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ISBN:9787545803150
作者:[法] 德勒兹,加塔利
页数:739页

后记

不管谜究竟是什么,任何时候,它都意味着“中心”,始终隐秘不为人知。……若一个文化失去了谜的概念,便丧失7它的“中心”,一个人如果观察到此现象,必然要推论出这个文化的思想也已经失去了平衡。——奥尔罕·帕慕克,《黑书》琪亚从满布尘埃的百叶窗叶片间望出去,瞧向阿伊朵完成的下雨街道。在威尼斯,琪亚从来没有让它下过雨,但她并不介意这城市在雨中的模样,很适合,像西雅图。——威廉·吉布森,《阿伊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帕慕克和吉布森都是技巧高超的说谜人,而D&G又何尝不是如此?《千高原》从来都是一部“谜”一样的书,让人着魔。而书中也确确实实有一章谈到“秘密”。但“秘密”不是遮蔽起来的东西,不是装在潘多拉盒子之中的隐秘之物,而是和形式、和“表达”纠葛在一起的无限衍生的表现过程。

作者简介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将前作《反一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书籍目录

代序:概念何为?(玛斯素美)
前言
1.导论:根茎
2.1914年:一匹还是许多匹狼?
3.公元前10,000年:道德的谱系学(地球把自己当作什么?)
4.1923年11月20日:语言学的公设
5.公元前587年—公元70年:论几种符号的机制
6.1947年11月28日:怎样将自身形成为一个无器官的身体?
7.元年:颜貌
8.1874年:三则短篇小说,或“发生了什么?”
9.1933年:微观政治和节段性
10.1730年:生成—强度,生成—动物,生成—难以感知
11.1837年:迭奏曲
12.1227年——论游牧学:战争机器
13.公元前7000年:捕获装置
14.1440年:平滑与纹理化
15.结论:具体的规则与抽象的机器
译后记

编辑推荐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未来哲学的千年备忘录。活在书写中的经典,只能是复数的。只有一本经典,等于无经典,因为唯一的经典只是宪章或神喻,其中无语言和书写的生命。华夏文化世界自古就没有某一本经典的独霸。四书五经都是经典,三教九流皆有经典。所以经典的书写或书写着的经典,一定有模糊的、开放的边缘,特别珍视那些能帮助当今中国人直面经典、让经典又开始实际书写的哲理,不管它来自哪一个经典传统。

前言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不限于时间上的源头,还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这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重回起头处,体验到最初的、边缘上的取向如何发生,并由此而生出某种边际处的敏感。非经典的文本则已经处于某种框架之中,近代以来的反经典潮流则指一种以“靠最先进手段直接解决问题”为标榜的倾向,否认经典有当下及未来的活的真身。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没有经典的国度,只有西方科学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技术(高科技)的至高无上与无处不在。形而上学与科学同属于一个观念普遍主义的思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数学和现代形而上学都是源出于广义上的数学因素”(《海德格尔选集》,第875页)。但我们也知道,数学同样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形成因素。只通过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也属于这个高科技崇拜的现象。科学无经典可言。培养一位物理学家,根本无须去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甚至牛顿的《原理》,只需要最应时(updated)的教科书、成果报告和实验手段。但要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命运的士(儒士、道士)、思想家,或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必读经典,非如此就无法以“究际通变”(司马迁语)的方式来进入生活。

内容概要

作者:(法国)德勒兹(G.Deleuze) (法国)加塔利(F.Guattari) 译者:姜宇辉

章节摘录

插图:显然,两种连接之间的区分并非是实体和形式之间的IX分。实体不是别的,就是成形的物质。形式包涵着一种代码,编码和解码的模式。作为成形的物质,实体指向界域,结域和解域的程度。然而,准确说来,对于每种连接来说都存在着代码和界域.每种连接自身都包含着形式和实体。目前,我们只能说,对于每种连接,都对应着一种节段性和多元体的类型:一种类型是灵活的,更偏向于分子的,仅仅形成秩序;另一种则较为僵化,是克分子的,形成组织的。实际上,尽管第一重连接并不缺乏系统性的互动,但尤其是在第二重连接之中才产生中心化、统一化、总体化、整体化、等级化和终结化的现象,它们形成了一种超编码。每种连接都在它们自身的节段之间建立起二元性的关联。然而,在两种连接的节段之间,存在着(遵循着更为复杂的法则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构这个词可以被用来指称这些关系和关联的总和,但是,相信结构就是大地的定论,这是一个幻觉。而且,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两种连接之间的区分始终就是分子和克分子之间的区分。他越过地质层、物理化学层、能量层的广阔的多样性。他直接切人有机层,或,一种大规模的有机层化的存在。不过,有机体的问题——怎样将肉体“形成为”一个有机体?——这仍然是一个连接(articulation)的问题,或,连接性关系的问题。教授非常熟悉的多贡人(Dogons)如此表述问题:一个有机体降临于铁匠的肉体之上,借助一部机器或一种机器性的配置——它使肉体得以层化。“铁锤与铁砧的撞击使得胳膊和腿在肘关节和膝盖处发生碎裂·而他直到那时才拥有这些肘关节和膝盖。这样,他就接受了人的新形式所特有的关节(连接),这种新形式在大地之上拓张,它专门致力于劳作。

图书封面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法]德勒兹、加塔利 著: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姜宇辉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12月,55.00元。先看看德勒兹发明的其他一些概念吧:块茎、光滑空间与条纹空间、运动—影像与时间—影像、晶体影像、褶子、无器官身体、欲望机器、游牧美学、生成论、多元符号论,都是些什么东西?都在考验我们的想象力!据德勒兹说,那些没有读过多少书,特别是没读过精神分析的人,都能很快理解它们。精神分析读得越多,倒越不能理解,最终有人特意为那些专家编写了一本《德勒兹词典》。《千高原》是哲学家德勒兹与精神分析家瓜塔里的又一次成功合作,1987年出版,被定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系列的第二卷。第一卷叫《反俄狄浦斯》,1977年出版。“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曾是弗洛依德最喜欢摆弄的意象。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男孩选择母亲,女孩选择父亲。然而因为伦理,“恋母”与“恋父”的情结一直被压抑。德勒兹和瓜塔里无法无天,竟要消除这种压抑,解放人的本能。如此激烈的反都造了,他们还想干吗?在《千高原》里,德勒兹和瓜塔里开始摆弄地质学了。他们将书本中的“章节”看作地理意义上的“平原”,我们捧着一本书,就好像捧着一层一层累积的大地,叠成一个厚重的高原。虽然每一层“平原”都标注了日期,都有不同的性质,但不同“平原”的时空互相交叠、巧合、分支延展,构成了多元互联、流转多变的共振域。我们可以一页一页地翻书,就像一层一层地质考古。理论上说,唐代的遗物总要比汉代的遗物埋得浅。但是也有可能因为地理变化、河流冲刷,反而把猛犸象推到了表面,压在宋代遗物上面了。我们读《千高原》时,常常受到震撼,就好像一具恐龙化石,不顾地质结构地钻到上面,混在垃圾堆里,直接地暴露在我们面前。我们与它们偶遇。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会碰到“地层缺失”,翻完整本书,发现许多重要时刻、关键性的“平原”消失了。若不是连续页码,我们几乎要以为是编辑给了一本次品。可是德勒兹从来没有保证给我们一本历史完整的“地质书”啊。如同我们在现实中总是碰到的不规则、不连续的地层一样,《千高原》蕴含了无尽的可能。历史总是在各个“平原”中出人意料地蔓延出来,令人难以捉摸。1995年11月4日深夜,德勒兹从巴黎17区尼埃尔大街84号自家窗户跳楼身亡,享年70岁。(梁捷 推荐)本文刊于【读品】105辑                                 【免费】订阅 点击 http://blog.sina.com.cn/dupinjournal 网站订阅框。 或发邮件至dupinjournal@gmail.com订阅                  【读品】下载请前往:http://www.verycd.com/topics/2809555/
  •     以下摘自 齐泽克著,王芳译:《齐泽克眼中的毛泽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卷 第5期原文为齐泽克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新版英译本( 2007,VERSO) 写的导言 今天全球资本主义对革命力量的挪用并不是没有喜剧性的一面。为了将针对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防御力量的都市战争概念化, 以色列国防部( IDF) 的军事学院系统地参考了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理论, 特别是其著作《千高原》, 用它作为“操作理论”, 所使用的时髦词汇有“无形竞争实体”、“不规则移动”、“速度对节奏”、“瓦哈比战争机器”、“后现代无政府主义者”、“移动的恐怖分子”等。他们所依赖的主要的差异之一是“平滑”和“有条纹”的空间之间的差异, 它反映出了“战争机器”和“国家机构”的组织观念。现在当IDF想要指代在某个好像没有边界的空间上展开的行动时, 经常使用“平整空间”这一术语。巴勒斯坦地区被视为“有条纹的”, 因为它们被篱笆、高墙、沟渠、路障等等封闭了起来。IDF 在2002 年4 月对纳布卢斯市实施的袭击被其指挥官称为“反向几何”行动, 他解释为“通过一系列微观战术活动重组城市系统”。在战斗中, 士兵们在城市中穿梭, 穿过数百米的地面隧道, 这些隧道是在密集的城市建筑中开凿的。尽管数千名士兵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同时在城市中穿梭, 他们“渗透”到了城市建筑之中, 以至于从空中几乎看不见有人。此外, 他们没有使用城市的街巷、道路、院落或是门、楼梯和窗户, 而是横向穿越墙壁, 纵向地穿过天花板和地板。这种形式的移动, 军事上叫做“侵扰”, 旨在突破内外的分野, 把民居变成大道。IDF的“穿墙而过”战略所设计的观念是城市不只是场所同时也是战争的媒介:“一种灵活的, 几乎透明的介质, 永远是难以预料的和处于流动转台的。”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当然不是愚蠢地指控德勒兹和加塔利是军事殖民的理论家, 而是说他们所论述的观念机器, 远不仅是“颠覆性的”,它同时也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 军事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政治的) 运行模式。那么, 我们是要通过革命建立一种秩序, 其原理就是频繁的自我革命吗?这也许就是今天的问题所在。
  •     半年前看完的,现在才想起来添加,顺便说下,可能有些词记错了,不过应该差别不大。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说到迭奏曲那里,在那个部分德勒兹第一次较为直接的说明了层,逃逸线,界域,配置,容惯性平面这些之前他只靠比喻在阐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他一贯的后现代作风受到了挑战,来自于一种完整的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挑战。他从没有与中心直接的摊牌,因为与任何秩序的对抗都只能带来混乱,所以他保险的选取了“去中心”。有一个中心在那里,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寻找那个块茎,抓住那根逃逸线,那个时时刻刻处于域外的引导而又粘着在过去的层上的东西。在这里,一股脑的尼采,伯格森的影子全都现形了,这种东西并不陌生。我还比较感到可惜的是容惯性平面,他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是出于几何中心主义吗?

精彩短评 (总计67条)

  •     Capitalisme从一开始就在进行,而 schizophrénie也是每个人不能太多的命运。
  •     某量子化学博士去年叫我买的书,但不是很能接受作者的思想,在我眼里就是:一种反格式塔的阶级斗争式的心物平行论,一种帕累托与弗洛伊德杂交出来的离散数学,一个反法西斯主义的黑格尔主义者,一个穿裘皮大衣的萨德翻着怀特海写的道德经,一个披着俄狄甫斯外皮的乔姆斯基咣咣地敲着图灵机······开始往临床心理学转的我快受不了精神分析及其孳生的各种畸形怪状产物了······
  •     推完最大感想是,这下逼格提升得够装个好几年了吧
  •     此书汉译本的出版,恰像一颗子弹。让子弹飞一会。。。
  •        德勒兹实际上是后现代哲学中的一个建构者,或者说他是建构式的解构。整个后现代是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次彻底消解和反叛,但是在这种过分消解之后我们该如何思考呢?新的言说的可能在哪里?
       德勒兹就是在告诉我们这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种实验,他不再使用传统的概念,不再说主体客体、现象本质,不再说逻各斯,不再使用二分法,而代之以根茎、网络、多元体这些概念,他否认有一个中心,否认有一个主体,将人消解为机械与集合。将哲学理解为概念的创生。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激进中的不足。在与传统思维方式决裂之后,德勒兹的哲学里同时充溢着创生与癫狂的力量,他在理性与混乱中穿行,在思维的悬崖上舞蹈,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迷乱。
       另外一点就是,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是与其时代相映照的。在福柯、德里达、德勒兹这些人的哲学里疯狂的解构力量,主体的死亡,中心的死亡,也是对现实的反应,它对应的事实是,世界的多元与异变,人的本质的丧失。
      
  •     wtf 只能吸收几个惊艳的地方 喜欢攀登智性高峰的人,与精神平庸之辈交往是一件苦差事儿,也慢慢懂姑娘那句,合群无味不如独欢,有老妖精相伴左右会觉得人生有趣多了~
  •     广大文艺青年的又一装逼神器。。。
  •     惊为天人的天才 就这样陨落于窗框
  •     素材丰富,思路开阔,文笔优美,能给人各种启发和享受的哲学书,比大多数武侠还要好看。
  •     不用多说,等第一卷出版。话说五十块钱买一枕头挺值的
  •     咋就不见卷1的踪影呢?本书还行,貌似轻型纸,每印张线订,也算负责了!
  •     太牛逼了~翻译也超牛逼,没想到读的这么顺畅。这本书基本就是各种对“解域”的类比和说明,平滑面、无器官的身体、逃逸线、块茎等都是对去中心、去层次化、尚未固化的事物状态的比喻,十分贴切。资本主义是一头吞噬异质性、将万物辖域化的怪物,它通过不断地归类、模仿“多”来繁衍自己,而抵抗它的策略则是分裂分析及一种不间断的、横切意义圆心的解域之流(这也是线而不是点的原因),当解域的速度超过资本主义解码流的阈值,进而破坏它永恒整合为“一”的霸权时,我们就从其辖域中跳脱出来了。这个理论非常有助于实践当代艺术,逃逸线就是引领我们创造“事件”的永动机,在事件的生成中,既有的范式和符号系统全部被解构了,有的只是再结域、配置而生成的新的内在平面。只有基于这种前提下,我们才可能谈及真正的“异质”和精神自由
  •     一直以为千高原是个日本人,买了这书才发现是法语“千”和“高原”的意译。
  •     某个雕塑基金会的请的策展人受到加塔利启发,我猜他肯定是维基百科来的
  •     评五星的都高端 口可口可
  •     翻译比较差。
  •       半年前看完的,现在才想起来添加,顺便说下,可能有些词记错了,不过应该差别不大。
      
      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说到迭奏曲那里,在那个部分德勒兹第一次较为直接的说明了层,逃逸线,界域,配置,容惯性平面这些之前他只靠比喻在阐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他一贯的后现代作风受到了挑战,来自于一种完整的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挑战。
      
      他从没有与中心直接的摊牌,因为与任何秩序的对抗都只能带来混乱,所以他保险的选取了“去中心”。有一个中心在那里,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寻找那个块茎,抓住那根逃逸线,那个时时刻刻处于域外的引导而又粘着在过去的层上的东西。在这里,一股脑的尼采,伯格森的影子全都现形了,这种东西并不陌生。
      
      我还比较感到可惜的是容惯性平面,他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是出于几何中心主义吗?
      
      
  •     不合时宜的发挥:一个文学评论家必须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储备。如德勒兹所说:“哲学致力于在不同领域之间将新的潜能聚集在一起,实现‘解域’。”文学评论不可能缺少理论的支撑,而“理论”本身的学科界限是模糊的,是无限的,所以当下的文学评论家也应该实现“理论”的开放性,更好地综合各学科的潜能,从而实现一种综合,一种共变。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学评论家应该抓住职业的核心,文学评论家的核心是“文学”,任何一个文学评论家都不应该脱离文本评论,这样的空谈是无意义的。因此,当前的文学评论家应该提倡一种“内在性批评”,尼采和斯宾诺莎认为道德和伦理学相对立,道德是规定性的,它预先评判。而伦理学的目的在于展露,它是一种应对(makes-do),一个哲学概念的伦理价值就是其实用性真理。文学评论也理应如此。
  •     就好像解域总是伴随着再结域。
  •     他的哲学是要颠覆传统的超验主义吗?他不也是在超验吗?
  •     只有导言读懂了,读到第五章觉得目前没必要继续读了,因为真心没有丰富的杂食性的知识,看得云里雾里的,现在还不是继续读的时候。以后有机会继续看。
  •     这个D&G组合用法语写作或者翻译成中文差别不大,因为他们讲的完全是属于自己的语言。
  •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214597.html
  •     看过了三分之一,觉得是够精神分裂的! 终于看完了,可是我还是没有明白什么是解域。
  •     天书。大量隐喻(德勒兹自己坚决否认)。但这种对哲学语体的破坏、对系统学科知识的藐视、对语言的拆分和拼装,会让人在“迷读”中思如泉涌,也可能深陷云山雾罩。能读多少读多少吧。
  •     磕磕绊绊,首刷完毕,甚至都不敢说理解了十分之一。非常奇特的一次思想旅程。
  •     未来哲学的千年备忘录
  •     无与伦比
  •     一场一场的哲学实验,思想的不断重新生成。
  •     人类哲学著作的某个极限
  •     他的哲学什么时候成超验主义了?他不是自称彻底的经验主义吗?
  •     中文翻译有问题。。。
  •     太炸裂了,适合边嚼肉边读,感觉现今的文学统统落后于时代,可以说是对赛博空间最完全地一次捕捉了。另外,土鳖古尔德去死。
  •     后现代主义庖丁——伴随强烈音韵、节奏、强度,生成一切 ;一条条逃逸线交织、翻转、剖切、解裂,横贯成千上万片辖域;无器官身体与域外的相遇,创造差异的持续生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莫不中音… 未尝见全牛也…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彼节者有间…以无厚入有间… 动刀甚微…如土委地)
  •     法国是人文思想的渊薮。概念乃是思想不断呈现的浮标
  •     “没有中介性的间距,也没有透视或轮廓,眼睛所能捕捉的只有成百上千颗朦胧、飘零的雪花……一片没有深度或边界的大地……一个活的迷宫,一个集群状的种族在其中运动,没有平坦而静止的墙壁阻碍着眼睛和耳朵,眼睛可以滑过这里,又穿过那里。”
  •       以下摘自 齐泽克著,王芳译:《齐泽克眼中的毛泽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卷 第5期
      原文为齐泽克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新版英译本( 2007,VERSO) 写的导言
      
       今天全球资本主义对革命力量的挪用并不是没有喜剧性的一面。为了将针对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防御力量的都市战争概念化, 以色列国防部( IDF) 的军事学院系统地参考了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理论, 特别是其著作《千高原》, 用它作为“操作理论”, 所使用的时髦词汇有“无形竞争实体”、“不规则移动”、“速度对节奏”、“瓦哈比战争机器”、“后现代无政府主义者”、“移动的恐怖分子”等。他们所依赖的主要的差异之一是“平滑”和“有条纹”的空间之间的差异, 它反映出了“战争机器”和“国家机构”的组织观念。现在当IDF想要指代在某个好像没有边界的空间上展开的行动时, 经常使用“平整空间”这一术语。巴勒斯坦地区被视为“有条纹的”, 因为它们被篱笆、高墙、沟渠、路障等等封闭了起来。
       IDF 在2002 年4 月对纳布卢斯市实施的袭击被其指挥官称为“反向几何”行动, 他解释为“通过一系列微观战术活动重组城市系统”。在战斗中, 士兵们在城市中穿梭, 穿过数百米的地面隧道, 这些隧道是在密集的城市建筑中开凿的。尽管数千名士兵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同时在城市中穿梭, 他们“渗透”到了城市建筑之中, 以至于从空中几乎看不见有人。此外, 他们没有使用城市的街巷、道路、院落或是门、楼梯和窗户, 而是横向穿越墙壁, 纵向地穿过天花板和地板。这种形式的移动, 军事上叫做“侵扰”, 旨在突破内外的分野, 把民居变成大道。IDF的“穿墙而过”战略所设计的观念是城市不只是场所同时也是战争的媒介:“一种灵活的, 几乎透明的介质, 永远是难以预料的和处于流动转台的。”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当然不是愚蠢地指控德勒兹和加塔利是军事殖民的理论家, 而是说他们所论述的观念机器, 远不仅是“颠覆性的”,它同时也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 军事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政治的) 运行模式。那么, 我们是要通过革命建立一种秩序, 其原理就是频繁的自我革命吗?这也许就是今天的问题所在。
  •     读到它,我彻底放心了。我是如何,压抑着自己的激动,说了这句话。“一种最隐秘和最显著的爱。”我在书前写道。
  •     就是有点深奥了 以后再看吧...
  •     翻译得非常好!
  •     两年前为了装逼读了一半,计划重读,可是好难买噢
  •     死胖子看问题多辩证啊。我学会了:不能因为德勒兹精致的理论帮助了以色列有效打击了恐怖分子就认定德勒兹是民主自由和普世价值的推手,同样,也不能因为毛泽东思想启发了一小撮西方知识分子的理论创作就否认毛主义和纳粹主义、斯大林主义一样邪恶。不过,德勒兹的哲学工作出发点不是为了反对辩证法吗?
  •     各取所需~
  •     都是经典,不须多说了
  •     光滑空间与条纹空间
  •     邪教教典,启示录,天书,创造概念,打破学科界限,一以贯之企图通达,回到田园时代却又不唱牧歌,疯狂的破坏性被友善而包容的外部所包裹。高原或者是根茎,层面或者是平滑空间,都是一种界域、解域,再重新界定。思想的实验,万花筒,过山车,PS我已经语无伦次。
  •     读不懂。后现代名著。阅读起点高,至少对后现代各家各派有基本了解才能读懂,这对整个传统哲学的颠覆。 两篇评论:http://mg000.blogbus.com/logs/219427980.html 与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54518/
  •     牛逼,,真正的好书!!!!!
  •     看得我腦洞大开!根本停不下来!囫囵吞枣!必须再刷!
  •     需要再多读
  •     古尔德作此"概念小说",汪洋恣意若德勒兹弹奏之巴赫,可日品数章,滋美不可言。
  •     德勒兹请带我飞~~~
  •     一直觉得自己若是没冯头影响,就会坠入施派那种思考中;读完后又在想,要是没有冯头对后现代的不断批判,也许自己同样会有反历史主义的解构思维╮(╯_╰)╭善变又猎奇的大双子啊
  •     一本不断涌现的书,借用译者的话,德勒兹思索的是“谜”的生成(而实际上没有“谜”),这就是我们时代的“逻辑”还有“策略”
  •     我去,绝对是天书(20131028)。20160401,时间过得好快。
  •     看不大懂 又似乎有些可以理解
  •     至少文本还能产生阅读的愉悦。。。但愿两位作者在书写时有他们的愉悦。。。
  •     德勒兹对传统的哲学语序的破坏是否能看作为反现代的某些情节呢?德氏还是了不起的,他的某些东西要比福柯深入更多,福柯是有历史情节的、德勒兹更多的还是破坏与构建一些东西。有人说德勒兹在20世纪是继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之后的“大坑”,却如福柯的看法,未来哲学走向还是要借鉴德勒兹的。
  •     后资本社会心理 -- 千高原还是一平原?
  •     个人觉得德勒兹远比福柯厉害。
  •     建构式的解构可理解为再构。
  •     德勒兹的哲学里同时充溢着创生与癫狂的力量,他在理性与混乱中穿行,在思维的悬崖上舞蹈,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迷乱。
    感觉看他写的东西就是梦呓一样。。
  •     磨脑壳,为了该死的论文。
  •     序言的小资情调是精神病,前言的小农哼唧是神经病。
  •     我个人生活动力的圣经,希望不要被粉碎了
  •     和英文版比,扣一分。
  •     没读懂~~~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