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0-1
ISBN:9787108013286
作者:(日 )丸山真男
页数:324页

作者简介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史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近代化是由西方引起、日本的近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同时,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的意识形态的日本学术界,丸山真男的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书籍目录

目录
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代译序) 孙 歌
英文版作者序
第一章 日本近世儒学发展中徂徕学
的特质及其同国学的关系
第一节 前言――日本近世儒学的产生
中国历史的停滞性与儒学―日本儒学―日本近世
儒学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探讨日本近世
儒学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朱子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解体
朱子学的结构―朱子学的思维特性―德川初期思
想界中这一特性的表现―朱子学思维方法的全盛
期―宽文至享保时期思潮的急速推移―朱子学思
维方法的解体过程(山鹿素行―伊藤仁斋―具原
益轩)
第三节 徂徕学的特质
两个事例―徂徕学的政治性―方法论―天的概念
―道的本质―道的内容―道的根据―徂徕学中公
私的分化―元禄、享保时期的社会
形势―政治组织改革论
第四节 徂徕学同国学特别是宜长学的联系
徂徕学的普及及其反叛―萱园学派的分化―徂徕
学之后儒学的衰落―国学同徂作徕的否定性联系
―两者在思维方法上的共同性―正面联系的种种
表现―联系总结及国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第五节 结束语
注 释
第二章 日本近世政治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
作为制度观的对立
第一节 本章的课题
第二节 朱子学与自然秩序思想
第三书 徂徕学的转换
自然秩序逻辑的破坏工作―其政治实践志向
第四节 从“自然”到“制作”推移的历史意义
制作逻辑的现代性―主体人格的绝对化问题
第五节 昌益和宣长对“制作”逻辑的继承
“制作”逻辑的政治归宿―安藤昌益思想中的“自
然”与“制作’”―本居宣长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
第六节 幕末的发展与停滞
近世后半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及其思想界一种种
制度变革论―“制作”立场的理论局限―维新后
两种制度观的对立
注 释
第三章 “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 前言――民族及民族主义
第二书 德川封建体制之下的民族意识
第三节 早期民族主义的诸形态
海防论―富国强兵论―尊皇攘夷论―它们的历
史局限

注 释
初版后记
择后记

编辑推荐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以及其它相关论著在战后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丸山真男成为日本思想界创立新的思考范式的精神领袖。

内容概要

  丸山真男(1914-1996),日本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学者,1950年至1971年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并获得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分别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和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74年成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  其重要的著作有:《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东京大学出版会,1952年初版);《现代政治思想与行动》(上下册,未来社,1956年一1957年。1964年增补版);《日本思想》(岩波书店,1961年);《现代日本的革新思想》(河出书房新社,1966年上);《战中与战后之间——从1937年到1957年》(三铃书房,1976年);《从后卫的位置出发》(未来社,1982年);《读〈文明论概略〉》(上、中、下,岩波书店,1986年);《忠诚与叛逆——转型期日本的精神状态》(筑摩书房,1992年);还有一本首次以中文出版的《日本近代的思想家福泽谕吉》(区建英编选并翻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初版题为《福泽谕吉与日本的近代化》,学林出版社出版,1992年);《丸山真男集》(16卷,另有别卷1,岩波书店,1995年—1997年);《丸山真男座谈》(九册,岩波书店,1998年— );《丸山真男讲义录》(七册,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英文版作者序  一  构成这部书的三章,原来都是作为独立的论文,分别发表在1940年至1944年之间的《国家学会杂志》上。因而就是从作为最后一章的论文所发表的时间算起,迄今也整整过了三十年。在这一岁月中,本书作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德川时代的儒学和国学的研究,不仅硕果累累,而且有关思想史的种种方法,作为日本学术界的共同遗产也有了当时所无法比拟的丰富性。三十余年的岁月,完全可以使任何一种学术领域中的已有研究成果变得陈旧老化。但是,就这部书而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日本战后德川思想史第一线研究者的厚爱,它没有被忽视,也没有被作为过去的遗物而束之高阁。事实上,就是在今天,它作为“现役”的研究书,仍在被使用着。对于本书所展示的思想方法,或对于本书有关朱子学、租徕学和国学等的解释、语义学考察,即便那些从正面进行反驳的人们,也异口同声地承认本书对每一位德川思想史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个“出发点”。这对作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幸,但同时又使作者惶恐不安。因为,一方面,广义说是对于思想史一般,狭义说是关于本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德川儒学、国学及其他思潮,作者现在的立场,在不少重要之点上,都与本书已有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距离。这是  十分自然的,因为在三十多年的时间中,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未停顿。但是,另一方面,在战后出现的对本书的方法及有关对象的解释所表示的异议中,我认为包含有对作者的误解和不恰当的批评。对于这种批评,作者就是站在三十年前的立场上,也能以反批评的方式加以回应。因此,如果作者亲自把本书置于现在的时点上,他就必须向对本书的批评者及青年时代的作者自己这两方面,同时展开两个战场的正面作战。从事这种复杂的工作,胜过再写一本书。作者允许出版社现在原封不动地再版本书的日文原版就是由此之故。因此,就是在这一英文版的序中,对本书中的同一对象,笔者也不打算提出现在的见解。笔者只想简单叙述一下撰写本书所收论文之际的时代氛围,这些论文是在过去怎样的学术遗产上被构筑起来的,以及由于这种学术遗产作者的方法论和角度又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等等,以资读者对本书的理解。  二  要令人信服地传达在所说的“暗谷”时代日本思想研究者所处的精神氛围并不容易。这不仅对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西欧读者来说是如此,就是对日本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来说也是如此。只是列举战前政府审查的严格性,或所说的“国体”避讳,无论如何都是不充分的。因此,为了唤起读者的想像力,哪怕是一部分也好,有关从30的代末到40年代初,笼罩日本知识分子也包括躲在“象牙塔”中的人的精神氛围,笔者就从撰写本书时恰恰经历过的小小插曲讲起。  作为本书第一章的论文,分四次曾先后登载在1940年1月号至4月号的《国家学会杂志》上。在论文的第一部分发表的时候,我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误排。这就是日文版原文第七页中“应神天皇”的“神”字被误排成了“仁”字。当时,正在东北大学和东京大学两地讲授日本思想史、现已故的村冈典嗣教授,特地来到我的研究室,非常善意地劝我,应在下一期杂志上订正这一误排。当时,据村冈教授说,在这样一件事,井上哲次郎博士曾经因为在“应神天皇”上误用了与此完全相同的字,从而受到了右翼国粹主义者所谓写错天皇的称呼就是严重不敬的激烈攻击。他还补充说:“井上博士作为一位著名学者,在此之前曾把其他学者和宗教家(内村鉴三)的学说和思想说成是反国体,并加以激烈攻击。但正是这同一个井上,由于他不小心写错了天皇的称呼,也受到所谓不敬的非难,这实在是讽刺。”总之,在日本帝国,历代的天皇,不管是谁,写错他们的名字,不管是普通印刷上的误排,还是稍微一点写错,当时都会被视之为一种不能加以文饰的事件。

章节摘录

  在本书的第一章里,丸山真男把论述的重点集中于荻生徂徕。这显然是由于近世日本朱子学在其分解过程中,由荻生徂徕促成了其向近代形态的根本性转变。丸山真男特别注意到荻生徂徕把朱子学的道德性转化为政治性,并从中区分出了个人道德和国家政治的不同分野,这就是他对于“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连续性思维的分解。而且,丸山真男特别指出,这种分解在近世日本儒学中是一个不断的持续性过程,山鹿素行、伊藤仁斋等都在这个过程中起着相关的作用;换言之,丸山真男并没有因为强调荻生徂徕这样的独特儒学家在儒教分解过程中的作用而把日本儒学向近代形态的转型归结为少数思想家思想的结果。同样,在丸山真男的  研究中,徂徕学所完成的不仅是朱子学的内部分解,还以否定性的关联使得儒学与国学发生了内在的联系,这种论述把日本政治思想史视为一个不断分解不断关联的内在有机形成过程,丸山真男试图从中引出的命题,无疑是日本近世儒学在这样的分解过程中形成的与西方近代政治结构及社会思想相类的整体性思维特质。顺理成章,在本书的第二和第三章中,丸山真男又讨论了近世日本政治思想中从“自然”向“制作”的思维推移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他试图在日本思想资源内部寻找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主体性精神的努力;在此基础上,丸山真男还讨论了在通常被认为日本近代开端的明治之前就已然形成的日本近世国民主义的诸种形态, 由此,《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轮廓也就十分明确了:它致力于寻找日本思想史自身的现代性资源,从而打破日本的近代化是由西方引进、日本的近代性思想也是西方影响的产物的通说。同时,在朱子学被视为封建腐朽的意识形态的日本学术界,丸山真男的这种新鲜的视角无疑为审视朱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丸山真男的两难之境也正在这里。当他论述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已经存在由内部产生的近代思维时,他衡量“近代”的标准仍然来自西方。换言之,丸山的“近代观”是欧洲式的。比如,他强调近代精神的重要特质之一是“合理主义”,并由此而论证以“非合理主义”而对抗朱子学“穷理”的徂徕学与国学在日本近世政治思想史中的位置相当于欧洲中世纪哲学史中的邓斯·司各脱等弗兰西斯教团哲学家和奥卡姆等唯名论者相对于全盛时期烦琐哲学的位置;而他所论述的从徂徕学到国学所完成的从“自然”到“制作”的转换,显然脱胎于西欧哲学史中对于近代主体性的认识。但是,丸山真男在使用这些价值观念衡量日本“内发”的近代思维的时候,他论述的重点却在于指出日本近代思维与欧洲近代思维的不同之处,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反对把日本的儒教思想视为封建意识形态,而把兰学和与其相关的自然科学思想视为日本的近代思想的做法,因而日本思想近代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不是以反抗封建权力的形态呈现的,而恰恰是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意识通过自我分解的方式演进而来的。荻生徂徕、本居宣长,各自八个同的方式完成的,不是对于封建政治的摧毁,而是对于它的内在性改造,丸山真男认为,恰恰是这种改造,才是日本思想近代化的核心。换言之,日本思想的近代化,不是通过诸如  兰学者们的努力引进外来思想实现的,而是通过朱子学的解体和来自儒学者自身的对于儒教的重新阐释而形成的。  于是,丸山就面对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他在事实上把理念性的“近代”绝对化了,同时,他也不能不因而落进了“日本特殊论”的圈套。这就是说,丸山的课题只能在对比他的西  方近代理念检讨日本的非近代性的层面上展开,并且在事实上使日本与西方对立起来。  这部著作以及与它相关的另一部著作《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中的诸论文在战后日本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丸山真男成为日本思想界创立新的思考范式的精神领袖。我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丸山学说中上述显而易见的缺点,而是:当年轻的丸山真男刚刚开始他的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生涯的时候,他为何要以此种方式讨论日本的近代问题?就是说,他为什么要使用欧洲的近代观念讨论日本的近代思想,同时又强调日本近代思想的特殊性?而这样一种方式又何以能在当时的日本思想界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  但是,为徂徕学与宣长学的非合理主义赋予现代的特性,不能忽视第二个侧面:即它又是从朱子学的特殊性格中所产生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由于朱子学的合理主义具有强烈的道学性,所以这一合理主义的解体,就会唤起诸文化价值的独立。这一具体情况已反复指出了,在此无重复的必要。概而言之,因朱子学的连续性思维而完全为伦理所束缚的政治、历史、文学等领域,一旦纷纷切断其锁链,就要争取文化上的市民权。政治、历史和文学已分别摆脱了单是修身齐家的延长、教训的一面“镜子”和劝善惩恶的手段等这种旧有的地位。取而代之,第一“安民”、第二“实证”、第三“幽情”等这些固有的价值标准,就拔地而起。这种文化价值的自律性,作为“分化的意识”,正是现代意识最具象征性的表现。  最后,也许有人会对我们的观点提出根本性的疑问:即在儒学思想的自行解体过程中探寻现代意识,究竟具有什么现代价值呢?这种现代性的思维现在不正是“危机”四伏吗?如果追溯一下现代精神的一切混乱和无序,其根源不就在此处吗?对于这些疑问,我们只能回答说:恰如其言。但是,问题在于,现代性思维的困境依靠向前现代性思维的复归就能够摆脱吗?就像市民已不再是农奴那样,经过内部分化的意识已不能再来接受前现代那种素朴的连续性思维方式。当然,自觉到自律性的各文化价值亦不能完全离开其他而孤立存在。例如,就是艺术,在深层根柢上也与伦理相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在直接被主张的时候,艺术就不再是艺术。历史也决不只是对过去事实进行叙述。但是,历史在成为一些道学的奴婢时,无论在什么意义上,都很难说是本来的历史。只有在黑格尔所说的实用的历史叙述pragmatisch  geschichtsschreibung)被彻底超越之后,真正的历史叙述才会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的声音在我们的耳边回荡啊!但是,不能忘记,政治性东西的  复杂性,在徂徕的时代,已无力再进行这种单纯的连续性思维。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所留下的问题,就是承认排除了一切规范制约的历史事实自身的独立意义,同时又如何使它不丧失其实证性而与价值联系起来,并最终在仍保持着对政治固有法则自觉的同时,又如何形成同伦理的新的结合。现在,我想用文德尔班(W.Windelband)比较希腊哲学与德国哲学论文中结尾的一段话,来结束本章笨拙的论述。“希腊哲学当它以认识站在万有之上的时候,它的思维是那样的直接和单纯,是那样的朴素美丽,又是那样的整齐和谐。但是,我们已经没有必要为我们做不到这一点而感到可悲。我们不能选择,只能理解。也就是说,这种纯朴无邪已经丧失。我们有必要清楚地懂得,对希腊人所拥有的人类美好幻想,我们要代之以反省来保存它。总之,希望同一棵树在同一时间开花结果是一件愚蠢的事。”  所谓民族,就是那种欲成为民族的东西。单是隶属于某一国家共同体、并拥有共同的政治制度这一客观事实,尚不足以产生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这里所存在的充其量不过是人民乃至国家所属成员,而不是“民族”(nation)。要成为一个民族,国家所属成员就必须积极地要求这种共同属性,或者作为一种愿望至少要被意识到。换言之,一定集团的成员,作为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特定民族,意识到相互之间的共同特性,并多少具有要求守护一体性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说这里有“民族”的存在。本来,这种一体意识存在于种种微妙的差别之中。虽然以语言、宗教、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文化传统的共同性作为基础,对自身文化的一体性具有明确的自觉,但仍然有缺乏政治上民族意识的情形(其典型如19世纪初期的德国和意大利)。但是,一旦这种文化民族针对外部来拥护自身文化的一体性,那么,它很快就会把自身的存在提升到政治上的高度,并迫切要求形成国家共同体。这样一来,民族意识只要它是自觉性的,早晚它就要凝聚成政治上的一体意识。所谓近代的民族国家,无疑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如果把以这种民族意识为背景而产生的民族统一和国家独立的主张称之为广义上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principle ofnatlonalitv),那么,民族主义恰恰就是近代国家作为近代国家而存立所不可缺少的精神推动力量。而且,因各民族在世界史上所处的地位不同,所以民族国家的形成乃至发展方式也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民族主义自身的发展也各有独自的形态。福斯勒说:“唯一的民族主义、全世界无二性的民族主义并不存在,所存在的只是一些相异的民族主义的复数。”民族主义的主张,本质上必然是个性化的。在民族主义的发展形态中,也最明显地刻印着该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特质。  现在我们明白,上述作为政治范畴的“民族”以及作为主张自我的民族主义,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国民意识到自身是政治上的统一体、并加以要求之前,通常先有一个单是作为自然也可以说是植物存在而延续其生存的时代。本来,即使在这时,人类对因代代定居在一定土地上而对其土地乃至风俗自然所怀有的眷恋,很早就一定有了。但是,这种本能的乡土爱,即使是培养民族意识的源泉,它也不能很快成为创造政治性民族的力量。因为,所谓乡土爱,说到底就是环境爱。环境爱是对自己之外事物的习惯性依存。与此不同,向民族国家靠拢无论如何就一定要表现为一种决断性的行为。不但如此,由于环境爱从自己的中心呈波纹状扩展,其密度与距离成反比,所以,多少带有抽象性的国家这一环境,同更直接的村落乃至家族的环境相比,其亲近性自然一定是淡薄的因此,在某种情况下,乡土爱慢说是培养民族意识,它反而却是一种桎梏。当此之际,近代的民族主义唯有通过对传统乡土爱的扬弃,才能使自己前进。另外,包括全体国民的国家秩序即使相应存在,它也未必自然而然地能在民族中发酵出政治上的一体意识。在内部秩序结构阻止向民族国家政治聚集的情况下,这种国家秩序不至于从内部掌握国民,国民的大多数依然继续其自然的非人格性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就介于国家秩序和国民之间,并首先要求排除妨碍二者直接结合的势力乃至结构。不管如何,民族主义要堵住它与民族传承性生存形态的矛盾冲突并来形成自身,这显示了政治上的民族意识不是一种自然的自发性存在,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民族以一些外部刺激为契机,通过对以前所依存的环境或多或少自觉的转换,把自己提高为政治上的民族。通常促使这种转换的外部刺激,就是外国势力,也就是所谓外患。

图书封面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前几天看过腾讯大家上推送蔡孟翰的《全盘西化只是中国制造的山寨日本史》一文,举丸山论文(基本是在本书基础上)为例说明了日本近代史的延续性而非断裂性,以及中国学界此前对日本近代史的误读。这里我不想批判文章本身的论点,实际上蔡文的论点很多我还是支持的,不过觉得有问题的在于他通过对丸山的引用来支持论点,我认为是个失误,或者说是对丸山的误读。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点进行批判。具体来说,一是忽略了丸山的写作背景,二是没有看到其思想前后转变,特别是后一点在本书的后记中已经写的很清楚。由此造成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在利用丸山的论据来论证一种丸山反对的观点,这样断章取义的引用会给读者造成极大的误导,是很不谨慎的。也是最近资料收集正好在重读这本书,结合我自己对丸山的一点理解,说一说这个问题。首先,丸山本书收录的几篇文章,都是写于二战期间,日本处于皇国史观的绝对统治之下,文字出版审查也是最为登峰造极的年代。东大的法学部可能是当时仅有的几个尚能残存些许自由主义气息的据点之一。年轻的丸山在恩师南原繁的庇护下,在法学部勉强还能享有一点自由的空间。但是即使如此,也是处于严密的监察之下,尤其是他早先曾有涉及左翼活动被逮捕的经历,所以长期一直属于思想警察监控对象。包括后来在战争末期被征兵送上战场,作为东大副教授"享受"到这种待遇恐怕也是独一无二。所以,如果对当时严密监控的环境没有认识,恐怕很难读出丸山行文中的种种谨慎避讳,压抑着的幽愤和期待变革的隐秘激情。也就是说,丸山写的不仅仅是学术文章,更是和时局发展紧密相连。这与其自由派新闻记者家庭出身,自身也曾一度以新闻记者为志向的个人背景相关。对丸山而言,学术研究从来就不是象牙塔里的工作,而是企图通过思想引导时代精神变革,这在他战后的工作中表露无遗,而在战中的作品里,也已经能够看到这一倾向的展露。也可以说,从战中到战后,丸山对自己课以的使命始终不变的,那就是如何树立国民独立的主体性这一问题。尤其在战前言论高度监控、排外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环境下,直接传播西方思想是极度危险和困难的,因此他提出的命题是,如何从日本传统中挖掘出近代的主体性,如何借助日本传统的语境资源来阐述源自西方的自由独立的思想——作为典型的近代主义者的丸山显然认为这些价值是具有超越东西的人类普遍性,这是丸山始终不变的前提,在某些学者看来也是他的"局限"——并以此来对抗皇国史观以及所谓"近代的超克"的思潮。这里蕴含了某种超出学术研究"中性"要求的某种"非合理的动机"。丸山本人在战后的文章中对这一动机直言不讳,在本书前半部收录的英文版序言中也有直接的描述——"超出纯粹的研究兴趣,在自身的专门领域中同近代超克论相对抗"(p.19)。也因此,当我们读到丸山极力想要在日本近世思想中挖掘出所谓"近代思想的成熟过程"的论证,会感到某种难以挥去的牵强,其实这也正产生于丸山这种从时局出发的"非合理动机"所致。丸山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强烈的问题意识,将学术研究作为改造现实的牵引力,所以他才成为日本战后影响日本社会最大的思想家。但也正因为他强烈的现实动机,他的学术研究难免因某些专业性内容上的"误读"而受到批评(比如日本思想史研究家子安宣邦也曾批评丸山对徂徠的解读是脱离历史语境的过度阐述,参见『事件としての徂徠学』。安川寿之辅也曾批评丸山对福泽谕吉的解读是断章取义,只选取其进步的一面,对其落后保守言论视而不见或者做出善意的扭曲诠释,参见《福泽谕吉和丸山真男》(已有中译本))。丸山其实对这类出于专业内容的偏差而做出的批评有过回应,他在《关于思想史的思考方法》(1961)一文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往往爱批判其书没有写上某某点,特别是在自己偶然知道的某点没有被写上的时候,爱这样指出。我认为这样的评法很可笑。因为著者总是以一定的问题意识,从某个角度加以论述的,所以常常会有意识地舍去某些侧面。只要是具有课题的著作,就不可能是包容一切的大包袱,要从某个角度对某个对象进行论述时,自然不得不排除其他侧面。因此,弄清什么没有被作为题目,有益于使论述的对象鲜明化......特别是对含有内在自我矛盾的课题进行论述时,必须拒绝“大包袱主义”或“一举包揽主义”,这类主义不过是华而不实的夸张广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伴有“舍去作业”。“舍去作业”并不表明著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译文参见区建英译《福泽谕吉和日本近代化》)丸山所批评的,是学院考究式的纠结于文本上的补缺补漏,却没有自己对于现实的问题意识所在的言论。不过我不认为丸山这段话能够完全回应诸如子安和安川之类的批评,因为他们也是从自身的强烈问题意识——尤其对于这两位学者而言,他们的问题意识都是基于现实政治所在——对丸山提出批判,因此并不是文不对题的批判,毋宁说这样问题意识的对撞才是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动力。但另一方面,理解丸山对"舍去作业"的自觉,能够避免我们陷入盲从的误区。反之,不去理解丸山的问题意识所在,把他的论证当作现成的结论不加批判的接受,既是对历史的误读,也是对丸山的误读。这也是我读上述蔡文感到违和感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说,他固然也批评了丸山对朱子学在日本后来所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的认识的不足,但是这种批评还是限于学院派的梳理,不像子安和安川那样出于历史责任的反思和现实政治的批判,同时,也没有对丸山的立足点进行反思,因此也就捕捉不到丸山"舍去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丸山本人是有明确自觉的,这也表现在本书后记中他谈到自己迟迟不肯出版这部专著,因为很想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乃至重写,最后因为种种原因作罢(顺带一提,中野敏男曾考证过,丸山本书收入的诸论文和战时出版的篇章构成形态有差异,可见丸山在结集出版时已经进行过修订,但是收入到《丸山真男集》的同一文章虽然时间上归在战中,内容依然按照战后修订的版本,而不是呈现战时的最初形态,中野对此提出质疑,参见『大塚久雄と丸山真男』。确实在几章之间,丸山的论点有所转换)。所以,我觉得要理解本书的论点,应该理解他在什么样的出发点下进行这样的"舍去工作";理解这些论点中体现了从战中到战后他的思想变与不变的东西,尤其是要找出变化的部分,也就是丸山想要修正的到底是哪些地方,这对于理解他是个关键;同时必须参考对丸山论点的局限性的批判,避免在日本学者已经批判过的地方陷入重复作业。我认为蔡文在这三点准备上是很不足的。据说文章写太长没人看,先告个段落休息一下^—^
  •     说丸山真男是现代日本最著名的政治思想史学家一点都不为过,他最有名的两本著作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英文版本,我现在读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便是其中的一本,另外一本则是他在牛津访学时期的成果。几乎所有研究日本政治思想史的学者,都不可能绕过丸山真男,而且至今也尚未有人能够超越他。丸山真男的学术成就根基于战前和战争期间,他很多有影响力的论文都是在三四十年代写就的,当然1944年的“应征入伍”一度中断了丸山真男的思考,本书第三章《早期民族主义的形成》的初稿正是草成于入伍前的黎明。但是,日本战败后丸山继续了他对日本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不同的是,其研究视野不再囿于近代,所以才有了他的“近代的超克”(超克一词中文可以翻译为超越,但又不仅局限于这一层面)理论、古层理论(对日本古代思想解释近代,又称为原型论),同时日本经历了战败的洗礼后,丸山也开始了和平主义研究,可以说这是唯一跟国际政治学沾边的学问。那么,丸山对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贡献在哪里呢?这是最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个人觉得他对日本人近代意识的讨论是亮点之一,当然此处的日本人从某种程度上只能说是士大夫,换言之就是学人(御家人,门人,思想家),这些日本早期近代的思想家成为推动日本近代化的先驱。一般认为,史学意义上日本的近代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是1853年的“佩里叩关”,而丸山则从思想史的角度将日本的近代向前推进了200年,即德川幕府初期。德川家康将“儒学”奉为至尊之后,随着儒学的不断被解构,国学的不断兴起,日本开始了意识形态上近代化的历程。所以,丸山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从对儒学的解剖开始的。德川时期的日本,朱子学(宋明理学)几乎成为日本儒学的唯一代表,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则是朱子学的核心,这种静态的停滞的认识论是丸山批判的焦点。儒学在日本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是个人性、趣味性的发展阶段,即对汉唐训诂、经籍注解的研究,第二阶段则是道德性阶段,用儒学来约束日本民众的道德维度,这是德川幕府初期所从事的一项事业。第三个阶段则是将道德性上升到政治性的阶段,儒学的根本从“三纲五常”的道德要求转化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性要求,“修身、齐家”的重要性已经不再。日本大儒荻生狙徕对这一变迁做了巨大贡献。所以,日本朱子学的统治地位便被过度到狙徕学的影响之下。狙徕学重视儒家思想的政治性,即从本质上来看,狙徕学是要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那么为什么说狙徕学是日本政治思想史上的进步呢?丸山对荻生狙徕的评价颇高,认为德川封建制度的“政治发现”归功于狙徕学,丸山把他捧到马基雅维利基于近代欧洲政治之地位。狙徕学的政治发现何为?首先狙徕对“天不变、道亦不变”进行了抨击,他认为道只是人类规范,而不是自然法则,所谓天道、地道,只不过是类比而已。道是普遍的、总括性的存在,狙徕强调道不能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达,同时道还是客观的具体的东西,所谓天为何物?我们对天并没有明晰的概念,那么道从何来?所以,狙徕对人的重要性的探讨可以说是近世日本人本主义的溯源。同时,狙徕提出了不同于朱子学中“公”与“私”的观念,在朱子学中“公”就是正面的和积极的,而“私”则是负面的和消极的,简言之,朱子学中“公与私”的区别就是“天理”和“人欲”的区别,在朱子学那里,“存天理、灭人欲”具有正当性,这也是封建制度得以维持的思想支柱之一。而狙徕学则主张从性质上对公与私进行区分,而不是从规范(好坏、善恶)的角度去讨论。所谓“公”是指社会的、政治的、对外的领域;所谓“私”则是指个人的、自身的、对内的领域。当然,狙徕的弟子们对此也陷入了激烈的争端,“公”和“私”的领域也发展到了两个极端,坚持“公”的一派认为,学问的目的在于研究治国平天下之策,而坚持“私”的一派则认为,学问的目的只是单纯的诗文、历史考证学。荻生狙徕完成了对日本朱子学的第一次解体,当然这一解体是不彻底的,而第二次解体则是由后来的本居宣长来完成的。我将在下一篇文章继续讨论宣长的国学与狙徕学的对抗和解构,以及宣长所在的萱园学派是如何进一步刺激了日本近代思想的发端的。[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三联书店,2000年。
  •     儒学的政治化是日本能够维持封建统治的根本原因。那么,随着对儒学的解构,日本的封建制度是否也随之式微乃至最终消除了呢?如果以中长期的眼光来看的话,如此说来也不为过,但这的确经历了一个反复的过程。在丸山看来,这种反复集中体现在宣长对徂徕学的批判以及不经意的继承上。本书的第二章,丸山真男以《日本近世思想中的“自然”与“制作”——作为制度观的对立》为题。问题意识的焦点自然集中在所谓的“自然”和“制作”二词上。何为自然,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道”,这是德川早期维持其统治的意识形态武器,“自然”首先是神一般的存在,所以才有了近世日本(当然也包括古代以及当今的日本)是如何地崇拜他们的诸神。在依靠诸神的绝对精神信仰不是那么灵验的时候,他们推出了圣人学说,日本的圣人其实也不外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此类,当然这是一个进步,从谱系学的角度来看,它首先已经完成了由“自然”到“制作”的初步尝试了。但是,所谓圣人二字,又有所强调之处的不同,早期封建时期多强调圣人的超人格性(即神圣性),而到了德川幕府晚期,则更多人质疑圣人的神圣性,完成了“圣人非人”到“圣人为人”的演变。这种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表征意义,可以视作日本人本主义的开端。以上是徂徕学作出的努力,在徂徕学中,制作秩序的人格,首先是圣人;其次,作为相似者,是一般的政治统治者,但是这种制作的主体性并没有赋予给个人(近代意义上的公民)。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徂徕学能对圣人之学的朱子学提出这般批判已属不易。其实,关于公民的主体性问题,在整个德川时期就没有出现过,这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情,这一点丸山在第三章也有所涉及。有关上述徂徕学之主张,宣长及其所代表的国学则不以为然。国学遵从“自然——制作——自然”的逻辑法则,国学的代表人物安藤昌益则认为,政治制度由“自然”向“制作”转化的过程恰恰是从人类到禽兽的堕落。昌益认为,制度应该回到自然状态,所以他批评当时的封建制度,向往“直耕”(即每个人都耕种,自食其力的和谐状态)的制度形态。而国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宣长,则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消极肯定,例如,宣长认为封建等级制,被视之为历史现实的所与,作为这种东西,它依然同神的制作有关,这样日本的制度法则又回到了自然(神的制作)上去。正如丸山所概括的,“有关封建统治关系,我们从国学主要思想家那里听到的全都是对现存秩序的无条件肯定甚至是礼赞”,这不能不说是徂徕学之后的某种程度的退步。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又是一种不自觉的进步,因为国学俨然将制作的主体(实体)从将军转移到了天皇那里,因为将军乃人的制作,而天皇则是神的制作,这为尊皇论及其后来尊皇攘夷论的提出,甚至明治维新的成功做了重要的精神铺垫。丸山在第三章中谈到了近代日本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的集中表现形式就是“尊皇攘夷论”。这里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说明:首先,日本民族主义是持续性的,在民族主义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种,它的基本逻辑是,尊皇敬幕论——尊皇讨幕论——尊皇讨幕攘夷论,当然这三个阶段也存在并行的因素。最主要的变化是对幕府的态度(吉田松荫比较明显)由拥护转向讨伐,这是民族主义主体的一个变化。攘夷则是日本民族主义产生的最直接契机,这一点毋庸置疑,换言之,日本是借攘夷之名实现其明治维新的。没有攘夷何来对幕府的讨伐?但是,这也导向了第二个问题,民族主义的主体是谁?丸山谈到,日本的民族主义并没有从庶民中间产生出来,所谓王政复古的政治变革,在封建统治层的自行分解过程中,主要是以激进派公卿、下级武士以及至多是庶民的上层为主要承担者进行的。而“使全国人民的心里都具有国家的思想”这一切实课题,就重新寄托在明治思想家的双肩上。同时,我想这也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封建残余得以大量保存的最重要原因,没有大众的参与,民族主义也具有了片面性。以上我简单地对丸山的这本书做了解读性的介绍,其实这本书的写作最吸引人的(当然,也是孙歌提出的那个问题)看点就是丸山的写作方式,他的思想认识影响了他写作的方法论,孙歌把他称之为丸山的两难困境。具体解释起来就是,丸山企图用西方的语境(西方的学术成果)来解释日本的近代政治问题,同时丸山还要致力于得出日本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结论。整部文章丸山用韦伯的官僚制理论,迈内克的政治史学分析法以及霍布斯、马基雅维利等的国家理论来诠释日本,即丸山用来自西方衡量近代的标准来研究明治维新前的内部近代思维,这在客观上恰恰是其悖论存在的位置。[日]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王中江译,三联书店,2000年。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其实只读了一半,要罚钱所以还了。他的意思是说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是必然的因为儒学在日本被解构分化了?而中国没有自己进入现代化是因为没有这个????读不懂啊,不过序写得很好!!怪不得上课老师只叫我们看序。。。
  •     十年前读的旧书
  •     后半部分没读完。
  •     1.朱子学的修齐治平连续观在徂徕学中的内部解体;2.自然秩序与制作秩序;3.幕末早期民族主义的海防-富国强兵-尊皇攘夷论,横的地方封闭性与纵的身份封闭性。
  •     看不下去
  •     给我另一种看日本思想的角度
  •     丸山需要的背景知识太多,不能作为一般性阅读
  •     丸山的日本思想史进程。
  •     “这本书有点难”“この本より難しい本はないかもしれない””もしあったら、とても読むに値する本に違いない””读过这本书之后大家看其他的书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开头就是朱子学,配着钱穆的《朱子学提纲》看……呵呵……呵呵呵呵……
  •      「黑格尔的幽灵」……
  •     唯物观念有点转变了。
  •     日本在幕府,明治维新时期完成的一些事情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做到,例如政治,制度层面,本书揭示的是思想层面,徂徕学对日本带来的改变中国到现在还没有做到,最近大陆,台湾冒出来的一些"伪儒家",”准儒家"的人做的事情表明他们想在文化和政治思想上把中国停滞在日本徂徕学前的水准。
  •     分析範疇還需要批判,但材料蠻能激發思考的。原始材料不知道有沒有整理出版......
  •     为了论文,,,,没办法
  •     丸山这种在关节点上一刀劈下,线性进化的模式,虽然会因在个人的思想和时代的流向间建立任何联系都必然是简化的而广受诟病,但是正像孙歌在前面的序言中所说,这正是丸山所相信的理论所必须占据的高于历史的那个位置。孙歌前面四十页的序,真的好生好生厉害。
  •     關於朱子學的看法著實是可圈可點...其他篇章太晦澀了...
  •     自然正义与历史
  •     这是第一篇从内在视野解读近代东亚思想发展的研究吗?荻生徂徕与明清之际学者的相似性之前有所耳闻,本书49页分析徂徕何以走向古文辞研究也不啻为余英时论清代思想史名篇的先声。另外,丸山的这种眼光是不是给了岛田虔次启发,沟口雄三之论中国的公与私是否也从他这里取径?倘诚如是,丸山与中国的因缘固不止于开篇对朱子学简单的介绍而已。
  •     天皇,主权者
  •     听了一个讲座之后竟混成了一门课的期末论文==
  •     好得很
  •     感谢@刘宇学姐
  •     翻译烂到令人发指
  •     丸山真男思想上的敌人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1930至1940年代弥漫日本社会的狂傲的民族主义。——渡边浩。不从这一点出发而外在地批评此书,都会失去着力点
  •     已经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半个月前终于拿起来看完了。丸山大法好。
  •     我想认真的读这本书,虽然读起来比较费劲。
  •     丸山真男可谓是日本的施特劳斯,在这本代表作中他探究了日本封建体制崩溃的内部思想,从朱子学的自然观到徂徕学的制作观,日本思想逐渐从分散走向了集权,近代民族主义也从中兴起。论述比施特劳斯要清晰,不过同样不怎么靠谱。
  •     “超克”
  •     读完发现…… NND这不就是拿西方那帮搞神学的政治哲学家的框框套上倭人名字嘛……
  •     看到楊儒賓先生在<原物理學>一文末尾提到丸山真男在<日本政治思想史>一書中提出的重要命題,日本近代思潮演變的主軸是從性理學到古學再到國學,其關鍵點在於"連續性思考"的崩盤,這個觀察用於中國晚清民國時期也同樣適合.確實很有見的!沒想到這本書的大陸版,竟然是王中江教授翻譯的哈~~
  •     花了一个多星期,断断续续地看完了。那种两页一个自然段且引述的内容极多的写法让读者好生费劲。关于内容,估计我也讲不出多出彩的东西,该讲的子安宣邦、渡边浩乃至孙歌都讲的很完善了(至少目前我是这么认为的,以后就不好说了)。关于这本书,我最推崇的,还是作者极为清晰、有条理的写作思路吧。
  •     黑格尔的幽灵在丸山的开头就出现了,不过在分析连续性思维解体过程中,却颇能击中我的直觉。“独自化”似乎直接指向的就是自觉意识的展开,真理的成熟和打开,切断规范(天)与自然的连续性后,真理,(成熟而自觉的)历史就可以展开了,太黑格尔了。。。其实我感觉是昭示了现代性思维的那种概念的细分和独立化,这在我们的传统中一直是隐匿的,这是我们民族的思维特点吗?。。。从抽象层面看,连续性不切断的后果是……现代性无法展开?
  •     序言傻逼
  •     「黑格尔的幽灵」……
  •     一理ある、恣意的一面も…
  •     为了论文!
  •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必读书。
  •     日本政治思想沿袭关系研究
  •     反复看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