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林传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9
ISBN:9787806572474
作者:[加] 伊格纳季耶夫
页数:409页

作者简介

这是一本根据伯林自己的回忆,以及与伯林长达十年的交谈写成的伯林生活传记。在晚年,与不同的仰慕者共同追忆自己的一生,几乎成了伯林的生活。他也从中体会到某些乐趣。这里呈现出的是个活生生的伯林。纪实性是这本《柏林传》的特点。它既不是门徒对大师言行的追忆,也不是从文献中重建出来的伯林,而是伯林所回忆的伯林。读者将看到的是一生没有克服自卑感的伯林,一个极有女人缘却因自卑而逃避并对她们造成伤害的伯林,一个通过与朋友的妻子私通才恢复自己在性方面自信的伯林,一个喜欢交响乐到了“实在没办法”的地步的伯林。有的地方显得像喜剧,有的地方却像传奇。他的苏联之行,他与阿赫玛托娃的彻夜长谈,她对他的期待,他的造访给她的生活乃至她的家庭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因他从她的生活中消失而产生的怨恨——这个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思考方向的人生插曲,被描述得极富悲剧性和传奇色彩。

书籍目录

1 阿尔巴尼
2 里加,1909―15
3 彼得格勒,1916―20
4 伦敦,1921―28
5 牛津,1928―32
6 全灵学院
7 兄弟们,1934―40
8 以赛亚的战争:纽约,1940―41
9 以赛亚的战争:华盛顿,1942―45
10 莫斯科,1945
11 列宁格勒,1945
12 宗族,1946――48
13 冷战,1949―53
14 迟来的觉醒
15 盛名,1957――63
……

内容概要

以赛亚·伯林1909年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1920年迁居英格兰,其后一直受牛津教育,后半生也一直任教、居住于牛津。他甚至成为牛津大学的一个学术象征,圣约翰学院的哈克博士回忆起1960年代的牛津生活时说“伯林论政治思想史的演讲现在看起来简直是传奇。他在牛津大学最大的一个讲堂做演讲,那里总是被渴望求知的大学生挤得水泄不通。他侃侃而谈,不用笔记,向我们妙趣横生地介绍欧洲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全貌,那声音响彻讲堂,一出伟大的思想戏剧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不时被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姿态、热情而充满活力的语言所加强”。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伯林很少撰写大部头专著来阐发他的想法,他写的更多的是一些长篇文章,这些文章也非直接阐述理论,而是旁征博引地评论哲学史、观念史和各色思想人物。然而,这些文章一经发表即成名篇,深刻地影响到一般学者的思考。他极有见地的著作,如《卡尔·马克思》、《维柯与赫尔德》、《自由四讲》及《俄国思想家》等等,以透彻的洞察力澄清了现代观念的许多基本问题,使人们重新发现了维柯、赫尔德、哈曼以及一大批俄罗斯思想家,赫尔岑尤其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的长篇论文《刺猬与狐狸》、《历史的必然性》、《丘吉尔在1940年》、《罗斯福》等已是欧美知识界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知识生活中最具影响的政治哲学家的地位。
伯林的一生极其丰富多彩,他曾任牛津沃尔夫森学院的首任院长,并任牛津多个学院的教授以及欧美各著名大学的客座教授、研究员;1974年至1978年则任英国皇家科学院的院长。他兴趣广泛,言锋锐利,是知识界著名的大谈家;他的好朋友有W. H. 奥登、斯蒂芬·斯彭德、斯特拉文斯基、纳米尔等人。
更富传奇色彩的是,二战期间他任职于英国政府,1942-1945年任驻华盛顿英国使馆一等秘书,1945-1946年则转任驻莫斯科英国使馆一等秘书;他回忆起在莫斯科的一年,特别提到那儿的“寒冷”,而且不能会见非经官方安排的友人。不过让他庆幸的是,他终于和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见上了面。后来,他在另一名篇《和俄国诗人的聚会》里生动地叙述了当时的场景。作为一个俄国出生的犹太人,以赛亚·伯林与美国俄裔作家E. 威尔逊、纳博科夫等人声气相通,一生推崇俄国诗歌和文学。为了维护帕斯捷尔纳克的文学声誉,他甚至给《泰晤士报》写出一封读者信,与一位抨击帕氏的评论家展开争论。
伯林的去世标志20世纪知识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已成为过去。


 伯林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不错的书,主要集中于柏林的生平而不是著述.这里面的柏林更加鲜活,而不是传说中那么高高在上.柏林似乎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尽管他很年轻便进入了全灵学院.总体而言,这本传记似乎便是想用细节来描绘出柏林的一些特点.柏林与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小组打交道,并逐渐从哲学转向思想史及伦理学,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在哲学方面很拔尖.与阿赫马托娃的会面.出众的公众生活.等等.还有不少有趣的事情,例如柏林的第一本专著是马克思传."共产主义的根源,存在于十八世纪的信仰之中,其最为极端的形式在卢梭那里表现出来--即相信对于人类而言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哲学小组的成员们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然后思考着格雷戈尔的困境,因为它似乎在个人的身份和记忆延续之间的关系上给了他们一些启示.萨姆撒到底是一个长着蟑螂身子的人呢,还是一只有着人的记忆和意识的蟑螂?奥斯丁的说法是"都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不知道怎么说才对.这种时候,正是只要我们一开口,'语言就会失效'的时候"
  •     http://pompeii.yo2.cn如果你一定要知道我所说的英国人理想的特点是什么样子,我想请你看一看由拉脱维亚、犹太、德国以及意大利和几种欧洲文化合而成的一个人。我想请你看看以赛亚•伯林——威廉•沃迪格雷夫,《每日电讯》,1997年11月10日把QQ的名字改成了“以赛亚•柏林”,于是人们纷纷询问,“以赛亚•柏林”是谁一开始我还貌似学识渊博有五车的样子给人不厌其烦的解释,从国籍、种族到成就,但是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这么问你,你也总有不胜其烦的一天,最后我也懒得详细的叙述开去了,便懒懒得说:“英国的一个思想家。”其实伯林一开始并不是英国人,他出生于沙俄时代,在一个叫做里加的地方。我一直对俄罗斯缺乏了解,因为那一连串如火车般的名字让我望而却步,所以我从来没有去考证过里加的任何资料,要不是伯林,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知道那个地方。伯林的传记作者在讲述他的出生的时候,引用了《圣经》中哈拿的故事,我很喜欢那个比喻,那位伯林的一生带来了神秘的色彩。神秘有什么不对呢?那些伟大的人物,那个没有一些神秘的印记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是天上的星星,而伯林就不能和《圣经》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呢?他是那么的伟大!当这本由同样具有俄国血统的加拿大人伊格纳季耶夫亲自采访了这位在西方思想界享有盛誉的人物,记录下的历史不但是研究伯林的珍贵历史,还有研究其他著名人物的重要资料。看完这本传记的很久之后,我在星岛环球新闻网上看到了一篇回忆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文章,因为在她和伯林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兴趣盎然的去阅读,可是后来却发现,那当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在《伯林传》中所有的。还有那个传奇的俄罗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那个凭借《日瓦格医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和伯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距伯林第一次见他已经过了十年之后再次和他见面的时候,帕斯捷尔纳克交给伯林一部文稿,说愿意不计后果地在西方将其发表,那部手稿就是《日瓦格医生》。我没有看过那本小说,但是我记得它。在我还年轻的时候,我在历史书中学过关于那本小说的只言片语。我记得书中把它的获奖归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忘我之心不死,妄图利用这部小说来妖魔化社会主义。所以在那之后的很久,包括现在,帕斯捷尔纳克在中国的知名度都不如高尔基。伯林也是。我想对于伯林来说,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礼遇,有一方面应该是他是一个研究马克思的专家,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看马克思主义看的更清楚。在这里,我不想深入的去阐述伯林的一些理论,那些消极自由和积极的自由等观念,是一篇文章所不能容阔其十分之一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对那些也是连皮毛都没有触及。所以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推荐这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伯林传》,透过这本不算太厚的著作,你几乎可以了解到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包括这之后,西方思想界的一个主要的脉络。还有什么比胡传胜的序言令人向往呢:从中(《伯林传》)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弗洛伊德的拜访,他与维特根斯坦的不成功沟通以及维特根斯坦对他的不算高的评价,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对他极其准确的描述,看到他与凯恩斯夫妇的友谊,他与艾略特的争论……这本书已不单纯是伯林的个人传记,而是以伯林的生活串联起来的二十世纪思想大师的群像。http://pompeii.yo2.cn
  •     《伯林传》书评还在牛津读书时,以赛亚•伯林便被朋友们冠以“智慧”之名,据说是因为他总能倾听别人的问题,被恰如其分的回答。那时的他,尚是一个有着婴儿肥、对社交生活抱疏离态度的年轻人,而随着岁月流逝,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了历史进程中,并且居然都能游刃有余,并受到世人称赞,随后他更是获得了更广泛的世界声誉,最终被誉为自由主义大师,成为哲学史上必须浓墨重彩的一笔,用英国社交圈中一句话很能说明这一点:“你想见目前英国最聪明的人吗?找以赛亚•伯林吧。”中国人总喜欢神化名人,称他们少有异象,年少成名,而伯林作为智者的安之如素却迟迟地在晚年才来到,那时的他,瘦削而满头银发,形象在越来越向一个希伯来先知的方向进化,确实有智慧的风范。而事实上,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充满了自我怀疑和不自信,他人生的每一个重大决定几乎都是被动做出的,从牛津毕业时他本想成为记者,却被拒绝,莫名其妙成了学者,并且是牛津最著名的全灵学院最年轻的当选者,他第一本书是应出版社之邀所写,让他获得丘吉尔欣赏的二战报告更是出于一个偶然,他进入政治思想史是出于分析哲学上的成就有限,即使在他到了人生的中年,站在牛津讲台上时,他依然紧张不安,不敢看台下学生的脸。伯林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或许最早是来自出身,他是犹太人,却诞生在帝俄时代的俄罗斯,俄国革命迫使他随父母流亡到英国,自此在这个岛国安身立命。犹太人、俄罗斯、英国,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他的精神故乡,也是他写作和思想的背景,他是犹太人,却不会希伯来语,并且很早就跟随牛津哲学系的怀疑论者们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他晚年却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深涉其中,他还得过耶路撒冷奖;他四岁便离开了俄国,直到42岁时才再度造访,但他对俄罗斯文化尤其是其知识分子,却有着复杂难缠的情感,多部书以此为主题,他生活在英国,却不满岛国的狭隘与自闭,对二战后大不落帝国的没落也有着复杂的感受,凡此种种,使他成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的自相矛盾,还来自他的知识背景,他在牛津学习古典学,成为学者后却主攻分析哲学,他对社会主义没有好感,但第一本书却是写马克思,而中年后他又放弃了以前的专业,进入了政治哲学领域。他是一个哲学家,却爱好艺术,对文学和音乐都有着超乎寻常的鉴赏力与品位,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与阿赫玛托娃相知,他甚至还翻译过屠格涅夫的小说。伯林虽为专业学者,但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以严密的逻辑制胜,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直觉,对人心理的洞察和优美的辞藻。正如其朋友所说,他的主要天赋,完全是“艺术性”的。大多数都认为,学者应该固守书斋,但成年后的伯林却是一个社交生活的爱好者,他出入伦敦的社交场,与许多名流都是朋友,再度拜访俄国时,他轻易而举便获得了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信任,在二战时的美国情报部,他对那些与学者生活完全不同的体验也乐在其中,在美国任教时,相比于和同事谈论哲学家,他更爱出现在波士顿社交生活的餐桌上,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丰富的现实体验,他才能对人类生活有那么深刻的洞察,他的笔下才充满了人情味,他才能对那些早已故去的伟人进行移情体验,从而做出卓越的思想贡献。在伯林的笔下,每一个思想家都丰富而生动,但他自己的生活却远非这么游刃有余,他对两性关系一直十分不自信,他很早便决定独身,四十岁与阿赫玛托娃相遇时才第一次感受到恋爱的滋味,和帕格里娅的恋爱是一次完全的失败,他从中充分体验到了单恋的痛苦,甚至要靠与有夫之妇外遇才能真正恢复过来,上帝保佑,命运对他还是宽容的,他最后也终于体会到了婚姻的幸福,后半生也一直沉浸在这种幸福与快乐之中,虽然在那之前,是一连串黑暗中的自我探索。伯林曾说:“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沉静的,而且是自由的。”我相信这只是他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总结,自相矛盾更是大多数时候人性的真相,无论是杰出的思想家,还是芸芸众生,在矛盾中不断的摸索,才是真实的伯林,也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本身。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帝国主义的特务。反共分子。勾引有夫之妇的恶棍。
  •     这是不是一本学术评传,倒正好满足了假期看看八卦,听听段子的需要。它适合伯林这样颇为博杂而没有多少系统性的学者,也适合我这样只对传主核心主张略有印象而无意深究的读者。本书的文笔和译笔也相当不错。
  •     我敢说这次初读我只消化了不到一成。伯林何其幸运,晚年还留下一本精彩谈话录和传纪,这位作传者太熨帖了,简直堪称“心理学家”。据说下半年此书修订版会问世,真是太好太好了。
  •     分裂的伯林- -
  •     作者治学严谨,档案资料丰富。翻译得不错,除了个别地方。如把阿伦特的“平庸的恶”翻译成了“罪恶的陈辞滥调”。
  •      “选择善与恶是个人的自由,必须捍卫的是这种自由,而不是某种人类道德的终极形式。”爱你。喜欢他基于现实感的犹疑和”骑墙”,对深受内在矛盾折磨的人的移情能力,先于道德判断的同情心。他终其一生毫不妥协毫不让步为消极自由的辩护,是对普通人——他们既非恶人和懦夫,也不假装自己是圣徒和英雄——的信任与肯定。人都是有弱点的,但在伯林看来带着弱点生活本身已经是有勇气的承担。另,作者文笔流畅而张驰有度。
  •     这只想当刺猬的狐狸
  •     当我在伯林的身上找到了不少自己的影子时,我才终于发现了他的书会那么合我胃口的真正原因。
  •     P 164 先放一放
  •       《伯林传》书评
      
       还在牛津读书时,以赛亚•伯林便被朋友们冠以“智慧”之名,据说是因为他总能倾听别人的问题,被恰如其分的回答。那时的他,尚是一个有着婴儿肥、对社交生活抱疏离态度的年轻人,而随着岁月流逝,他发现自己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了历史进程中,并且居然都能游刃有余,并受到世人称赞,随后他更是获得了更广泛的世界声誉,最终被誉为自由主义大师,成为哲学史上必须浓墨重彩的一笔,用英国社交圈中一句话很能说明这一点:“你想见目前英国最聪明的人吗?找以赛亚•伯林吧。”
       中国人总喜欢神化名人,称他们少有异象,年少成名,而伯林作为智者的安之如素却迟迟地在晚年才来到,那时的他,瘦削而满头银发,形象在越来越向一个希伯来先知的方向进化,确实有智慧的风范。而事实上,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充满了自我怀疑和不自信,他人生的每一个重大决定几乎都是被动做出的,从牛津毕业时他本想成为记者,却被拒绝,莫名其妙成了学者,并且是牛津最著名的全灵学院最年轻的当选者,他第一本书是应出版社之邀所写,让他获得丘吉尔欣赏的二战报告更是出于一个偶然,他进入政治思想史是出于分析哲学上的成就有限,即使在他到了人生的中年,站在牛津讲台上时,他依然紧张不安,不敢看台下学生的脸。
       伯林的一生充满了矛盾,这或许最早是来自出身,他是犹太人,却诞生在帝俄时代的俄罗斯,俄国革命迫使他随父母流亡到英国,自此在这个岛国安身立命。犹太人、俄罗斯、英国,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他的精神故乡,也是他写作和思想的背景,他是犹太人,却不会希伯来语,并且很早就跟随牛津哲学系的怀疑论者们放弃了宗教信仰,但他晚年却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并深涉其中,他还得过耶路撒冷奖;他四岁便离开了俄国,直到42岁时才再度造访,但他对俄罗斯文化尤其是其知识分子,却有着复杂难缠的情感,多部书以此为主题,他生活在英国,却不满岛国的狭隘与自闭,对二战后大不落帝国的没落也有着复杂的感受,凡此种种,使他成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他的自相矛盾,还来自他的知识背景,他在牛津学习古典学,成为学者后却主攻分析哲学,他对社会主义没有好感,但第一本书却是写马克思,而中年后他又放弃了以前的专业,进入了政治哲学领域。他是一个哲学家,却爱好艺术,对文学和音乐都有着超乎寻常的鉴赏力与品位,若非如此,他也不可能与阿赫玛托娃相知,他甚至还翻译过屠格涅夫的小说。伯林虽为专业学者,但他的文章往往不是以严密的逻辑制胜,而是充满了艺术家的情感和直觉,对人心理的洞察和优美的辞藻。正如其朋友所说,他的主要天赋,完全是“艺术性”的。
       大多数都认为,学者应该固守书斋,但成年后的伯林却是一个社交生活的爱好者,他出入伦敦的社交场,与许多名流都是朋友,再度拜访俄国时,他轻易而举便获得了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的信任,在二战时的美国情报部,他对那些与学者生活完全不同的体验也乐在其中,在美国任教时,相比于和同事谈论哲学家,他更爱出现在波士顿社交生活的餐桌上,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丰富的现实体验,他才能对人类生活有那么深刻的洞察,他的笔下才充满了人情味,他才能对那些早已故去的伟人进行移情体验,从而做出卓越的思想贡献。
       在伯林的笔下,每一个思想家都丰富而生动,但他自己的生活却远非这么游刃有余,他对两性关系一直十分不自信,他很早便决定独身,四十岁与阿赫玛托娃相遇时才第一次感受到恋爱的滋味,和帕格里娅的恋爱是一次完全的失败,他从中充分体验到了单恋的痛苦,甚至要靠与有夫之妇外遇才能真正恢复过来,上帝保佑,命运对他还是宽容的,他最后也终于体会到了婚姻的幸福,后半生也一直沉浸在这种幸福与快乐之中,虽然在那之前,是一连串黑暗中的自我探索。
       伯林曾说:“智者的一生,应该是怀疑的,沉静的,而且是自由的。”我相信这只是他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总结,自相矛盾更是大多数时候人性的真相,无论是杰出的思想家,还是芸芸众生,在矛盾中不断的摸索,才是真实的伯林,也是我们真实的生活本身。
      
  •     伯林传
  •     第11節描述在列林格勒與阿赫瑪托娃相會,阿所作一組五首詩,可讀~
  •     大一下学期看得,可以边坐地铁边看的书,通俗流畅。不过关于伯林的思想理解的不是很充分啊,忘得差不多了T^T
  •     好看性(good-lookingness)满分。
  •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刺猬知道一件大事
  •     我最喜欢两个地方:一个是柏林在新学院以及全灵学院的那段经历(特别是与伍尔夫相遇的那段),一个是柏林的情史 柏林的思想我很认同:休谟式的怀疑主义、自由主义、反共分子、多元论的倡导者以及对于决定论的理性的否定态度
  •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苏联的心灵》的作者,以及受数次看到对此好评的文字的影响。这一位以俄语为母语的英裔犹太人,仅其身份所包含的多元文化因素就能令人着迷。对他的印象是:滔滔不绝的口才,走中间路线的旁观者态度,总是以怀疑目光和矛盾心理看待周遭的人事包括他自己。在沃尔夫森学院的创办那一章,又显示出他令人惊喜的办事能力和政治手腕……柏林与各种名流政要交往的一生,作为读者而言更感到精彩受益,比如才知道《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写的,阿赫玛托娃有着女王般的举手投足等等。喜欢作者在结尾作出的评价:“在一个黑暗的世纪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才智的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充满怀疑精神与讽刺意味,不偏不倚,并且无拘无束。”
  •     以赛亚·伯林多元化的生活经历,只是情事方面不够精彩,报着猎奇的心态去看显得有些不严肃
  •     文艺青年柏林的幸福生活
  •     伯林是个狐狸式的刺猬,不深刻但是很直接,两个自由的理论像锋利的匕首,拿来防身还是很好用的。就传记来讲,太多作者的概括和总结,好在结尾超感人超深情,忍不住流下眼泪来,五星推荐。不过我相信世界只是我认为的样子,它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
  •     没太大的感觉。还可以吧。
  •     人物传记
  •     听了郝舫那期节目后一直惦记这册,终于到手了
  •     只看了前100页
  •     好歹是看完了。在错杂的、斑驳的、交织的、眼与心的、内与外的一切一切经历中,我独爱此人的嘈杂欢闹世俗性——虽然他为此饱受批评。
  •     就像看贝多芬开个人音乐会,同时邀请了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作为特别嘉宾! 伯林传奇般的人生让人惊叹不已,同时与20世纪那些伟大的知识分子的交集与火花使这本传记更加引人入胜。 坚守自由,警惕极权!
  •     大爱啊!
  •       知道以赛亚.柏林此人,是从日瓦戈医生的评论中得到的这个名字,所以特地去关于了他的著作,并且去年也下载了一本《俄国思想家》,说实话,并未看懂,里面有他与赫氏以及帕斯捷尔纳克的一些事迹。
      
      再一次关注到他是因为看到友邻正在看德沃金的一本《Justice for Hedgehogs》,算得上是欧美法系法理学上的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因为刚看完《九人》、《大法官说了算》等等一系列的法律书籍,故而很感兴趣。
      
      结果封面上的Hedgehogs让我想起了这个人,这个《狐狸与刺猬》的作者。关于俄国的文学家,近期受到金水的影响,发觉自己完全没有涉足过所谓俄国文学,很是遗憾,故而想认真的看看这位思想家。
      
      惊喜的发现了他的传记,而且看了简介,觉得一个作家花了十年去访谈并研究他写出来的书,必然不会太差,如果像张纯如那般2年多就像写作一部南京大屠杀,就未免太过于不自量力。
      
      说了如此多的废话,只是想作为惊喜的一段长长的铺垫
      
      全书436页,篇幅不可谓不长,我花了三天,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但约莫估计下来,大概也就消化了3成左右。
      
      急切的写下这篇所谓的评论,其实从理解上来说,我对他的思想的理解,还不算太深,只是为了记录下自己对于这部传记的些许感悟
      
      伯林跨越了上个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的整段历史
      
      本书可以作为以色列建国历史的一部分参考资料来阅读,因为伯林本身甚为英裔俄国犹太人,在二战期间担任外交秘书一职,周旋于巴勒斯坦的犹太复国主义两派、英国外交部、丘吉尔,美国的罗斯福政府以及情报处之间,他其实与以色列第一任总统交往甚密,传记写出了很多第一手的材料,让人可以非常清晰的在线那一段以建国初期所经历的艰难历程。
      
      同时,他也可以作为研究俄罗斯沙皇白银时代,赫氏、帕斯捷尔纳克生平,理解他们的文学、以及之后的电影的一种辅助材料,伯林生活在彼得格勒列宁时期,曾就任与二战期间的英国驻莫斯科大使馆。通宵俄语,算得上是久沙皇以及白军的支持者。
      
      当然,传记的核心还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将伯林一生的思想,尤其是全盛时期对于自由的两种定义的形成,给出了作者的一种解读。
      
      消极自由以及积极自由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内心由来已久的,对于卢梭式、所谓的康德式困境的困扰。
      
      而三十、四十岁之间的他,对于歌剧、尤其是黑格尔式的---善与善之间的较量所形成的悲剧,即各种理念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看法,也让我对困扰我由来已久的,关于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有了一层新的认识。
      
      虽然众多的人,左派也罢、右派也罢,在冷战的那个年代,对他都均有敌意,他从屠格涅夫那里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人的生命到底是否有意义的这个问题,他也始终偏向于休谟式的怀疑主义。
      
      “始终不要太热忱”---这就是作为他政治理念的核心被概括出来的一个短句。
      
      总得来说,他的这本400多页的传记,却解决了许多困扰我的哲学、政治学困扰,虽然从以上的文字看来,也许我自己还未能表述清楚,但有了伯林这样的一个思想史学家进行引导,相信在解决自我内心困境与冲突的道路上,会走得更为轻快。
      
      他多少是一个个人的自由主义者,一个所谓的左派,却与右派相处融洽的人。一个爱上了别人妻子的男人,却获得了无比的幸福。
      
      很高兴能在接近而立之年的时候,读到了此人的传记,解决我内心中的诸多困扰
      
      接下来,闲暇时间,计划更多的阅读关于他的几部主要讲稿,更深入的了解这个俄国的犹太人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困扰在于外部世界与内部理念不一致所造成的冲突,而伯林,则终身致力于解决这种观念上的冲突
      
      一本好书、一本给人带来惊喜的传记
  •     “在一个黑暗的世纪里,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才智的人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充满怀疑精神与讽刺意味,不偏不倚,并且无拘无束。”
  •     相当不错,读完这书再去读伯林的著作,我觉得我距离他更近了一步。
  •     抽出冗余时间拖拉着读了大半年了,终于读完了~
  •     很好看,但没像《天才之为责任》那样好。一方面自然因为维特根斯坦本身更传奇(本书中维特根斯坦的出场被渲染得如同上帝降临),但作者写得也有些拘谨,特别是思想与生平的映照阐释更远不及蒙克做得出色。翻译流畅,白璧微瑕的是译者似乎缺乏基本的知识背景,比如将“自然法”译为“自然律”,Leo Strauss出现两次却分别译成了“斯特劳斯”和“施特劳斯”,虽然无伤大雅甚至算不得错译,到底有些碍眼。
  •     第一次读名人传记~呵呵
  •     一代哲人 ,出生于里加的犹太富商家庭,接受英国绅士的传统教育,深谙俄罗斯语文和西方文化的契合,犹太复国主义者。这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景仰。
  •     以赛亚八十五岁那年,我曾经问过他,生活中什么事情最让他感到吃惊。“在这么多的恐怖当中,我居然如此平静而快乐地活过来了,这一点是最让我吃惊的。”伯林对自由的深刻理解大概源于他对俄国、英国和犹太的多重身份体验吧。当然,在读此书之前我一直抱有幻想伯林也许会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家,但现在发现并不是。
  •     俄国、英国、犹太人是他生命中的三条主线。
  •     买的时候一个兴奋啊,诶耶?伊格纳季耶夫?马德,这不是前苏联国家安全部的头子嘛,哪能同伯林搭上关系了,这简直是通共噢,我哪能麽听过这个野史。。。定睛一看,同名作者而已啦
  •     聪明人的一生
  •     1.从这本书开始爱上小本精装书2俄罗斯人真伟大3犹太人真不容易4我,我,我原来是伊塞亚那样的自由主义者啊。
  •     读此书可以引出很多想看的书,除了伯林自己的著作之外,还了解了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
  •     翻译的不错,内容偏单调了,重叙事。
  •     看传记和著作真的是很不一样
  •     几年前读过的书,真的很好。
  •     好久以前读过,堪称经典
  •     不是根据史料写成的传记,作者和伯林一起生活过。十分生动,可读性很强。
  •     翻阅各种传记,这本书的翻译是谁啊,出奇得好。书中有段话引自《初恋》,译笔分外动人:“我只能尽力不让自己叫出声来。季娜伊达颤抖了一下,她默默地看着我的父亲,然后抬起手臂凑近嘴边,吻了吻那个闪动着血光的伤痕。”以前看屠格涅夫的这本小说,没有这么被打动过。
  •     非常像样的传记。伯林是“说”出来的学者,没有大篇章,所以处处是哲学,“说”就是发现和捕捉到一个源。译者的文笔也很出色。
  •     一点意思都没有
  •     在《伯林传》中,作者伊格纳季耶夫提到伯林有次去剑桥探讨哲学问题,发言期间被人打断, 打断他的人说他的说法没什么价值,别在台上继续了。但言语间还是认为伯林很正直诚恳。这人是维特根斯坦。据说这一幕象征性的导致了伯林以后治学方向的改变,从纯粹抽象哲学到思想史观念史的转变。
  •     写得非常好。不过译者有几个错误,一是把《卡尔·马克思》所属的“家庭大学文库”音译成了“‘荷姆’大学文库”,另一个是《先知三部曲》的作者多伊彻的名字翻译不统一。但总体译笔相当不错。写出了困扰伯林的几个矛盾:1.喜欢世俗,喜欢“现实感”,却生活在牛津,与世俗保持距离;2.希望自己毫不妥协、不屈不挠,却“无法将自己变得简单”,也就是他说的狐狸跟刺猬的矛盾,作者认为伯林的内里其实是刺猬,他的“一件大事”是自由及其背叛;3.希望自己是深刻的、严肃的,却赋性善于综合而非学问,善于发散而不是持久的抽象说明,他常为此苦恼。他认为“关于人类事务的所有核心信念都源于个人困境”,他自己的信念则大部分源于他的犹太人出身,这使他对积极的自由和普世价值保持警觉,犹太教不是普世的,犹太人一旦被同化就意味着种族的消灭。
  •     翻得不大好,怎么那么多长从句加被动啊
  •     挺好看的,一口气3天不间断细读完的,从他那里我认识了德沃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