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 >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8
ISBN:9787500471578
作者:杜灵来
页数:285页

作者简介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在对道德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现实情况的审视和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给出了提升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可能答案。在对已有的道德建设原则进行梳理与整合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增强道德建设实效性应该恪守的四个基本原则;提出了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应该采取的八个主要对策;对道德建设的三大基本路径也作出了新的思考。研究旨在为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积极的方法论参考,为推进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状况探求有效的建设方案。

书籍目录

  导言 选题的缘起以及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一 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我国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当前国内关于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研究的综述  三 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道德建设实效性问题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绪论  一 道德能否建设  (一)道德的内容与存在形式决定着道德的可建设性  (二)道德的实践精神本质决定着道德的可建设性  二 何谓道德建设  (一)道德建设的科学内涵  (二)道德建设的基本要素  三 道德怎样建设  (一)从“实然”到“应然”,从“应当”到“正当”   (二)继承?创新?发展  四 何谓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一)何谓实效性?  (二)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体现    第二章 衡量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两个维度  一 社会维度: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与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风气的美善  (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的文明程度  二 个体维度:社会成员道德信仰的普遍确立  (一)社会成员道德知、行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社会成员对道德信仰的自觉追求    第三章 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分析及其低效原因探究  一 对我国道德建设现状的考察  (一)争论与求证:“滑坡”还是“爬坡”?  (二)困境与原因:“工具”还是“目的”?  (三)现实与未来:“适应”还是“超越”?  二 对我国道德建设现实效果的评价  (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失衡  (二)对社会行为的解说乏力,对精神世界的导引滞后  三 对我国道德建设低效原因的探究  (一)在道德建设目标设定上缺乏梯次性  (二)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治化、形式化倾向    第四章 提高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 物质基础原则  (一)道德与利益关系辩证  (二)物质生活对道德建设实效的制约  二 实践至上原则  (一)行胜于言:道德建设实效性的本真  (二)知行统一:全面而深入的道德实践  三 教育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  (二)“自我”与“忘我”的和谐统  四 制度正义原则  (一)制度正义是道德建设走向实效的首要前提  (二)制度优化是道德建设走向实效的切实保障    第五章 提高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一 发展经济:夯实道德建设的物质基础  (一)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  (二)道德“资本”与道德“人本”  二 革新教育:焕发道德主体的德行自觉  (一)建构“主体一发展性”德育  (二)培养健全的道德人格  (三)突出道德体验的核心地位  三 强化实践:完善道德建设的全员参与机制  (一)有效开展全民道德实践活动  (二)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的道德建设  四 完善规范: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一)加强伦理制度建设  (二)实现“德”、“法”之间的有机衔接  (三)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五 突出重点:加强核心群体的道德建设  (一)加强官员道德建设  (二)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  (三)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  六 优化风习:传承道德文明的优秀成果  (一)风习与道德建设  (二)让教化回归公民的现实生活  (三)弘扬“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七 舆论引导:营造道德建设的人文环境  (一)“道德场”与道德建设  (二)为道德建设营造积极的人文环境  八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一)非政府组织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二)培育公民的伦理精神,提高公民的道德自治水平  (三)有效整合道德资源,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第六章 提高我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的着力点  一 提高家庭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一)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转型  (二)实现“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有机结合  二 提高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一)努力培养敬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二)将职业道德操守引入绩效考察机制  三 提高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性  (一)培育科学的公德精神  (二)健全公共生活领域内的道德赏罚机制    第七章 对国外道德建设经验的借鉴  一 行动哲学:新加坡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科学指南  (一)弘扬传统、兼容并蓄的道德文化  (二)制度先行、人格感召的道德实践  二 企业集团主义:日本道德建设的推进器  (一)对儒家思想的自我建构  (二)实现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契合  三 自由与公正:美国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  (一)对人权的充分尊重与保障  (二)对社会正义的维护与追求  参考文献  后记

编辑推荐

  生活的本质在于“道德和生活”,而道德生活的本质,则在于通过对自觉自我之支配,实现对现实自我之超越。道德是人之为人的充分体现,是找寻幸福的心灵罗盘。

前言

  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体现,是促进人生和谐的生命主旋,是找寻幸福生活的心灵罗盘。每个时代的人们为了实现理想中的道德生活都在孜孜以求地实践着、探索着和研究着。对于当代中国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急剧变化着的经济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所形成的冲击与震荡是史无前例的,同时也在不断拷问着人们的道德信念、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可以说,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道德建设任务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也更加艰巨。从1996年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到2001年9月20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我们国家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倾注了巨大的力量,就道德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实施办法,使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事业不断迈上有章可循、全民参与、追求实效的发展道路。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社会目前的道德建设整体状况与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和人民生活的道德愿望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多官方和民间的调查机构所开展的社会道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的认可度还不高,社情民意中对社会道德现实的评价还较低。这种状况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人们道德诉求的提高而使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所存在的落差在不断加大的客观原因所致,也与我们在道德建设过程中所秉持的理念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没有能够很好地与社会现实相适应的主观因素有关。

内容概要

  杜灵来,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2002年获科技哲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学的研究。先后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著作5部。曾获省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讲课大赛二等奖,国家注册的“心理咨询师”,并被《百家讲坛》选定为候讲人,入选其专家库。

章节摘录

  一 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我国道德  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须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德建设在我国尽管已经走过了一段曲折而漫长的历程,然而就现实社会而言,人们对道德现状的失落感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对道德的呼唤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强音,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已经成为民众的共同愿望和加快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社会发展只有建立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得到实现,而道德建设决不能停留在形式主义和政治附庸的状态上,必须追求实效。这种“实效”不能靠单纯的物质积累来衡量,也不能靠纯粹超越的精神力量来维持,只有按照社会进步与成员对精神自我的自由掌握相统一的方法来判断。道德建设实效性的产生与社会良性发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性,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是我国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是道德建设自身的内在逻辑诉求。道德不能仅仅停留于变幻不定的“观念”形态,而只有当它对人的行为产生出积极的导向和规约作用时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根据和意义。追求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正是支撑道德存在和发展的着力点。  ……

图书封面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