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导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宗教学导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
ISBN:9787208091146
作者:(英)麦克斯·缪勒
页数:203页

作者简介

本书的特点有三:第一,它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个概念,赋予这门新的人文学科一个比较恰当的名称;第二,说明了宗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有的不同于神学的性质;第三,提出了宗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推动了大批学者将文化-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于宗教学方面。这三点充分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如作者本人所说:“激起一股新的精神和一种新的生活。”

书籍目录

译序
原序
宗教学演讲集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注解和例证
阿克巴大帝
非洲的语言
波利尼西亚神话
中国人对神的称呼
霍屯督人的神话
东方的圣书
致主教的一封信

编辑推荐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本书的整体构架就是对目前世界主要宗教的介绍,以期增进读者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读者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前言

  弗雷德里赫·麦克斯·缪勒的最负盛名的著作:《宗教学导论》已由陈观胜、李培茱两同志合作译出并正式出版了。麦克斯·缪勒是得到学界公认的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宗教学导论》则是这门学科出现于世的标志。这样一部书能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年代第一次翻译出版,这件事无疑也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它象征着我国宗教学术研究正在发展着的开放精神,说明我国宗教研究工作者为摆脱长期以来的自我封闭状态,批判地吸取西方宗教学的成果迈出了可喜可贺的一步。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经受了一百多年社会实践的检验,证明它确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和巨大的革命意义,至今仍是分析宗教问题时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工具。既然是科学的,我们就要坚持,这是当然无疑的。但是,同样无疑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并没有穷尽宗教领域的一切问题,并非尽善尽美、不再发展的绝对物,它也有自己的相对性。我们过去对宗教这种“颠倒的世界观”对“颠倒的世界”进行神学辩护的欺骗性和麻醉性批判得很深刻,但对宗教作为社会文化形式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研究得就不深不透,对构成宗教的诸要素和各种现象形态的具体分析更其薄弱,原理性的抽象推理多,实证材料的收集整理少。相比之下,近代西方宗教学在实证性的宗教研究方面卓有贡献,说明宗教现象的学说,研究宗教的方法也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在学术领域,有不同学派的比较,才会有是非优劣的鉴别,有不同意见的撞击,才能进发智慧的火花,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如果我们承认,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借鉴近代西方宗教学,那么,我们更有必要把研究麦克斯·缪勒的理论和著作,特别是把他的《宗教学导论》放在优先的地位。

章节摘录

  宗教学演讲集  第一讲  1870年2月19日,于英国科学研究所  当我第一次在这个研究所作系列演讲时,我选择的题目是“语言学”,我当时心里想的是,要向你们和全世界说明,对人类主要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是以既健全又真实的科学原理为基础的,它取得的成就到当时为止本应得到公众更多的关心。我希图说服的不仅是语言学者,而且还有历史学家、神学家和哲学家,以及每一个曾经注视自己的心灵如何在语言那流动的层次中时隐时现地不自觉地工作并感到其魔力的人。我试图使他们相信,如果再继续忽视比较语言学者的发现,就会有害了。我提出在对浩瀚的人类语言的主要分支进行科学研究已取得进展的时候,我们的新知识,即语言学,完全有理由要求在我们时代各学科的圆桌会议上取得它的席位。  这就是我当时为这一理想辩护的本意。尽管我的申诉很不完善,公众却立即并且几乎一致地作出了结论。  现在,在我第一次发表系列演讲几年以后,语言学已充分地得到了公众的承认。现在我们看到为了推进和阐明我们这门科学而出版的书籍数目如此多,看到日刊、周刊、半月刊、月刊和季刊中的优秀文章,看到哲学、神学和古代史著作中经常提到语言学的成就,我们可以放心满意了。法国和德国在大学设立了梵文讲座和比较语言学讲座,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几乎所有的大学最近也都已仿效着开办这类讲座。我们现在无需为语言学的前途担心了。这门从一开始就很顺利的学科,虽然也曾遇到强烈的偏见,却将会年复一年地取得更大的胜利。我们最好的公立中学如果还有些没有仿照大学的榜样,但它们将会很快这样做的。中学生每天以好几个小时辛勤地学习语言,完全应该有一个可靠的向导不时带领他们从一个较高的观点欣赏人类语言生动的全貌,那是耐心的探索者们和无畏的发现者们曾经调查并仔细阐述过的。我们再也没有任何借口可用来说明为什么在最基本的课程中(我应当说特别是在最基本的课程中),不应当用比较语言学的电光来照亮希腊文、拉丁文、法文、德文中的这些既难懂又枯燥无味的章节。  1869年我在德国旅行时,发现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大学生差不多都上比较语言学课。在莱比锡,几百名学生挤满了比较语言学教授的讲堂,上梵文教授的课的学生有五十几名,他们大多希望在开始研究比较语法之前,学到一定数量必不可少的梵文知识。

图书封面


 宗教学导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比较语言学的宗教学,这是这本书里面我读到的非常拗口而又好玩的一个概念。仔细想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古典语言在学,但是基本上算是玩的心态学吧。所以这个比较语言学我自己是没什么超出这本书所论及之外的认识。前两天上课时,于半睡半醒状态想到西方人的佛教研究,大部分也都是采用梵文巴利文的经典。可能都是雅利安人的语言吧,但是梵文巴利文的经典,尤其是大藏经,很难说要比汉文的或者藏文的更准确吧。汉文经典的翻译年代普遍早于雅利安人的语言,而稍迟一些的藏文经典则更是严谨详实。扯远了,回到比较语言学的宗教学上来吧。麦克斯缪勒在文中指出,现实的主要工作在于对各个宗教的文献加以梳理,虽然已经是一百多年以前的话了,可是时至今日学界的工作也还是这句话所概括的。比较语言学稍早于宗教学,发展至今任然有很大的影响。曾听过一个国内年轻学者的讲座,阿佩尔的语言学转向,不过很遗憾没大听懂,大致意思呢就是对于独立的事物的关注依然是比较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比较语言学的宗教学也是如此,也就是所谓的小学,依然是重点之中的重点。当然,对于独立的事物的关注并不是说放弃比较,而是为了更好的比较,但是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把功夫做好~比较的研究事实上也早已开始了,做功夫当然跟这个也不冲突。。。零零散散说了一堆,只是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了,觉得很可惜。。。。。。。。。。。。。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很薄,而且很容易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     一共四讲,书里谈到的问题诸如,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比较的手段研究宗教,宗教是否有高下之分,怎么样的宗教分类法是合理的等等。浅显易懂,也很有意思,尤其是作者举例来让你看到,对不同语言的比较是如何能够联系到宗教二字的时候。起初,很可能把所有宗教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是属于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意味着承认所有的宗教都是在一个层面上,否则就无从比较。但是麦克斯在这本书中,恰恰是通过这种方法看到了基督教中神性的伟大与无可超越。上帝创造了一切民族,也赋予了一切民族宗教的信念,不同的只是形式,你无法说印度教是低一等的——上帝在按照那个民族的接受程度来施行他的教化。甚至,麦克斯从事宗教研究的兴趣与目的都不会离这个理念过远。如果愿意,这足以推导出一切宗教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也即,一个上帝,一次创造。很有道理,但未必会引出客观的研究。宗萨仁波切说过,大概的意思是,大家说着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然后你抱我抱,和谐,也纯粹是废话。一切宗教的道,既然他们在出发时的目标就不同,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在最终会合?不是说,一条道就胜过另一条,而是,你无法把治疗颈椎错位的药物拿去治疗血癌。一切宗教又总有相同的地方,这些相同之处总是令人敬畏,说着想要科学分析比较的同时,并不意味就要放弃敬畏感与刹那间的领悟。只是,这种敬畏,并非针对上帝,甚至并非针对宗教本身。
  •     原文链接:http://caute.net/2015/11/27/zl/麦克斯.缪勒在其《宗教学导论》中说“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犯左派而谈论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对有些人来说,宗教这个题目似乎太神圣了,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另一些人来说,宗教与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一样,只不过是谬误或幻觉构成的东西,不配受到科学界的注意。”缪勒之前,宗教不仅难以谈论,甚至禁止谈论,宗教不是思辨的对象和选择的信仰,而是特定的启示和给定的生活方式,神学之外只有渎神,教会之外别无拯救。随着现代世界的扩展,这一种宗教和那一种宗教相遇,比较宗教学和宗教哲学兴起,心理学和脑科学运用于宗教研究,难以谈论变成歧见纷纭。然而宗教作为真理只能是一,独一且整全,不同观点的对立不可能意味着不同的真理或同一真理的不同方面,也许只是表明不同人谈论的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一、定义和起源宗教可以是被继承的习俗、特定的组织、启示和经典之上的伦理体系,以及人的恐惧和无助的希望还有被真实感受到的神圣。说宗教是人的异化并非全无道理,因为人总是善于自我欺骗,甚至有意无意的欺骗是教会和教徒大部分时间的常态。但正如人的罪不能否认上帝,现实中的歪曲恰恰证明存在未歪曲的真实。宗教作为被展开的现实,可以被批判、证伪和取消;信仰作为面对无限的存在方式,却只能悬置且严肃对待。宗教作为价值基础和终极意义的时候,人性中的所有都可在其内找到对应之处,每一具体的社会形态也折射其中,当泰勒说宗教是信仰超自然,迪尔凯姆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社会,弗洛伊德指出宗教是人类的神经症,这些化约论的观点只是将宗教当做其他事物的表现,并非宗教有这种种不同的起源,仅仅是人有这种种软弱和需要。宗教的现实功用和实际影响,往往是信与不信者的争论所在,但无论宗教是情感慰藉还是集体自恋,是道德基础还是罪恶之源,是社会核心还是公民之敌,这所有分歧都并非宗教本身,而是人性借其表现,对错与否不是信与不信,而是怎样的人用怎样的方式信或不信,唯一需要的,是诚实对待自己和他人。简而言之,宗教是有限的人如何面对无限,这种别无选择的选择是活生生的现实而非虚构和幻觉,一个人诚然可以拒绝任何一种宗教,却绝无可能逃避自己的生存境况。逻辑和经验无法为选择指明方向,在无法谈论和不可证明处寻求意义和帮助,就是必然伴随人类的“宗教性”。如斯特劳斯所说:“宗教不是人们出于隐秘的理由为折磨自己、使生活变得不必要的困难而铸造的工具,而是人们出于明显的理由,为逃避恐怖、逃避文明的任何进步也无法根除的生之无助和无望而选择的出路。”二、人存在还是神存在无限不是无穷,也不是永恒,乃是超越,对于人,所谓无限就是对自己的否定,人生于混乱之中,面对不确定的世界,面对没有终极价值的生命,面对没有超越的意义的生活,面对短暂甚而分裂的自己,会惶恐、无助、心灵不安。所以人的本性需要一个上帝,一个确定性,一个价值和意义的提供者,一个永恒的可能性。没有恐惧也会寻求确定,独自一人也要寻找意义,即便人类永生,面对世界也会被震撼,宗教的基底,在更深处。心理人格、社会群体、甚或天堂地狱之拯救与惩罚,皆是对宗教肤浅的限定。只要人,或者说一个有限生命的个体,会困惑、会惊奇、会有感受真或美的冲动,宗教就永远存在,这不仅是宇宙的终极,更是人生而随之的神秘。仍然存在一种深刻的分歧,是人选择还是神选择,就传统一神论而言,只能是人被拣选,另一极的印度教,却是人自由选择适于他自己的独特的面对神的方式,或者面对不同神甚至取消神,直至无神论的佛教和非神论的儒学。如约翰.希克所言这是信仰的彩虹,折射同一真理之光,但每一种立场都需要为自己辩护,盲人摸象并非意味着全对,而是全错。然而每一论断都不可通约,护教学之内只有逻辑循环。世界能被认识和感知本就是奇迹,要么有内在的主体,要么有统一的秩序和被赋予的心智。统觉,或者归于进化的大脑,或者归于创造者。我们可以合理的相信其一,却无法论断其他。若要承认宗教本身的普世,必先得承认每一种特殊的宗教都是宗教之一而非全部,“只知其一、一无所知。”三、独断论的退缩每一种独断在其宗教内部都是真理,这是毋庸置疑也无需辩驳,拯救所需的是确信而不是怀疑。对个体的希求而言,这种真理不需比较和证明,这是选择或被选择,而非效用比较和结果论证。但这种独断却只能自我限定,任何展开都会被视为越权。当特殊的教义纠缠于现实之中,为其辩护就受理性和诚实所限,前者是对人,后者则是对己。这不是因神学理论不足,而是现实世界已经变化,相异的论断互相排斥,不同的人群却要为一。有神,神全知全能全善。传统神学的三个论证已经无效,道德论证明和意志论证明则是自我限制,从神存在到需要神存在和相信神存在。现代神学家则将论证神存在改为论证相比神不存在神更可能存在。自由意志论证可以满足神正论的需求,道德仍然可以基于信仰之上,但问题在于,在这里需要的不是可能而是唯一可能。当神不存在的可能变为论证的条件之一,当道德可以在无神和非神的基础上自洽存在,神的概念的自我展开被限制在需要自我辩护的境地,这是第一种退缩。启示宗教的本质正在于启示,启示不需要文字的考据和考古的证明,启示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历史事件,不是因事实而人们信其为真,而是因这独特的事件改变历史和人心而被认其为真。但当启示抛弃字面和历史的真实,虽可以完全保留其意义,却可能取消自己。道成肉身被约翰.希克当成象征而非事实陈述,是诚实的表达,却也是货真价实的异端,这虽不损害上帝,却损害了教会。这是第二种退缩。当宗教退回到越来越抽象和简单的前提,也即变成了意义不可谈论的东西。成了一种终极的确认和被继承生活方式的标签,而不是唯一的所有生活和价值的基础和归依。个人信仰者无需退缩,虔信是只能如此,代价则是无视他人。然而退缩者亦无路可退,一路后退并不能接近他者,只能远离自己。虔信可能是独断,反之则滑向乡愿。四、多元论和个人化世界上生活着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宗教和信仰,诚实的人必须得面对,因为论断他者非真理的标准同样可论断于自己。暂且搁置真理,每一种信仰都可以被看做面对无限的不同态度和倾向,看做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这里已没有真或假的判定,只有好或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多元化观点认这种种不同为同一真理的显现和不可言说的终极的不同位面,这是合理的观点,但仅仅是理论构建的合理,每一种特殊的宗教都是在历史中创建而不是在大一统理论中分配其位置。宗教性的普世基于人性,具体宗教却是历史中心主义,我们承认其一正是反对其他,认其全为真只不过意味着每一种都没有全错,这时我们保留了宗教性却失去了宗教,扔掉历史和现实而只有空洞的唯一。我们可以相信,神面对人,而不是面对诸宗教,但抽去个别宗教,我们只剩抽象的神,多元论对诸宗教的承认和调和却变成人只有一种单调和教条的存在方式,最终自我否定。或者,对不可谈论的东西保持沉默,分歧被搁置一边,宗教仅是个人的精神生活而退出公共空间。甚或宗教作为组织和概念消亡,只有虔敬仍在心中。像史密斯的希望,“累积的传统”与“个人的信仰”替代宗教这个含混概念。在此种情况下,宗教确实保存了自身最单纯的意义,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公共生活并行不悖,但宗教组织的现实意义也将消散无尽,每个人诚实的面对神,只是人类共同体的精神和价值变成虚无,内心隐匿,团契消亡,自由无所依据,平静但却苍白。多元化和个人化都难以解决这冲突。但如史密斯所言:“诸传统在演化着。人的信仰在变化着。神在恒久忍耐着。”我们只能在历史进程中,相信神或者相信人性,并保留自己的自由,做出自己的选择。五、不可知论及其他选择这种宗教或者那种宗教,以及,拒绝宗教。拒绝宗教仍然是严肃的选择,这种拒绝不仅仅是强无神论者的独断,更不是庸人的昏暗和逃避,而意味着诸多动摇、斗争、无助之后的坚忍。一般宗教之外,有两种态度:不可知和拒绝知。不可知论其实是面对终极的唯一可能,我们选择宗教或不选择,不是因为我们了解每一种选择的最终命运,而只是我们必须做出一种选择,这不是理性认知,只是情感倾向和命中注定。终极在逻辑和语言之外,分析哲学认为不可谈论的,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拒绝这个意义,对我们而言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无所谓知或不知。但不可谈论却并非不可思议,无法确定不代表没有意义,我们只能谈论世界,但世界本身就是神秘。语言和逻辑之外,没有知识,但可获得一种真实。在现世之中,除却独断的强无神论,却还有两种选择:泛神论和虚无主义的无神论。神圣性似乎无法避免,可以没有神,世界却必须有神性,即使没有神,这种倾向也基于我们的大脑,因为这是“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有意义的重要的第—步。(戴维·J·林登《进化的大脑》)”无神论和无世界论统一于泛神论或各类自然神论。施特劳斯批判斯宾诺莎未能理解信徒心中的上帝,那不是哲人或迷妄者的上帝,而是亚伯拉罕及无助者的上帝。同样,施特劳斯未能真正理解斯宾诺莎对神的爱,那种醉心于神的“无神论”。我们可以在语言中分辨这神不是那神,但谁又能说,他们所感受到的,不是同一个神所给予人的。即便没有意义,放弃追求,还有最后一种认真的选择。若面对虚无也可宁静,自愿接受混乱的世界图景,满足于日常生活和生命本身的快乐,人就不需要上帝,甚至无需神圣性。进而,人反对在虚幻中满足自己,不愿作超出自己存在的论断仅仅只为后世利益权衡今世心灵宁静,诚实面对未知,没有神也像有神一样生活,他就可以是一个正当的无神论者。六、选择回到开始,面对无限,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调和不同的选择只是徒劳,逃避选择装作看不见背负的命运则是软弱。不知道对或错,不知道得救与否,抛开所有的论证,按照内心做出选择或被选择,即便走向同一个目的,我们也要在岔路口分开,路径不一、终点不明,但“只管赶路,莫问前程”。有神无神是最沉重的对立,但我们也可以如斯宾诺莎一样,“爱神而不希求神的爱”。诚实、谦卑、爱人且理解人,做我们该做的,承受我们该承受的,等待我们最终被给予的。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拒绝信仰的人亦是诚实的,我们不知道哪一条是真正的天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历程中的痛苦和拥有的喜悦。

精彩短评 (总计66条)

  •     宗教学的开山之作终于再次出版了
  •     只有懂了语言,才能懂得一切。只有学会比较,才能学会一切。
  •     宗教学的入门必读书
  •     当教材用的 ,挺好
  •     好书一本,买了不后悔,哇咔咔
  •     比较
  •     第一步。
  •     歌德说:“只懂一种语言的人,不可能懂语言。”同样,只懂一种宗教,不可能懂宗教。因此,宗教学的基本方法就是“比较”。除此以外,我们还有必要进行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宗教中很多难解的问题都是由语言产生的,因为我们用我们的语言、思维,去理解古代语言、思维,去理解使用其他语言的民族的思维。举个例子,亚当的肋骨造夏娃。古代人说两个东西是一样的,会说“XX是XX的肋骨”。因此,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是“男人和女人是一样的”。看似毫无意义的古代传说,其实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古代人并没有掌握抽象思维的能力。随着语言的流变,这些传说褪去了他们本来的含义,成为了我们脑海中美丽的传说。
  •     第一讲和第四讲最有理论参考价值,比较语言学的路数确实是人文研究的基础。附录中“中国人对神的称呼”与“东方的圣书”也很好玩。但是感觉缪勒还是对中国比较有点隔膜。西方人搞东方学问也是几百年的基础,东方搞西学,实在是任重道远。
  •     语言啊,不多懂几门是不行的。。
  •     这不用说
  •     断断续续看完了,麦克斯缪勒真是个大神。
  •     本书源于作者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几次演讲,其中关于宗教河系的划分意义重大
  •     缪勒的这本书影响很大,很值的阅读,是一本研究宗教问题的导论性著作!
  •     作为学科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的功底之雄厚、学问之渊博不得不让人敬畏。
  •     不懂
  •     教科书啊,要买的。内容还没多看
  •     比较宗教,太世俗化了
  •       一共四讲,书里谈到的问题诸如,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比较的手段研究宗教,宗教是否有高下之分,怎么样的宗教分类法是合理的等等。
      浅显易懂,也很有意思,尤其是作者举例来让你看到,对不同语言的比较是如何能够联系到宗教二字的时候。
      起初,很可能把所有宗教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是属于大逆不道的事情,这意味着承认所有的宗教都是在一个层面上,否则就无从比较。但是麦克斯在这本书中,恰恰是通过这种方法看到了基督教中神性的伟大与无可超越。上帝创造了一切民族,也赋予了一切民族宗教的信念,不同的只是形式,你无法说印度教是低一等的——上帝在按照那个民族的接受程度来施行他的教化。甚至,麦克斯从事宗教研究的兴趣与目的都不会离这个理念过远。如果愿意,这足以推导出一切宗教有一个共同的源头,也即,一个上帝,一次创造。很有道理,但未必会引出客观的研究。
      宗萨仁波切说过,大概的意思是,大家说着所有宗教都是一样的,然后你抱我抱,和谐,也纯粹是废话。
      一切宗教的道,既然他们在出发时的目标就不同,我们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在最终会合?不是说,一条道就胜过另一条,而是,你无法把治疗颈椎错位的药物拿去治疗血癌。
      一切宗教又总有相同的地方,这些相同之处总是令人敬畏,说着想要科学分析比较的同时,并不意味就要放弃敬畏感与刹那间的领悟。只是,这种敬畏,并非针对上帝,甚至并非针对宗教本身。
      
  •     按照西方的宗教理論,多神崇拜低於單神崇拜。。。個人以為,其實很就這麼評判一個宗教的低等和高等。
  •     贤珊于2010年5月30日捐赠
  •     需要再反复读几遍,有些问题理解得很模糊
  •     以语言学为基础,比较为方法,为宗教分类,有启发性
  •     “每当宗教学者有所前进时,都得回顾他开步走的起点,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现在的位置。”
  •     比北大那群教授用马列主义编出来的东西好多了。
  •     如何不得罪、敬诸神地讨论宗教
  •     居然把孔子之说也作为宗教…
  •     宗教学之发端
  •     宗教学的起源标志性书物,可惜看完后葬在校园的鱼塘里!
  •     入門書妥妥兒的
  •     ”价值中立“完全不能自圆其说嘛,打脸之作
  •     真是喜欢。每一个学科门类的鼻祖,都是真正有怀疑精神和创造力的人。又读了一本好的入门书。
  •     "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共勉。
  •     对于宗教有较为详细的剖析
  •     这类的宗教学思想结合的书貌似已经不是宗教学引入的主流了 ~
  •     虽然写在百年之前,但任是值得借鉴的数目之一。
  •     宗教学开山之作,历史意义自不必说,提出了学科概念,研究方法,研究立场等等基本问题。比较研究的方法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它还具有学科的本体意义。直到今天,宗教学依然是比较宗教学,也只能是比较宗教学。p.s.原来,上帝取亚当一根肋骨造夏娃的希伯来语原意是“上帝按照他的样子造了夏娃”。
  •     作者的经典之作。
  •     信息量很大,inspiring
  •     也许之前看书看得太少,现在看这本书有种沉睡了200年的地球人睁眼看世界的感觉。每看几段就有句子让我感觉好有哲理或是在方法上很有指导意义。//后面的注释和例证部分没看,以后有心思了看看关于中文译名的章节应该会有趣;用相对客观、科学的方法看待世界宗教,本作者还是很有宗教学奠基人的范儿的,虽说他的本行是语言学啦,在那个西方人普遍狂妄自大的时期里,有这种眼见已是不易,尽管看到第四章的时候发现作者还是有种包藏在救世之心下的优越感,但还是原谅他吧。至于中国的宗教,我觉得中国从帝王的祭天礼到民间的拜各种各样的神明以及祭祖可以说是一种未成体系的宗教,但是儒家称作儒教总觉不妥。虽说孔子的传道,收弟子,弟子在其身后总结言论并发扬光大的情况还真挺像个宗教创始人的模样,但本质上还是要看其内容啊
  •     非常好的作者,对宗教学颇有建树,专业性很强。
  •     宗教学导论,要仔细读啊
  •     用薄膜包着的书很新
  •     了解宗教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     He who knows only one knows none
  •     缪勒用语言学中只知其一者,一无所知的道理,来为比较宗教学的独立学科地位作辩护。认为宗教研究完全可以和建立在信仰之上的神学研究分离开来,成为一种建立在观察资料分析基础之上的客观的宗教科学,至少对人类最重要的宗教,进行真正科学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建立宗教学,现在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     我是当当的常客,
  •     非要写这本书的读书报告我也是觉得无力又无聊
  •     全新的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即便如此,还是很有意思。
  •     浅显好读
  •     论语言学在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和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一起读,最先看完的是这本。韦伯的书怕是读不动了...
  •     态度 方法 入门
  •     把宗教学纳入了学术的殿堂
  •     宗教学很重要的一本导论著作
  •     奠基之作
  •     极端无聊,比宗教学老师还要啰嗦十倍
  •     看到有人評價「"价值中立"完全不能自圆其说嘛,打脸之作」直接笑抽.槽點挺多.「圖蘭族」和「圖蘭語言」到「圖蘭宗教」是典型的開頭錯步步錯,不知和那時的圖蘭主義有沒關係.「雅利安民族」顯然也是基於所謂雅利安學說.不過這些若說是限於當時水平,倒也罷了.繆勒想要達到某種不偏不倚,但他的劃分又很明顯地基於西方-基督教中心,所謂的亞歐三中心,雅利安是自己的民族,閃米特是自己的宗教發源地,所以給與了足夠的關心,而剩下的就一股腦塞進所謂圖蘭.這仍可說是基於當時的認識,可以原諒.但他根本沒有認真了解過中文以及中國文化、思想模式,憑著一些不準確的譯本就開始瞎扯,這完全和他一開始提出的研究要求和理念相違背.也許他對其它文化宗教的研究也有這種槽點.個人以為這是最不能原諒的.這書也只能說是就學術史而言很有價值.
  •     是第一本研究宗教现象的材料,对研究各种宗教有着指导作用。
  •       麦克斯.缪勒在其《宗教学导论》中说“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犯左派而谈论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对有些人来说,宗教这个题目似乎太神圣了,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另一些人来说,宗教与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一样,只不过是谬误或幻觉构成的东西,不配受到科学界的注意。”
      
      缪勒之前,宗教不仅难以谈论,甚至禁止谈论,宗教不是思辨的对象和选择的信仰,而是特定的启示和给定的生活方式,神学之外只有渎神,教会之外别无拯救。随着现代世界的扩展,这一种宗教和那一种宗教相遇,比较宗教学和宗教哲学兴起,心理学和脑科学运用于宗教研究,难以谈论变成歧见纷纭。然而宗教作为真理只能是一,独一且整全,不同观点的对立不可能意味着不同的真理或同一真理的不同方面,也许只是表明不同人谈论的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一、定义和起源
      
      宗教可以是被继承的习俗、特定的组织、启示和经典之上的伦理体系,以及人的恐惧和无助的希望还有被真实感受到的神圣。说宗教是人的异化并非全无道理,因为人总是善于自我欺骗,甚至有意无意的欺骗是教会和教徒大部分时间的常态。但正如人的罪不能否认上帝,现实中的歪曲恰恰证明存在未歪曲的真实。宗教作为被展开的现实,可以被批判、证伪和取消;信仰作为面对无限的存在方式,却只能悬置且严肃对待。
      
      宗教作为价值基础和终极意义的时候,人性中的所有都可在其内找到对应之处,每一具体的社会形态也折射其中,当泰勒说宗教是信仰超自然,迪尔凯姆认为宗教的本质在于社会,弗洛伊德指出宗教是人类的神经症,这些化约论的观点只是将宗教当做其他事物的表现,但并非宗教有这种种不同的起源,而仅仅是人有这种种软弱和需要。
      
      宗教的现实功用和实际影响,往往是信与不信者的争论所在,但无论宗教是情感慰藉还是集体自恋,是道德基础还是罪恶之源,是社会核心还是公民之敌,这所有分歧都并非宗教本身,而是人性借其表现,对错与否不是信与不信,而是怎样的人用怎样的方式信或不信,唯一需要的,是诚实对待自己和他人。
      
      简而言之,宗教是有限的人如何面对无限,这种别无选择的选择是活生生的现实而非虚构和幻觉,一个人诚然可以拒绝任何一种宗教,却绝无可能逃避自己的生存境况。逻辑和经验无法为选择指明方向,在无法谈论和不可证明处寻求意义和帮助,就是必然伴随人类的“宗教性”。
      
      如斯特劳斯所说:“宗教不是人们出于隐秘的理由为折磨自己、使生活变得不必要的困难而铸造的工具,而是人们出于明显的理由,为逃避恐怖、逃避文明的任何进步也无法根除的生之无助和无望而选择的出路。”
      
      二、人存在还是神存在
      
      无限不是无穷,也不是永恒,乃是超越,对于人,所谓无限就是对自己的否定,人生于混乱之中,面对不确定的世界,面对没有终极价值的生命,面对没有超越的意义的生活,面对短暂甚而分裂的自己,会惶恐、无助、心灵不安。所以人的本性需要一个上帝,一个确定性,一个价值和意义的提供者,一个永恒的可能性。
      
      没有恐惧也会寻求确定,独自一人也要寻找意义,即便人类永生,面对世界也会被震撼,宗教的基底,在更深处。心理人格、社会群体、甚或天堂地狱之拯救与惩罚,皆是对宗教肤浅的限定。只要人,或者说一个有限生命的个体,会困惑、会惊奇、会有感受真或美的冲动,宗教就永远存在,这不仅是宇宙的终极,更是人生而随之的神秘。
      
      仍然存在一种深刻的分歧,是人选择还是神选择,就传统一神论而言,只能是人被拣选,另一极的印度教,却是人自由选择适于他自己的独特的面对神的方式,或者面对不同神甚至取消神,直至无神论的佛教和非神论的儒学。
      
      如约翰.希克所言这是信仰的彩虹,折射同一真理之光,但每一种立场都需要为自己辩护,盲人摸象并非意味着全对,而是全错。然而每一论断都不可通约,护教学之内只有逻辑循环。世界能被认识和感知本就是奇迹,要么有内在的主体,要么有统一的秩序和被赋予的心智。统觉,或者归于进化的大脑,或者归于创造者。我们可以合理的相信其一,却无法论断其他。若要承认宗教本身的普世,必先得承认每一种特殊的宗教都是宗教之一而非全部,“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三、独断论的退缩
      
      每一种独断在其宗教内部都是真理,这是毋庸置疑也无需辩驳,拯救所需的是确信而不是怀疑。对个体的希求而言,这种真理不需比较和证明,这是选择或被选择,而非效用比较和结果论证。但这种独断却只能自我限定,任何展开都会被视为越权。当特殊的教义纠缠于现实之中,为其辩护就受理性和诚实所限,前者是对人,后者则是对己。这不是因神学理论不足,而是现实世界已经变化,相异的论断互相排斥,不同的人群却要为一。
      
      有神,神全知全能全善。传统神学的三个论证已经无效,道德论证明和意志论证明则是自我限制,从神存在到需要神存在和相信神存在。现代神学家则将论证神存在改为论证相比神不存在神更可能存在。自由意志论证可以满足神正论的需求,道德仍然可以基于信仰之上,但问题在于,在这里需要的不是可能而是唯一可能。当神不存在的可能变为论证的条件之一,当道德可以在无神和非神的基础上自洽存在,神的概念的自我展开被限制在需要自我辩护的境地,这是第一种退缩。
      
      启示宗教的本质正在于启示,启示不需要文字的考据和考古的证明,启示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历史事件,不是因事实而人们信其为真,而是因这独特的事件改变历史和人心而被认其为真。但当启示抛弃字面和历史的真实,虽可以完全保留其意义,但却可能取消自己。道成肉身被约翰.希克当成象征而非事实陈述,是诚实的表达,却也是货真价实的异端,这虽不损害上帝,却损害了教会。这是第二种退缩。
      
      当宗教退回到越来越抽象和简单的前提,也即变成了意义不可谈论的东西。成了一种终极的确认和被继承生活方式的标签,而不是唯一的所有生活和价值的基础和归依。
      
      个人信仰者无需退缩,虔信是只能如此,代价则是无视他人。然而退缩者亦无路可退,一路后退并不能接近他者,只能远离自己。虔信可能是独断,反之则滑向乡愿。
      
      四、多元论和个人化
      
      世界上生活着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宗教和信仰,诚实的人必须得面对,因为论断他者非真理的标准同样可论断于自己。暂且搁置真理,每一种信仰都可以被看做面对无限的不同态度和倾向,看做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这里已没有真或假的判定,只有好或坏,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多元化观点认这种种不同为同一真理的显现和不可言说的终极的不同位面,这是合理的观点,但仅仅是理论构建的合理,每一种特殊的宗教都是在历史中创建而不是在大一统理论中分配其位置。宗教性的普世基于人性,具体宗教却是历史中心主义,我们承认其一正是反对其他,认其全为真只不过意味着每一种都没有全错,这时我们保留了宗教性却失去了宗教,扔掉历史和现实而只有空洞的唯一。我们可以相信,神面对人,而不是面对诸宗教,但抽去个别宗教,我们只剩抽象的神,多元论对诸宗教的承认和调和却变成人只有一种单调和教条的存在方式,最终自我否定。
      
      或者,对不可谈论的东西保持沉默,分歧被搁置一边,宗教仅是个人的精神生活而退出公共空间。甚或宗教作为组织和概念消亡,只有虔敬仍在心中。像史密斯的希望,“累积的传统”与“个人的信仰”替代宗教这个含混概念。在此种情况下,宗教确实保存了自身最单纯的意义,个人的自由选择和公共生活并行不悖,但宗教组织的现实意义也将消散无尽,每个人诚实的面对神,只是人类共同体的精神和价值变成虚无,内心隐匿,团契消亡,自由无所依据,平静但却苍白。
      
      多元化和个人化都难以解决这冲突。但如史密斯所言:“诸传统在演化着。人的信仰在变化着。神在恒久忍耐着。”我们只能在历史进程中,相信神或者相信人性,并保留自己的自由,做出自己的选择。
      
      五、不可知论及其他
      
      选择这种宗教或者那种宗教,以及,拒绝宗教。拒绝宗教仍然是严肃的选择,这种拒绝不仅仅是强无神论者的独断,更不是庸人的昏暗和逃避,而意味着诸多动摇、斗争、无助之后的坚忍。
      
      一般宗教之外,有两种态度:不可知和拒绝知。
      
      不可知论其实是面对终极的唯一可能,我们选择宗教或不选择,不是因为我们了解每一种选择的最终命运,而只是我们必须做出一种选择,这不是理性认知,只是情感倾向和命中注定。
      
      终极在逻辑和语言之外,分析哲学认为不可谈论的,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拒绝这个意义,对我们而言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无所谓知或不知。但不可谈论却并非不可思议,无法确定不代表没有意义,我们只能谈论世界,但世界本身就是神秘。语言和逻辑之外,没有知识,但可获得一种真实。
      
      在现世之中,除却独断的强无神论,却还有两种选择:泛神论和虚无主义的无神论。
      
      神圣性似乎无法避免,可以没有神,世界却必须有神性,即使没有神,这种倾向也基于我们的大脑,因为这是“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有意义的重要的第—步。(戴维·J·林登《进化的大脑》)”无神论和无世界论统一于泛神论或各类自然神论。施特劳斯批判斯宾诺莎未能理解信徒心中的上帝,那不是哲人或迷妄者的上帝,而是亚伯拉罕及无助者的上帝。同样,施特劳斯未能真正理解斯宾诺莎对神的爱,那种醉心于神的“无神论”。我们可以在语言中分辨这神不是那神,但谁又能说,他们所感受到的,不是同一个神所给予人的。
      
      即便没有意义,放弃追求,还有最后一种认真的选择。若面对虚无也可宁静,自愿接受混乱的世界图景,满足于日常生活和生命本身的快乐,人就不需要上帝,甚至无需神圣性。进而,人反对在虚幻中满足自己,不愿作超出自己存在的论断仅仅只为后世利益权衡今世心灵宁静,诚实面对未知,没有神也像有神一样生活,他就可以是一个正当的无神论者。
      
      六、选择
      
      回到开始,面对无限,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调和不同的选择只是徒劳,逃避选择装作看不见背负的命运则是软弱。不知道对或错,不知道得救与否,抛开所有的论证,按照内心做出选择或被选择,即便走向同一个目的,我们也要在岔路口分开,路径不一、终点不明,但“只管赶路,莫问前程”。
      
      有神无神是最沉重的对立,但我们也可以如斯宾诺莎一样,“爱神而不希求神的爱”。诚实、谦卑、爱人且理解人,做我们该做的,承受我们该承受的,等待我们最终被给予的。有信仰的人是有福的,拒绝信仰的人亦是诚实的,我们不知道哪一条是真正的天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历程中的痛苦和拥有的喜悦。
  •       比较语言学的宗教学,这是这本书里面我读到的非常拗口而又好玩的一个概念。仔细想来还是挺有意思的~古典语言在学,但是基本上算是玩的心态学吧。所以这个比较语言学我自己是没什么超出这本书所论及之外的认识。前两天上课时,于半睡半醒状态想到西方人的佛教研究,大部分也都是采用梵文巴利文的经典。可能都是雅利安人的语言吧,但是梵文巴利文的经典,尤其是大藏经,很难说要比汉文的或者藏文的更准确吧。汉文经典的翻译年代普遍早于雅利安人的语言,而稍迟一些的藏文经典则更是严谨详实。扯远了,回到比较语言学的宗教学上来吧。麦克斯缪勒在文中指出,现实的主要工作在于对各个宗教的文献加以梳理,虽然已经是一百多年以前的话了,可是时至今日学界的工作也还是这句话所概括的。比较语言学稍早于宗教学,发展至今任然有很大的影响。曾听过一个国内年轻学者的讲座,阿佩尔的语言学转向,不过很遗憾没大听懂,大致意思呢就是对于独立的事物的关注依然是比较语言学研究的重点。比较语言学的宗教学也是如此,也就是所谓的小学,依然是重点之中的重点。当然,对于独立的事物的关注并不是说放弃比较,而是为了更好的比较,但是在这之前,我们有必要把功夫做好~比较的研究事实上也早已开始了,做功夫当然跟这个也不冲突。。。零零散散说了一堆,只是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看了,觉得很可惜。。。。。。。。。。。。。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本书很薄,而且很容易懂,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     四篇讲稿,告诉了我们怎样看别的宗教
  •     运用比较的观点,以科学平等的态度研究宗教
  •     宗教学导论
  •     因为是讲义集所以都很浅还蛮容易理解…作者本行是语言学,从古代语言的流变到宗教神话的讹传这部分还是很有说服力的w 不过把儒家划为了宗教这点我还是不太能接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只有朱熹这种脑残粉才会搞这种天启性质的偶像崇拜啦
  •     很难见得是科学。并没有体会到缪勒想发现的,各个民族各个宗教都把握到了一些真理。相反,关于宗教无处不在的事实,我只感觉往事不堪回首,只感觉现在也摆脱不了非理性的狂热。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