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道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禅宗与道家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12-01
ISBN:9787309016628
作者:南怀瑾
页数:311页

作者简介

本书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文、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

书籍目录

目 录
代序
前言
禅 宗 与 佛 学
一 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二 佛学内容简介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
(三)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
1建立师道的庄严
2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
3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
4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
5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
(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小乘的思想
2小乘的实践
3小乘的求证方法
4大乘的思想
5大乘的实践
6大乘求证的方法
三 禅宗概要
(一)有关禅宗的史迹
1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
2禅宗的禅
3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
(二)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
1关于六祖的开悟
2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
3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
问题
(三)唐初禅宗兴盛的大势
(四)研究禅宗的几个锁钥
1时代方言的注意
2几个重要术语的了解
(1)禅宗语录
(2)禅宗机锋
(3)棒喝
3研究禅宗典籍的重点
4必须具备禅学与文学的素养
(五)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1禅的目的与涅磐
2宋元以后注重参禅的禅风
(1)参话头与止观、禅那的关系
(2)看念头
(3)参话头
3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
(六)禅宗与理学的关系
(七)禅宗与中国文学
1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
(1)诗
(2)词曲
(3)小说
2禅与文学的重要性
(1)禅师与诗
(2)宗教与文学
四 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
(一)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二)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
1丛林的规模
2丛林的风规
3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4丛林与中国文教
结论
道 家 与 道 教
一 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
(一)道家与黄老
(二)道家与老庄
二 隐士思想与道家
(一)上古历史传说上的反证
(二)孔子与隐士的思想
(三)隐士与历史政治的关系
1历史上畏惧“隐士”思想的反面
2历史上尊重“隐士”思想的正面
三 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一)有关原始自然科学
(二)有关阴阳家演变为人文科学
(三)有关理论物理科学
四 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一)上古传统文化与周代的道术
(二)战国时期北方齐鲁燕宋的文化背景
(三)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
五 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
(一)道家与道教的天人宇宙说
1关于阴阳的观念
2关于五行的观念
3关于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观念
(二)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
1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的估价
2方士思想的影响
(1)养神论者的理论与方法
(2)养气与炼气论者的先声
(3)服饵者的理由
(4)祀祷派的修炼
六 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
(一)丹经鼻祖的作者魏伯阳
(二)方士医学与易象数合流的炼气养生术的
丹道
七 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
1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义
2儒道不分家的“道”字的含义
(一)老子
1老子思想的天道无为与自然的观念
2老子对于仁义与圣人的观念
3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
4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5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6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
(1)入手立基虚极静笃的养静论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
(4)恍惚至精的道妙
(5)摄生养生的成果
7道教《清静经》
(二)庄子
1《庄子》的寓言
2《庄子》的《消遥游》与内七篇
3《庄子》外篇的风规
4《庄子》内篇养生学与方士神仙的因缘
(三)战国时期阴阳家与方士的声势
1驺衍阴阳学说的动机与目的
2阴阳学说的内容
3驺衍地球物理的思想
4齐国学术的风气
(四)秦汉之际燕齐方士与神仙的思想渊源
1秦始皇与封禅
2汉初的神道与神仙
3汉魏以下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概略
八 道教
(一)汉末道教形成的因缘
(二)魏晋以后的道家与道教
1唐代的道教
2宋元明清的道教
九 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禅与道概论》后 语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编辑推荐

《禅宗与道家》由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佛教将“戒”(戒律)、“定”(禅定)、“慧”(智慧)称之为“三学”,认为一切法门尽摄于此,应当精勤修学。这中间,戒、定属于修行实践,慧属于教理思维。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对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前后凡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初名《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得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现在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决策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资料,对佛教的修持方法作了简洁明了的阐述。既有要点提示,又有例证说明。问世以后,不仅在海峡两岸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被译成英文,流传于西方国家。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考古最新版(2001年1月第2版第20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内容概要

南怀瑾先生,一九一八年诞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抗日战争时期投笔从戎。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又远赴美国、欧洲等地,考察讲学。门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长期精研国学,读书数十万卷,于儒、道、佛皆有精湛造诣,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堪称一代宗师,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声望。
南怀瑾先生关心国家统一、民族振兴大业,一生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以望九高龄,仍奔走各地,建立学堂,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之精粹尽之尽力。其在就贡献,举世称誉;其执著精神,感人至深。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代序举办宗教哲学专题讲演的旨趣(代  序)                                刘  真    近两年来,政大教育研究所经常每周举行学术讲演一次。讲演的范围,甚为广泛。举凡与教育有关的各种问题,如政治、经济,杜会、历史、心理等无不涉及。我的意思,就是希望研究所的同学,能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不要专在教育本身这门学问内兜圈子。  因为教育与任何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对宇宙、人生、杜会了解愈多、愈深,则对教育问题看得愈客观、愈真切。    不过,教育究竟系以“人”为主体。也可以说,教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交感作用。故欲求教育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施教者自身先具有高尚的人格。我国古来之所以特重“人师”与“身教”,理即在此。    基于这种原因,所以教育研究所计划从本学期起,在一般性的学术专题讲演以外,开始举行一系列的。宗教哲学。方面的专题讲演。今日对杜会影响力较大的各种宗教,敦请大家平素所最敬佩的宗教家或富有研究的学者,作若干次专题讲演。我井非要研究所的同学将来成为某一宗教的信徒,而只是希望各同学在听过讲演之后,对其立身治学能获得在一般学问中不易获得的启示和见解。    我自幼生长在一个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的家庭中,但迄今我尚非任何一种宗教的教徒。  虽然如此,我总觉得一个人能够多读几本宗教书籍或多听几次宗教讲演,一定会在有形或无形中,可以得到不少的益处。    目前杜会上,由于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若干人常不免一味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以个人收入有限,而物欲无穷,遂产生种种不良的风气。对于造成这种不良风气的少数不肖分子,固须“齐之以刑”;但就中国文化传统的精神来讲,则“道之以德”,似更为重要。    关于“道之以德”的方法,自然应该加强学校的伦理教育;但在伦理教育之外,如果对一般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能于其生命中多少灌输一点宗教的意识,使他们性灵上得到一种启示,从而了解人生不仅要注意物质生活,而且更要重视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满足,常须仰赖于外力;精神生活的满足,则可求之于内心。一个具有高度宗教修养的人,不但不屑措意于世俗的荣辱得失,声色贷利;甚至对最重要的生死关头,也都看得很轻。    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自系以儒家思想为基干。  而儒家思想中之天人合一观念,何尝与宗教思想没有相通之处?故有些国家常视我们的儒学为儒教;而我国古代大儒,其传道、弘道乃至殉道的精神志节,亦可与若干宗教家相媲美。宋代理学家二程兄弟向周濂溪问学时,濂溪所言甚少,仅勉以应“寻孔颜乐处”。我们细细体味此寥寥数字,含蓄着何等恢廓坦荡、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岂是一般仅仅记诵章句,如今日之徒知致力于书本知识者所能企望于万一?所以我常以为,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儒,他们本身也许没有任何宗教的信仰;但是他们的立身行事,却于无形中表现了宗教家那种崇高的人格与献身的精神。    ……

章节摘录

书摘    1.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    并不是根本不要佛学的经教,别有一个秘密或微妙的传授,因为全部佛学经教的学理,都是为了说明如何修持求证的理论与方法,所以执著经教学理的人,往往把教理变成思想,反而增加知识上的障碍与差歧,并不能做到即知即行,同时证到工夫与见地并进的效果。所以教外别传,只是为表示对普通佛教佛学教授法的不同,却不异于教理以外,特别有个稀奇古怪的法门。例如二祖神光,在未出家以前,本来就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出家以后,以加上贯通大小乘佛学的教理,他在知识方面,显然非常渊博而充实,并不须要什么,只自反求已心,就会怀疑知识的学问,真正用来安身立命,便会觉得完全是两回事了。所以他要放弃知识的教理,但求实际的证悟,但等到真正悟到实际的真谛,对于所有知识学问的根本,自然而然就融会贯通,豁然明白其究竟的道理了,所以后来禅宗的沩山灵祐禅师便说:“实际理地,不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对于佛学教理的“教”,与教外别传禅宗的“宗”,做一概念的结论:“教”,是教导你如何修行证果;“宗”,是我要如何求证修行,宗与教,只在教导方法上的不同,并不是目的有两样。    2.禅宗的禅    并不是注重机锋转语的口头禅,禅宗不离禅定修证的工夫,以期达到明心见性成圣成佛的极果。例如二祖神光,未见达摩大师以前,便已游心《易经》、老庄的道学,而且经过严格的心性修养锻炼,曾经在香山静坐了八年,对于动心忍性的绵密反照工夫,早已有了相当的根基,拜见达摩大师以后,大师不但不立即加以教导,反而用难堪的态度与过分的言语刺激他,如果他是一个无实际修养工夫的人,纵使不是饱以老拳,至少也会拂袖而去,但是他反而愈加诚敬,甚至断臂求道。就凭他这种精神,我们变更子夏的一句话说:“虽日未人道,吾心谓之道矣!”亦未尝不可,所以他问达摩安心之法,大师只叫他“将心来吾为汝安?’他便能在“觅心了不可得”的领会下而悟道;后世研究禅宗,动辄抓住禅宗为言下顿悟,立地成佛的话柄,好像只要聪明伶俐,能言善道说一两句俏皮话,立刻就算悟道,完全不管实际作学问与作工夫的重点,这当然会落在我其谁欺!欺人乎!欺天乎的野狐禅了!不然,就想自己不用反省的工夫,只要找一个明师,秘密地传授一个诀窍,认为便是禅宗的工夫,“敝帚自珍,视如拱璧”,这又忘了达摩大师所说的:“诸佛法印,非从人得”的明训了,近代谈禅,不是容易落于前者的空疏狂妄,便是落在后者的神秘玄妙,实在值得反省。    3.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    除了二祖神光,是亲受衣钵,继承禅宗道统以外,同时还有几位后学传人,他们也都有心得,不过才德气魄,略逊神光而已;达摩大师除了传授心法以外,同时还要神光以《楞伽经》印心,由此可见教外别传禅宗,并不离于教理以外。《楞伽经》,果然为达摩大师吩咐神光为禅宗的印心宝典,但在大乘佛学的法相(唯识)宗,也认为是“唯识”学的主要经典,它提出以“无门为法门”的求证方法,并且说明以顿悟与渐修并重,同时把心法的体用,分做八个作用,便成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前五识,再有第六的意识,第七的末那识,第八的阿赖耶识等,所谓一心八识的分析,旧注识有识别、分别的作用,也就是包括感觉、知觉与精神活动的功能。第六意识,又分有明了意识与独影(又名独头)意识的两重,所谓独影意识,相当于现在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的现象。第七末那识是意根,也就是自我与生命俱来的元始知觉,本能活动的意识。第八阿赖耶识,是包括心物一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同根的心性的根本。由此可知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与顿悟一心的心,不仅是心理上平静的心,实在是要彻底透过宇宙身心的根元,才能了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谛。    《楞伽经》的大略,就是“唯识”学所谓的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依他起、遍计所执、圆成实),八识(已如上述),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纲要的发挥。总之,《楞伽经》的教理,最重分析的观察,细人无间而透彻心性的体用;禅宗的方法,归纳学理,注重一心修证而融通教理的工夫,所以后世禅宗便流传一句名言:“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就如独眼龙。”其实,这个意思,也就是《楞伽经》内所说的宗通与说通的翻版言句而已。近来有人提出六祖以前的禅宗,名为楞伽宗,以此作为有别六祖以后禅宗的界说,实在是因为不明真正禅宗心法所致,未免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达摩大师在传付二祖神光的时候,曾经预言说:“吾灭后二百年……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所谓《楞伽》经义,便成为名相之学而流传为说理的思想而已,殊堪一叹!况且有人引用《楞伽》的一段渐修经文,证明达摩大师所传是渐修的禅,却不管下文顿渐并重的一段,实在是鲁莽灭裂之至。    其次,一般讲到禅宗,以及研究禅宗的资料,都在宗师们的语录,以及语录的汇书,如《景德传灯录入《五灯会元》、《指月录》等著作里,寻找或欣赏禅师们悟道机缘的公案,与机锋、转语的妙趣,认为便是禅机,便是禅宗的心要。殊不知禅宗既然号称是佛法心宗的中心,关于佛法所有的修持行为,如戒、定、慧等细行,岂有完全略而不谈之理,所以只认机锋妙语做禅宗的,便人于元、明以后狂禅的流弊,甚之,使明儒王阳明之学,也连带受此冤诬;同时,因为阳明之学的流弊,更使禅宗连带受谤。事实上,如果用心研究历代悟道者前后的言行,只要仔细留心历代高僧禅德们的传记,以及专记宋代以后禅师们言行录的《禅林宝训》一书,便可了解真正禅宗宗师们关于修行的品德,是如何的有肃然可敬的风范,并非徒事空言,专谈机锋便以为禅;亦非专以默照(沉默)静坐,便是禅的究竟法门。而且由此可知唐、宋以来禅师们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教育思想的精神,它是如何的配合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何以会形成宋代儒家理学的原因所以了。    现在为了简便,暂且举出禅宗的佛学思想,与北宋开创理学几位大儒的理论,作一比较,大家便可知道他们受到佛学思想薰陶渊源的所自了,但是我说的影响与比较,并非就是照钞或翻版,只是限于影响,而且更没有批判他们优劣的意思,这点我须有慎重而保留态度的声明。不过,宋代理学的大儒们,在他们毕生治学的历史记载上,都有过“出入佛老”若干年的纪录,然后又有好像憬悟知非的警觉,认为人禅为逃禅,人道为遁世,便又翻身人世,归于儒家思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态度,不管他们后来是如何的推排佛、老,但在他们治学的过程中,有互相吸收融会的地方,那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例如:周濂溪的学说,如他的名著《通书》,及《太极图说》等,骤然读之,完全在阐扬《周易·系传》与《中庸》的内义。实际则为融会佛、道两家学术思想,尤其偏向于原始儒、道不分家的道家,与老子的思想。    程明道(颢)的名著《定性书》,如:“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出庄子语意》,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己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其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昭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等语,大都揉合《庄子·齐物论》的内义,融会禅宗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的道理。《信心铭》: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惟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惟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迫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原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惟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延促,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程伊川(颐)的名著《四箴》,除了发挥孔子的仁学以外,所有内外功用的内义,大如套用志公禅师等的偈颂相似,恕文繁不录,容待以后有机会,另作专题的研究。   ……

图书封面


 禅宗与道家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不是很清楚南先生的哲学归属,但从本书来看,南先生对于道家的解释可谓语焉不详,在另一本南先生关于道家的著作《老子他说》中,特别是对于中唐名臣郭子仪的描述中,实感失望之极。因为想涉猎道教相关的知识,粗粗翻阅了本书的下半卷,实在是很失望。一是语焉不详,虽然引经据典,但引用古体原文又不做太多的解释,实在不明白著下本书的目的何在?二是南先生更多的是站在其他哲学的立场上来看待道家与道教,失去其学术上的独立精神。三是上面描述过的,对政治立场的暴露,让人失望和寒心。
  •     南怀瑾的这本书更像是翔实的历史书,对于禅宗、道家的历史都有细致的考究和点评,对细枝末节不在乎的我也许有些过了,却又不乏作为一个对禅道进阶的准备。
  •     《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8,南怀瑾。对南怀瑾先生早有耳闻,读《中国佛教史话》时,也多处见到对南先生的引用,因此想找来一读。本来是想找南先生的《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的,但我所去的图书馆只找到南怀瑾的这一本书,只要先拿来解渴。一读确实不错,首先南先生知识丰富,其次语言平实易懂,读来亲切,最后南先生行文常喜欢在儒释道之间,在古今中外之间相互穿插勾连。最后一点是基于第一点的才可能的,也是我所喜欢的。记得前几年刚接触宗教方面的书,也是想过从了解宗教之间的关系入手的,结果找到的几本书不理想,书本身和翻译都不理想,虽一句句勉强啃食,但效果终不佳,这次看南先生的书不是这样,虽然也有读不下去的地方,但经常还是有“内心一亮”的感觉,我估计这也跟背景知识的多寡有关,如果基础不够,冒然去啃各种“比较文本”,想走捷径,实际一定是欲速则不达,正应了南先生评价禅宗和道教中的各种流派,如果不注意脚踏实地的功夫,只想着快速“证果”或求“长生不老”,其结果一定也是枉然。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被新闻刺激了,来mark旧豆瓣号时代读过的书。第一次接触,写历史但不是历史,褪去沉重阅读的同时记下了这个姓氏,开启了后面一系列阅读
  •     客观,但是像严肃史书,有些看不懂,感叹娑婆世界和12因缘!
  •     以浅显易懂的文字穷究佛、道思想根源。太有意思啦~~
  •     大略讲了禅宗和道家的流源,中正广博,裨益匪浅怀师的书不多说,必入
  •     南师的书我是必买的,不过初看本书题目时,我以为讲的是禅宗与道家的联系与渊源,其实内容是把禅宗和道家分开讲的
  •     此书是融汇贯通之作,破处人们对道家、佛家的分别,他们都是圣人之作,理同、心同。
  •     对佛家和道家的渊源有很不错的介绍,如果需要了解,还是必须阅读大师推荐的哪些佛道经典~
  •     南怀瑾的书都不错,值得去看,是好书
  •     全面的讲述了禅宗的发展、道家和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与发展
  •     不看这本书不知道自己这么好睡,助眠神器。
  •     面对南师的书,某人的悟性明显不够用了。。。
  •     还没读完,但是仅就前一部分禅宗的阅读,就觉得受益匪浅,解决了以前对禅宗事实而非的了解的问题。
  •     平和而慢慢悠悠的讲述,慢慢地慢慢地就渗入了你的思想,丰富的知识让观者获益菲浅。
  •     刚买的还没看过,不过很喜欢南怀瑾的书。
  •     最近很忙,先让家人去看,大概翻了翻,觉得对于想提高自我修养的人来讲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并不是非得出家的人才需要学佛,佛的大智大慧,需要每一个人去领悟!南老的论述像拉家常,但是让人感觉很通俗,值得拜读一下!这本书可以让我们这些门外汉对禅宗与道家有个基本的认识吧,我认为!有时间再好好读!
  •     挺好 - "中国文化对于人伦道德的基本哲学,彻始彻终,都建立在因果报应的观念上。无论儒家与道家,毕竟没有离开这个范围,只有程度的深浅而已。儒家的思想中,成分比较轻,道家的思想中,成分很重,后来加进佛家的思想,更特别注重三世因果的信念,所以在人生道德修养的方面,便与儒、道思想,不谋而合,很容易互相辅掖并行了。"
  •     自从读了南怀瑾老师著述的《金刚经说什么》之后,感觉心灵被冲洗过了一样,每一本都是经典的好书,需要多度几遍,慢慢体会,感谢南怀瑾老师给国人这么好的礼物!致敬!
  •     此书是南怀瑾先生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对佛教禅宗与道家与道教有着极为深刻的见解,是部难得的好书!
  •     很好的一本普及书
  •     南怀瑾老先生对国学的贡献功莫大焉!他的书本人都择善而买,每次都很放心,内容、质量、价格本人都十分满意,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状态下,了解禅、学习禅的人寥寥无几,重塑人的信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充实人的个人生活,国学类书籍,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不可不读,不可不身体力行,有鉴于此,我要给满分。
  •     南怀瑾先生的书,自从看了《论语别裁》一发不可收拾;书是平装,但是质量很不错,价格也给力!
  •     历史没有错误,用心学习,发现潜藏的秘密,开启心的航程。
  •     看了南先生写的书都受益匪浅,读他的书在学问方面给与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指导.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从儒佛道发展的脉络去深究,使我有了一种更加通透的感受.读这些书使人活得跟加明白,相信不但会使我自己的一生更踏实,通过我们对下一代的影响和教育也会荫及到子孙,这是千秋功业。在此也要祝当当网的事业前途无量,谢谢你们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购书平台.我们坐在家里只要点一下鼠标,等几天书就送到了家,然后交钱就可以看书了.而且还可以将自己挑选的书存放在暂存书架上,看完一批再购买一批。书的质量有保障,不会是盗版和出版质量很差的书,所以能信得过,书看完以后便与收藏和保存。我已经是你们的忠实朋友了,也建议身边的朋友通过当当网购书。南先生的关于讲中庸的书什么时候能够定购到?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一直也没有定到,希望你们尽快找到进货渠道以满足我们的阅读需要。
  •     南师讲佛家更系统更能旁征博引,相比之下讲述道家感觉零散了很多。
  •     本书从禅宗和道家源头讲起,讲述禅宗和道家的发展演化,对缔造中国古代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从中可窥出做人/做事的真诚和严谨。
  •     南怀瑾先生!!明灯
  •     其实是在说道教与佛教的历史,主要是春秋战国至唐这段佛教道教如何开始兴盛的过程,自己历史知识太少,看的断断续续。
  •     对了解禅宗与道家的发展史有很大帮助。
  •     介绍禅宗与道家的知识,通俗易懂
  •     还可以,后面关于道家诗词的一些介绍很喜欢
  •     中规中矩
  •     佛教自印度传到中国本土化之后,在中国发扬光大,以及后来发展出来的禅宗,也一代代影响着中国人;道家的思想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更加深远。而书中对于佛的禅宗讲解的相对好点,对于道好像着重在方士的讲解,感觉有点偏。
  •     老先生相貌儒雅,书也是十分好看呐
  •     身体本能的愉悦是生命科学
  •     了解佛学禅宗、道教道家的标准教科书。还没有读全,目前只看了禅宗部分。打算全部看完。
  •     买了八百年,今日仔细翻阅,止于至善只是第一乘,我还远远达不到。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觉悟有情。
  •     南大仙 太牛逼 ,,啥都学
  •     本子稍微早了一点,但是,还是不错的,南怀瑾先生的功底,是比较博大的。
  •     刚到还没读纸张很好南怀瑾的内容就没得说了
  •     摘录:中国佛学,等于有五乘的阶梯:第一人乘,学佛先要从做人开始,凡人伦道德,应该注重的事情,都须一一做大,以期达到为善去恶,而止于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华,可以达到第二 天乘的进修,天人是从做人的至善而生。第三 为小乘的声闻乘,包括厌离世间,修习四谛---苦、集、灭、道的小乘行者。超此以上,便为第四的缘觉乘,从十二因缘的原理,观察世间的缘聚缘散,缘生缘灭,便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小乘行者。第五才为大乘的菩萨道,所谓“菩萨”,是梵语“菩提萨陲”(觉悟有情)的译音,他包括自利、利他以及佛国的自觉、觉他、觉醒圆满的意义。又名大士,开士,便是多情的慈悲救世的得道者,后来中国文学上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的句子。
  •     禅宗讲得更清晰,史料详实。
  •     介绍的很全面,缺点是只有介绍
  •     这本书偏重于历史研究与理论,看惯了南师嬉笑怒骂的修证授课实录,还真有点不大习惯这般严整的学理了。当然亦有助益,但总觉不大过瘾。
  •     对道家与禅宗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     南怀瑾的书,经典中的经典!!
  •     这是我买南怀瑾的第三本书,这本书看了之后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南怀瑾先生的经典之作
  •     不修禅,不学道的,读来有点繁碎了。
  •     禅宗写的特别好。下半部道家就有点儿偏流水账的感觉。禅宗那半部一定程度批判了机锋转语与口头禅以及过分重视公案,同时肯定坐禅和静修,总之不能浮躁,不流于形式。因此,觉得铃木大拙不必都打5分。我也不免心生感叹,觉得看书有时像搞科学一样,通过不断进修,进而回头证伪。
  •     正在读,比较直观的概括的讲述了佛学,佛学浩如烟海,能用一本书讲清楚实在不易
  •     书不错,推荐构买,南怀瑾先生的书很好
  •     【谈氏评书】
    作者站在公正的角度上详细评价了儒释道三家的渊源和思想,当然佛家主要在讲禅宗的传承。读完以后,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看南怀瑾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他对任何一个学派的态度都是不带个人情感的、直观的态度,这样做学问是值得人称道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全面评价和认知的权利交给读者,好好坏坏,不再以作者的意志为转移,值得一读。只是本文谈得颇深,没有一定佛教基础的人,读禅宗的那部分会很吃力。因为南先生在谈禅的时候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了大量的公案和论证。初学者如我就看得不是太明白,而他怕己见误人,解释得又相当简略,这个需注意。本书质量和字体大小都很不错,天天带着断断续续看了一周也没问题,纸质韧性很好,物美价廉,值得买回去仔细品读,收藏。
  •     看不懂
  •     禅宗与道家都是要用慧力领悟的学问,刚开始学,希望有所帮助。
  •     只读了禅宗部分 大师风范
  •     看得出来,南大师对道家和佛宗都有着很高深的研究,三言两语之间就勾划出了大体的轮廓。
  •     刚拿到,还得到时候再看,不过南怀瑾老师的东西最少是可以看看的!
  •     南师的书看了十年了,感觉他谈佛学比儒学更多,谈儒学比道家的多,这部书里禅宗的部分很值得一看.
  •     就是冲着南怀瑾来的,他的书值得一看。书的纸质还可以,印刷精美
  •     真能吹。。。
  •     佛家与道家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分类简介~不是我想看的内容~继续看他别的…
  •     南怀瑾的书可以慢慢看
  •     让我深入了解禅宗与道家,再去触摸那些历史与信仰,更加透彻了!
  •     南怀瑾大师的书一定要读,见一本读一本,绝对会受益匪浅。大师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可谓渊博,读通大师的书不仅可以使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历史渊源,还可以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目的。
  •     南怀瑾先生不愧是大家,对于治学的严谨态度,很让人尊崇,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是配合着道德经和六祖坛经一起看的,感觉很好,推荐给在生活中总是很迷惘的人看,很静心
  •     想了解中国的道家文化,学习中
  •     还有密宗~~
  •     质量很好,内容分两部分:禅宗与佛学、道家与道教。
  •     应该可以,喜欢禅宗的可以看看
  •     南怀瑾的书,一如既往地好。
  •     中国古代传统研究道禅第一书
  •     不错 对于我这种不是很了解的人还算比较好读懂的
  •     读过部分篇章,看到对卦的解释,感觉太不专业有点哭笑不得。江湖气太重,只能说不是圣贤书,太浅薄。
  •     对佛教的禅宗和道教做了简单的解说,禅宗部分很详实,但道教部分感觉收获少了些,也有可能是之前对道教就有所关注的原因。75
  •     这本书对学佛修禅,以及道家的修行都有很大的帮助
  •     非常喜欢,虽然暂时只热心看后面的道家内容,相信以后也会看前部分禅宗的。南师这一系列的书都很棒!
  •     读上篇禅宗与佛学有感,两个人物对中国禅宗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一个是六祖慧能,一个是百丈禅师!
  •     网友推荐佛学入门。
  •     我住在杭州萧山比较偏僻的地区,但是还是很快送货上门,翻了翻发现书都是正版,买书就**当网,南怀瑾老师的书早就想读了,关注多时了,今天终于如愿了。
  •     前100页可看,南老还是对佛了解多谢,对道家理解少些,当然,这也可能和此书成书时间有关。南老书中用驳杂不纯来形容道家,其自己行文何尝不是如此,方士,丹药占据了大量篇幅,也许其文有益,但对我来说,似乎还没到应该去接触的时候。
  •     随手翻到一页开始看,然后被读成笑话书了0.0。。以后看到南怀瑾就想笑肿么破(巴普洛夫effect了都2333)
  •     对禅宗的解读更详细些,其实我很喜欢禅宗的机锋,有人生大智慧。
  •     其实我只看了前半部分
  •     送同学的 随便翻了一下
  •     关于禅宗和佛教历史的阐述还是很全面,收获较多,禅宗是中国佛教非常重要的一支。后半部分对于道家的解说,略显薄弱,很难系统的对其进行了解。
  •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先生阐释得到位,值得学习
  •     对禅宗与道家有了全新的认识
  •     重点看了禅宗部分,受益匪浅,入门,开阔视野。至于道家部分,读得了了。
  •     作为一本启蒙类的书非常不错,中国的“儒释道”历经千年的发展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个人感觉太偏重佛教,而本土的“道家”却严重不够,殊不知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多数以道家和黄老思想治国,就连以礼佛,敬佛闻名的唐代,也是奉道教为国教。
  •     书没什么新颖的论断 况且南翁未见得对道家之要诀有多少领悟 这当时任公那代人及其后学得通病了
  •     禅宗与道家 不错的书 好书
  •     禅宗与道家是一对孪生兄弟。
  •     雲裡霧裡地選讀掃讀了一遍。有所收獲但明顯積累不夠看不明白,等水到渠成的時候再精讀吧。
  •     缘生而起 缘尽而散
  •     南怀瑾的书非常看
  •     不得不说,南怀瑾先生对于现代人武断所言“迷信”的驳论很棒。
  •     禅宗与道家
  •     南怀瑾的书,一直很好
  •     之前是找同学借着看的,现在自己买了,南怀瑾的这些书很好。。
  •     南怀瑾的书很有深度 须细读
  •     此书又陷入了中国人说一个东西一定要说历史源流的窠臼。所有的东西一旦这么说明,势必是很长的一篇文章,对想迅速了解一个新事物的读者来说,在读书的时候总是处于一种急迫的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的状态。 我想了解的,是道教、道家的一些神仙介绍,道观规制介绍,衣服形制介绍等等普及性的东西,最反感这种说明历史源流的文字。 但其中从道家、道教思想的本意出发,对历史上的一大批误解进行阐释说明,倒真的是很新的一个观点,这确实是我想了解的东西。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