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中的历史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7-4
ISBN:9787220000225
作者:刘昶
页数:383页

内容概要

刘昶,UCLA博士,导师是白凯和黄宗智,早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走向未来丛书中的《人心中的历史》即是其最早的著作。现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


 人心中的历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人心中的历史》一书出版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介绍和讨论的是当代西方,尤其是一战以来的西方历史理论。作为一本西方史学史的入门读物,却能被写得如此亲切易读,作者刘昶教授可算是功夫到家。全书一共五章,就结构而言其实是分成了三个部分:一、 当代西方史观的源头这一部分主要阐释了二十世纪以前的西方史观演变,当代西方历史理论不仅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十九世纪甚至更早以前的历史理论的批判地继承,要了解后者则必须对前者也有所认识。作者将二十世纪以前的西方史观分成六个阶段:  1、英雄时代:古希腊史学  古希腊史学是西方史学的开端,之前虽无史学,但上古传说(以英雄史诗的形式)则包含了史观——英雄史观。与后来的所谓英雄史观不同,这种史观突出英雄并不是为了贬低大众,而是为了抬高英雄的子孙,抬高创作和传播史诗的人们自己。  2、克莱奥的古典形象:古典时代人文主义史观  古典时代是西方史学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史诗和神话退出人们的兴趣中心,世俗的生活和个人的、城邦的事务成为关注的中心。  希腊-罗马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的人文主义。垂训后世是古典史学的基本目的,以优美的文笔如实叙述过往的人事,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从中揭示出历史的道德教训,这就是古典史学的基本特点。一位缪斯加一位道德评判家,这就是克莱奥的古典形象。  3、上帝之城:基督教天命史观  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基督教史观,这种史观集中体现在公元五世纪圣•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中。自从亚当犯下原罪以后,世界便被分为两个部分、两个城市:一个是上帝之城,一个是世俗之城。现世这两部分是混在一起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斗争的历史。天命史观取代了道德史观。中世纪史学成了基督教神学卑贱的侍女。奥古斯丁的弟子奥罗休斯写的七卷本的《反对异教的历史》在近千年中成了西方一部标准的世界史著作。  4、人的主题,理性和进步:文艺复兴及启蒙时代的理性史观  文艺复兴“再次把人放到它画面的中心”,仿佛回到了古典时代,它重新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关注世俗的人生。文艺复兴的历史学家导致的结果:人们开始研究以往的历史,而不仅仅只注意当代史;为整理、刊布古典文化名著,揭露基督教会对历史的伪造,史学研究中的疑古精神和考据方法得到了提倡和发展。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认为历史发展的实际动力是人类的理性,启蒙时代的历史观是理性史观,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对这种进步的研究成为启蒙时代史学的主题。这样的历史是“用实例进行教育的哲学”。   5、历史哲学的兴起:传统的历史哲学史观   “历史哲学”概念最早由伏尔泰提出,不过西方最早试图认真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意大利思想家维科,其在代表作《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中强调“人类的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推动历史发展的是人的共同意志”。他强调各民族历史都是有规律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向前发展,并将人类历史做了三段论式的划分,这种观点对以后的历史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康德《从世界公民的立场来看普遍历史的观念》认为历史是一个理性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历史发展是一个可以理解的过程,历史的目标是道德理性的实现。人具有合群的天性,又有强烈的挣脱同伴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倾向。正是人类个体的恶成就了整体的善,使人类的各种才能在其成员的相互竞争、对抗和冲突中发展起来,并推动人类历史走向道德理想目标。康德观点与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主张相似,这种对人类、对历史的乐观自信对西方思想界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赫尔德 《人类历史哲学要义》认为历史哲学就是要从宏观整体上来考察和认识人类历史。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趋向人道理想的,辨证的进步过程,原因在于人类目的与其社会结果不一致,而历史的事件的目的只是为了自身,但从各个事件中产生了统一的人类历史。人类历史分三个阶段:诗的时代、散文时代、哲学时代。历史中有两个基本因素:作为人类生存背景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或民族的精神特性。两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千差万别的各民族历史,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赫尔德之后,历史哲学研究产生了两种倾向,一是重精神力量,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为代表,一是重科学实证,以法国哲学家孔德为代表。  黑格尔《历史哲学》认为精神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识”的进展,这一种进展是我们必须在它的必然性中加以认识的。自由就是在外在控制和内在情欲中解放出来,自由意识发展的手段是人的活动。狡诈的理性让人竭力追逐私利,最终促成国家的建立,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根据自由意识的发展,世界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同从东方到西方的世界各民族的历史相对应。世界历史第一时期是东方世界,包括中国、印度等东方各国。东方世界,只有君主一人是自由的,他不受外在力量限制,却是自己情欲的努力,本质是不自由的。第二阶段是希腊世界,第三阶段是罗马世界,人们知道有一部分人是自由的,并且在罗马世界得到法权意义上的肯定。第四阶段是日耳曼世界,人们逐渐意识到一切人都是自由的。  孔德认为人类理智是历史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在《实证哲学教程》中,孔德自认为发现了“一条伟大的基本规律,为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守……这条规律就是,我们每一种主要观点,每一个知识部门,都先后经过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他极力主张将自然科学那种严格实证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创立一门科学的,实证的社会学。6、史的自觉:实证主义史观历史哲学力图使历史成为哲学的证人,但却在三点上违背了历史意识,即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叙述与文献的统一性和发展的内在性。历史反叛哲学成为十九世纪史学的鲜明特征,十九世纪,历史成了一门职业,历史学家决心效法自然科学,摆脱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代表这种潮流的是德意志史学界,“近代史学之父”兰克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兰克说:“历史学家活着就是为了理解或学会理解每个时代自身所具有的意义。”“对可靠资料的批评考证,不偏不倚的理解,客观的叙述,所有这些应结合起来,目的是再现全部历史真相。”“只有当纪念碑成为可以理解的时候,可靠的成文证据也可利用的时候,历史才开始。”以兰克为代表的十九世纪史学被称为“实证主义史学”,历史研究遵循两条原则:客观主义的态度;对史料和史实的尊重。对于兰克学派的史观,柯林武德评论说:“大多数历史学家对确定新的事实非常热衷,而对发现规律之事却少有问津。除了发现事实之外,历史学家根本不对事实提什么问题。”“此时所谓的历史意识就是对孤立的个别的史实作精密的查证。”二、 当代西方史学史二十世纪的现实在一个更大范围内提出了重新认识历史的问题,它所要求于历史的不是提供个别道德或政治范例,也不是说明和论证进步与发展,而是解释现实整体的深刻变动。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二、三、四章都是用来阐释二十世纪以后的西方史观,它主要由思辨的历史哲学、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和年鉴学派的总体历史理论构成。1、 思辨的历史哲学:回答人怎样创造历史的问题时间进入二十世纪,十九世纪后期一度沉寂的历史哲学惊人地复兴了,历史哲学对史学来说不但没有变成多余的而消失,反而成为一种必要的存在,当代西方历史哲学分为两大领域: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是二十世纪以前那种传统的历史哲学的继承和复兴,后者基本上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在思辨的历史哲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物及其代表作有: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认为“没有一般意义的人类历史,世界历史就是人类各种文化的传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观相式”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文化的形态学”。《西方的没落》一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付将来。斯宾格勒说,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西方历史尚未完结的各阶段的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正因为如此,《西方的没落》也被很多人称为一部未来之书,而斯宾格勒也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汤因比:《历史研究》全书从人类文明之初,一直到作者所处的现代,勾勒出人类文明的脉络,提出人类历史就是在挑战与应战的交错中不断前进的观点。汤因比的宏伟计划是要比较各种文明的历史,从大历史的角度来发现它们兴衰的原因和过程。他反对把民族国家当作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而应当从文明的角度去考察历史。什么是文明?汤因比认为,文明是指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某一群人类所构成的社会整体,这个整体包括若干同样类型的国家。据此,他从人类近6000年的历史发展中,划分出26个文明形态,其中21种得到了发展。这一部分比较有趣的两个观点是:一、他认为文明衰落的原因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技术的衰落、外部敌人入侵、环境恶化这些并不是文明衰落的原因,反而是结果,而真正文明衰落的来自于一个社会对新挑战不再能进行成功的应战,它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三点: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仅仅变成了少数统治者;多数人相应得撤回了他们的支持和模仿;作为结果,社会整体失去了统一。这一观点不仅可以体现在文明、民族、政权的衰落,其实联系到现代社会的公司,企业也是一样。二、汤因比认为,中国文明在第九世纪唐帝国崩溃以后就出现了文明的解体,此后蒙古人入侵,明朝建立,直到更往后都处于一种文明的僵化状态。2、 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回答人怎样写历史的问题二十世纪以前思辨的历史哲学力图用哲学的思辨来把握宏观的历史进程,回答人是怎样创造历史这样一个问题,二十世纪以后,分析的、批判的历史哲学回答的则是人怎样写历史的问题。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是当地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他在史学上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历史即哲学,他认为精神活动的整体是哲学,而其过程就是历史。在此基础上,必然得出了他的另一个更为著名的论断:“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说:过去史和当代史没有任何区别,“像当代史一样,它的存在条件是,它所叙述的事迹必须再历史家心灵中回荡”。过去的历史加入不能引起现时的思考,不能打动现时的兴趣,不能和现在的精神生活打成一片,它就不能在现时的思想中复苏,就不能获得它的历史性即当代性。克罗齐不屑于实证主义史学脱离现实,凭空追求所谓历史真实,他认为历史的价值就在于解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帮助人们去看清现实,因为现实本身是由历史构成的。科林伍德:“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科林伍德是英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分析的历史哲学领域跟克罗齐平分秋色,其著作《历史的观念》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启示”。科林伍德认为:除数学和科学外,历史是人类求知的第三条途径。“历史是关于某种间接事物的推理知识”。科林伍德明确强调历史哲学是对历史思维所做的哲学上的探讨,他认为历史认识分为客观和主观方面:客观上,现实是由历史生成的,它囊括了过去的全部历史,所以过去并没有死亡,它以改变了的形式被浓缩在现实之中。科林伍德认为,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而历史过程则由人的行动构成,了解行动背后的思想动机,才能理解行动及由一系列行动构成的历史过程,所以得出基本观点“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主观上,科林伍德认为“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历史知识不是简单的过去思想的摹写,而是活在现实中并被纳入现实思想情境中的过去的思想。3、 年鉴学派的总体历史理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史十九世纪的历史是政治史,是“英雄和英雄崇拜”的历史,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化使西方社会大大世俗化,普通人、群众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明显,西方的现实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也改变了历史的观念和研究方法。新史学提出:从广义来说,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大到可以描写各民族的兴亡,小到描写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和感情。从研究方法上看,历史学应该打破和其他社会学科之间的界限,把现代许多新兴学科当作自己的同盟军,大胆吸取和利用它们的研究成果,促进史学研究的加强和深化。作为新史学代表的年鉴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萌芽、4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一个法国史学流派,60年代时开始有世界性影响。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年鉴史学的三大主导理念:第一,用以问题导向的分析史学,取代传统的事件叙述;第二,以人类活动的整体的历史,取代以政治为主体的历史;第三,实行跨学科研究,即与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语言学、社会人类学等学科密切结合。年鉴学派作为当代西方史学界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学术思想和成果十分丰富,但其主要观点当属其代表人物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总体历史思想,他在研究中力图把人类社会的过去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把握,并从这个系统及其各组成部分密切相关、互相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方面来再现处于动态过程中的历史总体。他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将历史从不同时间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和把握”的历史理论立足点,他认为社会时间是多元的,三种不同的时间度量出三种不同的历史,短时段,个别人物和事件的政治史;中时段的社会经济史;以数个世纪为度量单位的长时段历史。布罗代尔认为长时段现象构成了历史的深层结构,它是其他一切历史现象的引力中心。只有借助长时段观点,研究长时段历史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历史总体。而他认为的长时段历史现象基本上就是布洛赫所关注的经济社会史和费弗尔所倾心的社会心态史的总和。三、历史与历史的意义读完全书后对于书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不是教科书、不是故纸堆里过去了的故事,它是人的感情、活动、诠释等的注脚,同时也是人心的呈现,它以何种面貌呈现于人前都取决于人。不难看出,随着历史的推进,从最早的古希腊英雄时代到19世纪的实证主义史观,再到当代西方历史理论,历正是在朝着一条越来越人本化、当下化的道路前行的。本书的最后部分回答了全书的核心问题:历史到底是什么?我们研究历史有何意义?在书的前言中就指出,历史这个词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指的是人类的全部过去;另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思考,前者称为历史的本体,后者称为历史的认识。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我们每时每刻所知道的历史,只是我们所达到的历史认识,而不是历史本体。“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认识现实的一种努力,它要回答的是同时代人的焦虑和渴望”,正是历史的这种特点,使得它把判定自身的标准赋予了现实,赋予了它的时代。人们所以要不断地努力去认识历史,并不是要去达到那个绝对永恒的历史本体,而是力图去追随、去认识不断变化的现实。现实是由历史造成的,而历史又是现实的不断累加,现实的不断变化,把历史总体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把历史对现实的各种限制和影响逐一地显示出来。那么,那个依存于历史认识又游离于历史认识的历史本体究竟是什么呢?书中的结论是它就是无限生动、无限丰富的人类存在本身。中国《旧唐书》中的一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其实早已揭示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意义,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它是从具体的历史出发来研究人,它力图在具体的历史中再现具体的人,把握具体的人,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理解人。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科学的进步,同时也让科学代替了上帝,让人开始沉沦,当代西方人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个性的丧失,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和角色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确定。人到底是什么?在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里,这个问题只有人的历史才能讲清楚。正如文德尔班强调的:“人是有历史的动物”,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人类的本性而是人类的历史。而在当代西方史观中,历史研究人并不是研究个别人,而是大写的人,研究人的总体,研究构成历史主体最重要部分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漫长而宏伟的历史生活中,激动人心的事变和人物之战极小的一部分,历史中最大量存在的是普通人日常的生存活动,通过历史来认识人,只有深入到历史的这一层次才能全面地把握人。总而言之,历史并不告诉人们如何去选择,它所能做的只是为这种选择提供一种必要的认识,正如德国哲学家谢林说的:“如果让人意识到他现在是什么,他就会立刻知道他应该是什么;让他在理论上重视自己,他就会紧接着在实践上重视自己”,历史对于人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大概就在这里吧。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在我出生那一年出版的书~导师推荐
  •     《人心中的历史——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当代西方历史理论毫无疑问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产物。然而,它同当代以前的西方史学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当代西方历史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十九世纪历史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十九世纪史学与其前辈亦有此种继承和批判的关系。要了解当代西方历史理论,不能不简单回顾它以前的历史。 1-1英雄时代 1-2克莱奥的古典形象 1-3上帝之城 1-4人的主题,理性和进步 1-5历史哲学的兴起 1-6史的自觉
  •     读过一点年鉴学派的部分,值得一读。没读完有空再读
  •     小书还不错
  •     刚开始看,我的地铁书。
  •     当年走向未来丛书的野望呀
  •     清晰明确,史家之风
  •     能把枯燥的西方史学史写的可读性如此之强,刘昶也算是功夫到家了。读完对于书名的理解有更深刻的感受。历史是人的感情、活动、诠释等的注脚,同时也是人心的呈现,它以何种面貌呈现于人前都取决于人。真是个好玩的东西。
  •     西方史学史一定要读这个哇。刘昶是很奇葩的一人,现在似乎在华东师大吧。
  •     1990年6月1日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