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8
ISBN:9787532562381
作者:喬根鎖,魏冬,徐東明
页数:450页

作者简介

在佛教傳入中國近二千多年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三大系統,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但是就國內學術界而言,對漢傳佛教的研究的成果較多,而有關藏傳佛教的研究相對來說顯得薄弱,至於藏漢佛教之間的比較研究更是缺乏,因而本書的研究可以說是填補了國內這一領域的空白。 全書通過對佛教哲學中最核心的幾個方面如宇宙觀、因果報因論、緣起論與中觀思想、心性論、修行實踐論及漢密(唐密)與藏密等問題在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間不同的特點進行比較研究,以探尋兩種哲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及其共性與差異,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本書的意義與價值大致有如下這些方面: 第一,本書通過對藏漢佛教哲學思想形成的歷史與文化背景的考察,揭示了兩者間的異同及各自的面向,以呈現兩大佛教系統的豐富性。 第二,通過對藏漢佛教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究明兩者間各自發展的邏輯特點與規律,從而為認識理解藏漢佛教文化提供一種方法論的理路與學術基礎。 第三,由比較再進而探究藏漢佛教文化之間互相的影響,為現代社會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間的交流與互動,並促進共同的發展提供歷史的經驗與思路。總之,該書的出版,對於人們正確認識、理解藏漢佛教哲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及其對現實佛教活動的影響,以及引導藏漢佛教交流互動,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建設相協調,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藏汉佛教哲学形成因素及发展特征比较
第一节 自然、人文环境对藏汉佛教哲学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藏汉佛教哲学历史发展的纵向比较
第二章 藏汉佛教宇宙观比较
第一节 藏汉佛教宇宙生成及其宇宙图式的比较
第二节 藏汉佛教关于世界形成元素和演变过程的比较
第三节 藏汉密教的宇宙观比较
第四节 藏汉佛教的宇宙观的差异
第三章 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比较
第一节 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第二节 汉传佛教因果报应论的特色
第三节 藏汉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比较
第四章 藏汉佛教缘起论和中观思想比较
第一节 藏传佛教缘起论和中观学的发展略述及其影响
第二节 汉传佛教缘起论的发展略述及影响
第三节 藏汉佛教缘起论发展的异同
第五章 藏汉佛教心性论哲学比较
第一节 心性论在藏汉佛教哲学中的地位比较
第二节 藏汉佛教心性论的基本思维模式比较
第三节 藏汉佛教心性论的基本内涵之比较
第四节 格鲁派与三论宗心性哲学之比较
第五节 藏汉密教心性论之比较
第六章 藏汉佛教修行实践论比较
第一节 藏汉佛教修行实践指导思想的比较
第二节 藏汉佛教修行价值观的比较
第三节 藏汉佛教禅观的比较
第七章 藏密和唐密哲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藏密和唐密的形成
第二节 藏密和唐密哲学思想的异同
第八章 藏密与禅宗哲学思想比较
第一节 藏密和禅宗在历史上的思想交涉
第二节 藏密和禅宗在哲学思想上的异同
第九章 结语:藏汉佛教哲学的基本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概要

乔根锁,1951年生,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西藏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西藏民族学院跨世纪学术带头人,西藏民族学院 原校党委常委、副院长。

章节摘录

  第二节 藏汉佛教关于世界形成元素和演变过程的比较  一、关于世界形成元素的论述  原始佛教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后来佛教密宗吸收了顺世论的“四大说”,在“地、水、火、风”四大上加上了“空”和“识”,形成了六大说,认为这六种元素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实际是把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作为世界本原,成为心物平行的二元论。密教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现象是合二为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宇宙的本体和现象都是由六大元素构成。前五大为“色法”,属于胎藏界(理、因),后一大——“识”为“心法”,属于“金刚界”(智、果),色心不二,胎金为一,二者统摄宇宙万有,又存在于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密教又把“六大”分为“随缘六大”和“法尔六大”。“法尔六大”是一种本体的绝对实在,有相应的属性和作用。地性坚,有保护万物的作用;水性湿,有摄受万物的作用;火性暖,有促使万物成熟的作用;风性动,有长养万物的作用;空性无碍,有不起障碍的作用。这些就是宇宙万有的本性和根本作用。“随缘六大”是假托于“法尔六大”而存在的一种相对的现象界,是随因果条件而显现出来的。法尔六大和随缘六大是能生与所生的关系。密教又认为,“六大法体”也是“六大法身”(佛的真身)。“六大法身”可以变现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无一不是“六大法身”的各别显现。六大构成的万物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有着诸佛菩萨的灵性。这样,密教又从心物平行的二元论走向万物有灵论。藏传密教在六大缘起的基础上,提出了“七大缘起说”,认为地、水、火、风、空、识、见(智)构成法界。汉地佛教对于世界形成元素,在吸收了印度佛教四大、六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事、理等概念,探讨世界的本质和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后面将予论述。  二、藏汉佛教关于宇宙形成的动力和宇宙本体的论述  藏汉佛教均接受了印度小乘佛教的业感缘起说,均认为宇宙万物的形成动力是业。“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佛说“宇宙万物生于业”,因业受思想意识的支配,故意识占重要地位。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生成、灭亡都是众生共业的因缘作用,除业因缘外,无任何造物主,故佛说“三界唯识”。《俱舍论》说“业生世界”,其观点就是否定上帝、天神创世。佛教缘起论主张宇宙万物成、住、毁、空,都是众缘相互作用的结果。佛教讲无常,是因为洞悉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不断经过成、住、坏、空四劫,无时无刻都在变异之中,生灭循环不已。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佛教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如同圆环,没有起点与终点,因此无所谓宇宙的起源与创造之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宇宙的真理——缘起,即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万事万物莫不是在因缘和合之下产生、消长乃至灭亡,而宇宙运转的法则,佛教提出六因、四缘、五果的因果论以为阐述。  ……

图书封面


 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基本上看与没看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对于搞学术的来说,这本书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对于修行者来说,这书又厚又长,并且对实修没有什么帮助且里面的有的观点,立场不见得有正确,基本上修行者还是没有必要看这种既没意义又浪费时间的书,这类书更适合,将佛法作为世间学问来研究的学者一类!!
  •     中国佛教哲学管窥——《汉藏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评介摘要: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关系,对于藏传佛教的研究较少,至于藏汉佛教之间的比较研究更是缺乏,因而乔根锁等著的《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可是说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关键词:佛教 哲学 西藏 比较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符号,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表现于哲学、文学、诗歌、艺术、绘画、建筑等领域,仅从藏、汉文大藏经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么辉煌灿烂和博大精深。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两大主要系统,从哲学角度来研究这两大系统的异同,对于正确了解和认识中国佛教以及藏汉佛教哲学发展的形成因素、历史背景和主要派别及教义思想等等,无不有积极的作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都来源于印度佛教,但是由于传入的时间相差较大,所传入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社会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进行藏汉佛教对比研究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和有意义。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持有某种偏见和误解,其根源就在于没有真正读懂佛教的教义思想,往往被一些表面的假象所遮蔽,对于中国佛教也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清晰了解和认识。这本《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以下简称《藏汉比较》)的重要功能就是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和了解佛教教义思想及其渊源,系统地掌握藏汉佛教哲学思想的全貌及异同,在对比的同时,读者既可以了解到藏汉佛教的不用特点,也能对中国佛教文化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和认识。《藏汉比较》是由乔根锁、魏冬和徐东明三人合著的,他们都是西藏民族学院长期研究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学者,同时对于汉传佛教都比较感兴趣。由于西藏民族学院地处关中咸阳,毗邻我国汉传佛教的发祥地长安佛教文化中心,长期深受汉传佛教文化的熏陶,但是该校又依托西藏办学,是中央为西藏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的高等学府,是我国藏学研究教学的重镇,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藏学研究高级人才,还拥有数以万计的宝贵藏学研究资料。可以说西藏民族学院是中国很少有的一个藏汉文化交融汇聚的典型大学,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环境下,经过三位学者长期以来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样一部三十多万字的著作,即可谓抛砖引玉,也可谓是开创之作。《藏汉比较》于2012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全书一共450页,作者分别通过八个大的方面,对藏汉两大佛教系统哲学思想做了详细的分析,几乎是每一章针对一个问题来讲:第一章是“藏汉佛教哲学形成因素及发展特征比较”,作者结合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环境对藏汉佛教哲学形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藏汉佛教哲学各自本土化发展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第二章是“藏汉佛教宇宙观比较”,作者将佛教宇宙观作为一个理论系统,分别从宇宙的生成及图式、世界的形成元素及演变过程、密教的宇宙观等方面比较藏汉佛教的异同。第三章是“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比较”,作者总结出藏传佛教主张强烈的精神超越性和现实针对性、注重施舍利他和重来生轻现世的特点;汉传佛教则重视固有宗教观念和报应思想的融合性、与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互补性和关注人生的人本主义倾向。第四章是“藏汉佛教缘起论和中观思想比较”,中观和缘起思想都是藏汉佛教的理论核心,不仅藏汉佛教有差异,而且在藏汉佛教内部各派之间也有很大的相异性,作者通过梳理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格鲁派等各派与汉传佛教的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各派的缘起论和中观思想特点,然后比较其中的异同。第五章是“藏汉佛教心性论哲学比较”,作者认为心性论无疑都是藏汉佛教哲学最重视、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就内容来说,藏汉佛教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着涅槃佛性论而展开的,从而才使其理论体系和宗教信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但是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汉传佛教以禅宗的顿悟成佛为主,藏传佛教则侧重于密宗解脱。第六章是“藏汉佛教修行实践论比较”,佛教一切理论和教法,都是作为解脱成佛的基础和旨归,藏汉作为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在修持方面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作者分别从藏汉佛教修持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比较,最后还对宁玛派和禅宗、宗喀巴和智顗在修持方法上异同。第七章是“藏密和唐密哲学思想比较”,作者首先对藏密和唐密的历史渊源以及传承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考察,比较其中的异同,然后通过比较藏传佛教各派密法共通之处与唐密的异同。第八章是“藏密和禅宗哲学思想比较”,作者首先回顾了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顿渐之争,进而分析了藏传佛教各派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和转化过程,然后从哲学根源上探寻禅宗与藏密理论基础以及异同。《藏汉比较》这本书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佛教哲学中的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等全部的内容,给我们很多线索和哲理启示,使我们可以更容易去理解藏汉佛教哲学。从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三位学者为发扬中国佛教文化中蕴含的宝贵哲理资源所做的不懈努力,亦可以看出三位学者在研究藏汉佛教哲学方面所形成的自己的研究范式和诠释风格。笔者不怀浅陋,略陈管见如下。1 藏汉佛教明显的地域属性 藏传佛教虽然源自印度,主要的教理教法也都是从印度古梵文翻译成古藏文,从而才在藏区流传开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雪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固有的原始宗教——苯教对藏传佛教发展过程中在教义教法的选择上有所侧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想和实践修持体系。苯教在西藏的地位就相当于道教在内地,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且在吐蕃王朝时期曾是“国教”,影响范围很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举行的重大活动,小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但是西藏的苯教面对来自印度强大的佛教时,无法与其形成对抗之势,最后只能被迫选择融于佛教之内。汉传佛教主要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路线传入,不可否认其自然环境比藏地要优越的多,无论是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还是北方的陕西、河南等地。尤其是唐代都城长安,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建有汉传佛教诸多派的祖庭,如唯识宗的慈恩寺、密宗的青龙寺、净土宗的香积寺、三论宗的草堂寺、华严宗的华严寺、律宗的净业寺等等。在汉地佛教传入之前,也有自己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道教,除此之外还有哲理丰富的儒家思想,而且其理论体系都比较成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法的弘扬,终于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并延续至近代。正如作者在《藏汉比较》中指出的,藏汉佛教史本身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通过与本土思想文化的冲突、交锋、融合、调适而形成。2 藏汉佛教教义思想上的互利性在历史上藏汉佛教不止接触过一次,影响比较大的有两次,一是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当时佛教在长安可以说已经很兴盛,再加上文成公主本身也是信佛之人,可以推断,陪嫁中有不少佛教典籍,这对吐蕃佛教的发展影响不小。第二次大的接触,就是吐蕃时期以莲花戒论师为代表的印度大乘显宗和以摩诃衍那和尚为代表的唐代禅宗之间的辩论,亦即所谓的“渐门巴”与“顿门巴”的争辩,史称“顿渐之争”。“顿渐之争”中孰胜孰败问题,《佛教史大宝藏论》、《巴协》等藏文史料都记载:“•••顿悟派一方无言以答,只好献花环而承认了失败。”认为摩诃衍那等人在争论中失利后返回内地。虽然摩诃衍那一方失败了,但是并不代表其主张的顿悟思想没有价值。摩诃衍那等人虽然离开了藏地,但是此后,吐蕃社会上自王室成员,下至普通百姓,修习禅宗蔚然成风,顿悟思想也一直被保留和吸收到了西藏佛教的教义之中。宁玛派的三根九乘学说,“认为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住,自见而成者名为且切;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名为妥噶” 。“且切”意为力断,即顿悟妄念而证光明;“托噶”意为任用超越。且切和托噶的修行者必须是上根利智之人,这与禅宗所说修行禅宗法门的根器必须是上上根人的说法一致,而且修行的方法也近乎相同,由当前一念而修。除了宁玛派外,噶举派的“大手印法”、萨迦派的“道果法”等其它教派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禅宗顿悟思想贯穿其中。3 藏汉佛教教理论衡佛教心性论作为汉传佛教最核心的内容,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以魏晋南北朝时代心性论三大思潮为开端,经过佛玄合流,然后形成了以本无、即色、心无为代表“六家七宗”中国式的般若学,其中以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禅宗的性净自悟说、菏泽宗的灵知心体说、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临济宗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以及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除此之外,还有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和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使汉传佛教心性论思想更具完整性和体系性。总而言之,汉传佛教心性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也吸收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例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都包含了明显的心性思想。心性论思想在整个汉传佛教中占多半的内容,而且理论比较完整和系统、正如作者在《藏汉比较》中所指出的,心性论思想才是汉传佛教的精华部分。藏传佛教的心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格鲁派的“缘起自性空”、萨迦派的“以识为本,心性光明”、宁玛派的“如来藏圆成实性自性实有”、觉囊派的“中观他空”。与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心性论显得不那么系统和完整,只有在某一个教派里才构成一个小体系,成为其教法的理论基础,而且与其它教派的相差较大,反过来说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密教才是藏传佛教的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包括修持实践及其仪式仪轨,像是在电影《米拉日巴》中看到米拉日巴打坐苦修那样,其实在深层也包含有其理论,因为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其背后必须有更深层次的思想作指导。无论是宁玛派的大圆满法、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觉囊派的六支瑜伽法、格鲁派的显密次第法等等,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一般都是上师通过灌顶给弟子而传授的,不对外传播。纵观《藏汉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有很明显的不同,心性论一直是汉传佛教的核心内容,而密教则是藏传佛教的重心,剩下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各自的中心为其服务。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这本书基本上看与没看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对于搞学术的来说,这本书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对于修行者来说,这书又厚又长,并且对实修没有什么帮助且里面的有的观点,立场不见得有正确,基本上修行者还是没有必要看这种既没意义又浪费时间的书,这类书更适合,将佛法作为世间学问来研究的学者一类!!
  •       中国佛教哲学管窥
      ——《汉藏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评介
      
      
      摘要: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由于地理位置和语言关系,对于藏传佛教的研究较少,至于藏汉佛教之间的比较研究更是缺乏,因而乔根锁等著的《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一书,可是说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
      关键词:佛教 哲学 西藏 比较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文化符号,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尤其表现于哲学、文学、诗歌、艺术、绘画、建筑等领域,仅从藏、汉文大藏经来看,我们就可以发现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多么辉煌灿烂和博大精深。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两大主要系统,从哲学角度来研究这两大系统的异同,对于正确了解和认识中国佛教以及藏汉佛教哲学发展的形成因素、历史背景和主要派别及教义思想等等,无不有积极的作用。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虽然都来源于印度佛教,但是由于传入的时间相差较大,所传入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社会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进行藏汉佛教对比研究就显得十分的有必要和有意义。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持有某种偏见和误解,其根源就在于没有真正读懂佛教的教义思想,往往被一些表面的假象所遮蔽,对于中国佛教也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清晰了解和认识。这本《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以下简称《藏汉比较》)的重要功能就是引导读者正确认识和了解佛教教义思想及其渊源,系统地掌握藏汉佛教哲学思想的全貌及异同,在对比的同时,读者既可以了解到藏汉佛教的不用特点,也能对中国佛教文化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和认识。
       《藏汉比较》是由乔根锁、魏冬和徐东明三人合著的,他们都是西藏民族学院长期研究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学者,同时对于汉传佛教都比较感兴趣。由于西藏民族学院地处关中咸阳,毗邻我国汉传佛教的发祥地长安佛教文化中心,长期深受汉传佛教文化的熏陶,但是该校又依托西藏办学,是中央为西藏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的高等学府,是我国藏学研究教学的重镇,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藏学研究高级人才,还拥有数以万计的宝贵藏学研究资料。可以说西藏民族学院是中国很少有的一个藏汉文化交融汇聚的典型大学,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环境下,经过三位学者长期以来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样一部三十多万字的著作,即可谓抛砖引玉,也可谓是开创之作。
       《藏汉比较》于2012年8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全书一共450页,作者分别通过八个大的方面,对藏汉两大佛教系统哲学思想做了详细的分析,几乎是每一章针对一个问题来讲:
      第一章是“藏汉佛教哲学形成因素及发展特征比较”,作者结合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环境对藏汉佛教哲学形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还比较了藏汉佛教哲学各自本土化发展的过程和发展趋势;第二章是“藏汉佛教宇宙观比较”,作者将佛教宇宙观作为一个理论系统,分别从宇宙的生成及图式、世界的形成元素及演变过程、密教的宇宙观等方面比较藏汉佛教的异同。第三章是“藏汉佛教因果报应论比较”,作者总结出藏传佛教主张强烈的精神超越性和现实针对性、注重施舍利他和重来生轻现世的特点;汉传佛教则重视固有宗教观念和报应思想的融合性、与儒家传统道德观念的互补性和关注人生的人本主义倾向。第四章是“藏汉佛教缘起论和中观思想比较”,中观和缘起思想都是藏汉佛教的理论核心,不仅藏汉佛教有差异,而且在藏汉佛教内部各派之间也有很大的相异性,作者通过梳理藏传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觉囊派、格鲁派等各派与汉传佛教的三论宗、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各派的缘起论和中观思想特点,然后比较其中的异同。第五章是“藏汉佛教心性论哲学比较”,作者认为心性论无疑都是藏汉佛教哲学最重视、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就内容来说,藏汉佛教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着涅槃佛性论而展开的,从而才使其理论体系和宗教信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但是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汉传佛教以禅宗的顿悟成佛为主,藏传佛教则侧重于密宗解脱。第六章是“藏汉佛教修行实践论比较”,佛教一切理论和教法,都是作为解脱成佛的基础和旨归,藏汉作为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在修持方面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作者分别从藏汉佛教修持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比较,最后还对宁玛派和禅宗、宗喀巴和智顗在修持方法上异同。第七章是“藏密和唐密哲学思想比较”,作者首先对藏密和唐密的历史渊源以及传承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考察,比较其中的异同,然后通过比较藏传佛教各派密法共通之处与唐密的异同。第八章是“藏密和禅宗哲学思想比较”,作者首先回顾了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顿渐之争,进而分析了藏传佛教各派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和转化过程,然后从哲学根源上探寻禅宗与藏密理论基础以及异同。
       《藏汉比较》这本书可以说涵盖了中国佛教哲学中的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等全部的内容,给我们很多线索和哲理启示,使我们可以更容易去理解藏汉佛教哲学。从本书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三位学者为发扬中国佛教文化中蕴含的宝贵哲理资源所做的不懈努力,亦可以看出三位学者在研究藏汉佛教哲学方面所形成的自己的研究范式和诠释风格。笔者不怀浅陋,略陈管见如下。
      1 藏汉佛教明显的地域属性
       藏传佛教虽然源自印度,主要的教理教法也都是从印度古梵文翻译成古藏文,从而才在藏区流传开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雪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固有的原始宗教——苯教对藏传佛教发展过程中在教义教法的选择上有所侧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思想和实践修持体系。苯教在西藏的地位就相当于道教在内地,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而且在吐蕃王朝时期曾是“国教”,影响范围很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举行的重大活动,小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但是西藏的苯教面对来自印度强大的佛教时,无法与其形成对抗之势,最后只能被迫选择融于佛教之内。
       汉传佛教主要沿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路线传入,不可否认其自然环境比藏地要优越的多,无论是南方的广东、福建等地,还是北方的陕西、河南等地。尤其是唐代都城长安,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建有汉传佛教诸多派的祖庭,如唯识宗的慈恩寺、密宗的青龙寺、净土宗的香积寺、三论宗的草堂寺、华严宗的华严寺、律宗的净业寺等等。在汉地佛教传入之前,也有自己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道教,除此之外还有哲理丰富的儒家思想,而且其理论体系都比较成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佛法的弘扬,终于在隋唐时期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并延续至近代。
       正如作者在《藏汉比较》中指出的,藏汉佛教史本身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通过与本土思想文化的冲突、交锋、融合、调适而形成。
      2 藏汉佛教教义思想上的互利性
       在历史上藏汉佛教不止接触过一次,影响比较大的有两次,一是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唐太宗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当时佛教在长安可以说已经很兴盛,再加上文成公主本身也是信佛之人,可以推断,陪嫁中有不少佛教典籍,这对吐蕃佛教的发展影响不小。第二次大的接触,就是吐蕃时期以莲花戒论师为代表的印度大乘显宗和以摩诃衍那和尚为代表的唐代禅宗之间的辩论,亦即所谓的“渐门巴”与“顿门巴”的争辩,史称“顿渐之争”。
       “顿渐之争”中孰胜孰败问题,《佛教史大宝藏论》、《巴协》等藏文史料都记载:“•••顿悟派一方无言以答,只好献花环而承认了失败。”认为摩诃衍那等人在争论中失利后返回内地。虽然摩诃衍那一方失败了,但是并不代表其主张的顿悟思想没有价值。摩诃衍那等人虽然离开了藏地,但是此后,吐蕃社会上自王室成员,下至普通百姓,修习禅宗蔚然成风,顿悟思想也一直被保留和吸收到了西藏佛教的教义之中。
       宁玛派的三根九乘学说,“认为上根利智无修无证,由此而住,自见而成者名为且切;上根利智具大精进,得见自心后,勤修猛进,随修现见自性三身,空五蕴而成光明之身者,则名为妥噶” 。“且切”意为力断,即顿悟妄念而证光明;“托噶”意为任用超越。且切和托噶的修行者必须是上根利智之人,这与禅宗所说修行禅宗法门的根器必须是上上根人的说法一致,而且修行的方法也近乎相同,由当前一念而修。
       除了宁玛派外,噶举派的“大手印法”、萨迦派的“道果法”等其它教派中也都或多或少存在禅宗顿悟思想贯穿其中。
      3 藏汉佛教教理论衡
       佛教心性论作为汉传佛教最核心的内容,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以魏晋南北朝时代心性论三大思潮为开端,经过佛玄合流,然后形成了以本无、即色、心无为代表“六家七宗”中国式的般若学,其中以天台宗的性具善恶说、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禅宗的性净自悟说、菏泽宗的灵知心体说、洪州宗的平常心是道说、临济宗一念心清净与无事是贵人说以及三论、唯识和密诸宗的心性论。除此之外,还有儒、佛心性思想的互动和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使汉传佛教心性论思想更具完整性和体系性。总而言之,汉传佛教心性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在很大程度上也吸收了儒、道两家的思想,例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都包含了明显的心性思想。
       心性论思想在整个汉传佛教中占多半的内容,而且理论比较完整和系统、正如作者在《藏汉比较》中所指出的,心性论思想才是汉传佛教的精华部分。
       藏传佛教的心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格鲁派的“缘起自性空”、萨迦派的“以识为本,心性光明”、宁玛派的“如来藏圆成实性自性实有”、觉囊派的“中观他空”。与汉传佛教相比,藏传佛教心性论显得不那么系统和完整,只有在某一个教派里才构成一个小体系,成为其教法的理论基础,而且与其它教派的相差较大,反过来说这也是它的一个特点。
       密教才是藏传佛教的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包括修持实践及其仪式仪轨,像是在电影《米拉日巴》中看到米拉日巴打坐苦修那样,其实在深层也包含有其理论,因为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其背后必须有更深层次的思想作指导。无论是宁玛派的大圆满法、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法、觉囊派的六支瑜伽法、格鲁派的显密次第法等等,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思想,这些思想一般都是上师通过灌顶给弟子而传授的,不对外传播。
       纵观《藏汉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藏汉佛教哲学思想有很明显的不同,心性论一直是汉传佛教的核心内容,而密教则是藏传佛教的重心,剩下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各自的中心为其服务。
      
  •     本文已发表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