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0
ISBN:9787500451921
作者:唐君毅
页数:419页

作者简介

中国哲学传统深厚,诸家义理丰富多端,而思想有流变,不是无端而来,知其来处方知其去处,即有溯本归原的必要。本书纵线专就环绕一核心观念而开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讨论,横向则广摄各家学说,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导论篇]包括原理、原心、原名、原辩、原言与默,原辩与默、原致知格物、原道、原太极、及原命等诸文,一一皆可作为进入中国哲学义理世界门户。由[导论篇]再进,专就中国哲学核心观念性而论,即成[原性篇];盖命不离于性,及就人之面对天地万物,而能有其理想,生出中国哲学广大之价值世界者,必因其性之义而起也。
本书之写法独特,唐先生言之为即哲学史以言哲学。唐先生反对无据而妄臆,盖古人之言,不能仅执一端,否则必造成不可解的冲突;而应就其所当之义,分疏条列,使之各得其位。顺是,唐先生把历史上中国先哲言人性之种种理论次第展示,以寻求其本原之义,还其普遍永恒之价值,以寻求皆一一融和于一广大的义理世界之可能。本书就是以中国哲学烙主要观念作为线索,足见唐先生对哲学问题思考之圆熟。

书籍目录

自序
一本书写作之宗趣及其所论述之范围
二本书论述之方式、态度与方法
三本书之内容
第一章 中国人性观之方向与春秋时代之对德言性、孔子之对习言性、告子之即生言性与孟子之即心言性
一人性观中西哲之胜义及中国人性观之方向
二具体生命之性,非性相之性,及春秋时代之对道德理想而言性,与孔子言性相近、习相远之涵义
三告子之言义外及生之谓性之诸涵义
四孟子不自生言性之即心言性可统摄即生言性之说之四义
五孟子之即“心之生”以言性之意义
第二章庄子之复心言性、荀子之对心言性与中庸之即性言心
一心知、机心、成心之祸患
二复性命之情之生活意义
三心之思虑所成之礼义文理与性之对较关系,及性恶之义
四心欲善,心中理、合道,与中理合道之“心之理”或“心之性”
五中庸之即诚言性,即明言心,与率性尽性
六尽己性、与尽人性、尽物性之涵义
第三章乾坤之道,礼乐之原,政教之本,与秦汉学者之言性
一 易传之即继言善、即成言性,与本德行以有神明之知
二运神明以知乾坤之道,与即道言性
三礼记之尚情,与其即礼乐之原之人情以言性之论
四礼乐、人情、德行,与天地之道
五秦汉学者言性之目标,与吕览、淮南之贵生全性、即寿言性、与摄德归性
六率性循性,与人生行事及政教之本
七综论道家型之生命状态之价值
第四章汉魏学者对客观的人性之分解的说明
一汉儒之谓人性为一客观之论题,董仲舒之为成王者之任,而随名入理以言性之说
二随名人理之思路之局限,与成就政教之目的以外之言性观点之讨论
三气分为阴阳二者之观念之形成与其涵义
四人性与阴阳善恶及性三品之论
五性之品级之观念之所以立,与王充之即命言性,及纯价值义之性
六刘劭为任使众材,而即形征性,论才性之品,与逐步客观化之观人术
七由阴阳至五行之观念之展成—
八五行与五常及刘劭之即形知性论试诠
第五章 客观的人性论之极限与魏晋人之重个性及个性之完成之道
一个性与品类性,及“放达”、“超拔”之消极的意义
二有个性之人其品格之高下之衡定标准
三个性、我性、纯浪漫性,以无内容为其内容,而必 归于体无致虚,所遇而皆见其独
四当前实境之消极的运用,为所遇而皆见其独所以可能之根据
五道家之圣人之向往与其非历史人物性
六老子不言性,而王弼言万物以自然为性,及郭象注庄之重独性
第六章佛家言性之六义及其与中国传统言性之异同
一法与性
二妄执之自性诠义
三种姓之性,同异性
四体性、当体,与所依体
五价值性与三性
六佛家言性之方式与中国先哲言性之方式之比较
第七章般若宗即空言性。与唯识宗即识言性及即种姓言性
一般若宗之精神与法性即空性义
二道安言性空,罗什、慧远言法性义
三僧肇之物性义,及般若体性义,与老庄之致虚
四唯识宗之三性论与其系统
五唯识宗之五种姓之性及其问题
六种姓论之应用之限度,及依佛心说一乘之义
第八章佛心与众生之佛性
一南北朝之佛性论与涅槃、法华、华严对佛性佛心之开示
二无漏种之现行问题与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之所以立,及始觉不异于本觉义
三释起信论之疑难:自性清净心之依何而立
四自性清净心与生灭无明之关系及心生万法之“生”义诠释
五一心之舍染取净义,及天台之性具染净与佛性有恶义
六大乘止观法门论与法藏融通三性论
七华严之真如随缘不变义
第九章华严之性起与天台之性具及其相关联之问题
一综述中国佛学中言“性”之问题之发展与天台华严间之诸问题
二华严宗之性起义之所以立
三天台宗之性具义之所以立
四妄心观与真心观,与性起及性具中二性之义之不同
五缘理断九、非情成佛及别理随缘诸问题
第十章禅宗与佛学他宗及惠能坛经之自性义与工夫
一禅宗之向上一着义
二禅宗之施教方式进于般若经论之处
三坛经之摄归自性之言说
四内外二边不住义
五惠能之施教方式与相对语言之相销
第十一章由佛再入儒之性论
一佛家言性思想之限度之讨沦
二佛家心性论之原始动机,与中国传统思想论人性之态度
三李习之复性书之言复性义及其言与老释同异
四佛家不立诚为教之理由之讨论与儒者何以必立诚为教之故
五儒者对天地万物之敬诚与对一切存在之价值之正面的肯定
六周濂溪之立诚之教与李习之复性论之异同
七张横渠之即虚以体万物谓之性及气质之性之名之所以立
八略释邵康节以物观物为性之义
第十二章二程之即生道言性与即理言性
一性与生命之道路
二明道之通生之道与神气言性义
三善恶皆天理义释滞
四伊川“性即理”涵义申释,及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分别
第十三章朱子之理气心性论
一生之理贯众理义与朱子之太极之理之全之超越义
二万物所具之理气之定限,与人之气质之性之差别
三人与万物之性之差别
四朱子之人物之差别观与东西哲学中其他之说之比较
五朱子之以心为统摄之概念及心之涵义
六心之诸功能
七仁之界说,其前后、内外、上下、与本末
八人心道心之开合
……
第十四章象山、慈湖至阳明之即心性工夫,以言心性本体义
第十五章阳明学派及东林学派对“至善”及“无善无恶”之重辨与刘蕺山之言心性之本体工夫义
第十六章王船山以降之即“气质”、“才”、“习”、“情”、“欲”以言性义
第十七章总论性之诸义及言性之诸观点,与中国言性思想之发展
附编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是作者继对中西文化问题深入反省之后,对中国古典哲学的心性理论研究的成果。此书被看作中国哲学人性理论的发展史。其与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堪称当代学术之双璧。全书以纵贯的方式,由性之原义和性论之起源一直叙述到清代儒学的心性论。在本书中唐先生以“性”之从心、从生,引出人性的自然生命以及虚明能动二重性。再引出中国人性的消长与互动,显现其非常机智与深刻的哲学眼光。

章节摘录

  二 复性命之情之生活意义由此再回到庄子本文,则于庄子所谓去性而从于心,为德之下衰之义,即不应难解。庄子所谓丧失其性之本义,即不外言人之心知冒过其当下之所遇、所表现,而欲凭借之以有所预谋,并生一机心,冀得其所不能必者之谓。此预谋而冀得其所不能必者,一方固出自期未来之定如今所期之成心,此成心即欲封闭未来世界其他一切可能,以归于我所预谋之唯一可能者。此即一其杀若秋冬之心之杀机。在另一方,则人于此又未尝不知此未来之实不可必。知实不可必,又必欲必之,则人欲趣欲舍,“趣舍滑心,使性飞扬”(天地篇)之机心,乃起伏顿挫,而吾人之心,乃忧虑不已,亦摇荡无已。此中,不仅人求名求利之事,足致此心之忧虑摇荡无已。即本此预谋之心,以为仁义,救天下国家,亦将同不免于此忧虑摇荡之无已。故庄子骈拇篇日:“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吾人若会得孟子即恻隐羞恶言仁义之旨,则仁义实是人情。彼仁人君子有终身之忧,而忧以天下,亦出自其之仁义之情,而此忧亦不容非议。然此仁人君子之忧以天下,必亦乐以天下。乐以天下者,乐此忧之出自性情而不容已,乃自知其当忧,亦自安于其忧者也。终身有天下之忧,而必自尽其力,以为其今日之所当为,为其今日之所能为,而又实无必得之念,则此忧盖亦非庄子之所能非议。然人在道德生活中,亦实有出自预谋思虑,而求必得此仁义之忧虑。是则依宋明儒学之发挥,亦只能说是一私欲。此则正为庄子之所讥者。此忧虑虽在求必得仁义,与小人之忧虑在求必得利,士之忧虑在求必得名者不同,然其为向外驰求,“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徐无鬼),欲以无有为有,使人心摇荡,亦使“性之动”,徒从心知而外徇外驰,而其所“为”皆“伪”,以失其当下之性命之情,则一也。今吾人更当问:庄子所谓复其性命之情者,其生活状态毕竟如何。是否上文所谓“若愚若昏”、“不闻彼而自闻”、“不见彼而自见”,即真为一“塞耳杜目”更无容动色理气意,恶欲喜怒哀乐,去就取与知能之一切表现,而只宅心于“不形”、“无端”、“游心万物之始终”之无万物处,即为“玄德”、“大顺”、“性修反德”而“复其初”、“同于初”,而“自得其得”、“自适其适”乎?或者人必返于马蹄篇所谓上古“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同乎无知……同乎无欲”之‘“素朴”,“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之原始生活,乃为复性命之情乎?若果如前者,则复性命之情者,实应归于一耳无闻、目无见、而一无所为,只念念在混沌之真,而与之终身不离者然后可。此则与庄子言无为而又言无不为之言,明相矛盾。若果为后者,则唯在上古至德之世之民,乃可言不失其性。今与昔既异世,今人将永无复其性命之情之望矣。则庄子所说为真人至人者,如鲁之兀者王骀之类,何以亦见于春秋战国之世?故吾人对庄子所言,必须谋一善解。盖庄子所谓若愚若昏,必非实愚实昏。其所谓不闻彼不见彼,应非耳目无闻无见,此言之关键,应在“彼”之一字。人固不免有见有闻,然人尽可见所见、闻所闻,而不以所见所闻为彼。所见所闻者,若皆在当下,即为此而非彼;则人之见所见闻所闻,即自见自闻矣。此中唯在人缘此所见所闻,而另有所思虑预谋寻求者,方得为彼。

图书封面


 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咬着牙读下来,比我想象的要好,关键是这位不大会说中国话
  •     看不懂,放弃
  •     研读中,需静心细品方能得其要髓。典藏大师之作。
  •     以前,我比较喜欢看牟宗三先生和徐复观先生的书。唐君毅先生的书,我看得不多。去年,我买了《中国哲学原论·原教篇》,感觉受益匪浅。其论理功夫之深,见解之独到,堪为后学借鉴。可惜当时《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缺货,未能一睹为快。最近当当补货了,自然是买了一本来读。个人觉得,经典值得收藏和反复阅读。像我辈“有钱买书,无钱买米”的寒儒,乐趣也就在购书和阅读之上。
  •     帮别人买的 一般看不懂 哈哈
  •     虽然用语习惯跟我们大陆不大一样,但多读读,也还是能朗朗上口的,就是太深奥了。先暂作收藏。
  •     读完近二十年的人性论研究就会发现,唐君毅一本书抵得上二十本的有效观点。他半文言的隐晦形式中,不但没有一句废话,而且每一句都可以被拿走扩充研究。唐君毅是天才无疑。
  •     喜欢,这套书的其他本都买了。
  •     为了孟子专门买的。。。有点意思
  •     唐氏的书,值得一读。此书对中国的性的观念进行了梳理。
  •     行文表达风格一时难以适应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