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9-8
ISBN:SH10208-3
作者:(苏)格拉宁
页数:168页

作者简介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
我不打算通俗地阐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贡献。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最后几十年(他是 82 岁时死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 关键不是在数量上, 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这个方法。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
从表面上看, 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 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 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书籍目录

总评
第一章 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第二章 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
第三章 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
第四章 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
第五章 谈谈时间,谈谈自己
第七章 他的方法是怎么起的头
第八章 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不值得……
第九章 作者照例要自圆其说,并找到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
第十章 本章由柳比歇夫亲自定名为《论因子总量》,兼论由此得出的结论
第十一章 谈谈一些学者的特性
追求完美的体系,习惯于不停的找出内在的规律性
促使科学家不停研究古古怪怪的问题的是,他们那不同一般的热爱
第十二章 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第十三章 谈谈矛盾
第十四章 幸福的倒霉鬼
第十五章 本章最好题为“考验“
最后一章

内容概要

格拉宁,俄罗斯著名作家,一生著作等身。
2012年获俄罗斯“巨著奖”——俄罗斯最重大的文学奖,其奖金额度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


 奇特的一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5条)

  •     对于时间的思考随着我年龄的增大更加多,书中也反映了:1.年龄越大就感觉时间的流逝越迅速 2.时间的长短是会变化的,有时候一秒被拉成无限长,有时候度日如年,取决于个人感官。我还清晰记得还是个熊娃子时十分苦恼的“时间为什么过得这么慢,好想快点变成大人”那时候的感受,那时是觉得时间是充满力量的,他从我身上走过,我就获得了这些力量,就能做一些一直想做的却被父母限制了的事情。然后那种念头就随着年纪一去不复返,也有很苦的时候希望时间快点走的,但绝大部分都恨不得抱住他的大腿让他慢点,再慢点——多给我点时间让我把自己培养成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啊,多给点时间让我赚钱然后好去扛住随着年龄增大的那种压力啊……诸如此类。我们追求时间,要的不只是时间,就像追求爱情,爱情只是个名词,要的是它下面包含着的陪伴,宠爱,知心,地久天长等等。想要更多时间,只是想要做更多的事。不过时间是一种没有属性的东西,它的行动不分场合,不分性别,不分人品,不分生命,也不着急也不懒惰,就这么悠悠地匀速前进。虽然常让人扼腕,但我对它这种属性却很爱,完全公平,没有遗漏。对这种东西你只有用和不用,充分利用是在过时间,消磨也是在过时间,开不开心是另一回事,矛盾冲突是情绪里才有的,时间么有。所以我觉得要怎么管理时间,那是主观能动性的东西,意识里的,和时间其实没啥关系。所以怎么用时间才是好的,怎么用时间是坏的,是个非常虚的概念。我本人的意识倾向于:只要你在这时间里走过了,那时间就从来没有被浪费。不过身为一个社会人,还是倾向于能在这有限的一生里,获得一些其他人所艳羡的东西。所以书里的对象的那种完全在学术里心灵满足外物不挂心上的状态我是达不到的,也不乐意去达到,因为外物的好耶归在我心灵的满足,周围人开不开心,也在我的满足范围里。要说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它展现了一种可能,也的确让我至少在读的这几天更加关注自己的时间了。实际上感觉并不赖,我觉得任何人充分利用了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之后的感觉都不会差吧。时间总是会帮人做出点什么来的,对时间的态度最好不是紧赶慢赶,而是从容掌握——目标,叮!
  •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在本书的所描述的内容中,主人翁的名称使用了:柳比歇夫、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柳比歇夫、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等多个名字,造成了阅读上了困难,混淆、迷茫。很多章节的标题无法清楚、真实的反应本节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内容的描写思维跳跃幅度太大,给本人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书中的描述经常出现前后描述不一致、冲突的情况。严重怀疑本书描写内容的真实性。下面就本人能够理解的部分内容进行总结。 1、 时间记录晚上临睡前,他坐下来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记录时间差不超过5分钟,而且是一天中的任何事件都进行记录包括上厕所、剃胡子、走路。据他女儿的回忆,他在做每一件事时都在纸上记录时间。所以是不是可以理解他在晚上只是做一下当天时间的小结,真正的时间记录是在每一件事结束之后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手机、计算机来帮助我们完成时间记录的工作。日期 分类 内容 消耗时间 备注1964-4-8 分类昆虫学 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 2小时20分 1964-4-8 杂事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 15分钟 1964-4-8 杂事 《消息报》 10分钟 1964-4-8 文学 《文学报》 20分钟 1964-4-8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 1小时30分 不但要记录还得有统计:通过计算机,今天我们可以轻松的完成这些工作。更重要的是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时间都花在了哪里,浪费在是哪里,是否花在了不该花的事情上,哪里可以改进,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完成了,什么没有完成。有统计还不够,还要写总结:日统计(几分钟)、月度总结(3小时),年度总结(18小时)。柳比歇夫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精确预算时间的能力,获得的感知时间的能力。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他似乎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不来去匆匆,从不说自己忙,然而他却比我们任何人都干得多。什么时候干的?不知道。这个时间记录法的最终目的,在于找出生命中的负时间,尽量避免它。时间记录确实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需要花不少的精力去做这项工作。经常是当时忘了去记录,之后想起来又懒得去记。还有可能是根本就想不起来某一天、某一个下午到底干了些什么,在哪些事情上花了多少时间。还望高人指点,如何才能准确的记录自己的时间花费?用什么工具?用什么办法?真如铁的时间记录方法:1)、通过每天的不断提醒,让大脑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这个问题就 解决了。   第一次提醒。我是每天早上记录晨间日记的,用的台湾人那个软件,morningdiary,软件开始有个界面,我上面写了些自己想养成的习惯,每天看一下,设想下什么情况会用到这种情况。这是用到了一个心理建设的作用,就类似运动员在训练时,不断设想自己是在正式的比赛那样子。里面其中一条就是记录时间的具体流向。   第二次提醒。晨间日记里我设了个成功日志,每天记录五件成功的事,里面记上一笔自己记录了时间。一是对自己肯定,二是又在潜意识里重复强调了下记录时间) 2)、--记录所用语句很短,只记下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尽量少的 句子记下做过的事。比如:10:00-10:20,阅读《奇特的一生》。还有就是记录工具便于携带,便于记录的问题。我目前是用一张A4纸进行记录)2、 目标和计划:目标是关键,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可执行的目标,你可能每天忙忙碌碌却做的是毫无意义的工作。没有目标,你可能无法专注,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可能很努力,什么都努力去做,最后却是一事无成。并且,你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他制定年度计划、5年计划,计划结束后,给自己写总结,写鉴定。柳比歇夫再次证明了目标和计划是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了。很多人经常说,事情一直在变,没有什么是可以计划的,现在做这么详细的计划简直是浪费时间,没有任何的作用。我承认变化是肯定的,没有变化事物就无法发展,而且肯定是难以预测的。但还是要做计划,是希望变化能够按计划发生,而不是自然的、突然的、让人措手不及的发生。柳比歇夫的计划能够得到执行,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计划、他的目标是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外界的不可控因素较少。一方面是他准确感知时间的能力和对自己能做多少事的真正认识。还有最重要的一面,就是按照自己的计划坚持执行。柳比歇夫从一九一六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看来,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象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 这一点也验证了PDAC法则。利用PDAC去执行你的年度计划、你的阶段计划。步骤 主要办法P 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2、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或原因 因果图3、找出主要影响因素 排列图,相关图4、针对主要原因(目标),制定措施计划。可以是一个项目、可以 是月度计划、年度计划、5年计划。 回答“5W1H”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D 5、执行、实施计划 C 6、检查计划执行结果(写总结、写鉴定) 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A 7、总结成功(失败)经验,制定相应标准 制定或修改工作规程、检查规程及其它有关规章制度8、把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3、 读书方法:   (1). 范围广:他猎涉的范围也非常广,他虽然是昆虫学家,但是呢,他一但涉猎到文学领域,他马上就是文学评论大师,他也写了好多文学评论文章,那一看,大师一级的;他也写历史学方面的文章,他也写哲学方面的文章,他涉及到哪个领域,就是哪个领域的大师一级的水平。他觉得自己需要学习哲学就去学习哲学,发现用到宗教知识就去学习。文学、生物学。充分说明人的一生是有能力学习多学科知识,并取得成绩的。对于我,一个普通人,还是尽量专注一两个领域。避免时间过于分散,无法达到那一万小时。(2). 慢而精    “我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他们看书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办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 (3). 做记录    “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有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弄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是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 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巧妙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当需要的时候,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也能象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中找到这些材料。4、 能够掌握多少知识他经常读一些不相干的著作,把时间浪费在了这些事上,破坏了自己的时间统计法。他一些看似偶然的分心旁骛,从中表现出一些必要性,发现这些工作同他的主要工作之间是有联系的。他准备写一本论文明兴衰的著作,因此去探索雅典的作用。他之所以著述谈文明的兴衰,是应为他认为必须批判英国最大的生物遗传学家。牛顿研究宗教,在觉得万有引力定理这个问题时,需要有东西来填补宇宙时间。他就用上帝来填补空间。开普勒对占星术的迷信反而促使他创立了抄袭说的正确理论。一个医生,如果他仅仅是一个好医生,那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好医生。时间统计法成了他即兴演奏的乐器,用这乐器他爱演奏什么就演奏什么。说明人是有能力,可以跨越多学科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也需要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来加强自己对主要工作、主要目标的理解和完成。可是柳比歇夫最终并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是否太流连路边的花草,会降低登顶的可能性。是不是应该先全力登顶,待到下山时再去欣赏那些花花草草。5、 原则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内容:例如他的做事原则: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4. 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5. 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6、物质生活上只求必须而已。有些原则如果你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学家”,或许并无益处。6、 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最关键的就是找到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可是什么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不是人人都能搞清楚的,会不会一生都找不到自己正确的答案。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很困惑!
  •     我很欣赏这样的人,我想在记忆还热腾腾的时候记录下来我想如果我有孩子的话我会禁止他看电视,最多就是动画和纪录片吧,其他的东西都没必要从电视上获得。但尽管如此,我自己又能否舍弃得乐电视吗。不能,但是需要有选择。我越来越欣赏有高度自制力得人,学会自我控制,才能实现时间得最大自由。成长是越活越明白还是仅仅忘记了在纠结得东西。在时间得洪流里开始做了一个又一个选择,不管是出于自愿还是惯性使然,然后构成了自己得人生。大多数得人都是这样生活的,这没什么问题,甘于平凡也是伟大的。我常常觉得自己迷茫无助是因为自己的内心其实一片空白,我也尝试过于人交谈去寻找人生的奥义,也许是交谈的人数不够,或是我自己连问一个正确问题的水平还不具备,得到的回答都是无法让我安心的。我想答案只能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回答才是心安理得的。然而寻找答案似乎是及其耗费时间精力的,周围的人都在不顾一切的向前奔去,而自己还在寻找方向,似乎会落后很多。很多人最终都会闵然众人矣,我也许也是其中一个,我有似乎还算辉煌的过去,我不想就此停滞。我不知道自己内心的不安是真的对生活不明白还是仅仅由于惰性。我曾想过放弃追问,只管积极热情的生活,但我终究不是那样的人,我无法平白无故的让自己忙碌的生活。我需要自由,独自思考的空间。如果想明白了,我会坦然面对每一天。如果终究不明白,那就投入时间的洪流只管认真的生活。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这本书看似讲时间管理,实则时间管理并不是重点,柳比歇夫的性格、品格和道德情操才是重点。方法谁都可以掌握,但是对时间的珍惜、对科学的狂热以及柳比歇夫其他的特质,并不是靠记时间笔记可以学来的。 不过话说回来,时间纪录这种方式的确是相当直观,值得一试。 译者翻译得很风趣,看起来很舒服。全书分两天看完,耗时 5 小时。
  •     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可以读很久,很多遍。只是更重要是践行!
  •     从这里洞悉时间,反思自己的极限
  •     写短评14分钟,编辑10分钟。看书感受很畅快,惊喜,感觉进行了一场愉快的谈话。接收到的那种坚定,热爱,乐观,认真的精神,真的很棒。 我也曾在几个月前尝试记录时间,不过没坚持下去,反思一下我记录下的不是纯时间,包括了一些其他小事情。应该每天都记录,并且预判,给自己的事情留出合适的时间。这帮助更加了解自己,更加准确地明白自己的生活,以免不客观的判断,比如觉得自己努力而没有回报,其实是真正投入时间也不够。 今天记录了一下发现自己刷牙穿衣服也就6、7分钟。而刷个知乎23分钟,看豆瓣评论20分钟,收获了我没什么收获这个事实。我可以花这时间去背单词,学英语,不断进步,优化方法。这样看来发现自己还是有很多时间的!你自己看看自己花在一些琐碎事情上的时间,它们的重要程度?不要说自己没时间了!
  •     稍微有点晦涩,但是对于本身喜欢记录的人来说,值得一读
  •     生物学家柳比歇夫在很多领域都有极为专业的研究,休闲与运动也相当专业。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丰富的一生,归功于他的时间观。他像记账一样记录时间的花销,并且乐于总结分析是如何花销的。有如此兴趣的人他的人生不可能平凡
  •     谁对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     利用地铁和飞机时间很快读完
  •     柳比歇夫的一生真的是本越读越上瘾的书,看似平淡无奇,看似没有波澜。其实一切都在他的脑袋里。世间百态,随时间消逝的人和事。都已经在他脑袋里过了无数遍。这辈子能读一次柳比歇夫也真的是拓宽了人生的宽度。
  •     觉得自己实施起来不实际
  •     想看茨威格写
  •     不如百度词条对Liubishchev一生/贡献总结得精炼、老辣。很多书你看下目录就行了,很多看下提纯就行。这本属于后者,连目录都不用看。
  •     和大多数人一样冲着时间统计法来的,却看到并爱上了这个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热情、道德高尚、具有批判精神的科学家形象。不仅仅是他的时间统计法,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学习,尤其是他对自己的生命的态度。作者也是知识渊博思想深邃,小说不仅引人入胜,更是引起我对时间,幸福,自由,伦理,科学等问题的思考,值得反复品味。
  •     从知乎上看到这本书,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不得不说是当代时间管理的典范。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高节奏的生活时代,人们越来越觉得时间的不够。本人患有严重拖延症,因而这本书对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将具有重大意义。
  •     肃然起敬。。
  •     想好自己人生目标是什么,这是前提;时间记录方法是为了制定计划而用,计划是为了实现人生目标的;阅读的内容要研究性地去做,有记录有输出;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如是而已。
  •     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真的能看见时间的黑洞,能一直看着时间流逝的状态的人,心理素质,真的会很强大的!
  •     翻译的不好,读起来什么意思。看主人公是怎么管理自己的
  •     如果能早20年看到这本书,我就不会如此迷惘,人生一定会有所转变,柳比歇夫是我一生的偶像。
  •     看完这个又跟打了针鸡血似的,我要开始好好学习好好生活了!!!希望不是间歇性壮志凌云持续性好吃懒做…另外作者很多地方都写很好,真鸡汤哈哈
  •     1、纪实散文是什么鬼?第一人称太干扰阅读;2、柳比歇夫有种土处女高挂天顶的既视感
  •     我理解的柳比歇夫时间管理法:确立合理目标,制定具体规划,记录时间,总结,制定下阶段目标,循环。重要的是坚持,过有节制的生活。有节制有规律的生活是幸福的。 感觉作者是一个很好玩的人,不经意的跳出几句话还挺有道理的。比如他说,人们会把逝者的各种形象融合,磨平棱角,变得可理解,但已失去真实性。
  •     很喜欢封面。向时间做自我剖析。自我教育。“时间弯过来,首尾相接,结成一个圆圈,过去的时间追过了现在的时间,如同在阿丽丝漫游的奇境中一样。在作者眼前,不断流过浪费了的、溜走了的时间,流过了白白荒废的、曾经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希望的年华——这是空虚的、被吮干了的时间的残骸。” “作者希望读者用不着作者出主意,因为作者自己思绪万千,深切地感谢自己的主人公,正是他使作者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怀疑。”
  •     白驹过隙间,多少人能驯服时间这匹野马
  •     2017/01/23 再次阅读完毕
  •     211页,花费5小时31分钟。读这本书的动机是,找到一种时间管理的工具。结果收获颇多,得益于作者对于柳比歇夫多维度的观察。记录时间的方法5、6页就可以讲完,柳比歇夫本人计划、意图、理解深度方面的努力让我反省自己,是否对自己要求太低太放任自流?我的人生计划是什么?如何分配时间?感谢作者,感谢柳比歇夫。总结:时间管理方法无法增加时间的量,可以增加时间的质,增加理解的深度,共勉。
  •     学校图书馆书库里找到的,页面已经泛黄,很有阅读的质感。通篇读得并不顺利,几次差点没能坚持读完它,觉得里面关于时间记录法的介绍,只是会让我更崇拜柳比歇夫罢了。
  •     四颗星是因为从这本书开始了自己的时间管理,虽然还要改进的有些多,不过总是迈出了这一步。
  •     通过这本书对于时间建立了一定的认知概念,还不错。
  •     讲的不过是一个无聊的人如何有条理的度过一生,书的内容也无聊,不适合看,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做规划能理解,做记录我就觉得是类似于行为艺术的行为,没看过这本书时我根本不知道柳比歇夫是谁,当然可以说我无知,但是我觉得柳的个人成就也没多大,数量说明不了问题,那么多作品今天还有几个人记得?
  •     如果说每个天才都有自己的怪癖,那么每个成功人士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方法。纵观历史,对于有所成就的人而言,良好的个人管理无疑是最基本的品质,就像勤奋是所有行业的通行证一样,拥有了这两点,才具备到达成功目的地的资格。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无疑是他的秘密武器,而他对待时间的态度,也许才是他精心规划并致力完成的这“奇特的一生”的原动力吧。当然,他的方法并非适用于每个人,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然后勇往直前。
  •     其实就是一个作者探索柳比歇夫强迫症般记录自己时间花销的干巴巴的技巧?结果却仿佛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任时钟滴滴答答,精准冷静的捕捉稍纵即逝的光阴。
  •     厉害
  •     作者更希望本书被看作是一本小说,而非传记。但事实上作者从时间管理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饱满的柳比歇夫。因为我本人有对时间进行一定管理,所以开头并未感到疑惑,热血曾被唤起,但不持续,读完后有很多感触。读的过程中恰巧非常忙,坚持每天做笔记,模仿柳比歇夫的精确计算法,对时间的感知提高了很多。他启发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时间,更宽广一点,理解一种平凡而非凡的生命
  •     鲜活的例子,难的是践行一生。
  •     境界还没到,值得看第二次
  •     即使不用时间统计法,我也知道我浪费了大把的人生
  •     借助作者之文字让我看到了一位可敬可爱有血有肉的学者形象,很受触动,书中关于主角道德品质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
  •     震惊!2013年就读过,再复习一遍。要反复读!
  •     新版好讨厌,幸运地在孔夫子旧书店买到了老版。这本书很小,方便携带和阅读。书中有不少好的观点和建议,我会写上阅读笔记,作为实践参考。超喜欢的一本书!!
  •     就是这一本…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忠实自己的时间,五年计划,总结,统计…一个强迫症原始手账患者…总的来说,时间看得见…
  •     翻着泛黄的纸张,说起这是一本时间方法论的书,还不如说的一本回忆录,一个不受世俗限制的活在时间中的自由灵魂
  •     好几年前我就读过一次,不知为何没有读完。这次是是昨天晚上读了2小时,今天读了1小时完成的。实在是一部拷问灵魂的著作,文献性小说的主人公真实存在,也就使得书的内容本身更让人震撼,我已经辞穷
  •     这书也真够絮叨的…
  •     见识到更牛的人,就想追上那个人。
  •     看了这本书尝试了下粗略的时间记录法,只坚持了一个月。柳比歇夫真的是个科学狂人,用一生做了个实验,如此严格律己,用非常人的自律达到了非常人能及的成就,本该如此。
  •     值得读很多遍的经典书籍! ^_^ 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能干的人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确实如此,我们要不做时间的奴隶,而要成为时间的主人!
  •     主人公从27岁开始每天统计自己的时间花销,每个月一小结,每年一总结,增加了自己对世间的精确感知和把控,把有限的世间都花在了自己最想完成的事情上,并且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确是强大的时间管理者和自我管理者。
  •     一个人可以在脑子里深深地植入了一个时间的钟,还是很震撼的。对每天的工作,事情做一个时间记录确实可以提高效率。
  •     没看完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