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略

出版社:段志超、 邱小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9-08出版)
出版日期:2009-8
ISBN:9787201062907
页数:337页

后记

本书是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TJ03一DJ003)的最终成果。2003年,正当政治文明理论探讨方兴未艾之际,在一次晤谈中,赵晓呼老师鼓励我从政治学方面选取一个“小的视角”作一个研究。然而我十分犹豫,深知自己难堪此任。但是赵老师是乐观的,他不放弃对我的鞭策,而我也想了却给自己补“党建”课的私愿。因此,最终决定一试。但不敢选取“小的视角”,因为“大题小做”较之“小题大做”要容易得多。尽管如此,我还是颇感吃力,实际上我一直认为这项工作的难度超出了我的能力。本书的完成,得益于邱小玲女士的参与,她撰写了第一章的第二节和第二章的大部分内容。课题延宕至今,方才有一个结果,对此我是应该对自己的疏懒进行自责的;而积极的方面是由于时间的拖延也使我们尽可能地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思考。回首当初的目的,有的似乎实现了,更多的则确定无疑地没有实现。如此,便算是一个开头罢。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本研究的部分前期成果已经分别在《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战线》、《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江苏社会科学》、《学海》、《探索》等刊物上发表。在此我要衷心感谢相关杂志编辑老师们的亲切鼓励和慷慨扶助!感谢李友文、赵连章、冯向辉、高建、朱光磊、杜鸿林、张博颖、祝宝钟、刘润忠、赵晓呼、李淑华、王晓霞、杨升祥、何敬文、李志、岳林、陈文杰、王沛战、李放、吴建军、毛英琴、张艺蓓、张新颜、王篆等诸位师长和朋友的教导和帮助。感谢天津市社科规划办和天津行政学院的项目资助。感谢天津人民出版社王康老师辛勤而出色的工作,使本书在内容与形式上改良颇多。先行者所贡献的智力和见识,都在我由衷的感谢之中。对于被引用的成果,我尽量予以标注,遗漏与不周之处,尚希望作者见谅及与我联系。自然,一切文责皆由我承担。而各位朋友的批评和指正尤其是我所欢迎和期盼的。

作者简介

政治文明建设在当下中国不仅具有价值导引功能,更是现实利益诉求之所需。从政党与政治文明发生发展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理路,《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略》主要阐析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规定和经验观察;政党制度框架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文明,中共领导体制、中共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及其面临的问题;中共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作用,尤其是在执政理念、政策主张、组织结构和微观基础(党员)方面的适应性;政治文明建设的工具可能性——政治技术,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外部因素(尤以国际共运和全球化为重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理论预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问题第一节 从“文明”、“政治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关于“文明”二、关于“政治文明”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一、自由二、民主三、政治公正四、法治第二章 实践路径:中共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探索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探索(l一年)一、实现独立自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前提二、对新型政治文明——人民共和国理想的追求与探索三、建设新型政治文明的实践四、对新型国家结构的初步探索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年)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权建设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年政治文明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第三节 新时期的政治文明建设(年以来)一、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二、政治文明与现代化建设三、中共提出政治文明的意义第三章 政党制度:政党政治与政治文明第一节 政党政治与政治文明的广义考察一、政党政治是典型的政治文明制度二、政党政治的中心问题三、西方政党政治危机分析四、对政党政治的基本判断第二节 中国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中国政党制度概述二、制度框架和以党为主导的多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体复合结构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第三节 中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及相关问题一、中共取得国家权力的形式二、中共与国家权力的系统结构三、政治文明建设中党与国家权力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第四章 组织能力:执政理念、政策主张、组织与个体第一节 党的建设与政治文明一、加强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二、加强党的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统一的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第二节 执政理念一、关于执政理念二、中共执政理念的内涵第三节 政策主张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三、推进国家建设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五、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六、和平崛起和参与国际机制的进程第四节 组织与个体(党员)一、组织结构与纪律维护二、组织个体(党员):规范分析三、组织个体(党员):生活方式及其现代化第五章 操作转换:对政治技术的探求第一节 技术问题域中的政治一、技术地位的上升及其二重性二、技术的问题之域第二节 技术的前景一、E.舒尔曼的思考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技术观三、社会主义技术实践的应然逻辑第三节 技术政治化与政治技术化:以“国际政治”、“政治体制改革”为个案一、技术与国际政治二、技术与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节 政治技术的理论思考一、政治技术的文献研究二、从社会技术到政治技术:政治技术的出场路径三、政治技术的本质和特点四、政治技术的理论型构五、兼顾特殊性与普遍性:政治技术的开放视界第六章 外部因素:国际共运与全球化第一节 国际共运的政治历史遗留一、国际共运的成败得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参照系二、列宁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三、苏共实践对列宁政治建设思想的背离四、国际共运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意义第二节 全球化与政治文明建设一、全球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双重影响二、在全球化进程中必须强调政治文明的民族性和阶级性三、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略》是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前言

作为必然的社会历史现象,政治因人类群体生存对公共秩序的需求而出现和发展。对公共秩序的需要和调整事实上一直是人类最为关切的事务之一,公共秩序奠定了集体生活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变迁,一切社会的利益关系及其制度化安排都体现了特定的社会本质属性。政治最基本的功能在于通过对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和规范,为社会发展提供公正、廉价、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秩序,来维持、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政治秩序既内含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属性,又在社会发展的方向上开辟着“以人为本”的现实性与可能远景,观照“人的解放”始终是一切类型政治的应然目标。但是在其现实性上,作为社会内在结构性要素的政治在历史长河中却更多地成为少数人支配多数人的工具,因此人们总是在追求一种理想的政治,而这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成为自觉的历史实践之后才能成为可能。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上,虽然社会主义形态政治的价值追求无疑是具有真理性的,但在其制度安排及体制运转上还有待完善,这是历史和现实经验告诉人们的事实。社会主义要讲政治,但这远远不够,还要讲文明的政治、讲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在当下中国不仅具有价值导引功能,更是现实利益诉求之所需,而其现实要求就是符合国情和世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决定了政治文明必然是我国社会整体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是何种政治文明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既能实现与国体、政体及各种制度架构相统一,又能在我国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中得以建设、落实和发展,这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内容概要

段志超,1971年生,云南洱源人,天津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基础理论和中国政治的研究。合作出版《政党论》等若干著作。在《学习与探索》、《社会科学战线》、《科学社会主义》和《学海》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多篇文章被转载。《技术的问题之域》(《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7期)和《政治技术的出场路径及基本点》(《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分别获天津市第十届、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章节摘录

插图:3.政治公正是无产阶级政治的本质要求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政治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成为特定的阶级、集团、家族甚至个人进行统治、剥削和管理他人的工具,只有无产阶级政治才能实现国家本质性、人民性和政治公正的统一。在社会的利益结构中,最基本的有三种:特殊利益与公共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对一个特定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由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体所形成的社会利益格局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由这一利益格局所主导和推动的社会利益博弈机制决定了社会的基本属性。正如马克思主义所一再强调的那样:“必须到生产关系中间去探求社会现象的根源,必须把这些现象归结为一定阶级的利益。”①在阶级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规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阶级性质,同时也支配着其他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现实的社会秩序及其演变也必然要从生产关系的特殊结构中发生和发展。在私有制之下,社会利益是由特定的居于统治地位的少数人来主导和决定的,并且陷入与社会普遍成员的对抗性矛盾中;而在公有制之下,由于从根本上消除了利益矛盾的基础,因而社会利益是统一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具有利益的人民性特征。无产阶级政权由于实现了公有制,并为这一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而服务,因此从根本上说,无产阶级政治与人是统一的。正由于如此,政治产生于社会,而国家则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所不可回避的政治系统,阶级社会的国家总是为私利而存在和发展,但是国家只要掌握在社会大多数人手中,它就能为社会进步和和谐提供前进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正是由于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而使其阶级性、人民性和政治公正具有了内在统一性。(二)从政治公正到社会主义政治公正1.几种典型的观点政治公正理论的历史形态大都寓于一般的社会公正理论中。公正命题历来是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热情讨论的话题,政治公正问题往往分散于思想家们对社会公正问题的理论探讨中。从古代希腊到近代欧洲、以及当代欧美,政治公正问题一直是历久弥新的话题。

图书封面


 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略下载



发布书评

 
 


 

农业基础科学,时尚,美术/书法,绘画,软件工程/开发项目管理,研究生/本专科,爱情/情感,动漫学堂PDF下载,。 PDF下载网 

PDF下载网 @ 2024