此人,再无附雅的想法了。曾和朋友说过,我于古文人,服稼轩,放翁之流。盖其上马可杀敌,下马可提笔。况胸有百万兵,词自豪放如霸王枪,文必流畅似碧玉刀。飞卿及晏氏父子之辈,其词只能把玩,或献媚闺中。中间者,李杜苏为代表,咏志抒怨,皆能出入二者尤信步也。后主是例外,后期之作,不改凄美,然性情愈真,气韵长也。近日读王国维《人间词》,不胜感慨。静安谓,“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静安借其友樊志厚之口评价自己之词,大抵意深于欧,而境次于秦(人间词乙稿序)。我观静安之词,貌哀神壮,外柔内刚,意决而辞婉。时见警句,摘几例供诸君赏:斗柄又垂天直北,官书坐会岁将阑,更无人解忆长安----浣溪沙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虞美人近来瞥见都无语,但觉双眉聚。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虞美人(你是不是想起了徐志摩的名诗《沙有那拉》?)北窗情味似枯禅。不缘此夜金闺梦,那信人间尚少年----鹧鸪天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浣溪沙人间词中我最喜欢的是这首:临江仙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极天衰草暮云平,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狰狞: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其字间暗藏高处不胜寒,难觅知音,对手之意。静安心盛,以为“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人间词甲稿序)。又云:“诚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能沈,直而能曲,不屑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殆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君始为词时,亦不自意其至此,而卒至此者,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引文中的“君”,即王国维。呜呼!虽曰文人相轻,文无第一,然弄墨者,当如是也!吾自不量力,步静安《临江仙 过眼韶华何处也》韵,拟词一阕,欲比之。虽遭人笑,吾愿了矣。临江仙又及春来恨春短,纵使芭蕉雨声,也不过忧思略平,仗剑天涯,只是少年曾。晨鸽暮鸦故宅,红墙几处坐安宁:生如雾花看未明,到老闲叹,无情人满城。再贴几首歪词定风波 居东四有感一七百年砖瓦覆盖,几十载人间徘徊。流逝春芳心不伤,再来。几番思量我自在。旧书不能了旧情,释怀,须将胸襟盛沧海。侧身让过红尘事,路窄,史有兴衰人有哀。念奴娇 居东四有感二暖风熏醉,倦意甚,仲春灯昏巷深。东四条仿佛身寄,莫笑我不由己天子脚下,物阜人丰,何曾感皇恩。红砖碧瓦,新漆隐藏旧痕。闯王马踏紫禁,郁郁煤山中,树悬崇祯二王皆怜陈圆圆,社稷难敌私恨铁狮曾在,张自忠路,想起刘和珍。今世虽盛,有多少热血人!鹧鸪天 06年3月某日独自在家晚照孤影立小院,群鸦归巢夕阳间。平安街上白玉兰,为君始开君不见。弃闺怨,换书剑,男儿当是辛幼安。诗词悲愤难报国,清愁不断塞雁还。(注:最后一句见辛弃疾《汉宫春》一词: 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采桑子 也疑长城围燕京,挡却蛮夷,挡却风劲,修竹梧桐共天晴。哪料得沙尘偶来,将三足鼎,吹似浮萍,谁觉夜短心更惊?望海潮疲于奔命,早出晚归,未留意东风回。道如青天,巷幽树垂,今年春雨尤贵。柴米万家事,二千万余人,少食添嘴。漂泊四载,何时高楼眺日晖。更恨短信突来,独饮一人缺,词无下阙。寂寞写诗,烦愁听歌,无用书生一介。大事临头时,有志者投河,无志变节。笔墨无助,情长只堪流长街。媒体报导,至今全国仍有二千万人处于贫困生活。农民基本靠天种田,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在盼望春雨。桂枝香步三代都,初春伴早寒,风欺薄衫。高楼影里旧迹,人满西单。香车美女古今同,望眼前,初级阶段。国事纷繁,思危居安,归缺台湾。只可惜,志大才疏,徒能写空文,拍碎栏杆。清史最近,初读鸿章国藩。三百年来伤国乱,城下盟,一人难当!民智为本,岂可轻忘,前车之鉴!后记: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中堂签丧权辱国《辛丑合约》而遗臭千古,人可知其时复杂局面:内忧民不果腹,社会动荡;外患夷之眈眈,欲分而食之。兵不能战,臣不能谋,君不能独,民不能强。以此,与虎狼抗,玉碎美名就,只恐国家一蹶不振。家不兴,一人可当;国不强,岂可归罪于一二人乎?人皆知辱国之行,不知强国之道。及到大事临头,群臣推诿,民众谩骂,于事无补矣。中堂大人自有其胆量,担千古罪名;自有其眼量,洋务运动开师夷之技以制夷之风。曾国藩,李鸿章罪过自有史家盖棺。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如今国盛,应记取八旗子弟之废,狭隘,贪欢,无志,丧尽当初铁骑彪悍。汉人亦如此。
  •     读追忆王国维的文章,很容易联想起鲁迅先生的那段名言:“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忆韦素园君》)这话虽然说得过于尖刻,但是有些道理非如此说不能引起大家重视。以追忆个人生活而言,王国维生前交游有限,为人沉静迂执,并无多少狂生轶事可传。他生平最大的可供言说之处也仅两项,一是罗王失和,二是颐和园自沉,因此,本书话题高度集中也在情理之中。不过,这两事非当事人及至亲好友难以解说得当,可是知情者自有考虑难以言论持平,不知内情者反而道听途说即大发议论,遂使真相掩于一团乱麻之中。幸好,编者王风的后记厘清众说,可免读者读毕全书只觉脑中一团浆糊,可算一篇精到的导读文字。以阐释学术幽怀而言,王国维主攻的数个学术领域如德国哲学、甲骨金文及上古史、西北史地,虽然后来多成显学,但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冷僻艰深,即便多年后,能够传承学术衣钵、可与隔空对话者也是寥寥无几。本书中,梁启超、陈寅恪等人可算是知音好友,吴其昌、戴家祥等人可算登堂入室,某些人谬托知己、忝列师门可真不是虚言了。总体而言,本书恰如编者王风在后记中无奈地表示的那样,“差不多成了探讨王国维死因的‘论争’集”,并不如丛书中另一本《追忆章太炎》那样精彩纷呈。这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学者追忆丛书》并不好编,因此平原师当初“再接再厉”的设想只好落空的原因。不过,凡读一书必有可观之处,下面摘抄一些个人以为颇具洞见的论学片段(包括出自王国维之口的),或许可为治学者之镜鉴。反正本篇是为自己写的读书笔记,也可以不顾文章结构之类的。王国华评王国维:“先兄治学之方虽有类于乾嘉诸老,而实非乾嘉诸老所能范围。其疑古也,不仅抉其理之所难符,而必寻其伪之所自出;其创新也,不仅罗其证之所应有,而必通其类例之所在。此有得于西欧学术精湛绵密也。”(p2)梁启超评王国维:“先生之学,从弘大处立脚,而从精微处著力;具有科学的天才,而以极严正之学者的道德贯注而运用之。其少年喜谭哲学,尤酷嗜德意志人康德叔本华尼采之书,晚虽弃置不甚治,然于学术之整个不可分的理想,印刻甚深,故虽好从事于个别问题,为窄而深的研究,故常能从一问题与他问题之关系上,见出最适当之理解,绝无支离破碎专几守残之蔽。”(p86)周传儒论王国维:“要成为一个大学者,首先要有天才,即天生记忆力、理解力强。能分析、判断、综合。又要有坚实的基础。科学家的基础是数理化。史学家的基础是经学、小学,要求博闻强记,童而习,长而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再次要求环境好,机会好,能接近资料、书籍、学者,以扩充其见闻,充实其知识。最后要求有精力和时间,才能专心致志,苦心钻研,才能出成绩,做贡献。在这些方面,海宁先生完全占有,换言之,即具备成为大学者的条件。”(p244)王国维论近世学人之敝有三:“损益前言以申己说,一也;字句偶符者引为塙据,而不顾篇章,不计全书之通,二也;务矜创获,坚持孤证,古训晦滞,三也。必翦三陋,始克言考证。考证之学精,大则古义古制日以发明,次亦可以董理群书。”(p45,费行简述)王国维教姚名达治学:“治《史记》仍可用寻源工夫。或无目的的精读,俟有心得,然后自拟题目,亦一法也。大抵学问常不悬目的,而自生目的。有大志者,未必成功;而慢慢努力者,反有意外之创获。”(p178,姚名达述)本书仍然有若干文字讹误,特志如下:p255,第13行,“杨人鞭”当作“杨人缏”。p261,第9行,“张子良”疑当作“张学良”。p344,第2行,“戎马悾惚”当作“戎马倥偬”。p382,第15行,“太子预览”当作“太平御览”。p412,第7行,“陆维昭”当作“陆维钊”。【图书信息】陈平原、王风编:《追忆王国维》(修订本),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1版。2013年10月23日-26日读, 26日夜抄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二刷
  •     很好的书,封面装帧到内容都不错。只是中间最期待的陈寅恪先生的几篇文章竟然都是存目!!!
  •     这本论文集的不足之处在于陈寅恪先生的那篇居然没有!
  •     希望陈教授能成为四大导师一样的文科学长!
  •     狩野之喜的文章值得看看
  •     《陈寅恪最后二十年》终于买到了,不错啊。
  •     啊平原君
  •     就是一些只要涉及到王国维名字的文章都给弄到一起没有一个主线。有点失望
  •     好书。搜罗了很多回忆王国维先生的文章。
  •     原来大家最关注的还是八卦。能够用钱解决的问题尚且属于简单问题。
  •     看了日本学者对王国维的追忆,才对其学术气象有了更深的认识。
  •     名学者作编者,追忆大师,不会差的
  •     看得我这叫一个累啊……
  •     静安先生一生平淡,学术成就又世所公认,无可争论,所以自杀成了追忆的主角。当年清华国学院的师生水平和风气,倒真是令人追思不已。
  •     本书编辑的初衷就是给研究者提供一个众人眼中的王氏的资料集,缺乏一个主线才尽可能减少编者的主观意见,尽可能让资料本身说话。
  •     王先生的学问,我连拜读都够不上,度过的一本人间词话也是看个大概。不过从这本书里,静安先生的治学方法和态度,我是十分敬佩的。
  •     找史料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