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8046068
作者:列奥·施特劳斯,刘小枫编
页数:277页

作者简介

施特劳斯接手审理尼采对苏格拉底提出的指控,并得出与尼采相反的结论:西方现代性恰恰是由于西方哲人不再理会或不再能理解苏格拉底问题的结果——从现代性问题出发,尼采提出了“苏格拉底问题”;同样从现代性问题出发,施特劳斯却通过重审“苏格拉底问题”看清了现代性问题的深远本相,并由此找到了超克现代性方案的方案。
我们没有充分地阐释古典哲学,这归因于我们欠缺这么做的哲学动力。几代人过后,我们如今认识到有必要对现代原则进行一次自由的重审,而这场重审必定暗含着对古典哲学的充分理解,这一认识第一次弥补了这一欠缺。
编者说明
我们时代的危机(李永晶 译)
政治哲学的危机(李永晶 译)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丁耘 译)
马基雅维里与古典文学(彭磊 译)
《霍布斯的政治学》德文版前言(娄林 译)
论卢梭的意图(冯克利 译)
德意志虚无主义(丁耘 译)
评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余慧元 译)
注意一种被遗忘的写作艺术(林志猛 译)
斯巴达与色诺芬的品味(陈戎女 译)
论柏拉图政治哲学新说之一种(彭磊 译)
评色诺芬的《希腊志》研究(高诺英 译)
苏格拉底与政治学问的起源(肖涧 译)
剖白(何子建 译)

书籍目录

编者说明我们时代的危机政治哲学的危机现代性的三次浪潮马基雅维里与古典文学《霍布斯的政治学》德文版前言论卢梭的意图德意志虚无主义评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注意一种被遗忘的写作艺术斯巴达与色诺芬的品味论柏拉图政治哲学新说之一种评色诺芬的《希腊志》研究苏格拉底与政治学问的起源剖白

章节摘录

  我们时代的危机  诸位对我的美言善意让我油然生起感动之情,不过,我还想简单地补充一句。我没有朋友们说的那么温良;对此,我的论敌们肯定毫不否认。言归正传,我今晚和明天要做两次演讲,其实只是一个,主题是我们时代的危机与政治哲学的危机。本来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划定这两次演讲的范围,而我的划法也许不是最好。因此,如果讲座显得不够连贯,还请诸位海涵;况且,我原本也没有打算面面俱到。准确地说,我要讲的主题是“我们时代的危机,作为政治哲学危机的后果之一”。  我们时代的危机,也就是我将阐述的要点,其要害在于对我们可称之为“现代方案”的怀疑。现代方案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它创造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新型社会。然而,时至今日,现代方案的弊病已经众所周知,并引起了普遍关注。这促使我们积极考虑如下想法:即,必须用另一种精神便这种新型社会亦即我们的社会重新焕发生机,这种精神不同于那种起初曾赋予这种社会以生命的精神。现代方案起源于现代政治哲学,源于十六、十七世纪出现的那种政治哲学。现代政治哲学的最终结果就是政治哲学概念自身的解体。对今天大多数政治学者来说,政治哲学不过是意识形态或神话而己。

图书封面


 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更多内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0958801000bzx.html
  •     集子的英文名是:Essays &Lectures in the problem of Socrates and Modernity by Leo Strauss收录了一些列奥·施特劳斯关于现代性的演讲和未被收录的论文。前两篇《我们时代的危机》和《政治哲学的危机》批评了两种思潮:逻辑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问题在于它的基础只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想用这种前提评判他人显得根基不稳;历史主义意味着相对主义,把文化culture这个词看成复数的,无法评价哪个文化更高。背后更大的问题是价值或目标的失落,政治哲学被检查前人错误的政治哲学史取代,等等。第三篇,《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前者把目光从应然的理想国度降低到现实,认为国家高于德性,机运是可驾驭的等等,后者则用人的权利取代了自然法 ,保存自己之自然权利称为最高之物;第二次浪潮是卢梭,他把霍布斯的自然概念继承下来并推到极致,他把自然状态的善和社会之中的公民的正当对立起来,“一方面是德性、理性与道德自由的世界,另一方面则是自然、自然自由和善的世界“,此中存在浮士德式的分裂;第三次浪潮是尼采,尼采有了历史感,也就是说,发现了一种与旧价值决裂的新价值,洞见了这种价值为终极理想开辟了道路。第四篇,《马基雅维利与古典文学》,叙说了Machiavelli如何借李维的权威为自己说法,把罗马人说成自己理想中的形象,马基雅维利如何“卑鄙”地运用古典文学。第六篇,《论卢梭的意图》,这篇可谓是运用隐微/显白的划分讨论哲人观点的典范,写得非常透彻,而且的确解答了我许多问题。首先处理的是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这篇短短的然而却矛盾重重的名著显然是理解卢梭的一个困难点所在。施特劳斯的意思是,卢梭并不像一般批评者那样,沉湎于修辞而不顾逻辑地把科学、艺术贬低得一文不值。卢梭实际上认为科学和艺术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没用用处或只能产生反作用,但不排斥少数聪明的人过对世人无益的沉思生活,而统治权则归于人民的公意。这种思路,直接与古典的哲人王式理想对话,即少数智慧者统治无知的大众的理想,因此施特拉送大肆夸奖了卢梭一番。而这番见解,当然也是把握卢梭其他著作的钥匙之一。第七篇,《德意志虚无主义》,是1941年施特劳斯到美国没多久时的一个演讲,主要讲纳粹德国的虚无主义是怎么回事,这也是本书中最给我启发的一篇文章。作者先给了德国虚无主义一个印象式的描述,然后给(德国)虚无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虚无主义是对文明的拒斥。德国的虚无主义并不是说渴望在毁灭世界的同时毁灭自己,而是说,渴望毁灭没有理想的现代文明。这些人厌恶的并不主要是现代文明的技术,而是启蒙的理想:一个开放的、和平的世界联邦。因为这种理想排除了过去的那种(在战争时体现的最强烈的)高尚、自我牺牲、勇敢等美德,而成了有贵族倾向的格劳孔明确反对的“猪的城邦”,是人的堕落,是“末人”。一战失败后,德国年轻人在那种环境中看不到希望,而那种脱离了高尚美德的自由主义理想只能使他们感到窒息,因此毁灭它的冲动便产生了。正是这种感受使德国人倒向了纳粹。然后施特劳斯讨论了一下这种虚无主义的哲学背景,比如大陆哲学历来对英国哲学就不待见、比如尼采;又讨论了虚无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关系;最后还使劲夸了一下只有英国人才能建立真正的帝国。后面的就见仁见智了。第九篇,《注意一种被遗忘的写作艺术》,是回应萨拜因(那个政治学说史作者)和贝勒瓦(M. Yvon Belaval)对隐微写作的批评的。不管这些争辩谁是谁非,我的一个感觉是施特劳斯对于这个东西的表达还是很克制的,虽然他坚称这种写作方式的存在。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觉得一定要拒斥这个隐微写作,实际上的确很多作家会故意表达好几层意思。然而是否古典的有一定水平的哲人都这样不直白地表达意思,那还需要考据。要注意的是“发现古人的隐微写作”这种解读的技术手段是和施派的某些政治观点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政治观点显然比那种技术手段更可商榷。第十篇,《斯巴达与色诺芬的品味》,非常细致的向我们展示了色诺芬如何表面上称赞斯巴达,而实际上却极尽讥讽之能事。我不知道色诺芬写作水平十否真的如此之高(特别是看过他那本车轱辘话来回说的《回忆苏格拉底》之后),但这篇分析文章的确写得十分漂亮。第十四篇,《苏格拉底与政治学问的起源》,其实和前两篇意思差不多,还表达了一种对政治科学的反动。施特劳斯显得非常收敛,他说实证主义的政治科学并没有真的超越了整个政治哲学史,而是某次复杂的政治哲学转型的结果。基于这种历史的考虑,弄清政治学问的起源就十分有必要,因此就要却研究古典,从第一个真正的政治这人苏格拉底开始。后面的讲座内容本书没有录,我也不知道他讲了什么。总评:虽然我敢说自己是个逻辑实证主义者,但这位反实证主义大师(其实这倒不一定是他的主要矛头,但是美国如此环境……)的书读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精彩短评 (总计41条)

  •     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二,不知道卷一哪去了?
  •     呜呼,读懂不到一半。
  •     佳品
  •     收录的文章,多已读过。补读了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一章。
  •     本书作者自身的政治倾向如何是一回事。但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其探究方法能否借用于研究中国古典思想(例如先秦思想)与现代中国的关系。实话说,众多试图挖掘中国古典思想之现代意义的中文作品,在思想深度上真是令人汗颜
  •     苏格拉底 马基雅维利 尼采
  •     这本文集也是断断续续读了好长时间,最近捡了起来,终于在今天读完了。我好久没有系统地阅读施特劳斯的著作了,进行这样一次阅读很必要,可以温故知,开新思。
  •     正在看,减一星是因为封皮有点脏
  •     。。。。依然属于怎么看都看不完的
  •     这本文集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典啊!无论是三波浪潮还是论卢梭的意图,亦或者是德意志虚无主义。因为最近一直在关注历史主义问题,所以对于克林伍德书评印象比较深刻,遗憾的是译者似乎没有读过历史的观念,好几处翻译错误导致文章可读性降低,但是施特劳斯本人的文章还是值得推荐!
  •     施特劳斯学派的书确实不错,翻译需加强
  •     斯特劳斯
  •     090821
  •     书的版面风格不错,只是读了二十几页,发现书中错别字竟有四五处之多!校对不认真,似乎出版得过于匆忙。
  •     刘小枫真坑,这本书绝版了。买不起。看了几篇,觉得都是很有价值的 有机会购买了,而且只有15元,已经绝版多年了。
  •       集子的英文名是:Essays &Lectures in the problem of Socrates and Modernity by Leo Strauss
      收录了一些列奥·施特劳斯关于现代性的演讲和未被收录的论文。
      
      前两篇《我们时代的危机》和《政治哲学的危机》批评了两种思潮:逻辑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的问题在于它的基础只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想用这种前提评判他人显得根基不稳;历史主义意味着相对主义,把文化culture这个词看成复数的,无法评价哪个文化更高。背后更大的问题是价值或目标的失落,政治哲学被检查前人错误的政治哲学史取代,等等。
      
      第三篇,《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前者把目光从应然的理想国度降低到现实,认为国家高于德性,机运是可驾驭的等等,后者则用人的权利取代了自然法 ,保存自己之自然权利称为最高之物;第二次浪潮是卢梭,他把霍布斯的自然概念继承下来并推到极致,他把自然状态的善和社会之中的公民的正当对立起来,“一方面是德性、理性与道德自由的世界,另一方面则是自然、自然自由和善的世界“,此中存在浮士德式的分裂;第三次浪潮是尼采,尼采有了历史感,也就是说,发现了一种与旧价值决裂的新价值,洞见了这种价值为终极理想开辟了道路。
      
      第四篇,《马基雅维利与古典文学》,叙说了Machiavelli如何借李维的权威为自己说法,把罗马人说成自己理想中的形象,马基雅维利如何“卑鄙”地运用古典文学。
      
      第六篇,《论卢梭的意图》,这篇可谓是运用隐微/显白的划分讨论哲人观点的典范,写得非常透彻,而且的确解答了我许多问题。首先处理的是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这篇短短的然而却矛盾重重的名著显然是理解卢梭的一个困难点所在。施特劳斯的意思是,卢梭并不像一般批评者那样,沉湎于修辞而不顾逻辑地把科学、艺术贬低得一文不值。卢梭实际上认为科学和艺术只是对于大多数人没用用处或只能产生反作用,但不排斥少数聪明的人过对世人无益的沉思生活,而统治权则归于人民的公意。这种思路,直接与古典的哲人王式理想对话,即少数智慧者统治无知的大众的理想,因此施特拉送大肆夸奖了卢梭一番。而这番见解,当然也是把握卢梭其他著作的钥匙之一。
      
      第七篇,《德意志虚无主义》,是1941年施特劳斯到美国没多久时的一个演讲,主要讲纳粹德国的虚无主义是怎么回事,这也是本书中最给我启发的一篇文章。作者先给了德国虚无主义一个印象式的描述,然后给(德国)虚无主义下了一个定义:虚无主义是对文明的拒斥。德国的虚无主义并不是说渴望在毁灭世界的同时毁灭自己,而是说,渴望毁灭没有理想的现代文明。这些人厌恶的并不主要是现代文明的技术,而是启蒙的理想:一个开放的、和平的世界联邦。因为这种理想排除了过去的那种(在战争时体现的最强烈的)高尚、自我牺牲、勇敢等美德,而成了有贵族倾向的格劳孔明确反对的“猪的城邦”,是人的堕落,是“末人”。一战失败后,德国年轻人在那种环境中看不到希望,而那种脱离了高尚美德的自由主义理想只能使他们感到窒息,因此毁灭它的冲动便产生了。正是这种感受使德国人倒向了纳粹。然后施特劳斯讨论了一下这种虚无主义的哲学背景,比如大陆哲学历来对英国哲学就不待见、比如尼采;又讨论了虚无主义与军国主义的关系;最后还使劲夸了一下只有英国人才能建立真正的帝国。后面的就见仁见智了。
      
      第九篇,《注意一种被遗忘的写作艺术》,是回应萨拜因(那个政治学说史作者)和贝勒瓦(M. Yvon Belaval)对隐微写作的批评的。不管这些争辩谁是谁非,我的一个感觉是施特劳斯对于这个东西的表达还是很克制的,虽然他坚称这种写作方式的存在。就我个人而言,我不觉得一定要拒斥这个隐微写作,实际上的确很多作家会故意表达好几层意思。然而是否古典的有一定水平的哲人都这样不直白地表达意思,那还需要考据。要注意的是“发现古人的隐微写作”这种解读的技术手段是和施派的某些政治观点联系在一起的,这些政治观点显然比那种技术手段更可商榷。
      
      第十篇,《斯巴达与色诺芬的品味》,非常细致的向我们展示了色诺芬如何表面上称赞斯巴达,而实际上却极尽讥讽之能事。我不知道色诺芬写作水平十否真的如此之高(特别是看过他那本车轱辘话来回说的《回忆苏格拉底》之后),但这篇分析文章的确写得十分漂亮。
      
      第十四篇,《苏格拉底与政治学问的起源》,其实和前两篇意思差不多,还表达了一种对政治科学的反动。施特劳斯显得非常收敛,他说实证主义的政治科学并没有真的超越了整个政治哲学史,而是某次复杂的政治哲学转型的结果。基于这种历史的考虑,弄清政治学问的起源就十分有必要,因此就要却研究古典,从第一个真正的政治这人苏格拉底开始。后面的讲座内容本书没有录,我也不知道他讲了什么。
      
      总评:虽然我敢说自己是个逻辑实证主义者,但这位反实证主义大师(其实这倒不一定是他的主要矛头,但是美国如此环境……)的书读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     我们时代的危机;政治哲学的危机;现代性的三次浪潮;论卢梭的意图
  •     还有章没看完 施特劳斯的东西真多啊
  •     那一年读过,想重读了现在……
  •     從西方文化可能性耗盡而業已衰竭的時代危機,到實證主義歷史主義相對主義對迫使政治哲學面臨危機,如施公言現代路向通過批駁古典路向而確立,因此對現代原則的重審則必以這一對峙為基礎,遂以三次浪潮概括之,並回歸古典。施公並非絕口不提黑格爾,相反此書不斷在含混的提黑格爾。儘管古典教誨具有優越性,但卻無法即刻運用於現代誰會。既然顯白的教誨之下隱藏玄機,施派必然否認斷章取義的正當性(批駁韋爾德)而提供了一種思考範式即抓住文脈、探索作者意圖,此對於哲學尤其時古典政治哲學極為重要,。政治哲學不僅擺脫了哲學的術語,也正如蘇格拉底的努力,將哲學引入尋常人家,並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儘管這不可能是對所有人而言最好的生活方式,但僅對哲人本身所是,因此或許可以推論:哲人因其生活方式而成為哲人。因稱其為真正的政治科學家實非過譽
  •     便于理解其它著作。
  •     老狐狸的文集,可以了解一下施派的视野和问题意识。
  •     虚无问题是德意志问题,英国没问题(德国现在就没问题了,她被完全英国化了),英国确实了不起,像 Isle of Man 的主权地位,国际法上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英国是没有现代性的现代国家
  •     從這本書裡獲得的啓發和文中校對錯誤一樣多。
  •     这个假期看到的最有收获的书~~《德意志虚无主义》和《评科林伍德的历史哲学》强烈推荐~~
  •     文化批判开局,问题意识初显,现代性浪潮与哲学家们重大却可怜的形上学尝试,最后自己献祭,让古典神人借尸还魂。完满的主神终于抵挡不住后现代死滞的自然和时间,立刻异化成无数遥不可及的碎片,悲凉的面目全非。但主神的在场,却无关乎面貌。碎片还是整全,说到底,真的成了自在人心的小公道。
  •     几篇“未刊”之作似乎没有达到出版水平,至少是施特劳斯的那种~~~
  •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折点。他是一个怀疑论的探索者,借助理性手段踏上求知之路,不受任何体系的束缚。我们的理性主义就是他的理性主义。他可以代表着进步,也可以说是衰落的起点。(转自布鲁姆)
  •     虽然汉语学界对斯特劳斯早有一些了解,但系统的接触则从刘小枫的推动开始。虽然学界有人对斯特劳斯在中国出版界如此红火忿忿不平,但我还是认为评论应该在研究之后,而不是在之前。
  •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     这部文集收录了除施特劳斯及弟子编辑的论文集之外的关于西方政治与古典政治哲学的论文,值得关注的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德国虚无主义》和《剖白》三篇文章,对于理解施特劳斯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帮助。
  •     《德意志虚无主义》、《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     这一本施特劳斯文集在编排上非常优秀.一共14篇文章,从目录上看,前两篇为一组,或者这两篇也可以看作导言;3-9为一组,10-13为一组,14为类似于附录的一篇,和前两篇对称.第一组的两篇,前两篇是一个施特劳斯的演讲,讲述了施特劳斯本人的问题意识的来源.第二组的7篇,占全书文章的一半,第一篇也就是全书第三篇是这一组的导言,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从第一组引发的对西方现代思想史的思考结果.之后是由施特劳斯所勘定的西方现代性的源头马基雅维里开始按照历史的进程逐步展开.在选目上不是太完整,比如可以增添施特劳斯关于尼采的那片论文,当然该论文多有刊载,况且本书的内容也不能称之为不完善,对第二组的导言所谓的"现代性三次浪潮"而言,4-9篇也将其内容展开得相当充分.第三组与第二组对仗,从对一种被遗忘的写作艺术开始回溯,经由色诺芬\柏拉图指向这两位哲学家的书中所包含的"苏格拉底问题",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没有涉及亚里士多德?最后一篇是一个施特劳斯晚年对自己学术问题意识的坦白.感谢刘小枫教授为我们奉献这样一本启迪思考的精彩著作~!
  •     这本书真的太好了,真的太经典了!建议大家好好看一下。
  •     为什么大家觉得这一坨坨的思想有用呢,埋在光上好像就有了光,基督之后只有哲学工作者,而真正的要突破这个框架再来的,尼采之后,德意志还要再突进一下,且已经没有资格提及人的深了,人也需要新的诞生,从来在最重量的深渊,非河北不可
  •     重读某些文章。
  •     施特劳斯无法评论。他的每一本书都让人质问自己:我会读书吗?然后是近乎绝望的钦佩。可是,当你从迷狂中冷静下来,你会问:他说的是真的吗?他的阐释精妙绝伦,可又让人觉得有些阐释过度。有时你根本不知道他要说什么。现代性一波三折,日益走向危机。于是我们转身朝向雅典,寻求苏格拉底的救助。可是我们回得去吗?在现代性里反现代性不行,难道要推到一切重新来过?睿智的施特劳斯不说话。
  •     印刷错误或者书写错误太多了,一些翻译也不尽准确。
  •     看了两三篇,标记备用
  •     无聊可以翻翻打发时间
  •     虽然有些地方值得斟酌,但是前瞻性十足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