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财经人物 > 凯恩斯传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05
ISBN:9787108024152
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页数:905页

后记

认识罗伯特(当时还不是勋爵)是在1984年夏天。作为华盛顿约翰斯·霍普金斯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系二年级的硕士生,我对学校不久前拒绝给我系这样一位极有才华的英国籍副教授终身教职愤愤不平。据说,理由是他的著作《莫斯利传》被认为有反犹倾向。其实他是1934年出生在中国哈尔滨的俄籍犹太人,婴儿时就同父母一起被日本关东军拘押在日本一年。战后由于无法拿回在哈尔滨的巨大家产,后移居英国,并再也没有回来。他的《凯恩斯传》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并被英女王册封为勋爵。据我的看法,这本积30年功力的书只有一个思想: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伦理学的一种应用,经济学家首先要有文化和道德观。今年,在我的一再催促下,终于决定重返在中国的家园。我也决定推迟我自己同三联书店的新作《中美关系的意识形态背景研究》,全力将他的《凯恩斯传》译出,以飨国人。2005年8月

作者简介

本书详细记录了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生。他在逝去的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页。在今天,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对西方经济学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和影响力,他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他思想中的某些科学成分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哈罗德所写的传记对凯恩斯的生平作了广泛的描述。虽然重点是介绍凯恩斯的公共生活,即他对经济学和在公职工作中的贡献,但也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兴趣、他的抱负和兴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在哈罗德的平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下,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资产阶级知识界代表人物的凯恩斯的人格跃然纸上。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
序言
第一部分 责任与善行
第1章 王朝起源
第2章 剑桥文化:赛吉维克和马歇尔
第3章 在剑桥长大
第4章 伊顿年代
第5章 剑桥本科生
第6章 我的早期信仰
第7章 剑桥与伦敦
第8章 利顿、邓肯、梅纳德
第二部分 危机边缘
第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经济兴趣
第10章 私生活
第11章 战前小阳春
第三部分 纯真的终结
第12章 适应战争环境
第13章 凯恩斯与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4章 快节奏生活
第15章 千回万转——凯恩斯在巴黎和会上
第16章 文明受到威胁
第四部分 战争的经济后果
第17章 20年代的凯恩斯
第18章 向和平过渡
第19章 概率与善行
第20章 俄德事务
第21章 货币改革
第五部分 金十字架
第22章 黄金与婚姻
第23章 凯恩斯的中间道路
第24章 同劳合乔治的合作
第25章 储蓄之谜
第26章 经济大衰退
第六部分 救世的经济学家
第27章 一个不寻常经济学家的肖像
第28章 现实的预言家
第29章 新政
第30章 “向月亮开枪”
第七部分 为战争筹款
第31章 治疗慢性虚弱症
第32章 战时的中间道路
第33章 战争的巨龙
第34章 特使
第35章 战争期间的凯恩斯
第八部分 这次比上一次要好
第36章 凯恩斯的“新秩序”
第37章 怀特奇案、
第38章 建设一个更美好的英国
第39章 大妥协
第40章 美国的谈判方式
第九部分 最后一搏
第41章 诱惑
第42章 避免“金融敦刻尔克”
第43章 人死灯灭
后记 凯恩斯的遗产
译后小记

编辑推荐

哈罗德所写的传记对凯恩斯的生平作了广泛的描述。虽然重点是介绍凯恩斯的公共生活,即他对经济学和在公职工作中的贡献,但也以很大篇幅描述了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包括他的家庭生活,朋友同他的关系、他们的共同兴趣、他的抱负和兴趣以及他的人生哲学。在哈罗德的平实而又生动的描写下,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资产阶 级知识界代表人物的凯恩斯的人格跃然纸上。   《凯恩斯传》(1883-1946)详细记录了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一生。他在逝去的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页。在今天,不论是赞成者,还是反对者,都承认他对西方经济学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和影响力,他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他思想中的某些科学成分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  凯恩斯从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经济理论能为现实经济服务,他参与的论战都是在政策辩论层面上的。从这一点来说,凯恩斯更像是18和19世纪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家,而不是20世纪主流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传说很多,而《凯恩斯传》(1883-1946)从全球化的高度展现凯恩斯这位有着世界性影响的人物的人生轨迹,正是其高出其他作 品的地方。——中华读书报

前言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同中国或者亚洲没有什么直接的接触。他对印度的情况比较了解,因为这曾是大英帝国的版图,而且他在印度事务部做过短期的文官。他的第一本书是关于印度的金融问题,尽管他从未想过到印度去访问是写作这本书的必要条件。但是,他对中国的事情并不是一无所知。他对中国金融的了解来源于他的朋友——汇丰洋行的董事查尔斯·艾迪斯爵士,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了解则通过另一个朋友,曾在中国服务过的英国领事官员阿吉·罗斯。1912年,他在《经济学杂志》上撰文评一位中国学者的著作,这就是陈焕章撰写的《孔门理财学》(陈焕章是康有为的弟子,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泽注)。凯恩斯在这篇书评中指出中国学者很早就懂得“格雷欣法则”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译注)和“货币数量说”。他引用了明初叶子奇在1378年就提出的“价格下降,应当发行纸币;价格上升,应把纸币收回”。他对中国的人口数字大惑不解。他说,中国众多的人口显然是在近代产生的。中国人口从18世纪初的1亿上升到1842年的4.13亿。他发现在中国并没有发生西方世界的那种经济或自然条件的巨大变化。因此,中国人口的迅速发展令人无法解释。他担心“中国的黄金时代恐怕一去不复返,因为享受这个条件的人口太多”。凯恩斯是作为一个货币经济学家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因而只有涉及中国的货币问题才让他感兴趣。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货币改革家。他设计的第一个货币计划是1910年的中国“金汇兑本位”计划。他不赞成在中国发行纸币,因为中国人的历史经验表明,纸币“将无可避免地带来经济不稳与最终的灾难。而且它将阻挠农村地区从实物贸易到货币贸易的过渡”。他建议“ 一种以白银为流通的货币,但以黄金为本位货币”。他认为中国不应当积累黄金,而应当在伦敦保留生息存款,在对外支付时可把这些存款转换为黄金。他举日本为例,说它把大多数的储备都转换成英国的国债券。凯恩斯的这个计划一直被锁在一个抽屉里,直到他去世后才被人们发现。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看,凯恩斯对W.S.杰文斯笔下的亚洲十分着迷。杰文斯把亚洲称为“贵金属的巨大储藏地和市场”,他还认为“东方产品的低廉价格引起了贵金属向东方的不断流动”,“从我们手上拿走了成百上千万的金砖。而这些金砖在西方放在那里毫无用处”。这种强烈的形象化描述在凯恩斯的脑子里触发了一个经济史的“货币”理论,把长时段的经济兴衰同黄金和白银的升降联系在一起。尽管西方的贵金属不断向亚洲流失,但由于亚洲人偏爱囤积贵金属而不使用之,所以他们仍然很贫穷。西欧则在16世纪充分利用从南美洲流入的金银,和在18世纪攫取的印度黄金财富开始了商业和工业革命。凯恩斯关于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也许就是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产生的。1918年,中国又一次进入凯恩斯的视野。他反对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援引强加于中国的“庚子赔款”为先例。1937年,他敦促英国和美国在日本不愿放弃对中国的侵略时,中断与之的全部贸易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与了对中国发放贷款的讨论。总体而言,他确实是中国的一个朋友,不过他对中国知之甚少。尽管凯恩斯的《和平的经济后果》已被译成中文,我并不知道他的经济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如何。凯恩斯本人留下来的凯恩斯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短期的就业理论。他把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设为“已知条件”,仅仅寻求保证对该社会的工业产品的足够的有效需求。因此,凯恩斯主义似乎同经济发展所涉及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因为经济发展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做大规模的改造。凯恩斯的弟子琼·罗宾逊和罗伊·哈罗德在凯恩斯经济学的结构里加上了长时段的发展视角:我不知道他们的理论对毛泽东时代的经济思想有何影响。凯恩斯理论也许对今日的中国没有多大用处,中国面临的是转型问题— —即摒弃低效率的国有经济,推进同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融合。然而,假定政府是称职和诚实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凯恩斯政策能够通过为基础建设项目提供临时工作来帮助经济结构的转型——这就是人们过去所说的“公共工程”。在20年代的英国,老的出口工业被新型的消费品出口工业所取代,产生了大量的失业。凯恩斯认为,政府额外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够加快新型工业的发展步伐,最终能够吸收老的出口工业所丢弃的劳动力。英国一直没有采纳这个政策,但对一个总需求由于传统工业领域( 或社会主义经济的畸形发展的工业领域)的失败而长期受压抑的经济来说,这个政策仍然有用。90年代初,“华盛顿共识”似乎已经把凯恩斯主义彻底埋葬。但从那以后发生的大量事件某种程度上驳斥了90年代初的那种简单的思路。我在这里只需要指出日本和德国经济的长期停滞,1997—1998年间的亚洲金融崩溃以及2001年的华尔街股市的崩盘。这些事件尚不足以表明“资本主义已进入全面的危机”,但它们也显示出在很多领域里,经济潜力得不到发挥,经济状态十分不稳。凯恩斯如果还活着,对此一定有话要说。凯恩斯的三个信条同今天特别有关系。第一,他从来都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自由贸易鼓吹者。他认为,由于没有保障充分就业的国内政策,很多国家不得不过分依赖出口推动的发展方式,最终引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应。他写道,在推动一个国家同国际经济的融合过程中, “强有力的自我节制”是必要的。在中国快步奔向全球化的时刻,凯恩斯的这个警告是适宜的。第二,他相信工商业活动受到无法降低的不确定性的制约。生意上的决定取决于长远预期,而对长远预期“不可能找到科学根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可预测的概率”。这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市场的波动是一种特有的流行病。最后,在汇率问题上经济学界至今似无定论。凯恩斯本人信任用国际协定来调节的固定汇率制。他经历了20年代和130年代的货币战,亲眼目睹了国家操纵汇率以达到贸易上的竞争优势的手段。他把英国在1921年的经济衰退归罪于东亚货币的大幅度贬值。因此,他必定会反对一个国家利用汇率偏低的货币来不断积累外汇储备以达到出口推动型经济发展的目的。他不厌其烦地指出,外汇储备不是为了囤积而是为了使用。因此我认为他一定会敦促中国多花少省。正如我在本书的结尾部分中所说的, “只要这个世界有需要,凯恩斯的思想就会一直存在下去”。然而,一本凯恩斯的传记不可能只描述他的经济思想。正如他的夫人莉迪娅·卢波科娃用她那种带俄国腔的英语所说的,他“不仅仅是个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哲学。他在这些领域里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而这些领域也对他思考经济学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影响。尽管经济学家都致力于“做至善的事情”,很少有人把伦理学当成一回事。经济学家们以为,只要能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就是对他们有好处。然而凯恩斯坚持认为,经济发展只有在当它能够使人们在道德上得到改善时,才算是正当的事业。从某种程度上讲,经济学和伦理学应当携手并进。但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超出一定的标准时,经济学和伦理学就开始分道扬镳。今日的西方出现了失控的消费主义浪潮,文化和精神价值成了“酷爱金钱”的牺牲品。凯恩斯对此一定非常不快。在哲学方面,凯恩斯是一位直觉主义者,相信人们对善与恶、真理与谬误、对与错的行为有直接的、先验的认知。这种直觉是在一个人的经验之外就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更加信奉的是康德主义而不是功利主义。他对艾萨克·牛顿的评价是: “他的直觉肌肉最强壮,最有韧性。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受到上天如此的厚爱。”这段话对凯恩斯也适用。他的朋友奥斯瓦尔德·福尔克怀疑他的脑子“是否真是典型的西方式的,抑或只是徒有虚表”。凯恩斯认为对任何问题的分析只是他的“思想结构的外表,而不是实质”。这更像艺术家的头脑,而不是科学家的头脑。从个性上看,凯恩斯具有审美家和管理人才的双重性格。他的情趣和爱好是唯美的:他的经济学佳作都有一种诗意。但这些艺术火花是为保卫受到威胁的社会秩序这个任务服务的。他常常愿意牺牲他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以换取他认为可以得到的东西。他在这方面的直觉十分敏锐。他意识到:“文明是少数几个人的个性和意志建立起来的一种单薄、脆弱的外壳。人们只能通过巧妙地制定和不择手段地维护规则和习俗来维持文明。”他之所以能够继续引起我们的注意是因为他正是属于那“少数几个人”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和思想贡献给了捍卫“单薄、脆弱的”文明外壳的事业。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2005年6月

内容概要

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1934年7月19日出生在中国哈尔滨一个俄籍犹太富商家庭,婴儿时就同父母一起被日本关东军拘押在日本一年。战后由于无法拿回在哈尔滨的巨大家产,移居英国,六十多年后才重新访问幼时的故园(2005年9月曾来华讲学). 他的《凯恩斯传》使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传记作家之一”,享誉国际学术界,并被英国女王封为勋爵。这本积三十年功力的著作只有一个中心思想: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伦理学的一种应用,经济学家首先应该具有文化和道德观。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凯恩斯从事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使经济理论能为现实经济服务,他参与的论战都是在政策辩论层面上的。从这一点来说,凯恩斯更像是18和19世纪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家,而不是20世纪主流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传说很多,而本书从全球化的高度展现凯恩斯这位有着世界性影响的人物的人生轨迹,正是其高出其他作品的地方。                                                            ——中华读书报

章节摘录

书摘梅纳德·凯恩斯出生在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特定文化当中,是这种文化的最重要的产物之一。他既继承了这种文化的追求和抱负,也继承了由此所产生的紧张因素。他是在这个文化的伟大人物们的影子下长大的。这当中最著名的人物有亨利‘赛吉维克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二人都是他父亲的老师和同事。他的思想风格和生活方式都毫无疑问地带有剑桥的烙印。凯恩斯的第一部传记作者罗伊·哈罗德经常会谈论凯恩斯成长过程中的“哈威路6号先决条件”,其实,剑桥文明才是更具本质性的先决条件。因此,不明白剑桥的这一文化遗产,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凯恩斯。    维多利亚时代的剑桥知识分子们深受宗教信仰危机及其最终所产生的衰退的影响,而19世纪60年代是剑桥人失去他们宗教信念的十年:爱德华·卡宾特、莱斯利·斯蒂文、亨利·赛吉维克、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阿瑟·巴尔夫全都属于60年代的“怀疑”学生。这个十年起自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所造成的轰动影响,而终结于1867年产生的第二议会改革法案。上帝的死亡和大众民主的诞生差不多同时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一起奇妙地集中到了个人行为与社会秩序的问题上。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秩序以福音派教义及社会服从为基础,正是在这块以“既定秩序”为组成成分所构成的岩石上,英格兰及苏格兰的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建立起了以个人、个人利益及个人选择为基础的政治、道德及经济的哲学理论体系。他们从未设想过个人利益及个人选择能在基督教义框架以外得到实现,也从未设想过能在不受现有社会结构的限制和调和的情况下得以实现。而当这个保护体制面临土崩瓦解的威胁时,他们唯一所能求助的只剩下个人主义;这样他们立刻就面临另一个问题:如何保证个人选择的总和能产生出一个理想的社会结果?在排除了天堂给予的奖励之后,如何确保个人幸福能与社会责任相协调?    在所有的机构中,历史悠久的大学受基督教信仰危机的冲击最为直接。过去,他们所从事的知识传授活动主要是围绕着神学或神学上的思考来进行的,他们为英国国教提供所需的神职人员,是维护既定社会秩序的一支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但在此时,神学正失去其对道德的影响控制以及在政治上的功用,学校的学生已不再或至少不那么热心地寻求供职于教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传统大学如何继续发挥它们的社会功能呢?    这些问题主导着大学的改革运动,而回应的措施之一就是向不信奉国教者敞开大学的校门。内维尔·凯恩斯能在剑桥得到一席之地正是这种改革的结果。采取这项措施的基本动机是保守的——防止出现一个竞争的、或持异见的知识分子阶层。从这方面来说,这项措施是成功的:除了一小批费边主义者以外,此后60年中对英国思潮稍有些影响的人无一不是出自牛津或剑桥的教育制度;这与前60年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前面60年里,大多数改革派知识分子都是来自大学以外的世界。毫无疑问,英国式的绅士概念的相对包容性帮助了知识分子的这种整合。人们只会以先生来称呼内维尔·凯恩斯,尽管他的父亲从11岁就开始当制刷学徒工。    然而,知识分子阶层的整合统一还只是部分答案,并不能解决宗教衰落的全部问题。通过这种整合,大多数知识分子精英希望得到或提供一种权威学说——这种权威性具体表现在专家们拥有被赛吉维克称之为“不受压制的共识”权力。最初,人们期待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来完成创造这样一种学说的任务,期待道德哲学能为一个世俗时代提供真正的信仰。    P45-46

图书封面


 凯恩斯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4条)

  •     只看了一小半,凯恩斯的经济运作和理论建构方面的内容等我看完了再评价吧,现在主要关心凯恩斯的个人生活和工作的方面。虽然早就知道凯恩斯年轻时候是个活跃的同性恋者,但是没想到他和他的同性伴侣的关系原来如此深厚而复杂,真的是谈了很多年恋爱,有过好些年的同居经历,留下很多情书,也吃过不少醋,也在给友人的信里抱怨母亲关于婚姻的谈话很烦人;但是,凯恩斯中年居然爱上了一个女人,似乎真的是排他性地爱上了她;他的夫人对他的同性倾向非常理解也很坦然,他去世后的遗产继承人里,依然有年轻时最重要同性伴侣的名字。近来有些感觉,似乎有些同志岁数大一些之后,对激情的需求变少了,对稳定生活的追求多了,对肉体的单纯迷恋也慢慢让位于精神性的欣赏(比如,凯恩斯爱上那个芭蕾舞女部分是因为她想法和言语都很有趣,特立独行),似乎他们也不能算转直,但是似乎就比较稳定地进入了异性婚姻。抑或,凯恩斯当年进入主流社会之后,还是做gay的压力太大,所以他要”从良“呢?这本书里似乎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相关证据,作者大概对性取向问题的理解也不太前卫吧。还有很好奇地一点,为什么凯恩斯年轻的时候可以如此公开地在一个又一个圈子里搞同性恋,而阿兰图灵,虽然也是剑桥毕业生和faculty member,却被逼到了强迫改变性取向的程度?是阶级不同,是行业不同,还是因为时代不同(比如,二战之后的英国比一战前变保守)?
  •     说到凯恩斯,翻起了10年前买的《预言与劝说》,当然了,还是难懂。重要的是这只干预的手已被举起来了。
  •     坦白说读完这本比我小时候的新华字典还大还厚的书对我来说已经是种了不起的成就,我快为自己的坚持和耐力进步打个及格分了,但还是发现,如若不是凯恩斯的魅力和我对他身后问题的重大疑问,我仍无法读完。写这本书书评的任务留在Outlook里有两个星期了,今天我鼓起勇气把考试复习的安排置之不理,也要来完成这个让我觉得很神圣的任务。我必须把几十条书签整理下来,在下面的文字中,你只能些许看到我自己的话,那不是因为我没有触发,而是相比起他的思想和行动,我所想的推论都显得那么短视而微不足道,但我迫不及待地将它们也写在豆瓣,这就是我渴望的阅读带来的对话。希望有些勇气,但不那么足够的朋友们在看了这些之后,能够像路加福音所说的走向那扇“狭窄的、只有很少人通过的门”。1、文明是少数几个人的个性和意志建立起来的一种单薄、脆弱的外壳。人们只能通过巧妙地制定和不择手段地维护规则和习俗来维持文明。2、经济学是后基督的一种神学形式,经济学家则是每个互相争斗的教派的教父。3、他在1925年写道:“现代资本主义是绝对非宗教式的,没有内在的统一,没有多少公共精神,只是一群财产所有者和财产追求者的乌合之众,这一种体制必然依靠极大的成功,而不是一般性的成功,才能生存下去。”(这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就在这样的一种游戏之中,必须依靠极大的成功,而不是一般的成功才能生存,对于像我这样有些济世想法的人来说,这是有些残忍的现实)4、在他的一生中,梅纳德总是会沉迷一些东西,它们似乎得偏离了但最终却被证明是更加充实了他的主要努力方向课程以外的兴趣,就曾为他的经济学写作增添了新的思考范围。(芒格说,你是正确的,并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你,而是因为你的资料和推理是正确的。我必须学会忽略那些扰乱心情的噪音,学会在巨大的干扰中牢牢把握自己的信念,学会在别人的质疑和明显的限制中默默地进行着自己相信是对的行为)5、分割的才华空间vs结构上的脆弱性(在某些时刻,总有占着上风的一个)6、对他来讲,关于生活目的的哲学优先于关于生活手段的哲学(即经济学)。(因此我非常鄙视不去思考生活的目的,而去琢磨生活手段的憋脚的哲学或美其名曰的宗教)7、人的质量(从高到低):艺术家-科学家-商人。他认为自己处于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8、至善作为行为的标准,而并不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至善的生活方式的中心是对文化的享受。9、审美精神是逃避一个行将崩溃的社会的一个出路。(如果用这条标准来衡量,我们现在还似乎是在为温饱挣扎,所以那个出路还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但又好像依希看到)10、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经济大危机将希特勒推上台以后才发生的,而这场大危机恰恰是来源于20年代初世界经济的领导艺术的失败。(这句话有很多想象的空间)11、对于数据:原始,而不是“整理过的形式”并且倾向于以表格的形式而不是图形。(从这里我必须要纠正自己一个错误的想法,即图形化数据、视觉化推进的必要性,它们是适应人类娱乐的需要,也能彻底抹杀大脑的专注力)12、一个经济学家不能证明他的对手有错,他只能试图去说服他。(似乎看起来后前者更难,但我判断后者才是,原因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诉求是什么,又如何去说服一个有着明确观点和对手呢?)13、思考这样一个顺序:经济学、数学、逻辑学、伦理学14、信用贷款是控制景气周期的成功关键(但目前来看,这种论断存在历史和区域的局限性,看看央行货币政策的无力就知道了)15、滥用政府职权的一方面是法西斯主义,而另一方面是布尔什维克主义16、“我不想让成功和有特殊才能的人感到周围对他有敌意”17、既然这些礁石搬不掉,就只能用经济繁荣的浪潮将它们淹没(这种气势让真让人敬畏!)18、神灵般的直觉、非凡的持续自省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对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感觉,个人风格,多面性、理念结合实际的特殊才能19、伯克总是正确地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即牺牲眼前的利益而去追求将来的那种令人生疑的好处的作法多半是错误的。此外,我们 追求的那种条件比原先存在的条件好是远远不够的,它应当比过去要好到足以弥补过渡期间的那种损失。20、对环境的承上启下的关注是理解一个思想家的关键所在--凯恩斯很喜欢写牛顿的自传21、鼓励消费更比借贷更能体现“赤字财政”的特征22、资本支出能够收回成本,而且它不会造成国家债务的递增,从预算的角度业看更加合理23、同时扮演“评论家”和“行动派”两种角色,并切换自如24、达成“华盛顿共识”的历史背景:很少有人怀疑德国将在1944年被击败。因此,保障英国经济在没有租借法的世界里能够生存下去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1944年11月罗斯福为了重新参加竞选,想要一个建立国际基金和银行的国际条约(日后的IMF和世界银行)25、我们最好的供应方往往不是我们最好的市场,因此需要一个多边清算体制。(对过去20年的美国人来说,中国就是最好的供应方,但现在这个角色正向最好的市场转变,而供应商的接力棒也必将转移给下一个国家或区域)26、罗宾斯写道:我常常想,凯恩斯一定是最了不起的人物之一--逻辑思路敏捷,有老鹰扑食的那种直觉、生动的想象力、宽广的视野,而最重要的是他的用词精确。27、然而,他仍然把世界银行看做是更多地为欧洲重建服务,而不是作为全球经济长期发展的工具。(这是一个经济学家的国界性决定的)这部传记的作者也很传奇,用了30年时间来写,身上也混杂了中国、俄罗斯、犹太人、日本、英国式的多种印迹,加上凯恩斯所在的时代和国家及世界历史阶段,在一个复杂但完整很多的背景之下打消了我以前很多看似问题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是在美国人的一手操纵下,但IMF理念最初发起者怀特,亲英的摩根索,以及深受凯恩斯影响但同时又是身陷困局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影响力在他们几乎同时退出历史舞台后的演变是极具偶然性,绝不是一种阴谋论或几个天才的算计能够解释的。

精彩短评 (总计70条)

  •      too long!
  •     读完需要耐心
  •     当知道他是个gay之后。我决定要好好研究一下他。
  •     包装正规,期待阅读,呵呵
  •     一瓶已经快用完了,痘印没有明显改善,我是早晚都用的,最近又长了两个豆豆,不知道是不是要坚持用哦
  •     九百面,近百万字,想说点却不知从何谈起。大概是,对经济学的认知由狭隘越变开放,对各类人文通识学科的想了解的欲望,以及对学术生活的艳羡与追求都越加强烈,对欧美近代的历史,包括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组成和变化,有了大概了解。读传记宛如见证一亲密友人由生至死:借内容滴滴点点地充实臆想的灵魂从干瘪到饱满,在最后接到去世的消息时候心掉进谷底,明知会结束却不想接受这事实。但是生者仍然要继续下去。
  •     书厚,字小,耗尽了我对凯恩斯的兴趣。
  •     诶,看了这个才知道,原来经济学是从宗教和神学发源出来的,还是统治阶级的工具。选读版有点短,很多东西描述得也不是很清晰,就是这些名字搞得也比较乱。我可能不一定会去看原书,除非我对经济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
  •     要写篇书评 1.凯恩斯就是个奇葩。 2.奇葩是个褒义词。
  •     非常的好!很喜欢!!!
  •     作者客观地记述了凯恩斯的一生,妙趣横生,读起来欲罢不能。一个知行合一的凯恩斯令人敬佩。此书值得再看。
  •     很好的一本人物传记书
  •     405。书是精彩且丰富的,极富启发性。作者对凯恩斯的理念有开放性的解读,但也力求不偏袒,这点做得比对凯恩斯的神化更令人信服。结构上,基本是学术、个人生活、官场的三分。有对经济学背后的哲学体系的挖掘,之前一直不知道本科时凯恩斯对伦理学还有这样的热爱,但对凯恩斯的经济观点阐释不是很清楚(如金本位的去与留),也可能与凯恩斯自己也有些举棋不定有关;有对凯恩斯个人生活的审视,职场上的起伏,爱情上的不定;有对时代变迁的见证,维多利亚时代落幕似乎与当代中国到有一些类似,不时有些颇有时代感的句子。
  •     好书,描写细致不仓促,但很难一口气读完。应该耐心读。
  •     K835.61/312
  •     传记一开始读起来还有些感觉,可能是自己耐心不够,读到后面就觉得太臃肿了,没有多大兴趣了。
  •     断断续续的到底读了 懂了?
  •     比起凯恩斯在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我更感兴趣他的私人生活,bloomsbury的精英小圈子文化比学术著作读起来更有意思~~
  •     看这个书会花费些时间,得到的反馈是,凯恩斯时代人物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态,当时社会的背景与文化,那些沉落暗处的社团与活动,以及影响力的发生和塑造。
  •     书不错,帮便宜买的。
  •     凯恩斯传记的长卷
  •     看得起劲,
  •     国际精英的成长历程,剑桥圈
  •     2013.08.29.-2013.09.30.很久没有看一本书,要花一个月了。
  •     需要再读一遍~
  •     太厚了!
  •     2014-11-30
  •     马太福音上有句话叫作“让我们赞美伟人”,这是我对他的最终看法,这是一个伟人建立世界秩序的时代,更是我的信条,同时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     包装、发票、送货员态度都很给力。
  •     大概看了三分之一,一个俄罗斯作者花了整整三十年写的唯一一部书。。
  •     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传记
  •     前年一直等到今年,才从图书馆借出来。夹在其中的评论和历史,有助于了解一个帝国衰落前的精英阶层面面观,还有凯恩斯的经济学观。不愧为记录凯恩斯的最好的一本传记。
  •     书是软精装的,很喜欢,不错。
  •     (2006-2009)
  •     一辈子如此顺利的精英的一生 好像也不是那么的有趣 这本书读起来好累
  •     对凯恩斯理论部分的总结和评价简直秒杀大部分中文论文
  •     对凯恩斯的生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叙述精彩
  •     背景、细节描写过多。不太喜欢。如果不是特别喜欢这个人,建议别买。
  •     经济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目测做到这一点的,也就是马大胡子,凯公公,和半个萨缪尔森。
  •     总体很喜欢,书的封皮和纸质都很好,这个作者写的凯恩斯传是流传最广最为公认的。不过书还没看。等放假回家再看。
  •     天才经济学家的一生,青少年时代的成长颇有趣,到他真正开始在经济学上取得成就时,反倒只能硬着头皮翻一遍,翻完更是觉得自己对经济学是一窍不通,看来读曼昆是必需的了。
  •     题材和内容都是我感兴趣的,为啥提不起来劲头呢
  •     优点如题,缺点是字体太小,用线装订的,容易散。
  •     
  •     人物牛逼,传记的写作者更是牛逼。知了凯恩斯必读的书,审视上世纪一部不可缺少的诸多。这正是传记作者的思想在熠熠闪光。
  •     老外的传记写的就是不一样;看了1/3,太厚了,Mark,以后一定重新拿起;感慨大清帝国时代的我们和同时代的凯恩斯,受的教育真是天壤之别,中国的应试教育真是荼毒了一批又一批的人,在需要形成三观的时候被高考洗脑,人生显然推后了至少6年。
  •     这书写的真不错
  •     凯恩斯的一生不是悲剧,而是极度成功、快乐和自我实现的生活。
  •     世界级名著
  •     虽然严肃,不过确实好书,作者仔细,做了20多年的研究,阅读很广;而且凯恩斯的年代也给我们一个观察世界,回顾历史的新视野
  •     第14本,感觉选读版真的只有一点点啊,好像伊顿公学都没读完就结束了……求全本…
  •     老师推荐看的,很厚,翻译的不错,文笔很好。看了之后纠正了一些观念。
  •     看完又忘的差不多了
  •     2015-10-23
  •     经济学专业的人都应该好好读一下,看看真正的经济学家该是什么样子的。
  •     像字典一样的书,甚是细致,但却有大格局,总的说来,JMK是个剑客,或者说侠客,而且是牛B的那种。
  •     20年的写作 只为一本书。记住笔记本与笔在手。
  •     天纵英才
  •     这部传记写得很精彩,全面记述了凯恩斯的学术成就'公共服务和私人生活.但我感觉译本读起来不少地方不顺畅,甚至翻译错误.错字(印刷或校对?)亦可见.我考虑买本英文原版读.
  •     读的有些累,凯恩斯一生充满活力,“让他放慢生活节奏无异于让钟表失去时间”。他身上聚集了许多特质:清晰的逻辑、独特的修辞、懂得妥协艺术、善用影响力、能为争取最大利益灵活转换策略、忠于朋友,此外,一二战为他提供了发挥才能的绝佳舞台,仿佛一越成为“世界管家”。
  •     先天一手好牌,后天自我培养,天时地利人和。
  •      很想看
  •     Require patience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philosophy behind Keynes~~Haven't finished yet...
  •     好书,印刷质量还行,值得一读
  •     一部经典的人物传记。看完这部书的大半,不但没有增加对天才的凯恩斯的敬仰,反而增加了许多不信任感,历史现实也强化了我的这种感觉。他的一生太顺利了,又家境优裕,私生活乱七八糟,虽然身处社会上层,然而真正深刻的思想往往源出于人生的逆境,源出于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他的知识也过于专业化了,也即是眼界过于狭窄,远远不如哈耶克的深邃。好,先说这几句吧。
  •     1公学毕业有300本书 2生活目的的哲学优于生活手段的哲学 3认为低利率可以避免危机,缺乏对崩溃的遇见 4对伟人素质的界定,神灵般的直觉,非凡的持续自省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个人风格,多面性 5投资哲学牢牢守住几只精心挑选的股票 6有钱好处不用求人 7投资哲学与一般看法背道而驰
  •     “他时常半夜梦见邓肯,其形状之悲惨,令他醒来后大哭不已。”
  •     太长,第一遍囫囵吞枣
  •     没办法,读着同一天生日的传记,很难不找找自己的影子。但其实只找到一堆自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