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传》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财经人物 > 凯恩斯传章节试读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05
ISBN:9787108024152
作者: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
页数:905页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84页

节俭、谨慎、精心计算和有远见--这是资本积累的基础。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24页

文明不过是极少数人以人格和意志建立起来的单薄脆弱的外壳,而维持它的存在必然需要传统和成规作为后盾。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96页

《和平的经济后果》是一份关键的文件,他使凯恩斯名声大噪...一本在充满激情和绝望的时刻所撰写的书决定了它的作者的人生道路...凯恩斯不仅因此一举成名,而且让经济学对未来世界的形成发挥作用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17页

凯恩斯基本属于那个有“信仰”的年代,那个年代跟我们现在这个年代大相迳庭。这不是说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信仰,而是说我们失去了对能否获得真正信仰的可能性的信心。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30页

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对穷人来说无济于事,因为穷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富人。其次,它将大大减少能享受财富的人数,同时也减少富人存在给国家带来的有利因素。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页

经济系毕业生,读过此书而已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69页

他并不厌恶统计学。他特别讨厌的是在统计学这个难以捉摸的领域里,有不少在数学和统计学技术较好的学者居然以为自己能够对人世间的事件得出精确的了解。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93页

他的才智既不狭窄也不咄咄逼人,而是融合在周围的集体中。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0页 - 序言

他认为古典理论构建在失业问题无须被解释的假设条件上。但这种愉快的经济状况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并不相同。然而,如果他提出的中央控制政策成功保持了充分就业之后,“古典理论从这时又可进入”……因此,即使在他最激进的理论里,凯恩斯仍然着力于他的新理论同古典理论的调和。他把两种理论的作用限制在两个不同的领域里。第一个理论解释总产出的水平,第二个理论解释它的分配方式。总体来说,这就是凯恩斯革命同传统经济学达成妥协的条件。然而,这两个领域之间缺乏理论上的和谐,尤其是,凯恩斯未能通过古典分析的基本对象,即个人的动机与行为来解释大规模失业现象。这就是在70年代和80年代里凯恩斯革命开始解体的重要原因。凯恩斯常被误读的一个地方,就是常常作为古典理论的对立面而出现,连新凯恩斯主义者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教材里也如是处理,也许是为了方便,但是后果是造成了误解。这段文字也许可以作为一个辨误。
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有自我保护意识的个人主义哲学家”。他既不愿意接受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也反对激进好战的工会主义以及工业资本的日益集中,这些都是现代经济的“黏性”的具体表现,它们把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变成自由政治体制的大敌。凯恩斯在1925年写道:“经济体制不应当要求‘扩散理论’去完成它无法完成的任务。”在本科生时期写的论伯克的论文里,凯恩斯批评了这位他曾敬佩过的哲学家,说他没有区分自由体制的“中心结构”和“外围工事”。对中心结构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加以保卫,而外围工事有时是可以放弃的。凯恩斯的“中间道路”哲学(更贴切地说是理智的道路)正是为了放弃个人主义社会制度的一些“外围工事”,并接受一些集体主义原则以捍卫自由体制的“中心结构”。1944年,凯恩斯同哈耶克的著名对话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保卫自由社会需要放弃多少“外围工事”。凯恩斯对提高资本主义经济的平均水平有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源于他对整个自由体制的危机感。他在1925年写道:“现代资本主义是绝对非宗教式的,没有内在的统一,没有多少公共精神,只是一群财产所有者和财产追求者的乌合之众,这样一种体制必须依靠极大的成功,而不是一般性的成功,才能生存下去。”读到这一段,突然感觉凯恩斯有一种斯内普式的伟大,感觉哈耶克一定是误会凯恩斯了,哈哈,凯恩斯论证的政府干预充其量是“曲线救国”,似乎想得比哈耶克更深一层次。
凯恩斯决心要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作得更好,这同他的思想中的道德观有联系。市场经济所做的让大家都富起来的承诺越快兑现,人类就能越早进入享受“美好生活”的状态——人们就会着眼于现在而不 将来,着眼于目的而不是手段,着眼于“至善”而不是“功利”。凯恩斯在学生时代对G.E.伦理观的忠诚不是年轻时期的一个闪失,而是毕生的追求。他在《我们孙儿辈的经济前景》这篇有趣的论文中完全回到了摩尔伦理学。他在1928年第一次宣读这篇文章的听众是曼彻斯特公学的一群男生。它的中心思想是,解决“经济问题”是文明的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
因此,凯恩斯的经济哲学由三个互相依存的部分组成:他的技术性的宏观经济学、他的防御性的政治哲学以及他的终极道德目的。当自由世界面临的政治威胁已经消失以后,人们也许应当问,凯恩斯的“中心结构”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今天,在发达国家里已经没有同政治自由主义竞争的对手,因此,政治体制比过去更能承受经济的波动。然而,经济波动仍然会给国计民生带来重大损失。每次损失都会限制目前的“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并延迟把美好生活扩及更多的民众。人们往往只知道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而不知另外两部分。正如人们只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不知《道德情操论》。
在技术性的经济学方面,凯恩斯对大规模失业的产生的持续做了经济理论的分析。这个分析仍然有经久不衰的价值。在今日的经济学领域里,凯恩斯经济学的研究项目仍然很多、很活跃,主要原因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不少有待解释的问题。然而,对失业问题的研究方法已与过去不同,对“古典经济理论”的态度也同凯恩斯的态度有区别。经济学家们现在已经意识到,古典经济学理论虽然坚信经济的自我调节性,但没有对各种制度做具体的分析(包括货币、银行、政治和法律制度)。事实上,古典经济这没有任何理论制度。凯恩斯本人也同样把制度设为已知因素。因此,他试图用反周期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来改进或稳定人们对将来的预期。对不确定性更加关注的经济学家现在更加重视稳定经济的制度建设,而不再注重对经济周期的“微调”。目前仍然有争议的问题是,稳定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规划建设和政策稳定是一个简单、容易的任务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工作。随着东欧共产主义的垮台,这场争论已经具有全球化的特点。但是,古典经济学的天真和幼稚也已荡然无存。不管经济学家们如何看待凯恩斯,今天的经济学领域里已经不存在“前凯恩斯经济学家”读到这里突然想起邹亘甫说的,许小年要埋葬凯恩斯主义是无知的表现。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70页

Keynes这个数学很有天赋的人认为,现实问题是不可能用高雅的数学理论来解决的。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57页

絮叨到第57页,终于开始讲主人公了。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页

有想要这本书的找我,我的《凯恩斯传》六成新,现在40元出售,接受异地交易,支付宝付款,联系电话15007595809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76页

在经济世界的问题未得到纠正以前,政治和领土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70页

现实的问题是不可能用高雅的数学理论来解决的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29页

伯克,平等法则不是独立的政治或伦理原则,是为公众满意;为了将来令人怀疑的回报牺牲现在的利益不明智,拒绝任何革命,凯恩斯认为反对任何理性的改革太为过
凯恩斯极力论证理性和民主相和谐,民主发展的过程有可能增加全体公民的理性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42页 - 第一部分:责任与善行

1.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们携手共度了67年地婚姻生活,直到1949年内维尔在97岁高龄时去世。从所有方面看,这都是一个完美的爱情组合。在他们结婚14周年纪念日那天,内维尔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现在在一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幸福。实际上,确切地说来,我越来越为自己当年选择我的妻子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远见卓识而感到庆幸。”(第42页)
2.马歇尔还认为,物质条件的改善会通过对人的基因的直接影响而自动地培育出一种更为优良的性格类型,即更具活力和更愿意自我奉献的类型,因此资本主义的长远效应是使需求“道德化”。(第55页)
3.梅纳德从父母那继承了一份有不同意义的遗产,他的父亲代表着私人乐趣,而他母亲则代表着公共乐趣。(第62页)
4.有意思的是,他的这些态度不仅存在于那个时候,就是后来也从未变过。贵族是愚蠢荒谬的,而无产者总是“像乡巴佬”,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只产生于中产阶级。(第83页)
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为他的拒绝专门化付出代价,然后这种拒绝是有根据的,其精明之处在于他不相信自己会以数学作为一辈子的职业。(第92页)
6.正如信使会的一句康德式的笑话所指出的:信使会才是“现实存在的”,而大千世界则是虚幻的“表象”而已。当老会员麦克塔加尔教授在晚年出乎人们意料地结婚时,他特意告诉信使会会员,说他不过是找了一个“表象的”夫人。梅纳德则总是称非会员们为“芸芸众生”,也就是说,协会之外的世界远不如协会的集体生命更为真实,所以不值得过多关注。这个康德式的笑话实际上有一种严肃的道理,即对信使会的评判标准是超出常人的理解力的。(第105页)
7.其实,信使会的最突出的特点恰恰是它的“英格兰性”,其成员的排他性正是英国社会的排他性的一个缩影。这是一个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排他性社会,每个阶层都为了保证自己生来具有的某种特权而排斥他人。信使会是对工业化生活的一种强烈反应,它的文化基础是对已死亡的语言(如拉丁文)、骑士精神、道德伦理的乌托邦的崇拜以及对工商业的排斥。(第107页)
8.他(邓肯)有着独创但完全未经训练的智慧。梅纳德十分高兴地发现他从未掌握好乘法运算表。邓肯热爱音乐和舞蹈,他的视觉才能使他有着“很强的敏锐观察力并对所看到的每一件事都感到有趣:尤其是那些大多数人视而不见的东西”。他的绝对的心不在焉使他在一般人眼里看上去似乎有些迷迷糊糊——比如说,他的衣服看上去经常像是其他人扔掉的东西,但是在梅纳德眼里这却是他可爱的一部分。然而,邓肯确知他想要做的事情。简言之,邓肯正符合那类梅纳德一直崇拜的人:一个艺术家,有着自己完整的内心世界却需要外部的保护。(第149页)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73页

墨迹死了,几个月了才看到了这地方。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2页 - 序言

加德-弗莱奈是普罗旺斯的一个海风很大的渔村。但那里并不缺乏智力资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J.R.R.托尔金,即《指环王》作者之子——译注)从牛津的英国文学世界逃出,同夫人贝丽一起来到这里。经济学家伊安·利特尔和夫人多布丝在村外有一幢房子。多布丝当时正统癌症做殊死的搏斗,但最终败北。尼基·卡多也有一个度假屋。这两位经济学家在理论问题上的意见常常不一致。正是在珍妮·希顿夫人的午餐会上,我聆听了他俩的争论。通过这些争论,我意识到,经济学是后基督教的一种神学形式,经济学家则是每个互相争斗的教派的神父。希顿夫人住在村中央的一座由教堂改造的房子里。在地下室的一张长条桌上,卡多和利特尔坐在希顿夫人的两边,开始打高质量的“知识网球”。尼基发球凶狠,而伊安的过招也很妙。争论的焦点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否假设规模收益不变?卡多大喊当然是,而利特尔则坚持不是。希顿夫人以迷人但大惑不解的姿态主持这场辩论,不断地给他们添加盛放在一只大碗中的鲜汤。
这段笑点太多了哈哈。把不同派系的经济学家说成“各个教派的神父”,还有希顿夫人以“迷人但大惑不解的姿态”给两位添汤,想到二位辩到口干舌燥,瞪一眼对方,喝口汤继续争论,就忍不住笑。
至于这个争论嘛,反正张二震爷爷和马野青叔叔的教材里的前提假设是包括“规模收益不变”的。这个记得真切,当时二震爷爷让我回答比较优势理论,前提假设我只记住这一个,就以“等一系列前提假设”打哈哈过去讲主体了。貌似是克鲁格曼在比较优势理论里加入规模经济的?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73页

我不相信任何的债务支付将会超过几年的时间,因为这与人的本性不符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84页

他要让经济学家成为20世纪的“君主”,只有经济学家对社会福祉的看法,再加上专业技术上的出类拔萃的新标准,才能筑起一道防止动乱、制止疯狂和避免衰退的最后防线。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95页

凯恩斯的和平的经济后果是经济学对政治的一种反抗...统治者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经济的繁荣...凯恩斯对德国偿付能力问题上的处理反映了他在经济问题上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后来在“凯恩斯”革命中起了关键作用。认为各种经济形态都有“僵固性”,而不是灵活易变的。必须用政府的政策来进行调整,而且调整是有限度的。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86页

我们打碎窗户不是因为我们高兴得发疯,而是因为我们知道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可以这样做而不会 受到惩罚。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19页

一个人越是注重分析,越是不愿轻信成规和传统生活价值,也就越加依赖自己的“直接”的判断力。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47页

章二 之笔记一 P47
关于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在我的粗浅的理解里,即在经济学上的基本性前提“理性人”的假设与后来的“利他主义”的假设上的争论
穆勒的观点很有一定的意义,道德,究竟是作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支撑,还是作为有价值的行为规范? 道德,其自身的存在是否是虚伪的?
在一切意识形态为共产主义思想的高尚道德观禁锢中释放出来的中国,在这个以王小波为代表的一波又一波呼唤人性解放的今天,在列宁墓是否应该搬出红场又一次引发争论的时刻,关于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应该不是那种已经逝去的,缺乏时代感的,古朽的维多利亚时代理性主义刚刚抬头之刻的争论,而是尚待争议的话题。
在思念粗糙的纯属混过的经济学训练之后,在制度经济学对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多次强调之后,在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说得到了强大的眼神与扩展之后,我想,道德这一意识形态的问题,不仅是受到了千百年固有文化所熏陶出来的基本的普罗大众的肯定,而且,即使是自由主义者,接受“理性人”解说的古典经济学者们也会对其加以重视。
特别是在中国,虽然各类文化界的弄潮儿不停地鼓吹思想解放与人性彰显,但是,道德,社会普遍的价值观永远是社会的基本支撑,虽然它会在历史与文化的渐进中被慢慢更替
另外,且让我感慨一下,这本传记的历史学者的开篇的文化味也未免太过浓厚了吧?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8页

文明是少数几个人的个性和意志建立起来的一种单薄、脆弱的外壳。人们只能通过巧妙地制定和不择手段地维护规则和习俗来维持文明。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76页

他从未感到有必要去反抗他的家庭。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49页

章二 之笔记三 P49
P48-P49,这句话颇有意味这种教育的主旨是为了给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公众生活培养很少受工业社会习性污染的领袖人物,希望这些人对利益动机产生根深蒂固的反感。这样一种教育方法对英国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仍在无休止的辩论当中。但是,从更小的范围来看,它也为英国造就了一个统治阶层,他们把公职生活的价值看得比人生活要低,认为它不过是对个人的种种追求的一种牵制。这里表明: 1〉当时教育及统治阶层的价值观仍然是轻视功利主义的,虽然它未必只是为了推崇固有的道德观及意识形态; 2〉它确实成功造就培养了这样的统治阶层,而且该统治阶层相承继并将其维护
那么,1〉我想,统治阶层的思想在过往二百年必然已改变,而且是渐进的几乎难以察觉地改变,其如何发生,这是教育不断演化所使然,还是现实生活改变了意识形态进而再改变了教育? 2〉这样一种统治阶层的存在是否对社会更有益?在效率与公平之间,统治者应选择谁更优先?既然利益的诱惑必然存在且难以抗拒,那么教育厌恶利益动机的统治阶层,或者说是精英阶层是否对社会更优?
P49穆勒的自传对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年危机”进行了极具才华的剖析,他所提出的两个问题对帮助理解凯恩斯年代的剑桥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当个人幸福与由社会责任所提出的需求出现分歧时,人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分歧?再者,幸福或享乐是人类行为的合适目标吗?有没有设么仍然值得人们去做而不需要功利原则来证明是合理的事情?有没有这类情感值得人们去培养?也就是说,对一样东西,如果不不从功利角度来衡量,它自身是否还具有一定的价值?事事不如意的苏格拉底狱万事如意的傻瓜相比,难道前者就一定不比后者更幸福吗?去继续阅读再考虑这两个问题吧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9页

凯恩斯的中间道路哲学正是为了放弃个人主义社会制度的一些外围工事,并接受一些集体主义原则以捍卫自由体制的“中心结构”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55页

章二 之笔记四 P55
关于马歇尔的观点
P54 他确信美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状况,因此经济状况的改善是促进美德的重要条件。P55商业活动中的美德培养因素并不亚于商业活动本身…… 物质条件的改善会通过对人的基因的直接影响而自动的培育出一种更为优良的性格类型,即更具活力和更愿意自我奉献的类型,因此资本主义的长远效应是使需求“道德化我并不反对其观点中“商业活动中的美德培养因素并不亚于商业活动本身”,但是,我想美德是要刻意的学习培养来加以强化与巩固的。它有一定的自加强的趋势,因为美德者必然愿意与有美德者为伍,并以此来培养教育下一代。但是,利益的引诱很容易使美德缺失,形成突变,而且美德的缺失者很容易对自己进行伪装,成本极低而不易发现。因为受到利益诱惑而丧失美德,这样的概率很高而易被诱发,同时具有一定的传导性,被损害的人可能会选择将损害传递给他人来使自己的损失得以弥补,或者出于报复,因而形成这样一种反面的学习机制,且传播的更快。
因而对于美德,要对破坏者制定惩罚机制,并注重对美德的教育与培养,而不能将其视为是内生增长的因素,会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促进美德。
关于P55末段的关于其理念“使道德服务于社会”,这段话不太明到底是什么意思,但请注意“重组个人比重组社会更重要”一语。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89页

凯恩斯《和平的经济后果》的结论是:“人类历史上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人类灵魂中的普世的火花已经快要熄灭”。这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历史的一则墓志铭。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49页

事事不如意的苏格拉底与万事如意的傻瓜相比,难道前者就一定不比后者更幸福吗?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6页

凯恩斯的一身不是悲剧,而是极度愉快、成功和自我实现的生活。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05页

正如信使会的一句康德式的笑话指出的:信使会才是“现实存在的”,而大千世界则是虚幻的“表象”而已。当老会员麦克塔加尔教授在晚年出乎人们意料地结婚时,他特意告诉信使会会员,他不过是找了一个“表象”的夫人。梅纳德则总是称非会员们为“芸芸众生”,也就是说,协会外的世界远不如协会的集体生命更为真实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页

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为他的拒绝专门化付出代价,然后这种拒绝是有根据的,其精明之处在于他不相信自己会以数学作为一辈子的职业。
联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与理性主义都是给人们在不断通过商业手段赚钱积累财富的同时,减少其道德的罪恶感,以“天职”观等思想来为人们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生活提供慰藉。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62页 - 危机边缘

1.1911年10月,凯恩斯被任命为《经济学杂志》的主编——他父亲20年前曾拒绝过这个位置。这项任命是凯恩斯作为专业经济学者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阅读经济学来稿成了他的专业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当时28岁,担任这个职务还嫌资历太浅,杂志社为此专门给他配备了一个专家咨询委员会。但他从一开始就很有主见。(第162页)
2.同他的母亲和“慈善协会”的观点一样,他认为好的个性必定能够产生个人的良好物质环境。但反过来的推理则不对。他写道:“任何有超出平均能力和个性的人都能逃出贫困状态。”就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而言,他同意马歇尔的观点,即在现存的法律和机构的框架之中,让市场来主导经济才是安全的。最关键的条件是保持贸易自由。(第164页)
3.不管他到哪里,概率论总是伴随着他。他去比利牛斯山、希腊和西西里度假也在思考这个问题。甚至参加凡尔赛和会也在思考物价指数,到埃及访问则在考虑印度货币问题。(第173页)
4.事实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布鲁斯贝利成员们参与的每个项目,文化或者个人财产方面的,都有凯恩斯的功劳。他不但出手大方,而且有理财的精明,再加上他的社会关系,朋友们从中受益匪浅。他自己的职业很不幸地,也可以说是命运的安排,属于生活的手段(即经济学),而不是生活的目的。他在经济学上有心,也有能力,所以他的这种职业选择可以说是一种推崇至善生活的理想并向至善生活加以报答的方法。只有这样,他才能与朋友们一起共享大家都认同的生活方式。(第185页)
5.所以,不足为奇的是,凯恩斯和他的朋友们都把1914年以前的那个世界看成是一个理想的世界,或者说,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个理想世界一定会到来。这批人当然是一批有特权的阶层,而他们回顾的那个黄金时代恰恰是他们这个阶层的世界。(第209页)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70页

你一直住在剑桥,所以你将会非常聪明。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5页

出于任何原因,都必须思考性取向对思想过程的筛选,这绝不是什么噱头,也不是向弗洛依德致敬(作者不喜欢,我也觉得没必要)。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5页

我对大多数史学界同事对经济学观点一窍不通感到震惊,我对大多数经济学家对行为的源泉和社会生活毫无感觉同样感到震惊。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45页 - 第三部分 纯真的终结

1.德国人并不了解英国当时的金融形势是处于何等绝望的境地,如果英国当时决定停止黄金兑换政策就会把它的危机暴露无遗,而凯恩斯一直都在积极而又成功地说服政府不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德国人在2月1日启动了无限制的潜艇战,目的是彻底切断协约国从美国获得资源,但德国完全没有意识到协约国的金融地位本来已快要让它达到此目标。对德国发起的这场潜艇战,威尔逊总统的看法是,它使“没有胜利者的和平”计划的最后一线希望彻底破灭了。所以,在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第245页)
2.美国的目标是支持协约国一直到胜利,但同时要求在战后的和平安排和贸易、金融上占主导地位。英国必须想方设法减少战争债务以便在战后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余地。正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得更加清楚的那样,英国人地集体智慧足以和美国人的金钱实力旗鼓相当——至少英国人是这么看的,而凯恩斯正是这个集体智慧中的一员。(第247页)
3.“那帮人在和会上的无耻游戏不是为了欧洲,甚至也不是为了英国,而是为了在下次大选中能够重返议会。”(第280页)
4.(《和平的经济后果》)作为这本书的主题轮廓的一部分是他的一种沉思型的感受——认为整个西方的文明正在面临威胁,即将崩溃,随之而来的将是一群没有头脑的暴民侵占行将崩溃的文明遗产。而同时,西方政治家门在面临威胁时又是如此的无能与心胸狭隘。他的这种观点不啻是20世纪文献中的一种特殊的个人宣言——他要让经济学家成为20世纪的“君主”。其他的统治方法都已经行不通了,只有经济学家对社会福祉的看法,再加上专业技术上的出类拔萃的新标准,才能筑起一道防止动乱、制止疯狂和避免衰退的最后防线。(第284页)
5.芒铎特别指出了凯恩斯恶劣影响的两个方面:(1)由于他对协约国违反契约的指控,让战胜国有一种内疚情结;(2)由于他认为“边界和主权”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战胜国在30年代对德国的领土扩张视而不见。(第293页)
6.从传记的角度看,《和平的经济后果》是一份关键的文件。它使凯恩斯名声大噪,而在此之前,他的名声只限于一些小圈子。1919年他的优秀素质在全球各地传播,一本在充满激情和绝望的时刻所撰写的书决定了它的作者的人生道路。他像天使那样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这些观点被专家的知识所支撑。他成功的基础是对科学和文学的双重精通。(第296页)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61页

太(省略不雅词汇若干)磨叽了。这都多少页了还那么多废话。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285页

“一种好的和平安排”应该是直接解决这些对战败国和战胜国双方都有利益的问题。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页 - any

P167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即MV=PT说明:在任何一个时段里,货币的数量(M)乘以流通速度(V)——即一美元或一英镑在特定时间里的平均交易次数,等于商品平均交易价格(P)乘以商品交易速度(T)。也就是说,货币的花费总量=货币的购买总量,没有任何新奇之处。
成马歇尔的现金余额说——即M=kPT中的M、P、T的定义与费雪方程式相同,而k则是指一个社会将财富总和的一部分以现金形式保存的平均比例,这个比例必然与V,即货币的流通速度呈倒数关系。
P198
罗素悖论把集合分成两类,凡是不以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正常集,凡是以自身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异常集。设V为全体正常集所组成的集合,那么V是不正常集吗?这类悖论古来有之。著名的是“说谎者悖论”:克里特岛的一个人说:“克里特人总是撒谎。”这句话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则说话人在撒谎;如果是假的,则这句话又是真的——即“我正在说谎”。
P515
在哲学上的“演绎——归纳”法的辩论中,他是站在演绎法这一边的。比弗里奇认为只要累积事实就能够找到事物的“法则”。凯恩斯不这么看,他批评马歇尔和马尔萨斯在他们的晚年都试图用大量的历史细节来使他们的理论变得更加“现实”。真正的现实主义方法应当是选择一种能够解释那个特定时代,或出现特定问题的明显特征的抽象法。所以凯恩斯批评他同时代的古典经济学家仍在用那些以充分就业的假设为前提的理论模式,而不是在创造能够解释失业现象为何挥之不去的模式。凯恩斯自己正相反,他愿意改变自己的模式,或者用公众的看法来说,改变自己的思路,只要事实和问题已经发生了变化。
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最基本的才能在于内省力和对事物的轻得缓急有感觉。凯恩斯一直都赞成改进经济统计数字的努力,但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提供证明或反证某些理论,更不是为了更好地预测将来,他的目的是限制直觉和想象力的作用。他曾告诉奥斯汀.罗宾逊,说他的最佳想法都是在“整理统计数字,试图弄明白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得到的。
P524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看法同他看待概率论一样:无结果论证的一种逻辑而已。在大众语言发展的历史中,这同亚里士多德“论辩逻辑”的概念最为接近——这种逻辑适宜于对“变化中的事物”的推理,并以读者(或听众)对象所具备的社会知识的多寡为逻辑前提。
P547
《通向繁荣的手段》:世界经济的困境不是由物质破坏所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脑子中的非物质的设置”,即,是缺乏“清晰的思路”。医治这些疾病的良方是“经济理论与政府统治艺术的混合……也就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P605
诚如保罗.萨缪而森后来所言:“如果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开头几章中就开宗明义地把这个简单道理讲清楚,说他有现实根据来设想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工资水平有黏性,难以向下浮动,那么,他的大部分观点就一下会是有效的。”这正是凯恩斯革命在实用主义的美国土壤里扎根的标准表达方式。
P628
利率的上升标志着流动资金的短缺,而不是储蓄的短缺。
传统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利率看成是储蓄和投资之间进行均衡的价格。凯恩斯否定了这一点。储蓄的升降是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利率乃是放弃流动资金的一个价格。
P631
伯克总是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即牺牲眼前的利益而去追求将来的那种令人生疑的好处的做法多半都是错误的。此外,我们在追求的那种条件比原先存在的条件要好是远远不够的,它应当比过去要好到足以弥补过渡期间的那些损失。
P632
他需要的不是道德上义愤的语言,而是道德上雄辩的语言。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48页

章二 之笔记二 P48
这里提到维多利亚时代的特征
神学受到质疑并日渐式微,无法为人们的心灵提供足够的满足与慰藉。人们面对尖锐的矛盾,以及传统意识形态与工业社会物质文明之间的矛盾,这种旧文化与新物质生活间的巨大差异。
回忆布林顿的《西方近代思想史》,维多利亚的中道,受到了人文主义、新教伦理、理性主义三大源泉形成了近代思想,并在18世纪新宇宙观的冲击下,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形成了独特的中庸般的思想,这是人类思想史的重要变革。
联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与理性主义都是给人们在不断通过商业手段赚钱积累财富的同时,减少其道德的罪恶感,以“天职”观等思想来为人们适应近现代工业社会生活提供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意识形态为物质生活,道德观感向实用主义所妥协相适应的产物。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是我们从小所学到的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种传统文化与现实相割裂所带来的痛苦,不仅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发生,在日本与中国等传统文化较稳固的地方也均有体现。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所体现的矛盾,尤其在《武士道》一书中得以展现。而中国,因为各种战乱的关系,工业化始终迟迟不前,所以我们在80年代甚至是90年代,对于商业,特别是小商业者,还是有所鄙夷的。
无论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还是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传统农业文明所根植的地方,人们对于闲暇的要求都比较高,这很大程度上可能也在于当时利用工作所替代能够带来的边际效用比较低。
之前看到网上流传颇广的一个帖子,通过虚构的外国青年之类的故事,标榜题目所说的“只有中国人不懂的”闲暇,享受生活之类的观点。其实,越是趋于现代文明,人们工作的紧张程度才越高。过往的中国人是无比懂得享受闲暇的,所以才有那么慢节奏的戏剧,有着斗蝈蝈、打麻将,琴棋书画等等各种文化的发展。其实,历史总是趋同于重复的,在人类的发展中。
我们应该思考的,并不在于如何去选择享受闲暇,去向人们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去强调生活质量的重要性,相信每个人面对工作与闲暇时都会本能地做出最适于自己也是最优的选择。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天职”观这样为积累财富做辩护,推崇财富地位的重要性的同时,使社会不堕入贪婪之中,而将诚信、公平、慈善等观念贯彻于社会生活之中。
另外,其实我想再次强调的是,历史总是趋同于重复的,不管人类的生活如何螺旋上升之类。根据《武士道》一书,德国货与日本货在其经济起步的时刻,也不过都是低廉货与劣质货的代名词,这是经济发展中无法躲过的一坎儿。那么,怎样才能顺利迈过,进入一个良性的上升通道,使经济稳步发展,而不是经济社会充斥于欺诈伪劣而无法自拔,我想才是应该注重的。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304页 - 第四部分 战争的经济后果

1.在布鲁斯贝利的人物中,除了克莱夫·贝尔,就数凯恩斯的个性最有争议。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凯恩斯自己却几乎是可怜巴巴地对这帮朋友忠心耿耿。这些人不仅是他的朋友,而且代表他的理想。据说利顿·斯特拉彻在战时被一个女人问及为何不为文明而参战时,他的回答是:“夫人,我就是他们在争夺的那个文明。”利顿的玩笑话却正是凯恩斯的信仰。他一生都在为他的布鲁斯贝利朋友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那种文明而奋斗。(第304页)
2.他同查尔斯顿联结的纽带是对邓肯的爱,这种爱他至死都没有抛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仍然在财力上支持邓肯,并且在1937年给他安排了一份固定而丰厚的收入。(第305页)
3.他的思绪变化发展的速度飞快,很少有人能够跟得上他。但他一旦形成一些观点,就能够对它们充满激情地、不顾及他人地进行辩护。他的思路如此尖锐,对语言的运用如此地娴熟自如(包括羞辱性言辞),以至于那些智力很高的人物都感到与他争辩会显得自己愚蠢。(第311页)
4.凯恩斯终生相信人不应该聚敛财富,而应把它花在文明的生活方式中。他自己是身体力行的,他把炒外汇赚来的钱一部分花在购买艺术家的画作上。尽管他对视觉艺术的感受不是特别深切,他要以高度的审美标准来生活,而拥有这些画作正是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第313页)
5.1920年7月以后,物价开始下跌,人们都认为物价的下跌将持续下去,于是采取了种种促使其下跌的行动。......这些行为的总的效应是经济活动的下降,而不是上升。很显然,经济并不如同中央供暖系统一样可以用恒温器来调控温度,一旦经济降温,经济学家便开始寻找自动调节的机制,但发现它并不存在,或者说比他想象的要费力的多。(第322页)
6.今天,我们对内奥米·本特维奇的幻觉有了一个准确的医学名称——“克莱朗伯综合症”。这个病是1942年被确认的,定义为:“幻觉产生的信念,认为自己与另一个人有爱情的交流。”如果内奥米·本特维奇从来没有遇到过凯恩斯,她的“疯病”也许不会发生。1926年9月,她彻底崩溃了,被送到瑞士去疗养。后来她渐渐地恢复了正常人的生活,并与1928年4月同尤纳斯·毕斯堡结婚。(第330页)
7.他一生中的两个伟大爱情,邓肯和莉迪娅,都是“未受教育的”,他们的反应都是自发的、新鲜的、不能预测的。凯恩斯不是要找一个像他自己一样的次一等的模型,而是要找一个能对他的理智有互补作用或平衡作用的人。人们也必须记住,凯恩斯的头脑从不缺乏想象力,他的想象力能够跃出任何理性的障碍而翱翔。他是一个赌家,选择莉迪娅是他最大的赌注。(第351页)
8.梅纳德关于俄国的文章让莉迪娅十分激动,“我能看到你对俄国有同情心”,她于4月18日写信给他。“齐契林看到你的文章会按照你的办法去做的......”莉迪娅的评价说不上有什么道理,但这不是这些评价的目的,它们的目的是要用以建立梅纳德的自尊。他从来未从他的剑桥或布鲁斯贝利朋友那里得到过这样的赞扬。(第357页)
9.在戈登广场46号,范奈莎更变本加厉地将自己与莉迪娅隔绝开来。她为贝尔夫妇另设了一个单独的餐厅,这样她就能逐渐将莉迪娅和梅纳德从她的生活中挤出去。对梅纳德来说,这也迫使他做出选择,结果在最后关头,他还是选择了莉迪娅。他同范奈莎的友谊并没有结束,只是降温了。(第375页)
10.《论货币改革》一书于1923年12月11日发表。......该书提出的中心政策建议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稳定价格水平而不是影响汇率。它的理论核心在于认为促进经济活动的方法是稳定“货币的需求量”而不是供应量。如果货币需求量可以被政策所稳定,那么根据“货币数量说”,金融权力结构就能决定任何水平的物价。(第381页)
11.“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本身对分析现状就是一种误导。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已经死去。经济学家们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未免过于轻松,也过于无用,因为在恶劣的气候里,他们能够告诉我们的不过是暴风雨过去之后,大海将会恢复平静。”(第383页)
12.凯恩斯预测世界将最终向一个中央管理的货币体系发展,但与此同时,他认为最佳的方案应该是以两种货币为主导,即美元和英镑,而两者之间以浮动挂钩的方式联系起来,并由两国的货币机构紧密合作以保证物价和汇率的稳定,其他国家则应以金汇兑本位将本国货币同美元或英镑挂钩,将黄金储备存在本国,但将美元或英镑储备存在纽约或伦敦。(第385页)
13.“无人敢动的利益集团的势力太大,如果让利益集团的权力继续膨胀,那么几代人之后,一半的人口将成为另一半人的奴隶。”(第386页)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23页

摩尔的宗教,同所爱的人生活、创作、审美、求知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9页

tg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7页

少数天才的存在对全人类有着普遍意义。
个人可以在历史上起特殊的作用,凯恩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117页 - 我的早期信仰

凯恩斯十分重视他发现信仰的过程,并花大量的精力寻求信仰与行动的关系,并总是用信仰来证明他的行动的正确性。这样一种心态在我们这个时代恐怕早已不复存在。......哲学是凯恩斯生活的基础。他接触经济学还是在接触哲学以后的事;也就是说,对于他来讲,关于生活目的的哲学优先于关于生活手段的哲学(即经济学)。凯恩斯的哲学观形成于1903-1906年间,这是他读本科的最后两年加上研究生的第一年。他的哲学观主要是在信使会的圈子中得到发展的,并且是以一套问答题加以阐述的。

《凯恩斯传》的笔记-第61页

章三 笔记 P61
不知道内维尔与佛萝蒂斯的个性及其生活态度、政治态度是否能够成为当时的知识分子,甚至是英国社会普罗大众的代表。
“这种感慨是高层次人物在其心中引起的一种典型的感情表白”
我想这句话,放在古今中外,莫不如是。社交上的势力现象,对于地位高者的赞叹与趋近,虽然对方甚至可能未必认识你,但自己会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对同侪进行夸耀,如在某处见到某某达官显赫之类云云。也许恣意轻狂的蔑视也不过是对于无法得到对等礼遇的反叛,多少放浪不羁是因为抑郁不得志,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当初是多么积极的御用诗人,而一生狂傲的金圣叹在得到皇帝的夸奖之后也不禁向南顿首。
过分看重外观和世袭地位,这部分地反映了新教教徒知识分子在适应上流生活的过程中所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凯恩斯传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