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9
ISBN:9787508037967
作者:麦考米克
页数:288页

作者简介

这是英语世界对施米特——20世纪最出众的自由主义之批评者——的政治、法律和文化论著的首部深入的批评性评述。该著还提供了对这位最复杂多端的纳粹理论家的评价,既不试图为他辩护,也不谋略他妖魔化。
  藉着将施米特的著述放在同时代人的语境中,尤其是韦伯、卢卡奇、本雅明、海德格尔和阿多诺,以及较早的人物,如,马基雅维利、霍丰斯、黑格尔、马克思和尼采,约翰·麦考米克为哲学、史学和政治理论工作者提供了对施米特的最综合性的论述。

书籍目录

中译本说明/刘小枫
中译本前言/麦考米克
致谢
缩写
引论
一 批判理论与政治存在主义之间:施米特与技术的较量
1 技术思想的二律背反:尝试超越韦伯的现代性范畴
2 神话作为“中立化时代”的解毒剂:尼采与回应技术的文化冲突
二作为技术渗透政治的自由主义
3 紧急权
4 代表
5 法律
6 国家
三 自由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技术与政治
结语与概要
结论
译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麦考米克著作的一个优点是详尽讨论施米特的思想方式,即,施米特的  思想回响着20世纪思想中到处弥漫的对现代技术及其主要驱动力  ——资本主    义生产  ——的诸般焦虑……就其对施米特纳粹时期的处理而言,麦考米克的    书代表了对绝大多数为施米特辩护的文献的真正改进。  ——《欧洲哲学杂志》    施米特越来越以其无可争辩的能力享有20世纪最一流的反自由主义思想  家名声,而本书是对施米特理论论辩的卓越指南。  ——《政治思想史》

章节摘录

  书摘技术与政治1927年,施米特发展了最容易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论题,即“政治的概念”。但是,著名的“区分敌友”早在他1923年的著作,尤其是《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中,就有明显的踪迹。正是对一个敌人的恰当识别,并积极调集力量对它反击,施米特的技术解毒剂才得以出场。  在《政治形式》中,施米特作出了这样的观察:天主教在西欧不再受到世界一历史的诸般敌人的对抗。由19世纪天主教教会和德法两国之间的冲突产生的敌意“与克伦威尔(Cromwell)魔鬼般的狂怒相比根本就不算什么。自18世纪以来,这场辩论日益转入理性主义或人道主义的轨道,变得越来越功利、浅陋”(RC,页3)。天主教曾经开展了与激进派新教、资产阶级、启蒙运动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战斗。施米特肯定了韦伯概括的早期现代资产阶级的“英雄主义”特征,并评论道,“这个对手的狂热和激情格外高尚”(RC,页33)。①正如尼采宣布的,尽管“再也没有比自由建制(liberal institutions)对自由(freedom)的伤害更厉害和更彻底的了”,可是,一旦这些建制建立了起来,“同样这些建制在依然被攻击的时候却产生了相当不同的效果;然后它们以强有力的方式真正提高了自由。更进一步的观察表明,这是一场提高这些效果的战争,为了自由建制的战争,作为战争,它允许不自由的本能继续下去”。对于启蒙文人如此胆大妄为,以致用他们自己的人性观向天主教的实质人性观“开战”这一事实,施米特也是铭记在心。因此,两者的冲突具有真实意义。然而,施米特还是抱怨,“18世纪的这种精神把天主教会当成敌人,对它发起公开而充满激情的挑战。时至今日,欧洲的天主教会已经没有这样的对手了”(RC,页35)。可能吧,没有了对手,建制本身就没有价值了,要不,也许就变得自我毁灭了。就像尼采声称的那样,没有了外部敌人,人这种动物就会变成自己的敌人。③在施米特看来,当代的天主教在究竟谁是当前的敌人这个问题上迟疑不决,恰恰是他如何丢弃这个困境的方式显然让我们想到敌基督者:像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evelle)、蒙塔朗贝尔(Mark René Montalembert)和拉科代尔(Jean Baptiste Lacordaire)之类的天主教徒采取自由派立场,而那时,“有些天主教徒默默地与社会主义搅在一起,另一些天主教徒则相信,社会主义与魔鬼沆瀣一气”(RC,页4)。该书的要旨之一是要为天主教知识精英梳理清楚,究竟谁是敌人,谁代表敌基督地位的对手。  施米特在俄罗斯的东部欧洲找到了天主教的神话性的敌人:“唯独在一位俄罗斯东正教徒那里,在刻画了宗教大法官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反罗马的恐怖情绪才再度表现为一种世俗力量”(RC,页3)。施米特声称,陀思妥耶夫斯基表明了俄罗斯人独特的对于任何种类的形式和权威的厌恶,结果在罗马天主教(乃一个令人敬畏的权威之源)那里看到“凯旋得胜的魔鬼”。通过宗教大法官这一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那潜在的不敬神本性强烈地投射到罗马教会中。他从根本上具有一种无政府的(这个词经常也意指不敬神的)本能冲动,因此,对他来说,一切权力都是邪恶的、违背人性的(RC,页32)。  在故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把大法官塑造成“自觉自愿地听任撒旦诱惑的人”,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任何制度和任何知识领袖那里只能看到恶的化身(RC,页32)。施米特认识到,在任何世俗权力维持和管理中,不论当官的会有多么善良的愿望,“邪恶的诱惑”总是无休无止。施米特呼应了韦伯在“政治”讲座中对那些认为能够克服权力本身的人们的忠告,他评论说,“如果谁想通过拒斥一切世俗权力来逃避这种冲突,就会导致最糟糕的非人性”(RC,页32)。反抗秩序,反抗形式本身,只能导致秩序最大的滥用。在后来的“中立化”论文中,施米特注意到,尽管有无政府主义和主张“国家消亡”的马克思主义的修辞,在俄罗斯“崛起了一个国家,他比任何独裁君王统治下的国家更加集权--比腓利二世、路易十四、弗里德里希大帝均有过之而无不及”(ND,页131)。  由此,施米特把俄罗斯视为共产主义中的经济一技术理性以及无政府主义中的对任何种类秩序的非理性反抗力的基座。俄国的敌基督者巴枯宁,那个“天真的狂暴武士”,威猛地向形而上学、宗教、政治、法律体系和所谓的“观念”现象发起进攻(RC,页36)。于是,施米特声称,苏联的、精神实际上是与其意识形态之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相悖的,因为马恩从根本而言是欧洲人和知识分子,他们还相信道德权威,会反感巴枯宁之流,当然,巴枯宁也会反感马恩:他们对俄国人的仇恨出自根深蒂固的本能,表现在第一国际的内部斗争中。反过来说,那位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每根神经似乎都在反对那位“德国犹太人”(生于特里尔)以及恩格斯。一直让巴枯宁感到愤愤不平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智主义。他们有太多的“观念”、太多的“脑浆”。巴枯宁只能带着咝音怒气冲冲地进出一个词:cervclle(脑浆)。在这个词背后,他正确地猜到一种对权威、纪律和等级制的要求。对他来说,一切形式的理智至上主义都对生活充满敌意……马克思和恩格斯煞费苦心地把他们的真正的无产阶级与这群“变质的”乌合之众区別开来。这表明他们仍然受到关于教养和传统道德观念及西欧概念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想赋予他们的无产阶级以一种社会价值。这只有用道德概念才能办到。然而,在这里,巴枯宁表现出让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他乞灵于乌合之众(canaille),把流氓无产者(Lumpcnproletariat)看成是未来的担纲者。(RC,页36-7)施米特声称,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一方,与巴枯宁为另一方之间的根本对立“设置了一个舞台,清晰地呈现出目前形势的根本所在,而天主教作为一种政治势力矗立在那里”(RC,页38)。因为这种分别,天主教涉及敌人时就能做出政治抉择。俄国在空洞性和在拥抱技术上是如此极端,而且如此激进地反抗任何种类的形式和拥抱精神混乱,乃至它事实上就是值得天主教在形式一内容上与之对抗的敌人,因为在施米特看来,天主教这一历史建制结合了人的实质和政治的或代表的形式。而施米特认为技术是俄罗斯能够坚持的唯一标准--“机器没有传统”(RC,页22)。悖论情况由此出现,因为在俄罗斯,经济一技术思维已被举为一个标准,但高举这个标准的人却是那些根本不相信这一标准的“狂热分子”(RC,页27)。“他们汇聚在俄国的土地上,汇聚在苏俄共和国,这个事实在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正当理由……这种结合并非世界历史上的偶然事件”(RC,页38)。据施米特,不论天主教过去和现在与自由主义或西方社会主义有过多少磕磕碰碰,教会都应该与它们携起手来,共同对抗苏联。它必须站在“观念和西欧文明这一边”,反对“俄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无神论社会主义”(RC,页39,楷体强调为引者所加)。1929年,也就是《政治形式》出版四年之后,施米特完全发展出他的“政治的概念”,并不再从“政治的天主教”立场来说话,他就能处在更佳的位置去说明,为什么面对俄罗斯的经济一技术理性和狂热的无政府主义不是“世界历史的偶然事件”,以及为什么欧洲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天主教知识分子,需要知晓这一事实。《政治形式》出版六年之后,他用更为极端的尼采式的语言,在“中立化和非政治化的时代”一文中这么做了。  ……

图书封面


 施米特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太散了,读着累~
  •     技术性!技术性!
  •     时隔很久之后再看了一遍,除去翻译问题,本书写作而言,我觉多作者并没有实现二手阐释应当做到的分析后的化繁为简。//翻译不好,太多长句了。昏昏然地都发现好几处翻译错误……
  •     本书不适合施密特的入门,《例外的挑战》、《现代人及其敌人》更适合初学者。
  •     施米特的反自由主义思路,即用神话去批判技术化,在作者相当扎实的描述下清晰可见。在代议制议会问题、凯尔森的实证主义法学问题、和魏玛宪法48条的讨论中,施米特用的几乎都是同一个套路。诚如作者所言,施米特的很多问题意识其实早已被韦伯划定。因而,与其回到施米特,不如回到韦伯。
  •     不知所云……
  •     只关注了与政治有关的部分。什么中立化技术理性神学之类的不关心
  •     大二暑假第一次看,看到一半暑假结束了;某个假期第二次看,看到一半假期又结束了;今年寒假第三次看,看到一半丢下了,带回学校总算看完了。韦伯的理性化、祛魅、诸神之争等现代性诊断作为施米特思考的起点,而韦伯的基本命题又都主要从康德的划界工作中引申出来,对康德及其先驱的检讨——包括自然、理性等概念的变迁,实质、形式对立出现的知识背景等——才能“扬弃已经变得坚固的对立”,获得一个真正克服种种现代性内部互补的二元对立而非简单挂靠一边的视域。而对儒家而言,靠装神弄鬼或视而不见现代性带来的深刻挑战都无法真正使儒家变成一种具有智识真诚和深度的替代性选择,而只会沦为将儒家审美化的“浪漫派”。
  •     处理成“现代政制的政法理论”后,已经没留下多少可以打开的格局了。
  •     作者居然不是学索福克勒斯悲剧出身的让我很惊奇,从头到尾的主线就是俄狄甫斯情结嘛
  •     这本书的观点和论证,可以说是有理有据的持平之论。尤其是开篇对施米特所处的思想背景的介绍,对正确理解施米特的思想和地位很有帮助。但是,这本书糟糕的翻译、不通顺和难以理解的文字,让阅读变得无比痛苦。而译文良莠不齐,也是刘小枫这套书最让人无语的致命伤。
  •     这也叫批判,你开什么玩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