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科学 常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哲学 科学 常识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2-01
ISBN:9787506023030
作者:陈嘉映
页数:250页

作者简介

作者自序     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例如,伦理学教人为善吗?如果一切理论皆是灰色只有生命之树常青,那怎么竟会出现理论这种东西?这些思考带向希腊,思想的理论形态大概是在那里出现的。希腊哲人曾尝试为世界提供理性的整体解释。然而,那是不是太遥远了?看起来,哲学自负的工作早已被科学接了过去,哲学也许已经寿终正寝。然而,科学在何种意义上为我们提供了对世界的整体解释?现在想弄懂任何一门科学分支都需要很多年的专门学习,谈何整体画面?远为根本的是,科学把心灵留在了画面之外,科学世界观没有为喜怒哀乐美丑善恶留下席位。那么,我们有两套真理――科学真理和生活的真理?柯瓦雷质疑说:两套真理,那就是没有真理。真的如此吗?也许真理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显露?也许我们凡人从来只生存在断续相连的局部真理之中?一个疑问带到另一个疑问,往往,不断的追索又把我引回最初的疑问。问题互相缠绕,疑惑互相渗透,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明确性呈现出来。  哲学思考难得产生值得付诸文字以与他人分享的果实。就算出现了几个有意思的想法,把这些想法表达清楚连贯成章也非易事。这本小书以眼下的形式开始动笔,至今也在五六年以上了。每一节刚刚写成,就又抹去重新写过,不知凡几。摆在眼前的这一沓稿子,仍百般不满意。但出于种种外部的考虑,现在就要把这本小书付印。      眼下这本小书,既不是一个开端,更不是一个结论。它只是我行在困惑中的一些片断思考,为了付印多多少少按一个主题组织起来。这个主题是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或曰自然理解的关系。沿着这条主思路,上篇先粗略回顾了哲学方式的整体解释到科学方式的转变。下篇分专题讨论实证科学对经验的关系,科学概念的特征,科学的数学性质,预测、假说和实在问题。最后一章集中讨论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有点儿像个小结。  这本小书大量借用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但它并不是一本科学哲学方面的论著,对科学的内部理论结构无所发明。我关心的是哲学的命运,或者,思想的命运。  按设想,这本小书是两部中的前一部,后一部正在写作之中,从还原论展开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性质的探讨,结之以对道理和真理的思考。  本书很多章节曾陆续发表,这些章节在纳入本书的时候都做了大量修订。  引文按我自己的旧例,若手头有中文译本,就标中译本书名页码,以便读者查找所引书;译文却可能是我自己的,这有时是因为对现有中译本的译文不够满意,有时是因为在本书的行文中有些译名需要统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引文则通常只标出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版本制定的边码,译文多采自王太庆、汪子嵩、张竹明、苗力田、王晓朝、徐开来等学者,有时参照英文德文译本乃至希腊原文稍作改动。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科学世界与日常世界的分合”〕的成果,在此对教育部的支持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华东师大和童世骏教授,感谢卑尔根大学和希尔贝克〔Gunnar Shirbekk〕教授,他们为我安排了在卑尔根大学做三个月的研究交流,使我得以专心为本书定稿。不少朋友和学生总认为我在做什么重要的工作,我将错就错,受到鼓励。妻子和女儿不觉得我在做重要的事情,但既然我爱做,她们就支持,这种支持当然是最重要的。感谢简宁张罗本书的出版,书稿完成后,他读了一过,说是像读小说。这话大概是批评,但我误听成了夸奖。我始终没学会用完全学术的语言来写作。 陈嘉映2006.10.23,于上海外环庐

书籍目录

导论
科学认识
建构主义
哲学-科学
本书章节
上篇
第一章 理性与哲学
感应思维
觉醒的心智
理知时代
理性与理论
哲学-科学之为真求的理论
第二章 从希腊天学到哥白尼革命
希腊哲学的文化背景
亚晨士多德的天学
托勒密体系
从罗马到文艺复兴
哥白尼革命
围绕哥白尼
理论的整体性
第三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
下篇
第四章 经验与实验
第五章 科学与概念
概念与语词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运动
力、加速度、质量
万有引力与可理解性
数学取向
第六章 数学化
数与实在
数运与数学
科学的数学化
为什么是数学
第七章 自然哲学与实证科学
自然哲学
自然与必然
实证与操作
预测与假说
一般的实在问题
物理学的实在问题
第八章 常识、哲学、科学
哲学的终结?
常识和理论
思辨体系与语言转向
哲学何为

内容概要

陈嘉映教授,男,1952年生于上海,后随父母迁居北京。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1978年5月考上外哲所研究生,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11月赴美留学,90年以《论名称》一文获博士学位,其后赴欧洲工作一年,1993年5月回国,重返北大任教,后调往华东师大哲学系。主要译著有《存在与时间》,《哲学中的语言学》,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语言哲学教程》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本像惊险小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资助,一样好看的哲学著作。  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  文革插队知青靠字典自学了德语的传奇学者。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博士。  海行格尔《存在与时间》、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和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的中文译者。  《新京报》2007-02-17一周书情  陈嘉映是位低调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探讨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各自和常识的关系,并集中讨论了常识、科学、哲学三者的关系,这本小书大量借用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成果,关心的却是哲学的命运,或者,思想的命运。  《中国书报刊博览》  这是一本像惊险小说一样刺激、好看的哲学著作。作者从近代科学的兴起考问人类思想的命运。他首先从文字出现以前的人类感应思维的主要脉络开始梳理,转而阐述了以文字的出现为突出标志、一直延续至今方兴未艾而将艾的人类“理知时代”理性态度的兴起,在这漫长的几千年里,人的思维的三极角色“哲学”和“常识”和“科学”怎样上演了互相倚侍、转化和争夺的惊心动魄的戏剧。  《财经》杂志3月荐书  这本书的编辑和最早的读者告诉作者,它是“一本像惊险小说一样好看的哲学著作”。这评语可能只适用于这本书的一半。另一半,即书的最后几章,其实很不容易读,它们涉及哲学与科学之间在发生学和目的论上的本质差异。  对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作者在这里探讨的主题,由于国内媒体长期宣传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遮蔽而变得不易理解了。这一困难,其实在作者“自序”里已经有所说明——“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远为根本的是,科学把心灵留在了画面之外,……那么,我们有两套真理——科学真理和生活的真理?”

图书封面


 哲学 科学 常识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踏踏实实、不带装腔作势的为学态度在国内哲学学者之中已日渐稀罕,陈嘉映在这方面堪称楷模,本书便是一个极好的范本。在穷尽了逻辑和经验证据之后,哲学的终极论争总会回归凝结到态度/意见之争,哲学-科学之予我们这个民族终究是舶来品,于是对于大部分文科出身的国内哲学学者而言,基于数学(人工)语言从而独立于常识、继而渐进蚕食了哲学的科学,总让他们心有不安。陈嘉映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也透露出类似的海德格尔式的“哲人之乡愁”。不过比起当下国内盛行的那帮犯了哲学乡愁病的家伙一味沉迷在“后库恩主义反攻”的颓废,他更愿意忍受哲学的任务仅在“以理性的态度从事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可以看出陈嘉映对哲学归宿的定位有着浓厚的维特根斯坦色彩。然而仔细审视当下国外的研究进展,老维的哲学遗产早已并不像当今国内学人想象的那么厚重了。当我们在学术杂志上拿“自然主义”当作时髦的关键词时,人家早就已经借鉴和内化科学方法论生产出了一大批富有生机的哲学著述了。其中的某些成果已然成为当下讨论语言哲学、知识论、心智哲学和形而上学的“新常识”了,并且这些新思想的生产过程绝非只是借助了“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至少像J.Fodor,R.Millikan和T.Williamson这样的一线大牛是不会承认这点的。此外,陈嘉映在阐释“哲学”、“科学”和“常识”的三个核心概念的关联问题上,并没有达到当代分析哲学所要求的那般清晰透彻。不过这也难怪,毕竟陈嘉映的行文宗旨是“用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而这本书毕竟只是一个通俗的历史描述。
  •     哲学科学常识2015-11-21 22:18:59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读到他论证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论证天只有一个,论证宇宙是有限的,他要论证这些,就说明有人曾提出相反的主张,主张地球不处在宇宙的中心,主张有多重宇宙,等等。要是道术不曾为天下裂,就不会有哲学了。2015-11-21 22:20:40科学主义,像别的很多主义一样,多半是反对者使用的名号。2015-11-21 22:30:04有一个所谓“李约瑟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李约瑟是中国科技史的专家,有他特殊的关切,因有此一问。但一般说来,这个问题是应该倒过来问的,即为什么西方发展出了科学?换个问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游戏。我反过来问,是因为在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这点上,中国和大多数民族差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常情,我们只有针对比较特殊的事情才能问“为什么”。村头老张家生了个毛孩,大家问这孩子为什么浑身是毛,孩子浑身长毛是个例外,不正常,我们才会问“为什么”。谁也不问:老李家的孩子为什么生出来不浑身长毛?反过来,灵长目动物都长一身毛,人不长毛,不正常,于是动物学家就要提出各种理论来解释咱们人类为什么是些“裸猿”。“李约瑟问题”之所以有它那个提法,是因为西方的思想、制度等等在上两个世纪统治了世界,我们很容易把西方的发展当作是正常的,当作正道,你要是和它不一样,我们就要问“为什么”。如果不从这种西方中心来看问题,更好的问法就不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而是西方怎么就发展出哲学-科学。2015-11-21 23:17:08阴阳是到处可见的两分法的一例。波斯教把万物分成光明的和黑暗的,恩培多克勒分出友爱和憎恶,中国则有阴阳。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事物分成两大类,人分男女、君臣、贵贱,天分昼夜、阴晴、寒暑。如果阴阳只是所有这些两分的总称,那么阴阳并没有什么理论意义。“天地日月有阳有阴也罢了,树叶也要分出阴阳来,朝上的一面是阳,朝下的一面是阴。”翠缕问:那扇子呢?扇子正面是阳,反面是阴。这算什么理论呢?阴阳也可以被理解为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有因这个概念就有果这个概念,有集体这个概念就有个体这个概念。这种形式方面的二元性由于缺乏结构,也是不可能基以构建理论的。关于阴阳的概念思辨必然是空洞的。阴阳之能成其为理论,既不在于它只是从现象上着眼把万物分成两大类,也不在于它提示了概念在形式方面的二元性,而在于它被视作元素或原理。从纯形式方面着眼,概念只会是成对的或曰二元的,而元素可以是一种、两种、五种、一百零六种。另一方面,元素的分类不同于万物的分类:元素不是事物的类,而是事物的始基。元素不等于事物,泰勒斯认万物的始基为水,但万物并不直接就是水。始基通过某些机制构成万物,造就芸芸万象。“万物负阴而抱阳” 指陈任何一物中都含有阴阳这两种始基,不是像翠缕所能理解的那样,单在于把天下万物分成一半阴一半阳。阴阳一开始被理解为自身包含构造机制的元素,伯阳父论地震可视作这种原始阴阳理论的范例:“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元素一开始通常被理解为自含动力的东西,进一步发育的理论则倾向于把元素和促动元素活动的力量或机制区分开来。我们可以在恩培多克勒那里看到元素和动力分开的例子:友爱和憎恶不是元素,他另有水、土、气、火四大元素,友爱和憎恶是使这些元素聚合或分离的力量。与此相似,当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以后,五行扮演了元素的角色,阴阳则转而成为力量和机制。机制中最简单的也是最自然的一种是先后顺序。阴阳观念和时序观念从一开始就紧密联结在一起,所谓“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注:元素與動力(機制)的分離2015-11-21 23:17:56五行说一开始像是个归类游戏。归类的根据,在于现象的相似性或其他的现象联系。2015-11-21 23:18:53现象的一一对应提示某种更多的东西,那就是各个领域的整体结构上的对应。我们在一个领域里发现了某种最简单的结构或曰现象样式,pattern,就可以尝试把它套到另一领域中去。顺序、秩序是一种结构,一种简单的、简明的结构。春夏秋冬是有顺序的,东南西北也是有顺序的。一旦发现并掌握了这个顺序,我们就可以从世界的这一部分推断出另一部分。一旦春配了东,就可以从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共有的顺序推断秋配西,然后配金,配刑,等等。2015-11-24 00:28:27希腊哲人还从一般的自然图景来论证地球是圆的。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学说中,土和水有向下运动的自然倾向,土石往下面落、水往低处流,久而久之,它们就会大致处在同样的高度上,或说,处在与地心大致相同的距离上,否则按照自然倾向它们就要继续向下运动。土和水向下运动的倾向早晚要把地球造成一个圆球。2015-11-24 00:48:07天球越增加越多,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标准的说法是五十五个。但是即使五十五个天球仍然不能充分说明行星运动,而且,多重同心圆模式无法解释行星亮度的变化。因为不管你加上什么样的天球,它离地球的距离始终相同,因此看起来应当始终亮度不变。于是,天文学家逐渐不再增添更多的中间天球,而是发展出了均轮和本轮的学说。2015-11-24 00:45:42“由于没有一种力学理论,希腊人总是努力把所有复杂的〔表观〕运动还原为他们所能设想的最简单的运动,即均匀的圆周运动及其叠加。”2015-11-24 00:47:49为了在数学上逼近行星的真实轨迹,本轮越加越多,可是尽管这个体系在数学上不断逼近实际观测资料,但它越来越不像是真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么繁复的体系不自然,因为上帝似乎不会设计这么繁琐的一个宇宙。科学史家认定,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托勒密体系的天文学家把偏心圆、本轮等等视作数学工具而非物理实在。托勒密本人似乎也提示,他的模型只是一种数学上的解决。在古代人那里,数学和实在是两回事,数学上的解决不代表实在的图画。不少论者认为托勒密体系是“操作性理论”。大致上,操作性是说,它考虑的不是物理真实,但是它在某个方面是有效的。2015-11-24 01:13:10不过,说到理论整体性,我愿特别强调,亚理士多德体系的整体性不是像近代物理学那样依赖于数理推论上的一致,而是像库恩所指出的,更多依赖于各个论点及其互相联系的自然可解。地球是不动的,这当然是迎合我们的常识的,我们感觉不到地球正在以巨大的速度旋转。地球处在中心,所以天上的东西会掉下来,这是我们常识很容易达到的结论。星星都镶嵌在一个天球上,所以所有的星星都在同步转动,这也是对常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古典理论并不止于理论上自圆其说。所以,单说理论整体性还不够,这里涉及的是理论与常识的深层观念相互联系的整体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和自然常识联系在一起的,他所表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原本就深深埋藏于我们的常识之中。扎根在容格等人所说的认知原型之中。“亚理士多德有能力以一种抽象和逻辑一致的方式表述许多关于宇宙的自发的感知,这些感知在他给予它们一个合乎逻辑的说法之前已经存在了数个世纪……孩子的观点、原始部落成员的观点以及心理退化病人的观点以惊人的频率与他相似。”2015-12-04 11:51:52如果说经验含有经受、遭受的意思而观察则较多探究的主动性,那么,实验就是在某个明确的目的的指引下进行的。经验是我们不期而然的遭遇赠与我们的,实验却是设计出来的。我们经验,无需理论,而实验的设计却总是由理论指导的,弗拉森甚至说“理论的真正重要性在于它是实验设计的一个要素”。2015-12-04 11:51:38实验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改变实验结果。事件被分解为各种条件,或者说,自然被条件化了。由于条件的明确分离,实验比观察更明确地把经验统一体中的主体成分和客体成分加以区分,从而更有效地清洗掉经验中的主体成分,保证了事实的纯粹性。2015-12-04 15:11:41有关丘吉尔的事实是一些分散的事实,而有关首相的事实却多多少少组成一个整体。丘吉尔长得胖胖的,这和他爱抽雪茄没什么联系,他爱抽雪茄,和他成为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也没什么联系。关于首相的事实却不是这样。你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所以在政府里会被委派一个很大的官儿,因为你是很大的官,所以才有资格代表你的国家发言。关于首相的事实互相之间有联系,有内在联系,这些事实组成了一个整体。正因为它们互相联系组成了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说,首相是个概念。2015-12-04 15:12:37如果一个专名定型了我们的某种理解,它就有意义,事后诸葛亮、诗坛拿破仑就是这样使用专名的。这样使用自然品类的名称就更常见了,蚕食、千金就是现成的例子。2015-12-05 15:12:51物理学要求其概念尽可能是可操作的,而可操作无非是说,我们能找到某种办法用测量值来定义这一概念,这种测量至少应该在原则上是可能的。我们的自然概念不是为测量而设的,例如日常的自私概念在物理学意义上是不可操作的。不妨说,自然概念本来是些定性的概念。科学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把这些自然概念转变成可测量的概念。迪昂曾概括物理学理论的四个操作特征。其中第一个是,物理学概念要求它能够令物理性质的每一个状态都和一个符号相应,因此,这个概念标识某种维度〔dimension〕。新物理学逐步把它所借用的自然概念转化为量度的维度。为建构理论而新创的概念,例如质量,则一上来就是维度概念。“近代科学的历史就是逐步……把关于光、声、力、化学过程以及其他概念的模糊思想转变为数量关系的历史。”2015-12-06 15:20:11“数学是精确的”这一说法的远为重要的意义是说:数学是明确无歧义的,数学描述和数学推理具有唯一性。笛卡尔赞美数学的明确性,就是着眼于数学推理的唯一性。从人皆自利可以推出母亲在和女儿利益冲突时将保护她本人的利益,也可以推出她将保护女儿的利益,这是因为自利概念或自我概念包含着丰富的或曰芜杂的〔视你的立场而定〕内容。而从2+2只能推出4。所谓数学论证的严格性及其结论的确定性,也就由此而来。2015-12-08 15:26:40假说需要验证。而对这种外部验证来说,预测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库恩总结出了评价科学理论的五个尺度,第一个就是理论预测的准确度――然后依次是一致性、视野的广度、简单性、丰饶或曰富有进一步的生产潜力。马赫甚至把预测成功视作一个理论是否可被接受的唯一标准。2015-12-08 15:30:39我们曾提到,预测的能力并非科学所独有。有多种多样的预测、预言、期待、臆测。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是通过掌握规律来进行预测。常识也发现很多规律,在这个意义上,常识也能“预言”。谁都能“预言”夏天之后是秋天。然而,“掌握春夏秋冬的规律”这话是应当留神的。我们说到掌握规律,其典型是在外部资料中发现规律。而像春夏秋冬这类现象样式,早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经验之中,与其说它是我们需要去掌握的东西,不如说是我们经验的一部分,属于我们的认知原型,即我们依以掌握其他事物的经验基础。在经验范围内,谈论“规律”或“发现规律”是十分可疑的。当然,我们也不说“经验到规律”,我们说经验到某种相似之处,经验到某种样式,pattern,体察到某种样式。缘于同样的道理,我们并不说我能预言夏天之后是秋天。相反,在日常生活里,说到预言,通常是说预言那些一次性的事件,例如是否会发生战争,谁会和谁结婚或离婚。注:memory and overfit2015-12-08 15:33:55一旦掌握规律,解释和预测就成了一回事。规律是没有时间性的,或者,时间作为一个外部因素被纳入到规律之中。在数运与数学一节,我指出数与自然规律这两个概念的紧密联系,它们都是脱去时间性的概念。规律对未来和以往一视同仁,能够对以往事件做出说明,就能够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测,秋天跟着夏天若是个规律,那我们就不仅能解释为什么去年夏天之后来了秋天,而且自然能预测今年夏天过后也是秋天。在这里再特特谈论预测没有意思。这并不是我们在科学实践中实际上看到的预测。掌握这种所谓“经验规律”只是科学的初级阶段。社会科学大半停留在这个阶段,恐怕也将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物理科学早已超出了这个阶段,它深入到规律背后,发现产生这些规律的深层机制。引力是一种机制,它不仅说明为什么苹果落到地上,也说明为什么行星的轨道是圆的,也说明为什么潮起潮落,而这些现象并无表观的相似性。二元二次方程公式也是一个机制,你代入不同的数字,它就产生出不同的得数。你得到的不是现象的重复。各种输入和各种输出并不呈现表观规律。化学元素形成一个周期,但这些元素的现象却没有对应的周期,它们之间互相反应所产生的现象更不形成直接对应的周期。注:mechanics2015-12-08 15:36:27理论的普遍性不是靠在广度上外推,理论的普遍性是深度带来的。没有哪种成熟的科学理论是根据现象的重复预言它还将重复。科学是通过发现机制做出预测的,通过对机制的把握,它能预言一种从没有出现过的新颖现象。注:机器学习如何发现机制?2015-12-08 15:39:12科学理论不是预言已经发生过的现象还会重复发生,它根据机制预言新颖的现象。2015-12-10 00:12:57维特根斯坦的大意是说,怀疑总是特定的怀疑,怀疑是需要理由的。这不是一个告诫,而是一种描述,即是说,没有理由的怀疑没有意义,没有理由的怀疑我们听不懂。例如你走到我面前用右手指着左手说,我怀疑这只手是否存在,我会听不懂你怀疑的是什么〔32节等处〕。我们的确可以想象一种语境,在其中你这话是有意义的,例如你虽然眼睛看着这只左手,但你却指挥不了它,它触到任何东西都没有感觉,等等。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怀疑,从而也是一种有可能被消除的怀疑〔372节等处〕。2015-12-11 20:36:07思辨理论借助体现在常识中的、尤其体现在概念语词中的道理来解释形形色色的事实。各种各样的常识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不相连属的道理,那些深层的、相互具有较为紧密联系的道理沉淀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哲学-科学向常识要道理,必然会常常把眼光投向我们的基本概念,通过概念分析来挖掘包含在基本概念中的道理。伽达默尔说:先于科学的知识是由我们的语言的世界定向植在我们之中的,(它实际上正是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科学”的基础,)……先于科学的知识,或曰前知识〔Vorwissen〕,当然不是可凭靠来对科学进行批判的法庭,而且它本身倒要承受来自科学的种种批判性的驳议,但它是且始终是承担一切理解的媒介。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阅读 for iOS
  •     只有一个新的、更成功的理论才能取代旧理论。认为从春秋时代的诸子百家就更有理性思考的意识,那么这样集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没有形成统一的世界认识或者是作者提出的哲学-科学理论?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陈嘉映思路清楚
  •     科学是对哲学-科学的继承,也是对哲学的背叛。不过,现在哲学也没有必要和科学争了,两者本就是不同理解层次上的对世界的解释,不具可比性。
  •     “我到底在看什么?”——持续阅读过程的唯一问题。我果然没有哲学天赋。
  •     太精彩了!前面的大部分篇章都似乎在谈论科学哲学(自然也有很多我读不明白的地方),但最后一章对“哲学”的理解在长长的“科学”铺垫后得到了巨大的升华,感觉太爽了!陈嘉映绝对是当代党国最好的哲学教授(我觉得不需要“之一”)!
  •     为什么是数学?因为数学最硬核。为什么是物理,因为物理是硬核之中的硬核。(其他学科都是软)书内引用了好多维特根斯坦和费曼。(15年8月29徐图阅毕)
  •     适合大学生读,高中生或许可以理解,不过还是以高考为主吧,不着急看。走研发的,跟科技打交道的,爱好科普的人,应该看看。对孩子的启示,一定要学好数学。
  •     很接地气
  •     大量问题从近代科学视角与古代哲学科学的视角对比着观察颇有意思 关于科学 引出了大量问题,但需要更多的专业书籍才能解答,概念\语词\数学与科学\科学的预测性\实在 等等 人类原始思维的论述是一大亮点 最后将哲学的历史和科学的历史合起来叙述得到的一幅图景很漂亮。虽然不一定是公允之论 但的确很多论述 闲谈有余不够紧凑,学术性不足,而且作者本身确实对科学哲学并非专业只是兴趣,故作为提兴趣的入门读物可以,但不是知识
  •     知道了一些常识
  •     百科全书派“知识树”里的科学、哲学、艺术分类看着云山雾绕,本书倒能提供一个大概的逻辑理路。
  •     相见恨晚!陈嘉映先生问题想得很透,只摊开说理,不故弄玄虚。更难得的是,他居然有幽默感!有些话说得真是妙趣横生。海德格尔说,科学的发展定型“看似哲学的单纯解体,其实恰恰是哲学的完成”(224页)。称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为“哲学-科学”有其道理,这其中包含着当时的人解释世界(包含自然世界)的努力。爱因斯坦说:“科学整体无非是日常思考的精致化。”(233页)本书尤其具有闪光点的想法:理论与常识,实证科学的定义,数学为何被视为科学的工具,自然科学时代哲学的任务。很多细节值得再反复品读。
  •     陈嘉映说先秦诸子是理性的体现,理由是不语怪力乱神。可是先验的东西哪有什么理性可言呢,韦伯也研究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无法证伪的东西无非是选择问题,界定理性与否的标准很多,如何面对你否定的事物似乎在这里更适合来界定理性。
  •     回想起上学期读存在与时间的恐惧。书名很大,如果以探讨的主题为名,可以叫做实在、数学与自然。读了几年哲学,大多时候是哲学史式的扫描与形而上学体系中的挣扎,对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始终处在半信半疑之中。这本书虽然不是数人头,却全景式展示了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发展,把哲学到科学的转变用简单的语言写得清清楚楚,像是从高处看到哲学的任务如何被科学接管,又怎么发展自身。很遗憾毕业以后看到这本书,如果对哲学好奇,这本书值得好好读。
  •     了解哲学、科学历史的入门书
  •     对哲学和科学的主观观点比较多吧,如果书的名字叫《杂说哲学科学》或许我会给高分,可惜书名取得太大了。有段讲述关于东西方思辨起源不同的观点我倒是觉得很有道理。也不能愧于一本好书吧。
  •     典型的陈嘉映,读起来很舒服,很容易被他的说理方式说服。
  •     哲学与科学,不可逆的改变
  •     ”不要妄图用哲学提供普适理论,因为“哲学的自然理解本性不允许哲学成为普适理论“. 而”科学的普适理论也并不提供对世界的整体理解“.
  •     读完这本书唯一的遗憾在于看得太晚,总体上有一个打通任督二脉的酸爽的感觉,长期以来一些苦苦思考的问题顿时豁然开朗。郑重的将此书推荐给热爱读书的朋友们!
  •     就一个导论都是非常精彩,非常棒。
  •     “当代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呼的人”,推荐
  •     很好的书,好书面前谦逊,不做画蛇添足之评论,若能向推荐此书的悠兮兮当面表示感谢,甚好
  •     “我最希望读到的,是通俗的语言表达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欢的,是用高深的语言表达浅俗的思想。”作者不仅是这么说的,也在身体力行。 另外想说,似乎豆瓣上这些人的建构主义倾向还是很重的。遗憾的是,总停留在人身攻击和只作断言的阶段。当然了,个人总是根据意识形态的偏好来行事。又有“不是真理证明了自己,而是反对者死绝了。”反过来说,这些爱好人身攻击和只作断言的人不死绝,真理是没办法畅行其是的。当然了,死绝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对于那些人身攻击和只作断言的评价,应予以坚决的无视。
  •     一本书读的时机恰到好处 也是一种乐事
  •     论证有太多跳跃:为什么自然理解是最本真的这些根本问题,为什么概念分析是留给哲学的,陈先生最终也没说明白的。
  •     最近喜欢上了读一些综述类的历史类的书,这本书从希腊哲学讲到科学的兴起以及哲学、科学、常识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不错的科学起源史来读。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为什么很多科学家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又是哲学家了。
  •     小女子愚笨,每个字都认识,囫囵吞枣只能读懂1/3 2016.4.26 努神推荐下重读。
  •     不知道为啥觉得这本书应该和《禅于摩托车修理技术》放在一起看。
  •     最认同的一句话是“数学的最大特点在于进行长程推论而不失真”——数学是一种演绎法。在约翰穆勒那里就是ration最后变成了calculation。遗憾在于这本书回避了伦理学,也即近现代哲学的重心。不知道为何如此。直接导致我不认同其相当大的一部分结论。
  •     这几周准备科学是不是世界最优解的辩题,随手就看了这本,实在佩服论证过程,学习了
  •     有姿势的心灵鸡汤
  •     不咋的,干货太少
  •     很推荐的一本书。写的很深,读一遍不够,以后有空了再读一遍写书评发上来。 “科学是真理,但是真理不是唯一的。”
  •     上篇不错 多少能启我生示 至于下篇 闷冗直白 绕来绕去 不外乎说明近代科学的数学化使“哲学-科学”两分 数学乃科学之基 哲学的当今意义只在反省!
  •     已被绕晕。哲学不建构普适理论但却是明述的自然理解,科学则相反。
  •     授业解惑的书,很清楚的梳理了常识、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是很好的讲本,关于数学和实在,很能引发对自然、对概念的思考。不属于专著性质的读本,但是思考的成果,很值得读。
  •     科哲的较简洁浅显的入门书
  •     假设你了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     2017年第2本书。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哲学?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必须追溯科学与哲学观念发展的历史。 一本科学哲学入门书,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内容稍难,其余部分比较通俗,作者的很多类比也很有趣,在这类书里算是很难得了。 为什么看这类书呢?因为科学、哲学和数学是所有学科的元知识。
  •     这是我上半年读的最受用的书。
  •     大概看了前面的介绍,讲的应该是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史,以及现在哲学这门学科应该所处的地位和方向,对我而言暂时没啥看的价值
  •     4.5吧,难得哲学写的通俗
  •     所谓的刷新三观,洗涤心灵就是这样了吧
  •     写得很好,断断续续看了大半年,效率实在低下。这本书帮我这个哲学盲,进一步的去理解了当代的哲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让我对哲学产生了一些兴趣,虽然不知道能持续多久。
  •     得pdf、mobi。已购。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到现代科学的发展,看起来是科学日益瓜分原本属于哲学的领域,实际上反映出观念和思考方式的转变。试图建立普世理论的哲学努力不再可能了。
  •     没看太懂,但或多或少对哲学、科学有了新的认识。
  •     我们学习的直角坐标解析几何是笛卡尔于几百年前发明的,我思故我在也被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但似乎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却依然不会怀疑与思考。
  •     读之前不知道是讲科学史的。虽觉得枯燥,但也能一页一页缓慢推进。后三分之一竟然觉得很感动,亚里士多德太了不起了。下面这句玩笑话很可爱:可他在从事哲学的时候,就连下一脚要跌到沟里都预见不到。可叹,我们这些今天的哲学工作者只继承了跌到沟里的哲学能力,没继承到预测股票市场的非哲学能力。
  •     主要討論哲學、科學、常識三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讀完后感覺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數學、經驗和概念分析是不可忽略的重點。討論陰陽五行是不是理論的部分也很有趣,讓我想起Xu Lei的Machine Learning Theory第一節課。全書摘抄見書評。關於科學理論由掌握機制得到預測能力的討論更是讓人想起learning theory.
  •     学习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