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地图-老子》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思想地图-老子章节试读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5
ISBN:9787203067924
作者:熊逸
页数:227页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第2页

道,可道还是不可道,这是一个问题。形而下地说,正是这个问题把人群一分为二,相信“道可道”是一种人,相信“道可道,非常道”的是另一种人。
前一种人偏于理性,喜欢探求知识,凡事讲逻辑、讲证据,如果想要他们相信你的话,你就需要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证据,由着他们去辨析、检验,直到确认无误为止。而且他们也甘愿承受许多没有答案的问题,信者存信,疑者存疑。这种人接受新东西,靠的是一个字:“懂”。
后一种人却不同,他们也许会鄙薄前一种人,认为那种人即便有时也会欣赏美色,但能够欣赏的至多不过是那类“红红的脸、膀宽腰圆、骨骼粗大、肌肉丰满的生理学上的美人”——这是二叶亭四迷在《浮云》里的一个绝佳形容。而他们自己,偏于感性,对逻辑和证据并不太在意,如果你想要他们相信你的话,任你给出再充足的证据、再严密的推理,也不会有多大作用,关键要看你的话能否打动他们。

所以,道,到底能不能被讲清楚,这虽然也取决于讲述者,但更加取决于听众。甚至对后一种人来说,不讲清楚或者讲不清楚才是最好的结果,毕竟人生总需要一点神神秘秘、高深莫测的东西,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适合作为一个人的永恒的精神支柱。

即便只从日常生活来看,不但“道”说不清,很多平凡细碎的事情也一样说不清。想象一下,你向全世界最好的画家描述你最熟悉的一位朋友,请画家根据你的描述为你的朋友画一幅小巷,他的画可以逼真到何种程度呢?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第109页

摘录:
在第二点和第三点上,可以说导演(Sam Peckinpah)确实表达出了《老子》的意思,而且还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即便在清心寡欲的道家那里,暴力也是天然具有正义性的。
P.S. Sam Peckinpah的电影Straw Dogs;
第二点:天地合圣人都是不仁的,谁都不会为主人公遭欺凌而出头;
第三点:主人公从来就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他在一些侵犯面前之所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视所有人为刍狗。
《老子》的精明之处绝不仅仅在于所谓有关于它的那一套本体论和宇宙论的构建中,辩证法···就更可笑了···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第212页

慧海说:“其他人吃饭睡觉和我的吃饭睡觉那是大不一样的。”
律师问:“怎么个不一样法?”
慧海说:“他们该吃饭的时候不吃,百种需索;该睡觉的时候不睡,千般计较。这就是我们的不同之处呀。”
慧海大师的话很有哲理。“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真的这么简单吗? 不一定。慧海大师并没有解答出一个前提问题:饿了就吃,没吃的怎么办?困了就睡,没睡的地方怎么办?
所以慧海这两条标准看似简单,其实是要有前提的:一要有钱,二要有闲,总之是饿了能有东西吃,困了能有地方睡。
于是,为了获得可以“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先决条件,你就不得不“百种需索,千般计较”。
未雨绸缪的考虑(你会担心等哪天你干不动了,或者家里有谁生了一场大病)使你丝毫不敢松懈,继续早出晚归,饿了不能吃,困了不敢睡。注意哦,这就是贪念和执著。试问,你能克服得了吗?
骆驼喝一次水会喝很多,因为未来的日子里可能很多天也找不到水源;狮子吃一顿可以吃到肚子贴地,因为它很难保证每天都能打到猎物。
人自从一降生就有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需求,需求如果不被限制就势必引起纷争。争则乱,乱则穷。
归根结底,第一,贪欲是生物的本能,人类也不例外,和本能作对是困难的;第二,有饭吃、有房子住是先决条件,如果饥来没饭、困来没床,那就麻烦了。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第196页

《庄子•达生》说鲁国有个名叫单豹的人,与世隔绝地住在山里,从不和别人争利,活到七十岁了还有婴儿的容色。——这应该就是《老子》所谓的修炼到婴儿境界的得道高人吧?——很遗憾,单豹老先生有一天出门之后遇见了饿虎,被吃掉了。《庄子•达生》借孔子之口评论说:无论是潜隐还是显扬,都不能太过度了。
  不管怎么说,婴儿容颜的老单豹并没能“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庄子•秋水》倒是给出了一个很朴素的答案:水火不伤云云其实只是一种比喻,真要用水去淹、用火去烧,再怎么得道的人也活不了。他们之所以不会被外物伤害,是因为认识了大道就会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就懂得应变,他们有能力观察出安危的处境,是福是祸都能泰然处之。
《庄子•田子方》拟了一段孔子的议论,说古时候的真人穿越大山而不受阻碍,踏入深渊而不被淹没,处在卑微的境地而不倦怠。——但这说的并不是真人的身体,而是他的“神”。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设例:康德、孟子和老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 - 设例:康德、孟子和老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

试想一下,你发现了邻居丢掉的钱包,你会怎么做呢?康德、孟子和老子这三位大哲对你的所作所为又会如何评价呢? 三位大哲首先都会赞成你把捡到的钱包归还失主,但如何评判你的动机,他们的看法会非常不同。
孟子会说,归还钱包的举动应当出自你对邻居遭受损失的“恻隐之心”,或是出自你的“羞恶之心”,因为你耻于占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而在康德看来,你归还钱包的举动只在基于以下这一种动机时才具有道德价值,即你这么做是出于对正义原则的尊重。否则,无论你是出于自利的考虑(也许你期待得到别人的表扬或是经济上的回报),还是出于恻隐之心或羞恶之心,你归还钱包的行为都会缺乏道德价值。
  然而康德和孟子的意见都不会得到老子的赞同。老子认为在最好的社会里根本就不该有现金、信用卡或是其他什么值得去偷的东西。在等而下之的社会里,你之所以会把钱包归还失主,仅仅是因为你根本就没动过占有它的念头。
  在老子看来,无论是康德型的社会还是孟子型的社会,人们的行为都基于自觉的道德动机(尽管各不相同),而这样的社会几乎和那些追名逐利的社会一样坏。
《庄子•骈拇》发挥过这个道理,说有两个牧羊的僮仆,一个因为读书而丢了羊,另一个因为赌博而丢了羊,虽然在一般人看来,读书要比赌博得到更高的评价,但丢羊这个结果却是一样的。天下之人,有的为仁义而牺牲,世俗称之为君子;有的为财货而牺牲,世俗称之为小人,但从残生伤性这个结果来看,君子和小人有什么分别呢?《庄子•天地》说百年的树木破开做成精美的酒具,砍断不用的部分丢弃在沟中,两者虽然美丑有别,但从丧失本性这一点来看都是一样的;夏桀、盗跖和曾参、史鱼,虽然行为有好坏之别,但从丧失本性这一点来看也都是一样的。《庄子•盗跖》满苟得对子张说的话里,也论述小人死于财,君子死于名,他们都是舍弃了生命而追求不应当追求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说,君子和小人是一样的。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第82页

摘录:
······而只有对这个“人类理性不及的地方”给以充分的尊重,社会才能顺畅地运转,每一个人才可以在“最低限的政府”的管制下充分享受自己的自由。这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无话可说。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其它笔记 - 其它笔记

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可预期程度越高,对精神领袖的心理需求也就越低。万物各有所贵,只要各得其宜。决定物品之贵贱的并不是他们的功用,而是人们的主观判断。对于不可言说者的言说,不一定等于错误的言说。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第103页

摘录:
肯定很多人无法接受王安石的这个观点(要发挥“无”的那种自然天成之效,必须先建立出一个“有”来。),尽管看上去既合乎逻辑,也合乎清理。但如果玄学家看在眼里,一定会觉得粗鄙可憎。天才少年王弼给出的注释就是“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有“之所以带给人们种种便利,都是因为”无“在起作用。
这才是经典的解释,尽管不合逻辑。
疑问在于,这样的“经典”的判定有没有'逻辑"?

《中国思想地图》的笔记-第203页

《吕氏春秋•具备》说三个月的婴儿既不渴望轩冕,也不害怕斧钺,却能感受得到母爱,这是为什么呢?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类比很没逻辑,因为轩冕和斧钺都是死物,母亲却是活人,如果换做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用轩冕来逗弄小婴儿,小婴儿很可能就对轩冕有反应了;如果换做一名凶神恶煞似的大汉拿着斧钺作势砍他,小婴儿很可能也会吓得哇哇大哭。不过,我们还是继续来看古人的分析吧。
  《吕氏春秋•具备》解释说,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母爱的精诚可以感动到婴儿。精诚所至,金石尚且为开,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呢。所以说,要感受一个人的哀恸,听他诉苦不如看他哭泣;要感受一个人的愤怒,听他骂街不如看他打架。同理,搞政治的心如果不诚,也就无法感化人民。
  《吕氏春秋•具备》描摹婴儿的特点,是站在母亲的角度讲的,而后世的道教与佛教却多有站在婴儿的角度来讲的,婴儿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一个常见的符号。
  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见地,当然,以我们凡夫俗子的心态来想,效仿婴儿也要有所选择才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男婴忽然获得了成年人的体格,他又会怎么样呢?如果在商店里看到美食,如果在大街上看见美女,他会有什么反应呢?如果一个人要抢他的奶瓶,他会不会毫不犹豫地打死这个人呢?
儒家讲做人要作加法,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老子》却作减法,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婴儿就是典型的自然属性的代表,因为他还丝毫没有受到社会文化的浸染,他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蛋,既不高尚,也不卑鄙,他会使出吃奶的力气来吃奶,但我们并不会觉得他贪婪。无论是孟子讲性善还是荀子讲性恶,在小婴儿的身上一点都不适用。小婴儿恰恰表现出了最基本的人性特点,但所有这些特点在他身上都是“非道德”的,完全没法用善恶来评论。


 中国思想地图-老子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