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生活的地平线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00461814
作者:秦德君
页数:394页

后记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在《国家篇》中说:分散的和漫游的人群,通过相互的同意而成为一个公民的集合体。这种联合的第一原因并非出自个体的软弱,更多是出自“植于人的某种社会精神”。在他之前,古希腊贤哲亚里士多德也论述过,国家是公民的联合团体,以“最高的善”为目的。古往今来,正因为人们的这种“集合”或“联合”,才有了公共生活,才有了公共事务,进而产生了各种公共问题。    本人不揣浅陋,多年来在报刊发表了较多言说公共问题的小文,本书是其中的一部分。说起本书的缘起,是两年前了。我一位在南方地级市任职的朋友对学术深承眷注,他将偶尔读到的被转载的我若干拙文收在一处。他曾两次打电话来,说对我那些谈治国理政和行政技术的文章感兴趣,让我再提供给他一些。后来,他那儿有人来沪出差,这位市长让人为这事儿专门来找过我。此后不久,一位文化界朋友与我谈起,说读到我那些随笔“不随流俗”,力促我出一本专谈“公共问题”的书。虽然未敢以此自许,但我想出一本这样的书也好,一则可以把陆续发表的散在各处的文稿汇集起来;二则既有利于别人看,也有利于自己“系统”表达公共生活方面的观点,以求教于方家贤达。    出于技术考虑,书中对发表时的原题有的作了一些改动。如《改革: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主旋律》(《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2月4日),书中题改为“新世纪改革断想”;《现代化与幸福:关于文明生存的若干断想》(《理论文萃》2000年第5期),书中题改为“现代化与人类福祉”;《法治·官员·政治规则:21世纪中国法治进程的政治展望》(《复旦研究生学报》2000年第1期),书中题改为“21世纪:官员与政治规则”;《创新是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与争鸣》2001年第1期),书中题改为“创新与文明发展”;《公共管理中的公共理性》(《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摘,原载《党政论坛》2003年第1期),书中题改为“治国理政,需要一些公共理性”;《“治大国若烹小鲜”:一种执政美学的视角》(《现代领导》2003年第2期),书中题改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由“器物”走向“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年10月9日),书中题改为“人文原野与城市物理空间”;《政治文明考量与国家政治建设》(《文汇报》2002年9月6日),书中题改为“文明:心灵结构和文化群落”;《“平价药房”与“平民精神”》(《文汇报》2003年9月29日文汇时评),书中题改为“平价药演绎平民精神”;《政治设计:一种社会技术》(《学习时报》2003年9月29日)书中题改为“当历史的风吹起时”;《“智慧领导”与战略策划》(《党政论坛》2003年第10期),书中题改为“要有一点行政策划”;《文化产业与产业政策创制》(《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11期),书中题改为“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锻造领导脱稿说话能力》(《决策》2005年第8期),书中题改为“念稿时代”;《仅仅靠行政首长负责制是不够的》(《解放日报》2006年2月28日),书中题改为“光靠行政首长负责制还不够”;《领袖中的球迷》(《学习时报》2006年7月17日),书中题改为“领袖亦为球癫狂”;《有些专家怎么了》(《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6年9月7日),书中题改为“今天专家赶场子”;《失信的社会,陡增的交易成本》(《社会导刊》2006年第12期),书中题改为“公共品质与人际交易成本”,等等。有的稿子在发表时,由于篇幅所限而有删节,此次斟酌将原有内容作了补进,如《法治:我们究竟少了什么》(《学习时报》2005年10月10日),书中补进了原有的第一段落。此外,对一些文稿略作了文字上的订正。    承蒙全国政协常委邓伟志教授、复旦大学曹沛霖教授、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琪教授惠意,分别为本书写下热情洋溢的“卷首语”,谨向他们致以谢忱。感谢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学委主席武克全研究员和其他许多朋友对本书的关心。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曹宏举先生对本书出版的襄助,感谢责任编辑孔继萍女士为本书的辛勤工作。    在本书将要付梓之际,坐在窗下写这篇“后记”时,正值农历丁亥新年。“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祝福的手机短信连绵不断,喜庆的爆竹声更是铺天盖地,响彻寰宇。这爆竹声从远古响起,越过先秦两汉,越过唐宋元明清,一直响到今天。它不仅演绎着习俗的伟力,更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美好和对未来的祈福。想起几年前,本人曾发表《爆竹声中一岁除》评析“禁放”(本书第七章),如今,大部分地方“禁放’’已解禁或改“限放”,爆竹声声又成为浓浓“年味”的一部分;它表明了公共决策对于民意的回归,对于对习俗的尊重。    《礼记·礼运》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者,人类之至理也;大道之行,是人类公共生活的伟大境界,也是我们向往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至臻图景。如何更好地体悟“大道”,遵从公共生活中的一般逻辑和基准,提升公共理性和公共生活的质量,正是我们今天处于这样一种重大社会变革过程中所需要的。《公共生活的地平线》拙笔命意,盖于此矣。                                     秦德君                              识于农历丁亥新年初四                               2007年2月21日春节长假

作者简介

《公共生活的地平线》是谈公共生活的思想随笔,书中探讨了社会生活中大量重要的公共问题。作者将众多不同侧面的公共问题通过公共理性、公共空间、公共规则、公共符号、公共决策、公共精神、公共话语、公共审美、公共行动、公共绩效等,组织成一个相互关联的逻辑结构进行系统考察,反映了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和独立见解。书中对公共问题的思考严谨缜密,品评卓有新见,解析层层推进,行文云淡风轻。读来引人人胜,启人心智。
书中具有丰富的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知识背景和领导科学、政府传播学视野,并具有充沛的人类经验基础。《公共生活的地平线》不仅是品评公共生活的良好读物,同时,也具有重要资政功能。《公共生活的地平线》的阅读对象,主要是领导者群体、政府部门从业者、专业理论工作者、企业白领、高校师生等。

书籍目录

序第1章 公共价值与公共理性1.1 现代化与人类福祉1.2 治国理政,需要一些公共理性1.3 观念建筑的立与破1.4 休谟的“无赖原则”1.5 我们一半是天使1.6 本来一件平常事1.7 今天专家赶场子1.8 《韩非子•五蠹》1.9 珍惜绿草红花1.10 落英缤纷七彩梦1.11 21世纪:官员与政治规则1.12 我们也是世界的第2章 公共空间与公共符号2.1 人文原野与城市物理空间2.2 公共品质与人际交易成本2.3 国民文化色谱与文化难题2.4 这样一种天性2.5 大社会2.6 标语的幽默2.7 浪漫理性下的社会风景2.8 文化风景决定于文化背景第8章 公共执政与公共行政3.1 治大国若烹小鲜3.2 一名村长说“执政”3.3 执政美学的三维空间3.4 公共政治:能赏心悦目吗3.5 行政威仪3.6 政府公信力与社会凝聚力3.7 光靠首长负责制还不够3.8 居委会无“干部”3.9 “马基雅维里主义”3.10 执政的成本与绩效第4章 公共智慧与公共技术4.1 当历史的风吹起时4.2 要有一点行政策划4.3 曹参的大智慧4.4 大智若愚,小智聪聪4.5 念稿时代4.6 亲贤臣,远小人4.7 数风流智库第5章 公共治理与公共伦理5.1 城市化的逻辑5.2 “首重居民的健康”5.3 令人警策的图景5.4 法治:我们究竟少了什么5.5 法理在法律之上5.6 容不得时间造化5.7 新农村与政策供给5.8 “数字化”和云淡风轻第6章 公共精神与公共品格6.1 人类精神的灿烂花朵6.2 “平价药”演绎平民精神6.3 从“春运”看公共精神6.4 令人沉思的汩江对6.5 理想人格的历史境遇6.6 还得有点忧患意识6.7 企业家人格6.8 一份历史文献的恒久魅力6.9 “五四”:一次壮丽的日出6.10 公共生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6.11 民族精神的人格意蕴第7章 公共决策与公共平衡7.1 爆竹声中一岁除7.2 公共政策的“可行”和“可读”7.3 文化政策和文化产业7.4 人才的级差和辨才的级差7.5 对人性的考察更重要7.6 “加班”理性7.7 “水之形”的智慧7.8 自我的丧失、扭曲与重建7.9 公共舆论调适艺术第8章 公共领袖与公共形象8.1 一个现代性问题8.2 政治家的吻8.3 领袖亦为球癫狂8.4 公共舞台上的领袖们8.5 君子不器8.6 项羽是一种悲剧的典型8.7 三国领袖长人事8.8 全球领袖平民风8.9 领袖:“最平凡的形式”8.10 领导者公共形象:形貌与人格第9章 公共行动与公共逻辑9.1 新世纪改革断想9.2 改革成败要略9.3 建立危急状态公民个体责任制9.4 腐败与灵长类社会9.5 不必另说打排球9.6 一种新贫困9.7 “教学者如扶醉人”9.8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9.9 给忙碌生活打一个空格9.10 政治文明:话在说你9.11 文明:心灵结构和文化群落9.12 创新与文明发展后记

编辑推荐

《公共生活的地平线》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前言

本书是谈公共生活的思想随笔,以“围炉品茗”的方式,谈相对“严肃”的话题。    全书共九章。第1章公共价值与公共理性,评品公共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和理性。第2章公共空间与公共符号,谈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物理空间和人文建构,如何更好地形塑和走向我们生存的“至善”境界。第3章公共执政与公共行政,谈执政一行政的艺术与绩效。第4章公共智慧与公共技术,讨论提升公共生活质量涉及的智慧及艺术等。第5章公共治理与公共伦理,辨析公共治理中的一些看似习以为常、却值得深入思辨的问题。第6章公共精神与公共品格,评品社会的精神品质——一个合理的社会,需要健全的公共品质。第7章公共决策与公共平衡,主要谈如何提升公共决策质量和保持社会内在运行的平衡。公共决策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分配”,也是公权的基本行为,提升其质量至关重要。第8章公共领袖与公共形象,研究传媒政治时代领袖、领导者群体的形象技术。第9章公共行动与公共逻辑,探讨公共行为层面如何合乎新世纪公共生活的内在需要。每一章内容并不截然分开,各章之间略有交叉。    毫无疑问,公共问题是本书的主题。它涉及公共领域较多方面。杜甫《望岳》诗云:“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作者对许多公共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是想标新立异,而是要登高望远,去伪存真,不拘囿一般俗理定见,探寻和体悟我们社会公共价值“大道”的真谛所在。    生活是多彩而充满感性的。黑白的理性,同样可以彩色地表达。以为学术就得板着面孔,甚至佶屈聱牙,如果不是一种误解,便可能是对“思想”质量或语言能力的一种掩饰。我们熟读的许多思想大师的作品,都是以灵动感性的方式表达的。《论语》有大量的场景话语,  《庄子》一书,与其说是学术文献,莫如说是瑰丽奇诡的散文。《老子》五千言,不仅以它深邃、智慧的内容,也以它散文化的表达、诗歌化的形式,吸引了我们。古希腊柏拉图的很多东西,是对话体作品。古罗马西塞罗的《国家篇》、《法律篇》都成功运用了对话方式。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形而上学》甚至他的《物理学》,虽然都是非常严肃的学术经典,它的表达却是散文化的,是云淡风轻的。    在思辨领域,我们既需要“仁者乐山”般的稳健和峻拔,也需要“智者乐水”式的飘逸和温润;既需要理性的线条和棱角,也需要感性的截面和圆融。本书愿以思想漫步的方式,与读者交流我们公共生活中的诸多公共问题。                           2006年10月21日                            识于沪上康瓣

内容概要

秦德君,中共上海市委政治文明办公室处长;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专业博士、硕士;中国政研会特约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MPA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上海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政治设计、领袖行为艺术与领导艺术、政府传播、执政绩效、政策分析。 先后承担并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出版专著《政治设计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10月)、《领导者公共形象管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2005年9月、2005年11月先后两次被《新民晚报》被评为“非文艺类畅销书”,分别列“畅销书排行榜”第5名、第7名),并获“晋版2006年优秀图书奖”,被推荐进入“国家100部原创学术著作”。在各种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新华文摘》、《领导文萃》、《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多有转载。

章节摘录

幸福是一个心灵世界的复杂命题,幸福在本质上,是“形而上”的。    德谟克利特说:幸福“居处是在我们灵魂之中”,“人生的目的在于灵魂的愉快,这与快乐完全不同,人们由于误解而把两者混同了。在这种愉快中,灵魂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苦恼。它把这种愉快称为幸福,此外还给它取了许多别的名字”。    且不说现代化过程中,噪音、废气、工业污水等各种污染充斥乃至癌症与其他种种严重疾病的频发(这在不少国家已有充分的演示)——总之.生存环境的恶化,作为现代化无可规避的副产品,使人类付出了并且还在继续付出高昂的代价,而人的主体性之掩失、人在工业化的巨大框架中,心为形役,器盛道弱,生命天平失去平衡,实际上,是幸福、福祉最为本质的丧失。    20世纪以降,现代工业文明在全球取得长足发展,它带给人类的并不是单纯的进步,而是“忧喜之共门,吉凶之同域”的矛盾过程。工业文明在创造巨大财富,物质生活巨大改善的同时,其弊端愈益昭彰。这便是“现代化,,的陷阱。    池田大作感慨地说:“的确,这是一个‘没有哲学的时代’。“昔日,人们与大自然浑然一体,自由自在地生活。不难想象,在人的生命体与宇宙的感应方面,比起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来说,他们更具备超越一般理论和道理的丰富的直观能力。换句话,即使当时人没有科学知识,也可以从实际经验中,领会到每天升起的太阳所施予的恩泽和自然的规则。”    许多思想大家,如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弗洛姆、马尔库塞等,对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流行色,那种压制和消解人之本性,干预人的自然生活,使人成为缺乏根基、缺乏信仰的生存机器,成为飘忽不定的干枯灵魂,都作过深刻的批评。    这里,我再一次想起中国古代的思想大师老子。在那辽远苍茫的年代,老子就相当深刻地论述过“文明生存”这一重大问题。    老子所追寻的是体现“天之道”的生存方式,和谐的符合本性的“太上”生活境界,具有人类幸福本原意义的价值。然而,老子一直在被现代人误读。如果我们不是极端地、偏激地去理解甚至是曲解,而是认真聆听一下、思索一下、体悟一下,我们一定会觉得,老子之言,不啻是一束永远值得沐浴的瑰丽而温暖的阳光。    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谈到现代社会的“风险强度”时认为,引起“现代性”飘忽不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未预期的后果。其中,设计错误和操作失误,显然也是人类未预期的后果。    古希伯来经典中说,勃迪切夫的教士看见一个人急匆匆地赶路,目不斜视。他问这个人:“你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忙?”“我在赶我的生计。”那人回答。“那你怎么知道你的生计在你前面跑,以至于你这样去追赶它?”    这种匆忙的赶路身影,我们在现代文明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赶路人。“你为什么走得这样匆忙”这个问题,其实也一直在追问着我们。    我们记得,鲁迅小说中,有~个匆匆向前的“过客”(人们熟知阿Q、祥林嫂,但不太记得这个人物)。“过客”不停地奔向远去,疲惫不堪,却几乎连喝口水、喘会儿气的时间也没有。然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奔向何处。知道的,只是“向前”,“向前”。    鲁迅先生别有寓意。但我觉得,“过客”就是今天“现代人”的意象,就是我们现时代这列呼啸向前、飞速奔驰却并不知晓究竟驶向何处的时代列车。    我们都在等待戈多。戈多是谁,谁知道?    P3-5

图书封面


 公共生活的地平线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棒的一本书。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