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评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李渔评传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305031823
作者:俞为民
页数:495页

作者简介

李渔是明末清初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本书根据传主的这一特点,在对传主的生平经历加以考述的同时,分别对他在戏曲、小说、诗文、史学、园林、养生、饮食等方面的著述与成就作了较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与阐述,在对前人研究较多的戏曲、小说方面,既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考论清晰,资辑翔实。为方便阅读,书启还附有《李渔年谱》、《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第一章 李渔生平考述一、生于雉皋二、仕途失利三、经受战乱四、归农学圃五、移居杭州六、寓居金陵七、终老西湖八、交游考录九、一生著述第二章 李渔的戏曲创作与戏曲理论一、李渔的戏曲创作1.李渔剧作的思想内容2.李渔剧作的艺术成就二、李渔的戏曲理论1.戏曲结构论(1)李渔对戏曲结构的独到见解(2)论结构中心(3)论戏曲格局2.戏曲情节论(1)情节的虚构与真实(2)情节的奇与常3.戏曲语言论(1)李渔戏曲语言论的独创性(2)论戏曲语言的特殊性(3)论宾白4.戏曲音律论5.戏曲表演论(1)李渔对前代戏曲表演论的继承与发展(2)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原则(3)论表演技艺(4)论导演艺术6.李渔戏曲理论的美学特征第三章 李渔的小说创作与小说理论一、李渔的小说创作1.李渔小说的思想内容2.李渔小说的艺术成就二、李渔的小说理论第四章 李渔的诗文创作与诗文理论一、李渔的诗文创作1.《等翁文集》2.《笠翁诗集》3.《耐歌词》二、李渔的诗文理论三、《窥词管见》与词学理论1.论词之文体特征2.论词之贵新3.论词之情景4.论词之语言5.论词之结构6.论词之音律第五章 李渔的史学著作与史学理论第六章 李渔的园林实践与园林美学一、李渔的园林实践二、李渔的园林美学第七章 李渔的养生理论一、行乐以养生二、止忧以养生三、调饮馔以养生四、节色欲以养生五、却病疗病以养生六、李渔养生理论的美学特征第八章 李渔的饮食理论一、论饮食结构二、论食物烹调重评李渔(代结语)附录 李渔年谱索引 人名索引文献索引词语索引后记

内容概要

  俞为民,男,1951年2月12日生,浙江余杭人。197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古典戏曲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小说。目前主要从事宋元南戏研究。

章节摘录

  1.李渔剧作的思想内容  李渔编撰戏曲剧本的主要目的是“砚田糊口”,因此,他的戏曲创作带有明显的商业倾向。为了博得观众的欢迎,获取较好的经济收入,他在剧作内容上必须迎合观众的欣赏情趣。李渔认为,观众看戏的目的就是消愁解闷,寻取欢乐: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因此,剧作家也要迎合观众的要求,在剧中多写欢乐,少写忧愁。李渔自称: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这种供人消愁解闷以取悦观众的创作宗旨,使李渔的剧作不能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重大题材,影响了剧作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李渔生活的年代,是个多事的年代。明代末年,吏治腐败,社会黑暗,阶级矛盾激化;明清之交,江山易主,社会动乱;清代初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对于这些重大的社会现实,李渔在剧作中没有较多的反映,因此,如就反映社会现实的广度与深度而言,李渔的剧作在思想性上与他同时代的李玉及其他苏州派剧作家的剧作相比,的确显得肤浅单薄,而且与他自己那些直接反映当时动乱的社会现状的诗作相比,也是逊色的。然而,说李渔剧作的思想性不高,这是相对而言的,并非一概而论,一无是处。李渔在戏曲创作中十分重视适合观众的观赏心理和审美要求,这必然促使他在自己的剧作中不仅在艺术上要适合观众的需要,而且在剧作的内容上也要顾及不同阶层观众的爱憎观念和是非标准,反映一些为大多数下层观众所关注的问题,表达一些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理想。因此,李渔的剧作中也有着积极的思想内容。他的剧作之所以能在当时盛传,为不同阶层的观众所喜闻乐见,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外,也与思想内容上所具有的积极因素有重要关系。描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真诚爱情,热情歌颂和赞扬青年男女为婚姻自主而抗争的行为,这是李渔剧作中一个积极的内容。男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是戏曲创作中的一个传统题材,自明代中叶以来,这一传统题材带上了新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内容。明代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了要求个性解放、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新的带有民主色彩的社会思潮,封建传统道德受到极大的冲击。以王艮为代表的王学左派提出了“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的主张。①这一主张表达了市民阶层要求摆脱封建传统道德的束缚,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愿望。这一新的社会思潮也对当时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在曲坛上出现了“写情”的创作倾向,戏曲作家们通过对男女爱情和婚姻这一传统题材的描写,来表达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初步民主意识。明代万历年间,汤显祖首次在曲坛上明确提出了“写情”的主张,并在《牡丹亭》传奇中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的真诚爱情,反映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美好愿望。在这种创作倾向的影响下,当时出现了一批以歌颂男女自由相爱、自主婚姻,反对封建礼教束缚为主题的剧作,如高濂的《玉簪记》、王玉峰的《焚香记》、薛近兖的《绣襦记》等。自明代中叶以后,这种进步的创作倾向在曲坛上一直没有中断过,如明代末年,孟称舜和吴炳便承续了这一创作倾向,在他们的剧作中也表现了这一新的社会思潮,故被称为汤显祖以后的两位临川派的重要作家。李渔的戏曲创作也明显受到这种进步创作倾向的影响,在他的《十种曲》中,歌颂和描写男女之间真诚爱情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男女婚姻问题上,李渔的认识也有着脱俗和反传统的一面,即也具有初步民主思想。他通过剧中人物的口表明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而且这种“情”必须是真情,“势利不能夺,生死不能移”(!)。显然,这样的见解,与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提出的真情必须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主张是一致的。李渔还认为,情与欲是有区别的,两者有着不同的内涵,情即是真诚的爱情,欲则是贪淫好色。如《怜香伴·缄愁》这场戏中,曹语花对、r环说:“果丫头,你只晓得'相思'二字的来由,却不晓得'情欲'二字的分辨。从肝膈上起见的,叫做情,从幸任席上起见的,叫做欲。若定为牵任席私情才害相思,就害死了,也只叫做个欲鬼,叫不得个情痴,从来只有杜丽娘才说得个'情'字。”这段话也正表达了李渔对男女爱情的一种新的见解,这也表明,李渔所推崇的不是贪淫好色的“欲”,而是杜丽娘那种带有民主色彩的真诚爱情。李渔在剧作中对情与欲也是严格区分的,如《风筝误》中的戚友先、《意中缘》中的是空和尚、《慎鸾交》中的侯隽等,虽都贪淫好色,但绝非具有真情,而《风筝误》中的韩世勋、《慎鸾交》中的华秀,“虽然好色,心还耻作登徒”,慕色而不淫,即具有真情。对前者,李渔加以贬斥和嘲讽,对后者则予以热情的歌颂和赞美。如在《蜃中楼》中,李渔塑造了舜华这一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形象。她在海上蜃楼游玩时,偶然遇到书生柳毅,两人一见钟情,便背着父母,私订终身。后被父、叔知道,逼嫁泾河小龙。在被逼成亲时,她坚决不肯与新郎同拜天地,而且反问泾河老龙:“须知道不是夫妻怎拜堂?试问俺是谁家的媳妇?他是若个的儿夫?恁(您)是那姓的姑嫜?”并且公然声明自己已许嫁柳毅,今虽被逼嫁,但决不屈服,宁愿“做个守寡新娘”!气得老龙婆大怒,扬言要惩罚舜华,威胁她说:“你看看我的拳头,看看我的脚跟,朝一拳,暮一脚,磨你做肉酱也容易。”并叫丫环“除下他的钗环,剥去他的衣服,快取家法过来”。而舜华却凛然自如,毫不畏惧,“自除冠脱衣”,并说道:“俺便卸艳妆,解绣裳,荆钗裙布有何妨!俺劝你怒莫张,气莫扬。自拚击碎这皮囊,纵死骨犹香!”泾河老龙王见舜华执意不肯成亲,便罚她到泾河边去牧羊,企图让她“受苦不过,或者有个回心的日子也不可知”。而舜华本已立下主意,以死抗婚,坚守与柳毅的爱情。现在老龙王竟然让她去牧羊,这倒给了她一条生路,因此,她听了老龙王的决定后,不仅毫无惧色,反而十分高兴地说:“这样的事,奴家倒情愿去做,不劳大王费心。”“谢天谢地,我如今得了这个美差,不但可以保全名节,又可以觅便寄书,倒反因祸而得福也。”并且表示,她“已拚身向泾河葬,又谁料这浮生偷得片时长。这牧羊呵,他当做服苏武的无上刑,俺认做傲李陵的至公赏”。显然,李渔对于舜华这种敢于违背封建传统礼教、自主婚姻的叛逆行为是热情加以肯定的。又如《比目鱼》中,李渔也描写了谭楚玉和刘藐姑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真诚爱情。书生谭楚玉见到扮演小旦的演员刘藐姑后,倾心相爱,为了能得到刘藐姑的爱情,他不顾当时歧视艺人的传统偏见,不惜放弃功名,毅然加入刘藐姑所在的戏班。刘母贪财,将女儿许给了财主钱万贯作妾,刘藐姑坚决不从,在母亲与钱万贯的逼迫下,与谭楚玉一起,借演《荆钗记。投江》之机,双双投江殉情,化为比目鱼。在剧中,李渔也对他们自主婚姻,敢于为真诚爱情抗争的行为加以了热情的肯定和歌颂:“谭楚玉钟情钟入髓,刘藐姑从良从下水。”李渔虽然把青年男女这种不畏强暴、忠于爱情的行为称之为“贞节”,如称赞舜华的抗婚“坚贞若个堪比”,把谭楚玉和刘藐姑的投江殉情也解释成义夫贞妇的死节,是“维风化,救纲常”之举,但他所说的“贞节”已与封建传统礼教所宣扬的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明显有了区别,具有了新的内涵,即坚持自己的爱情理想,敢于为幸福真诚的爱情抗争。在《玉搔头》一剧中,李渔虽以历史上的正德皇帝作为剧作的主人公,但他根据剧作的主题和自己的审美理想,赋予了这一人物新的道德观念,使正德皇帝也成为一个具有真情的人物形象。正德皇帝也崇尚男女之间的真诚爱情,认为“从来富贵之人,只晓得好色宣淫,何曾知道男女相交,全在一个'情'字”。相反,那些贫贱之人,却往往具有真情。“民间女子随了富贵之人,未必出于情愿,终日承恩献笑,不过是慑于威严,迫于势利,那有一点真情!这点事情,倒要输与民间夫妇。那民间女子遇着个贫贱书生,或是怜才,或是鉴貌,与他一笑留情,即以终身相许,势利不能夺,生死不能移,这才叫做真情实意。若使他知道是个皇帝,纵使极力奉承,也总是一团势利,有些甚么趣味来!”因此,他为了找到一个具有真情的女子,便改名万遂,微服私访。在大同遇到妓女刘倩倩后,为其真情所动,便与她订了婚约,并赠以玉搔头。在第二次私访刘倩倩时,正值大雪纷纷,寒风凛冽,随从劝阻他说:“外面大雪纷纷,奴婢们几乎冻死,万岁爷怎么去得?”他却表示:“他既有这般情意,寡人就为他冻死也自甘心。”“万一有了差池,我也拼一死将他殉,做了九泉下两痴魂。”“宁使我受颠连,把奇穷遭遍,暂脱衮衣旒冕,也不教他再受熬煎。”一个皇帝,把爱情看得比皇位、生命还重要,为了一个妓女,竟然可以抛弃皇位,甚至殉情而死,从传统的观念看这自然是十分昏庸的,从历史现实看,像这样的正德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也是不可能有这种真情的,也正因如此,李渔才塑造了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在他身上反映出新的道德观念:既讴歌了真挚的平等相爱的感情,又揭露了专制制度与天然人情的不相容性。因此,对于这一人物形象,不能把他同历史人物等同起来而加以否定。在描写男女之间真诚的爱情,热情歌颂他们为争取幸福爱情而抗争的同时,李渔也对阻挠和破坏幸福爱情的封建势力加以揭露和批判。李渔在《蜃中楼》中塑造的钱塘君这个封建家长的典型,坚持封建伦理纲常,阻挠舜华与柳毅的自由结合,逼迫舜华嫁给“门当户对”的泾河小龙。李渔借剧中人物之口对钱塘君所持的“门当户对”的传统婚姻观念作了批判。如剧中舜华母亲指责钱塘君说:“今日也门户,明日也门户,门你的头,户你的脑!除了龙王家里,就不吃饭了!况且又不曾见他儿子的面,知他是个甚么龟头鳖脑?”又如在《比目鱼》中,李渔也对阻挠和破坏刘藐姑与谭楚玉爱情的刘母和财主钱万贯加以了贬斥。而且最后总是以青年男女争取自主婚姻的斗争获得胜利、封建势力的破坏和阻挠遭到失败而告终,一褒一贬,其思想倾向是十分鲜明的。

图书封面


 李渔评传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条)

  •     还是很厚的一本
  •     活人写成死人
  •     部分章节读过
  •     学术气过重了,而且戏曲的内容太多,做研究看看可以,不过看过浙江古籍的李渔年谱这本就可以略过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