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 > 道德情操论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
ISBN:9787802065215
作者:亚当·斯密
页数:278页

作者简介

《道德情操论》作者试图用最简明的思路回应人类面临的道德情感问题,他把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同情”,看做是人类天赋的基本美德,他认为,情感的湖动构成了社会会生活天然的项链,道德和正义对于社会会乃至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至关重要。在物欲膨胀、道德濒临崩溃、心理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斯密的道德哲学体系将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书籍目录

译序第一卷 行为的适当 适当感 合适得体的各类激情 人们在判断行为是否恰当时对顺境和逆境的考虑,以及为什么情况不同会造成同情心的差异第二卷 优点和缺点,或奖赏与惩罚的对象 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正义与仁慈 涉及行为的优点或缺点时,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第三卷 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以及责任感第四卷 有用性对赞许感的意义第五卷 关于习惯和风尚道德赞许情感的影响第六卷 有关美德的品质 个人的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兼论审慎 论个人的品质可能对别人的幸福产生的影响 自我克制 结论

编辑推荐

  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内容概要

亚当·斯密,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

1723年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37年进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哲学。

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

1750-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任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这一时期,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己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5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1787年他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图书封面


 道德情操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人在病痛或失望时往往万念俱灰,把平日追逐的那些宏大计划看得一文不值。可一旦大病初愈,心情转好,又会把那些计划看得快乐无比。在我们的想象中,苦痛伤悲总是把我们的感受禁锢在自己的身体中,安闲舒适时它们又扩散到周围的万事万物。”当我看到上述这段文字的时候感到非常惊讶,它简直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状态和心态的真实写照,丝毫不差。于是我不得不对写出这段文字的人深感钦佩,钦佩他所拥有的深邃的洞察力和精准的概括能力。这段文字引自《道德情操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韩巍译),作者是英国人亚当.斯密。斯密还著有《国富论》,并因此而被誉为“经济学鼻祖”。然而他的《道德情操论》却并不是经济学著作,而是属于伦理学范畴。它和《国富论》完全不同。后者的主题是“竞争”,前者的核心却是“正义与仁慈”。也有人概括说《国富论》是“利己主义”,而《道德情操论》则是“利他主义”。同一个作者两部不同的作品就形成了认识上的冲突,这种有趣的现象被称为“斯密问题”或“斯密悖论”。其实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正义仁慈和竞争并不绝对冲突,正义仁慈的人同样可以参与竞争并从中获利,竞争的人也不能说就不正义仁慈,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正义仁慈是做人的原则,而竞争则是做事的手段。同样,“利己”和“利他”也不冲突,所有的人都是既利己又利他的,只是有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根本不可能存在,“每个人肯定生来就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因为他自己是最适合照顾自己的”(《道德情操论》,下同);反之,“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也做不到,人是社会动物,“我们爱他人其实正是爱自己,而不是出于什么被动的需要。”由此看来,研究“利己主义”的同时研究“利他”不仅不奇怪,而且正合适。甚至没人比他更合适。所以说,《道德情操论》不是一部“利他”的作品,而是一部“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作品。它的结合点是“同情”。作品的第一句就是:“在人的天性中总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无论一个人在我们眼中是如何自私,他总是会对别人的命运感兴趣,会去关心别人的幸福…”作者又说:“我们常常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这是不争的事实…笑脸随处受人欢迎,忧戚的面容却只会让人沮丧。”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快乐着别人的快乐、痛苦着别人的痛苦的同情心,让我们更希望看到别人的快乐而非痛苦。当然,这种同情有着程度上的区别,斯密也非常严谨地论证了这些区别,他精辟地概括道:“我们往往容易同情轻微的高兴和沉重的悲哀。”斯密指出:“如果我们不了解别人悲伤或快乐的缘由,即使我们抱有同情也是非常有限的。”于是我们就会对别人的情绪来源产生好奇心,并进一步的对带给别人快乐的善举抱有好感而大加赞赏,对带给别人伤害的行为心生厌恶甚至意欲惩治;但我们却往往对待莫名其妙的愤怒不知所措只想退避三舍。反过来,我们自己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于是我们心生仁慈;我们不希望被人厌恶,我们就行为正义;我们也不希望被人逃避,所以我们就要情绪审慎。这就是同情给我们自我判断带来的反作用力。对美德的赞赏,让我们也向往自己能够拥有令人赞赏的美德;对恶行的厌恶,也让我们惧怕那可憎的恶劣品质转移到我们自己的身上。斯密说:“受人爱戴并且很清楚自己应该得到别人的敬爱,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幸福;被人憎恨并且认为自己罪有应得,又是多么巨大的不幸。”但他随后也指出:“对值得赞扬的品质的热爱并不完全源于对赞扬的热爱。”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里就会有一个旁观者,当我们做了善行,即使没有得到外界的赞扬,我们也可以得到内心旁观者的赞扬,我们就会由衷地高兴;反之,如果我们做了坏事,即使没有被他人谴责,我们还是会畏惧,畏惧内心旁观者,更畏惧真相被别人所知悉。由此可见,这个藏在我们心里的“旁观者”,其实就是我们的良心。智者只追求良心的愉快,外界的赞美不能给他太多快乐,而如果这种赞美言不符实,他反而会不安。当然,也有人喜欢名不符实的赞美,那就是虚荣的人;还有一种人怀疑所有被赞美的人,觉得他们其实都不如自己,那就是骄傲分子。斯密把虚荣和骄傲分析的精辟入微,无以遁形。坦率地说,我个人是有些骄傲的,所以我读了斯密的文字有所悔悟。我相信那些虚荣的人看了此书也会羞愧不已吧。总之,《道德情操论》会把“仁慈”、“正义”和“审慎”灌输到你的头脑中,同时把“愤怒”、“骄傲”、“虚荣”从你心里驱散。斯密的目的不是让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而是要让你净化心灵、修正行为,从而能更好的被社会接纳,更容易走向成功。利人又利己。它是伦理学、是哲学、也是成功学当然,此书也并非完美无缺,在论述道德原则时,斯密把它归因于上帝,这显然没有稍后于他的叔本华走得远。后者把道德原则的起因归于是否有利于族群的发展。另外,斯密也有欧洲中心主义的东方学话语模式,这些都是他的时代和地域局限性造成的。然而瑕不掩瑜,《道德情操论》仍不失为难得的好书,值得反复阅读。最后我要说的是,韩巍先生的译文流畅优美。我想再引用书中两段关于幸福的文字说明这一点,并结束本文。“我认为人类的幸福主要来自受人关爱的感觉,突如其来的好运不会有太大用处。”“在漫长的生活里,并没有幸福上的本质差别。只有平静和安逸会带来幸福。有平静的地方就会有能使人安逸的事物…真正不幸的人就是那种不知道自己已经生活在真正的幸福中,也不知道随遇而安的家伙。”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有点啰嗦
  •     译的太差,整本书的结构被拆解的支离破碎
  •     如果让我向你推荐一本书,仅仅是一本的话,那就是它了。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