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文臣和太监

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219055946
作者:十年砍柴
页数:232页

作者简介

《皇帝·文臣和太监》从屈原开始,臣对君的关系常用男女关系来比拟,这两类关系却有可比性,读读《离骚》就知道,被君王疏远的臣子,那心态和弃妇多相似呀。在大明这间屋子里,如果皇帝是丈夫,文臣是妻子,那么太监是什么呢?是小妾。诤臣总和贤妻一个样,可敬未必可爱;而阉竖似那妖姬,明知可能惑主但忍不住亲近。如此,一些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丈夫,就会远妻子而亲小妾,如果碰上一位一点规矩都不讲、暴戾非常、时不时殴打妻子的丈夫,妻子为了生存还得忍气吞声去讨好得宠的小妾。当然,小妾因为得宠而忘乎所以,不但将丈夫和妻子的权分了许多,而且可能浪荡无度,红杏出墙,或者导致了整个家庭有崩溃的迹象,丈夫明白过来了,不管教不行,于是在那位已经疏远很久的黄脸婆帮助下,用家法惩治小妾。

书籍目录

  导读 夫妻妾共处一室  第一编 皇帝之专政  第二编 文臣之辅政  第三编 太监之乱政  附编  后记 感知新闻与历史的距离

编辑推荐

  《皇帝·文臣和太监》很长的时间内,皇帝、文臣和太监共处在大明那个封闭的大房子里,他们三者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

前言

  夫妻妾共处一室 一提起明朝,稍有历史常识的人,脑海里也许会浮现出这样的印象:残暴或荒唐的皇帝,悲情与窝囊的大臣,贪权和阴毒的太监。  这种图谱式的感觉并非没有来由,大明的政局主要由这三种人左右,无论皇帝、大臣抑或是太监,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他们多多少少有些畸形的性格和古怪的气质。但我们一旦走进浩瀚的史料,试图去一点点感知那个时代人物的呼吸与爱憎,我们可能会觉得以上那种感觉太简单了,而且有些似是而非。  历史就像一条河流,它流经的地方,我们再回首去看,一定能看到河流顺着地势伸展到下游的轨迹,历史的发展,后人总能看出某些内在的逻辑,尽管其中不乏一个个偶然性事件串起来。  那么,明朝的皇帝、文臣、太监,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他们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吃五谷杂粮,他们怎么可能不是正常人呢?他们的种种行为,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下,再联系到亘古不变的人性,是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的。  任何一个王朝的精神气质,必定会深深地打有开国君主个人的烙印,这太祖、高祖可不是白叫的,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这个崛起于最底层的皇帝,辛辛苦苦打下这份家业,他对整个王朝的延续和发展,是有过精确的设计的,包括杀功臣,废丞相,让藩王离京,明令禁止后宫和太监干政等等。皇权的专制,在他手上,发挥到淋漓尽致,整个大明政权机器,基本上按照他的思路运转了近三百年,尽管有些制度走样了,比如阉祸之炽,恐怕高皇帝本人也始料未及。但仔细分析起来,他当初对整个制度的设计,已经为太监的揽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黄宗羲认为,君臣只是两端的曳木之人。也就是说前后一起拉木头的双方基本上要有一种平衡,畸强畸弱这木头就没法拉;钱穆认为我国两千年帝制时代并非大家所说的那样专制,而是皇帝和士人共治天下。这两种说法,多多少少有些理想化成分。  没错,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皇帝和当官的读书人,一直是古代中国政治舞台上两种不变的主要角色,皇帝轮流坐,自不必说,而读书人,无论通过察举制,还是科举制,都会被朝廷吸纳进帝国的行政系统。但是,这二者之外,常常会有第三种力量加入,两端变成了三角。汉代前期加入了外戚,后期加入了宦官;唐代则外面加入了藩镇,里面加入了太监;宋代外戚和太监比较老实,文臣的地位很高,则自己内部分裂成水火不容的两党。到明代,朱元璋希望每个皇帝时刻抓住那个玉玺不放手,手下的大臣老老实实听候使唤只能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君权畸重、臣权变轻时,太监站出来替万岁爷分担一些皇权,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路径,太监干政甚至可说是一项“ 历史使命”。  因此,我有个疑惑,太监的出现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还是从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君主专制?不过事实是明摆着的,当不设丞相后,军国大事决于皇帝一人,不管这人是能干还是混蛋,千斤重担总要有人来替他分担一些,不交给外廷的大臣,就必然会交给身边亲近的太监。太监就是那个拉边套的驴,当然因此也能得到意外的报酬。  很长的时间内,皇帝、文臣和太监共处在大明那个封闭的大房子里,他们三者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从屈原开始,臣对君的关系常用男女关系来比拟,这两类关系却有可比性,读读《离骚》就知道,被君王疏远的臣子,那心态和弃妇多相似呀。在大明这间屋子里,如果皇帝是丈夫,文臣是妻子,那么太监是什么呢?是小妾。这三角之间,丈夫当然是掌握大权最重要的一角,他掌握全家的田地钱财,丈夫是勤俭持家还是荒唐败家,是这个家庭走向兴盛或败落的关键。丈夫对妻妾的态度,决定着妻妾在家庭中的实际生存状况。而妻与妾之间,常有一种紧张的吃醋关系。按大家族的规矩来说,妻是明媒正娶的,妾不应当挑战她的地位,但妾往往喜媚善妒,更能得到丈夫的宠爱,丈夫把一部分家政权力交给她打理。固然有妻人老珠黄妾正当华年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妻和妾对家庭的责任不一样,从而对丈夫的态度也不一样。妻子总觉得这份家业来之不易,她是女主人,有责任规劝丈夫,保持这个家庭的兴旺发达,而妾不一样,她无妻的名分,自己的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的态度,所以不管家业将会怎样,首先是以媚术邀宠,取悦于丈夫。诤臣总和贤妻一个样,可敬未必可爱;而阉竖似那妖姬,明知可能惑主但要想方设法亲近。如此,一些自我控制力不强的丈夫,就会远妻子而亲小妾,如果碰上一位一点规矩都不讲、暴戾非常、时不时殴打妻子的丈夫,妻子为了生存还得忍气吞声去讨好得宠的小妾。当然,小妾因为得宠而忘乎所以,不但将丈夫和妻子的权分了许多,而且可能浪荡无度,红杏出墙,或者导致了整个家庭有崩溃的迹象,丈夫明白过来了,不管教不行,于是在那位已经疏远很久的黄脸婆帮助下,用家法惩治小妾。  我们要看到,到明代皇权专制已臻完善,皇帝和文臣、太监的关系,和汉、唐是有区别的,到了明朝这个家庭里,夫权的绝对地位已经确立,妻和妾不能从根本上动摇丈夫的当家地位,汉代可能出现董卓、曹操那样的权臣,汉末与唐末宫中的太监可以操纵皇帝的生死,决定谁继承皇位,如汉有“ 十常侍”之祸,唐有“甘露之变”。而到了明代,哪怕皇帝再荒唐昏庸,可能被欺骗,被利用,但文臣和太监想完全控制皇帝,掌握着超过皇帝的权力是非常困难的。比如说刘瑾和魏忠贤,够飞扬跋扈的,但皇帝一旦决定收拾他们,比汉、唐收拾权监容易多了。所以说明代宦官在历史上为害国家最厉害,但未必是危害皇权最厉害的,至少不像唐代宪宗、敬宗那样,被宦官杀害,宦官完全控制宫廷。  妻妾吃醋争宠的常态之外,有没有妻妾合作,一起把丈夫管教好呢?有,但不多。这需要一个特别能干的妻子才行,比如《红楼梦》中王熙凤和随自己陪嫁过来的妾平儿,组成统一战线,把老公贾琏管得服服帖帖。明朝也有这样的时候,比如万历初期张居正和太监冯保的合作,泰昌帝驾崩后,在保证熹宗顺利即位的“移宫案”中,大臣们和大太监王安密切配合。  在这个大屋子里,有丈夫的暴戾或荒唐,也时有妻子苦口婆心的劝谏,更有小妾不安妇道,插手家政,但基本上能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但这种畸形的平衡是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维持的,家庭财产在夫、妻、妾之间的明争暗斗中不断被浪费,家庭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有一天出现大的变故,比如外面的豪强来夺产,或家中的佃户联合起来造反,夫、妻、妾的固有关系被打破,家庭就可能倾亡了。  用夫、妻、妾同处一室的关系来比喻皇帝、文臣、太监之三角,未必十分贴切。但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我暂且这样比拟,也许有助于我们透过一大串历史故事,去观察大明政局最本来的面貌。在一夫一妻的今天,我们看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觉得那个妻妾成群的旧式家庭中,人人似乎都不正常。同样,以现代政治文明的眼光,去考察明代,我们同样难以理解,太祖何以那样残暴而大臣能像待宰的羔羊听话,“大礼议”中众大臣为何要那样冒死和皇帝对抗,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其生祠怎么能在神州大地处处开花?我们今天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历史上也许人们习以为常。我们今天难以理解,说明我们的时代在进步,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  尽量以当时的眼光和心境去分析古人的言行举止,是我这个历史票友喜欢用的方法,但从明亡开始计算,历史的长河已经流了三百六十多年,我们已经不能回溯到大河的上游,我毕竟不能代替古人思考和生活。我的一孔之见,究竟能得到读者多大的认同,已非作者本人能决定的了。

内容概要

  十年吹柴,本名李勇,《法制日报》记者,《闲看水浒》的作者,专栏作家和知名网络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  《闲看水浒》之后,十年砍柴再度发力,从江湖中国转向庙堂中国;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兴衰的全程解说,透视三百年历史诡秘定律。    皇帝如夫,文臣如妻,太监如妾,相互猜忌,相互伤害,也相互依存,这种微妙的关系,持续了近三百年……    天涯社区网友是比较喜欢思考的一个群体。他们热烈追看十年砍柴的读明史系列,除了欣赏作者独具洞见的史识,还可以从中学到一种学历史、用历史、观察现实世界的方法,这为作者的博客带来了超旺的人气。  ——天涯社区编辑老盾    史学的意义是反照自身的时代,研究皇帝的起居除了浪费时间外,狗屁都不是。唯因为如此,作者的书才有价值的。因为他看到了字缝中的东西,并连接了历史,让历史活到了今天。历史的价值在此,作者的悲哀也在此,话语的合适载体,找起来艰难如此!  ——知名网友五岳散人    从2005年一开始,我就需要无数遍地给人家解释谁是十年砍柴,没办法,这个陈米熬粥的专栏让他拥有了众多铁杆粉丝,也是本报的品牌专栏。比较之下,同是讲明史,他总不甘心只单纯地讲故事,却还偏就对读者的胃口——聪明的用词和比喻、对中国古代政治规则的观察,还有许多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我原以为读者一贯喜欢娱乐化、生活化的专栏,却发现他们极易对砍柴式的明史解读上瘾。他们上了他的道儿,他触着了他们的历史兴奋点。  ——《燕赵都市报》责任编辑蔡晓辉  

图书封面


 皇帝、文臣和太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据说在明朝,太监是个抢手的工作。除了官方招聘的太监之外,还会经常有人在未经官方许可的情况下,自行阉割,然后跑到京城等机会当太监。关于自行阉割这件事,实在让人难以理解。你又不是短笛大魔王,割掉一根,还能长出一根。这玩意儿割了可就没了,在向来崇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大的诱惑啊。这足以说明,太监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肥差——比现在的公务员还要吃香。即便如此,对于自行阉割的人,我们还是很难理解。要知道,一旦你经过笔试面试口试明规则潜规则应聘当上了太监,国家是专门有阉割人的地方来替你净身的,无论技术、安全还是卫生状况,应该都比家里的菜刀或者杀猪刀要强吧?而一旦应聘失败,也不会因为白挨了那咔嚓一刀,耽误你翻云覆雨传宗接代,把爱的种子撒播到我四方。思前想后,唯一能替自行阉割者找出的理由就是雷锋同志的一句话:“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国家阉一个人多不容易啊,出人力、出物力,负责阉割的工作人员还得忍受痛不欲生的惨叫声,长期如此,对精神状况也是个考验。那么我自己先把自己阉了,给国家省事儿了,面试的时候……应该能加点印象分吧?而且国家用来阉割的专项拨款这不就省下了?哥儿几个拿去喝酒吧。按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哪怕当太监再吃香,也不至于全国的汉子都动心吧?可到了明朝中期,有志于投身太监行业的爷们儿越来越多,而且都效法岳不群,动不动就挥剑自宫,然后跑到京城做“北漂”。问题是不是你一刀割了,然后跑到北京,就能当上太监的。就好比你哪怕陪导演睡了,也不一定能演主角一样。这么多割了小弟弟的人混在京城,等不到进宫的机会,又丧失了成家立业的功能,时间长了吃不上饭,只好动点儿歪念头,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于是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一道法令颁布了,这道法令说白了就六个字——禁止自行阉割!古往今来,也只有中国能出现这种法令了吧?泱泱大国,名不虚传。后来看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面有个来福,就是作伪证说他跟戚秦氏有染的那个家伙,不也是自幼家贫,所以自己阉了,想要入宫当太监?结果还不是没钱送礼进不了宫,灰溜溜地跑回老家给人做打工仔?这说明直到清朝,自行阉割还是很流行的——真是钻石恒久远,自宫永流传啊。自行阉割想当太监的,大多像来福一样,进不了宫,只能回家,抑郁地终其一生。偶尔有个大获成功的,比如魏忠贤魏公公,便会成为自宫爱好者们的偶像,激励着他们一批批、一代代,奋不顾身地咔嚓一刀,割下自己的小鸟儿。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其实明代的宦官是分很多级别的——“刚进宫时只能当典簿、长随、奉御,如果表现良好,就能被升迁为监丞,监丞再往上升是少监,少监的顶头上司就是闻名遐迩的太监。”你以为太监是这么容易当上的啊!杀猪网http://shazhude.net
  •     十年砍柴是朋友,他老人家亲自将书送到报社给我,并签下大名。真是让人感动。他曾是我的专栏作者,对他的文采俺是由衷佩服的,对他写稿的速度和效率,也是由衷的惊讶。因为有时候,我会毙他的稿子,他经常能在一个小时之内给我一个千字文。因为,这层关系,我尤其注意他的文字。其实他给我写的专栏并不是我最喜欢,我喜欢的还是他砍历史的文字。所以,总是追着看他在天涯和博客上的文字。包括他之前出版的《闲话水浒》也是我的爱读本之一。这本《皇帝·文臣和太监》更是对准了俺的胃口,因为最近俺对明朝的历史也是特别感兴趣,看了不少关于明朝的书,尤其是对文官集团特别赶兴趣,他这个书正合了我的阅读需求。和如今多数的通俗历史书不一样,他们只是以通俗的方式讲历史,而砍柴则是以通俗的方式解读历史,调侃历史,更具可读性。书中呈现出来的“三角恋”的确是明朝的特色,他把握的很好,我所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均有涉及,读来大是畅快!赞一个!
  •     《皇帝•太监和文臣》是“十年砍柴”在《闲看水浒》后的新作品。从可读性上看,没有《闲看水浒》新鲜有趣,“十年砍柴”的视角,似乎是从历史的枝叶转到历史的结上去了。关于明朝历史的书,近来也不知几许了,“当年明月”称他要写有趣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都出到了第三集,“赫连勃勃大王”则致力于他的另类历史,从五代十国一直往下,也到了“明朝的另类历史”。与他们不同,“十年砍柴”不想讲述历史故事,也不想挖掘某个人的个性,而是关注明朝的制度。历史人物的性格、命运,究竟是因为个人的品性影响了历史的面目,还是其制度遴选了那样品性的个人呢?这是一个大问题。也许还不是一本书两本书能讲清楚。无论如何,在趣味历史风行当道的时候,能够不跟风而能沉下心来探索故事背后隐藏的深意,这种追求,很让人敬佩。“十年砍柴”是湖南邵阳人。在湖南,邵阳不是一个先进地区,那里群山绵绵,以前交通并不怎么方便,邵阳的民风,在湖南也称得上彪悍。然而比较奇怪的是,邵阳颇是个出思想家、文人的地方,那里出来的人物,大多是固执的理想主义者,有澄清天下头撞南墙也不回头的志向。邵阳的学生,有抱负志向远大的多,便是现在,邵阳的高级中学里,文学团体也很不少。中国近代史上几次开风气之先的事情,都与邵阳人很有些关系。康熙以后,天下渐定,文网严密,士人多钻到故纸堆中发泄精力。雍正的时候,邵阳新宁地方一个秀才,却干了一件大事,他派自己的学生,到西北去策反年羹尧的继任岳钟琪将军,叫他别忘了自己是岳飞后代,要排满恢复汉室,事情一直闹到了雍正那里,雍正追根溯源,把浙江一干理学人物,掘墓的掘墓,砍头的砍头,充军的充军,唯独对邵阳的这个秀才曾静,却网开一面,亲自引导,放下架子,小心解释,以皇帝之尊,把他和曾静的辩论出了一本书《大义觉迷录》,和文革中的领袖语录一样,凡是上学的,都要精读讲演(史景迁《皇帝与秀才》)。近来港台的一些历史剧,都把曾静描述成了武林好汉绝世高手,其实他不过是书生而已。其二是魏源,邵阳隆回人。这是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未见大的作用,但是传到日本却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明治维新,一干新人物受这本书的影响不谓不大。魏源的眼光,在当时的大清,超前了半个世纪。龚自珍讲“万马齐喑”,而鸦片战争前后,因为有了魏源、林则徐等人,古井不波死水微澜的大清社会,才有了生气。魏源以后,曾左胡彭郭,一干湖湘人物,眼界和功业,都超出同僚许多。其三是蔡锷,邵阳县人。蔡松坡今天被人提起的,恐怕多是和小凤仙的风流韵事。事实上,蔡锷将军是民国初年极为理想主义的一位风云人物,和另一位湖南人宋教仁一样,个人品格极好。他十三岁中秀才,十六岁自己步行三百里到长沙时务学堂拜梁启超为老师,后东渡日本,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求学,列为第一,日本天皇亲授宝刀,年纪轻轻在云南训练新军,辛亥革命后为云南都督。蔡锷为人重情义,但是更重大义。袁世凯于他有私恩,他去日本求学前,筹不到学费,借了几块钱到北京找袁世凯,袁世凯二话不说就给他三千大洋,那是他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后生小子,名声未彰,故蔡锷一生都很感激袁世凯。但是袁世凯倒行逆施背叛革命,蔡锷就毫不犹豫第一个站了出来反对他,在蔡锷的眼里,国家始终是第一位的。民国时期,风云人物如过江之鲫,不管是保守的,还是革命的,没有一个不贪恋权力。许多革命者如陈其美,一旦军权在手,不过是由旧军头到新军阀。唯有蔡锷,事成身退,一切以民国为重。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有了蔡锷这样“为国民争人格”的人,那一段历史,就增添了许多亮光。(傅国涌《历史深处的误会》)说了许多邵阳的人物,目的就是为了证明邵阳的这个理想主义传统。“十年砍柴”当然不是风云人物,这位老兄在天涯论坛上或者小有名气,但是和这些前辈自然是没有办法并排在一起的。但是这种理想主义的情怀,在十年砍柴身上也是有的。十年砍柴的文章,不管用什么样的手法,归根到底,还是有经世致用的目的。不敢说以天下为己任,多少还是有论天下之长短的信心。皇帝•太监•文臣,这是明朝政治格局中的三股力量,它们或联合或斗争,在大明近三百年的历史里,演绎了种种故事。十年砍柴在分析这三种力量的时候,冷静而又饱含热情,这很难得。趣味历史虽然够趣味,但是多不免有些轻佻;学院派历史学者的历史,严谨是够严谨,却终究战战兢兢有些小气,而且,说实话,颇有些不好的毛病,不大瞧得起人。十年砍柴这样的文章,傲气里有些小心,大胆中步步谨慎。确实不易。要具体介绍这本书讲了什么,没有必要。反正我也不是为报纸杂志做枪手写书评。有兴趣你就去看看他的书好了,一切都在书中。我是湖南人但不是邵阳人,对那个地方,害怕多过喜欢。小时候,宝庆(邵阳旧名)在我乡的故事最多,说那个地方的人,多巫气,人或有武功,或擅使毒,宝庆排帮更是神秘组织,而宝庆那地方出来的乞丐,凶恶,甚至吃小孩,等等。但凡有宝庆乞丐来讨米,而大人不在家的话,我们都很自觉的乖乖用大碗在米桶里舀上几大碗,倒进他们那个深不见底的袋子里。呵呵,是魏源蔡锷,还有十年砍柴这样的邵阳人,让我改变了幼时的印象。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坐汽车用手机的人和骑马写毛笔字的人,没什么区别。
  •     文字很好,但是版式和插图都很烂,尤其是插图,同内容驴唇不对马嘴不说,画得还跟弱智一样,等新版。
  •     十年砍柴真的很有才。“磨刀不误砍柴工”,他若是砍了十年,那前八年是否都在积累?因为他看的这么透彻。
  •     语言平实,部分观点为作者主观臆断。
  •     略略浏览而过,一般般
  •     文臣都很不是东西~
  •     虽然不是专门做史学研究的人写的。但是,有些见地还是很独到的。因为是记着视角更接地气。
  •     200804
  •     一则则小故事,从中可以窥看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规律,故事虽然还是以前那些个故事,但作者好歹还是自己分析了吧,尤其是朱元璋善待厨师的那个故事。
  •     里面夹杂太多作者意见 看看就好 就一句顾宪成的话最有感觉“吾见天下之是非 庙堂必欲反之而” 反过来用也同样 现在也同样可以用
  •     虽然此书没红,但在我心中此书地位很高,是第一本很清晰的说清楚了统治势力中三角斗争的书,很好,很有指导性!
  •     休闲消遣读物。在公交车上消磨时间。
  •     无新意。。。
  •     书摘:这样有计划既“杀儒”又“辱儒”的王朝,哪怕把理学的地位抬得再高,让读书人念再多的孔孟圣贤之说,也只能培养一大批善于讲假话、作秀的文人。一个国家到了知识层无耻的地步,那就没救了,最后只能是“桃花扇底送南朝”,读书人的气节还不如妓女。 看看大明,想想天朝,无需多言
  •     调侃的压抑~~明朝终不是我所喜的朝代
  •     太监多悲惨 人造的变态 知识分子最尴尬
  •     有插画,看看
  •     不如《晚明七十年》。
  •     前面的部分还不错,后面总觉得不那么畅快了
  •     浪费时间
  •     主线不清晰,权当看看小故事和八卦
  •     多年前在天涯山看十年砍柴的文字,甚是钦服。 明朝的事当真有代表性,论者众多,作者作者自谦的沙聚腋积很有些味道。
  •     2009年补分
  •     生动而又较好地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比《明朝那些事儿》好看多了,能发人深省。
  •     纯天涯风格,一味批评,看这种历史除了让人们更愤怒似乎也没什么作用了,个人觉得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有启发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