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孤旅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科学家 > 长河孤旅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3-1
ISBN:9787224100402
作者:赵诚
页数:199页

作者简介

《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全新修订版)》内容简介:黄万里,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水利专家,出身名门,其父黄炎培是同盟会会员,是民国时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黄万里毕业于唐山交大桥梁工程专业,有感于父亲的那句“中国历史以来,从来没有农民对不起统治者,只有统治者对不起农民”,遂决意“以拯农为己志”并赴美国改学水利,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大学、伊利诺大学专攻水利,获硕士,博士学位。黄万里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和科学办事,回国后曾在西南、西北、东北从事水利建设。1953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多次在三门峡和三峡建立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虽均未被采纳,并被长期剥夺了科学研究的权利,但他提出的很多见解现在证明是有价值并具有前瞻性的。《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全新修订版)》记述了黄万里沧桑磨难而又极富个性魅力的一生,笔触之下,是其敢说真话、坚持科学、坚守良知、骨体不媚的高贵人格。黄万里的品德与智识、勇气与坚持,永远被后人称道。

书籍目录

历史大转轨时期的名门之子  父亲黄炎培:晚清举人,蔡元培学生  同盟会上海负责人,江苏新兴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袁世凯说他“与官不做,遇事生风”  在众多兄弟姐妹中黄万里是第三个男孩从淘气孩子到唐山交大高才生  淘气的孩子也能成才  文才很好,但选学了工科“以拯农为己志”,赴美国学水利  “从来没有农民对不起统治者,只有统治者对不起农民”  连读三所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  驾车四万五千英里,看遍美国各大水利工程和丁玉隽结婚,“新妇凝装,裘马清狂”  因为是上海人,被未来老“泰山”拒于门外  黄炎培请人保媒,丁惟汾打破成见八载烽烟,走遍四川主要河流  徒步勘测金沙江、岷江、涪江、嘉陵江  新津落水,死里逃生  第一个工程,第一个儿子  下到河里才知道卵石是多层移动的  三台告捷,父亲叫他不要自满  长城创业,支持“飞虎队”抗日甘肃治水,展露多方面才华  与黄河结缘,从甘肃下手  “生平服膺一‘义’字,故有大批人相从工作”  “水火刀兵满世间”,“且待太平气象还”  与岳父丁惟汾最后一次见面  广泛的社会交往,干练的行政才能  儿子黄二陶的一段生动回忆不问政治的人也卷入了政治  对现代人仍有指导意义的一份演讲提纲  一次没有成功的策反二哥之死和黄炎培的先见之明  黄炎培希望儿子外圆内方:做事有原则而待人处事有回旋余地  丁惟汾的营救信送到谷正纲面前时,二哥已经被军统杀害了  黄家第一批出国留学的三兄弟都英年早逝;黄炎培劝长媳回美国  内堂兄丁基石带黄万里去见陈毅,陈毅动员专家参加东北建设  丁基石的命运与刘少奇、饶漱石相连满腔热忱地来到东北却无充分施展余地  接受新鲜事物,燃起新的希望  水利部要把黄万里调到北京去  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困惑  傅作义称他有能力有热情,曾争取让他到水利部工作唐山执教,体验温馨中的寒意  祭恩师文  学生们的深切怀念  开始尝到政治运动的滋味  又一个留美人才的遭际清华园四年:暴风雨前的欢愉和平静  与生俱来的善良、热诚与宽容  难得的全家福和《三代大丫头》反对三门峡建坝,力排众议,“光荣”孤立  苏联专家帮助制订的宏伟规划  “圣人出,黄河清”描绘的美好未来  近半个世纪的无情现实  从黄河实际出发,不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  断定三门峡建坝必将形成淤积并延伸到西安  历史见证: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  高坝派、低坝派和只有黄万里一人的“反上派”  连不要堵死大坝底孔的意见也被拒绝采纳时间验证了黄万里的预言  严酷的现实惊动各方,国务院在三门峡召开现场会议  改建迫在眉睫,周总理提出两个确保  两次改建仍不能解决泥沙淤积问题  清水出库,滩地崩塌;移民困难,有增无减  40座长江大桥的代价和515万人受灾的后果《花丛小语》惹来滔天大祸  毛泽东看到黄万里文章和随之而来的《人民日报》专栏“什么话”  胡耀邦的反思和张含英的自责  昆德拉式的“玩笑”和党治国的挺身而出  雾里看花,小语不小——重读当年“罪证”  毛泽东不高兴地对黄炎培说:“你们家里也分左中右啊!”  由不同声音到一边倒  如此批倒批臭  “伽利略被投进监狱,地球还是绕着太阳转!”同黄万里一样坚强的“保黄派”  胡家博被打成“黄万里在党内的代言人”  李亚莉一身正气、一腔苦水  同学们自发地站出来为黄万里辩护苦难的历程  密云劳改,“赤心依旧欲飞扬”  自家耕种,“肩头负得流金沈”  放不下黄河情,解不了黄河结  上书董必武,再论三门峡  不得不打孔放水排沙  毛泽东对黄炎培说:你儿子黄万里的诗写得很好,我很爱看  对黄万里折磨最深的是连累家庭  费老大劲才让第二个儿子补录进大学  全家人永远的痛:成绩优异的小女儿竟然未被录取更为艰难的岁月  恐怖的红八月:身上的伤痕一道一道  十二校红卫兵血洗清华园  给周总理写信  “非关傲世玩才智,总是挚情忧国泪”  下放到血吸虫病疫区干重体力活  被斗得精神恍惚,连自己也搞不清是不是特务了  水沟、水泥地成了最舒服的地方  从死亡的阴影下走出“牙落始惊身已老”,“长才自古能伸少”  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务  回报周总理的鼓励和期待  一面俯首听批,一面竭思治黄  三叩潼关,万里奔沙  “牙落始惊身已老”,“长才自古能伸少”  六十六岁的重病之身心犹未甘  上书陈云、邓小平进言  再次向校方提出科研计划  岁月见忠诚,磨难识人心让人琢磨,让人回味  “左”的余毒和习惯势力还在干扰  55号文件刮起的旋风不可阻挡  二十二年后终于等来了改正决定  不在个人小事上患得患失,但记得人家的好处  高兴地回到教学岗位,但传授空间已经不大了  “能带博士的人还要申请吗?”  一代良师黄万里:王三一院士的回忆  学生与同事眼中的黄万里  靠信函指导的一位优秀同行  条件有限而又难能可贵的科研工作  在学术评价上也应当还黄万里以公正  用诗人的热情研究水利  一本令人起敬的自费印刷的大书在三峡大坝问题上的坚持  不遗余力地申诉,百折不挠地坚持  对国家、对民族、对千秋万代负责  反对建三峡的声音喷出热血地爱人  黄万里认为他一生所犯错误皆因“未遵父训”  “为人必须喷出热血地爱人”  只说真话,不说假话  一生最大的幸运在婚姻  患难相与共,戏作几成真  “但愿好风光,尽随卿飞去”  “剪影花前梦里身”,“纵然到老见情真”  “我是半个山东人,我岳父是丁惟汾”  “教儿莫忘外家德,诚爱元元传馨香”  丁惟汾往事钩沉  一门受难:五个右派、一个自杀  大哥:留美归来的哲学教授死于贫病  二哥被国民党特务活埋,侄儿黄孟复长大成才,  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小弟一家五口,死了三口  爱孩子:人性最纯真的流露最后的日子  五次手术,一次次闯了过来  临死还问女儿:“黄委会你知道吗?”“情系江河早献身,不求依附但求真”  最后一次登上讲坛  最后的遗言:治江四策后记新版后记黄万里大事年表附录一:《关于共和国建国后水利工作的失误的意见》(摘选)附录二:《花丛小语》附录三:《花丛小语》(续)附录四:黄万里诗词选附录五:黄炎培及三子黄万里家世简表

编辑推荐

  一个讲科学的人、一个说真话的人、一个执着的人、一个对三峡和三门峡说不的人!

前言

  黄老本人读到赵诚的文章也颇为满意。当时,虽然专业圈内知道黄老不寻常的学术造诣和坎坷命运,但在公众当中,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水利学界有的人实际学术地位不如他,却显赫尊荣,经常在媒体上抛头露面,被青少年当做科学偶像崇拜,而他这位真正科学良知的代表,却在中国公开的书籍报刊上难见踪影。他晚年的著作,也没有机会公开出版。赵诚所撰的《但教莫绝广陵散》,虽然篇幅不长,却基本上概括了黄老生平的亮点。黄老临终前,他的三个同事和学生给他编文集,自费印刷,黄老欣然同意将该文作为附录收入其中。  当时,我已经介入口述史学活动,曾向赵诚建议:“你的文章发表后,黄老对你很信任,你不妨与黄老商量,找他录音访问,帮他做口述史。”赵诚也同意这个设想。为此,他征求了黄老的意见。但黄老说:“我不想做口述史,我可以自己写回忆录!”  然而,没过多久,黄老前列腺癌发作,身体状况急转直下。2001年8月20日,清华大学主办活动,庆祝他的九十大寿。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已不能亲自出席。赵诚从山西赶来,到病床前,与黄老见了最后一面。  2001年8月27日,黄万里与世长辞。“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时,许多知情人都撰写悼念文章,缅怀黄万里的人格风范。  不久,冯克力又到北京组稿,和我商量,能否组织一本《黄万里传》。我觉得此议甚佳,于是和他商量,请赵诚撰写。赵诚乐意担此重任,不久又来北京,向黄老的家属表达立传的愿望,得到黄家人的全力支持。他们把黄老的日记、诗词、书信以及一些未曾发表的手稿和照片都借给赵诚参考,以便他完成此传。  赵诚原来主修中文,后来专攻国际政治,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和社会问题亦有深入的研究。但他担心,自己在水利方面是外行,生怕在专业上出现纰漏。冯克力本来希望赵诚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这本传记。赵诚十分慎重,前后写了两年多。其间,他跋山涉水,到北京、四川、湖南等地,寻访黄万里的生前友好和同事学生,下了一番艰苦的调查研究工夫。有的访问对象,年事已高,接受采访不久,便驾鹤西去。走南闯北地调查传主生平,本来是传记写作必不可少的功夫,但赵诚自己七年前也曾查出早期肺癌,切了一叶肺,又经历了数年的化疗,身体并不好。然而,他怀着对黄老的敬意,尽可能地搜寻第一手资料,对历史负责。  黄万里先生不但是杰出的水利学家,也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楷模。他诞生于1911年,逝世于2001年。他的一生,基本上与20世纪同行。他的命运,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他早年漂洋过海,负笈美国,学成归来,希望以现代科学知识报效国家,造福黎民,然而先逢战乱,后逢运动,平生才学得不到充分施展,甚至被打入炼狱,饱受煎熬。在他以一人之力舌战群儒,反对上三门峡工程的50年代,清华大学还有过另一位教授梁思成,为保存古都北京大声疾呼,却为当权者所拒绝。北京大学也有过校长马寅初为控制人口力陈己见,遭到围攻而绝不屈服之事。真理从来不是权力的奴婢。历史已经证明,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黄万里、梁思成、马寅初的正确意见当时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历史终于擦亮了他们的名字。在中国知识界整体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随波逐流的年代,他们只是几十万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凤毛麟角。但只有像他们那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才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3年年末,赵诚写的传记已经杀青,黄万里的名字又一次在大众传媒上频频出现。这一年,渭河流域发生五年一遇的小水,却酿成五十年一遇的大灾,1000多万亩农田受灾,其中200多万亩绝收,受灾人口5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80多亿元。人们都清楚,祸源起于三门峡水库。惨痛的教训再一次验证了黄老的科学预言。这时,中国水利界废除三门峡水库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一位当年赞成三门峡水库上马,并在黄万里被打成右派后参与批判的知名专家,在中央电视台居然说当年他就反对在三门峡建大坝,而只字不提黄万里。一时间舆论大哗。许多人站出来著文发言,要求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黄万里讨还公正。不久,那位专家再次出面,表示他对黄万里很尊敬。  这场不大不小的新闻风波表明,尽快出版一本翔实的黄万里传记,实在必要。黄万里的学问,是珍贵的学术遗产;黄万里的人生追求和立世风范,更是高贵的精神财富。《长河孤旅》,只是为黄万里立传的第一次尝试。在出版家刘硕良先生的大力支持下,赵诚此书得以与读者见面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好地突显了黄万里人生轨迹中的重大印记和光彩斑斓。我想,追寻黄万里,研究黄万里,还会出现更多角度的著作。黄万里的精神必将薪火相传,泽被后世。

内容概要

赵诚,1952年生人,山西太原人,老三届,当过炊事员、卫生员、工人,现供职于山西行政学院,教授,从事世界政治教学。读一些书,写一点文章,关注人类文明进程,观察中国与世界的发展。

媒体关注与评论

  此次新版的《长河孤旅》,除了部分章节有所增减,还摘选了黄万里1988年6月25日所作的《关于共和国建国后水利工作的失误的意见》,以及诗作《花丛小语》等。  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牟广丰回忆了自己印象中的黄万里,并称黄万里在一些水利工程上马之前的预见已经变成了现实。黄万里的儿子、工程师黄观鸿称,自己联络了一帮朋友,在互联网揭穿一些人在水利工程上的谎言。  ——《新京报》2012年01月18日  在绝大多数人习惯于随波逐流的年代黄万里出污泥而不染,成为中国工程技术界良知的代表,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后来证明其中的很多观点和提法具有超前意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造福人民。  ——《中华读书报》2012年02月8日  出版这本书,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读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回顾真实的历史,汲取有益的养料。黄万里传记的出版说明我们对历史、对历史人物头脑比较清醒了,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科学态度上有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我想还不够,不仅要在自然科学方面,还要扩大到各方面包括历史、理论方面,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还原它们的本来面目,给予它们应有的评价 。  ——李锐(曾任毛泽东秘书,原中顾委委员、水电部副部长、中组部副部长)  黄先生作为人格的象征,我们应当把他身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一发掘出来。我读了这本书,所得的体会可以用那几句诗来表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学者的内心感受 。  ——吴国盛(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如果说现在的知识分子缺钙,我想这本书就能起到补钙的作用 。  ——吴保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章节摘录

  从1792年英王派马戛尔尼来中国求平等通商,到1840年大英帝国的炮舰打开中国的通商大门,一种中国亘古未遇的工业文明,以勃勃生气迅速逼近尚在余晖夕照中陶醉的中华文明。在接连几仗大败之后,从皇帝到大臣、士子,才开始了解外部世界,开始有了近代工业、近代通讯和近代海军,变法维新、奋力图强的声浪日益高涨。在维新派、实业派、立宪派、革命派等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社会的教育、文化、工商、政治逐渐向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现代社会转轨。  黄万里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来到了人间。  父亲黄炎培:晚清举人,蔡元培学生  黄万里的父亲黄炎培(1878-1965)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时期得风气之先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是传统社会中的举人,又是转型社会中较早接受现代教育,在清廷统治下就走上了追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教育家和革命家。  辛亥革命前夜,1911年8月20日,黄万里出生在上海市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已有二兄三姐)。父亲黄炎培时年三十四岁,是同盟会上海地区的负责人,重要的革命党人。母亲王纠思,是读书人家的女儿。  黄万里的祖父黄叔才中过秀才,先做教书先生,后在河南、湖南、广东等地做督抚衙门的文案幕宾,生性好打抱不平。黄万里祖父母早逝,父亲黄炎培因家境贫寒,九岁就到外祖父家生活,由读私塾到教私塾,二十岁考中秀才,成绩居全府第一。  1900年,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愚昧腐败,招致八国联军进犯,皇室播越,生灵涂炭,被迫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在外乡做私塾先生的黄炎培经常与姑父沈肖韵通信,对国运时政十分关心。当时,上海的社会生活还能照常进行。沈肖韵在报上看到南洋公学的一则招生广告,便动员黄炎培报考,并许诺一旦考取,由自己和另外两个亲戚负担黄炎培全家的生活费。黄炎培大喜。他很快来到上海应试黄炎培,结果一考而中,进入南洋公学特班,从此,“抛弃旧文化学习,接受新文化学习”,开始了从封建社会读书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  上海南洋公学是传授现代新学的官办学校,由清政府全国铁路督办盛宣怀督办,学校经费从铁路收入中支拨,有条件延聘到一批优秀教师,蔡元培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根据黄炎培的志向,为他选读了国际公法专业。1902年,黄炎培参加清朝最后一次科举乡试。这一年,江苏省的乡试已由传统的八股文改为策论,黄炎培因为学了国际法,所以在做策论《如何收回治外法权?》时能依据国际法有力地进行辨析。他的文章议论风生,鞭辟入里,颇得主考官青睐,中了举人。  历史大转轨时期的名门之子  同盟会上海负责人,江苏新兴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黄炎培中举后不久,学校发生变故,学生被迫辍学。遵照蔡元培“办学校唤醒民众”的教导,黄炎培在家乡办了一所新式学校,并经常集会演讲,宣传新思想。这一系列进步活动为守旧势力所不容,黄炎培和几位朋友一起被南汇知县强加上“革命党”罪名抓进了监狱。南汇县一些青年知道官府怕洋人,便找到新场基督堂陆子庄牧师去营救。在交涉过程中,知县鸦片瘾发作,体力无法支持,于是草草了结,同意取保候审。就在黄炎培等人从大牢中被救出一个时辰后,督抚联署的“就地正法令”到了南汇。如果营救行动稍一延误,就人命难保了。  黄炎培大难不死,取道上海,流亡日本。一年后,事过境迁,黄炎培回到中国,在上海办教育,兴新学。1905年七月(农历),经蔡元培介绍,秘密加入同盟会。不久,蔡元培赴德国留学,黄炎培接替蔡元培出任同盟会上海干事,成为同盟会上海负责人,公开活动仍是办教育。1905年,黄炎培还参加了以张謇为会长的江苏教育学会,任调查干事。这期间,黄炎培以合法身份参与维新行宪活动。1906年,在上海建筑商杨斯盛先生的鼎力支持下,黄炎培领头创办浦东中学,很快使它成为南方一流的中学,时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美誉。  袁世凯说他“与官不做,遇事生风”  从1906年到1911年,清政府迫于形势,宣布预备立宪,各省纷纷成立咨议局,变法革新之风很快吹遍大江南北。但慈禧死后,大权落到摄政王载沣手里。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进一步倒行逆施,组成皇族内阁,使维新派深为失望。  1911年春天,农历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举行了震惊全国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不久,在黄万里出生两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了。黄炎培由上海赴苏州,打算劝说江苏巡抚响应革命,行至途中,江苏已宣布独立,旋即参与江苏都督府的运作。  然而,革命的胜利果实不久即被军阀政客窃取,黄炎培目睹民国成立后政治斗争中的种种丑行,在1914年正式辞职。从此,他不再做官,而以民间身份专事教育和社会活动。1914年,经他多方努力,得到江苏军政府同意,将全省屠宰税的收入移交省教育司作为教育经费。于是,江苏省成了全国教育经费最充足的省份,兴学活动风起云涌。黄炎培趁势游说省政府支持,筹办了东南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暨南大学,并兼理同济大学。1915年,北洋政府两度邀请黄炎培到北京出任教育总长,有一次已在报纸上公布了任命,但黄炎培坚辞不就。袁世凯曾亲自过问此事,对张謇说,听说一个姓黄的有才干,想请他到北京来做官。张謇素知黄志在教育,而不在官场,代为婉拒。袁不高兴,说江苏人“与官不做,遇事生风”。可见,当时江苏得风气之先,不少士人已摆脱传统的读书做官模式,走上了建立公民社会从民间推动社会改造的崭新道路。尽管袁世凯处心积虑要恢复封建帝制,也阻挡不了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社会生活无可逆转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黄万里在这样一个初见成效的转型社会中开始成长。  ……

图书封面


 长河孤旅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从三门峡眺望三峡 “圣人出,黄河清”是论证修建三门峡大坝时的一条论据,当时因简体字正在草创阶段,被误读为“怪人出,黄河清”,足发一噱。如今这座吸附在中华民族母亲河上的庞然巨怪,其危害连当时主张修坝者也不得不承认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的圣训,五十年代也被当作主张修筑三峡大坝的一条依据,但被毛泽东自己搁置了,到今天才成为现实。千秋万代后,后人如何评说,谁也不知道。“圣人出,黄河清”是封建时代的人文思维,带有谶纬迷信色彩,在严肃的科学论证面前,本来上不得台面。但当时的某些参与决策者,竟然将这种腐朽观念奉若神明。苏联专家不会懂得这个掌故,肯定是中国人才会搬出这种错误的人文思维作为武器,为错误的技术思维开路。该工程纵有为万世师表作证的好处,渭河流域数百万人民何负于衮衮诸公?当时没有问责制,如今要想问责,主要决策者已经不在了,剩下几个望风希旨的技术官僚和科学“泰斗”,在责任上“他顾左右而言王”,肉烂嘴不烂。“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是领袖的浪漫诗思,也属于人文思维的范畴,但老人家在1958年听李锐陈述了几条国力上难于承受的理由后,修建三峡大坝的进程就戛然而止了。毛泽东是极为关心自己历史地位的人,不想冒被历史论罪的风险,诗思不得不让位给史思。那时还没有“超限战”和“恐怖主义” 的概念,如今却不能不佩服他的精明,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三峡大坝和美国黄石公园火山、日本大陆架一样,都是生态战争中的“死穴”。三门峡工程的议案,是在“学习老大哥”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于1955年经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全体代表一致举手通过;在此前后虽出现过黄万里等的反对声音,却于1957年隆重开工。同期埃及政府实施了雄心勃勃的阿斯旺水坝工程,也留下另一个失败的例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环保理念已成为世界文明主流。在既有三门峡和阿斯旺的前车之鉴、国内也存在众多反对意见的背景下,三峡工程议案于1992年被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以1767 票通过,反对177 票,弃权664 票,赞成票数之少,在人大历史上是空前的。回顾三峡工程决策的历史,也不能不反思我国教育和人才选拔的体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教育盲目效仿“老大哥”,搞“院系调整”,将各院校原来的教育体系打破,组成文科院校和理工科院校。这种改造的目的,是将莘莘学子培养成一部大机器上的“标准件”,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对其他知识门类知之甚少,知识面狭窄。当时政治运动频繁,文科被认为是危险学科,长期不受重视,其后果是培养出一支“有知识缺文化”的技术队伍。国家机器需要“标准件”,“独立思想者”如黄万里教授者流,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纷纷落马,或被弃置不用,形成了人才选拔上的“精英淘汰制”,这就为好用听话的“标准件”入选创造了条件。经过“文革”对文化、道德的摧残,急功近利的技术思维逐渐占据上风,也就不足为怪了。人文源于经验,技术源于实验,本是不可偏废的两只车轮。传统儒家文化追捧“形而上者谓之道”的人文理念,鄙薄“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技术实践,造成我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长期停滞。1949年以后反其道而行之,人文科学又出现了滞后的局面。这种状况对于施政决策的影响,是单纯技术教育背景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人文思维;人文教育背景培养的人才,却不免会喜欢技术思维(指广义上的技术思维,或曰“行政技术”)。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宣传“摸着石头过河”,固然有“中国特色”的探索性,也不乏 “技术实验”的意味。倚重技术思维来施政决策,后果往往难保周全。其不足之处,是往往偏重于对付眼前的具体问题:以为凭一点或数点技术上的完美设计,就足以解决大系统上的所有问题;以为靠技术上的修修补补,就能弥补整个体制上的缺陷;以为靠法制架构上的严密防范,就可弥补道德上的内在真空;以为有了半个到一个世纪的总体设计,就可以应付未来的一切发展变化。重大决策中的人文思维和技术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思路。人文思维侧重于宏观,技术思维侧重于微观,但前者的外延更为广泛,足以将后者包容在内。技术论证上可行的项目,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未必可行。二十世纪是能源世纪,三门峡、三峡工程的建设论证,也以获取廉价能源为重要论据。二十一世纪是环保世纪,涵盖了从人文到自然的多学科思维,从经济上将环境资源列为社会成本,重视可持续发展。精密的技术思维如果能与沉稳的人文思维结合,思维模式就会相对完整。黄万里教授是一位科学家,但由于家庭和教育上的背景,人文修养是很深厚的,其诗词流传不广,文学水平却不低。他坚决反对在江河主航道上修高坝大库,就是一种务实技术思维与深远人文思维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观。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都经历了毁圯和淤塞的过程:长城已是历史陈迹,废了还有文物、旅游价值;大运河虽然还在使用,但效益已远非昔比。任何工程的使用寿命都有极限,三门峡和三峡岂能例外?三门峡工程不足四年就现世现报,水利工程逐渐变成了“水害工程”。在难以逆转的生态灾害形成之后,如何恢复生态,能否拆除这个废物,就成了谁也负责不了的“老大难”。谁又能够想象,将来三峡工程正式退休以后,后代子孙该如何为它老人家送终?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如今三峡工程竣工,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大坝出表面现了八十来条裂缝,潘家铮院士辩称:“不会破坏结构的整体性,也不会影响到机组和工程的安全”;张光斗院士则摸棱两可地评价说:“不是一流工程”,“施工质量不好。可是也不是很坏。所以我们的评价叫总体上良好,总体上还是良好的,换句话说它也是不好的”;张院士的“老搭档”钱正英老部长,则早在1999年就说“论证究竟行不行,还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考验”,底气远远不及当年豪迈。我这个没学过水利的人,只好凭单薄的常识观察:任何违反自然的事情,大自然都会给予报复。大江大河是地球的大动脉,一座横亘在主航道上的大坝,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斜”湖,改变了生态上的大系统。一大盆水潴留于此,不可能不蒸腾、侵蚀和污染,对于气候、生态不可能不发生影响。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今年4月份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今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个。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今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我国从传说中的大禹时代起,历朝历代都是执着的“治水政府”。唯有东方专制主义大皇权,才有本事调动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程,令西方资本主义小政府自愧弗如。煌煌政绩的公案下面,也暗藏着巨大的黑洞,以黄河为例,历代河道官员都是肥缺。中饱私囊的后果,是连年决口的“豆腐渣工程”,最终成为一条“地上悬河”。张奚若教授在1957年曾批评说,当前有四大倾向:“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轻视过去,迷信将来”。毛泽东对此耿耿于怀,在庐山会议上说“我们就是要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自以为“人定胜天”。坚持“好大喜功”的结果,是“规模不经济”,酿成“大跃进”的经济灾难和“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经济双重灾难。重大决策不应当是实验。上述两场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代价的乌托邦主义大实验都失败了,浪费了二十年的发展时间。三门峡工程的生态大实验,毁坏了黄河这条母亲河,学费至今没有交完;三峡工程是一座更大的生态实验场,谁来对长江这条中国最大的母亲河负千年的历史责任,如今只好拭目以待。改革开发以后,随着经济增长和国力加强,“好大喜功”的心态也随之飙升。一面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各层各地多以求大为荣,相互攀比,利益驱动,“政绩工程”层出不穷,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废物点心”。另一面是中国的“基尼指数”在1995年就已超过美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数千万百姓的温饱尚未解决;盲目开发造成农民大量离开土地,“房吃人”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等等,等等……关心民瘼,爱惜民力,是基本的为政之道。有远见的政治家,皆知今日自己之所作所为,将来都要写进历史。只有路易十五这种昏君,昧于历史而不畏也,才会说出“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那样的昏话,害得他儿子上了断头台。现实中的问责制管不了的人和事,自有历史问责制来管。有权者可因无知而无畏,有知者可因媚权而无耻。短视的技术思维与深远的人文思维相比,最大的误区在于:只顾眼前之事,不知敬畏历史。毛泽东在三峡工程上有自知之明,低头侧身悄然闪过,在劫难逃者只怕另有其人。( 章 立 凡)
  •     大抵冥冥中,每一个人的运命都和某些幽秘事物有所关联,哪怕是自己的名字,也像某个被寄寓了深刻期望和用意的符号,成为人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个人标记。比如,黄万里,这个中国水利史上赫赫有名的专家,其父黄炎培先生到底是教育大家,给自己的儿子取的这个名字,何其气象万千——黄河万里,滔滔汤汤,也一语成谶,预示了儿子此生必定要与大江大河结下不解之缘,成为新时代的“治水英雄”。记得日本雅乐大师东仪秀树有首名曲《大河悠久》,用古乐器却奏出了交响乐才有的气势。筚篥(一种胡茄)奏出来的乐音凄凉忧怨,幽婉处暗藏着肃穆的磅礴之气,潺动的音律从气质上来看十分贴近江河之水的天性,动静皆宜。大抵人们喜欢闲暇嬉水,并依水而居,都与人们亲近水的天性有关。就如我十分钟爱的布莱特彼得的那部美到极致的电影《大河恋》一样,一家人的生活和情感、命运全都围绕一条河而轰轰烈烈地展开,美丽的鱼线在河面的夕阳里大开大合,似乎把观者的情绪也拉得很饱满。捧读《长河孤旅》,观望黄万里先生的一生与大江大河打交道的故事,似乎也能体会到人对水、江河的独特情感,特别是如何善用、驾驭奔腾的江河,让它从一条“自然的江河”升格为“人文的江河”和“文化的江河”,这是像黄万里这样的水利专家需要完成的专业探索。书名中的一个“孤”字,用得太恰到好处,它不仅点出了黄万里先生求学、治水、教书过程中的艰辛,还有他因为敢于挑战政治权威而遭到打击迫害后的茕茕孑立姿态。更重要的是,这个“孤”字,还凸显了一个有责任心、有情操的知识分子,如何不依附谄媚于权贵,不轻易向非科学和伪科学妥协的铮铮傲骨。但凡,优秀者,需要孤独成就他,也会造就他更加远离人群、欲望和是非,安守清贫。做学术,做研究,不就是超然物外的一种精神“孤旅”么?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是中华民族的两根精神血脉,与整个民族成员的情感同根同源。可是关于三门峡工程、三峡工程是否应该动工的惊心动魄的辩论,都有黄万里先生言辞激烈的反对之声。事实证明,这两个被当时的主流舆论标榜为“伟大之作”的建筑工程,竟产生了无比巨大的负面效应,给后代多少留下了几多隐患。读学术史(水利史),其实也是在读中国社会的发展史。尤其是过于强悍的政治对学术的严重入侵和干扰,致使多少知识分子在强权的重压之下,放弃了学术和人格的独立性。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座高校,北大和清华一直在很多层面明争暗斗,可是,在这个问题上,这两所学校几乎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为世人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北大的马寅初、清华的梁思成、林徽因、黄万里都有在政治的重压弹劾下力争保护学术的严肃和庄重,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前途和地位的壮举,其悲惨的下场也不禁令人唏嘘不已,同样又令人对其心生敬意。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据理力争的大是大非之事,它们关乎历史的走向和面貌,纳税人的钱财用途甚至是数百万计人的生存质量等重大问题,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容许向政治妥协和献媚。因此,历史,将永远记得他们在各种研讨会上向外行领导内行的当权者、不尊重学术科学严谨的同行们发出的义正词严的郎朗质问之声!因此,他们才是正宗的、纯粹的,我们这个时代已成罕物的“学者”。再放眼看当下的某些学人,已经任由学格和人格迅速下滑,沦为了“学术商人”、“学术流氓”和“学术恶霸”。正如前几日有网友搜集整理了近年来某些专家在大小场合公开发表的骇人之语,尽是自私自利的胡言乱语,既无学术大家之范,更无人文关怀、悲天悯人之心,难怪惹得一众臭骂和狠批,真叫人为之汗颜。学术的科学、端正、严谨、孤傲、独立的那些优秀品质均遭遇世俗的严重破坏和肢解,无怪乎,曾经在人们心目中高贵无比,象征身份的知识分子身份,已经在大众批判者们的口中被反转变形为带着明显戏谑和贬义色彩的“叫兽”。特别是与学术精神和为人胸怀如大江大河般豁达开阔的马寅初、梁思成、林徽因、黄万里等人比较起来,他们的狭隘低级以及自我降格让他们就如小溪流一般,孱孱弱弱,成不了气候。治学如治水,讲究方法,我等没有丰厚的专业学养评价黄万里在治水领域的学术水平,可是,他为科学孜孜不倦,躬身自省之风,才始终让人敬仰不已,九十年的漫长岁月,他经历坎坷,收获良多,真可谓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     大概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期《读书》杂志上,读到过黄万里先生的文章,留下了些许印象。后来陆陆续续读到了一些关于反对三门峡、三峡工程方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的文章,这些文字总是绕不开一个名字——黄万里。对他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但知之不多,这次有幸拜读了赵诚先生著的全新修订版《长河孤旅》,对他的成长、事迹和人格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黄万里先生,是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第三个儿子,也算是出自名门。黄万里先生小时候很是淘气,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求学之路。尽管他的文才很好,却选学了工科,。1927年他进入唐山交通大学学习,1932年12月以优异成绩毕业。经过一年的工程见习后,面对江河泛滥给广大农民造成的灾难,黄万里下定决定,“以拯农为己志”,改学水利,1934年走上赴美求学之路。在美求学期间,他驾车四万五千英里,看遍了美国各大水利工程,这个经历对他形成自己的治理河流的理论有重要影响。让黄万里领悟到:水利工程早在河里将改变水沙流动态,从而使河床发生演变,人们治水也就不能孤立地以沙论沙、以水论水、以工程论工程。1937年黄万里先生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工程博士学位,他是第一个获得该校工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同年,黄先生学成归国,此时中国正值抗战时期。黄万里不愿意做一个纯粹的水利学家,不愿担任浙大水利系主任。他感觉到自己的实际经验不足,觉得应该从工程师做起,做点实际工作。八年抗战期间,他走遍了四川的主要河流,有一次甚至为考察勘察水利,命丧青衣江。在我的脑海中,这位近乎一个人徒步勘察了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大江大河的水利大师,就像一个独行侠,穿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崇山峻岭、湍急险滩间。1947年至1949年4月执掌甘肃省水利局局长兼总工程师之际,为他展示超强的治水才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以上种种理论学习和实践的经历,为他建国的种种表现提供坚实的理论自信和底气。当然黄万里先生现在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反对建造三门峡水库和三峡工程的事迹。早在1955年周恩来主持的关于黄河规划的第一次讨论会上,黄万里先生就当着周总理的面,指出:“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他的理由是黄河的泥沙量全世界第一,但它造的陆地也是最大的。我真的佩服黄教授的直言。1956年5月,黄万里向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提出了《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这篇文章刊于《中国水利》1957年第八期,并收入了《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资料汇编》(1958年4月水利电力部印)。意见书全面否定苏联专家关于三门峡水库的规划,而不是只在个别问题上持不同意见。黄教授的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不阿谀政治的独立人格让我折服。事实证明真理站在黄万里这边。为此我们付出了巨额的代价,而且后患仍在。对于长江三峡工程,黄万里教授也是坚决反对,不光是拟建之初,就是三峡工程上马已经敲定之后,他也是不遗余力,三次上书中央最高领导人,从地质、坏境、生态、军事等多方面阐述三峡工程不能上马的原因。其赤子之心,跃然纸上,让人感慨良多。不管黄教授的意见是否完全正确,他的这种直言精神永远值得称颂。中国需要这样的科学家更多一些,更多一些。

精彩短评 (总计81条)

  •     以拯农为己任,现在的所谓知识精英还有这样的精神吗?
  •     国内仅有的一本写黄万里先生的书,内容很翔实。
  •     执着的人,值得敬佩的人
  •     书是不是正版我不知道,姑且都当是正版吧!
    替友人买的
  •     图书很好 质量内容都很好 超级喜欢
  •     父亲很喜欢。看了又看,对黄万里的人生唏唏不已。
  •     详细的讲述了黄万里的一生,很有意义
  •     从手法上来说这是一本平庸的传记,但传主是黄万里就不一样了。
  •     曾经在不同的场合了解过有关于黄先生的一些事迹,当然主要还是与三峡大坝有关的,很为黄先生坚持真理以及对水利事业的远见与预见性而感动。这次看到有黄先生的传记,赶快买来看了。这种敬佩之情越发严重了!向坚持真理与科学的人致敬!
  •     对老一辈的科学家很崇拜,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
  •     黄万里,科学的良知

    从书中也能感到同时代其他科学家、知识分子在当初的处境中的行为抉择极其背后的动机,这些群像犹如另一个隐形的角色,和黄万里的行为,似乎构成一份中国科学家的伦理记录档案。
  •     将书送给同事后,同事看了比较满意!
  •     多朴实的文字都无法遮掩正直坚定而乐观的人生光芒!数次感动,尤其是文革中那些敢于坚持自己捍卫真理的人们!伟大的人生,无不是对文明的维护—如黄老的刚正情怀相依,人生纵然历经磨难,最终对得起自己和让世人敬仰的依然是那纯洁的灵魂~而关于三峡的是非,留待时间去验证吧
  •     送货挺快啊!快递员多收三毛钱,不知道啥情况?明抢嘛?
  •     可以见证历史,时间可以证明一切 。好书更经得起时间的证明。
  •     以前版本不在印刷,老师推荐看的,期待有写中国长江,黄河的书
  •     从此可见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人才不用,浪费社会财富于创造**,美其名曰交学费。
  •     黄万里先生中华脊梁
  •     黄河万里感悟沧桑人生
  •       据8月31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最引以为豪的建筑奇迹──三峡大坝项目正面临着山体滑坡和水污染等始料未及的问题,从而使这个代表着中国改造大自然成果的项目遭到新的质疑。” 文中更是透露“中国的新闻媒体已开始对三峡大坝存在的问题进行报导。虽然政府方面一直未对大坝和水库的问题公开表态,却已悄悄地制定了一套塌方事故早期预警机制,并支持对划定高危地区的研究。”
      
       在该报道里,作者言简意赅的描述了“滑坡、水污染、海水倒灌、移民、泥沙淤积、水藻孳生、洪水泛滥”等灾害现象的出现,虽然引用数据不多,但是读起来却颇让人幸福,是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体文章,当然也是一篇典型为“奇迹”抹黑的西方帝国主义报道。
      
       该文首段导语中几个短语值得注意:“最引以为豪”、“始料未及的问题”、“新的质疑”。我不知道作者是从哪里听说三峡是“中国最引以为豪的建筑奇迹”,当然看看几乎所有大陆媒体对此铺天盖地的歌功颂德,这个结论自然不难得出,让人郁闷的是,这个“中国”定语修饰了我。最起码我一直没有认为这是最引以为豪的奇迹。“山体滑坡和水污染”成了“始料未及”的问题吗?记得在我当年上中学的时候,三峡工程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地理课本上对三峡工程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地震、滑坡”几乎不可能影响三峡工程的安全,因为它们“百年一遇”,因为我们“有信心”,而“污染”问题更能被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政府控制住。即使这些保证、信心没有提供任何分析数据,还是让我彻底倒在了民族骄傲的大旗下。
      
       最重要的,从该文中,终于有“新的质疑”了。既然有“新的质疑”,那么自然就有“老的质疑“存在过。想到老的质疑,我立即想起的是2004年《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连续用两个整版刊登的《巍巍黄万里》一文。据《巍》文,黄万里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水利学家,曾六次上书中央主要领导,称“三峡工程永不可建”,他的观点是:“从自然地理观点,长江大坝拦截水沙流,阻碍江口苏北每年十万亩的造陆运动;淤塞重庆以上河槽,阻断航道,壅塞将漫延到沪州、合川以上,势必毁坏四川坝田。目前测量底水输移率尚缺乏可靠的手段,河工模型动床试验在长期内长段落中尚欠合理基础,只可定性,不能定量,不足以推算长江长期堆积量。故此而论,长江三峡大坝永不可修。如果是为了发电,可在云贵湘鄂赣各省非航道上建大中型电站,它们的单价低、工期短,经济效应比三峡大坝发电要大四倍以上。就流域经济规划而言,也应先修四川盆地边缘山区之坝,如乌江电站等为宜。 ……此外,从国防的角度看,大坝建起来后无法确保不被敌袭,也很不安全。……长江三峡高坝是根本不可修建的,不是早修晚修、国家财政的问题;不单是生态的问题、防洪效果的问题、经济开发程序的问题或国防的问题;而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河床演变的问题,和经济价值的问题中所存在的客观条件,根本不许可一个尊重科学民主的政府举办这一祸国殃民的工程。”
      
      
       除了教科书上干巴巴的,被奉为民主决策典范的,近三分之一代表投反对、弃权票外,黄万里可能是整个质疑声中,得到最大关注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冰点的这一篇荡气回肠、如天风海涛般的特稿。令人痛心的是,黄万里是一个右派,一生坎坷,更是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之子,在学术界有重大威望,三门峡可以说全靠其一己之力而起死回生。他的话都引不起重视,何况其他?
      
      
       这其他中有谁?李锐,前水电部副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原中顾委委员;戴晴,叶剑英之女,原光明日报记者;帕特瑞夏.亚当(Patricia Adams)经济学家、“国际调查(Probe International)执行主任;格瑞恩.瑞德(Grainne Ryder)水资源专家、“国际调查(Probe International)政策研究主任;卢纳·里阿普德(Luna Leopold)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科学奖获奖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退休地质学教授……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些人脑子坏掉了,都是一些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大傻逼。但是,我们还是有一句话的,叫,不因人废言。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政治立场,可以完全不考虑。照这些居心叵测的人的说法,三峡工程是一项很显然的政治工程,不仅程序违法,而且可行性报告充满了令人惊讶的低级错误,资金黑洞、污染问题、地质问题、移民问题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都是缩小而非夸大了困难。《当代中国研究》曾就此发出一系列报道。
      
       尤其让人值得郁闷的是,在自己没有掌握任何数据的情况下,黄万里甚至最后只有一个要求,建议立即停止一切筹备工作,要求进行公开辩论,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想起南北朝的时候,范缜和王子良就佛产生分歧,范缜还写了神仙灭论,公开干呢。黄万里连个机会都没有。再想起前前前前前……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一句话:政治的精髓,就是公开辩论。
      
       据民间传说,重庆闷热,湖南鼠害和三峡有莫大关系,而某论坛更有一长贴,分析三峡工程大坝封顶之际,官方为何没有高层出席典礼。
      
       另据李敖说,“当年,胡适先生在北京大学,当时北京大学有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学生,当时为了一件事情在礼堂里面吵起来了。胡先生出现在礼堂的时候,共产党的学起来说,汉奸!指着-胡适在骂。胡先生是教育家,心平气和苦口婆心说,这个房屋里面没有汉奸。今天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面,没有谁不爱中国,没有谁是要捣你的乱,和你过不去,乱出反动言论,影响民心士气。”——胡适的这个故事我没有找到出处。但是,每次看到李敖“老眼昏花”的说出,“今天在我们的祖国大地上面,没有谁不爱中国,没有谁是要捣你的乱,和你过不去,乱出反动言论,影响民心士气”这段话的时候,总是不禁动容。毛主席老人家也说过的,让他们说话不会死的。你不让他们说话,搞得不好大家都要死掉。
    ——向天而歌
  •     做人做事的典范
  •     还是老一辈的敢说真话
  •     说句实话,写的真糙,这水平还给黄万里写传,不配啊
  •     比官史更为客观地了解一代知识分子所走过的历程。
  •     黄万里敢于说真话,不畏权势,坚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毕生为水利事业、为农民奋斗——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可惜当今中国,这样的知识分子太少了!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作者文采稍逊。
  •     水利大师,向你学习!
  •     作者比较全面的述说了黄老所经历的事,读完后对黄老的人格敬仰……
  •     黄万里先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一生坎坷,但他从未放弃为民请命的责任感。反观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文化精英们都在干嘛呢?
  •     说真话 干实事 如今这个世界这样的人已经太少了
  •     三门峡的坚决反对者,三峡的坚决反对者,历史会证明你是正确的,人民会铭记你微弱但铿锵有力的抗争
  •     本书文笔泛泛,结构松散。然传主才华不群,正直磊落,悲天爱人九死不悔之心尤为可敬可悯。东坡赞韩文公云:“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以为先生之写照,不亦宜乎?此传缺憾,当得原宥。盼来者更有佳作。
  •     一个纯粹的学者,有着坚强意志和远见的知识分子。不伪善,不做作,不畏惧权贵,不计较得失。人生沧桑,性格难违。
  •     长河孤旅
  •     一位真正的专家、学者,未被文革、政治侵蚀良知气节的正直的中国人,历史会给予公正评价
  •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就要勇于讲真话。
  •     中国真正的脊梁,现在就缺少这样的人。
  •     黄万里教授一生都在说真话
  •     黄万里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只会说真话,不会说假话,真乃中国知识分子之楷模,更是中国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     质量很不错,内容很丰富
  •     知道黄老是缘于时寒冰关于三峡的一篇评论文章,深为其学术精神所吸引。故买来作品一读。希望能充实自己敢说真话和科学精神之万一。
  •     是个好题目,可惜写得不深入。这么短篇幅,还重复的地方多。 与国外的优秀传记相比,距离还很大,如对当事人档案的发掘、利益相关者(包括持不同意见者)的采访等等。当然,具体到黄,估计档案材料、学界人员的采访、官员的采访有难度。 黄的有些诗句不错。
  •     枯燥无味
  •     有深度,有知识,有文化,值得收藏
  •     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对黄先生的一生可以有全面的了解。
  •     我们预测不出世界末日是何时何日,但是我们可以时刻关注从身边发生的那些事儿,比如我们的黄河,我们的三峡,我们的三门峡,我们的黄万里先生。。。
  •     铮铮铁骨,令人钦佩
  •     看得流下眼泪来。
  •     挺好的书 买来慢慢看
  •     写得很好,属于开卷有益的书。
  •     中国人缺钙太多了,在TC能有几个人有独立的人格。黄万里这就是个悲剧,当年就应该去台湾之类的,去哪都好
  •       这本书记述了黄万里沧桑磨难而又极富个性魅力的一生,笔触之下,是其敢说真话、坚持科学、坚守良知、骨体不媚的高贵人格。黄万里的品德与智识、勇气与坚持,永远被后人称道。 黄万里,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水利专家,出身名门,其父黄炎培是同盟会会员,是民国时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黄万里毕业于唐山交大桥梁工程专业,有感于父亲的那句“中国历史以来,从来没有农民对不起统治者,只有统治者对不起农民”,遂决意“以拯农为己志”并赴美国改学水利,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大学、伊利诺大学专攻水利,获硕士,博士学位。黄万里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和科学办事,回国后曾在西南、西北、东北从事水利建设。1953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多次在三门峡和三峡建立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虽均未被采纳,并被长期剥夺了科学研究的权利,但他提出的很多见解现在证明是有价值并具有前瞻性的。
  •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须付出生命的代价唤醒麻木的人群。
  •     让我了解了K线的基本常识,非常好。
  •     黄万里,很早就想去了解的一个人
  •     此类书多点工程规划草图就完美了,认真做人的人应该看看,还不太尖锐
  •     很喜欢他,有大学者风范
  •     推荐看啊
  •     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1419205/discussion/13046943/
  •     说实在的,在传记中这本写得真不怎样,只是简单地罗列了黄万里的人生历程,细节做得不够。
  •     黄万里先生,真真是一个执着的人!
  •     仔细阅读,感到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
  •     这个修订版用的纸质与旧版不同,附录了一些旧版没有的资料。
  •     黄万里是应该被载入史册的。勇于追求真知,敢说真话这些知识分子宝贵的品质终将透过历史的尘埃熠熠生辉。
  •     阅读本书,不仅了解了黄老的一生,更能了解一些水利工程的利弊。值得细细品味。
  •     一个好的封面可能会让你为这本书驻足一两秒,但一本书的内容如果更多的反应现实、贴近生活,那么它就被赋予了现实意义,也就将向人们传达一种思想。
    这本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其实是从黄万里个人的人生际遇延伸到整个社会当下的意义和活法,确实值得一读。
  •     如果说现在的知识分子缺钙,我想这本书就能起到补钙的作用——吴宝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
  •     2012.3
  •     近代史上,有才者众多,但有才且有骨气者太少,之前看到过介绍黄先生的文字,对他坚持真理、不计个人的精神十分敬仰,这次有机会完整地阅读了他的治学、做人、进言的坎坷人生,真知灼见至今仍有远见和前瞻性,只是不知道真理何时为人所承认,这是我读到的最感人的人物传记,向崇高的黄先生致敬,中国知识分子中也有这样有骨气有担当的人,让人鼓舞。也向作者的真诚与辛劳致敬,让我们有机会感受到黄先生的精神。
  •     看看黄万里
  •     三峡一段值得看
  •     很喜欢的一本书刚翻了下 很喜欢
  •     心痛、敬仰!!!吾辈应坚强!
  •     封面应该随便放张帅点的照片的
  •     书中说了很多修建大坝的后果,到了今天大部分得到了验证。这不是预言,而是对自己专业的自信和对老百姓负责。
  •     入目!
  •     非常满意的一次网购,在当当网买书果然名不虚传。我们这里的书刊批发最低只能打7折,还不是正版,当当的不仅折扣高,还是正版,太满意了。
  •     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黄万里,不错的书
  •     若性格收敛,既全身又全志,何乐而不为。能受天磨是铁汉
  •     时至今日黄万里先生在三峡等问题上的论断仍未得到正视,本书较为全面地叙述了黄万里的一生成就与经历,实属可贵。也许是资料有限,对于黄万里的评述相当一部分来自他人回忆。此外作为传记本书还欠条理,编者态度应该更加中立。
  •     黄万里的悲剧人生可能注定了黄河、长江的悲剧,但愿我所说的是错的;读此书,我感到了他就像屈原那样忠心耿耿、报国无门,感受到了他的罕有的宝贵的品格,真是“国士无双”啊!!
  •     能称之为民族脊梁的人不多,真正实至名归的更是少之又少,黄万里称为民族脊梁可谓当之无愧。黄万里的一生充满坎坷,他本可以少些磨难,但他是那么的“不识趣”,在三门峡和三峡问题上的直言让他做了22年“右派”到头来,他无怨无悔。无数的磨难和岁月的摧残可能蹉跎了他的后背,但他的脊梁一直挺的笔直,他就是黄万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