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权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1月
ISBN:9787208065055
作者:张静
页数:334页页

作者简介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以政治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视角,讨论中国乡村社会的权力分布、角色性质及其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并用此解释乡村冲突的结构来源和政治后果:一方面,基层权威道德的、管辖的合法性下降,以其为中心的社会整合变得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其离间社会和国家之联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一研究意在质疑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用“国家政权建设”解释中国基层秩序的理论框架。

书籍目录

2006增订版前言导言问题内容资料方法地方权威的授权来源官制以外的地方治理公共身外份的获得及其制度支持权力基础:地方共同利益的建构地方权威进入官制权系统地方体解体:地方权威与地方社会的分离利益分离结构的延续授权来源与国家政权建设角色冲突:公共服务与垄断经营新角色:公共资源的垄断经营集团公共职位的功利化扩大专控权:财产华币化和河流动化盈利、资本与税费的混合收缴与使用人事制度:专控权的支持系统低稳定的基础结构乡规民约体现的村庄治权引言村庄“成员”资格村民享用权利的条件协调个性与整体的关系乡规民约的基本性质基层财税制度及其政治后果历史遗产集体积累的制定和收取乡村两级的实际定积权程序限制的缺乏自己监督自己干部人事更替与组织化支持行政与政治的混合基层人事更替乡村两部干部网络争取内部支持的竞争方式乡村选举:社会利益组织化对抗干部利益组织化代表性自治和权威性自治乡村政治观察问题背景四个案例及其分析讨论一:乡村政治的特征讨论二:乡村政治与国家政治个人与公共:两种关系的混合变形分割的管辖权村民、公民与国家乡村制度诸问题参考文献

内容概要

张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大学社会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四川大学(学士)、南开大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社会变迁。部分出版作品有:《国家与社会:研究暨批评文集》(主编,1998)、《利益组织化单位:国营企业职代会研究》(2000)、《法团主义:及其与多元主义的分歧》(1999/2005)、《哈佛笔记》(2005)、《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2006)。

图书封面


 基层政权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比赛结束,要还旧账。当我们把目光转向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态,首先会联想到什么?兴许是永无休止的官民对抗和血腥冲突;兴许是吸引全世界眼球的乡村选举,后者又因为常常曝出各种离奇乱象而成为争议的焦点。学者、看客、愤怒青年也喜欢讨论诸如“民主也要农村包围城市”、“看,这就是传说中的CCP”或者——甚至——“这个民族看来确实不适合搞民主,给一点民主就乱套”的话题。如果这个社会留给社会科学家们的,仅仅是简单的意识形态问题,例如:要不要民主,或者,民主是不是个好东西——那么就如凯恩斯爵士在几十前评论经济学家的那样,(they) set themselves too easy, too useless a task。你所要做只是选对一边,大喊大叫。如果我们接着问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事情就变得有意思多了,比如,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条件下,民主能够带来广泛的繁荣与自由,以及,为什么。并且,如果我们只是在工具意义上看待民主,也就是说,把一人一票、代议政治、两(多)党制、三权分立等等看作手段而非目标,那么上述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此时,社会科学家手中的种种武器才有了用武之地。否则,我们永远无法从意识形态之争中自拔。我想,张静老师的这本《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在这点上很成功,虽然和大多数人一样,她相信,广泛而有效的民主是流弊甚多的基层治理最为可行、兴许也是唯一的出路。她的故事是这样的。经过数次革命和社会运动,中国农村的政治生态被彻底改变,地方权威——他们的势力范围多限于乡、村两级——的合法性来源发生了根本变化。原则上,他们不再需要像中世纪的乡绅那样,以承担公共责任的方式获得权威。他们自己的利益日渐与村民分离,社会基础亦不断弱化。人民公社时代试图以阶级成分来矫正这种利益不一致性,结果证明,这只是再一次重分财产,中国农村并没有找到新的结构支撑。改革开放后,权威与社会的分离愈演愈烈,有些地方甚至陷入了无组织化。另一方面,这一过程无法用“国家政权建设”或国家行政权向基层渗透来解释。由于乡-村两级地方权威将社会利益内部化,并形成了维护这一利益的派系组织,实际上他们构建起一道政策筛选墙:对己有利的政策执行,不利的则加以变通。调查表明,在现实操作中,地方权威具有区域性的“财权”和“立法权”。这是因为,他们既是村民生活的一般权利来源,又掌握着土地这一农村最重要的资源,还普遍享有人事更替的举荐权。国家(这里指县以上的行政机关)则显得非常被动——一方面执行监督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结构阻力(信息何来?),一方面又必须依赖这些基层干部执行税收任务和国家政策。可以这么说,国家和基层权威早已貌合神离,不能简单地看作一体化的组织。这个故事亦可以如此简单表述:国家(县以上行政体系)—gap— 基层权威(乡-村两级)—gap— 村民层出不穷的官民冲突,和乱象叠生的选举丑态都可以在这个叙述里得到比较完满的解释。前者是因为——正如作者指出的那样——地方权威将公共利益内部化、私人化,日渐脱离村民的利益;后者恰恰说明了基层民主的必要性——因为选举冲击了已经组织化的地方权威的既得利益和固有权力,他们必然以新的方式参与(if they play fair)或干扰(if not, most likely)选举。换句话说,正是由于农村基层治理存在制度性障碍,国家才不得不启动社会力量加入它的联盟,希冀“民主”这个新鲜事物能够助它一臂之力。我相信这个故事。但它所引发的问题和它试图解决的一样多。我有一些想法,只是不知道手头无比强悍且无比纷繁的数据听不听话。回头见吧:)http://ariesxyq.ycool.com/post.1989858.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7条)

  •     泛读:地方的利益共同体“抱团”与国家对地方的“民主”要求部分可以与简·奥伊的庇护主义理论结合起来看。16.12.30//精读:如果《黄河边的中国》是一本分析当人际关系置于政治场域中、工商业“引进”农村中、官民问题的根源在农民“善分不善和”和由上至下“行政指令”中脱离实践的书,《基层政权》则道出了在中央和社会的衔接中并不起衔接作用的、作为公共服务、地方政治与经营机构多重角色合一的角色上公私不分的基层政权运作的逻辑:基层政权的服务、经营角色不清,税款(公共性,用于社区公益服务)和利润(排他性,用于私人或集团)部分。前者得出法治建设(可操作性打个问好,总有悲点儿色彩)、普及教育之意义的结论,而后者文笔生硬,于我而言很“难”读。
  •     提出了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     见解深刻,观点敏锐,分析有据。
  •     一本我对国家权力的构成的启蒙书。
  •     不管水平如何观点如何,反正都得跟她对话
  •     很久之前读的,印象不深刻了
  •     进一步加深了对基层政权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学习了新的视角。经验研究的问题意识也很赞,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概念相契合。受用!结构—制度的分析方法也好,过程—事件的分析方法也罢,还是要看问题意识而定,各有千秋。
  •     非常精彩
  •     随着现代化的整体推行,农村基层政权脱离了过去的地方性色彩,具有了国家性的意义。可是,国家并没有真正获得对基层政权的控制权,导致处于真空状态下的基层政权获得自主性的同时,丢掉了合法性,因为它既不来自于基层,又不来自于国家。但是必要的社会整合需要基层政权,由此导致了诸多问题。
  •     不错的书,当时边读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许多体会
  •     论点琐碎 素材空洞
  •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基层治理,和传统农村结构的兴趣
  •     村民、公民与国家。国家建设框架的逻辑反思
  •     学术价值重要
  •     写得问题比较全面的了。
  •     对若干问题的分析再深刻一点就好了
  •     大致了解了一些相关问题的分析框架,但还是对具体的论述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