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地理人物 > 马丁·伊登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6-01
ISBN:9787532729302
作者:杰克·伦敦
页数:367页

他的心在慢慢荒凉

有几本书我一直都没有足够的勇气提及,因为文字一旦落成,就意味着失去。他们的书无论收藏在书柜里的哪个角落,我都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来,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白纸和拘谨的黑字,而是一股挟带着巨大冲力的奇特痛苦,美、汹涌、凛冽,顺着脊柱游走的痛苦,仿佛我有一根神经与之相连,若它靠近天堂,我将一起飞升,若它下临深渊,我也将一同坠落。杰克•伦敦的书我只有两本,一本短篇小说集《荒野的呼唤》,另一本就是《马丁•伊登》。有时候我真希望世上没有这样一本书,那样的话,我就可以继续保持幻想,认为理想实现的时候幸福会静悄悄地飞抵;爱情降临以后心灵就会得到慰籍;汇入人群之中就能够躲避孤独。很多人都倾向于把勇敢、冒险、生命力以及无产阶级一类的词汇叠加到杰克•伦敦的影像之上,可我知道,这些单薄的线条还不足以勾勒出他整个的生命轮廓,这是一个被痛苦辐射过的灵魂,外观完好,内核却以快于常人十倍的速度分裂、燃烧,由内而发的激情之火,先从自己烧起,在撒满灰烬的荒原上,只余下无以为家的旷世孤独。他把这一切都写进了《马丁•伊登》里,用最朴实的技巧和最真实的文字,他的叙述姿态是回望的,所以满怀的悲愤不平中编织进了悲悯的纬线,自伤而不自怜,自省而不自责,是一个男人可以持有的最好态度。曹雪芹说有一种人是秉天地正、邪之气交汇而生的,其钟灵俊秀万人不及,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衬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马丁•伊登也正是这样的人吧,他那种天生高贵而诗意的灵魂,是不会叫贫穷、卑微以及辛苦永久淹没的,因为它的根基是大地、海洋和宇宙。而露丝只不过是上帝批量生产的成品中的一个,她的心智足够让她掌握常识和经验,却永远不能真正参悟到美与激情的真谛,可正是这样的女人却恰好拿着打开马丁通往诗意世界大门的钥匙(似乎每个男人都需要一个女人来替他打开一扇门)。因为和下层社会粗糙黯淡的生活相比,露丝上层社会的教养、知识无一不闪烁着令人目眩的光芒。为了爱她,马丁艰难地上了路,他壮志激昂地要为他的爱情奋斗,他以为他的激情是因为爱情和露丝,而不是潜伏的才华自然而流的倾泄。从一个粗鲁的水手到一个决心用文字来向理想献祭的作家,他吃了多少苦只有上帝才知道。可事实上露丝却根本不是他可以在灵魂高度对话的对手,她的女性本能不由自主地受到他身上那种强烈的男性气质吸引,可她的心智却始终都在抵制他的生命力、激情和独立,所以一旦功利地计算出他也许无法提供她想要的安妥,她的爱情就立即象雾气一样懦弱地退去了。同时发难的还有周遭世界的残酷与无情,这一切一点点浇上他胸中那片光与热的所在,直到将之熄灭。到处都是贪婪和欺骗,马丁•伊登的燃料终于耗尽,成功却象雪崩一样袭来。世界又换上了笑脸,可登上峰顶的人,却发现这里依旧是荒芜一片,他环顾四周,天地悠悠,唯我独行;张开手掌,努力握着的,原来只是寂灭的理想和寂灭的爱情。这个世界总是生产奇迹般美丽的灵魂,却又总是无力供奉。“……他一边游,一边希望着那些鱼不要来咬他,因为那样会摧毁他紧绷的意志。幸好那些鱼没有咬他,于是他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生活赐给他这最后一点好处……”这么深的绝望,有哪一片海洋可以收藏?

真的是读后感

昨晚才跟阿团讲完一个困扰。末了,才发现心里不像从前那样在意那把锁的钥匙。又提起在读 Martin Eden 中文版。团说读完后会压抑一段时间吧,不要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关了电脑脑里还想着阿团这句话爬上床看书,且不提中间停电后又如何在走廊的应急灯下继续看书的勤奋模样,等我看到马丁沉下海后,脑里浮现了《碧海蓝天》潜水的画面里那些深蓝色的海水以及慢慢浮上来的气泡消失在逐渐之中。我一点难过或者压抑的感觉都没有,翻了几分钟手机里一些无聊的网络言情小说,想着李欣频一天一本书究竟是怎么消化的,就睡了。早上起来做笔记,差那么一点就要哭了。决定再看一遍英文版的。李欣频老师一天一本书的能力,实在叫人羡慕不已。最初深深吸引我的不是这个带着海的味道穿着粗布麻衣的小伙,而是Jack London对那片片联想画面的描写实在太生动了,就像在看自己的想法走动一样,有些震惊。从问思想一秒的速度有多快开始第一次看到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自己的眼前。从见到罗丝第一眼开始的精灵天仙女女生比喻,走路的姿态唤起他记忆本子里从前见过的女人的姿态,做出的对比。罗丝短短一句话,唤醒的是Jack London满满一大段马丁转换的画面描写。如果罗丝钻进马丁的脑里一定会被吓晕过去吧。觉得自己一直闻到透过书本不经意间却又时时地飘出一股味道。马丁那间屋子的味道。它是怎么样的呢?脏、乱夹杂着烟和酒,汗水也许还有泪水,说不准还有一丝血的腥味。它是那么鲜明叫人一下子就感到那深刻的生命轨迹,也许深到骨子里穿透过骨子。人脑里一热冲动容易冒出,很多决定并没有因为是否未知而犹豫而盲冲直撞,直到头破血流的危机警钟响起,理智稍微恢复,才开始判断对错和犹豫。成长里最最最难过的一关大概就是这样吧,不知道正确与否,不知道光明与否,不知道未来与否。迷茫、彷徨和哭一定都是必经的阶段吧。反正我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马丁也是这样。那么是人物设定中有单纯的属性,还是现实的我们想得太多亦或者是那所谓的束缚太多,以至于我们就算不知道正确与否,一直地信任自己地坚持下去?失败是撞击我们,是自我怀疑,是仇恨社会的最直接最干脆的因素。尤其四面楚歌,八面受攻时,也许真的需要出去随便找一份工作。然后厌倦了,离开了,把钱花光了,再找一份工作,再厌倦,然后就处于循环状态了。找个人结婚后只是把自由变成了特权,不是想有则有,负担容易使人眼神灰暗,失去火花。究竟自我要多强大才能抵抗自己向生活向命运妥协呢?只是知道当暑假开始没找到实习后回家后的妥协一直折磨着自己,几天后又回学校继续四处碰壁,盲目地做了些选择一直到现在,整个假期都过得轻轻的,连八月就要结束了才恍惚过来。谁又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又是不正确的呢? 《新闻编辑室》里的Mackenzie描述Will, He’s not absolutely sure about anything. He struggles with things. He’s never certain he’s right and sometimes he’s not. But he tries hard to be. He struggles with things. 也许做过一些盲目的选择,下过一些错误的决定。然而,人的一生也只是那样而已,有人定义成功有人定义失败,目前的我就像马丁一样今年在进行着思想的革命,知道革命一定会成功,却暂时还制定不出革命前面的方案和路线。我还是想按着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想法走下去,随心而欲,坚持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久久不能让读者从马丁的世界抽离出来,现实时不时和小说重合。这是本值得读的书,我得再去看看英文版的。Aug.24,2012 KIM

很经典的书,不知道那首《水手》是不是受此启发

马丁自杀的原因分析:说到最后的悲剧嘛,哲学家往往只是变成疯子,作家就干脆是直接自杀了。对于文学分析,人们仿佛总喜欢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角度。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角度,它的弱点就在于,社会不是单个的人简简单单就能改变的了,往往会成为社会推脱责任的一种借口。在这里,我偏要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杰克·伦敦的名著《马丁·伊登》:如果和马丁·伊登一样处在一个对自己不利的社会中,我应该怎样做?既然马丁没办法改变社会,那么就只有改变自己了,这并不是说要把自己变的那些庸人一样,而是要把那些庸人统统踩到脚下。你若是做了某事,便会自然留下它的印记,更何况是人生开始的二十年呢。可惜的是,马丁的贵族精神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发扬的,早年的生活成了他终身的累赘,成名之后反而想回到少年的生活之中,这就是他个人悲剧的原因了。也许是在现实中受的磨难太多,他的贵族天性中参杂了很多世俗的成分,并不是十分纯粹的。那时,写作只是他贵族天性尝试的表现,而他也仅仅希望这样可以不必出海,能有更多的时间充实自己。当然,这不是马丁的责任,只是身边的支持太弱了,即使是爱他富家小姐露丝,头脑也往往受到世俗观念的束缚,虽然愿意给他贵重的礼物,却从没有给过他一分钱的支持,所以马丁就必须去做自己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出名!愚人们总认为贫寒使人奋进,然而这只是就生存的层面而言,对艺术品味往往是有害的,也将制约到精神境界的高层发展。如果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时候,那就可能离死神不远了。毕竟人不能完全抛弃自己的过去,马丁也是一样的。在他屡次受挫的时候,或者是感到孤单的时候,总不自觉陷入回忆之中。马丁啊,你要把过去完全看作是幻像,这样就不会想返回到原来的劳动阶层之中,而是永远像自己的精力充沛的时候那样勇往直前,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阶层,哪怕暂时就只有自己一个人!马丁啊,你要把原来的工友和所谓的上流人士统统踩到脚下,他们的品味和行为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他们都是低等人,而你注定是和他们不是一样的人啊!你如果以前没有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自己温和的情感,而是畏惧这会对自己不利吧。但成名之后,他应该觉得完全的解放才对,但你却加倍觉得孤独。精神的贵族啊,你一定要尽早的明白,你注定是要与孤独为伍的!孤独才是你的真正的生活,你以前的那些成就不正是在孤独中取得的吗?或许在以前,你所缺少的只是小小的一点经济支持,现在你得到了这样的保障,应该彻底地无所畏惧才对,继续在孤独中走自己的路吧。可惜,你没有好好利用已经得到的资源,反而让自己的孤独变成空虚,最后自己把自己给吞没了。文章就写到这里吧,也许马丁在天堂里看到之后会情不自禁笑出来:Strongart,你也太苛求了吧。你能够完全抛弃自己的过去吗?我想,我会尽量努力的。 以上出自我的博客,原文地址如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c2cbf0100a14p.html

伦敦“已完成”,从泰坦尼克说起

我说,如果泰坦尼克没有沉没,jack和rose会怎样?当看到这本小说的时候,卡梅隆的“巨擘”再一次在中国的院线里横冲直撞:“少年”莱昂纳多和“小姑娘”温丝莱特一见钟情的爱消逝在冰冷的北大西洋,两人也从此阴阳两隔,他们的爱情在许多人看来以悲剧收场。那么,有谁想过,如果泰坦尼克安全到达纽约,恋人的路在何方?我想杰克·伦敦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前3年前写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从一个角度给予我们点方向:两个人没有最后走到一起,但毕竟在共患难的一夜里体味到了真正爱情的伟大,给彼此留下的也是最完美的形象。少了以后生后的“柴米油盐”,少了可能的性格上的挣扎,难道不是一件“喜剧”嘛?让你不得不怀疑,有时候“一夜情”会比“长相守”来的更彻底呢。不知道大导演卡梅隆曾经是否看过读过这本小说,巧合的是,作者杰克·伦敦的名字“jack”和书中女主人公“rose”正好是电影里的一对。但对于爱情指导来说,这本小说肯定是一本很好的电影“续集”。马丁早年也是一个像电影里莱昂纳多那样四处游荡的小青年,主要工作是海员,漂泊过很多地方,混迹酒肆,打架,泡妞如此。有一天,这小子无意中在一次打架中救下了女主角罗丝的弟弟,并且受邀来到这个中场阶级之家做客。那种富人家庭才有的宁静祥和瞬间就感染了这个出身贫贱却还有上进心的男孩。更重要的是,女主角罗丝以一种“女神”般的姿态降临,这样的姑娘和他在街边打情骂俏的娘儿们简直就是天壤之别。马丁被彻底征服了。他把“爱情视为生活的顶端”,单纯的开始了自己的向上爬的历程。(看来,这比《红与黑》里于连要单纯的多。)从纠正他满嘴脏话的“俚语”开始,每天来往于公共图书馆,只睡5个小时还嫌浪费太多。早年当海员的经历,不仅给予他游历“知识海洋”的无限体力(一般人这种工作量,早就挂了,可见体力重要性),我觉得更赋予他一种“冒险”和“探索”吧。所以,才会这么“乐此不疲”去争取永久的生命!读过尼采,读过斯宾塞,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在悄然改变。当他拿起笔开始写作,又一段历程开始了。我一直觉得写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我现在在这里“码字”一样。而对于马丁来说,写作不仅仅是思维的“苦行”,也是生计的来源,因为专心创作,他没有时间继续出海为生,自己写给杂志社的稿子也只能贴个邮票来来回回,即使到了后来有些“打油诗”“笑话”之类的被采用,给个三块五块,我们的马丁还是入不敷出,生活就是走进走出当铺,当掉赎出自己的黑大衣和自行车。即使选择的艰难,他依旧没有放弃。每个读过这本小说的青年,肯定都会被马丁这种在知识海洋奋斗的精神感染,受到启迪。我要是高中的时候就能读到这本书,也许人生观也会大不一样吧。对于这样一个“有理想”的人,大家的想法却充满鄙夷。和他同阶级的亲人们,觉得他不务正业,为什么不去出海或者帮杂货店送货维持生计,却饥一顿饱一顿;他所向往的中产阶级们只以“金钱”为标准,甚至举得这满口胡言的家伙是社会主义份子。更可怕的是,连对他产生好感的罗丝都认为他在文学上没有前途,还不如动运关系找个正当的“小职员”工作,这样他们的未来才更稳定。后来,由于一场误会彻底决裂。这就是所谓的爱情。罗丝眼里的爱情,是希望去塑造马丁,让他做一个怎样的人,他就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而怀着这样“高人一等”想法的,往往却是最循规蹈矩的那个,他们突破不了世俗的约束,只是按照经验,“他是那样的”“人家是那样的”“你看,谁谁谁不是成功了嘛?”这就是中产阶级“墙头草”的立场,即使她是貌美如花的女神,但在靓丽的躯壳下躺着的是和资产阶级一样愚昧的灵魂,对任何事没有自己的见解,那其实就是死亡。只可惜,马丁爱上了这样一个姑娘,爱上了只是自己想象中的罗丝。所以,如果《泰坦尼克号》里飘来的木板是两块,我们的两位主人公都活了下来,重新上岸开始自己的新生活,jack是那种漂泊不定的男人,而rose的资产阶级性格能使她改变一种生活方式吗?当然,万事都有例外,只是船的沉没才让有了瞎想的空间。后来我们的马丁也该时来运转了。像许多“美国梦”一样,这个励志故事的最后,是我们主人公飞黄腾达,成为畅销书作家,手握十万美金。那么,是不是该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了呢?当所有人都回来的时候,马丁引领者读者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作家这里也写得巧妙,那些让马丁成名的作品,都是那些“已完成”的作品,他们买到的都是马丁落魄时候的作品,那时候没有人瞧得起他,他的作品只是在三流杂志上游荡,没人赏识,甚至是没人尊重。为什么只能就因为一次出名而备受推崇?马丁还是那个马丁,什么也没有变呀。大家推崇的不是为了他的“真正的价值,而完全为了一种完全虚构的价值”也就是面子,更直白点,是他现在拥有的10万美金稿费。如今爱幻想的马丁,不过是大家头脑里升起的一个“幻象”罢了。成名的代价,才让他懂得了在阶级和金钱面前,写作并不是他通向“庙堂”的道路,而他原来所向往的上层社会也只是一群伪善的面孔,哪里有他的真知?经历了苦难,饥饿,耻辱,失去的却是爱情,信仰和生命!他来自海洋,又回归了海洋。最后选择在浩瀚的海洋自杀,打开圆窗,掉进黑暗,直到什么也不知道了。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伦敦写这本书时候主要是在描述那个时代,美国资本主义积累阶段资产阶级与广大贫穷阶级的对立,通过马丁这样一个怀着对资产阶级上层文化向往的青年“向上爬”却最后在“功成名就”之后而选择幻灭的故事,写出了那个时代美国资产阶级的伪善和金钱至上的本性。所以,在作者笔下,资产阶级往往是一成不变的“脸谱化”的人物,而无产阶级不仅仅精通各种文史哲理论,还富有浪漫主义情节,有人选择流浪,有人选择散财,甚至有人给稳定工作也要选择每天煮“土豆”吃的穷苦生活。这样的人,在我们今天看来真的是相当有文艺范。主人公马丁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物,突出的不仅仅是他对爱情的执着。我对他的定义,他又是一个视觉幻想狂,江湖气味的作家,饥饿忍耐者……这样的人物简直太可爱了。而他那种积极向上,从一个街头小混混成长为知名作家的历程,也是当代每个有志青年的理想标杆。这也是这个越来越缺少激情的时代,人们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吧。这是一本好书。


 马丁·伊登下载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